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上篇医论 第一章 柴胡剂的应用概述

资料说明:《柴胡剂的应用概述》是《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学术论文汇编(1978~1981)第一集》(1983年6月出版)中的一篇文章,署名是胡希恕先生本人,后又收集在《北京中医学院三十年论文选1956~1986》中。

此文是胡希恕先生生前发表过的两篇论文之一,文献与临证价值与胡希恕先生其他著作相伯仲,亦可见胡希恕先生方证学成就之一斑,故原文收录于此。

仲景书中以柴胡为主的配方共八首,其中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者,属小柴胡汤的加减方,于兹讨论者,为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散等主方,依次述之于下。

一、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24克 黄芩9克 人参9克 半夏12克 炙甘草9克 生姜9克 大枣4枚

方解:方中柴胡苦平,《神农本草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可见是一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用人参、大枣、甘草补胃气以滋津液,病之所以内传少阳,主要是胃气不振于里,气血不足于外也,补中滋液,实此时祛邪的要招,徐灵胎曰:“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即指是也。

有关仲景书中的论治: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或中风,均常于五六日时传入半表半里而发少阳病。往来寒热,寒往则热来,热往则寒来,寒热交替出现之谓。胸胁苦满,谓胸胁满闷也。嘿同默,默默不欲饮食,谓昏昏然不欲饮食也。心烦喜呕,谓心中烦热,而且欲呕也。或胸中烦而不呕者,邪热较轻,但胸中烦而心不烦,胃中无饮并亦不呕也。或渴者,邪干于胃也。或腹中痛者,邪干于肠也。或胁下痞硬者,邪干于肝脾也。或心下悸,小便不利者,邪干于心肾也。或不渴,身有微热者,里有水气,身有微热而不往来寒热也。或咳者,邪干于肺也。小柴胡汤主之。

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者,为小柴胡汤的主症,或以下均属不定的客症。盖半表半里为诸脏器所在之地,此处有邪则往往诱致某一脏器或某些脏器发病,因有不定的客症出现,依主症用本方则邪解,而主症与客症当俱治也。方后原加减法当是后人所附,故去之。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注解:伤寒或中风初作,则邪气交争于骨肉,此即太阳病在表的一段病理过程,若精气已不足以拒邪于外,则退而内守,以是体表血弱气尽,则腠理开,邪因乘之而入于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而胸胁苦满也。此即进入少阳病的病理阶段了。正邪分争,正进邪退,近于表则恶寒。邪进正退,近于里则发热。邪热郁结于胸胁,故嘿嘿不欲饮食。胸胁之处,上有心肺,旁及肝脾,下接胃肠,故谓脏腑相连。热激里饮则腹痛,胸胁居腹上,因谓邪高痛下,上邪下痛,故使呕也。皆以小柴胡汤主之。若服小柴胡汤上证解,而渴者,则又转属阳明病了,应依治阳明病的方法,随证治之。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太阳病已十多日,脉虽浮但细,津血不足于外也。兹其人困倦嗜卧,知其外已解也,若复胸满胁痛,则柴胡证具,故可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而不细,并无余证者,知病在表,可与麻黄汤。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注解:无论伤寒中风,若已传少阳而有柴胡证,但见其主症中的一症,便可与小柴胡汤,不必四症俱备也。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按:热入血室为证多端,若本条之寒热如疟状,发作有时,为小柴胡汤证,故以小柴胡汤主之,但慎勿认为小柴胡汤即热入血室之特效方也。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注解:腹痛而呕为柴胡证,症诸黄见之,当然以小柴胡汤主之。

“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注解:呕而同时发热为少阳柴胡证,故当以小柴胡汤主之。

为编者补文,以下同此。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注解:阳明病,发潮热,但大便溏而小便自可,不宜攻下甚明,尤其是胸胁满不去则柴胡证仍在,故以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身热恶风,太阳证未罢,脖子两侧为颈,后侧为项,颈属少阳,项属太阳,胁下满为少阳柴胡证,手足温而渴属阳明,此为三阳并病,当以小柴胡汤主之。

按:少阳病不可发汗或吐下,故三阳并病从少阳治之,此为定法,依据经验,口舌干而渴者,宜小柴胡汤加石膏,屡试皆验。

“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妇人产后往往有同时发生的三种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即昏迷),三者大便坚。盖以产后血虚,又多汗出,故易中风,因而病痉;亡血,复汗,又多寒饮,故令郁冒;亡津液,胃中燥,故大便难。

呕不能食为少阳证,故以解热复津养液的小柴胡汤主之。

由于以上说明,则小柴胡汤为病自太阳传少阳的主治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即其主要的适应证。此外有以下情况者,均可用之:

(1)太阳病,脉浮细,嗜卧,而胸满胁痛者。

(2)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3)妇人热入血室,经水适断,续得寒热,发作有时者。

(4)发潮热,大便溏而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5)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6)呕而发热者。

(7)诸黄,腹痛而呕者。

(8)新产妇人,昏迷而痉,大便硬,呕不能食者。

夫集药以治病,为有药而无方,执方以治病者,为有方而无药,故为医者,既要知方,亦要知药,否则不足以言医也。如以上仲景所论,对于小柴胡汤的应用不为不详,但执之治病,则不能尽其用也。盖疾病万变,稍有出入,即非原方所宜,而善用方者,随病证之出入变化,宜加减者,则加减之,宜合方者,则合用之,乃可应变无穷而广其用也。据我所知,用原方的机会反不如加减方或合方的机会为多,今就常用者、有验者述之如下:

(1)小柴胡汤加石膏:于原方加生石膏30~100克,煎服法同原方。此为日常服用之良方,无论感冒、流感及其他急性传染病,表虽解而高热不已,其人呕逆不欲食,胸胁满,口舌干,或口鼻如冒火,或头痛如裂,或眩晕者,用之则验。并以本方屡愈小儿肺炎,即未满月的婴孩,以奶瓶频频饮之,亦得奇效。他如腮腺炎、淋巴结炎、乳腺炎等,多属本方证。总之,凡有小柴胡汤证,而口干舌燥或渴、舌白苔者,均可用之,具体细节难为一一列举也。

(2)小柴胡加芍药汤:于原方加白芍12~18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小柴胡汤证而腹痛者,痢疾多此证。口干舌燥者宜更加石膏,里急后重者宜加大黄。

(3)小柴胡加桔梗汤:于原方加桔梗9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小柴胡汤证而咽痛,或咳痰困难者。若口干舌燥更加石膏,扁桃体炎多此证,宜注意。

(4)小柴胡加吴茱萸汤:于原方加吴茱萸9~12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小柴胡汤证且头痛、头晕而呕吐剧甚者,若口干舌燥,更宜加石膏。

(5)小柴胡加橘皮汤:于原方加橘皮20~45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小柴胡汤证而呕逆或干嗽者。小儿百日咳可增量大枣,有验。

(6)小柴胡汤与葛根汤合方:于小柴胡汤中再加葛根12克,麻黄、桂枝、白芍各9克即可。先煮麻黄、葛根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治小柴胡汤证与葛根汤证同时出现者。严重的感冒,初发病时每见此合方证,喘家被外感诱发者亦常见此证。口干舌燥者宜更加石膏。

(7)小柴胡汤与小陷胸汤合方:取二方药味合为一方,煎服法同小柴胡汤。治小柴胡汤证与小陷胸汤证同时出现者,肺病、结核病多见本方证,咳呕者更宜合用泻心汤,骨蒸劳热者,可兼与黄连解毒丸。

按:小柴胡汤的加减方或合方,均不止于此,兹仅略举常见者数则以供参考而已。

二、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方]

柴胡24克 黄芩9克 芍药9克 半夏12克 生姜9克 枳实10克 大枣4枚 大黄6克

方解:病传少阳,势需人参、甘草补中益气,一则助正以祛邪,一则防其更侵及里,但若已并于里则里实,势需大黄、芍药、枳实攻里以逐实,人参、甘草补益之品反非所宜,此大小柴胡汤之所以用药不同,而主治各异也。

有关仲景书中的论治: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注解:详见小柴胡汤条。不过本条何以服小柴胡汤呕不止,而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者,还有加以说明的必要。二方均含小半夏汤故均治呕,但大柴胡汤证里有所结,气不得通于下而迫逆于上,其呕因之更甚,心下急即其候也,必需枳实、芍药、大黄通其大便,缓其腹气,而后半夏、生姜才足以发挥其治呕的作用,无此等药配伍的小柴胡汤不适其证,故服之仍呕不止也。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注解:伤寒发热,依法发汗而汗出,但热仍不解,若心下痞,按之硬,并呕吐而下利者,病传少阳又并于阳明也,故以大柴胡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注解:伤寒十余日,热已结于里,转属阳明病;往来寒热者,柴胡证还未罢。此乃少阳阳明的并病,故宜与大柴胡汤。但结胸而不见往来寒热者,不但热结于里,亦为水结在胸胁也,气不得旁通则头汗出,大陷胸汤主之。

按:此述少阳转属阳明,热结于里的两种病变:一热结于里而复往来寒热,一热与水结于胸胁而表无大热,头汗出。因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颇类似,且日期又是在伤寒十余日之时,医者最易误认,特此提出详辨。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注解:心下胀满,按之痛者,此属里实,当与大柴胡汤下之。

按:柴胡主胸胁间之证,与配伍大黄的本方,亦胁下及心下部位胀满或痛,但与承气汤证的腹中满痛者不同。

基于以上的说明,则大柴胡汤为少阳阳明并病的治剂,除柴胡证外,而心下急,痞硬,按之痛,为应用本方的要症。

有关大柴胡汤的常用的加味方和合方:

(1)大柴胡加石膏汤:于原方加生石膏30~100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大柴胡汤证,而口干舌燥者,外感表解而高热不退,虽现柴胡证,心下痞塞,大便燥,舌黄苔者已非小柴胡汤加石膏所能治,则宜本方主之。此二方证均常见,宜注意。

(2)大柴胡加芒硝汤:于原方加芒硝10克(分两煎冲化),治大柴胡汤证,且发潮热而谵语者。

(3)大柴胡加橘皮汤:于原方加橘皮12克,治大柴胡汤证而心下逆满、呕哕甚者,伤食多见本方证。

(4)大柴胡汤与葛根汤合方:于原方加葛根12克及桂枝、麻黄各9克即是,煎服法同葛根汤。治太阳少阳并病而有大柴胡汤证和葛根汤证者,哮喘常有本方证,口干舌燥者,宜更加石膏。

(5)大柴胡汤与桃核承气汤合方:于原方加桃仁10克,加桂枝、甘草、芒硝各6克即是,水煎汤成,去滓内芒硝3克更上火微沸,温服。治大柴胡汤证与桃核承气汤证合并者。

(6)大柴胡汤与桂枝茯苓丸合方:煎服法同大柴胡汤。治大柴胡汤证与桂枝茯苓丸证合并者。

(7)大柴胡汤与大黄牡丹皮汤合方:于原方加桃仁9克,牡丹皮10克,冬瓜子、芒硝各12克即是,水煎汤成,去滓内芒硝6克,更上火微沸,温服。治大柴胡汤证与大黄牡丹皮汤证合并者。

按:(5)、(6)、(7)三方,虽均以大柴胡汤合以祛瘀药,主治略同,但前二方以有桂枝则偏于治上,应用于头脑心肺诸病的机会为多;后方以有冬瓜子则长于治痈肿、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等。若疯狂、癫痫、脑震荡、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及瘀血性哮喘等多为前二方证,适证选用之,无不应手取效;若口干舌燥者,均宜加石膏。此皆日常不可缺少的良方,应用的机会颇多,以上不过略举其要耳。

(8)大柴胡汤与茵陈蒿汤合方:于原方加茵陈18克,栀子10克即是,煎服法同原方。治大柴胡汤证而并发黄疸者,传染性肝炎多见本方证,宜注意。

三、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24克 桂枝9克 干姜6克 栝楼根12克 黄芩9克 牡蛎9克 炙甘草6克

水煎温服。

方解:此亦以柴胡为主药的制剂,但无半夏而不治呕,以有栝楼根、牡蛎则润燥止渴,以有桂枝则治冲气,故此治柴胡证且津液枯燥,不呕而渴,心下微结,气上冲者。

有关仲景书中的论治: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注解:伤寒虽已发汗,若表不解,仍宜桂枝汤更汗以解之。五六日为传少阳病的时期,而医复下之,使外邪内陷,不但出现柴胡证的胸胁满,而且兼有微结、往来寒热、心烦等。津液大量亡失,故小便不利而渴。胃中无饮,故不呕。热伴气上冲,故头汗出。下后有气上冲,可知其表未解。凡此宜柴胡桂枝干姜汤。

按:此微结即不似大陷胸汤证的结如石硬,亦不若大柴胡汤证的心下急,而只心下微有结滞感耳。本方治疗确有捷效,但用时宜根据上述证候。我常用本方,深有体会,凡久病津血不足,有柴胡证,疲乏无力而渴者,概属本方证,尤以下述合方更为常用良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当归芍药散合方]

柴胡24克 桂枝9克 干姜6克 栝楼根12克 黄芩9克 牡蛎9克 炙甘草6克 芍药18克 当归9克 川穹9克 茯苓12克 苍术10克 泽泻18克

水煎温服。

治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与当归芍药散证合并者,常适证运用于慢性肾炎、红斑狼疮、贫血病等,均有良效,长久的无名低热用之尤验。屡用本方加吴茱萸治剧痛的青光眼得奇效。慢性肝炎见本方证者亦多,肝区疼痛可加王不留行、增量甘草治之。肝功能不正常宜加丹参、茵陈。

四、四逆散

[四逆散方]

柴胡 白芍 枳实 炙甘草各等分

上四味为细末,白饮合服3~6克。各药取6~12克作煎剂益佳。

方解:此为芍药甘草汤与枳实芍药散合方,更加柴胡所组成,故治芍药甘草汤与枳实芍药散的合并证而有柴胡证者。

有关仲景书中的论述: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注解:邪热上迫胸胁,心下痞塞,气郁血阻,因致四逆而脉微细,以形似少阴病,因谓少阴四逆。其实为热厥而非寒厥,属少阳病而非少阴病也。其人或咳以下亦同小柴胡汤的或然客症,均宜本方主之。

按:实践证明,本方证的四逆甚少见,据我的经验,只若胸胁烦满,心下痞塞,形似大柴胡汤证,不呕不宜攻下者概可用之。

常用加减方或合方:

(1)四逆散加龙骨牡蛎汤:于原方加龙骨、牡蛎各12克,水煎温服。治四逆散证且胸腹动悸而烦惊者。倍芍药量,治阳痿有验。

(2)四逆散与桂枝茯苓丸合方:于原方再加桂枝、桃仁、牡丹皮、茯苓各9克即是。治四逆散证和桂枝茯苓丸证合并者,后世血府逐瘀汤的适应证大都宜本方。心脑血管病不可下者也有与本方的机会。心绞痛者更宜合用栝楼薤白半夏汤,或更加生姜。

(3)四逆散与当归芍药散合方:即于原方加当归、川芎、茯苓、苍术各6克即是,水煎温服。治四逆散证与当归芍药散证合并者。此和上述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当归芍药散的合方均属治慢性肝炎的要药,胸胁满、微结、身无力、渴而大便干者宜前方;胁下满、心下痞塞、大便溏者宜本方,余则大同小异。噫气不能食者,宜加人参、橘皮、生姜;肝区痛宜加王不留行;肝功能不正常加丹参、茵陈,同前法。

五、病例举要

刘某,男,37岁,工程师。

素不信中医,更不喜中药。初患感冒发热,经西医注射服药不已,续即头痛如裂,日夜呼叫不得眠,以至亲关系乃亲往探视。诊脉弦数,胸胁苦满,心烦口干,头痛难忍,与小柴胡汤加石膏,服已即愈,此后笃信中医。后患肺结核,终经我医治而愈。

王某,女,55岁,家庭妇女。

从汽车坠下,住某医院一周始终昏迷呕吐,抽验骨髓结果:脑有积水,微量出血。后转另一医院,认为不能速愈,令回家疗养。后乃邀我往诊,脉弦实有力,舌苔黄厚,二便不利,余如上述,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服一剂自能活动,与食已不吐,但仍头痛、晕,继服七八剂诸症尽已,无任何后遗症。

刘某,男,63岁。

一周前发高热,近日发黄,小便黄赤,两胁胀满,恶心,舌红,脉弦滑数,检查肝功能:GPT(谷丙转氨酶)219U/L、黄疸指数20(胆红素浓度342μmol/L)。与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服七剂黄退,二十剂诸症已,肝功能正常。

田某,女,20岁,学生。

以哮喘住院,发热,喘鸣,胸胁满,口舌干,脉浮弦数,与大柴胡汤和葛根汤合方加生石膏,服一剂喘平。

胡某,女,22岁,中国航天科工集团731医院会诊病人。

慢性肝炎多年,肝功能一直不正常。近查肝功能:GPT(谷丙转氨酶)2810U/L。症见肝区痛,大便燥结,先与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加丹参、茵陈,服六剂后症缓。因便仍干改服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连服十余剂GPT降至500U/L。又改服大柴胡汤合大黄牡丹皮汤加茵陈十余剂,肝功能恢复正常。

李某,女,32岁。

经两家医院确诊为红斑狼疮,因用短期激素治疗无效,经人介绍来诊。症状为不规则发热,面部、背部红肿如牛皮癣样皮肤病变,兼有颈项腰背疼。血象变化亦明显。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和桂枝茯苓丸合方加石膏45克。病人药后有效,故连服三十余剂后复诊。面部、背部红斑基本消失,血象正常。不规则发热,颈项腰背疼已消失。 md/Ezwy69nws5W5IBsN3NMG8GpIjUYWQqCrZ50b91ft/iRvqR5qFgiB68wTguzZ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