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信仰

相信每个人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即在某种境遇中,无法面对自己。这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心理预判,而是为人皆需反思的命题之一。

什么是“自己”?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局限,自己的目标……每一种与“我”有关的先见被认为是属于“自己”的。学问越高,越聪明,越能干的人,对于自我的主观认定就会越强。因为在理论研究或社会实践中深知自己比一般人更为睿智,甚至可以领导一些人,征服一些人,使一些人为自己办事或使许多人歆羡仰慕。长此以往,那个关于“自己”的认知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扩大化了。就像审美的扩大化一样——对于所爱慕的审美对象,总会得出远远高于客观实际的价值判断。自我的扩大化往往随着社会地位或精神地位的确立而发生。换言之,后天所取得的成就很容易使个体的自我意识充分膨胀,有时会过高评价自己,有时会执着己见,甚至出现处事的偏激。包括我在内,也是一样,总是认为自己的判断正确。

人最大的潜能在于内在精神的开掘,而不在于外部世界的名闻利养。鸡蛋从外打开是食物,从内打开是生命。人从外在去分辨事物叫做聪明,从内在观照自我叫做智慧。

禅宗要求从内在发掘自己的潜能,审视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智慧。菩提达摩被誉为禅宗初祖。他原是古印度香至国的一位王子,后出家在般若多罗尊者门下开悟。北魏时,东来传道,曾在嵩山少林传播禅法。他在五乳峰高临山顶的一个天然石洞,面对石壁,盘膝而作禅修九年。什么是达摩面壁义?面壁就是专注一境,以石壁作为心灵的理想范式进行内观的修行,使心如石壁,禁绝杂念侵入,以达到灵台空明的无我之境。

回想一下,自己在什么时候最能洞若观火,做出英明的决策?多方接受杂乱意见时还是一人独处冷静、沉着地全面思考之时?显然是后者。嘈杂的环境中,能把问题思考透彻吗?唯独闭门,弃绝外界的一切干扰后,问题的前因后果才可能渐渐变得明朗起来。

思维只有在静定的状态下才能打开,禅要求进入到定的状态之中,身心灵三者同时进入静定,打开人生的种种局限,打开自己的心量。禅宗寺院中常常能看到四个字:“常行观照”。观照就是收摄外缘,审视自己的内心。这不是理论的增加,而是一种力量的引导,这种力量即是内观所产生的巨大潜能。

内心的澄明比外人的高见更为重要,正如信念比粮食更为重要一样。粮食可以疗治身体的饥饿,却无法救赎心灵的痼癖。唯有信念、信仰,可以使人重新找到人之为人的根柢,找到灵魂的底色。如同树木需要根基,泉水需要源头。

《论语》远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多的是人信念的传承。在这些殷切的话语中生存下来,从先秦至当代,直达每一个君子心底的,正是儒家恒久的信念。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对于后世影响之重大。孔子以“仁”为学说之根本,在《论语·学而》中,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以仁爱为基础,强调孝、悌、谨、信,要求先确立人格上的优秀品性,确立起光明正大的人生格局,然后若有余力,再来谈文学,谈文化。他的这一主张今天看来十分智慧,因为即使有知识,有文化,但缺乏灵魂,仅靠灵气所做出的学问即使再妙笔生花、言论滔滔,也不能久传于世,正所谓人们常说的“文人无品”。

阴阳的思想,揭示出人性总显示出两面性。好比静与动,静增则动减,动增则静减。如果太过操作和实践,就很少有时间去静思,这就是动增而静减的情形。如果一个企业的掌舵人每天纠缠于具体事务,就很少有时间去想企业的现状、愿景、战略等等。总裁最应该静下来、闲下来,便于准确地捕捉商业前景、市场动向。

观照自己有一些特定的方法:一般包括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和调心等五要素,后三者最为重要。如果坐下来就要去找遥控器,就要去玩手机,说明心深陷惶恐与孤独中无法自拔,像野马一样奔腾,像尘埃一样飘荡。

禅宗常常教人追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往哪里去?”做事情必须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明了自己的现状,清楚自己的愿景。这些明白的洞察从哪里来呢?从静定中来,从观照中来,从参悟中来。

佛教常说“明心见性”,这四个字归根到底就是“慧”。不断地扫去心上的尘埃,使被世事牵萦的无明之心变得明慧若神,就是明心见性的过程。从渐修上说,如同神秀大师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从顿悟上讲,则是惠能大师的智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种修证法门,相辅相成。顿悟之前要经历无量劫渐修的功夫,方才能形成大根器而得到究竟的智慧。

拂拭扫尘的功夫要做,本来无物的思想也要参。本来就在幸福的终点,何必营营碌碌,再去听什么关于幸福的课呢?心本来清净澄明,何必再添加无数烦恼而反以为乐呢?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购买能够带来一种快乐,得到能够带来幸福。果不其然吗?购买往往是忧惧的开始,得到常常是失去的起点。妄图心外求物而期望生命幸福,最终只是南辕北撤,南柯一梦。

乾隆皇帝一次南游出巡至金山寺,与法磬禅师一起站在长江边,问禅师:“长江一天有多少艘船经过?”禅师答:“两艘船!”皇帝不解:“怎么会只有两艘船?”禅师一笑:“一艘为名,一艘为利。”世间名相哗然,现象纷纭,常常无从计数。一生中要遇到多少人,经过多少事,屈指数来,仿佛三天三夜不能数尽。因此,要具备佛教减法归零的思维,就像法磬所言:“江上二船,一艘为名,一艘为利。”将纷纷繁华勘破,剩下蝎子栖于空花而已。拿得起不算什么本事,放得下才见此中三昧。

心中本来充盈着无限智慧,为何要像乞丐一样向外去乞讨?本来已有居所安身,为何要攀缘诱惑而追求别墅?两块钱就能吃饱,为何要追求十万元一餐的奢侈?此乃不明自心,不明自性,不明精神境界的缘故。

内心不丰足,才需借助外物来粉饰;不相信自己的才能,才会去争取无数的虚衔;长相不够美丽,才喜欢用华服装扮;内心贫乏,才会佩戴奢侈品引人侧目……实际上最后都沦为了别人对附庸装饰的评判,而非欣赏个人之本身;让别人来品评自己的外表,而不是欣赏个性。内心不丰盈实际上就是乞丐,如果无法满足,则永远成为一个乞讨者。

自己是否曾经思考过事物存在的基本规律,反观过内心呢?唯有追问根柢,才能真正走好未来的道路,实现终极目标。

很多人觉得佛教思想悲观、消极,甚至有人指斥佛教为社会的寄生虫。其实不然,佛教思想能带领思考宇宙运行、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只有掌握这种究竟智慧,才能挺立于天地之间,在光明正途上更加长远地走下去。

要了解宇宙智慧,就要观察山河大地,观察一草一木因何如此。树木最重要的是树冠吗?不是,而是根基。我曾做过这样愚蠢的事情:把外面已经长成的参天大树费尽心思移植到寺院中来,并感到欣然自得。但是,台风一来,暴雨时至,便开始担心起来——根基很浅,偌大的树冠非常容易倒塌。只有根深固柢的树木才是真正的参天大树,一切移植而来的东西,毕竟是牵强附会之物,缺少根基。长在原点的大树才叫参天大树,树冠有多大,根就有多深。特别是一些长在沙漠中的树,外面的树冠可能只有两三米,根系却深植到二三十米深的地方。只有这样,才可能稳固不动。

思想也是一样,如果抱定拿来主义,从往哲先贤那里拿来一讲了事,这叫什么学问?只是他人的传声筒而已。因此,做学问,搞研究,阅历非常重要,尤其是苦难的阅历。德行更是如此。古话说“厚德载物”,如果一个人名望很大,德行如纸薄,能在这个世界留存多久的美名呢?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一个人深厚德行的体现。

人的分别心实在是很奇怪,一块一百万的石头和一块山里随手捡来的石头,其待遇会大大不同。殊不知,那一块山间的顽石,可能才是真正的宝玉呢!

顽石

人惯常的思维都是寻找这个世界的差异性,或者说,习惯用分别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他的学历是小学,我是研究生,可能会觉得差异很大,无法交流;他骑三轮车去打扫厕所,我开宝马去会所消费,又觉得自己和他不是一类人。这种思维其实很可笑,因为所谓差异,不都是由于内心分别出来的吗?这些差异不是一直在变化当中吗?作为人,我们的本质不就是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吗?那么,怎么会有那么多差别,怎么会有那么多纷争看不开呢?

有人去市场买菜,看见一个菜农的面前堆着两堆西红柿。一堆标着三元每斤,一堆标着六元每斤。那个买菜人凑近了去看两堆西红柿,无论怎么看都看不出有什么差别。终于忍不住问菜农:“这两堆西红柿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差别,为什么左边的只要三元,右边的却要六元呢?”菜农对他说:“它们的区别就是一堆三元,一堆六元啊。”为了迎合某些人对于等级与奢侈的追求,现在很多商品的价格已经不再根据其价值而浮动。人的分别心实在是很奇怪,一块一百万的石头和一块山里随手捡来的石头,其待遇会大大不同。殊不知,那一块山间的顽石,可能才是真正的宝玉呢!

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真正理解有容乃大的内涵,抹去分别心,专心从事一份工作,从中汲取经验和养分,在工作中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接纳,这才是人生之为过程的真正价值所在。

人生并没有聪明与愚蠢的区别,也没有富有与贫穷的区别,只有思维上的不同。

斯文

佛教讲,信是一切功德的来源,也是一切幸福的始基。如果能用“信”念来规划自己的人生,那么遇到的一切都能迎刃而解,因为从此有了目标与梦想,因为人生具有了信念所赋予的使命感。

据说孔子周游时有一次遇到歹人,眼看情势危急,弟子们都感到十分绝望。这时候他的学生问:“老师,现在应该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天何以丧斯文?”——老天是不会让斯文断绝的,那何以会来断绝我的生命呢?结果,果然又一次化险为夷。他在危难之时,仍旧相信自己乃是“斯文”(学问、知识、仁义)的传播者,天如果毁灭了他,也就是毁灭了知识,毁灭了仁义。这种信念带给了他巨大的生命能量。

经常有人问我,师父,你们不可以吃鸡鸭鱼肉,不可以大快朵颐,当看到别人吃的时候会不会流口水呢?我说,如果你在寺庙里住一个月,就明白了我们为什么不沾荤腥,说不定你看见这些鱼肉,还会感到恶心呢!因为在我们的生命中,不杀生已经成为了一种信念,它与我们慧命的存在是一体的,接受它,就像接受宇宙运行的规则一样自然。对于我们来说,那些肉食的味道太浊重了,如果一味追求味觉上的刺激,就不能够找到自己内心本然的清净。《老子》中有句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这些东西使人习惯于向外追求、计较,而没有时间来观照自己的内心,实在是非常可怕的事。

做美容的同修都知道,如果能够多吃一点自然的、纯净的东西,不去食用过多的肉类,那么对皮肤、健康都有很大的好处。

在我看来,人生并没有聪明与愚蠢的区别,也没有富有与贫穷的区别,只有思维上的不同。如果真的对于美容持有坚定的信念,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是为了让别人更加美丽,为世界增添色彩,那么就一定会想出无数方法来服务客户,使他们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就像韩国一部电视剧《妻子的诱惑》,里面的那个主人公就是对于美容持有正念,才依靠这份事业来达成了自己的梦想。

为什么很多同修家里面都供养一尊观音菩萨呢?想过这个问题没有?因为观音菩萨有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她以世人的要求为自己的要求,以别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别人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也就是常说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如果我们都能够将别人对于美的期望转化为对自己的要求,那么事业能不兴旺吗?每一位企业家能够像观音菩萨那样对待自己的员工、客户,那么你的未来也一定能够像观音菩萨一样走进千家万户。

水从山上流下来,遇到坚硬的山石,拐个弯,绕开了再走。看起来好像它总是在退让,总是在妥协。可是过了几百年以后,情况又会怎样?坚硬的石头会被水流冲刷平整,变得毫无棱角,而水依然自如地流淌,谦退而从容。

水的智慧

“净”就是洁净,洁净如水,通透如冰。知道水是怎么样的?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顾无尤。”人都想着往高处走,想彰显自己的能耐,可是水呢?水愿意处在低处。它具有宽阔的胸怀,利益别人,给人以生命,却不居功,不自矜。水放在瓶子里,就变成瓶子的形状;放在茶壶里,就变成茶壶的形状。

应该怎样向水学习?在家里时,面对孩子就是一个母亲,那么就问自己,有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有没有体现出慈爱?如果面对先生,有没有温柔体贴,尽到一个妻子的责任?如果面对长辈,有没有尊敬柔和,尽到子女的责任?如果面对同事,有没有体现出干练、从容、优雅的自信呢?

再去观察,水从山上流下来,遇到坚硬的山石,拐个弯,绕开了再走。看起来好像它总是在退让,总是在妥协。可是过了几百年以后,情况又会怎样?坚硬的石头会被水流冲刷平整,变得毫无棱角,而水依然自如地流淌,谦退而从容。我们在生活中,不也应该是这样吗?遇到挫折,学会容忍;遇到不喜欢的人,学会包容;遇到不成功的事,学会等待时机。我觉得一个女孩子最美丽之处就体现在她拥有如水的柔软,如水的善良。

地球70%是水,我们的身体70%也是水,因此水是我们最重要的伙伴,也是最应该学习的。如果能够向水学习,就能够得到无尽的宝藏。

《水知道答案》这本书里介绍到:如果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对水进行赞美,它就能形成美丽的水结晶;如果对它进行诅咒,水结晶就会支离破碎。这说明,水的灵性是最具足的,毋庸置疑,水中蕴含了我们生存的许多法则。如果将这种理念运用到美容当中去,相信任何事业都会事半功倍。

倘若将这些如水的法则贯穿到事业当中,相信并不需要什么严苛的管理、僵硬的流程,就可以使客户感觉宾至如归。

诚然,企业需要人才。一个优秀的店长能够搞定一家门店,一个能干的员工能够搞定一批客人。但是优秀的人才为什么能够为我所用呢?凭什么留住人才?还是依靠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理想。只有具备某一种理念、某一个品牌时,才能吸引到相同频率的人才。用这种软实力去吸引人才的时候,人才必然会像百川归海,怎么赶也赶不走。 iAPj7q0banH7CjIrxMQxnn6P/WQODtZ2Wl++5K5uog0XCMu/lPTGY7CJiNSlBkz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