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上篇 验方集腋(2)

(7)关于解药毒:甘草可以解多种药物之毒。①解乌头类中毒,此类药物有川乌、草乌、附子、天雄、雪上一枝蒿等。这类药物含乌头类生物碱,对心脏毒性大,当用药过量或煎煮不当,或配伍、制剂不当及个体差异,极易造成中毒。可用甘草、绿豆煎汤饮用。②解洋地黄类药物中毒,此类药物有夹竹桃、万年青等,可用甘草、绿豆煎汤饮用。③解蟾酥及含蟾酥制品的中成药中毒,如六神丸等,可用甘草、绿豆煎汤饮用。④解马钱子及含马钱子中成药中毒,可用甘草、蜂蜜、绿豆配伍。⑤解细辛中毒,甘草与半边莲、茶叶配伍应用解毒。⑥解蜈蚣中毒,甘草与凤尾草、金银花配伍应用解毒。⑦解天南星中毒,甘草与生姜、防风配伍应用解毒。⑧解甘遂中毒,甘草与绿豆、荷叶、鱼腥草配伍应用解毒。⑨解朱砂等含汞药物及制剂,或雄黄等含砷药物中毒,甘草与绿豆配伍应用。⑩解生首乌泻下不止之毒,用甘草水煎服。总之,甘草除了不解甘遂、大戟、芫花之毒外,凡药毒均可以用之而解。

(8)关于忌鲢鱼说: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其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中记载一奇事:“甘草反鲢鱼之质疑:近阅《遁园医案》载鲢鱼反甘草之事。谓当逊清末叶,医士颜某笃实人也,一日告余,曾在某邑为人治病,见一奇案,令人不解。有一农家人口颇众,冬月塘涸取鱼,煮食以供午餐,丁壮食鱼且尽,即散而赴工。妇女童稚数人复取鱼烹治佐食。及晚,有一妇初觉饱闷不适,卧床歇息,众未介意。次日呼之不起,审视则已僵矣。举家惊讶,莫明其故。再四考查,自进午餐后并未更进他种食物,亦无纤芥事故,乃取前日烹鱼之釜细察视之,除鱼汁骨肉外,唯存甘草一条约四五寸许。究问所来,据其家妇女云,小孩啼哭每以甘草与食,釜中所存必系小儿所遗落者。又检所烹之鱼,皆系鲢鱼,并非毒物。且甘草亦并无反鲢鱼之说,矧同食者若干人,何独一人偏受其灾。顷刻邻里咸集。又久之,其母家亦至。家人据实以告众,一少年大言于众曰‘甘草、鲢鱼同食毙命,千古无此奇事,岂得以谎言搪塞?果尔,则再用此二物同煮,与我食之。’言已,即促同来者照办,并亲自手擎二物置釜中。烹熟,取盘箸陈列席间,旁人疑阻者辄怒斥之,即席大噉,并笑旁观者愚暗胆怯。届晚间固无甚痛苦,亦无若何表示,至次晨则僵卧不起矣。由斯其母家嫌疑解释。按鲢鱼为常食之物,甘草又为药中常用之品,苟此二物相反,疏方用甘草时即当戒其勿食鲢鱼。”

这里张锡纯就主张用甘草时要戒食鲢鱼。本草书籍还记载不可与鲤鱼同食,同食亦会中毒。

(9)关于缓和、调和之用:甘草具有缓和药物、调和百药的作用。如甘草与大黄、芒硝、甘遂同用,能缓和攻之下力;与附子、干姜同用,能缓和干姜、附子热性,以防温燥太过;与石膏、知母同用,能缓其寒性,以防寒凉伤胃;与干姜、黄连共用,有协调寒热药的作用。用甘草汁制远志能减其燥性,缓和药性。甘草汁制吴茱萸能降低其毒性和燥性。用甘草、白矾、石灰等辅料炮制半夏,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作用。总之,甘草调和药性为临床常用之法。

(10)关于《伤寒论》中的应用:根据统计,《伤寒论》113方中,用甘草的方子是最多的,用甘草者70方,占62.5%。善用甘草者,当推仲景为上。《伤寒论》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方书之祖,书中甘草的使用次数之多,变化之大,是任何方书所不及的。清人邹澍在《本经疏证·卷二》里对仲景方中的甘草使用有过精彩的评述:“《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凡药之散者,外而不内(如麻黄、桂枝、青龙、柴胡、葛根等汤);攻者,下而不上(如调胃承气、桃核承气、大黄甘草等汤);温者,燥而不濡(四逆、吴茱萸等汤);清者,冽而不和(如白虎、竹叶石膏等汤);杂者,众而不群(诸泻心汤、乌梅丸等);毒者,暴而无制(乌梅汤、大黄虫丸等)。若无甘草调剂其间,遂其往而不返,以为行险侥幸之计,不异于破釜沉舟,可胜而不可不胜,讵诚决胜之道耶?”可见,甘草在《伤寒》诸方中,因其与其他诸药配伍的不同,而发挥不同的作用,起到“曲当病情”、辨证论治的作用。

张仲景以甘草为方剂名称的就有多首。经作者统计,《伤寒论》中含有甘草为方剂名称者16方。另外,在《金匮要略》中著名的有苓甘五味姜辛汤、甘麦大枣汤等多首方剂。炙甘草汤、甘草泻心汤在《伤寒论》中用以治胃中虚而成痞之证,《金匮要略》用以治狐惑病。甘草干姜汤在《伤寒论》中用以治伤寒误治成咽干、烦躁、吐逆等,《金匮要略》用以治肺中冷、多涎唾。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甘草汤、甘草附子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均治心下有痰饮。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均治误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者。

此外,还有桂枝甘草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桂枝甘草牡蛎龙骨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栀子甘草豉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茯苓甘草汤。《伤寒论》中有代表性的是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而炙甘草汤、甘草泻心汤可以被看成是甘草干姜汤的扩展方,芍药甘草附子汤是芍药甘草汤的扩展方。

甘草干姜汤以辛甘化阳为主,芍药甘草汤以酸甘化阴为主,甘麦大枣汤以甘补为主。由此可以看出,甘草虽以甘补为主,但随着配伍的不同,既可补阳,也可补阴。再进一步看,炙甘草汤中甘草和桂枝同用,以桂枝温心阳而达到补心阳的作用;甘草泻心汤中甘草与干姜同用,以干姜温脾阳而达到治阳陷阴凝的胃阳虚证。两方中甘草均重用、为主药,在处方中都是放在方首,张仲景用这种方法说明,甘草不仅具有一般的甘缓补气作用,与温药配伍以后,还会有很强的补阳助阳作用。补阴方面,有芍药甘草汤及其变方,也说明甘草还有补阴气的作用,但从总量来看,补阳的处方比较多,说明甘草补阳是主要的。

张仲景用甘草有独到之处:①甘草在辛温解表方中的应用。如麻黄汤中之麻黄发越阳气,开泄腠理,发汗力速而猛;桂枝辛温,升行发散,透达营卫,发汗之力稍缓于麻黄。麻桂配伍,宣通营卫,辛温发汗,性猛力峻,发散风寒,其效神速。仲景辛温发汗方剂中,或单用麻黄或单用桂枝,但必用甘草相伍。甘草甘温,益气缓急,辛甘化阳,助麻桂发散祛邪,而又缓其峻猛之药性,顾护正气以防虚脱。麻、桂合甘草实有辛甘发散之妙用。又如麻黄附子甘草汤是主治少阴兼表之轻证,因其正气已虚,用麻黄、附子配伍甘草,益气助阳而微发汗,使表里之邪缓解。正如《本草正义·卷一》所云:“麻黄之开泄,必得甘草以监之;附子之燥烈,必得甘草以制之。”②甘草在清热泻火方中的应用。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气分邪热,黄芩汤治脏腑之热,葛根芩连汤表里两清,均以石膏、黄芩、黄连等寒凉药中配伍甘草。石膏甘寒质重、清热生津但有碍胃之弊;黄芩、黄连苦寒而燥,虽泻火解毒却有伤津之害,且寒凉重剂最伤中焦脾胃之气。甘草甘温而润,补中气,养胃气,又能和缓里急,与寒凉药配伍,有甘寒生津液、甘苦化阴气,起到制弊护中作用。③甘草在泄下通腑方中的应用。《伤寒论》:“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此证为燥热内盛,里实初成。大黄苦寒,攻积导滞,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泻热去实;芒硝咸寒辛苦,润燥软坚,泻热导滞;伍以甘草调和胃气,缓硝、黄之峻猛,组成缓下之剂。甘草一味,甘缓和中,既可缓硝黄峻下之力,使之作用于胃,又可护胃和中,使热邪去而补中州之正气。在此,甘草的甘缓作用不仅使其他药物作用和缓,而且使药效发挥的时间延长,且使药效的发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④甘草在清热解毒方中的应用。如《伤寒论》用炙甘草的方为68首,用生甘草的方只2首,均视病情而立。甘草生用清热解毒,利咽止痛,如“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与桔梗汤”。甘草汤(甘草1味)治少阴客热咽痛,其力更专。不愈者,桔梗配伍甘草清火解毒、利咽消肿、润肺开音。后世治风热上攻所致之咽痛,多以桔梗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现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⑤甘草在缓急止痛方中的应用,张仲景用甘草缓急以治里急、挛急、急痛等。如芍药甘草汤,方中芍药酸苦,养血柔肝;甘草甘平,补中缓急。二药合用酸甘化阴,滋养阴血,缓急止痛,多治阴液不足、筋脉失养之心烦、脚挛急等,是缓急止痛的基础方。又如小建中汤治“腹中急痛”,方中炙甘草甘温益气,既助饴糖、桂枝益气温中,又合芍药酸甘化阴而益肝滋脾。四逆散为治疗肝胃气滞,阳郁致厥的方剂,多因气机不利,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故手足轻微厥冷。方中柴胡主升,疏肝解郁而透达阳气;枳实主降,行气散结而宣通胃络;芍药、甘草并用,制脾和肝,益阴缓急。

(11)关于治阴不痿:《本草纲目·卷十二》主治中引用甄权的一段论述有“令人阴不痿”之说,阴痿即阳痿。《大观本草·卷六》、《政和本草·卷六》则谓甘草“令人阴痿”,并无“不”字,由此一来,就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那么甘草到底是治疗阳痿还是导致阳痿,结合临床来看,甘草应该是“令人阴痿”。根据现在药理研究,甘草含有雌性激素,会使性欲减退。所以,现在认为《本草纲目》在收载甄权的论述时,因笔误出现错误。

(12)关于甘草梢:甘草梢为甘草根的末梢部分或细根,出自《珍珠囊》。现在多不再另分甘草梢,但古代医家认为甘草梢与甘草的作用有区别,如张元素《医学启源·卷下·药用根梢法》认为:“病在中焦用身,上焦用根,下焦用梢。经云根升梢降。”强调甘草“梢子,去肾茎之痛,胸中积热,非梢子不能除,去皮,碎用。”有欲达下焦,须用甘草梢的认识。如《本草备要·卷一》云:“茎止茎中痛,淋浊证用之。”张山雷云:“梢是最细之尾,其性下达故也。”这些医家均认为甘草梢利水通淋而镇痛,用于淋病尿痛。所以甘草、甘草梢两者是同药而异功。

本方中麻黄的药性特点参见本书麻桂止痛液。

【小结】

一二三四五六汤是作者经过多年的临床总结的一张方子,此方配伍有寒药(葶苈子)、温药(麻黄),将寒温性质不同药物融于一炉,以达阴阳协调;有补药治疗虚证(人参、白术);有泻药治疗实证(葶苈子);有止咳平喘药(麻黄、杏仁、葶苈子、莱菔子、苏子、甘草)治疗咳喘;痰是引发咳喘的诱因,有祛痰药(白芥子、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除痰。诸药合用,兼顾寒热、虚实、补泻、止咳、平喘、化痰,基本可以不需要辨证,或适当增损方中药物,有的放矢,就能达到良好效果。为防止麻黄辛散,一般将其蜜炙用。关于咳喘的治疗,应予注意的是:

(1)治咳不离乎肺,又不限于肺:咳、喘都是肺系疾患的主要症候,咳久可以致喘,喘亦可由咳引起,《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五气所病……肺为咳。”《灵枢·五阅五使》认为:“肺病者,喘息鼻胀。”说明咳喘的病变部位主要在于肺脏,但《素问·咳论》又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所以,咳喘证以肺为主,兼及心、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咳喘的发生。因此,治咳喘不离乎肺,又不限于肺,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实证治肺,虚证治脾肾。

(2)重视化痰:治疗咳喘,当予祛痰,因为脾为生痰之源,而肺为贮痰之器,若临床治疗咳喘,不善化痰,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咳喘由于支气管黏液的过度分泌,阻塞管腔,妨碍气体交换,以致病邪侵入,所以,治疗要祛痰化饮。外邪袭肺不论寒热,必然聚湿酿痰,经热灼蒸,则更胶结,阻气机之肃化,碍治节之下行,气不得降,必然为咳为喘。作者的体会是治疗此病,葶苈子乃是必用之品,根据张仲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的经验,若正气虚可以加入大枣以防葶苈子伤正气。

(3)不可忽视健脾:脾乃是运化水湿之脏器,若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停留则成饮成痰,要防止水湿潴留就要健脾,故本方用六君子汤健运脾胃以杜绝痰的生成。

(4)咳喘注意事项:应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注意保暖,尤其冬天不能受寒。此病在夏季的治疗效果好,可以应用冬病夏治的方法。

【病案举例】

杨某,本校教师,女,50岁。反复咳喘2月余,咽部有痰,但不易咳出,喉中鸣响,无发热。用中西药物连续治疗2个月,效果不显。食欲、大便正常,舌质淡,苔微腻,脉沉。辨证则寒热虚实均不明显,乃投以一二三四五六汤原方,3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又服3剂症状全部消失。

八子种子汤

【方源】

本方是作者结合恩师熊魁梧先生的一首经验方稍加改动而组方的,首载于《临床常用中药配伍速查手册》。

【组成】

枸杞15g,车前子12g,五味子10g,覆盆子10g,菟丝子12g,沙苑子12g,蛇床子15g,王不留行12g,熟地15g,山药15g,丹皮10g,山茱萸15g,茯苓15g,泽泻10g。

【功效】

补益肾精,种子调养。

【主治】

不孕、不育症,也用于性功能低下病证。

【方解】

本方共选用八种植物种子,故名八子。种子,即种下、繁衍之意。此方实际乃五子衍宗丸、六味地黄丸二方加沙苑子、王不留行(留行子)、蛇床子组成。方中8子(枸杞、五味子、车前子、覆盆子、菟丝子、沙苑子、蛇床子、留行子)具有温补肾阳,种子涩精作用,有利于增强性功能,同时,有利于受孕。根据现在的认识,五子衍宗丸具有提高精子活动能力的作用;蛇床子温补肾阳,为治疗肾阳虚的妙药;沙苑子、菟丝子配伍能增强补肾固精作用;王不留行有利于通经活络,促使阻塞的输精管或输卵管疏通。六味地黄丸补肾强腰,不温不寒,不燥不腻,对于多种体质的病人均是可以选用的。

【用法】

水煎服。也可以做成丸药、膏剂使用。

【使用注意】

方中王不留行一般不宜量太大。根据报道,王不留行有抗早孕的说法,所以,一般在应用10剂左右后应将原方中的此药去掉,而初期加用此药的原因是,王不留行具有疏通阻塞的输精管或输卵管的作用,这样便于排精或受孕。

【加减法】

根据临床,可以结合患者情况,适当加用补肾之品,一般可以加制何首乌,也可以加用紫石英,因为在古代的调经方中,紫石英乃是常用之品。其走下焦温肾,暖胞宫,为治疗宫寒不孕要药。

【药物解说】

菟丝子

1.作用

(1)补肾固精:用于肾虚所致的腰膝酸痛、阳痿遗精、尿频、带下、宫冷不孕等。本品为平补阴阳之品。

(2)养肝明目:用于肝肾不足、目失所养之目暗不明、视物模糊者。

(3)温脾止泻:用于脾肾两虚之便溏、泄泻,作用平和。

(4)补肝肾安胎:用于肝肾不足、冲任不固、胎失所养之胎动不安。

2.认知

(1)关于作用:菟丝子的作用主要是补益肝脾肾,这三脏之中以补肾为主要特点,又略有助阳之效。一般称此药为平补之品,所以久服也不会给身体造成不良反应。《本草汇言》载:“菟丝子,补肾养肝,温脾助胃之药也。”“但补而不峻,温而不燥,故入肾经,虚可以补,实可以利,寒可以温,热可以凉,湿可以燥,燥可以润。非若黄柏、知母,苦寒而不温,有泻肾经之气;非若肉桂、益智,辛热而不凉,有动肾经之燥;非若苁蓉、锁阳,甘咸而滞气,有生肾经之湿者比也。如汉人集《神农本草》称为续绝伤,益气力,明目精,皆由补肾养肝,温理脾胃之征验也。”在此,倪朱谟将菟丝子的作用进行了很好的阐释。正因为菟丝子温而不燥,故也能治疗肾虚不孕症。所以,菟丝子为补脾肾肝常用药,又为阴阳双补之要药。

(2)关于丰胸:有研究认为菟丝子具有丰胸的作用,但从传统的使用情况来看,菟丝子主要还是补肝肾。作者在临床中将菟丝子配伍沙苑子、僵蚕之后,发现的确具有丰胸作用,个人体会,僵蚕应用剂量要大一些(参看本书僵蚕丰胸汤)。现多认为菟丝子有调节女性内分泌系统作用,在黄体功能兴盛期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卵巢,提高和支持卵巢的功能。

(3)关于补血:菟丝子历来作为补阳之品,用于肾阳虚之轻证者,但有认为“菟丝子,乃补血之要品。精血相生,菟丝子填精益髓,故能生血”(《神农本草经贯通》)。临床一般不将菟丝子作为补血药使用,如作为治疗肝肾精血不足证,只云补益肝肾,并不直接云其补血。

沙苑子

1.作用

(1)补肾固精:用于肾阳亏虚、肾气不固之遗精滑泄、白带过多。本品不燥不烈,既补肾阳,亦益肾精。

(2)养肝明目:用于肝肾不足、目失所养之目暗不明、视物模糊者。

2.认知

(1)关于药名:沙苑子又名沙苑蒺藜、潼蒺藜,而在古代本草书中所云蒺藜,既有云刺蒺藜者,也有云沙苑蒺藜者,出现了同名异物现象。根据现在的用药来看,古代所指蒺藜多是刺蒺藜(白蒺藜),而沙苑子(沙苑蒺藜、潼蒺藜)不可与刺蒺藜混用。二者均能明目,用于眼目昏花,但有虚实证之别。刺蒺藜祛风明目、疏风止痒、疏肝解郁、平抑肝阳,用于肝经风邪所致之目赤多泪、头目疼痛;还用于风邪在表之皮肤瘙痒;肝气郁结之胸胁不舒、乳闭不通;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眩晕等;且可祛内外之风。沙苑子虽性温但柔润、养肝明目、补肾固精,用于肝肾亏损之视物昏花,视力减退;亦治肾虚阳痿,遗精,滑精以及小便频数等,如固精丸。乃平补阴阳之品。《本草备要·草部》“蒺藜子”条下,记载既有沙苑蒺藜的作用,又有刺蒺藜的作用,将二者混同介绍。

(2)关于作用特点:沙苑子甘温补益,略具涩性。其补力和缓,温而不燥,以平补肝肾阴阳见长,且有补、涩兼备之功,具有标本兼治之效。多用于肝肾亏虚所致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夜尿频多,尿后余沥不尽,及妇女白带过多、质地清稀等症。尤宜于中老年人,单用有效。沙苑子是一味比较温和的药物,在古代的方书中多将其作为益寿之品。作者尤其喜用沙苑子治疗肝肾虚损病证。现在认为沙苑子有抗疲劳和强壮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3)关于与菟丝子作用的区别:沙苑子、菟丝子均能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用于肾虚阳痿、遗精、耳鸣、尿频、腰膝酸软疼痛等症,如五子衍宗丸(用菟丝子)、金锁固精丸(用沙苑子);以及肝肾不足之视力减退,两目昏花等症。二药柔润而多液,不温不燥,补而不腻,滋养肝肾。菟丝子尚能益脾止泻,用于脾虚便溏腹泻,亦可用于胎动不安之下血等,如寿胎丸。沙苑子尚有固涩之力,更多用于遗精早泄,助阳力胜于菟丝子。在治疗不育不孕症方面,作者常常将2药配伍同用。

熟地

1.作用

(1)补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及月经不调、崩中漏下等。本品补血作用强于当归,乃养血补虚之要药。

(2)滋阴: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遗精、盗汗、耳鸣、耳聋及消渴,以及精血亏虚,须发早白,五迟五软。

2.认知

(1)关于药材:熟地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根茎,是生地加黄酒经过多次拌蒸至内外色黑、油润,或直接蒸至黑润而成,晒干,切片用,为治疗血虚要药。熟地黄大补精血、阴液,而生地黄只补阴。在补阴方面,熟地优于生地,是因为制成熟地后可使药性由寒转温,味由苦转甜,功能由清转补,质厚味浓。

(2)关于补血:熟地具有良好的补血作用,尤对于血虚、肝肾精血不足者为宜,补血作用强于白芍。一般而言,除胶类药(阿胶、龟胶等)、动物药补血作用佳外,而植物药中从补血作用来看,应首推熟地。现诸多中药书籍均记载熟地具有“填精益髓”之效,这实际上是熟地通过补益肝肾而衍生出来的功效。作者认为此术语意思不清,并且现在的中药书籍唯有此药云填精益髓,故本书在药物功效表述中未有采用此术语。熟地配伍鹿角胶后,补血作用增强。治疗体虚的要方三才汤,用的是天门冬、熟地、人参,简称“天、地、人”,可以治疗气血阴阳亏虚病证,用的方法是将其煎水内服,或者熬成膏剂使用。熟地补血,人参补气,二者同用(两仪膏),阴阳相配,气血双补,治精气大亏、精不化气者。

(3)关于炒炭:熟地炒炭可以止血,用于出血病证,此药尤其是对于血虚又有出血病证者可以选用。若不炒炭则不宜云止血。

(4)关于滋腻特性:熟地滋腻滞脾,有碍消化,但张景岳《本草正·隰草》云熟地“味厚气薄”、“阴中有阳”,“凡诸真阴亏损者,有为发热,为头痛,为焦渴,为喉痹,为嗽痰,为喘气,或脾肾寒逆为呕吐,或虚火载血于口鼻,或水泛于皮肤,或阴虚而泄利,或阴浮而狂躁,或阴脱而仆地。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而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者,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阴虚而水邪泛滥者,舍熟地何以自制;阴虚而真气散失者,舍熟地何以归源;阴虚而精血俱损,脂膏残薄者,舍熟地何以厚肠胃。且犹有最玄妙者,则熟地兼散剂,方能发汗,何也?以汗化于血,而无阴不作汗也。熟地兼温剂始能回阳,何也?以阳生于下,而无复不成乾也。然而,阳性速,故人参少用亦可成功;阴性缓,熟地非多难以奏效”。

张景岳对熟地的独特见解,在其所拟金水六君煎(当归、熟地、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以熟地滋补肾阴为主,合二陈汤以健脾化痰之源。其创立的治肾阳不足之右归饮、右归丸;治肾阴不足之左归饮、左归丸,皆妙用熟地。通过合理配伍可以防止熟地之滋腻,如两仪膏取熟地补血,人参补气。此外,炮制相宜也可防止熟地滋腻之性,如兼中寒而呕吐者,用姜汁炒以温其中;胀满者,砂仁拌炒(或拌捣),以行气消胀;经络气血滞阻者,酒炒取酒性以行散之力。所以,黄宫绣《本草求真·卷二·温肾》认为“景岳尚论熟地,最为明确,独中所论脾肾寒逆为呕,可用地黄以治,是亦千虑之一失耳。夫既脾肾虚寒,则脾与肾已受寒累,正宜用以辛热,以为扫除,如太阳既至,坚冰自解,乃复坠以霜雪,投以阴剂,不更使寒滋甚乎?余读《景岳全书》,见其所论,语语透辟,字字箴规,可为法守,独于所论地黄……性温,寒从温散,然寒至上逆为呕,则寒已甚,岂有熟地之温,而可令寒外散乎。但或阳盛阴微,阳藉阴化,偶有感冒,用此杂于温散之中,或有见效;若真纯阴无火,厥气上逆则呕,则此又为深忌”。这是既同意张景岳用熟地的经验,但又不同意用熟地治疗脾肾寒逆为呕。

清代医家陈士铎则认为熟地不唯不生痰且能消痰,其曰“或谓熟地至阴之药,但其性甚滞,多用之而腻膈生痰,万一助痰以生喘,亦甚可危也。此正不知熟地之功力也……夫熟地岂特不生痰,且能消痰;岂特不滞气,且善行气。顾人用之何如耳。夫痰有五脏之异,痰出脾肺者,用熟地则助其湿,用之似乎不宜。倘痰出于心肝肾者,舍熟地又何以逐之耶?故人有吐痰如清水者,用二陈消痰化痰之药,百无成功,乃服八味汤,而痰气之汹涌者,顷刻即定,非心肝肾之痰用熟地之明验乎。更有一种,朝夕之间,所吐皆白沫,日轻而夜重,甚之卧不能倒,用六味汤,大加熟地、山茱萸,一连数服,而痰即大减,再服数十剂,白沫尽消而卧亦安,又非熟地消痰之明验乎!熟地消痰而不生痰,又何疑哉”(《本草新编·卷一·熟地》)。综合古代医家对熟地的认识,尤以张景岳、陈士铎善用熟地为代表。从现代使用熟地的情况来看,为防止其滋腻之性,多配伍砂仁同用。

(5)关于药性:生地多次蒸后为熟地,性味发生了改变,由凉性而为温性。滋补作用也加强,其功能也发生变化,成为补血药。熟地补血作用佳,为补血要药。一般来说,通过炮制改变药性的药物主要是生地制成熟地,天南星制成胆南星。

五味子

1.作用

(1)敛肺滋肾:用于肺虚久咳、肺肾两虚之喘咳。本品为治久咳虚喘之良药。

(2)固精止遗:用于肾虚不固之遗精、滑精。本品为治肾虚精关不固之常用药。

(3)涩肠止泻:用于脾肾阳虚之久泻。

(4)益气生津:用于津伤口渴、消渴。

(5)固表止汗:用于气虚自汗、阴虚盗汗。本品为治疗因虚致汗证常用药。

(6)宁心安神:用于阴血亏虚、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之虚烦心悸、失眠多梦。

2.认知

(1)关于名称:五味子分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一般认为北五味子作用更好,粒大,肉厚,味浓,光泽油润。李时珍强调“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入滋补药必用北产者乃良”。

中医认为药物的味道有五种,即辛甘酸苦咸,而五味子具有这五种味道,故名,但以酸、甘味为主,中药书籍均记载为酸甘味。唐代《新修本草·卷七·五味子》解释为“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俱也。《本经》云味酸,当以木为五行之先也”。这是对五味子性味的解释。从应用方面来说,有一种认识,就是用五味子时,要将其捣破,五味乃全,若不捣破,则主要是酸甘味。

(2)关于收敛:五味子有“五味俱全养五脏”的说法,五味子的主要作用就是收敛,其功效特点就是治疗各种滑脱病证,包括汗、尿、精、便、带,如自汗、盗汗、遗尿、尿频、遗精、滑精、久泻、久痢、带下过多等,也就是说,除了出血证外,均可以选用之,因此,五味子收敛的范围实际上是很广的。古方中将其作为治疗汗证、滑精、泻痢的主药。对于上述五味子功效(敛肺、涩肠止泻、固精止遗、固表止汗)的表述,可以就用收敛固涩简言之。张仲景用五味子治疗咳喘多同时配伍干姜同用,一开一阖,互相牵制,正好符合肺的生理功能,如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

(3)关于降转氨酶:在有的中药书籍中记载,认为五味子具有治疗肝功能异常而降低转氨酶的作用,此说要灵活地看,如果患者因为体虚导致转氨酶升高,又不挟有湿者,是可以选用的,而如果挟有湿邪者断不可使用,以免湿邪羁留,导致湿邪久久不退。对于肝病因体虚不挟湿热者可取其补虚作用。关于这一点,早在《本经》中就有记载,认为能补不足,养五脏。

(4)关于补气:《本经·上品》载五味子“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中医院校第4版《中药学》教材中就将五味子编在补气药中,也就是说五味子具有补气作用,从五味子所治疗的病证来看也是具有补气之功的。生脉饮中配伍有五味子。不过,五味子的补气作用不强。

(5)关于治不育不孕:《本经·卷一》载五味子具有“强阴,益男子精”之说,所以,有用五味子治疗男子阳痿、女子阴冷者,如五子衍宗丸中就配伍五味子治疗不育证。在这里既有收敛固涩精关的作用,同时又能补肾,促进肾精生成的作用,所以,不育不孕症就可以选加五味子。

(6)关于安神:五味子可以安神,主要是治疗因体虚导致的失眠,在古代的方药中应用的例子很多,如天王补心丹,并认为具有补气安神之功的特点,若因为体虚可以选用五味子治疗失眠。若其他原因所致的失眠在选用五味子时,可以根据情况配伍药物应用。

覆盆子

1.作用

(1)益肾固精:用于肾虚之遗精、滑精、阳痿、遗尿、不孕等。

(2)养肝明目:用于肝肾不足之目暗不明、视物昏花者。

2.认知

(1)关于功效:覆盆子收敛之功效不是很强,临床多作为辅助药物使用。根据临床应用来看,主要是治疗前阴的病变,以男性病证用之较多。

(2)关于乌发:古代本草书中如《名医别录》记载覆盆子具有“令发不白”,清代《本草从新》也有“美颜色,乌须发”之说。从临床应用来看,覆盆子乌发作用不够明显,其乌发之功用可能与其补益肝肾的作用有关。

(3)关于治疗不育症:五子衍宗丸中用覆盆子治疗不育不孕症,现代多认为覆盆子具有调整子宫肌肉松紧度,增加骨盆力量,帮助子宫恢复,促进乳汁分泌,滋补强身等。

作用。又因为覆盆子具有助阳的特点,对于不育症也是可以选用的。

王不留行

1.作用

(1)活血通经:用于血瘀经闭,痛经,难产。王不留行走而不守,行而不住,善于通利血脉。

(2)下乳消痈:用于产后乳汁不下,乳痈肿痛。

(3)利尿通淋:用于多种淋证,如热淋、血淋、石淋等。

2.认知

(1)关于特点:王不留行取材于种子,又称留行子,《本草纲目》称此物“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说明王不留行的特点是走而不守,其性甚急,下行而不上行,凡病逆而上冲者用之可降,宜暂用而不宜久服,是因其具有善行的特点。王不留行的功效可概括为“三通”,即通经、通乳、通淋。个人体会,“三通”的功效中,以通淋作用最佳。现临床上耳穴贴敷所用的就是王不留行。

(2)关于通乳:王不留行治疗产妇缺乳效果极佳。《本草纲目》记载:“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乃阳明冲任之药,俗有‘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之语,可见其性行而不住也。”王不留行通过行血通经,实现催乳的作用,和穿山甲合用,增强疗效,有谚语云“产后乳少听真言,山甲留行不用煎,研细为末甜酒服,畅通乳道如涌泉”。《本草纲目》除记载涌泉散单用穿山甲外,还有一方也名涌泉散,是用王不留行配伍穿山甲、龙骨、瞿麦、麦门冬等分为末,用热酒送服,再服猪蹄羹(《本草纲目·卷十六》),也可以用治乳痈。产妇乳汁的有无和多少,与多种因素有关,王不留行对气血阻滞经络引起的乳汁缺少有效,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缺乳,应选择相应的药物。如产妇身体虚弱造成缺乳,就要从补肝肾入手;缺乳由营养不良造成,要从调理脾胃着手。

(3)关于通淋:王不留行通淋作用极佳,所谓淋证,按照中医的分类有多种,如热淋、石淋、血淋、砂淋、膏淋等,而现代医学所云的前列腺炎就相当于淋证的范畴,可以选用王不留行。《本草纲目》引载《资生经》云:“一妇人患淋卧久,诸药不效。其夫夜告予。予按既效方治淋,用剪金花十余叶煎汤,遂令服之,明早来云病减八分矣。再服而愈。剪金花一名禁宫花,一名金盏银台,一名王不留行是也。”可见王不留行是治疗小便异常的主要药物。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有“利小便”的作用,善于利水通淋,现尤多用治前列腺炎,有显著疗效;对尿路结石,如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肾结石亦有非常好的效果。作者通过临床实践,认为王不留行配伍冬葵子以后,通淋作用加强,现用其治疗前列腺疾病所致的小便不通有良好的效果。

(4)关于通经:王不留行在通经方面,可以用于两个方面的病证:一是治疗痛经,取活血通经之功,并且力量较强;二是治疗经络阻滞的痹证,但由于性平,一般不作为治疗痹证的主药。

本方中山药、牡丹皮、山茱萸的药性特点参见本书土牛膝利咽汤。

本方中泽泻的药性特点参见本书山楂瘦身汤。

【小结】

凡夫妇同居1年以上,没有采取避孕措施而未能怀孕者,称为不孕症。婚后2年从未受孕者称为原发性不孕;曾有过生育或流产,又连续2年以上不孕者,称为继发性不孕。

通过作者多年临床应用,本方对于不育、不孕均有治疗作用。方中王不留行具有很好的“通”的作用,尤其是对输卵管、输精管阻滞不通,王不留行皆具有促使疏通的作用,因此,大多与上述原因相关的不孕、不育症,作者多选用此药。但现有报道认为王不留行有抗早孕的说法,因此,用药在10剂以内即停用此药。古方五子衍宗丸具有良好的生精作用,而加用沙苑子、蛇床子后效果会更好,所以,作者将上述诸药同用,命名为八子种子汤。方中所含六味地黄丸具有补肾作用,乃是治疗肾虚证的主要方剂。

(1)关于中医药治疗不育不孕症:用中药治疗不育不孕症有独到之处,根据临床来看,男子要壮阳,女子要滋阴,这是辨性别而施药。当然,男子壮阳是指已婚成年男子说的,其目的就是提高性功能,如男性精子质量下降、大部分功能性疾病等,会影响受孕,而用中药是有效的。中药的副作用比较小,使用得当,对人体几乎不会产生副作用,而治疗效果往往比较明显。

中医学认为造成不孕不育症的原因很多,就女子而言,若肝郁气滞、气机不畅,排卵障碍、甚至不排卵,月经后期、甚至闭经等都会造成不孕;就男子而言,若阳痿,精子活动能力差,少精等也会导致不育。对于婚久不孕不育者,女子或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或月经稀发,闭经,面色晦暗,腰酸腿软,性欲淡漠,小便清长,大便不实等。治宜温肾助阳、调补冲任。男子则应从全身机能调整入手。方中八子偏于补阳,而六味地黄丸偏于补阴,阴阳共调,以期达到受孕的目的。在选用壮阳药物时,不要用温燥之性太强的药物,当应用性味温和的强精补肾之品。

(2)关于不孕症:产生不孕症的原因有多种,如排卵功能障碍、月经周期中无排卵、或虽有排卵但排卵后黄体功能不健全;生殖器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后天性生殖器官病变,阻碍从外阴至输卵管的生殖通道通畅和功能,妨碍精子与卵子相遇,导致不孕。同时,免疫学因素、性生活失调、性知识缺乏、习惯性流产也会造成不孕。八子种子汤能促进排卵,从而达到受孕的作用。

(3)关于不育症:产生不育症的原因也有很多,如精液异常、无精子、精子数过少、活动减弱、形态异常、睾丸发育不全、睾丸炎等均影响精子产生;吸烟、酗酒、过度精神紧张、性生活过频会影响精子数量和质量;或者性生活障碍出现阳痿、早泄,使精子不能进入女性生殖道等。八子种子汤具有强身健体、助阳之功,能促进精子生成。

此外,关于饮食调补,可以多吃海产品,如牡蛎、蛤蜊等贝类。

【病案举例】

李某,女,28岁。婚后五年未孕,曾多方服药,但一直未能受孕,检查男女双方未见生殖器方面的异常,在家人陪同下,求诊于作者,乃投以八子种子汤,嘱其月经干净后开始服药,排卵期停服,服药10剂,后生下一对双胞胎,家人甚是高兴。

七白汤

【方源】

本方是作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的一首美容的经验方,首载于《临床常用中药配伍速查手册》。

【组成】

白茯苓15g,白芷10g,白及10g,白芍15g,白扁豆15g,白蒺藜15g,白僵蚕15g,百合12g,山药15g,冬瓜仁30g,天花粉12g,葛根10g,薏苡仁30g。

【功效】

美白靓肤,润肺除皱。

【主治】

皮肤粗糙,面部黑斑,蝴蝶斑,皱纹多。

【方解】

本方具有嫩肤美白的作用。方中选用7种在名称上带有“白”字的药物,故名七白汤。方中白茯苓祛皯增白,《本草纲目·卷二十七·茯苓》引《经验后方》记载:“日食一块,至百日肌体润泽……延年耐老,面若童颜。”根据现代用法,茯苓能改善皮肤粗糙的状况,使皮肤湿润,光泽,细腻,富有弹性,有爽快感。白芷美白,用于面部黧黑斑、粉刺、白疕。《本经》认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白及消肿生肌而能嫩肤;白芍养血,促进新血生长;白扁豆健脾祛湿,湿祛则能达到靓肤之效。白蒺藜、白僵蚕祛斑白面,可治瘢痕、白癜风;美白方面,还多根据祛风的特点用治皮肤晦暗。百合补益肺阴,肺主皮毛,故能使皮肤细嫩。天花粉善治粉刺,皮肤皲裂;也有美白作用,《唐本草》认为可使皮肤“洁白美好”,善祛垢腻,尤其在皮肤洗剂中应用。山药延年驻颜、润肤悦色,可用治皮毛焦枯、黄褐斑,历来作为治疗美白要药。薏苡仁“久服轻身益气”(《本经》),现代研究发现,薏苡仁可抑制肌肉收缩,抑制黑色素形成,柔滑和调理皮肤,可使粗糙皮肤变得细腻。葛根美白,促进皮肤的代谢。冬瓜仁、薏苡仁均能美白,古代将此2药作为常用之品。同时薏苡仁、扁豆、白芷、茯苓具有祛湿之功,使水湿不泛溢于肌肤,也能增进皮肤的细嫩。上述药物共同作用达到嫩肤增白,祛除水湿的作用。

【用法】

水煎服,或者做成膏剂外用。

【使用注意】

美白用药有一个过程,一般内服或外用均可以美白,不要用刺激皮肤的药物,以免导致不必要的色素沉着。

【加减法】

一些命名上带有“白”字的药物具有美白作用,可以选用。在加减应用中,要结合药物特点,并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诸多因素选加药物。

【药物解说】

冬瓜仁

1.作用

(1)清肺化痰:用于肺热咳嗽、肺痈、肠痈。

(2)利湿排脓:用于带下、白浊等。

2.认知

(1)关于美白:冬瓜仁驻颜悦色,祛斑增白,轻身减肥,《本经·上品》云:“主令人悦泽,好颜色,益气不饥。久服轻身耐老。”为历代美容常用药,古代美容方中多选用冬瓜子。从现代的临床应用来看,冬瓜仁美白作用较好。个人体会,需要大剂量使用。作者常用此药40g以上,煎水内服。若嫌麻烦,也可以直接用冬瓜仁泡水饮服。

(2)关于消痈:冬瓜仁的主要作用就是排脓消痈,所以在古方中是将冬瓜仁作为首选之药的,对肺痈、肠痈均有良好效果,但由于力量不强,也需要大剂量使用。《千金要方》之苇茎汤、《金匮要略》之大黄牡丹皮汤均应用了此药。

(3)关于化痰以及利湿:冬瓜仁具有化痰作用,主要是治疗热痰。而根据其具有利湿的特点,可以用其治疗消渴、尿多、白浊、遗精、白带。也需要大剂量使用。

白扁豆

1.作用

(1)补益脾气:用于脾虚湿滞之食少、便溏、泄泻或脾虚湿浊下注之白带过多。本品补气健脾,兼能化湿,且作用平和,宜入复方使用。亦食亦药,补脾而不腻,化湿而不燥。

(2)化湿:用于暑湿吐泻;暑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之阴暑。

2.认知

(1)关于功用:扁豆以饱满、色白者为佳,故又称白扁豆。作用平和,入药的是成熟种子,作为食用的则是未成熟而带有荚壳的嫩扁豆。白扁豆能补脾、健脾,但多作为辅助药物使用;若小儿患者,可以单用白扁豆研末后内服。食用方面,白扁豆可以炒吃;也可用种子与米同煮,能开胃健脾,促进食欲,同时还治疗泄泻等病证。

(2)关于毒性:扁豆无毒,使用安全。古代本草还用白扁豆解毒,对于食物中毒引起的呕吐、泄泻有一定作用。但生扁豆含有血球凝集素A,不溶于水,可引起肝脏区域性坏死;生扁豆加热后又可使毒性大减,特别是经过煮熟之后,又是无毒的。所以说生扁豆有毒,熟扁豆又能解毒。为降低其毒性,入煎剂时间要长。生扁豆中毒的主要症状是乏力、头晕、恶心、呕吐、心悸、出汗、腹泻、腹痛等。还有人认为秋天下霜后采摘的扁豆最容易引起中毒。

(3)关于美容:白扁豆洁面润肤,古今均用其作面膜,达到祛斑增白。因此,可以作为美容药物使用,中药中具有白字的药物多有美容效果,白扁豆便是其中之一。

刺蒺藜

1.作用

(1)平抑肝阳: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等。

(2)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肝郁乳汁不通,乳房作痛,可单用本品研末服。

(3)祛风明目:用于风热目赤肿痛或翳膜遮睛等,为祛风明目要药。

(4)祛风止痒:用于风疹瘙痒,白癜风。

2.认知

(1)关于功用:刺蒺藜亦名白蒺藜,其作用较平和,一般以治疗风证为主,无论风热、风寒均可。作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此药具有良好的美白作用,可用于面部的黑斑、晦暗。尤其是当皮肤出现瘙痒的情况下,此药具有较好的作用。因此,对痤疮、扁平疣、蝴蝶斑均有效果。作者尤其喜用此药配伍冬瓜仁。

(2)关于走血分:从临床使应用来看,刺蒺藜主要是治疗气分病证,并不走血分,但古代的本草书中也有载其走血分者,如《本经》载刺疾藜“主恶血,破症结积聚”。作者认为,刺蒺藜走气分而疏肝解郁,治郁不致瘀,若郁甚致瘀仍可选用。但从理论上来说,刺蒺藜主要是走气分。

(3)关于治疗齿痛:刺蒺藜在《御药院方》中记载具有治疗齿痛的作用,临床若配伍骨碎补后止痛作用加强。刺蒺藜所治牙痛当以风火牙痛为是。

本方中白茯苓的药性特点参见本书一二三四五六汤。

本方中白芷的药性特点参见本书牙痛漱口液。

本方中白及、百合的药性特点参见本书四百二冬膏。

本方中白芍的药性特点参见本书香附调经汤。

本方中山药的药性特点参见本书土牛膝利咽汤。

本方中天花粉的药性特点参见本书甲状腺肿大外敷散。

本方中薏苡仁的药性特点参见本书薏苡仁消痤汤。

【小结】

目前,美白是热门话题之一,用中医中药的方法美白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美白用药的途径来看,有内服、外用两种。美白的用药过程有一个时间段,一般要坚持用药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示效果。

(1)关于美白的治疗方式:美白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温阳补肾等。①从内服用药来说,中药美白因采用内调法治疗,根据辨证论治,以治本为主,毒副作用小,疗效也相对稳定。特点是慢调细理,通过调节脏腑功能,从而改善皮肤的质地,中药美白不能追求速度,要持久。②从外用美白来说,保养只能解决局部皮肤表皮层,但可以暂时达到美白的效果。要根本解决皮肤问题,需要结合内在调理,所以,要改善皮肤色泽,可以采用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达到综合治疗的目的。

(2)要注意膳食搭配:正确摄取食物也会达到美白的效果,食物能改善皮肤色泽,抑制色素沉着,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及蔬菜,如番茄、黄瓜、草莓、山楂、橘子、卷心菜等。不要摄取含有人工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否则会造成内脏的负担,导致黑色素沉淀,形成黑斑、雀斑等。要注意补水,水具有滋养皮肤的作用,补水自然能使皮肤白起来。

(3)关于选药:中药中有一个特点,就是若颜色为白色,或者名称上带有“白”字的药材多有美白作用,如前述诸药。在选药方面,要选用颜色为白色者效果更佳。

从现代的临床应用来看,下列药物也具有美白作用。①桑白皮主治粉刺、痤疮,有良好的美白效果。②川芎驻颜增白,可用于皮肤粗糙、粉刺,通过改善微循环和抑制皮肤、组织细胞内衰老代谢产物,达到延缓皮肤老化的目的。③桃仁善治面部皯黯,能润肤祛皱、悦皮肤。④玉竹善治皮肤干皱,黧黑皯黯,《本经》谓:“久服,去面黑皯,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玉竹为美白常药。⑤茵陈增白,主要用于面黄、湿疮等。《本经》认为:“久服轻身,益气耐老。”此外面部晦暗也可使用。⑥柏子仁润肤,是美容、美白常用之药。⑦白及除渣祛皯,用于面黑、瘢痕,根据文献记载,此药具有滑肌泽面作用。⑧白术驻颜,善治面色萎黄、黧黑。《药性论》认为白术“主面光悦,驻颜去皯”;《新修本草》认为将白术用苦酒渍之,用拭面皯有良好的效果。⑨白鲜皮主治黄褐斑、扁平疣,亦治面黑不净。⑩杏仁除皯增白。治疗黄褐斑,可单取杏仁捣烂,和鸡蛋白,于夜晚涂于面部,次晨洗净。此外,瓜蒌皮、瓜蒌仁亦祛皯白面,历代本草多有认为瓜蒌能悦皮肤、祛皱,一般是将瓜蒌仁和其他药物和如薄泥,洗净面,以药涂上。瓜蒌皮作用较瓜蒌仁力量稍弱。白僵蚕也可增白,可治瘢痕,《本经》载白僵蚕“减黑皯,令人面色好。”古代常将白及、白芷、白蔹、白丑、白僵蚕、白丁香(麻雀粪)、白蒺藜、白茯苓、白附子同用,治疗面部皯斑,黄褐斑等。上述药物可以在随证中进行加减使用。

(4)关于美白注意事项: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的能力决定肤色,黑色素生成的越多,皮肤就越黝黑,反之,皮肤就越白皙。维生素C能中断黑色素生成的过程,因此,多吃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可以使皮肤黑色素的沉着减少,减退并祛除黑斑和雀斑,加快皮肤还原变白。含维生素C较多的食物有西红柿、山楂、柠檬、柑橘等。不要用短时间就能美白的产品,这样的美白产品多含铅和汞,使用时间过长,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皮肤过敏者在选用美白药品时,应持慎重态度。

【病案举例】

傅某,女,50岁。患者因丈夫去世心情不畅,睡眠不佳,但纳可,逐渐出现面部灰暗,无光泽,心情郁闷,好似突然衰老10岁。舌质淡,苔薄白,边有齿印,脉沉细。根据七白汤组方方义,配伍疏肝解郁之品,药用白茯苓15g,白芍15g,白扁豆10g,白蒺藜15g,白僵蚕12g,山药15g,冬瓜仁30g,天花粉12g,葛根10g,薏苡仁30g,佛手12g,玫瑰花12g,水煎服。此方连续用药20剂后,面部灰暗之色明显改善。

大黄润肤油膏

【方源】

此方是作者多年在临床应用中总结的一首经验方,首载于《临床常用中药配伍速查手册》。

【组成】

生地50g,栀子50g,大青叶50g,升麻50g,大黄50g,黄柏50g。

【功效】

清热凉血,活血解毒。

【主治】

多种皮肤病变,如皮肤瘙痒、湿疹、溃烂、流水、冻疮、痔疮、皮肤皲裂等。

【方解】

此方由清热泻火兼凉血解毒之品组成。从凉血的作用来看,生地具有良好的作用,同时能养阴,又善于治疗皮肤干燥病证。大黄、黄柏、栀子、大青叶、升麻均为解毒要药,根据古代认识,认为升麻甚至可以代用犀角。此方外用,更能直达病所。

【用法】

将上述药物一起置入麻油或猪油500g的锅中熬炸,直至药材炸枯,过滤,祛除药渣,将所用的油浓缩,加入黄蜡15g,冷却,装入瓷器中,密封,将药物埋入地下7天后,取出,外用。

【使用注意】

如皮肤破溃不便应用。因为,此膏药经过熬制后,药物含有火毒之性,故要埋在地下7天,以祛除火毒。

【加减法】

上方是作者的一个固定处方,无需加减。但若热毒较重,可以适宜加用清热解毒之品。

【药物解说】

大黄

1.作用

(1)泻下攻积:用于大便秘结,以热结便秘最为适宜。亦用于寒积便秘,以及大便泻而不畅、里急后重者。其泻下通便,荡涤积滞作用较强,为攻下导滞之要药。

(2)清热解毒:用于多种热毒证,无论有无便秘,均可应用。如温热病,高热神昏,烦躁;脏腑火热证之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热毒疮痈;水火烫伤等。

(3)泻火凉血: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等上部出血病证。本品入血分,凉血又能导热下行。

(4)活血祛瘀:用于瘀血阻滞引起的多种病证,如妇女产后瘀血阻滞,腹痛,恶露不尽;以及跌打损伤。

(5)清泄湿热:用于湿热黄疸,淋证。

2.认知

(1)关于药材:大黄因横断面黄棕色,微有油性,髓部中有紫褐色星点,紧密排列成圈环状,并有黄色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亦称“锦纹”;又由于其泻下作用强,作用峻快,“定祸乱而致太平”,故俗称“将军”,以产于四川者为良,又名“川军”。医生开处方时往往用“锦纹”、“川军”的名称,主要是因为人们熟知大黄的作用,避免病家不太喜欢大黄泻下,应用另外的名称可以减少病人的担忧。无论哪种大黄,均以外表黄棕色、锦纹、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黏者为佳。大黄药用历史悠久,历代对大黄也都非常重视,张景岳把它与附子列为“乱世之良将”,同人参、熟地又称为“药中之四雄”。

(2)关于功效:从传统的应用来看,大黄主要是通便和治疗黄疸。但由于其活血、解毒作用亦很强,因此,大黄在临床使用很广泛。大黄的功效较多,一般对其功效归纳得比较乱,且难于记忆,总结大黄的功效,作者将其功效总结为两清(清热解毒和清利湿热)、两泻(泻下攻积和泻火凉血)、一活血(活血化瘀)兼止血。大黄通便只是其中之一的作用,但通便又是其主要特点。又由于大黄含有苦味质,小剂量粉剂可促进胃液分泌,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药理学研究认为其有健胃助消化作用。

生大黄泻下之力较强,故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炙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好,适用于瘀血证。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所以,大黄既是气分药,又是血分药;亦是常用的通便泻火药;且止血不留瘀,应用非常广泛。

(3)具有泻下和收敛的双重作用:使用时尤其应注意大黄含有的蒽醌类物质,这是促使通便的主要物质,所以,大黄可用于大便不通;但同时大黄又含有鞣质,这是一种具有收敛作用的物质,因此,当服用大黄以后,初则具有通便作用,但当大黄内鞣质开始发挥作用,又会导致继发性便秘,所以,大黄并不适用于习惯性肠燥便秘证。张仲景所创立的麻仁丸,因其中含有大黄,因此,有的人服用麻仁丸后,大便秘结不但不能减轻,反而更加严重。

(4)关于止血:大黄入血分,具有凉血作用;同时大黄也是一味良好的止血药物,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金匮要略》之泻心汤乃黄连、黄芩同用之方。大黄的止血作用较迅速,因此,在表述大黄的功效时可以说具有止血作用。现代研究发现大黄能缩短出血时间,作用确切,见效迅速,促进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功能,有利于血栓形成;使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收缩损伤的局部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就达到了止血的作用。取大黄止血之功效需要炒炭用。

(5)关于利尿:大黄不仅可以通大便,也可以利小便,作用明显。《药性本草》载:“利水肿,利大小肠。”作者认为茵陈蒿汤、八正散中所用大黄就是取其利尿之功,也云利湿。也就是说,大黄具有通利二便的作用。现代研究也证明,大黄可以促进输尿管的蠕动,有利于尿素和肌酐随尿液排泄。

(6)关于剂量:大黄有斩将夺关之功、犁庭扫穴之能,药性峻利,推陈致新,本草著作一般将其列入祛邪药物。少量大黄无明显泻下作用,临床上在辨证的基础上,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张仲景应用大黄,特以解毒为主,故用量多较大。所以,大黄攻补作用取决于用量的大小,根据临床应用来看,小剂量一般在3g以下。中等剂量(6~12g)有缓泻、逐瘀作用,但若大剂量则攻下作用峻猛,所以大剂量以“攻”为主要作用。

张锡纯在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中记载:“愚在籍时,曾至邻县治病,其地有杨氏少妇,得奇疾,赤身卧帐中,其背肿热,若有一缕着身,即觉热不能忍,百药无效。后有乘船自南来北闱乡试者,精通医术,延为诊视。言系阳毒,俾用大黄十斤,煎汤十碗,放量饮之,数日饮尽,竟霍然痊愈。为其事至奇,故附记之。”这是用大剂量的大黄治病的奇事。

(7)关于治疗痢疾:中医有“无积不成痢”之说,痢疾的特点是体内有积滞,故治疗痢疾应祛除垢滞。大黄泻下通便,祛除积滞,是取其通因通用之法。一般用于治疗痢疾初起;若久痢正虚则不宜选用。

(8)关于“上病下治”:大黄也可用于治疗人体上部的病证,以热毒病证多用,这是取其“上病下治”之义,亦即“扬汤止沸,不若釜底抽薪”之法。若上部火热证如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等,加用大黄后,往往效果会更好,如牛黄上清丸、牛黄清心丸、牛黄解毒片等,主治人体上部病证,方中皆有大黄。

(9)关于治疗寒结便秘:大黄性寒,主治热结便秘证,但寒结便秘也可以选用大黄,但需要配伍温性之品使用,如温脾汤。此乃祛性取用之法,即取大黄通便作用,并用附子、干姜抑制大黄的寒性。

(10)关于腹痛的处理:应用大黄后,部分病人会出现腹痛,这是由于大黄泻下作用造成肠蠕动增强所致。所以,为了避免腹痛,可以同时配伍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或从小剂量开始,避免突然大剂量应用。

(11)关于用法:《本草纲目·卷十七》引用了梁代姚僧坦用大黄的2个案例:“梁武帝因发热欲服大黄,姚僧坦曰:大黄乃是快药,至尊年高,不可轻用。帝弗从,几至委顿。梁元帝常有心腹疾。诸医咸谓宜用平药,可渐宣通。僧坦曰:脉洪而实,此有宿妨,非用大黄无瘥理。帝从之,遂愈。”这是讲用大黄要根据个体情况,灵活采用,当用则用,不当用断不可用。在具体应用中,可以水煎服、先下、后下、泡服、研末服等。

(12)关于以通为补:大黄的适用范围很广,药材价格也相对低廉,但在实际运用中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很少有人对大黄的作用加以赞颂,即使用大黄治愈了疾病,人们往往也并不说大黄有多大功劳,这就是所说的“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其实根据中医对药物作用的认知,“若要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屎”。而大黄就具有清除肠中毒素的作用,以达到却病延年之功,这就是所谓的“以通为补”的说法。实际上,只要药证相符,大黄也补;药不对证,参茸也毒。

(13)关于煎法特点:大黄有不同的煎法,一是用沸水浸渍,因大黄苦寒,厚重沉降,入煎剂易直趋肠胃而成泄下之势,因此,通过沸水浸泡,取其气之轻扬,使其利于清无形之热,而不泻有形之邪,如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二是同煎,一般多用于非急下证,因为大黄久煎则泻下力缓。正如柯琴强调大黄“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如大黄牡丹汤、大黄附子汤等。三是后下,凡取其峻下热结者,多予以后下,如大承气汤后下就取其峻下之功,荡涤积滞,泻热通便。

(14)关于禁忌证:大黄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其适应病证,凡精血津液亏虚之证、表证、虚寒证禁用。所谓“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百病皆然,误用大黄,势必造成津伤血枯,引邪入里等凶险之象。

栀子

1.作用

(1)泻火除烦:用于热病烦热,躁扰不宁,睡眠不安等。若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肝郁火热之口苦目赤等,也可以应用。

(2)清热解毒:用于多种热毒病证,如疮疡肿痛。

(3)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及尿血等。

(4)清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郁结不解所致黄疸;膀胱湿热所致之小便短赤涩痛,淋漓不尽等。

2.认知

(1)关于名称:栀子的药名书写,在古代用的是卮子,栀字没有木字旁,“卮”就是酒杯的意思。因为栀子果实,在其刚刚形成之时,外形就像古代饮酒的酒杯,所以叫卮子,后来在卮字上加上木字旁,就成了栀子。

(2)关于清三焦:栀子上能清心热,如栀子豉汤;中能清脾胃热,如凉膈散;下能清膀胱热,如八正散;又有清三焦之热一说,但重在清心热。

(3)关于清肺热:《汤液本草》云:“或用栀子利小便,实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气清而化,膀胱为津液之府,小便得此气化而出也。”作者认为此说不妥,栀子虽可以清肺热,但主要是清心热,历代医著中均有这样的记载,而一般不直接说栀子清肺热。王好古这段解释栀子清肺热与临床应用不太符合,栀子主要用于心热病证,代表方如栀子豉汤即是例子。心与小肠互为表里,若心经有热下移,会导致小便异常,所以说,八正散中用栀子利小便并不是清肺热的特点,而是清心与小肠之热。

(4)关于止血:既然栀子具有凉血作用,能直接入血分,所以,栀子是止血之品。《本草纲目·卷三十六》载李时珍的认为栀子能“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作者认为栀子具有直接的止血之功,故在上述功效应用表述中明确说到栀子止血。

(5)关于气血两清:栀子既可以清除气分热邪,也可以清除血分热邪,既用于气分热证所致热病高热,烦渴,亦用于血分热证出血,故认为栀子乃是气血两清之品。这是栀子功效的一个重要特点。

(6)关于药材部位:栀子入药取用成熟果实,根据栀子应用的部位不同,作用又稍有不同,如《丹溪心法》云:“山栀子仁,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栀子仁偏于走里而清内热,栀子皮偏于达表而祛肌肤之热,生用走气分而泻火,炒黑则入血分而止血。清·严洁等所著《得配本草·卷七》云:“上焦、中焦连壳,下焦去壳。洗去黄浆,炒用。泻火生用,止血炒黑,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淋证童便炒,退虚火,盐水炒。劫心胃火痛,姜汁炒。热痛乌药拌炒;清胃血,蒲黄炒。”这是有道理的。

(7)关于治疗跌打损伤:将栀子研末外用可以治疗跌打损伤,应用方法是将栀子粉用鸡蛋清或醋、酒等调成糊状后外敷,在具体的语言表述时云栀子具有“消肿止痛”作用并不恰当,因为此术语并未有将作用特点表述清楚,也不能云其“散瘀消肿”,故作者认为此作用的表述尚待讨论。

大青叶

1.作用

(1)清热解毒:用于温热病各个阶段病证及风热表证。治温病初起,邪在卫分或外感风热之发热头痛、口渴咽痛等;热毒病证,若丹毒口疮、温毒上攻之痄腮、喉痹等均可以选用。本品解毒作用强。

(2)凉血消斑:用于温病热入营血或气血两燔之高热、神昏、发斑、发疹、常配清热凉血药。

2.认知

(1)关于治疗表证:大青叶的苦寒之性较重,凉血作用较好,故主要用于血热病证。临床上也有用其治疗温病初起者,也就是治疗表证,但在功效表述方面不能说其解表,这是大青叶的主要功效是凉血消斑,治疗表证特指温病初起之证。

(2)关于治疗黄疸:《本草纲目》记载有大青叶主治黄疸之说,从临床应用来看,只有在热毒较盛的情况下才选用大青叶治疗黄疸,而根据现代认知,大青叶具有抗病毒作用,虽然可以治疗黄疸,但一般是不将其作为常用或首选之品的。而与其同出一物的板蓝根则多用于黄疸病证,也具有抗病毒作用。

(3)关于治病部位:大青叶苦寒之性重,《本草正义·卷三·蓝》曰“蓝草(即大青叶),味苦气寒,清热解毒之上品,专主温邪热病,实热蕴结,及痈疡肿毒诸证。可以服食,可以外敷,其用甚广……苦寒之物,其性多燥,苟有热盛津枯之病,苦寒在所顾忌,而蓝之鲜者,大寒胜热而不燥,尤为清火队中驯良品也。”这是说大青叶清热解毒药作用较强。《本草正·隰草·蓝叶》记载:“治天行瘟疫,热毒发狂,风热斑疹,痈疡肿痛,除烦渴,止鼻衄,吐血,杀疳蚀,金疮箭毒。凡以热兼毒者,皆宜捣汁用之。”此药一般是不服食的,并且容易伤阴。大青叶、板蓝根均有清热解毒、凉血之功,但大青叶长于凉血消斑,善治温热之毒,也就是说主治血分病证;而板蓝根以解毒散结见长,善治局部热炽毒盛之证,如痄腮、大头瘟、痈肿疮毒等。

(4)关于配伍:临床上大青叶并不多用,可以配伍解毒之品以加强作用。如配栀子,同入血分,善泻心肺邪热,两药伍用,清热解毒作用增强。配黄连清热凉血,泻火燥湿,效果益彰。配金银花,有轻宣疏散之效。而配升麻,二药相伍有消斑透疹之效。配玄参,利咽消肿,二药伍用,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最效。大青叶苦寒之性重,对于小儿一般不选用。

本方中黄柏的药性特点参见本书烧烫伤方。

本方中升麻的药性特点参见本书黄芪止崩汤。

本方中生地的药性特点参见本书土牛膝利咽汤。

【小结】

此方选用清热解毒、凉血药物外用,具有良好的止痒,促进皮肤伤口愈合的作用,使用时,要不间断地外擦。根据使用情况来看,凡是热毒病证,如疮疡痈疖、丹毒,使用本方也是有良好效果的。

(1)关于油膏的使用:油膏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适用于溃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疮肿等。制作油膏的基质,根据病证的特点,可以选用猪脂、羊脂、麻油、松脂、黄蜡、白蜡以及凡士林等。其优点是柔软、滑润、无板硬、黏滞不舒的感觉。油膏尤其适用于病灶在凹陷折缝之处,或大面积溃疡等。

作者的这张验方中,大黄润肤油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腐、凉血止痛、润肤生肌、收口敛疮之效,适用于一切溃疡久不收口、乳头裂、肛裂、牛皮癣、慢性湿疮、皮肤皲裂等。

(2)关于润肤:此方选用具有滋润皮肤的药物,使皮肤不干裂,并达到止痒、止痛的作用。在寒冷干燥的冬天,肌肤就会失去往日的水嫩活力,变得干皱,严重的时候会脱皮。随之而来的就是皮肤的异常改变,故用药应注意润肤,方中生地具有滋润的特点。

(3)关于油膏制作方法:在家庭中制作油膏其实非常简单,将药物制作好以后,一定要将其装入瓷器或土罐中,埋入地下1周,若不埋入地下就使用,会导致药物中的火毒未除,反而加重热毒病证。

【病案举例】

王某,女,21岁。本校学生。自述鼻子、面部皮肤瘙痒,以后渐至手上亦出现瘙痒,现鼻尖部、鼻翼两侧以及面部颜色深红,已经半年余,影响美观,曾用中西医效果不佳。乃投以上方大黄润肤油膏外搽,1星期后瘙痒逐渐减轻,抓破部位逐渐结痂而愈,未留下任何痕迹,并且皮肤颜色较前更细嫩。

山楂瘦身汤

【方源】

此方是作者的一首经验方。原方载于作者所编写的《中药谚语集成》和《食饮秘典为您解困惑》。

【组成】

生山楂15g,玉米须30g,决明子15g,茯苓皮15g,冬瓜皮30g,生首乌40g,橘络15g,荷叶50g,莱菔子15g,茵陈15g,薏苡仁30g,大腹皮15g,虎杖15g,泽泻10g。

【功效】

利尿消肿,通腑瘦身。

【主治】

肥胖病证。亦用治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

【方解】

治疗肥胖,既要促使患者大便通畅、小便通利,又不能损伤患者正气,还要保证患者的基本饮食,不出现厌食、营养不良等。方中生山楂消食,尤能降脂,为瘦身要药。决明子、生首乌通导大便,以利于排除积滞,二药通便作用平和,并且有滋养的特点。玉米须、薏苡仁通利小便,作用平和,玉米须利尿又不伤阴,除可以治疗水湿内停病证外,尚能用于诸如黄疸、水肿等。薏苡仁既是药品,也是食品。茯苓皮、茵陈、冬瓜皮、大腹皮、虎杖、泽泻能够促使体内水湿向外排泄,利于减轻体重。荷叶为减肥瘦身要药。橘络乃是作者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其具有瘦身作用。莱菔子行气消胀,利于二便的通畅。上述药物作用平和,具有利尿不伤阴,通便不导泻。选用瘦身药物时,不能用峻猛之品,以防止损伤正气,减肥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结合现代医学的认知,生山楂、荷叶、玉米须、茵陈、泽泻、虎杖具有降脂作用,故此方亦能治疗血脂高、动脉硬化等病证。

【用法】

水煎服,也可以做成丸剂、散剂应用。

【使用注意】

减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汤剂一般常人难以坚持,做成丸剂更多用。

【加减法】

可以加用具有消脂、活血之品,如三棱、莪术;活血药如益母草,但剂量均不能太大。

【药物解说】

山楂

1.作用

(1)消食化积用于肉食积滞之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腹痛便秘证。治肉食积滞,可单用本品煎服。亦治泻痢腹痛,可单用焦山楂水煎服,或用山楂炭研末服。本品尤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

(2)活血化瘀用于瘀阻胸痛、腹痛、产后恶露不尽或痛经、腹痛、经闭。可单用本品加糖水煎服。亦治疝气痛。

2.认知

(1)关于药材:山楂在《尔雅》名“朹”。李时珍说:“丹溪朱氏始著山楂之功,而后遂为要药。”朱丹溪是金元时代人,这样说来,山楂自元代以后才广为应用。北山楂多为栽培,南山楂多为野生。北山楂果实较大,气香,味酸,以个大、皮红、肉厚者为佳。南山楂果实较小,气微,味酸涩,多原粒入药,以个大、色红、质坚者为佳。南北山楂均以核小肉厚者为佳。南山楂一般不作食用。

(2)关于消食:山楂乃是消食要药,主要是消肉食积滞,现多用于减肥瘦身。《本草纲目·卷三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煮老鸡、硬肉,入山楂数颗即易烂也。”就是说,山楂具有极好的消肉食积滞的作用。其实,《本草纲目》中还记载有急性子,其消肉食作用较山楂还要强,认为“凤仙子(急性子)其性急速,故能透骨软坚,庖人烹鱼肉硬者,投数粒即易烂,是其验也。”显然,用山楂数颗和用急性子数粒相比,急性子的作用要更强,因为急性子的药材要比山楂小。

(3)关于行气:中医院校教材4、5版《中药学》认为山楂活血化瘀,而6、7版《中药学》教材则记载其行气,那么,山楂是否具有行气作用?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认为山楂“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若以张锡纯对山楂功效的认知来看,认为其“开郁气”,即具有行气作用。但从实际应用来看,一般不将山楂作为行气药使用,而是更偏于用山楂治疗血瘀病证。结合山楂的药材、颜色来看,山楂的功效主要是活血。

(4)关于活血:山楂虽有活血作用,但力量并不强,主要用治痛经。对因瘀血所致月经不通,单用山楂煎水服就有效验。《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山楂是化瘀血之要药,强调“其化瘀之力,更能蠲除肠中瘀滞,下痢脓血,且兼入气分以开气郁痰结,疗心腹疼痛”。张锡纯喜用山楂煎剂冲蔗糖治疗青春期闭经,并说“屡试屡验”。治疗痛经还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将山楂、红糖适量,一同装入开水瓶中,以开水浸泡1小时候饮用,对于痛经具有良好的作用。山楂还能使子宫收缩,可使宫腔血块易于排出,故能促进子宫的复原而有止痛的作用。

(5)关于止呕:《本草纲目》记载:“珍邻家一小儿,因食积黄肿,腹胀如鼓,偶往羊朹树下,取食之至饱,归而大吐痰水,其病遂愈。”如果按照李时珍所记载,山楂尚可以导致涌吐,这是说生山楂。此说可作为临证用药参考。

(6)关于减肥:山楂作为减肥要药,使用时可将山楂和荷叶泡水代茶饮,有降低血脂的作用,改善血管粥样病变,因而,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山楂通过消除脂质达到降脂作用,具有调节全身循环的作用。在减肥瘦身方面,主要用生山楂。

(7)关于治痢:山楂治痢的效果也非常之好。关于痢疾,中医有“无积不成痢”的说法,意思是说,痢疾多因有积滞所致,而治疗积滞要消食导滞。若取山楂治疗痢疾,一般是用焦山楂,因为炒炭后,其炭化部分到达肠道,炭粒表面的活化性,能吸附肠中的腐败物质和细菌产生的毒素,减轻这些有害物质对肠壁的刺激,减少肠道的蠕动,因此,能达到镇痛的效果,也能达到治疗痢疾的作用。

(8)关于治疗脱力劳伤:脱力劳伤是指身体突然受到重力后导致的损伤,表现为气短、乏力、精神萎靡。依本草书中记载,山楂具有治疗脱力劳伤的作用,方法是将鲜山楂果洗净破碎,装瓶,加入白糖适量,加盖,以后常摇动,使之均匀,经1~2月后,以纱布绞榨,过滤去渣即可饮用,每次1小杯。但此方法治疗脱力劳伤不及仙鹤草的作用更好。

玉米须

1.作用

(1)利水消肿:用于水湿内停所致水肿、小便不利,亦可治脾虚水肿,膀胱湿热之小便短赤涩痛、石淋。可单味大剂量煎服。

(2)利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本品药性平和,阳黄或阴黄均可适用。可单味应用。

2.认知

(1)关于减肥:玉米须具有减肥作用,既可以单用,也可以配伍应用,其作用较平和,淡而无味,病人容易接受。若减肥取玉米须30g,开水冲泡代茶饮,常饮效果好。作者常用其治疗肥胖病,且大剂量使用并无副作用。

(2)关于消蛋白尿:玉米须可治疗慢性肾炎,对改善肾功能、消退或减轻水肿、消除尿蛋白等方面作用好,连续服用无毒性、副作用。对肾病综合征,用玉米须洗净煎服,效果也不错。还可以用玉米须治膀胱炎、尿道炎、慢性肾炎,有一定的效果。如果夏季吃玉米,可以将玉米与玉米须一起煮,饮用此汤水,有泻热的作用,祛除湿热之气。亦可以将鲜玉米须、白茅根各30g共煮20分钟后,去渣,加入薏苡仁50g,大米50g,煮成粥食用,可清热除湿,利尿退肿。

(3)关于其他作用:玉米须可治疗诸如黄疸、胆囊炎、胆石症等,能促进胆汁排泄,有利胆作用,可将其单用泡水饮。玉米须能降低血糖,对于糖尿病人可以选用。也有降压作用,用于高血压等。

决明子

1.作用

(1)清肝明目:用于风热目疾、肝血虚目疾、肝火目疾等证。如肝火上攻之目赤肿痛、羞明多泪或目生翳膜;肝虚失养之视物昏暗等。亦可用于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等症。决明子善于清肝热,乃治目疾要药。

(2)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等。目赤肿痛而兼有便秘者用之尤为适宜。其富含油脂,润燥滑肠,尤宜于老年人肠燥便秘。

2.认知

(1)关于通便与减肥:决明子有很好的通便作用,但通便并不损伤正气,根据此特点,现常用其治疗肥胖病,故有减肥作用,在治疗肥胖病方面一定要保证大、小便通畅,而决明子通便,正符合此特点。《本经》就有决明子“轻身”的说法。决明子还有降血脂的作用。若需要减肥瘦身,可以将决明子泡水代茶饮。

(2)关于明目:决明子的明目作用也很好,常用于治疗目赤肿痛、羞明多泪、头晕目眩、视物昏花、青盲内障、角膜溃疡等。可用其泡水服,或将其作枕头。若用治肝热病证,既明目,又治头风。同时,决明子有降血压作用,作用缓慢,但比较稳定。做枕头的方法很简单:用生决明子2000~3000g,用布袋装好做成枕头。决明子的硬度恰好可对头部和颈部穴位按摩,所以,对头痛、头晕、失眠、脑动脉硬化、颈椎病等还有辅助治疗作用。

《本经·上品》记载决明子“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久服益精光,轻身”。唐代医家甄权介绍决明子“治肝热风眼赤泪。每旦取一匙挼净,空心吞之,百日后夜见物光”。甚至有“治目收泪止痛要药”之说(黄宫绣《本草求真·卷三·散剂》)。

(3)关于用法:现临床上用决明子多将其微炒后用,这样便于有效成分被煎煮出来,若久煎后,通便作用减弱,故提倡微炒。至于用生品则可以泡服。

(4)关于名称:决明子也名草决明,而青葙子也名草决明(《本草纲目》),现在所云草决明通常指的是决明子,现已不将青葙子称为草决明。

(5)关于补血:清代黄宫绣所著《本草求真·卷三》中有“决明子,除风散热。凡人目泪不收,眼痛不止,多属风热内淫,以致血不上行,治当即为驱逐;按此苦能泄热,咸能软坚,甘能补血,力薄气浮,又能升散风邪,故为治目收泪止痛要药。并可作枕以治头风,但此服之太过,搜风至甚,反招风害,故必合以蒺藜、甘菊、枸杞、生地、女贞实、槐实、谷精草相为补助,则功更胜。谓之决明,即是此意。”这里讲到决明子“补血”的问题,但临床主要用其治疗气分病变,而非治疗血分病变,也就谈不上决明子有补血作用了。决明子“为治目收泪止痛要药”,这是符合其功效特点的。

茯苓皮

1.作用

利水消肿:用于皮肤水肿。

2.认知

(1)关于皮类药物的作用:中医理论认为,植物的皮类多有祛湿的作用,包括利湿、燥湿、化湿,但以利水为主。具有利水作用的皮类药物如茯苓皮、五加皮、生姜皮、大腹皮、桑白皮等,所以临床上,治疗皮肤水肿,多选用这些皮类药物;而内脏水肿,皮类药物则相对应用得较少。在治疗肥胖病方面,由于茯苓皮利水,能减轻体重,且不会导致身体受损。

(2)关于茯苓类药物的应用区别:茯苓的药材根据应用部位的不同,其作用有所区别。①茯苓皮:是茯苓菌核最外面的部分,主要作用是利水消肿,也就是说茯苓皮祛湿作用强于茯苓。②赤茯苓:为削去外皮后的淡红色部分,功能渗利水湿,用于湿热蕴结之小便不利、短赤、淋证等,如五淋散(《和剂局方》)。茯苓皮、赤茯苓均能使小便增多,然赤茯苓渗利水湿治小便淋涩,茯苓皮利水消肿治皮肤水肿。③白茯苓:为茯苓菌核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亦称茯苓,切成小方块使用,功能渗湿健脾,祛湿作用弱于赤茯苓,但健脾作用好。通常所说的茯苓指的是白茯苓,偏于健脾补中。④茯神:为茯苓菌核中间带有松根的部分,长于宁心安神,专治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证。现药房一般不另备赤茯苓,而将白茯苓、赤茯苓合在一起使用。白茯苓实际上也包括赤茯苓、茯神的功效在内。⑤茯神木:为茯苓内部之松根,舒缓筋挛,用于筋脉挛急疼痛。现临床多不单独入药。⑥连皮苓:兼具有白茯苓和茯苓皮二者的功效。总之,白茯苓健脾补中能扶正,赤茯苓渗利水湿通淋涩,茯苓皮以皮走皮消水肿,茯神治心以宁心安定神志。 HREHX0/0oNdhBQnYGYnc7L7PVY8e9UH2gYq53hmfOC82Kb2X0DJiDCLdsr0eyZn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