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海内外怪兽珍禽

动物奇闻点滴

·蜘蛛的血压和人一样高。

·苍蝇、蜗牛、海星和蛇都是聋子。

·蝙蝠是一种特技“飞行员”,它能作圆形转弯、急“刹车”和快速变换飞行速度等多种飞行动作。

·海狮的胡须比它的耳朵还灵敏,它能辨别出数十公里以外的声音。

·受伤的鲤鱼能向水中分泌出一种腺液,以暗示同伴及早逃避险境。

·海豹和驼鹿“婚恋”前斗得最厉害。雄海豹在求偶时,见到同性就展开恶斗,一直咬到一方败阵为止。雄驼鹿为争配偶,不斗到一方殒命是绝不肯罢休的。

·海蟹旅行结婚。在旅途中彼此不断向对方暗送“秋波”,一旦踏入海中,雄蟹就迫不及待地追逐雌蟹。

无翼鸟

大家知道,凡是鸟类均有翅膀。可是,在新西兰却生息着一种独特的无翼鸟——基维鸟。这种鸟既无双翼,又无尾巴,不能飞,只会走,长着一身头发式的羽毛,还长着一只与身体极不相称的长喙,形体与鸡相似。

基维鸟在新西兰被称作“国鸟”,作为国家的象征,新西兰人常称自己是“基维人”。

无翼鸟怎么会选择新西兰“安家落户”呢?很久以前,在新西兰还没有哺乳动物和蛇之前,新西兰就已从澳洲大陆分离出来。在当地的野生动物中,既没有走兽,也不存在野兽和蛇的威胁,从而使这种鸟的双翼逐渐退化,以至完全消失。

四翼鸟

在非洲的塞内加尔共和国和冈比亚共和国西部地区,栖息着一种奇特的鸟。它体长20厘米,长着4只翅膀,其中两翼长17厘米。奇怪的是,在它的两翼之上又各长出一只长43厘米的羽翼。它在空中飞翔时,羽翼展开,就象在一只鸟的两个翅膀上打着两面小旗,迎风招展,威武壮丽。

褪色鸟

非洲西部生活着一种毛色古怪的鸟。它的外形长得跟鹁鸪差不多,羽毛艳丽多彩,使人赏心悦目。但是,只要一下雨,它那身美丽的装束就会立刻褪色。一旦雨过天晴,它那褪了色的羽毛又会很快恢复本色,仍象原来一样美丽。

会笑的鸟

澳大利亚的山林中有一种“笑驴鸟”。它的叫声就象人的笑声。当这种鸟随人到山林中栖息时,会“咯!咯!咯!”地整夜“笑”个不停。鸟类学家认为,这种鸟的叫声就是笑。

食铁鸟

世界上有一种食铁鸟,茂密的沙特阿拉伯丛林就是它们的家园。有一天,一个铁匠背着一袋铁钉从树林旁经过,他想坐下来休息一会儿,但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醒来时,他发现袋子里的铁钉少了一半。他又发现袋子周围有许多鸟粪。这时,他才恍然大悟:铁钉是让鸟吃了。鸟类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这种食铁鸟长年生活在森林里,很少吃到体内需要的铁等矿物质;这种鸟的胃能分泌一种强酸性溶液,可以将金属铁溶解。

向导鸟

非洲的大森林里生活着一种蜜蜂向导鸟。这种鸟能充当人的向导,在林中寻找藏蜜的地方。奇怪的是,当人们在它的带领下找到蜂蜜所在地并打开蜂巢时,它会在一旁静静地等候着,不过,取完蜜后必须得给它留点,作为奖赏,否则下次它就会把人带到可怕的地方去。

缝纫鸟

印度洋沿岸生息着一种缝纫鸟,它们个个都是编窝造巢的“能工巧匠”。它们居住的房子不是用草泥的混合物“建筑”的,而是用十分结实的嫩草编织而成。

它们先从草丛中衔来一根1米来长的嫩草,艰难地把它打成几道草环,然后象织布一样,按照经纬的方向把嫩草编织到一起。一只缝纫鸟要辛辛苦苦地干上2~3天,才能编织好一个鸟窝。“房子”盖好后,它们便在里面欢乐地生活,繁衍后代。

本领高强的守门鸟

在非洲中部的布隆迪,常有野狼成群结队偷袭农民家畜。为了对付这些不速之客,当地农民饲养一种叫“斯本大”的鸟,用来驱狼。

这种鸟的舌头有很大的弹性,它能把100多克重的石头弹出50~60米远,而且迅速准确。野狼身上有一股臭气,“斯本大”一闻到这股臭味,就会被恶心得弹射出石头,弹出的石头打得野狼抱头乱窜。所以,人们都称这种鸟叫“守门鸟”。

牙签鸟

当饱餐后的鳄鱼爬到沙滩上沐浴阳光时,常常有许多千鸟在它的背上飞来飞去,好象在跟鳄鱼亲切交谈。当鳄鱼酣酣入睡时,千鸟却毫不客气地拍打着翅膀,将它从甜梦中惊醒。鳄鱼醒来见到千鸟,便百依百顺地张开大嘴,让千鸟飞到口腔里,去啄食它牙缝中的残食剩饭。

鳄鱼对待其他弱小动物凶恶残忍,但对待千鸟却是那样仁慈和谦让。因为,千鸟是一种非常机敏的鸟类,它在啄食鳄鱼牙缝中的残食时,格外警惕周围的一切,充当着鳄鱼的义务“警卫员”。一旦发现“敌情”,便惊叫几声向鳄鱼报警,鳄鱼得到报警信号后,便潜入水底避难。

可见,千鸟不仅是鳄鱼的活牙签,还是它的忠实朋友。

植树鸟

南美洲的秘鲁生息着一种植树鸟。当地生长的一种甜柳树的叶子就是植树鸟的主食。植树鸟用餐前,总是从甜柳树上叼走一根嫩枝,然后飞到远处僻静的旷野地带去品嚼。

植树鸟吃树叶时,总习惯用它那又尖又长的嘴在地上挖一个洞,然后把衔来的树枝插到洞里,再一点一点地摘食叶子。这种甜柳树的生命力极强,成活率也很高,虽然叶子被吃掉了,可是插入泥土的枝条几天就会生根发芽。不久,一片柳林便会拔地而起。

会发光的鸟

在非洲的基尔森林中,生活着一种会发光的萤鸟。这种鸟形似鸡蛋,呈杏黄色。全身除头部和翅膀长有羽毛外,其余部位均长有夜间能发光的硬壳。

当夜幕降临时,遥遥望去,萤鸟宛如一个椭圆形的灯笼。人们夜行时,常把这种鸟装在笼子里带上,用来照路。

用泡沫垒窝造巢

每逢春暖花开,燕子——这些飞行“建筑者们”便开始在楼房的阳台或屋檐下,以及窗框的墙角处垒窝造巢,在这里“安居乐业”。燕子用自己体内分泌出来的泡沫状唾液把一根根小草秸同潮湿的泥土搅拌在一起,用这些建筑材料为自己建造“别墅”。

可是,有些昆虫专门用泡沫来建造自己的“住房”。想必大家都有如此相同的感受:天气晴空万里,但是河岸上的翠柳枝头却滴水淋淋。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只要仔细观察一下河边的柳树便不难发现,枝条上的滴滴流水原来是从固着在树叶上的泡沫团中流出来的。在草茎和灌树上同样能发现这种泡沫团,这种泡沫团人们都叫它“杜鹃唾液”。

自然界中有一种极小的昆虫叫沫蝉,它是动物学中蝉科的亲缘。沫蝉能用泡沫为自己“建造”泡沫育子囊。成熟后的沫蝉能飞善蹦,但沫蝉的幼体却很少运动,正是这种沫蝉的幼虫能分泌泡沫,用自己分泌出来的泡沫团“建造”住房。

会说10种外语的鸟

美国著名鸟类专家杰纳,采用特殊方法驯养一只羽毛艳丽的鹦鹉。这只鹦鹉不仅身着一套冠冕堂皇的羽饰,而且长着一副伶俐超群的口齿。它能用英语、法语、俄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说“您好!”、“晚安!”;还能用汉语说“热烈欢迎!”;用日语说“该死!”;用阿拉伯语说“真主保佑!”,此外还能用印第安人的语言诅咒。

同生共死的封建鸟

在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里,栖息着一种美丽的珍禽——犀鸟。这种鸟性情奇特,雄雌朝夕和睦相处,它们的家庭“习俗”还带有一定的“封建”色彩。

这种鸟在树枝上营巢,开始产卵时,雄鸟就在外边护巢,不让雌鸟从巢里出来。巢内的雌鸟用自己的排泄物连同泥土掺混的朽木等,将巢口堵起来。守护在外面的雄鸟也用湿土和果实的渣皮,把入口封上,只留出雌鸟能伸出嘴的小孔。在孵卵期间,雌鸟是靠雄鸟捉来的食饵生活的,一旦孵出幼鸟,雄鸟便破门而出。在孵卵期间,如果雄鸟在外面发生了意外遇难,雌鸟便和它们未出世的雏鸟一同饿死在巢里。雄雌犀鸟间的这种同生共死的“夫妻之情”与封建时代的男女之情十分相似,故得名“封建鸟”。

变成电视迷的鸟

在离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卡里雅高村,村里的一个教师宿舍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每当夜幕降临,宿舍里的电视机一打开,就有一对猫头鹰飞到宿舍窗前的树枝上看电视。只要电视里出现有趣的节目,这两只猫头鹰便相互“耳语”几句,好象在议论电视节目的内容。

按照迷信的说法:“猫头鹰出头,灾难临头”。于是,教师们便用石块将两只看电视的猫头鹰驱走并拉上窗帘。可是,一旦打开电视,这两只猫头鹰便又飞到窗前,并用翅膀拍打着窗户的玻璃,高声鸣叫着,以示抗议。教师们无奈,最后只好屈从了这对“电视迷”,把窗帘打开,让它们看个够。

使航船抛锚的蚊子

“捷林斯基”号轮在从赫尔松港驶向黑海的敖德萨港的航行途中,突然遭遇大批蚊子的拦击而被迫抛锚,一时成为国际航海史上的特大奇闻。

在几分钟内,铺天盖地的蚊子从天而降,把整个轮船死死地包住,蚊子的厚度足有10厘米,从远处向轮船望去,犹如一座巨大的蚊子山,丝毫看不出轮船的模样。蚊子占领了各个船舱,封锁了全部舷窗。在轮船行驶的前方海面,蚊子更是密如雾气,降低了能见度,从而迫使轮船抛锚。船员们对此情景手足无措。

船长命令用烟火驱散蚊子。可是,尽管动用了大量烟火,也无济于事。次日凌晨,海上寒流袭来,才使蚊子大伤元气,一败而退。甲板上冻死的蚊子足有1米厚。蚊子为什么拦截船只而且如此之多?人们至今尚不明白。

大闹宴席的蜜蜂

1984年3月的一天,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在她那鲜花盛开、万紫千红的花园里,大摆酒席宴请宾客。突然,成群的蜜蜂闯入席间,在宾客和餐桌饭菜之间横冲直撞,蜇伤许多来宾,吓得客人四处逃散。甘地夫人亲自指挥在场担任警卫任务的保安人员点火驱散这些不速之客。出乎意料的是,蜂群不仅未被驱散,反而招来更多的“援军”。它们逢人便蜇,遇人就刺,迫使在场的印度高级官员纷纷逃离,一场盛宴就此作罢。

历时45分钟的人蜂大战使整个花园被蜂群占领。甘地夫人只好将盛宴改期举行。

济世瑰宝——存活800载的石蛉虫

不久前,在山东省安丘县,一个农民从一块青石中劈出一对举世罕见的瑰宝——石蛉虫。这对石蛉虫一雌一雄,体长1.4米,无爪透明,生活在一个椭圆形封闭的石穴里,劈出后仍然活着。据有关专家鉴定,这对石蛉虫已在青石中存活并生长了700~800年,实属罕见之宝。

石蛉虫、狗宝和牛黄被称为“世间三宝”,它们能治疗多种疑难病症。又因石蛉虫更难获得,所以分外珍贵。

吃人的蝴蝶

1986年的一天,一支10人科学考察队从巴黎去巴西北部山区进行动物习性考察。在一个雨过天晴的下午,考察队队员哈尔德因故中途掉队,另外9名队员于晚饭后在路边的草地上发现了他的尸体,一群群美丽的蝴蝶在尸体周围飞来飞去。医生对尸体检查后认定,哈尔德是被蝴蝶咬死的。原来,这种美丽的蝴蝶为巴西北部山区所特有,以食动物肉为生,遇上兔子、山鼠就三五成群地追啃蚕食,碰到牛羊,它们就联合起来围攻叮咬,直至咬死猎物分食为止。这一带山民,如果不穿防护服就不敢进山。

考察队员们捕捉到几只蝴蝶,并把它们同一只老鼠关在一起。考察队员对被蝴蝶咬死的老鼠的皮进行化验后发现,这种蝴蝶的唾液中含有一种剧毒物,当它们在叮咬老鼠时,把毒汁注入鼠体内,使其失去知觉。被叮咬的动物不久就会死去,然后这些蝴蝶蜂拥而上,饱饱地美餐一顿。

会计算的蚂蚁

蚂蚁虽小,可是它的本领和才能却十分高强。它不仅会建筑,预报天气,播种和收获小蘑菇,还会放牧它们饲养的“奶牛”——蚜虫。

具有计算天才也是蚂蚁的一大本领。不久前,科学家们曾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把3块大小不等的食饵放在蚂蚁经常经过的小径上,一只侦察蚂蚁发现了食饵,便用自己的触角测量了这3块食饵的大小,然后急急忙忙赶回蚁穴,调兵遣将。半小时后,3群蚂蚁出动并分别围上了3块食饵。这3个蚁群的蚂蚁数量分别为26只、44只和89只。这3个数字的比例同3块食饵大小的比例几乎相同。这说明,侦察蚂蚁在调兵遣将之前,对搬运这3块食饵的运输量已作了周密细致的计算。

会栽种蘑菇的蚂蚁

拉丁美洲的中部和南部有一种切叶蚂蚁。这些蚂蚁能成群结队地用自身的剪刀把叶子切成小片,顶在头上搬运到自己的家中,然后由工蚁咀嚼成浆状,作为培养菌的原料。在蚂蚁住宅的顶上,有一片精心耕作的菜园,菜园上有许多小气孔,这是蚂蚁专门为菜苗的生长准备的气窗。用不多久,这个菜园就长出许多香菇来。这些蚂蚁培育的香菇,一年可收获几次。它们可谓是动物界中的种植能手。

工蚁用自己亲手栽种的香菇去喂养刚刚出生的小蚂蚁。蚂蚁很重视对香菇的种植,有时甚至奉献出自己的蚁卵做肥料,以确保香菇繁茂生长。切叶蚂蚁管理的菜园相当庞大,有的长1米,宽0.3米。这种蚂蚁的菜园,还配备有专门的警工蚁,用以捍卫自己的劳动成果,以防外来蚂蚁偷吃。

蚂蚁放牧

在非洲的许多地方,有一种蚂蚁,专门靠饲养和放牧蚜虫为生。蚜虫喜欢群居在植物的叶子上,靠汲取植物叶茎中的汁液生活。这些汁液被蚜虫喝下和消化后,就会变成蚂蚁最得意的食粮——蜜露。蚂蚁饿了,只要用它的触角拍一拍蚜虫,蚜虫便会排出蜜露,供蚂蚁美餐。

这种蚂蚁象人放牧一样,用叶子和小草杆把蚜虫圈起来饲养。当遇到“外敌”威胁时,蚂蚁便奋勇当先,殊死御敌保护蚜虫。秋天一到,蚂蚁就把蚜虫赶回自己的家中饲养过冬。春天来临时,再把蚜虫赶到外面的叶子上去。

能发射“化学热弹”的昆虫

在哥伦比亚,生息着一种攻击本领高强的小甲虫。一发现“敌情”,它便主动出击,向“敌人”发射出一种温度达100摄氏度的香味液体——“化学热弹”,同时发出类似手枪射击的响声。

若被这“化学热弹”打中皮肤,人就会感到灼痛。最初,科学家们认为,这种“热弹”不过是液体有机酸。可是,通过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后得知:这种甲虫的胃分为3个小室。在一个室里贮有二元酚水溶液,在另一个室里存有双氧水溶液。这两种水溶液分别沿体内的一根管子流入第三个小室,同一种能使化合物立即氧化的酶混合在一起。最后喷射出的混合液便是温度很高的“化学热弹”。

食人蜘蛛

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的森林和沼泽地带,生息着一种可怕的吃人蜘蛛。平时,它们隐居在日轮花的下面,一旦有人来这里触动日轮花,日轮花那细长的叶子就会把人绊倒在地,这时,吃人的蜘蛛便蜂拥而上,把活人一点一点地吃掉。

踩不死的老鼠

在非洲尼日尔的阿德拉,生活着一种生理器官奇特的扁鼠,无论你怎样用脚踩,也踩不死它。这种扁鼠的肌肉十分发达,脊椎骨却细小而柔软,体积很小的内脏紧挨着腹部。当你用脚踩它时,它体内的骨骼便挤向一边,内脏则滑向另一边,一切压力都由丰厚的肌肉来承担。所以,当踩上这种扁鼠时就象踩到一块弹性极强的橡皮一样。只要你脚一抬,扁鼠就会立刻逃走,毫无损伤。

可燃烧的老鼠

非洲的坦桑尼亚有一种可当作煤炭燃烧的奇特老鼠。当地居民用它做煤炭生火、烧饭、做菜。所以人们称它“活煤炭”。

为什么这种老鼠能象煤炭一样熊熊燃烧呢?原来,这种老鼠体内的脂肪含量约占其总体重的80%以上,而且脂肪纯度很高,燃烧起来火焰熊熊。当地居民捕到这种老鼠后,便把它打死晒干,当作煤炭使用。

食猫鼠

猫吃老鼠是天经地义的事,耗子吃猫却是天下奇闻。在非洲的莫桑比克,确实有一种食猫鼠,从外表看,它跟家鼠没什么两样。不同的是,这种食猫鼠的口腔能放出一种类似毒气的臭气,具有极强的麻醉作用。当它遇到猫时,立刻放出麻醉性臭气。猫只要闻了这种臭气,就会全身变软,四肢发抖,骤然昏倒。于是,食猫鼠便可不费吹灰之力地将猫制服。它先用利齿将猫的喉咙咬断,把血吸尽,然后饱餐一顿。

怪僻的老鼠之王

自然界中有一种老鼠叫美洲负鼠。它体大如猫,习性怪僻。负鼠外出时,总是把自己的“孩子们”背在身上,然后把细长的尾巴翘在背后,让小负鼠把尾巴缠在上面,以防行走时小负鼠掉下来。所以,人们称它“负鼠”。

这种负鼠跟其他老鼠不同,发现敌情时,不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而是仰面朝天,躺在地上装死。等敌害过后,便站起身来,安然自得地离去。

长翅膀的猫

在西班牙西北部的维尔敦地区,居住着一个叫迪亚斯的人。他家里养了一只长着双翅的猫,翅膀上的毛跟身上的毛完全相同。这只猫捉起老鼠动作敏捷,百抓百中,很讨主人的喜欢。

爱喝酒的猫

英国克里夫市的一家酿酒厂里养着一只醉猫,因为它最爱喝酒,喝完就醉,故得此名。

这只醉猫每天必须喝上几两本厂产的威士忌,否则,它酒瘾大作时就暴跳如雷。但只要酒一进肚,便会百依百顺,摩拳擦掌,捉起鼠来十分起劲。这只醉猫不仅是世界上的饮酒冠军,还是一个捕鼠能手,它20多年来共灭鼠22120只,创造了灭鼠世界纪录。

无毛鸡

世界上任何一种鸡都有羽毛,可是,带毛鸡食用以前还得拔毛,十分麻烦。不久前,美国克伦森大学的生物研究人员,用特殊方法培育出一种无毛鸡。这种鸡周身没有一根毛,皮肤呈紫红色。

无毛鸡有许多优点:除食用不必拔毛外,还可以节省许多饲料,因为,鸡的羽毛都是蛋白质的产物,鸡若无毛,原来变成羽毛的那部分蛋白质便可省下来多长一些肉。再者,无毛鸡的抗暑能力比长毛鸡强,从而为在热带地区饲养这种无毛鸡创造了优越条件。

“辣子”鸡

非洲罗得西亚的丛林中出产一种辣鸡。它长得跟普通家鸡差不多,母鸡能生蛋,公鸡会打鸣。奇怪的是,这种辣鸡全身散发出一种浓烈的辣味,煮熟后,也象放进大量辣椒似的,尤其是它的五脏六腹更辣。喜欢吃辣椒的人食用它真是美味佳肴。

会驮水的鸡

在我国湖南省大庸县山区,野生着一种驮水鸡。这种山禽的脖颈下方长有一个水囊,犹如一个大扁豆,盛满水后,便象一个鼓鼓的小皮球。这种驮水鸡一次能驮2公斤多重的水,走起路来摇摇摆摆,模样十分逗人。它驮一次水够自己饮用3天多。由于它驮水的本领很高,素有“林中骆驼”之称。

这种鸡不仅能驮水,还能飞善跑,会唱歌,披着一身金红色的羽毛,冠子上长有凤头,姿态骄健,羽色艳丽,又有禽中“美女”之称。

鸡蛋能同母鸡交谈吗

鸡蛋能同母鸡交谈,这当然谁也不会相信。可是,不久前,美国生物学家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确实发现,鸡蛋能同母鸡交谈。当然不是所有的鸡蛋,而是即将孵出鸡雏的鸡蛋。

在雏蛋破壳前48小时,鸡雏就已经同母鸡进行“交谈”了。这一成功的发现,推翻了“新生的生物对双亲或外部世界的认识只能通过觉察的信息渠道来完成”这一传统观点。

生物学家借助录音机和电脑,分析出7种未破蛋壳鸡雏发出的基本声音类型,如:尖叫声,好象在进行挣扎,因为这种声音和鸡雏被人抓在手中发出的叫声一模一样。还有反映心满意足时的高调“吱吱”叫声、消化食物的声音,以及想栖身于母鸡翅膀下的低调叫声。观察发现,当蛋壳中的鸡雏发出慌张的呼叫声时,母鸡会相应发出“咕咕”的反响,或用移动身体来回应,结果使鸡雏安静下来,不再发出这种声音。

孵蛋的母鸡借助“咕咕”的叫声和蛋壳中的鸡雏保持密切联系,其叫声也有几种不同声调。有安慰鸡雏的低调的“咕咕”叫声,有发现食物时高调的“咕咕”叫声,还有短促的警告叫声,用来报告敌情的出现,使鸡雏引以注意。

研究表明,与人工孵化的鸡雏相比,母鸡自然孵化的鸡雏更能适应新环境。它们早就熟悉了母鸡的叫声,因而能和母鸡保持密切联系,随时得到母鸡的保护。

双头蛇

在湖南省的山地或平原地区,生活着一种双头蛇。这种蛇象筷子般粗细,长35厘米左右,背部呈灰黑色或褐色,腹部是橙红色。它的头部与尾部粗细差不多,而且头和尾都各长有两点相似的黄斑,所以,看上去很象头和尾各有一个头。更令人奇怪的是,它的尾部也具有头的习性,头、尾不分,有时以尾作头向后退行,而且和头朝前爬行一样自如。所以,人们通常很容易把它误认为双头蛇。故得此名。

冰蛇

在爱尔兰的沿海滩涂,每逢数九严冬之际,便能看到一种白色的“冰蛇”。蛇的全身都被冻结在冰层里,极其坚硬。当地的老年人常拿着直挺挺的冰蛇当手杖用,盘着的冰蛇则被串起来用作蛇帘,挂在冰雪房屋的窗户上或门上,以遮风挡寒。

沾火就着的蛇

几内亚湾的一个小海岛上有一种蜡烛蛇。它赤红色的皮肤宛如一条火蛇,体内的脂肪含量异常丰富,特别是舌须上的含脂量更大。这种蛇的脂肪非同一般,燃点与汽油接近,哪怕有一点火星,也会立刻燃起熊熊大火。它往往被活活烧死。所以,人们称它“蜡烛蛇”。

岛上居民常把捉到的蜡烛蛇除去内脏,中间穿一根纱蕊,再将它盘绕在铁棍上当蜡烛用。这种蛇蜡烛的亮度大于普通油灯,一根蛇蜡烛能连续燃用3~4个夜晚。

会记仇报复的眼镜蛇

人是高级智能生物,记仇报复是人的一种本能。可是,有的动物也具有这种本能。

在洛溜利,有一个商人打死一条眼镜蛇。1个月后,另一条眼镜蛇偷偷溜到他的床上,把他咬伤致死。后来,他的仆人确认,这就是那条被打死的雄眼镜蛇的“女伴”。由于商人打死了它的“丈夫”而怀恨在心,寻机加以报复。

有一次,一个印度的农村小孩在玩耍时,无意将一根木棍扔到树上,正巧打在一条眼镜蛇的身上。几天后,这条眼镜蛇便主动向那个孩子发起攻击。当小孩摆船过河时,那条眼镜蛇就赶在小孩的前面过河,在对岸等着报复。结果小孩只好驾船在河中往返不止,在别人的帮助下才摆脱了困境。

这是什么缘故呢?须知,眼镜蛇不仅具有极好的记忆力,而且还具有独特的智能。它们能牢记过去发生的事情,并能跋涉很远的路程,来寻机报复欺负过它的人。

大蟒“卫士”

每当人们看到盘居在树上那花斑、口吐舌须的大蟒时,无不毛孔悚然。然而,在巴西的家庭中,普遍饲养一种大蟒,这种蟒3米多长,性情温顺,毫不伤人。它不仅给人当保姆,还能站岗放哨。

原来,在巴西的热带森林里有许多毒蛇,这种大蟒却是毒蛇的天敌,毒蛇一见到大蟒便逃之夭夭。所以,巴西人在家里饲养大蟒,让它帮助照看孩子和看家守门。当孩子在外面玩耍时,大蟒总是伴随着孩子寸步不离,不让毒蛇和其他野兽伤害他们。当家中无人或夜深人静人们进入梦乡时,大蟒便不知疲倦地在主人住宅的四周巡逻放哨,不让毒蛇或生人靠近。看来,人能有这样一个勤奋的“保姆”和忠诚的“卫士”便可以高枕无忧了。

六只腿的牛

1980年3月,我国安徽省太平县新丰乡安居村的一头母牛产下一头六只腿的公牛犊,多余的两只腿长在牛的前背上。这两只多余的腿跟正常的腿一样,蹄上的关节活动自如,而且随着身体的发育逐渐变粗变长。

这头六只腿的牛虽属罕见,但其机体发育完全正常,并能干农活。

嘴喷可燃气体的牛

在荷兰的一个小山村里,发生过一件奇怪的事情:村里的一头牛患了肠胃胀气病,一名兽医前来给它诊治。医生先把一根探针插入牛的咽喉。为了检查牛胃里的气体能否从嘴排出,便在牛的嘴巴前打着打火机,没想到,牛胃喷出的气体顿时变成一条火舌。在场的人大惊失色。火舌点着了牛舍、牧草,病牛受惊后跑出火场。这下,它胃肠里的病倒好了一大半。

原来,这头牛吃得过饱,又赶巧患上了消化功能减退症,胃里的草料发了酵,从而生成大量可燃气体——甲烷,甲烷是低燃点易燃气体,见火就着。

食肉马

马是一种食草动物,一贯吃素。可是,在青海高原却有一种吃肉的马,它不仅吃牛羊肉,还吃自己“同伴”的肉和野生动物的肉。这种食肉马每天必须吃1.5~2.5公斤的肉食,否则就会两腿发软,爬不了山,走不了路。

其实,这种食肉马并非生来吃肉。由于青海高原气候寒冷,海拔高度大,牧草稀缺,牧民们只好用自己食用的牛羊肉来补足饲料的不足。日久天长,这种马便养成食肉的习惯。

爱吸烟的骡子

在我国山西省侯马市郊的一个乡村,有一头烟瘾很大的骡子,它要是闻不着使役者吐出的烟雾,就一步不动,很难驾驭。要想让它干活,只要对着它的鼻孔吐上几口烟气,它就会乖乖地为主人干活,干起活来还满起劲哩!

这里的因由还得从头讲起。1974年夏天,这头骡子出世的第二天,它的“妈妈”突然死去,只好由主人来喂养。骡子的主人是一个有名的大“烟鬼”,每次喂小骡时,他嘴里总是叼着烟。于是,小骡也不客气,在旁边偷偷地品着香烟的滋味。久而久之,“惯”得这头小骡染上了吸烟的嗜好。烟便成了调动这头骡子劳动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长臂猴歌唱的秘密

长臂猴具有高超的歌唱本领,它唱起歌来,可与几种鸣禽媲美。

通常,长臂猴小规模群居。无论雄雌,它们平均鸣唱的时间约为15分钟。天亮前,长臂猴在其栖身的树上开始一天中的首次鸣唱。早餐过后,大约7~8点钟,进行第二次鸣唱。它们鸣唱的声调长短强弱,则取决于其他猿猴与之所处的地点远近而异。它们如此抑扬顿挫地歌唱是为了让其伙伴听得清楚明白,也就是说,向其同伴们通风报信,传递信息。

安全工作9年的猴子扳道员

在非洲大陆最南端的铁路终点站伊丽莎白港,有一个失去双腿的扳道员,名叫詹姆斯·怀特。为了克服失去双腿的不便,怀特决定让他亲手训练的一只猴子——杰克接替他的扳道员工作。

训练有素、聪明伶俐的杰克,上任不久就熟悉了扳道员的全部工作程序。在它担任报道员工作长达9年的时间里,从未发生过大小事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因而受到铁路部门的嘉奖。

戴上近视镜的老虎

在哥伦比亚的马特加尼亚动物园里,一只孟加拉虎突然害了眼病,视力减退,动物园的兽医给它带上了隐形近视镜。

这只虎叫“山姆”,已年近30岁,是目前世界上最老的饲养虎。由于左眼散光并患有白内障,它的视力明显减退。兽医为它装了一只直径24毫米、屈光度为2.5的隐形近视镜。手术进行得很成功,手术后的山姆,胃口很好,睡得也很香甜。不过,每周必须取出一次眼镜,将其消毒。

会讲俄语的象

在苏联哈萨克加盟共和国的一个动物园里,生活着一头会讲俄语的大象,它的名字叫巴奇尔。它能说20多句俄语。当游人前来“拜访”它时,巴奇尔能用俄语说:“巴奇尔好。”、“巴奇尔是个好伙伴!”、“您给巴奇尔水喝了吗”?“我要喝水。”更讨人喜欢的是,它经常用悦耳动听的语调说:“您好,巴奇尔欢迎您!”

报复主人后自尽的骆驼

在亚洲西南部的沙特阿拉伯,竟然发生了一次骆驼报复主人后碰壁自尽的怪事。

有一次,一个买卖人经商赔了本,气火交加,心情忧郁。他回到家里,便独自饮起闷酒来,借酒消愁。没想到,他借酒消愁愁更愁,愁闷化为狂怒,无缘无故地把自己的骆驼狠狠地打了一顿。

几个月后的一天夜里、无故遭毒打的骆驼、轻轻地潜入主人的帐篷。它凝神地站了一会儿。猛地冲了上去,将主人的床和餐桌踏个稀烂,然后便扬长而去。主人还没有觉悟,不知其所以然,就又把骆驼狠狠地揍了一顿。这时,骆驼浑身颤抖,绝望地大声嘶鸣,乘主人不注意,猛地将头部撞到墙上,鲜血飞溅,自尽身亡。

这次事件使动物学家大为震惊。骆驼的这一举动,远远超出哺乳动物的智力范围。这匹骆驼为什么有如此惊人的记忆力?它又何以寻机报复主人后自尽身亡?这一连串超常的动物复杂心理问题摆在科学家们面前待以解决。

蝌蚪之王

大家知道,能变成青蛙的普通蝌蚪也不过只有1~2厘米长。可是,在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和特立尼达岛上,却栖息着一种巨大的蝌蚪,它的全长超过25厘米,可谓蝌蚪之王。不言自明,蝌蚪是蛙的幼体,成熟后将变成蛙。奇怪的是,从未有人见过这种25厘米长的大蝌蚪变成的蛙是个什么样。这种大蝌蚪也很少露面,它有时在水面露出鼻孔和凸起的眼睛,一有险情,便一下子钻到水下的泥土里躲起来。

生物学家为了揭开大蝌蚪发育、演变的秘密,捉了一只大蝌蚪并把它放到生物实验室的饲养槽里。经生长、发育和变态后,这只大蝌蚪终于变成一个四肢蛙,这下秘密被揭开了:原来,这只大蝌蚪在变成蛙的过程中,不仅没有长大,反而变小了,从全长25厘米的蝌蚪,变成还不到7厘米长的一只蛙。真是奇中之奇。

胃生动物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不久前,生物学家在澳大利亚发现了一种用自己的胃孵育后代的奇特蛙类。

母蛙的身长只有55毫米,它把受精卵吞下后就用自己的胃孵育它们。胃暂时变成了子宫。受精卵在母蛙的胃里孵化,蝌蚪也在这里长成幼蛙。随着卵的孵化、成长,胃也越来越大,压迫其他内脏。最后,母蛙的肺被压得无法工作,这位可怜的“母亲”便只好通过皮肤进行呼吸。

有一次,两个生物学家拾起一只大“胃”便便的母蛙观察:它弓着腰,突然从口中吐出6只幼蛙。幼蛙在离母蛙60厘米处落地,这一距离竟达母蛙体长的11倍!这时,还有一只幼蛙正坐在母蛙的舌头上,另一只爬上母蛙的下颌,然后跳下地来。后来,母蛙闭上嘴,把坐在舌头上的那只幼蛙又吞了进去。50分钟后,母蛙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里,又吐出四只幼蛙。

生物学家在以后7天的观察中,发现这只母蛙又同样“生”下21只幼蛙。这32只幼蛙的总重量为母蛙体重的40%。生物学家给这种蛙取名为“胃蛙”。

五足青蛙

不久前,动物学家在西德的科隆市附近发现了一只五足青蛙。有关专家经过鉴定后得出结论:位于前两足中间的第五只脚可能是由蝌蚪变成青蛙时长出来的。

会飞的青蛙

青蛙是一种两栖动物,会在地上蹦蹦跳跳,或在水里游泳,但从不会飞。可是。印度尼西亚的热带森林里却生活着一种会飞的青蛙。它的脚趾大而长,趾间还长有宽大的蹼膜,就象蝙蝠的翅膀。它能象松鼠一样在树间滑翔,故人们称它飞蛙。飞蛙在“飞”之前,先是用肺部吸足空气,使自身的体积增大,这样一来,相对重量就会减轻。然后,它收拢两腿,张开脚蹼,以增大空气的阻力,从高高的树上斜飞到另一棵树上或直接落到地上。它的脚趾还能起操纵作用。飞蛙的生活习性跟猫头鹰相似,晚上出来猎食萤火虫或其他小昆虫,白天歇息。

龟岛奇闻

在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果斯龟岛上,曾发生过一件有趣的怪事:岛上有一种变种退化的番茄,它的种子有一层坚硬的外壳。无论农民把这种种子种到何处,它也不发芽。人们都以为是坚硬的外壳阻止了种子萌发。但是,农民去掉了种子的外壳后种到地里,仍然无济于事。这种种子便被扔掉喂大龟。奇怪的是,种子经过大龟的消化系统后,硬壳被消化掉了,没消化完的种子被大龟排泄到地里,一周后却发出了芽。没料到,大龟倒成了农民揭开番茄种子不萌发秘密的天赐助手。

古怪的甲鱼

1987年7月17日,建筑工人在四川省达县城关区挖土方作业时,从9米深的地下挖出一只活着的小甲鱼。甲鱼的背盖直径3厘米,体扁平,颈部细而长,足蹼宽而薄。其居处四周全是干死的黄泥层,无缝、无洞可通,黄泥层中几乎没有水分。据地质学家考证,小甲鱼栖身的黄泥层,是1亿年前形成的中侏罗纪土层。

这只出土的小甲鱼目前已被放入盛有淡水的玻璃缸中。奇怪的是,如果把水缸放在暗处,小甲鱼便静卧于水底;若将其置于光亮处,小甲鱼就会翘起小脑袋,四爪和尾巴摇摆着,在水中游动不止。

六眼龟

最近,在我国湖南省桃源县境内,发现了一对古今罕见而奇特的鸳鸯六眼龟。

这对龟一雄一雌,大小相同,长25.5厘米,宽10厘米,厚5厘米,重350克。龟背呈黄褐色,边缘为荷叶裙边状,行走时四肢直立,底板离地约2厘米。更有趣的是,这对鸳鸯龟的头部分别对称长着3对眼睛,头前端的两只眼睛向外凸出,黑色的眼珠周围包着褐红色球膜;头上方的两只挨得很近,呈椭圆形,没有眼帘;接近颈部的两只呈金黄色,夜晚能发光。更为奇异的是,它们那隆起的褐色龟背,匀称地呈现出朵朵菊花状,金黄色的龟甲底板带有墨色奇纹,酷似甲骨文。这种六眼龟能发出类似蛙鸣的微弱叫声。它们头部垂直,上下嘴唇锋利,平日喜欢吃谷物和肉类,吃食时好象鸡啄食。

会登门认亲的乌龟

湖南省桃江县有个农民叫汪世熙,他于1977年5月的一天早晨担水时,在水井旁拾到一只约500克重的雌乌龟。他把拾到的乌龟带回家去,并在它的背甲上刻了一个“汪”字,便将它放入他家附近的一条小河里。两年后,这只乌龟突然又出现在他家门口的石阶上。于是,汪世熙又在这只龟背甲的“汪”字后面刻上“世熙”两个字,又把它放到离他家更远的一条河里。以后,接连3年,这只龟每年8月份都到汪家来。后来,这只雌龟还领着一只小龟同来。

“龟客”被送走不久,汪世熙的家搬到500米以外的新居。汪世熙以为这下那只乌龟再也找不到他的家了,可是,出乎意料,那只龟又来到汪世熙的新居,只是归期比以往推迟了一些,那只小龟却没有同来。

以树为家的巨虾

虾生活在江河湖海里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虾若生活在树上却是古今奇闻。然而,在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上,确实生活着一种以树为家的巨虾。

这种虾的奇特之处不仅在于生活在树上,它还专靠猎捕鸟儿为生。它的个头足有1.5米长。大家知道,凡生活在水里的虾都没有红色的血液,可是,生活在加里曼丹的这种树栖巨虾却与众不同,只要砍它一刀,就会鲜血直流。

颜色多变的螃蟹

在沿海的沼译滩涂,栖息着一种会变色的螃蟹。由于这种螃蟹的颜色是随着海水潮汐涨落的节律而不断变换的,故称“招潮蟹”。

招潮蟹的生活习性完全受潮汐支配,涨潮时,它躲在洞穴内,落潮时出来活动。它的体色一日八变,这与太阳的出没和潮汐涨落关系密切。夜里,蟹身呈黄白色;黎明时,颜色渐渐变深;白天落潮时,它的体色最深。这时,便一个个爬出洞穴,在阳光下散步和觅食。

奇怪的是,潮水涨落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滞后50分钟,招潮蟹的体色最深的时刻也同样每天向后推迟50分钟。

招潮蟹变色的滞后现象正说明了24小时50分钟的潮汐节律性。这意味着它能根据太阳和月球这两个天体的引潮力的变化来校正自己的“时钟”。

最大的螃蟹

在日本的东京湾和千叶县以南的太平洋沿岸,栖息着一种高脚蟹。这种蟹生活在半深海中,体呈紫红色,体形象个葫芦,体长40厘米,宽33厘米。它的螯足又细又长,雄蟹的螯足长2米多,如果把左右螯足叉开,足距可达3米多。雌蟹的螯足长约1米。这是世界上迄今已知的最大螃蟹。

黄鼠狼反劫机

目前,国际上的劫机事件反复重演。一些空中强盗通过各种巧妙方法将爆炸物偷带到机上。为了防止劫机事件发生,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利用训练有素的黄鼠狼来对付劫机者,因为黄鼠狼对爆炸物有异常敏锐的嗅觉。反劫机人员能根据黄鼠狼暗示的目标,准确无误地将非法带上飞机的一切爆炸物侦获。

黄鼠狼专吃鸡吗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所以,鸡一被吃,人们总是把罪名给黄鼠狼戴上。然而,科学家们通过20多年的潜心研究,推翻了黄鼠狼专吃鸡的错误论点。

科学家们曾做过实验。他们每天解剖20~30只黄鼠狼,对从胃里解剖出来的骨头、牙齿进行鉴别和分析。他们先后解剖了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河南、山西、江西、吉林、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地的大约5000只黄鼠狼,仅发现两只吃了鸡。

他们又进行了黄鼠狼猎食试验。第一天晚上,在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3只活鸡、一段带鱼;黄鼠狼没有吃鸡、却吃掉了带鱼。第二天晚上,放进鸡、鸽、老鼠、蟾蜍;黄鼠狼吃光了老鼠,吃掉一部分蟾蜍。第三天晚上,放进活鸡,活鸽;黄鼠狼把鸽子咬死……第五天晚上,只放进活鸡;黄鼠狼在没有别的食物的情况下以鸡肉充饥。

上述的实验说明,黄鼠狼并非专门吃鸡。

狮羊相处狐鸡共居

俗话说:“山河易改,秉性难移。”事实并非全都如此。在美国的一家动物园里,狮子能同小绵羊朝夕相处,和睦生活,小绵羊竟敢在狮子面前,满不在乎地酣酣入睡。

狐狸本来是鸡的天敌,但在另一家动物园里,却出现了狐鸡共居的惊人场景。呆在同一个笼子里的狐狸,不仅不捕食鸡,反而成了鸡的忠实伙伴,它们长期同吃同住,生活十分和谐。这些一反常态的现象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这是因为,对动物进行人为的早期严格训练,不仅能改变通常认为的本能行为,而且能从根本上改变某些野兽的本性,哪怕是最凶恶的野生动物。

动物“语言”的奥秘

过去,人们很少注意动物为什么啼叫?所以,有关动物“语言”的奥秘一直未能揭开。生物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研究和揭示动物“语言”的秘密提供了可能。

通过研究发现,一只离群之鸟能用连续的啼叫声寻找伙伴,迅速“归队”。母鸡用“咯咯咯……”的叫声“招唤”它的“孩子们”前来“就餐”。同人类一样,各种动物都有其各自不同的“语言”。

动物学家发现,有些动物使用的是摸得着的“语言”。此如,当一只蚂蚁发现一条大死虫,自己又没有能力将其运回“家”时,便立刻回巢“调兵遣将”。这只蚂蚁回来后,就用头上的触角向巢里的蚂蚁传递信息,一传两,两传四,最后调出全部“兵将”把大虫运回。

蜜蜂则使用的是一种看得见的“语言”。如果一只工蜂“侦察兵”发现蜜源后,便立即返回“大本营”,用翩翩起舞的方式“通知”它的伙伴蜜源所在的位置和路程。蜜源如果不太远,它就跳起圆圈舞;蜜源若很远,就跳“8”字舞。跳舞时,如果蜜蜂的头向上,就意味着蜜源朝向太阳;如果头朝下,则表示蜜源背向太阳。然后,全部工蜂倾巢出动。

蝙蝠使用的却是一种听不见、看不到、摸不着的“语言”,这就是振频为20000次每秒的超声波。蝙蝠不仅利用超声波与伙伴联络,还借助它猎食和飞行“导航”。

兽“奶妈”

动物喂养自己的亲生“孩儿”是一种天生的本能,不足为奇。可是,野兽当奶妈“抚育”婴儿的实例虽属奇闻,却不胜枚举。

野兽“抚养”的人婴有些是被遗弃到荒野的婴儿,但多数是野兽从村落叼回自己的巢穴后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的。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发现野兽抚养人婴的例子多达30~40起,譬如:1923年在印度发现豹抚养的小孩——“豹孩”;1344年在墨森发现野狼哺育的孩子——“狼孩”;1661年在苏联的立陶宛发现了同熊共同生活而长大的孩子——“熊孩”;1672年在伊朗发现绵羊喂养的孩子——“羊孩”……

兽类吃掉胎盘的奥秘

许多哺乳动物产子后,总要吃掉自己的胎盘,这一习性对狮、狼、虎、豹等食肉类动物来说并不新奇。但象鹿、马、羊、兔这样一些食草类动物,平时不仅不吃生肉,就连弄脏的草料也不喜欢吃,可是在产后却能津津有味地吃掉胎盘,这一点令人迷惑不解。

日本的一位教授对这一问题颇有研究,他发现他饲养的兔子经常排出一些被白膜包着的粪便,排出后就被自己吃掉。为了揭示其中的秘密,他严禁兔子再吃带白膜的粪便。不久兔子明显变瘦,终因消化不良而死去。经过化验得知,带白膜的粪便中富含维生素B12。兔子之所以吃掉自己的粪便,是由于它的体内缺少B12这种维生素。

尽管这一现象与兽类产后吃掉胎盘一事并无直接联系,但是这位教授却从中受到启发:兽类吃掉胎盘,是不是因为胎盘中也含有动物本身所需要的营养呢?他对狗和山羊的胎儿附属物进行了化验和分析,终于发现,其中含有大量的铁。锰、铜、钙的化合物含量和具有止血作用的钙离子、磷酸、麦角甾醇等物质的含量也超过生理需要的水平。

可见,动物胎盘的营养价值特别高,兽类吃掉胎盘,正说明它体内特别需要胎盘中所含的营养物。

为什么动物吃泥土

众所周知,猪是最大的泥土“嗜好者”。此外,非洲象、印度象、野猪、河马、犀以及某些鸟类等野生动物都有吃泥土的习惯。

日本的松滨动物园饲养的两头大象,每天要吃掉3~6公斤红土。这两头象不仅吃土,还常用泥土“洗澡”或躺在泥土上。

人工饲养的动物为什么喜欢吃泥土?要知道,人工圈养的动物,长期与自然土壤和野生环境隔绝,因此常患有消化不良、营养障碍、胆囊异常、肠内有害细菌多、癌症等疾病,它们吃泥土可以消除这些后天不足的生理疾患。

动物饲养专家对土壤进行了化验和分析:土壤中含有石灰、碳酸钠、磷酸、硫酸、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锰、钾、矾土、硅酸等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都是些可逆性胶质物,能吸收气体和水分。这种胶质物能对土壤的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的活动产生很大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分泌各种酶,在土壤中发生加水分解、合成、氧化、还原等生物化学反应。微生物对改善动物胃的消化功能也起着重要作用。细菌类、藻类、放线菌类和原虫类均属于微生物,它们多半都能分解蛋白质、纤维素及其他碳水化合物。可见,动物喜欢吃泥土是因为泥土中含有它们体内所需要的各种微生物和矿物质。

海豚营救溺水者

有一次,“谭布马斯—2”号渔船行驶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海域时,突然台风四起,恶浪滔天,船上3名儿童不慎落水,一时又无其他船只救援。在这危急关头,一群海豚突然出现在船舷周围,并迅速向3名溺水儿童游去。海豚用自己的脊背把溺水者托出水面,然后向附近的一个小岛游去,将他们放到岛上,便不辞而别。3名儿童得救了,可是他们的救命“恩人”谁也不肯留下“名姓”。

恐龙家庭生活的奥秘

前不久,美国考古学家在蒙大拿州的一个郊外,发掘出15具恐龙幼体的遗骸。这是自研究恐龙以来最有价值的发现,因为过去发现的都是成熟恐龙的遗骨或化石,而这次却首次发现年龄为一两个月的幼小恐龙。

这些幼小恐龙的骨骸,是在一个窝形凹坑的巢穴里发现的,巢穴的直径约2米,深1米。幼小恐龙的身高约0.9米,而成年恐龙的身高则为9米。

这一恐龙巢穴的发现,终于使科学家们揭开了恐龙家族生活方式的奥秘,它们是以家庭的方式群生的。幼小恐龙都是离开它们的巢穴去寻找食物,然后又返回原处,并由其“父母”在巢穴四周监护着。在远古时候,恐龙家族就是过着这种家庭生活。

冰冻90年后复苏的动物

不久前,苏联科学考察工作者,在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带中,发现一只被冰冻90年的两栖动物,并成功地使其复苏。

这只有尾巴的两栖动物属于小鲵科,是在与世隔绝的西伯利亚科雷马地区发现的。科学考察工作者发现它时,它被冰封冻在永久冻土带地下一根11米长的树干里。考察队员将它带回大本营放在水盆里,这只动物却奇迹般地慢慢苏醒过来。

白血鱼

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知道:所有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禽类和鱼类等等,其血液中都含有血红素,所以它们的血液是红色的。血红素是一种向体内各组织供氧的有机化合物。

但是,前不久发现:在南极海中生活着一种奇特的鱼类,它们的血液是无色的。它们的血液中既没有血红素,也没有其他什么供氧的物质,甚至连血球也没有!

在鱼的血液中,一般含有5%~9%的氧,而在这种白血鱼的血液中,只含有0.7%的氧。实际上,鱼的机体是不可能从这种贫乏的血液中吸取什么营养的。然而,这种“缺氧鱼”又是怎样生存的呢?

原来,冷水中所含的氧要比温水中的多,例如,当水温为0℃时,水中的含氧量要比在30℃时多一倍。况且在低温条件下,机体的耗氧量很小。所以,在冰冷的南极海水中,这种白血鱼是自觉舒适欢快的。但是,一旦水温升高,它们就会自然死亡。

白血鱼的血液中缺少血红素,丝毫不说明它们原始低级。这只是对环境条件的一种特殊的适应罢了。

性变鱼

在印度洋,有一种鱼类与海葵共生存。这种鱼群常常以一条体大的雌鱼为首领,率领许多小的雄鱼和更多的幼鱼,回游于热带海域。这条身体魁梧、资格最老的雌鱼还率领那些小雄鱼不断攻击幼鱼,破坏它们的性发育,阻止它们的性成熟。有趣的是,一旦这个鱼群中的“女皇”遭至不幸,雄鱼中的最大一条,便在两个月之内变成雌鱼来继承“女皇”的王位。

在太平洋中有一种身兼雄雌两性的鳝鱼,它在一生中经历雌雄两种性别的发育过程:从幼鳝到成鳝,属于雌性的黄鳝。成鳝可产卵。但是产卵后,就变成雄鳝了。

用口育儿的鱼

在热带海洋中,生活着一种生育方式别具一格的罗非鱼。雌性罗非鱼产卵后,便把鱼卵含在嘴里孵化,既不吃东西也不游动,只是悄悄地躲在海底,嘴一张一合,让卵在口中慢慢滚动。6~7天后,小鱼苗就问世了!当小罗非鱼初学游泳时,它们的“母亲”便在一旁看护着,一遇险情,母鱼就张开嘴巴,让小罗非鱼游回“母亲”的嘴里避难。10多天后,小罗非鱼才能离开“母亲”,到大海中去独立生活。

奇特的翻车鱼

日本海生活着一种可与熊猫齐名的翻车鱼。这种鱼长得象一颗大炮弹,又象少了后半个身子的河豚,身体后部对称长着两对巨大的鱼鳍,有一双微微突出的眼睛和一张小嘴,体形奇特可爱。

翻车鱼不仅形体别具一格,它的生活习性也十分奇特:白天在海面上漂流酣睡,让充足的日光晒着它的一侧。过往的海鸥有时把它当作小岛,站到它身上歇息片刻,海燕也时而飞来啄弄几下它的身躯同它玩耍一番。可它却从不理睬这一切。不可思议的是,它虽然没长鳔,却能安然浮在水面。

翻车鱼形奇性特,名称五花八门。在日本,有人称它“浮木鱼”。在美国,它被称作“头鱼”,因为它看上去好象只长一个头。又因为它爱漂在水面晒太阳,人们又称它“太阳鱼”。

翻车鱼不仅肉美味鲜,还可用作药材,对治疗刀伤和肠胃疾病疗效显著。

火焰鱼

有一次,一位叫法雅脱·求纳登的秘鲁渔夫在河边钓鱼,猛然发现鱼钩竟“燃”起火焰,仔细一看,原来不是火,却是一条火焰鱼。

这种鱼非同一般,长着一个扁圆形头,全身无鳞,却长了一身长短不一的“S”形绒毛。它只要一离开水,绒毛上的水便一脱而净。由于它的绒毛是火红色的,在微风的吹拂下飘飘舞动,宛如一团火焰,所以人们称它“火焰鱼”。

长犄角的鱼

埃及渔业公司在埃及沿海发现一种头上长犄角的怪鱼。这种鱼的犄角象牛和羊的犄角一样,又尖又硬,长约10厘米。这种鱼的嘴也又长又硬,表皮呈黄色。

这种长犄角的鱼嗅觉十分灵敏,在几公里以外就能嗅到食物的气味。即使被大鱼吞入腹内,它也无所畏惧,只要发挥两只犄角的威力,它便可以将大鱼的腹部穿透、逃之夭夭。

会放电的鱼

会放电的鱼种类较多,目前已发现象鼻鱼、电鲶鱼、电鳗鱼、电鲟鱼、电鳐鱼、胆量鱼会放电。

它们放电的电压高低各异。电鳗鱼放电的电压可高达855伏,象鼻鱼则为4~5伏。有一次,科学家们在电鳗鱼的身上安装了数十只霓虹灯,当电鳗放电时,被接通的灯泡立刻齐放异彩。

放电鱼放出的电,都是从鱼身上的放电器官产生出来的。这些放电器官由许多被称作电板的盘状细胞组成,每一块电板都浸润在细胞外胶质中。电鲶鱼的电板多达500万块。但是,单块电板的电压并不大,数量较多的电板则能放出强烈的电。计算得知,每克重量电鳗鱼的平均电输出功率为一瓦,而日常用的汽车铅锌蓄电池,每克输出功率仅为0.001瓦,约是电鳗的1/1000。有的鱼一次放电的电压可达60伏,电流强度达50安培,功率为3000瓦,这足以电击各种大鱼。可见,电鱼放电是猎食和自卫的武器。

会发光的鱼

在数十米或数千米深的海底,生活着一种会发光的蛤蟆鱼。这种鱼的特点是,特别不爱运动,即便在猎食时也不爱挪地方,只是张着大嘴等食物送上门来。

蛤蟆鱼虽然很懒惰,但是却有一种独特的猎食本领,因为它的头顶有一个又细又长的杆状器官,顶端可以放射出淡蓝色的光。只要点亮自己的那盏头灯,海中的各种小动物就会好奇地扑向这盏灯,蛤蟆鱼便可坐享其成。

蛤蟆鱼之所以能发光,是因为在它们的杆状器官里寄生着一种发光的细菌。这种细菌的体内含有荧光素和荧光酶。荧光素可以同氧反应生成氧化荧光素,荧光酶则起着催化作用,在发生氧化反应的同时释放出能量,从而发光。蛤蟆鱼本身不具有荧光素和荧光酶,但是它能供给发光细菌营养,使发光细菌很好地生存,发光细菌才不断发光,从而帮助蛤蟆鱼“照明”和猎食。

会发射“水弹”的鱼

在中国南海一带沿岸水域,生息着一种30厘米长的射鱼。它虽然以水为家,却很少吃水中游动的食物,专门发射“水弹”捕食岸边的昆虫。

射鱼经常在港湾和海边游弋觅食,一发现岸边植物上或水面出现昆虫时,便迅速将头钻出水面,瞪大眼睛瞄准目标,猛地从口中发射一串“水弹”,昆虫就会应声落水,变成射鱼的美味佳肴。

射鱼为什么具有发射“水弹”的本领呢?因为它的口腔中长有一个奇特的小槽,一旦发现目标就吸足水,紧闭嘴,并用舌头顶住小槽。攻击时,射鱼将身子竖起,嘴尖露出水面,猛张嘴巴,鳃帮用力一收,“水弹”就会射出,百发百中。射鱼发出的“水弹”射程可达3米多,凡进入这一射程范围的目标无一幸免。

能穿透舰船的鱼类

一天,英国的“巴尔巴拉”号加油舰正在大西洋海面上航行。突然,在加油舰的左舷有一个又细又长的黑东西箭一般地游向军舰。原来,这是一条大剑鱼向军舰袭击。剑鱼用它那1.5米长的“剑”轻而易举地穿透了军舰的钢板。它拔出“剑”后,又向军舰的另一侧冲去。可是,这次却没能得逞,由于剑鱼用力过猛,“剑”被折断了。舰上的水兵借此机会将它捕获。这条剑鱼长5.3米,重660公斤,实属举世罕见。剑鱼击穿舰船的例子屡见不鲜。

剑鱼的身体细长扁平,很适于游泳,最高时速可达109公里,称得起是鱼类中的游泳冠军。人们又称它“活鱼雷”。

飞鱼

在浩瀚的大海中,有一种会飞的鱼。这种鱼能钻出水面,在空中飞翔,人们都称它“飞鱼”。飞鱼的飞行速度为8~12米每秒,每次跃出水面后能飞行10~17秒,飞行高度可达5~7米。

飞鱼的体长约30厘米。在飞翔之前,它首先以最高的速度在水面游动,使整个身体浮在水面,然后再将两个长长的胸鳍伸展开来,同时借助于尾鳍和臀鳍巧妙地配合胸鳍的动作,最后跃出水面腾空飞翔。

会钻网的鱼

有一次,布隆迪渔民在切西莫拉其河中捕鱼。起网时发现网里有一条很大的青鱼,好几个人跑过来一起往上拉网。可是,奇怪的是,将渔网全部拉出水面时,那条大青鱼早已无影无踪了。

为什么一条比网眼大许多倍的鱼入网后竟然不翼而飞?后来人们才发现,这是一条会钻网的鱼。这种鱼全身除一条脊骨比较坚硬外,其余骨刺都非常柔软,能弯曲伸缩,身上的肌肉也能随意舒张和收缩。鱼的头部非常尖细,最大的鱼头也只有笔杆那么粗,这就使它具备了缩身钻网的本领。所以,这种钻网鱼一旦入网,便会施展出全身的“法术”,钻出渔网,逃之夭夭。

会“站立”游泳的鱼

在我国南海生活着一种叫“甲香鱼”的鱼类,它专门在水中“站立”游泳,头朝上,尾向下,挺着肚子,摇摇摆摆,游泳姿态优美别致。

甲香鱼体长10~17厘米,体形好似一把刀,全身披甲,所以也有人称它“披甲鱼”或“剃刀鱼”。这种鱼体小肉薄,全身呈透明体,形态美观,有人喜欢将它晒干后作书签用,因此,它又以“书签鱼”而闻名。

游速最高的鱼

世界上的鱼类有2万种之多,在水中游得快的要数旗鱼。它尖尖的长嘴巴,分水伶俐;背鳍舒展而立,宛如船帆。游水时落下背鳍,以减小阻力。它的最高时速可达108.9公里,这约是普通轮船航速的4~5倍。从上海到天津的1300多公里的水路若让旗鱼来游,它只需10小时即可游完全程。

游速可与旗鱼等量齐观的便是剑鱼,它的最高时速可达109公里。剑鱼不仅游速高,长得也很奇特,又尖又长的嘴巴锋利似剑,游起泳来简直象一颗鱼雷。

鱼坝之谜

在澳大利亚的墨累河上游,有一座神秘的坝,它既不是用土堆成的,也不是用石头砌成的,而是一座鱼坝。许多鱼鸟前去品尝那里的美味佳肴。

墨累河是澳大利亚最长的河流,每当雨季到来,水位高涨,汹涌的河水夹带着活蹦乱跳的鱼儿涌出河道,把大量鱼类搁浅到河床上,形成一座银光闪闪的鱼坝。为什么有这么多鱼被冲出河道筑起鱼坝呢?至今仍是一个谜。

鳄鱼腹中的石块

大家知道,鸡、鸟等一些禽类吞食砂子和小石块,是为了增强它们的胃的消化功能,借助砂、石磨碎食物。

令人惊奇的是,在鳄鱼的胃中也发现过碎石块,甚至栖息在淤泥和沙土地区的鳄鱼,胃中也有石块。有时,鳄鱼为了寻找石块,甚至不畏艰辛长途跋涉。由此可见,石块是鳄鱼的生活必需品。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鳄鱼胃中的石块不仅能帮助消化,借以磨碎吞食的骨头和硬壳,还被用作“压舱物”。这种“压舱物”跟潜艇上的压舱水所起的作用一样,它能使鳄鱼很容易地潜入水底和便于在水下活动,不致被湍流冲走。石块还有助于鳄鱼把较大的猎获物拖入水中。据观察,胃中没有石块的幼鳄,其潜水能力和在水下的活动能力都远不如吞了石块的鳄鱼。

能预报地震的乌鲗

日本地震专家通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得出一个结论:乌鲗具有预报强地震的能力。每当强烈地震发生的前几天,海面上往往会出现罕见的大乌鲗。

日本的本州岛北部曾发生过毁灭性地震,有65人在这次地震中丧生。地震前3天,渔民们在北海道和岛根沿海捕获两只长达7米的大乌鲗。其他岛上的渔民,在地震前3~4天里,也在附近海面发现和捕到一些大乌鲗。

乌贼之霸

在乌贼的家族中,最大的巨霸要数大王乌贼。在平静的情况下,大王乌贼在海里徐徐游动,一遇险情或被触犯,便敢同鲸鱼较量一番。人们曾从捕捞到的鲸鱼身上发现大王乌贼触腕吸盘留下的伤痕。

1878年11月2日,人们在加拿大纽芬兰岛的辛波迪柯湾发现一只搁浅的大王乌贼。它全长17米,仅头和躯干部就有6米长,触腕长达11米,总重2吨多,可谓乌贼之霸。

罕见的鲸鱼大聚会

单个鲸鱼出没于海上乃属司空见惯,但是8条鲸鱼在海上大聚会却十分罕见。

一天,在阿拉斯加东南部的阿默勒尔蒂岛附近的弗雷德里克海峡,一条座头鲸突然跃出海面,激起一个40多吨的大水柱,飞溅的浪花和轰鸣的涛声奏响了这次鲸鱼盛会的序曲。接连3天,8条座头鲸一边令人惊异地炫耀自己,一边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它们上下翻腾带起的美味佳肴。

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了,8条座头鲸仍聚在一起,反复表演着类似芭蕾舞的动作,看上去好象在聚餐。几秒钟后,8条座头鲸围成一圈,嘴巴大张,仰面朝天,发出雷鸣般的吼叫声。

接下去它们表演了一种所谓“织气泡网”的游戏,可能是座头鲸用这种方法将海虾集中填满它们那巨大嘴巴的缘故。8条鲸首先同时跃出水面,然后在它们的“水中攻击阵地”聚集。这时,一条鲸边围绕它的伙伴作螺旋式游动,边吐出大气泡。最后,当这些环绕的气泡上升时,鲸鱼们便在圆环范围内随之跃出水面,贪婪地饱餐一顿。

接着,它们又表演对角线“冲刺掠食”。两条座头鲸前后摇动着它们的颚,沿交叉方向擦肩而过,迅速吞噬着食物。

科学家们对座头鲸的食性进行多年研究后认为,鲸鱼“聚餐”,可能是鲸的一种激烈竞争。通常,海上有一个极丰富的食物区,鲸鱼为了觅食,常在海上聚会,相互嬉戏。 RtHadO0uevgvb3jLFwy57gfNmVFzfwtYD36q7a4bzhFFDWyNp/kRQJQ0KQXndGr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