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漫漫修行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

——论修行三大阿僧祇劫

佛教讲一个人从发心一直到成佛,中间要经过所谓“三大阿僧祇劫”。梵文“阿僧祇”就是无数,原意指数目的大;“劫”是时间名,梵语作kalpa,译作长时,意谓长远的时间。“劫”原有大中小之分,此处指大劫。三阿僧祇劫,以一阿僧祇劫为一期,分成三期。

第一大阿僧祇劫,就像波浪一样起伏不定,今天碰到逆境就生起菩提心,想要解脱,明天碰到顺境就忘记了誓言。得了一场大病或者家人去世,突然间发现生死无常,就想着明天好好修行,赶紧了脱生死。过了两天身体好了或者创伤平复,看到一切都很顺遂,又把原来的那个愿心忘掉了。所以说第一大阿僧祇劫是起伏变化和游离不定的过程。

这一阶段修行的门槛叫做“破执”,亦即破除我执。其中有一个过程叫做“四加行位”,就是暖加行、顶加行、忍加行、世第一加行。好比一壶水要烧开,刚开始你要加热,烧到快沸腾的最后关头,这个时候是决定水能否烧开的最关键的时刻,如果决定不退,就度过了忍加行;最后才能爆发出来,就达到世第一加行。这个门槛一旦跨过,精进与所得才不会退转。

这个过程与我们行事非常相似:一件事情从计划开始到付诸行动,到慢慢做成,再到我们想要的那种理想的状态,中间要经历种种痛苦、艰难、折磨、不顺遂,将要成功之时还往往容易放弃,冲不破忍加行,结果可能是“行百里者半九十”。

修行是艰难的,修到证入初果,或者说见道的那个过程,就要经过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四大加行。突破这四位以后,你以后的修行就能不断地增长,而不会向后退却。在此之后,还要经历两大阿僧祇劫,最后才能修成正果。

空不碍色

——破旧立新的思想

刚才讲过,要成就这四大加行位首先就要破除我执。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管做什么很快就会回到原点。为了自己而做的,一旦自己得到了,就会停止,那么所收获的也只是一点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而已。比如今天加班就想着加班费是多少,明天做一个项目就想着会不会提升自己的薪水和职位,做每一件事情总想着会得到什么利益。如果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来考虑,就没办法以更大的格局和长远的视角来定位自己。

佛学的智慧为什么是人世间最究竟的智慧?因为它要把一切我们所执念的东西都打破。如果你执着于我,我要打破;执着名,名要打破;如果执着情,情要打破;贪婪、欲望、傲慢等等全部都要打破。我们说“破旧立新”,这正是因为不破则不立。正如这个房子已经装修成这样,你还想在这个空间里面做成你想要的就很困难;但如果你在心中能够把房子全部拆平,想象成空,想象成无,就能重新设计、想象和定位自己所要的。

在佛教里面这就叫“破立”,——亦即破除原先固有的框架,然后重新去设立和定位出一个崭新的观念。

《经济学原理》这本书讲到人都是以自私为出发点,这也是对西方与荀子人性本恶思想的一种延伸。从基督教的思想来看,人带着原罪来到这个世界的,人性本恶,所以要设置很多规矩来限制它。那佛教的思想是怎么理解的呢?佛教讲人性受阿赖耶识支配的,因而应当是善恶参半的,即包含了善、恶与无记三种属性。

前几天有碰到一个幼儿教育家,他说教育孩子时,不能用家长所固有的设想去看待他,而应该按照孩子的特性来引导他。有的人通过自身的学习、努力最终可以成为教授,但是有一些人无论怎样努力都没办法成为一个幼儿园的教师,这很大程度上是存在天赋因素的。有的人天生就没有这样的潜能,便做不到这一点。但是对那些不能成为教授的孩子,为什么不按照他的兴趣,让他成为一个优秀的商人或者政客呢?

观照

——由喧嚣走向至静

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思维去看待世界,世界就展现什么样的一个状态。所以佛学里面有一个思想叫“万法唯识”,如果以阳光的心态去看待,一切都很美,因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如果以颓废的心态来看待,一切都很消极。

正如《坛经》所记:“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这里就强调了心在认识事物时的重要性。

这两天禅修,大家要把握住一点——观照你自己。今天早上的饭不好吃,你会不会抱怨,会不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心想住在这里一点都不好玩,电视也没得看。如果这一种抵触情绪在心中生起来,你就应当去观照自己:我怎么会有这样的情绪产生?难道物质条件不好就会让我不快乐吗?万物俱有,我就快乐吗?难道我的快乐是受环境好坏的左右吗?为什么我不能在自己内心当中生起一种能左右外物的力量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外在的好坏,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别人对我好我也快乐,别人对我不好,我同样会快乐。

修行,其实就是一个由喧嚣走向至静的心路历程。我在工作当中会碰到许多问题,甚至别人会用不可理喻的态度来跟我们碰撞。我们有时被漠视,有时被反对,其实人人都是如此的。对一些人我会很抵触,有一些事情我一点信心都没有,但我必须去面对。当我抵触的时候,就观照自己:为什么会抵触,为什么会排斥,为什么不能接受呢?不断地与自己内心负面的状态直接对话,你会发现,原来困扰你、让你坐立不安的,竟是你自己的心。那么,原本无法面对的挂碍,一下子就消除了。

昨天我收到一封邮件,有一个著名的主任医生阐述了他临床研究的一些心得。他是在大医院里给医生上课的,等于是医生的医生。他研究癌症有三十多年,就讲到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癌细胞?他说,每个人身上每天都有癌细胞出现,癌细胞在我们身上就像种子,我们的身体就像土壤。如果说一粒种子种到土里去,土是干枯的,种子不可能发芽;如果土壤的温度、阳光、湿度刚好适合于种子的时候,种子就会成长、裂变,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当你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其它地方去的时候,就算把肝切掉,也于事无补。

那么唯一能做的是什么呢?就是让你的身体里面没有癌细胞发育的土壤。那就要保持积极、乐观、阳光、清净的心态。遇到什么事情,你都能乐观地去面对,要聆听身体的讯号:冷了添服;热了就脱掉。那个专家还说,医生没办法百分之百地把我们的病治好,只有三分之一是依靠外力的,三分之一要靠心情,另外三分之一要靠身体的自然调养。他还讲吃补品、做美容实际上没什么用的,因为健康和美是由内而外的。我觉得这跟佛教的思想大体一致。

还有一位医生讲过,一个人如果发了一次很大的脾气,生气所产生出来的有害细胞,要三个月的时间才会消失掉。

人淡如菊

——恬淡是一种智慧

恬淡是一种境界。人在社会上做事,刚开始时可能只是为了谋一份职业,得到报酬养家糊口;后来又想要实现一些价值。这其中,你有没有一种贯穿始终的人生境界,能够让它高屋建瓴地指导你的生活,让你明确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呢?

一个人如果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得失,就很难有心思去考虑更宽远的事情。所以恬淡,相对于权谋、策算而言,无疑是更为重要的。

我经常会观照自己,我的事业到底为了什么?如果只是为了名利,为了一个自私自利的想法,那就会有很多东西放不下,迈不开。反之,当我觉得做这些事情都是为了社会,都是有利于众生,我就会毫不犹豫地一步一步坚持下去。我相信,真的、善的、美的——这些正面的能量都会聚拢在你身上,成为你的推动力,推动你向前迈进。

我前天去宁波,有人要建一个高级的禅修养生馆,要我去做他们的负责人,我说我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管理它,就推辞了。但是他们的负责人说,什么东西都不用我来管,我只要做一个精神性的指导就行。

这件事说明什么呢?第一,我在他们心目当中不构成威胁,因为我不想控制他们的事业;第二,他们想要搭建一个平台,来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因此我跟他们讲,只要是行善,只要是有利于别人,我都支持你们,我有多少能力就支持你们多少。将心比心,我们建香海禅寺这个平台,也是普法利生、教人向善的,为什么别人做同样的事情我们不去支持呢?

要仔细地想想自己一路走来,中间也犯了无数错误,为什么不让身边的人也经历这样的一种过程,而去提升和成长呢?我身边有很多企业界的人士,我经常跟他们讲,你如果放不下,你身边的人就不能成长,那你就没办法抽出更多的时间去考虑更长远的领域,就会每天忙于各种各样细微的事。

所以我们要以恬淡的境界和全局性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他人与事业。佛学的思想要求我们打破一切狭小的领域,学会放下,才能有一个全新的自我生长出来。这个自我具有大我的思想,不再执着于自己的微利,能够恬淡地面对生活,也就能够成就大的事业。当我们不断地自我观照时就会有新的成长,所以我经常说:“唯学而思,唯思无邪。”

思考是一种沉淀,它让我们更理性地面对问题;思考是一种态度,它会让我们产生一种“人淡如菊”的气质。佛教一直用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八正道”来引导弟子,以此八正为道,方能达到涅盘。

阿拉丁神灯就在你的心中

——论心愿的秘密

你们到寺院里会听到师父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翻译过来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光是光明、清净、喜乐;寿就是健康。快乐地活着就能健康,快乐地活着就能长寿。所以阿弥陀佛四个字就是祝你正大光明,祝你光寿无量。“阿弥陀佛”也要求我们祝福别人,别人的无量光、无量寿也会回馈到我们身上。所以念阿弥陀佛,其实是一种祝福,是一种问候,是一种真诚的感谢,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融通。

有部电影叫《惊天秘密》,电影主题与佛教的有愿必成有些相似。它说每个人都有一盏阿拉丁神灯,当我们把它点燃的时候,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点燃那一盏灯就会跳出一个神,神会跪在你面前说:你是我的主人,你的愿望就是我的使命。这盏灯我们每个人都有,但是我们不相信自己。实际上人每天醒来,就同时拥有了一盏无所不能的心灯,但我们往往把它放在一边,同时又拼命地去执着另外一些如同浮云的东西。

“你的愿望就是我的使命”。大家到庙里去烧香、许愿、祈福到底是为什么呢?实际也就是希望自己、家人及其朋友能够诸事顺遂,——这是向佛表述自己的愿望。相同的,你也向自己的心神许下这样美好的愿望,以使命般的热忱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诸天护法自然会保佑你成功。所谓“心愿”,不都是因心而生的么?恶念不生,则自然一尘不染;心生善念,则自然有正面的能量来帮助你、庇佑你达成愿望。如此这般其修心,自然能够达成“阿弥陀佛”的愿景了。

修行的雅量

——论天赋和平等

内心要丰足、喜乐和清净,得到我不喜,失去我也不悲,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如果真能做到这样,那我们就能时刻保持一颗非常平和的心来面对自己那似水流年的生涯。

正如作家王小波所言:“一个人的一切就是似水流年,除此之外,都是片刻的欢愉与不幸。”人生需要一种“闲看庭中花开花谢”的心境。职务的高低、物质的贫富,都是一个过程。如果我们能把握好自己的平常心,那么高居庙堂之上也能够洒脱潇洒,隐退湖海之间也不会留下任何的遗憾。

日本著名的哲学家、企业家稻盛和夫,一生当中创建了两个世界五百强企业,中间还出家了三年,也跟着师父四处向别人乞讨。在倍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乞讨是一种卑贱的生活方式。在乞讨的过程中,有一个环卫工人给了他五百块日币,他当时感激涕零——这个瞬间触动了他,甚至在写书时还记忆犹新。因为他认为在人性的层面上,不管你是富有还是贫穷,是高贵还是低贱,从“人”的角度上来观照,都是平等的。当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就深深地感受到共产主义所提倡的平等,不是物质的平等,也不是地位的平等,而应是人性的平等。我今天在这里扫地,也是一天;明天站在政治舞台上,也是一天;后天带领几万人去做企业,也同样是度过一天。每个人的一天都可以是自我修行和提升的过程。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未知的事物,或许人类永远无法知悉。就如我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世界,并不等于真实的世界。无穷无尽的事物存在于这个世间,人们用自己的诠释来了解能了解的,其实这些诠释并无确切可言。妄想以自己的观念去主宰世间的人,不如问一问自己,水与火究竟谁对谁错呢?

认识宇宙(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也是这样。我们对时空的知悉实在太少太少,远没有资格来预言或推测它的未来。我们可以预言的,只是属人的一小部分而已。我们现在既没有看到来生,也没有看到前世,如何去妄谈什么是因果、什么是统一(统一场、全息、事物彼此关联)呢?

人死了并不是身体幻灭,一切都随之消失,还有许多生命的信息存在这个时空,一个逝去的肉身会以其它的形式存在于异度的时空之中。

宁海有一个寺院有互助活动,当信众家里有人去世的时候,大家会组织起来诵经、念佛,帮助亡者往生。有一次他们去的那家去世的是一个女孩子,17岁得了白血病走的。当念佛念到下半夜三点钟,本来在念经的舅妈突然间跳起来,然后抱住女孩子父母的腿说:“爸爸妈妈,我真的不愿意死。刚刚走到门外,爷爷奶奶他们一定要拉我走,我不愿意走,你们一定要救救我。”舅妈都五十多岁了,发出来的声音就像那死去的女孩子一样。他父亲不理她,她跪在地上爬,抱住她妈妈的腿,最后女孩的妈妈扇了她一巴掌。她醒过来说,我怎么会在这里,刚刚不是在大厅里念佛吗?当时我一个弟子去参加了这个活动,回来把他亲眼所看到的这一幕告诉了我。

我们先不要判定鬼神有或没有,我们只要明白:这个世上真的有很多东西不是靠我们的眼睛、耳朵或其它感官可以了解的。也许我们所了解的只是这个世界的亿万分之一而已。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花花相对,叶叶不同的。有的人生来就有智慧,有的人生来就愚笨,这是客观存在的。古时有个比丘,佛陀教他念佛,念了“阿”字“弥”字就忘掉了,念了“弥”字“陀”字就忘掉了。没有办法,佛就让他每天扫地,什么都不要念,心里就想着两个字——“扫地”,他最后因念“扫地”而开悟了。

有一些人生下来就很聪明,这聪明是哪里来的,就是他前一世学过很多东西,积累了很多知识,留到这一生。而生而愚痴的人,照因果律,就是前世所积累的无明而已。这个人前生是畜生,今生可能笨得像一头牛;有的人可能是天人下凡,遇事一点就通。稻盛和夫也这样讲,他说人的一生就是提升品行、成就人格的过程,而富贵与权势无不形同浮云。

当墙上画了一个靶

生命的轮回无量无边,这一百年的风风雨雨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今天,我们拥有地位,明天会退下来;今天的职务,明天可能会失去;今天很顺的事,明天可能会有障碍。这些得失、去留和荣辱,本来就如潮汐一样自然,为什么要那么在意呢?

我最近有些相信宿命,你们可能觉得这是很消极的思想,但我不这么认为。人来到世间能成就多少事,有时候真的是命中注定的。当然今天所碰到的事情,我还是会努力地去把它做好,如果做不成我也不会猜疑、不会苛责自己或他人。如果某件事情,因缘不具足,我就会开释自己,不要过于刻意营求。

正如我们大殿两边的两排厢房,占地七千多平方米,本来去年八月就要竣工,但后来因为资金不足,一直拖到今年七八月份才能完成。因缘不具足,资金不到位,那怎么办呢?着急、焦虑、怨天尤人,都是没有用的;我最后就接受了这种状态。但目前有多少可能性,我还是会努力地去争取,机会只会眷顾有准备的人。一切事情都会随着缘分的成熟往前推进,直至成功。我们现在又在后面征购了一大块地,已经在做设计,但是资金不到位我就不付诸行动,先把设计做起来,先把模型做起来,然后该怎么推动就怎么推动,等待因缘,创造因缘,而不是一味地强求。

《庄子》在《至乐篇》中就提到依顺自然便有十足的妙处,那么即使是死亡,只要是自然的,也并不可怕,那就叫顺势。《至乐》中有一段庄子与骷髅的对话。一个形销骨立的骷髅认为:人一旦死了,在上没有国君的统治,在下没有官吏的管辖,也没有四季的操劳,能够把天地的长久从容安逸地看作是时令的流失,即使南面称王的快乐,也不及于此。

顺势就能够获得至乐,如果我们违背了这样的规律,就很难把事情做好。与此同时,命运的掌控有一定的范畴,有一个过程。就比如这几年国家的宗教政策已经很开放了,政府有很多优惠政策。我们印了很多经,很多小册子,印了很多书籍。现在大学、企业、会所,很多单位纷纷给我们开绿灯,我们可以到那里去讲课,去那边弘法,有这样的政策,我们就要尽量地把它做好。如果说,国家给我们这些政策,我们却不去努力弘扬佛法,那就是我们的失职。

香海禅寺走到今天,我们要把七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之后的愿景规划好,这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了。在这个冥漠的时空中,我们相信命运,也要相信自身的努力可以去完成应该承担的使命。

天地之间,生命短暂,我们都是匆匆过客,不要因为一朝飞黄腾达,就看不起原来跟我们患难与共的人。我经常会反思:处在我这个位置,人家来找我,我会不会以平等的心去看待他?

平等心有怎样的益处呢?第一,有利于禅修的觉察和观照。只有认为众生平等,才能够以一切众生为自己修行、领悟的对象,才能提升自己。第二,有利于更好地学习。学习有很多种,或是向书本学习,或是向老师学习,或是自己在做事的过程当中去反思和总结,甚至可以向山河大地那自然的造化去学习。当你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它们就能够与你产生相互应和的磁场。

有些做粮食生意的人,他一看最近的天气不好,就知道明年的粮价是涨还是平,这是因为他发现了万物之间紧密而微妙的联系。天地万物存在的脉博都会影响到我们人类的商业活动,这就是我们跟天地万物学习的理由。

古人说什么最难,就是自我超越最难。我有很多次在各种场合讲,未来的企业不是产品的竞争,不是人才技术的竞争,而是企业软实力——文化的竞争。我经常跟同修打一个比喻,说一个大街上有一面白墙,原来所有的人走过的时候都不注意这面墙,但当白墙中间被画了一个靶的时候,就会吸引箭射到它那里来。墙有了靶就不一样了。企业的软实力——文化,就是企业的靶。

像我们寺院就没有到外面去宣传,只是不断地在自我成长与自我超越。别人做成的事情我不会跟风,但我会作为一个参考。我到台湾去的时候,看过很多寺院,那里的佛教事业要比大陆做得好很多。当时我脑中冒出一个念头,如果我们香海禅寺也在台湾这块土地上,我会如何定位寺院,采用与他们截然不同的弘法理念来立身求存。我也会思考,五十年之后香海禅寺在世界上会发展得怎样,会不会像台湾的大道场一样,世界各地都有分院。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创造香海禅寺的文化,这种文化会吸引相同频率的人走到这里,然后一同去实现未来。

当一个人具备这种思维模式的时候,他就是一个智者,他考虑问题的方向和角度都会跟一般人不一样。

寻找发自本源的力量

我上一次在上海交大学同学分享的时候,就讲到了佛教的思维模式。佛教的思维模式跟世界上的另一些思想有什么不一样呢?基督教是以上帝为中心,通过上帝的威权去修正生命。而佛教则是把所有的执着、所有存在的东西通通打破。

《功夫熊猫》里讲到了最高深的武功秘籍,是一张白纸。这告诉我们什么?世界上最厉害的东西,最强大的力量实际上就是佛学里面讲的“空”: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就什么都有;你什么都有的时候,就会被这个东西所占领,从而患得患失,最终反而会失去它。

所以有一句话叫做“夫有所知,即有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意思是说:你有所知道,肯定会有所不知道。(这是佛教离于边见的智慧,因为你执着于一面,总是会忽略另外一面。所以人类的知识,建立于取舍。有所取,必有所舍,并不圆满。并且因为取舍的计较,我们不可避免会受到个人好恶的影响,而不能客观地去认识事物。编者)不知之知,就是说真正知道一切的智者,你问他什么,他也不会用言语来告诉你。“不可说”的佛、拈花一笑的智者、认为一切不可形名的老子,他们都是最有智慧的人。

佛教里的“空”,就是要求我们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把我们内心当中的执着、挂碍、经验、设想全部都掏空,全部都扔掉,全部都放弃。

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有所执着,有所挂碍,有所分别,有所比较,那么所有的东西,都会成为你的障碍。所以,要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你一定要用高远的境界来看待万事万物,才能把握其存在的规律。

佛教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里的“色”可以理解为物质。万物与空在表面有差异,而实质上没有分别,这就是“色法”。表象形诸于色,而内在的性质却是空的。从空这一面来说,就是无常,一切都在不断的变化,今天你得到的,明天就会失去。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明白你所追逐的一切,连同你的生命本身,都是梦幻泡影,白驹过隙。这就是空性。

佛教的色空思想就是这样一种理念,色的根本属性就是空,空的属性可以包容万物、生成万物。我们做一件事情,只凭着心中的一个想法,然后把图纸设计出来,让别人去建,最后房子就屹立在你面前了。这个房子从哪里来的呢?它从空里面来的。房子建成以后,华美壮丽,但是从你建起来的那一刹那开始,它就开始一天天走向坏灭了。一百年,几千年,几万年之后,房子会变成怎么样呢?不是又回归到它原来空无的状态里面去了吗?这就是变化,这就是无常,这就是空性,这就是色法。

当我们了解到这样的存在规律,就不会惶惶不可终日,能够坦荡的过好每一天,故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学佛不等于颓废,放下不等于放弃。空的理念恰恰是最积极的,当我们能这样去面对万物的时候,则人生与事业自然能游刃有余。

在这两天的禅修中,大家的心不要被外境所转,时时保持观照:我坐,我吃,我睡,我行,我说——一切在自然的状态里面。如果觉得累了,就做一个深呼吸;如果觉得坐得不舒服了,就让自己伸伸脚,没有关系。自在就是好,自然就是顺遂。

答疑

问:道教和佛教的道场都叫庙,有什么分别吗?

师:庙本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照《左传》的说法,治理天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战争与祭祀。《礼记》对庙的等级还有严格的划分,天子之庙叫太庙,钟鸣鼎食之家所建的庙叫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作为纪念文人武士的场所,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在日本,只有佛教各宗祖师(该宗创立人)的祭祀之处才称为庙,没有任何寺院称为庙的。但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在中华本土流行的建筑形式一般习称为“塔”、“窟”、“庙”,各有所指。庙宇现在可以用来泛指佛教、道教与本土民间信仰用于祭祀、朝拜的场所,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各个宗教的“庙”,根据各教的信仰、传说、所供奉的神衹不同,功能用途也不一样。

问:我觉得香海禅寺在管理上很像企业,我们在企业管理中会说激励的话,也会做消极的评价和惩罚,那么在寺庙的管理中,也是一样做的吗?也需要去激励和惩罚吗?

师:日本的松下幸之助,人家问他做的是什么事情?他说我的主业是教育,辅业才是电器。寺院也是一个教育的场所,如果这个人没有按照你的期待把事情做好,我们就会跟他谈话。一次谈话,两次谈话,不断地谈下去,直到他改变为止。如果实在不改变的时候,就把他放在一边,大家都不要去理他,让他自己去反思。惩罚并不是最好的方式,我也了解过很多国外的大企业,对人的管理应当还是要人性化为好。也就是说,一个员工做错了一件事情第一次,让他的组长跟他谈话;第二次再犯,由组长和班长找他谈话;第三次犯事的,组长、班长、部门经理一起谈话,一直到董事长找他谈话,到最终把这个错误改过来为止。古代的寺院实际上都是以人性的教育为主的,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管理方法。

问:师父经营香海禅寺,未来主要的方向?又有怎么样的理念包含在其中呢?

师:现在佛教的弘传有几种方法,1、旅游;2、佛事;3、培训教育;4、穿插一些商业模式,像办素菜馆、制作素食品等产业。香海禅寺现在是以教育为主,以后也会以商业模式做一些事情。商业并不是最终目的,因为寺院的存在最主要是用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去感染更多的人。

2010年4月15日,我们在上海慈善总会底下成立了“和基金”,在上海香格里拉酒店举行了启动仪式。通过企业把应缴税款里的一部分交给慈善基金会,可以抵税;然后把这一笔资金拿来做社会公益事业,这也是香海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我们还通过基金会成立了一个义工银行,成立义工银行就是因为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以后一个孩子可能要赡养几个老人,所以我们鼓励现在这一代人养老问题靠自己,不要靠子女。现在你做一些善事,把这些善举存在你的时间账户里,以后老了,就会有年轻的义工来免费帮助你,这就是义工银行。

我们寺院附近有一个养老院,老人从早上起来就坐在门口,一直看到太阳落山,然后回到房间里去休息。我觉得这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只要他健康,就可以帮助别人,即使不能干重活,也可以扫扫地,为别人读读报,先把健康的时间存起来,等哪一天自己生病了可以让别人来帮助。所以我们就想通过义工银行,创造一个社会自我消化的系统来解决未来的养老问题。

我想得很理想,最后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我自己也不知道。但是我一直在告诉自己:这个方向是对的,那就努力、坚持,锲而不舍地走下去,能走到哪里就走到哪里。我们这一代不能完成,下一代接着再去完成,这是我的想法。

问:《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也不可得”,既然心不可得,那我们该把心安放在哪里呢?

师:你这句话问得太好了。要让我们的心安住,就要观照它是“不可得”的,也就是真正认识它是“空”的,这就是“无住生心”。真正能观照到“无住生心”的人,身心自然能安住。

当你竭力想做成一件事,或者竭力排斥一件事情,越想要没有念头、没有妄想的时候,你的妄想就会越多,是不是这样?因为这时你观照的出发点是“得”与“不得”,没有真正地观照到“不可得”。就好比说你想着“我不要像一只大象”,你头脑当中就自然会想起一只大象,是不是?

这个时候,身体怎么样,心理怎么样,你就看住它,安住于当下的那一念就可以了。不要想过去怎么样,未来怎么样,也不要想现在,因为现在是想象不到的,你想“现在”怎样,“现在”一下子又成为了“过去”。那么,你就不要去妄想这些,饿了即食,困了即睡,这就是禅宗修行的境界了。

问:您现在对自己所经营的事业有怎样的规划呢?

师:我们寺院后面要垒一座假山,差不多五十米高,山内中空,准备筹建一个生命纪念堂,可以安放骨灰,准备设置一百万个位置。现在在跟一些企业恰谈,如果可以的话,后面的假山由企业出资帮我们筹建,一百万个位置所得的利润给他分成。现在在设计过程当中,还没有成熟。

第二,周边的这些土地,希望有企业愿意来做养老这方面的产业,我们也会把他们引荐给当地政府。

现在很多条件还不成熟,包括资金、影响力。虽然有很多人有意向往这方面投入,但我会从各个方面给他们一些建议,请他们谨记投资风险。包括生命纪念堂,可能开始不会特别好卖,你投入的资金什么时候能回笼等等。人家把钱投到寺院里来,最后资金抽不回去,长期陷入进去,这不是我们希望的。即使没有人来投资,寺院也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做起来。我的做法就是先把模型做起来,先卖概念,等筹集了资金,然后再去做。

问:现在有很多人仇富,也有很多人为富不仁,您认为财富是肮脏的吗?它会使人性情改变,甚至失去理智与人性吗?

师:佛教有句话:“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邪法或正法是相对的,行法的人如果身正,则法正;反之亦然。所以,财富并不是众善之门,也不是万恶之源。关键看你如何求得财富,又怎样利用它?如果你追求财富的同时能让更多的人受益,那也是一个善举。把赚得的钱分一部分去做一些慈善事业,也是一个善举。这样赚钱有什么不对呢?

但是如果你一味求财,为富不仁,那么你就成为了金钱的奴隶,长此以往,人性也会泯灭。以前有一个师父,他看到某个素餐厅刚刚开起来没人光顾,很难经营下去,他有事没事就把他的弟子邀去去吃,可以让他的生意好一点,才能开下去。有人就觉得这个师父不可理喻了,他怎么天天带着弟子去下馆子呢?而实际上他是为了拯救那个餐馆,是另有深意的。 LJzxFZVo2eEbITE22MRwJ2hTi2T6eRnHbiimOvLF3mb9+dbUP+4ws6+tltryPub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