最新3年高考满分作文
严敬群 |
本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授权掌阅科技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
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综述及2015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全国18套高考作文题再度成为热议话题。社会参与热情之高,参与面之广,蔚为壮观。2014年的高考作文题总的来看,质量较高,写作难度较大,要求考生不仅要有正常的文字表达能力,而且还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一定的思辨能力,要了解社会,了解他人,了解自己,才能够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很多作文题涉及社会道德、人间伦理,涉及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考核,只有具有一定的家国情怀,才能写出富有时代特征的优秀文章。
一、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综述
2014年高考作文题较好地体现了“两纲一标”(教纲、考纲、课标)的精神。透过18套高考作文题,我们可以找到新课程的先进理念与高考大纲的具体要求,可以窥见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规律。我们研究2014年高考作文题,既能看出在过去一年里作文教学的导向和追求,又能找出命题的规律和特点,同时对2015年高考作文备考起着良好的预测和引导作用。
(一)题型:材料作文,一统天下
综观2014年高考作文题,我们发现全国18套作文题均为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目的在于避免考生猜题、提前写好并背诵作文、考试时“掐头去尾”直接套用的现象,因此在杜绝宿构作文方面能起到一定作用。同时,材料作文着重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运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提炼主题。
材料作文一般只给出一些文字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内容自己命题写作。这比命题作文的自由度更高,更有利于考生的发挥,但不见得就比命题作文容易,因为阅读分析材料、寻找自己适合题目的过程,就是在考查发现问题和破题的能力了。近几年高考作文采用的材料作文方式越来越多,几乎是一边倒了,也是一种值得注意的趋向。
写作材料有不同的类型,考生如果不明材料的类型及其命题的特点,在写作中有可能审题不准,从而写偏题甚至跑题。总体上说,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有两种,一是故事型的;一是哲理型的。
1.面对“故事型”材料,重“多元”。写作时,不要求考生确定“核心含义”,只需要明确“含义边界”,即从某个角度由考生自主选择某一含义进行写作。只要涉及材料中的某个角度,就算切题。
如2014年新课标II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这则材料主要含有以下内容:一是游客喜欢给动物喂食,容易造成使动物丧失觅食能力的危害;二是保护区做出相应规定,警告游客不要给动物喂食,对执意喂食者,依法惩处。写作时可从“喜欢给动物喂食的游客”、“接受喂食的动物”、“自然保护区的措施”三个方面做联想、思考,确立观点。
从喜欢给动物喂食的游客角度:凡事要遵守规则,不能仅凭喜欢就率性而为;喜欢、关爱要理智,要为所爱者做长久的打算;缺乏理智的“喂养”,不利于受喂养者的成长壮大、生存发展;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学会自省自律,要遵守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
从接受喂食的动物角度:好逸恶劳,习惯于接受给予,就是走向衰亡的开始;真正的生活能力,是在生活的磨炼中培养出来的;拒绝喂食、放弃安逸,自立自强、成长发展,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从自然保护区的角度:欲维护和谐发展,就必须有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作保障;规则是健康发展的保证,谁破坏规则,谁就要遭受相应的惩处;遵行大自然的法则,才能真正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面对“哲理型”材料,贵在“聚焦”。既然是“哲理”就得“明理”,明理的文章不论多长多短,都不能“多中心”,只能有一个“核心含义”。写作时,如果没有紧扣这个“核心含义”,就是偏题。
如2014年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解析:这个题目的关键一个是“青春”,一个是“不朽”,两个都不能少。把“青春”和“不朽”两者结合,就要青年时要有特殊作为,要作贡献,青春才能不朽。不朽有高标准,也有低标准。因为这个不朽带有生命的意义在里面,青春之后的生命的意义有其特定的意义。
(二)内容:贴近现实,扬“正能量”
综观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以“事”和“物”作为命题材料,已经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命题形式,体现了命题者“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命题思路。作文命题模式异彩纷呈,折射中国社会多元化,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思考人生。如江西作文题延续2013年直接从考生的学习生活取材的特点,要求考生针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撰写一篇作文。又如浙江作文题“大学的门与路”,希望考生在高考现场写下对如何进大学之门和如何走大学之路的思考及想象。这些都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引导学生真实表达情感,不说假话、空话和套话”的命题努力。
还有不少作文题弘扬社会“正能量”。如2014年全国大纲卷作文题,希望引导考生联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和谐,诚信,敬业,平等,文明”等关键词,做到了选材贴近现实,突出时代精神,有利于发挥高考试题“立德树人,和谐发展”的独特功能。类似命题在18套试卷中还有很多,全国新课标I卷作文题“给动物喂食”中有关“法治”建设的探讨;北京作文题“老规矩的新思考”;广东作文题“老相片与数码照”、辽宁作文题“霓虹灯与繁星”等,都是对“文化传承与现代化”“高科技与当代社会”“习惯规则与创新发展”等问题的思考。
又如2014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发愤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乡村。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解析:材料中提到的某书记,其原型是常德市桃源县观音寺镇党委书记唐述林。材料将“人的心灵坚守与山村的美丽变化”融入高考试题,正是这种时代精神所需求的,具有“很接地气、很当下”的特点,无疑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念,也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性。考生在写作时,不宜泛泛地谈“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而要结合材料进行深入的辨析,明了该人物“心”之所在是民生所系、民心所盼,这样才能切合题意,也才能写得深刻而高远。这里的“心”既是指自己内心的想法,更是指内心所经过的种种体验。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从感受、认识等多方面多角度立意,写出不同于他人的一种内心体验的过程。
(三)思维:回归理性,注重思辨
2014年大概有90%的作文命题都侧重考查理性思维能力。例如北京卷题目是“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网上有过热议,要求考生就此议论为文。类似这样一些作文题,往理性靠拢,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背后的思维力。题目比较活,那些爱读书爱思考的考生自然就会发挥得好,而靠预先准备的模板和材料去“套”,就未必“管用”。如今批评有些人语文能力低下,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思维能力低下。片面、偏激、虚无,不着调,往往都是因为思维的混乱。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把语言表达的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才是正路。高考作文应当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
如2014年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羊过独木桥”是某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这则材料的思辨性极强,考生必须明确自己的立意角度,立意要明确,切不可模棱两可。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社会就是规则社会,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应该遵守规则。从预赛新情况、双方顺利过桥的角度,可以有两种立意。一是“打破规则”“变通创新”。“打破规则”是历史进步的经验,“变通创新”是现代中国的呼唤。二是“互相协作”“合作共赢”。“合作共赢”是现代社会的共识。
当场的“激烈争论”,就是“遵守规则”与“打破规则”的争论;事后的“相关思考”,就是关于保守与创新的思考。
(四)篇幅:微型作文,应运而生
2014年有些省市高考作文增加“微作文”考试内容,对考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浓缩的是精华”,高考“微作文”,要求考生文字的表达、意境的创造、思辨的精微等诸多方面。从这个角度来说,“微作文”更能贴近考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
“微作文”和大作文怎么“分工”?可以在功能上加以区分。如果说大作文主要是综合能力的考查,“微作文”则可以侧重考查某一方面,或“描述事物(或场景)”,或“表达观点”,或“抒发情感”,等等。
如2014年江西卷:请按以下要求写一段话,描写春节期间的某个场景。(15分)
(1)集中体现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2)运用疑问句和排比句来表达情感。
(3)最后一句能概括全段内容。
(4)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5)不少于200字,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再如2014年北京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毕业前,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与下一届同学分享。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易记忆。
②今天早晨是家长送你来考场的吗?请对“家长送考”现象予以评论。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③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解析:江西卷属“描述场景”,北京卷①②属“表达观点”,北京卷③属“抒发情感”。
(五)缺陷:缺少规范或限制太死
2014年的作文题还是存在一个“老问题”,就是有些作文题题意不清,缺少必要的规定性。如山东卷题目是“开窗看问题”。提示说:“窗口下一个画框,通过它可以看到不同的画面,有的人看到的是雅,有的人看到的是俗。有的人看到的是静,有的人看到的是闹。”要求自拟题目写作。这个命题貌似哲理,其规定性并不明确,让人无从下手。这是命题的忌讳。此外,标题是“开窗看问题”,材料提示所看到的又不都是“问题”,前后矛盾。又如福建卷则是提到“空谷”,说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这个题目含义不清,费解,甚至有点怪。“空谷”怎么会联想到悬崖和栈道?题目出得太诗意化了,缺少必要的规定性,会让考生一上来就迷糊慌神。
也有的注意到规定性,却又限定太死,阻碍了考生发挥。比如安徽卷的题目是“剧本修改谁说了算!”说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要求就此展开写作。类似这样的题,对考生来说未免“太专业”了,并不利于展开写作思路。
因为是选拔考试,高考作文题设计需要一定难度,才能拉开分距,所以规定性是必要的。但是规定性一定要适中,过严或者缺少规定性,都会影响考试的可信度。
二、2015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要写好作文,关键在平时历练。好作文是写出来的,好作文也是读出来的,这应该成为写作训练的价值追求。进入高三,阶段考、模拟考明显增多,语文试卷一般都有作文,这是很好的实践演习,应该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接受美学告诉我们,文章的分数是由作者的作品和读者的阅读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人都有“护短”的心理,作文得低分绝不是判分老师有眼无珠,高分作文从来都是有理由的。
(一)高分作文要不折不扣地切合题意
近年来,高考试卷上出现的均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灵活多样的,或政论散文,或名人轶事,或寓言故事,或名言俗语,或幽默漫画,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材料,其主题都是明确的。
1.把握对象法。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从理论上来说,每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所以,抓住材料中的若干对象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提炼观点。
2.辨析关系法。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就应该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并围绕这些关系来确立观点。
3.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去寻求出造成该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4.中心突围法。材料中的中心句、关键句往往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表现为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5.寓意揭示法。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需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观点。
6.明确褒贬法。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二)高分作文要旗帜鲜明地亮出主旨
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等要以立意为依据。有位阅卷老师这样说:“考场作文的立意不仅要准确集中,而且还应该在行文时将其显豁地展现出来,在作文中要不断提到文题,点明你的行文和文题的关系,引领读者随你的思维走。”
1.要使文章立意显豁,必须做到立意单一而集中。现在高考作文命题都比较宽泛,可以容纳的东西较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分解出许多具体的题目,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文章的中心都必须与命题的中心意思相合,并且文章一旦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又必须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必须为表现和深化中心服务。
2.要使文章立意显豁,必须学会科学点题。在行文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并把表达中心的语句放在突出、显豁的位置,这样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明晰文章的脉络层次,清楚地了解作者的观点或主旨。点题的具体方法可以开门见山,揭示题旨;可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也可以段首显示,反复强调。
①标题点题。题意即是文意,见解鲜明,简洁醒目,这样能一下子吸引评卷老师的眼球。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要求自拟题目,我们可以用标题来点明中心。
②开头点题。落笔入题,紧扣标题,为全文定下基调,使读者一下就抓住意脉。
③结尾点题。在充分叙述、说明或议论的基础上,水到渠成,一语破的,既能让读者充分地、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同时在结构上收束全文。
④段中点题。开头结尾点题固然很重要,但也不能把中间的主体段落给忘了。在中间的关键处、醒目处适当地来上几个点题的句子,常常可起到纲举目张、突出主旨的作用。写记叙文可以描写几个场景,在场景描写之前或之后点明文章中心;写议论文可以把中心论点分解为几个小观点,放于每段醒目位置,强化阅卷老师对文章中心的印象。
3.具体文体应有特定的显豁立意的形式。在议论文中表现为某种思想认识,具有明显的逻辑成分,中心论点可以用判断的形式概括;在记叙性的文字中表现为某种感受或表象,明确的逻辑概括很少或比较含蓄,有时也可以通过抒情议论的方式,揭示或点化写人记事的意义或自己的感悟。
(三)高分作文要用足够高质量的材料凸显文章主旨
在充分积累素材的基础上,考生要学会对积累的素材进行精心打磨,学会灵活运用。写作中照搬素材是不行的,要根据内容与观点的需要,加工素材。
1.把握主旨。面对素材首先要全面理解,明确把握素材主旨。每一则素材都有其主旨,我们抓住了素材的主旨,也就能抓住素材的主要运用方向,在写作时就可有的放矢,从容分析,在发散思维时也就不会离题太远。在分析一则素材时,可围绕素材的主要故事情节,采用追问法来探寻素材的本质和含义。可设置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2.“多料组合”。“多料组合”是指将有关材料进行精要的表述,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说明同一观点。在组合时,语言表达要注意精要整齐,排列顺序要合理(比如按时间先后,由远到近,由主到次等)。选取素材的范围应尽量古今中外结合,正反结合,点面结合,理论同事实结合。
3.转换变通。一则好的素材,其内涵往往是多层、多义、多向的,具有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开发和运用的可能性。因此在作文时,就应该对素材认真辨析,仔细疏理,变换角度,灵活变通。
(1)合理取舍。把已知素材尽量往命题上“拉一拉、靠一靠,甚至扭一扭”,但要拉、靠得自然,不露痕迹。其实,有些看起来与命题关联不大的素材,经过巧妙的艺术处理,就可以转化成高考作文的素材,为我所用。为了突出素材与观点的契合点,“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对素材中无关的内容大胆舍弃。
(2)适当扩充。针对不同命题,有目的地、重点地突出已知素材中的某个方面。每个素材牵涉到方方面面,可以同时证明各种不同的观点。考生在引用的时候针对不同的观点可以有意识地选取素材中的有用部分,适当地加以渲染扩充。
(3)巧妙挖掘。即是对写作素材进行深挖掘、巧挖掘或是稍微调整角度。可以由表及里,开掘取意。透过客观事物的表象,开掘事物的深层意蕴。意蕴总是深远的,通过由表及里的开掘能获得全新的角度。也可以不走常路,另辟蹊径。即从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审察和思索客观事物,见人所未见,获得新的意蕴。打破单向、一元的思维定式,不拘于一孔之见,或一隅所感,尽可能寻找新的突破口,从新的侧面切入,使立意别具一格。还可以见微知著,小处落笔。从小处立意,把意义引申发挥到大问题,揭示具有普通意义的主旨。
(四)高分作文要切切实实地强化文体意识
这几年的高考作文大都是“文体自选”,这给了考生很大的自由发挥、自由创造的空间,确实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写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悟。但是,阅卷老师在阅卷中发现,有些考生对“文体自选”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在高考作文中出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情况:一是随心所欲,任意而为,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变成了非驴非马、非猪非狗的“四不像”;二是受到一些新闻媒体炒作的影响,盲目地追求所谓的文体创新。
1.常规文体的选择
(1)文体概念要清晰,不能写成四不像。记叙文,应以记叙、描写为主,要形象具体。议论文,应以说理为主,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2)根据自身特长选择文体。形象思维较好的同学可以写记叙文;擅长讲道理、逻辑思维较好的同学可以写议论文;善于讲故事的同学可以写童话寓言、故事新编、小小说等。
(3)结合具体文题和思路选择文体。对某一话题有生动事实和独特感受的考生最好写记叙文,有鲜明观点的考生最好写议论文。
(4)考虑自己有没有与该文体相应的写作素材。如写议论文,看有没有相关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写记叙文,看有没有相关的整一、连贯、动态的生活故事;写说明文,看有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写散文,看有没有这方面的感情积累和语言积累;写杂文,看有没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幽默素质。
2.特殊文体的选择
特殊文体指的是应用文体和文艺性文体。应用文体包括日记、书信、演讲稿、辩论稿、会议纪要、实验报告、新闻报道、广告等;文艺性文体包括小说、戏剧、童话寓言、故事新编、散文、诗歌等。
使用特殊文体可以更有创意地表达观点,表现素材;使用特殊文体还可以扬长避短。请看下面几种文体:
(1)日记、书信:
扬长:可记叙、可议论、可抒情,可以自由地表达,写出的文章具有亲切感。避短:结构自由,不需要复杂的过渡承接,写作时文体不太规范的考生也能写好。
(2)戏剧、对话体:
扬长:思路活跃、善于写对话的考生很容易写好。避短:不需要什么叙述、描写,文章结构也较灵活。
(3)童话、寓言、科幻故事:
扬长:善于想象的考生可以借这种文体发挥特长。避短:素材缺乏的考生可以通过这类文体弥补。
(4)故事新编:
扬长:有大量故事原型的考生运用这种文体容易使文章出彩。避短:素材缺乏的考生可以通过这种文体弥补。
(五)高分作文要选择恰当的视角切入
在高考作文中,灵活地运用各种不同的视角,既给文章的整体写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更往往能使文章以自己的特色给阅卷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1.独特的思维角度。构思的精巧,常常表现在表现思维角度的独特。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任何物化产品形成前都有一种思维在活动。高考作文,是考生思维外化和物化的产品。只有重视思维,才能写出深刻的文章。
(1)发散思维(又叫多向思维)。发散思维指由一个信息源引发出不同结果的一种思维类型,即对某一事物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信息搜索。发散思维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横向思维,由此及彼,由点到面想一想,就可以拓宽思路,从时间到空间,从古今到中外,再看看社会,看看自己。这样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就可能提出别人未曾提出的观点。二是纵向思维,由表及里、由果及因地想一想,凡事都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结果看到原因。
(2)逆向思维。在思考作文命题时,运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从相反的角度思考,打破常规,得出全新的见解。
(3)侧向思维。是将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稍加转换,也可能另辟蹊径,收到意外的效果。从问题侧面的某个角度去进行思考,这与从问题相反方面思考的逆向思维不同。
(4)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思维的至高境界。思维的表达方式常拘泥于定式或存在偏颇,因此,要使思维既深刻又严密,立意过程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辩证思维分析说理。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周密,既深刻又辩证,避免出现过于偏激、片面的情况。
2.起伏的情节设置。写文章,只有内容生动,而且情节起伏曲折,看似“山重水复”,忽而“柳暗花明”,文章才会引人,才会动人心弦、摄人心魄。
(1)笔锋突转法。编故事时,故意顺着某个方面发展下去,层层递进,直到情节高潮时,笔锋突转,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顿起波澜,一下子把读者带到意想不到的境界。
(2)蓄势突转法。所谓蓄势,指的是使人物的情感、行为或事情的结果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转折的一种构思方法,是增强文章吸引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它—般包含两大部分:“蓄势在前”和“逆转在后”。即先形成一种思维定式,然后逆转,突然打破积蓄已久的定式,从而造成一种久蓄而猝发的艺术冲击力。
(3)抑扬相生法。“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
(4)巧设悬念法。悬念,是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运用这种方法,往往是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尖锐的矛盾冲突阻遏一下,暂时不把情节发展的结局告诉读者,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为了创设好的悬念效果,作者在写作时往往插入好多情节,紧紧攫取读者希望探得事情结果的心理。
(5)创设误会法。社会生活充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生活,人与人之间也充满矛盾,矛盾的产生有多种,其中也有因误会产生的。如果能扣住因误会而产生矛盾这一点进行叙事,就能把事件叙述得曲折生动。
(六)高分作文要闪现夺目的文采
“有文采”的语言,应当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内在韵味,还应有“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的高妙境界,更要有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语句衔接的自然流畅、自我情感的真诚投入。
1.生动的词语。词语生动是指在恰当的基础上增强词语的表现力,这就要求我们选用恰当精妙的、新鲜传神的、具有形象性的、极具表现力的词语,使所描述的对象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感染力;把所阐发的事理表达得清楚明白,深刻透彻,以增强说服力。
2.漂亮的修辞。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保证语言精彩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作文的过程中可以不止是某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有时也可以是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这一点,视行文的需要而定。在多种修辞手法中,比喻和排比应特别值得关注。比喻不仅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可感,而且能使诗文中的叙述或说理显得形象生动。排比形式整齐,语言凝练,气势充沛。文中适当使用排比句,能有效地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
3.灵活的句式。在一篇文章中,能根据文章内容、体裁等特点,从强化表情达意的效果出发,恰当而自如地变换使用各种不同句式,既不显单一、贫乏,而是丰富多样;又不显单调死板,而是变化多姿。文言语句含蓄典雅,口头用语简练泼辣,长句周详严密,短句简洁明快,独词句鲜明突出,感叹句便于抒情,对偶句铿锵凝练,反复句余韵悠然,排比句气势磅礴,反问句加重强调,引人深思。文章中能综合运用多种句式,语言就会大放异彩。
4.理性的文句。凡名篇佳作,往往内容深刻,理性突出。考场作文也应放眼未来,要善于把事物放在大背景下去看,去想,用世界的、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审视生命、人生、社会;要善于思辨,看到事物的多面性,用个性的眼光去审视世界;要善于冷静反思,打破常规格式,用个性的思考,别具的慧眼,去感悟世界。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于形象中见哲理,于质朴中见深刻,于含蓄中蕴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