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三毛说过一句话:“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这意思是说,内在的学养与修为增长了,外在的气质、形貌也自然随之得到滋养。

见到今天的我,可能觉得这个和尚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或令你更惊异的是,一个和尚有时并不开示佛经,而却懂得生命的各种体验。实际上,在十五岁到二十五岁的十年中,我每天都在如饥似渴地读书,涉猎各种各样的书籍,无论是武侠小说、爱情小说、悬疑小说、科幻小说,或是诗歌、散文,甚至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著作,只要能够弄到,没有一本不是用生命去阅读的。

以前《围城》风靡校园时,我和另一个同学好不容易在鼓浪屿的一位老师那里借来一本,那位老师给我们定下两天的借期,于是我和那位同学每人开了一个通宵,兴奋而迫切地读完了这本书。学校以前熄灯的时间是九点钟,一到九点,除了厕所的灯,其他地方一片黑暗。我为了在夜里继续读书,就躲在厕所里面。盛夏时节,厕所里全是蚊子,但是只要把心沉入到书籍中去,外部世界就被彻底地隔断了。心、灵魂,随着书中的人物而欢乐、哭泣,书里的男孩都是我的兄弟,书里的智者都是我的导师,那个完全向我敞开的智慧世界中,一切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竟然如此动人,甚至可以俯身闻见每一朵玫瑰花最为迷人的芬芳,我如此沉醉,如此忘情,甚至忘记时间,忘记肉身的存在。只是在第二天的黎明时分,才会看到自己腿上密密麻麻的肿块,那是蚊虫在昨夜为我留下的纪念,它们用血的印戳,佐证了我的生命曾经如此丰盈,我的心灵曾经如此灵透。那时候,能够明确地感到,每一天,都是一种新生,智慧在我的身上不断生长,不断滋养心魂,也充沛了精神。

读书,是为了养成一种思维的习惯,养成一种反思的习惯,养成一种观照人生、知行合一的习惯。这些埋藏在心中的知识,就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一旦遇到外在的机缘,便能够被重新触发。一旦走入实践的层面,一旦被提问时,它们就如遇到了空气和水一般,自然而然地萌发和绽放。

一切事物在最高的道的层面上,莫不相通。因此,虽然我们出家人学的是佛法,但是也可以引导一个孩子吃饭,教育一个失足者归途,为企业讲述管理,为农民开示稼穑之法,因为诸法在那最高的层面上,乃是圆融展现的。佛陀将人性归结为财、色、名、食、睡五个方面,这都是众生的业力所生,自然的本性形成这些属性,这些属性又使一系列人生活动次第展开,而行动又使人生展现出异彩纷呈的面貌。

阅读时,请尽量选择经受过时间过滤的经典书籍作为上师,因为这些书籍都是一代又一代人在书海中大浪淘金所拣择出来的,是精品中的精品,这些书籍,真正值得付诸时间和精力去仔细阅读。另外,由于每一个人的业力不同,机缘也不同,因此人与书籍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也讲求缘分。有的书籍会对你的一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有的书籍却只如同浮光掠影一般,未必见得会在每个人的心中留下痕迹。

对于不同的知识领域,都应适当涉猎,不要自铸藩篱。有一次,我在火车上读《圣经》,周围的一些人纷纷议论起来,有人说:“你瞧这个野和尚,竟然穿着袈裟看基督教的书,真是大不敬。”其实,这都只是人心给自己框定起来的限制。无论是何教派,持何教义,只要不是害人的邪教,那么在人性的层面上总有相通的东西,为什么不去积极学习和吸收呢?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何必要固步自封呢?站得更高一点,眼光更远一点,世界就会更加开阔。想要了解中国历史,去翻翻二十四史;想要预知未来,去读读科幻小说;想要了解人心,去看看休谟、康德、海德格尔……各种各样的书籍都在不同的层面上开示、说法,只看是否怀着一颗澄明的心来虚心听取。

读书,是学习智慧。就如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一般。当然,我们也不能有贵古贱今、产生一代不如一代的看法。须知,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哲学,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够有一点自己的领悟,否则,读书只是鹦鹉学舌,越学越死,越学越狭,甚至会学出心魔来。在学习之余,更要思考,更要总结。 eh0+r82FtwjaKp7QdsW3h+gS+CbgjOk8IkdMFovHDjopWCybz7TTn2H5znwvQuN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