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奥妙二 卑微的工作态度让你一事无成

每个职位都有它应该做的基础工作和重点工作。

1分的差距,看似一点点,但是长期的累积就是一大点。

只做第一,因为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

当你的上司交给你一项任务时,也就相当于把信任交给了你。

1.织布蕴藏智慧人生

古时有个人叫乐羊子,有一次,他外出学习一段时间后,因为实在想念家人,便弃学回了家。到家后,妻子正在织布,见他回来,很是吃惊,忙问道:“夫君为何这么快就回来了?”乐羊子说:“因为外出时间太长,实在想念家人,于是就回来看看。”

妻子听罢,拿起一把剪刀,快步走到织布机前说道:“你看,这绸是由蚕丝织成的,一根丝虽然很细,但一根一根地织下去,就会织成一寸,一寸一寸地织下去,就会织成丈,织成匹。如果现在一剪刀把它剪断了,那么前面我所花费的所有精力和努力,以及投入在这匹绢上的财力算是全都白费了。你在外求学也是这样,每天都应当学习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用以充实自己的学问,培养美好的德行。如果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岂不是和用剪刀剪断织布机上的丝线一样,要前功尽弃吗?”乐羊子听后很受启发,又立即动身外出求学了。

有人说,织布亦如人生,亦如成功,亦如职场。

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是一堆线,在生命历程开始后,我们就开始织自己的人生这匹布,有些人将线神奇地变成了丝,甚至有人将它变成了金丝,然后织了一匹针脚细密、花样精美、款式新颖的金丝布,万人瞩目,价值连城。而有些人,只是胡乱地织布,最终织出了一匹粗糙难看的人生烂布,毫无价值。还有一些人,他们曾让线变成丝,可织了一半就失去了耐心,于是胡乱为之,留下遗憾,让人扼腕叹息。

人生就是一场织布的过程,就看你自己要织出什么样的布!

再说织布亦如成功。我们的目标即是我们要织一匹怎样的布,坐得住,有耐心,能持之以恒,认真、心细、不怕重来、日积月累,才能织出好布,成功亦是如此。

织布亦如职场。混在职场,作为一名员工,你首先要将自己看成一根丝,这是你对自我价值的认可;但你也不能高看自己,要知道,你仅仅是一匹好布上的一根丝,没什么了不起。你所在的公司能否壮大,就看织布人到底有无责任心、耐心、细心和日积月累的决心。如果他能做到,你就要变成他手里一根有用的丝,与其他人一起助成公司的强大。当你自负膨胀,以为自己不可或缺时,就应该及时想到,你不过是一匹布上的一根丝,也许很重要,但扯掉后一定会有人快速补上。

其实,织布还如我们的能力。我们超强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如同一根一根的丝构成一块布一样,靠的是细微处的积累,是它成就了我们非凡的能力。我们从学校学来的东西,一开始只是一堆软绵绵的丝线,只有将它们拿去用,才能体现其价值。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所学的那点东西不足以织成一匹足够长的布,那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补充,不断地累积,不断地往身体内储存能量。唯有如此,我们的能力才会一寸一寸,一尺一尺,一丈一丈得以增长。

数学天才华罗庚说,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我们的成功,我们的能力,我们的幸福生活,不是命运格外垂青,生来就授予我们的,而是需要我们努力争取,不断积累,锲而不舍才能得来。

乐羊子的故事其实还告诉我们,你要受人尊敬就得有良好的品行,要立足社会,有所建树,就必须有足够的能力。但良好的品行、超强的能力从何而来呢?它们来自我们一点一滴、旷古持久的积累。

不过,现实问题是,大多数人从来都没有将一件事情持之以恒做下去的决心,他们一开始做事也许会很努力、很细致、很用心,但时间稍长,就开始厌烦了,不再上心,并随便为之,只求个大概,手在本职工作中敷衍,心却盘算着争取其他。其实,这种争取漫长而艰辛,因为你并没有在本职工作上做出亮点引人注目,争取自然苍白无力。很多人之所以争取不到他们想争取的东西,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只有当你将第一件事情做漂亮后,别人才会放心地将第二件事情交给你做;第二件做漂亮了,才会被安排做第三件。你连第一件事情都没有做好,就想做第三件事,这个争取自然是困难重重。

2.经理麦恩被辞退的真相

我们已经知道了成功的真相:凡事看得简单;凡事以做好为准则;先把根基打好,然后再想突破与飞越;不断地积累积累再积累,不断地训练训练再训练;当别人质问你时,可以坚定地说:“我坚信这是我做得最好的!”如果你对自己有所怀疑时,就要坚决地推翻了重来。

但是,有些道理太简单了,甚至说已被无数个人说过了,所以你会不以为意,敷衍地说:“记住了记住了,下次这么做就是了。”可是,一转头你就忘了。所以,我们需要将一些失败的例子摆上台面,让你明白,如果你不去遵从一些基本的东西,那你将输得很惨。

工程师麦恩因表现优异被提升为部门经理。可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仅仅在这个职位上待了两个月,他就被撤换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麦恩自觉干活干得滴水不漏,卖力劲儿完全不输于当工程师那会,缘何好端端就被撤了呢?越想越憋屈,于是找总裁申诉。总裁淡淡地告诉他:“没错,你的表现确实和当工程师时一样卖力,但是你忘了你现在是经理!”

我们说过,无论我们选择了做什么都要把它做好,在自己所在的位置上,做最好的自己。这样的话语,明确地告诉了你,不要考虑昨天,抑或明天,就是抓住今天,抓住此时你做的事情,做到最好。那位可怜的工程师缘何会被撤下?因为当他需要抓住今天的工作做最好的自己时,却做着昨天的工作,做昨天最好但今天一点都不好的自己。

作为一名职员,随着职位的变化,思维模式也要紧跟着转变。每个职位都有它应该做的基本工作和重点,如果不能进行角色的转换,在新的职位上还像以前所在职位那样工作,肯定是得不到什么收获的。

所谓在其位,谋其事,麦恩的失败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不管在什么位置,都要打好自己该打的基础,把自己该做的基本工作做到位;反之,事业就会像逆水行舟,不进反退。

麦恩因为不曾做好他所处那个位子上的基本工作而被降职,较于前者,下面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就要睿智得多。

20世纪初,在美国一支棒球队中,有个叫派克的球员,他因为球技不精被降薪后,一直有情绪,每日训练变得更加有气无力,最终他被开除出了球队。

失业后,派克一蹶不振,还好有朋友介绍他去另一家球队发展。到了那里后,派克发现没有人认识自己。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扫除以前的阴霾,做一名出色的球员。于是,他精神抖擞,进入全面而艰苦的训练中,一刻都不敢放松自己。最终,他凭借着“做最优秀的球员”这样的信念,成了棒球队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后来,派克因为意外受伤不得不退役。结束棒球生涯后,他去了一家人寿保险公司当推销员。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后,派克并没有因为自己以前的成绩,以及同事的崇拜而沾沾自喜,反而放下以前所有的荣耀,谦虚低调地从最基本的推销技巧学起,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学习别人推销产品的笔记。他发誓,既然选择了做推销员,就要忘记自己以前的辉煌,从零开始,明确这个职位上的工作,然后做到最好。此后,他果真成了推销界的大红人,不但有人请他撰稿,还有电视媒体让他上台做节目,可谓风光无限。

派克后来说了一句大实话:“当你无法被重用,甚至被人抛弃时,千万不要以为别人有意为难你,所有的不幸意味着你做得不够好。要获得别人的认可,你就得在自己所在行业做出成绩。当我决定要做最好的自己后,再也没有人可以轻易开除我了。因为我变得足够优秀后,那些人便依赖上了我!”

那么,你是否在自己所在的位置上做了最好的自己呢?如果你莫名其妙被降职,或者被单位开除后,你是否会反思:我将自己所在位置上的本职工作做好了吗?

3.为什么你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毫无作为

所有职场人员都有一个通病,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却不知道反省和深思,也从不为自己应该变成怎样一个人下定决心,这就是99%的职场人员不受上司欢迎,成绩平淡,得不到晋升,薪水微薄的原因所在。

其实,总结以上种种,你所有问题的根源是:工作做得不到位!

大概连你自己也看到了,很多职场人员,包括你在内,似乎并不是为了一个满意的结果而做事,而仅仅是为了完成公司分派的任务而做事。90%的员工每日苦大仇深,工作有难度,进展缓慢,吃力不讨好,还被老板骂,领到的薪水气得让自己肉疼。但是,为什么没有人敢据理力争,就自己的劳动成果讨得更合理的报酬?原因在于,他们并不能确定自己做得是否够好,害怕被老板驳斥,无法做到理直气壮。于是,我们的工作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抱怨着工作——对薪资很不满意——带着情绪工作——得到糟糕的结果,拿到更少的薪水,越发不满——工作越来越没有激情——产量越少,质量越低——老板眼里你已经没有任何使用价值——在公司辞退前,自己自觉走人。

但是,当你负责任地将工作做到位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公司新招了一位企划人员,这位小伙子人还算精干,第一份企划花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不过,交上去后,主管不满意,退回去让他作修改。于是,按照主管的意思,小伙子做了加工修改。可是,修改后主管依旧不满意。这样小伙子就不舒服了,我都是按照你的意思修改的,干嘛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难为人?小伙子认定主管就是跟自己过不去,甩手不管了。没办法,主管只能将这事交给经理来处理。经理看了看小伙子的企划,问道:“你觉得这是你做得最好的企划吗?”小伙子突然就有些心虚了,拿了企划去修改。交工后,经理又问他:“你觉得这是你做的最好的企划,是吗?”小伙子依然不能确定,于是又拿去修改。第三次上交后,经理问了同样的问题,这一次,小伙子理直气壮地说道:“是的!”企划通过了,小伙子从这事中也是受益匪浅,以后做工作,如果自己不满意绝不上交。这样的严格要求,最终让他成了公司里最优秀的一员。

可是,职场里又有多少人是抱着将工作做到10分,甚至11、12分的心态工作呢?很多人都是在做表面文章,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交工。当问及这是否是他们做得最好的时,他们总是无言以对。其实,你将工作做到9分和做到0分是没有区别的,因为两者都是工作没做到位。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如果训练一个日本人,让他每天擦六遍桌子,他一定会这样做;而一个中国人开始也会擦六遍,慢慢觉得五遍、四遍也可以,最后索性不擦了。”张瑞敏认为:“这种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做事不认真,做事不到位,每天工作欠缺一点,天长日久就成为落后的顽症。”这就意味着,做到9分的人,他们依然没有将工作做到位,做到完美的意识,他们这种只求完成,不求合格的思想,总有一天会将他们的做事能力降到0分。

其实,有一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你花点时间将工作一步到位,看似你用时很多,但相比较不到位后的反复修改,以及带给自己的坏情绪,一步到位其实是最高效的做事方法。所以,从现在起,当你的上司批评你时,你首先要做的不是找理由、找借口,推卸责任,而是快速想想自己是否把本职工作做到位了。你需要转变的思想有这么三点:

(1)不要9分,只要10分

如果10分作为一项工作合格的标准的话,那么,我们就要将这个分数作为最低底线,奔赴着10分的目标,先给自己一个“最”满意的答案,然后再把这个最满意的答案交给公司。当然了,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你的上司可能会给你一些建议和意见,你要做到对这些意见和建议融会贯通,深刻理解,避免歧义,争取做到修改一步到位。

东方集团董事长刘永行曾说过:“如果我们每个人不是把事情只做到9分,而是做足10分;如果整个企业都这样,我相信我们的员工就能拿10倍于现在的工资。如果我们每个人的工作都再改进一点,做足11分,尽到12分的责任,我们不就能赶上欧美了吗?”

是的,1分的差距,看似一点点,但是长期累积下去就是一大点。

(2)看似差不多,实则差很多

我们交任务时,总是草草收尾,一句“差不多了”就交了上去,可是,很快就被打了回来,老板的批评意味着你前期所有的努力几乎白费。“差不多”准确的含义就是还有有待完善的地方,就工作来说,“差不多”的工作就是一份半成品,只有5分的成绩。可是,遗憾的是90%的职员上交的就是一件半成品。交上这样的成绩,祸害的不仅是公司,还有你自己。你将永远处于不及格员工的行列,得不到晋升,拿不到高薪酬,甚至无法站稳脚跟。

一个将工作做到9.5分的人和一个将工作做到10分的人,他们之间也是差不多,可仔细分析,0.5分就是一个界限,立于合格与不合格之间。你要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有所作为,就得越过不合格,达到合格。

(3)一门心思做好本职工作

大多数人之所以很难有所成就,原因就在于他们什么都想做,却从不愿埋头专心做好本职工作。所以,与其对各行都浅尝辄止,倒不如做精一行。尤其先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做棒,让人挑不出毛病,这是你成功的基本准则。比如服务人员就要把自己的服务做好,热情地迎接顾客,及时收拾餐桌,给食客营造干净的用餐环境,服务要周到,上菜速度要快,对顾客的要求要尽力满足等。

4.“糊弄”是失败之母,“高标准”是成功之父

有一个让人很不可思议的现状:99%的人希望自己能拿到很高的薪酬,能被上司重视,能担当重要的职务,可与他们的想法背道而驰的是,他们做事粗枝大叶,甚至糊弄了事。他们花费了比预期做好一件事情还要长的时间,却做了一项糟糕至极的事情,然后忐忑不安地交工。他们明知要挨批,被打回,可又抱着侥幸心理,等待着一个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喜剧结果。可连你自己都不满意的工作,怎么能让别人满意?

如果说工作做不到位是人们的一种“差不多”心理在作祟,是严格要求自己的意识欠缺导致的话,那么,糊弄工作就是一种品质的问题,是对公司、对自己严重不负责任的表现。这类人就是害群之马,当然,他们危害的不只是公司和其所在的集体,还有他们自己。糊弄工作的人普遍都是一个下场——难以在职场立足。

职场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活得有尊严,就必须让自己变得强大。可是,“糊弄”只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弱小。

赵石是某大型文化公司的策划人员,他因为性格活泼外向,很会讲笑话,唱歌又好听,很是风光了一把。可是,当他完成自己独立操作的第一件作品后,老板就想着婉转劝说他离职了。应该说赵石还是比较优秀的,这从他写的微博可见一斑。无论是文章的流畅性、可读性还是说服力,都很棒。可是,他编辑的稿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原来,赵石面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表现得非常散漫,他每天都是10点钟踏进办公室,然后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在看八卦娱乐新闻或者新款轿车。11点钟时才会打开文档,接下来的时间一边看稿子,一边跟人聊天。如此,公司着急的一个文案,他足足用了一周。每次上司问及进度,他都会以存在的问题太多,需要仔细地作修润为由推脱。上司以为慢工出细活,所以也就充满期待地等待他上交一份满意的活儿。

可是,让上司跳脚的是,赵石交上来的文案,与原稿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上司不动声色地将这本稿子交给一位优秀的策划人员进行再修改,发现有10处涉及版权的抄袭问题,而赵石对这似乎一无所知。上司的忍耐已经达到了极限,他对赵石说道:“看规章制度中的这一条:如果一部稿件中出现10个错别字,视为编辑工作不到位,编辑作品不合格。可是你所编辑的稿件中,第一章就存在12个错别字。还有相关抄袭的问题,你一处都不曾指出和修改。我现在就想要你一句实话,你是否认真修改了这本稿件?”

赵石并没有正面回答上司,而是这样说道:“我以为这样的抄袭不会有什么问题。”

“那么你问过我吗?”上司问道。赵石摇摇头。

“那就是糊弄了?”上司严厉地质问。赵石无言以对。

其实,对工作的不负责任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赵石被开除了,以后他为了求得一份工作,又得不断奔波,这中间他不仅会损失时间、精力、财富,还会延长自己到达成功的距离。

不要以为这只是个别现象,实质上,正如美国一项权威的调查所显示的,89%的职场人员都有糊弄工作,随便交差的行为。我们的这个社会,正因为喜欢糊弄的人太多,才会导致那么多“豆腐渣”工程,那么多不合格的商品,也才会造成那么多的事故和风险。

做工作最应该具备的意识是:尽职尽责,问心无愧。如果不想让失败来得一次比一次惨烈,就应该丢掉糊弄的想法,用“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对于一名普通员工来说,这里的高标准并不是什么难办的事情。实质上,我要告诉你的“高标准”任何人都知道,却又最容易被人忽视。

高标准只有19个字:只做第一,因为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

一位教师问他的学生,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哪座峰?学生们哄堂大笑,异口同声地回答:“珠穆朗玛峰!”“那么,第二峰呢?”教师接着问道。学生们面面相觑,哑口无言。“是的,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教师说道。

因此,你为自己制定的高标准就应该是:只做第一,不做第二。无论此时你做的是怎样一份工作,你都要将它做好、做细、做精,即便这件事情看起来微不足道。只有在小事,或微不足道的事情上做到第一,你才会养成争创第一的习惯,才会在大事上追求第一。当你始终抱着只做第一,不做第二,要做就做最好的心态时,就没有什么困难能抵挡你的脚步,也没有哪个集体不给你立足之地。

高标准还有一个极为简易的达成手段:像小摆钟一样,每一秒只“滴答”一下。

二手钟表铺里,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被人放在了货架上,它旁边是两只高高的大摆钟。

“嗨,伙计,欢迎回归钟表家族。在这里,工作可是第一位,要不然你就要被废弃了。不过,我有点担心,像你这么瘦弱的样子,走完3200万次,恐怕很难吃得消。”

“上帝,要走完3200万次?那我肯定办不到,办不到。”小钟吃惊极了,惊恐地摇头晃脑。

这时,另一只旧钟说话了:“你别听他胡说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摆一下就行了。”

“不会吧,天下间竟有这么简单的事情?如果真这样,我就试试吧!”小摆钟将信将疑。

很快,一年时间过去了,小钟轻松地每秒“滴答”摆一下,不知不觉中,它就已经摆了3200万次。

如此巨大的工程,听起来多么不可思议,但仅仅是遵守着每秒摆一下的原则,大工程竟被轻松地完成了,这真让人振奋。每个人都希望梦想成真,成功却似乎远在天边遥不可及,恐惧和不自信让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放弃努力。

其实,你无须想以后的事,不必想一个月后,甚至一年之后的事,只要想着今天我要做些什么,明天我该做些什么,然后努力去完成,如小摆钟一般每秒“滴答”摆一下,尽到自己这一秒的责任;那么,成功的喜悦就会慢慢浸润我们整个生命!

5.“借口”毁人不倦

如果你不断为自己的不作为,为自己的懒惰,为自己的工作失误寻找各种借口时,那便是愚蠢的表现。

一家网校组织教师实地开班讲课。下午的课应由一位姓张的教师讲,可是都上课10分钟了,就是不见此君露面。负责人很着急,立马给这位张姓教师打电话。可对方很惊讶,根本没有人通知他今天去授课啊!不得已,负责人只能强作欢颜赔不是,向听课学员道歉,在承诺向大家多送一张学习卡的情况下,才算息事宁人,平安送走抱怨者。

负责人一到公司,立马将这事报告给了总经理。负责通知事项的工作由公关部负责,找来公关部经理一问,她是让新来的秘书打电话给所有授课教师的。她承认是自己工作做得不到位,没有管理好下属,希望公司给予处罚。因为公关部经理认错态度端正,公司也就只给了她扣工资的惩罚。

事后,公关部经理找到了那位秘书。其实,这已经不是该秘书第一次犯错误了。前几天,公司安排她去参加一个会议,她竟然没有出席,因为不曾提前告知一声,公司都来不及安排其他人参加。当负责人询问她缘何没有出席时,她支吾了半天后说道,自己是去了,只是迟到了,到那儿时会议已经开始,所以没再进去。这件事后,她依然不长记性。有一天公司派她去一家设计公司拿员工名片,她一去就是一下午,第二天来上班也不见名片的踪影。当领导询问原因时,她推说忘在了家里。可不多时,那家设计公司就打来电话,询问是否要将名片派人送来。负责人厉声质问这位秘书到底怎么回事时,她竟然满脸通红地说:“昨天跟自己的男朋友吵架了,心情不好,没去取名片。”

因为事情不大,负责人也就没再追究。现在又出现这样的事情,忍无可忍的负责人将她叫到面前,想要看看她还会找怎样的借口。秘书见事情严重,本来还想说谎,后来竟然说,不是她不愿把工作做好,而是她的工作压力太大,让她每天晚上睡不着觉,精神上很不对劲,所以她记不得自己有哪些工作。现在她终于调整好了,请负责人谅解……

“在公司里,比你工作压力大的人多了,可是他们依然将事情做得井然有序,他们也犯错,可从不为自己的错误寻找借口,当他们受到批评时,反而很高兴,因为觉得自己还有可完善、可发展的空间。而你呢?撒谎与借口双管齐下。对于我们来说,公司的信誉就是命根子,我怎么知道哪天你又会因工作压力过大而人间蒸发……收拾收拾东西回去吧!”负责人摇摇头说道。

“工作压力过大”、“精神负荷过大”还有“失恋”,常被职场人员当成没有好好工作的借口;但事实上,这些都是很烂的借口,只会更加显得你抗压性不足,如果公司网开一面留下你,等于是为自己安装了一颗不知何时就会爆炸的炸弹。

身处职场,你首先要明确的是,你是一名员工,员工的职责就是把工作做好,这是你要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当你的上司交给你一项任务时,也就相当于把信任交给了你。而作为接受者,你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来做好它。这样做,除了不辜负他人的信任外,也是在向上司证明,他没看错你,你是有能力将这事做好的,以后他应该更加相信你。可是,一旦你做不好,还要找各种借口推脱责任,那么,你就不但践踏了对方的信任,也将自己推进了没有能力、不负责任的员工的行列,以后你将如何翻身?

当然,我们不排除做事过程中,你确实遇到了大麻烦,以至不能将这事很好地完成。这个时候,你不能装死,悄悄地什么也不说,等到问题严重到无法收场时,便找借口推脱责任。而是提前告知你的上司,这事很难,或者你有其他原因,不能完成。预先告知,就好像预告水坝决堤,人家可以体谅;事后忏悔,如同洪水泛滥,已经造成灾难,再也无法原谅。

可以说,借口是一种相当糟糕的行为,它只会让你的形象大打折扣,让上司和同事对你失去信任,你将永远给人留下——这人靠不住,只会找借口的坏印象,并一辈子难以翻身。

所以,你要谨记这样几句话:小问题你都解决不好,那就别指望解决大问题了;如果小问题你都找借口,怎会放过大问题?你的借口就像堵在你前进路上的大石块,它会让你原地踏步,甚至原路返回,你如果不能将它移除或跨越,你将永远达不到一个高度,得不到成功。

6.很多人有理论的深度,却缺乏做细的认真劲头

中国的一家器械公司,向德国某公司出口了将近500万元的机床设备。海关验货当天,这批货物中竟然有一半的产品未能通过验证。其实,在我们大多数职员眼里,问题小得简直不值得一提,仅仅是机床上的一颗螺钉拧得不够平整。

其实,就螺钉这个问题,中国这家器械公司的职员很早前就意识到了。每一个人都知道,组装机床时,必须由两名职员合作来完成,一名职员抓好铁板,扶好螺钉,另一名职员拿螺丝刀对准洞眼,小心翼翼地拧上去。一旦螺钉歪了,或者不够平整,就应该拆下来,重新拧好。这一步骤学校里学习过,入职时公司也培训过。可是,即便有着理论的深度,可他们并没有将事情做细、做精的劲头。一开始两人还可以很好地配合,但几台机床组装下来,便失去了耐心,于是,只留一人负责拧螺钉,另一个在一旁休息,如此轮换。

可是,这样的做事方式最终得到的下场是什么呢?机床验收不合格,只能退回公司重整,这样不仅延迟了公司进账的时间,还可能引发其他诸多风险:因为螺钉的问题,德国工厂对中方企业的印象大打折扣,很可能会怀疑机床内部还有其他问题,甚至会以点盖面,否定其他所有工作(即便其他工作做得相当到位),以致提前终止合作,或者原本打算签百万合同,后又改为几十万……这便是一个螺钉没有拧好可能带给公司的种种损失。而就粗枝大叶的员工来说,公司不会吃哑巴亏,一定会追查责任,总会拿出一两名员工就工作失误、失职开刀。不可不慎啊!

很多人就是这样,明明知道细心、用功、坚持、自我约束是做好工作的根本,将每一个细节做到位是自己的基本职责。可一旦行动起来,这些词全都抛之脑后了,取而代之的是粗陋以待,随便为之,量力而行,不求完美,只求完成。

其实,将事情做细、做透是你将个人劳动成果最大化的基本途径。对于一名优秀的职员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踏踏实实地将个人经手的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你鲜有看到他们口若悬河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很少见他们据理力争,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他们只是安静地存在,从别人的观点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然后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也许这样的表达并不能凸显他们的优势,可就他们来说,更在乎的不是如何用表达来打动人,而是如何将任务执行到位,用行动和业绩来说话。

有人说,做工作就像缝衣服,并没有什么高深的东西在里面。只要把活儿做精了、做细了,就是一件好作品。可是,道理虽简单,大多数执行者走的却是大针走粗线的路径。

一件不合格的工作,其实就是一个耻辱点,它展现了你最恶劣的一面,使得你的上司、老板以为这就是你的本来面目和能力所在。这样你就进入了他们“嘴尖皮厚腹中空”员工的黑名单,以后不管你做什么,是否能做好,都无法让他们对你树立信心,给予信任。正如林达生所说的,一件小事、一次不经意的失信,可能会毁了我们一生的名誉。

你决不能做空有说辞,没有实际能力的竹竿员工,那些把道理摆得比专家还精准,轮到做事时比小孩还粗陋的人,更让老板生厌。一旦你向别人说,“这个道理我懂”、“我明白这个流程”、“我知道怎么做”、“整个程序我很清楚”等之类的话,那么你就一定不能产生糟糕的结果给人看,否则无异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如果你明白这些道理,就要按照理论做出最好的结果。好结果得来并不难,关键是要将细节做好、做透。

肯德基进驻北京前,总部首先派遣了一名负责人,让其花费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京城各繁华地段,用秒表测试人流量。那位负责人为了将最准确的数据传给总部,每到一个街道,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一站就是一整天。为了测试人们对肯德基产品的认可度,他还专门找不同年龄段的人品尝肯德基炸鸡,详细地记下他们对炸鸡口味的看法,听取他们的建议。其实,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他完全可以散漫松懈一下,但是,从他密密麻麻的记录中你能看出,他的意识里只有“精益求精”。总部得到这些详细的数据记录后,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最终将第一家肯德基分店设在了王府井。其实,大家都知道王府井客流量大,但就是没有相关的详细数据作支持。而该负责人的这次调查得到的正是第一手最真实的数据。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过:“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测试人流量其实就是一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工作,可是把它做好了,紧随而来的便是滚滚财源。 5+8lVNrqQw4V09Bax6R4VplG8kvfjo3bX5IrDM4AgnM04TvxYJIdAdu7hnI9jPm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