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地理中的自然奇观(地理新视窗)1

探秘嵖岈山

一支数万人的军队,竟从这里无端神秘失踪,他们究竟去了何处?奇山深处,有多少深洞密道,让世人探索至今。山中防御工事,可是闯王军队留下的遗迹?一座享誉千年的名山,如何引发了《西游记》的创作灵感?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隐藏在“中原盆景”中的种种谜团。

中原盆景甲天下

嵖岈山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城西25公里处,是伏牛山东缘余脉,因山势嵯峨、怪石林立而得名,又名嵯峨山、八宝玲珑山。嵖岈山占地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00米,小巧玲珑,秀在其中,素有“中原盆景”之称。

关于嵖岈山之得名,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据说,这里过去本来没有山,而是一片辽阔的平原。按古代传说,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位掌管本地风调雨顺的神仙,掌管这里的是—位很年轻的神仙,他的名字叫做“嵖岈”。有一年,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水患,大水淹没了房屋农田,百姓遭了这无妄之灾,痛不欲生。年轻的嵖岈看在眼里,痛在心头,却无力亲手解救百姓于水火,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回到天庭,偷入王母的后花园,拾起地上的块块仙石,投向人间。这些有灵性的天上之物,坠入人间后,竟自行垒成了一座高大险峻、怪石林立的石山,百姓争先恐后奔上山头,脱离了大水的围困。嵖岈的急难之举避免了人间生灵涂炭,玉帝感于他一片赤诚的爱民之心,丝毫未加责难,反而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座本源于天宫的传奇石山。于是,世间便多了一座以奇石著称的“嵖岈山”。

其实,远在一亿一千三百万年前,嵖岈山地区确实还是一块古陆高地,岩浆在地下喷出,冷凝形成了花岗岩岩体。大约距今八千万年前,花岗岩岩体随地壳运动的抬升而暴露在地表,经过风化剥蚀,逐渐形成了现在所见的地貌景观。驻马店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凸起了一座石山,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中原盆景”。

嵖岈山风景区是一个造型奇特的花岗岩地貌区,古人曾赞之为:“峰峰有奇石,石石挟仙气。”整个景区由蜜蜡山、南山、北山、六峰山、花果山和天磨山等彼此相连的山峰组成。蜜蜡山主峰绝崖耸峙,高300米而无一缝隙,顶峰细泉缓流,似蜜汁涂壁。南山奇峰突兀,万石排空,万人洞、包公庙、桃花洞、五龙宫、乾隆探险洞、天子窗、飞来石、吴公洞、一线天等景点密布,“莲花掌”酷似莲花出水,“石猴院”大小石猴鬼斧神工,醉八戒憨态逼真,睡唐僧惟妙惟肖。北山的关岳庙、天王殿、老君花园矗立山涧,白云洞前的“别是洞天”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手迹。六峰山谷深峰险,林密竹茂,野趣浓郁,剑鱼石、三道石等景点散布其间。天磨山险缓适度,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景色秀丽的秀蜜湖、琵琶湖、天磨湖、百花湖如四颗明珠镶嵌在嵖岈山周围。整个景区有九大景观、九大名峰、九大名洞、九大异石、九大名棚,可谓一步一景,如临仙境。崦岈山风光之美一向与华山之险、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峨嵋之秀、雁荡之幽并称,既奇、险、奥、幽,又自然朴实,玲珑剔透。

嵖岈山景秀山深,历史悠久,名胜处处。春秋时期吴楚两国曾在此争雄,吴景王死后葬于天磨山下,虽历经沧桑,“吴王墓”今日犹存。东汉光武帝刘秀入主洛阳前曾避难于嵖岈山“桃花洞”。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王仙芝部将尚让曾屯兵嵖岈山,后与黄巢合力守山,现有“黄巢洞”。明代淮安才子吴承恩游历嵖岈山,触景生情竟酝酿出了《西游记》一书,还曾在山中居住数年,现存“吴公洞”。清朝乾隆皇帝曾三上嵖岈山,现有“乾隆探险洞”和供他居住的“天子窗”。明代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许瓒登临嵖岈山,顿觉如临仙境,生出感慨万千,写下了至今为后人传颂的名句:“嵖岈山秀寻仙踪,隐隐云阙十五峰。”

时至今日,嵖岈山的秀美风光和得天独厚的奇特地貌,甚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电视剧组在此取景拍摄。1998年,中央电视台《西游记》剧组还曾把嵖岈山作为拍摄《西游记》续集的外景基地,在此拍摄了《西游记》的后续剧集,为嵖岈山与《西游记》的百年不解之缘又增添了一段佳话。

在史书中,对嵖岈山的最早记录见于《新唐书》。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形成了汝南割据、分裂王朝统治达几十年的局面。朝廷派出了大将军李愬,夜袭蔡州,史称“白马将军平叛”。《资治通鉴》中收有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篇佳作《李愬雪夜入蔡州》,记述的便是此事。

当时,善用兵法的李愬对汝南地区的地势环境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他看到嵖岈山山势险峻,隐洞多窍,是个易守难攻的天然要塞,于是集中兵力,首先攻占了嵖蚜山。随后练兵囤粮,准备伺机攻取汝南。一天夜间,大雪纷飞,李愬抓住有利时机,率领官兵下山,首先夺取了龙城寨,接着趁夜潜到汝南城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爬上了城墙。此次夜袭得手,不但活捉了叛军首领,而且一举攻破了汝南割据势力。

史书中同样记载了此后一千多年中嵖岈山地区多次大规模的军事战争。这让人们不得不惊叹,一座小小的崦岈山,竟然曾经是历史上展开无数场争战的大舞台。

甲兵十万何处藏

除了拥有奇丽的自然景观,嵖岈山还是一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天然军事要塞。它因地处中原腹地,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古有云:得中原者得天下,得天中者得中原。而谁若是攻占了嵖岈山,取天中便如探囊取物,进而就可以问鼎中原,逐鹿天下。

驻马店的汝南县古称天中,史书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汝尤为豫州之中,聚土垒石,以标天中。”这里的“汝”指的是汝宁府,即现在的驻马店市汝南县,但是原汝宁府的管辖范围要远大于今日的驻马店。自古以来,驻马店地区在整个河南省乃至全中国都是十分重要的粮食产地,粮食就是当地百姓的命根子。

四百多年前,为了保护百姓的粮食,高迎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也曾来到嵖岈山。农民军所到之处,民众都在兴高采烈地传唱:“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起义军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生的希望,同时也留下了一个千古未解之谜。

明朝末期,高迎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占据嵖岈山,进攻中原,在战斗失利后被官兵围困,他们被围困的地点正在嵖岈山。

嵖岈山海拔不可谓之高,面积也不可谓之广,周围更分布着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明朝大将洪承畴又调集了近十万官军把全山围得水泄不通,这一次起义军可真是凶多吉少、插翅难逃了!就在洪承畴自以为胜券在握、万无一失而洋洋得意之际,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官军冲上嵖蚜山后惊异地发现,起义军竟然全体失踪,连一丝踪迹也没有留下!难道他们凭借什么神通飞天入地了吗?否则,数万人怎会凭空消失在小小的石山中!

登上山顶,或许会对嵖岈山的整体面貌有一定的了解。嵖岈山两座主峰之间最高处相距甚远,唯一的通道就是一条滑索。在溜滑索的过程中,可以近距离地看到嵖岈山的独特景象。原来,嵖岈山上有无数大小形状各异的山洞掩藏在山石树丛之间。据当地人讲,在嵖岈山中,像这样的山洞数量非常多,当年高迎祥、李自成的起义军很可能就是藏进了这里的山洞!

万人洞,是今日嵖岈山景区里最热门的旅游景点,据说其中曾经藏甲兵数万,因而得“万人洞”之名。在洞口,每天都聚集着很多慕名而来、心怀无限好奇的游客,但是真正敢下洞一探的人却寥寥无几。人们纷纷猜想着:有着如此狭小洞口的万人洞如何能够藏纳万人?当年高迎祥、李自成带领的起义军是否就是由此脱险呢?

当地的向导说,当年万人洞曾藏下了三万多人,至于这个数目是否准确已无从证实。进入洞中会发现空间狭小,里面套着的洞还有很多,根本无法深入一探究竟。

嵖岈山上,还有一处非常奇特的山洞叫做舞阳洞。据说洞内曲折幽深,主洞竟可以通到舞阳县境内!由于洞内深不可测,危险性极大,现在洞口已被封死,再没有人敢下去。舞阳县位于遂平县西北方向,距离嵖岈山有七十多里远,当年的农民起义军会不会由这舞阳洞潜入,到了舞阳县境内呢?

明朝时,因为传说这个山洞可以通到舞阳县,有三名和尚和当地的六位勇士联手探洞,结果九个人再没能从洞中走出。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们的这次探险,就把他们的生平事迹刻在了九块石碑之上。由于时代久远,百年时光流逝,九块石碑已经湮没无存。但九位勇士探洞的洞口仍在,就在当年立下石碑的位置之下。因洞口封死,今日已经无人再去探寻。

如今住在嵖岈山脚下的村民中还流传着另外一个跟舞阳洞有关的故事。

据老人们说,曾有人从舞阳县来嵖岈山当地寺庙进香,看到寺庙里养的鸭子钻入了舞阳洞,消失不见了。几天后,进香的人回到舞阳县家中,惊奇地发现寺院的那些鸭子竟然从自家的水井中跑了出来,难道嵖岈山洞中真的存在通往别处的密道吗?

在当地人看来,体型小巧又深谙水性的鸭子从嵖岈山走到70里外的舞阳县,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为了考察嵖岈山洞内部的结构和路线状况,嵖岈山景区的工作人员还特意做了一次试验:他们找到了与舞阳洞相连的另外一个洞口,把带上山的四只鸭子做上记号后放进洞中,看看它们到底会走到哪里。工作人员在嵖岈山周围各大洞口都布置了巡查点,同时也跟舞阳县打好了招呼,大家都在期待着鸭子真能在舞阳县境内出现。

此时,嵖岈山开始飘落零星小雨,整座山都被笼罩在了蒙蒙雨幕之中。三天过去了,放入洞中的小生灵还是没有任何消息,它们可是迷失在了深不可测的洞中?人们都在担心着。

五天过去了,就在人们开始感到希望渺茫的时候,在嵖岈山后一公里的天磨湖上,竟然意外地发现了三只脖子上系有红丝带的鸭子的身影,它们正是五天前被放入洞中的鸭子!很显然,这些小生灵在洞中找到了通往天磨湖的通道,顺利走了出来。但是,另外的一只鸭子去了哪里却始终不得而知。也许它真的探到了去舞阳县的路,正在前行的路上……

自古兵家必争地

在嵖岈山的北山峰上,有大量的古代防御工事遗迹。嵖岈山北天门,正是嵖岈山兵城北山屯集地的要道,也是唯一的通道。种种遗迹会不会是当年消失的那支起义军留下的呢?

有关专家在嵖岈山进行实地考察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建造规模如此庞大的防御工事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而明末高迎祥、李自成的起义军在嵖岈山中躲藏了没多久就消失了,这些遗迹不可能是他们留下来的。在嵖岈山上,像这样的兵营遗迹还有很多,虽然历经千百年的风雨剥蚀,但那人工开凿的痕迹却依然完好清晰地保留至今。或许它们的建造者本就另有其人,或许它们本就修建于不同的年代。嵖岈山既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在此修建防御工事和兵营就不可能是一朝一代一人之功。

嵖岈山后有—处天磨湖,它是整个山区风景最秀美的地方,往来的游客都喜欢在这里拍照留念。就是在这里,十多年前拍下的一张旧照片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

在照片上,可以看到今天大坝的位置原本有一个非常大的黄土堆。专家们认为嵖岈山地区都是砂石土,这种类型的黄土在当地是没有的,这也许意味着嵖岈山附近存在一个大墓。没过多久,这一猜测就得到了当地农民的证实。农民们说,通天大道的东面,有一座吴景王墓,正是春秋时建国于此的国王的坟墓。1968年兴修水利的时候,把坟墓的土移到了大坝上,当时还在土中挖出了一些刀枪剑戟。

人们所说的吴景王就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据说当年他的都城就位于今日嵖岈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2500年前,这个小山村叫做吴殿房。

小小山村为何取名吴殿房?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地方叫房地,吴国的国君阖闾前去攻打楚国,结果弟弟夫概在后方谋反,自立为王。阖闾回头讨伐弟弟。夫概无处可逃,只好投奔了楚国。楚国就把他封到了房地。由于夫概曾是吴王,来到当地后还建了很多宫殿,故名“殿”。综合在一起,就有了“吴殿房”这个名字。

在嵖岈山附近的一间展室中,游客可以见到一些分属春秋战国、东汉等不同时期的兵器。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兵器都是从嵖岈山及其周围地区发掘出土的。嵖岈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一个山寨城,曾经多次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此后千百年间,不同的朝代总有不同的军队驻扎在山上,这些兵器可以说是历代征战、军队驻扎的直接证明。这样说来,当年的高迎祥、李白成义军充其量只能说是嵖岈山历史上的匆匆过客,但这支凭空消失的军队却从此给嵖岈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世人在探寻中多了几分漫无边际的遐想。

后人的种种遐想依然离不开那曾藏兵数万的“万人洞”,因为到目前为止对它的探索仍留有让人猜测的余地。万人洞中岔洞极多,本身又分为上中下三层。当年地质队到下层勘探时,还曾发现过一条地下暗河。层层叠叠的洞穴,是因为远古时地下岩浆没有完全喷发,后来又发生了崩塌,石头堆叠在一起以后形成的。

在万人洞中,一样可以找到人工凿刻的痕迹。石壁上刻有凹槽,两侧对称,当年应该是搭上木板,用作储存粮食等物品的架子。岩壁上整齐的凿痕似乎表明,当年的人们曾为在这里长期居住作了充分的准备,也许他们还曾在这里生活了很久。这样的环境,当初的人们是如何在洞中生存下来的呢?

原来,洞下有天然水源,像水井一样,而且水质清澈,矿物质含量很高。既然不缺乏饮用水,只要能将粮食运进来,生存下来倒也不成问题,而且安全也绝对可以保障。另外,洞中岔洞虽多,曲折难辨,但出口也多,通风通气毫无问题。如此说来,万人洞也的确称得上是极佳的避难之所。

洞中人工开凿的痕迹究竟是何人所留?就目前的考证而言,可能是一支军队,但也可能是当地的百姓,真实情况究竟如何,还是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好在万人洞中的发现还远不止于此……

1982年,有一名逃犯躲藏于嵖岈山中,在洞里无意中发现了一口六耳铁锅,便用它来生火做饭,还在洞里生活了很长时间。后来,逃犯被抓,而那口六耳铁锅经专家鉴定居然是明代军队所用的炊具。

在嵖岈山当地的文物保管所,可以见到当时在附近发现的大量文物。从这些出土铁锅的尺寸和数量上可以推测,当年的嵖岈山上确实曾驻扎过一只规模不小的军队,甚至很有可能就是当年高迎祥、李自成率领的那支起义军。

嵖岈山是八百里伏牛山的余脉,伏牛山到这里为止,凸起了一座险峰。嵖岈山上空洞多窍,洞洞相连,而且大多深不可测。在兵家看来,它的好处就在于进攻的时候可以如洪水一泻千里,退守的时候又可以回归山洞,全身而退。

据当地人说,当年高迎祥、李自成的义军消失在嵖岈山中后,围剿的官军并没有善罢甘休。官军分析,嵖岈山上石洞如此之多,且洞洞相连,也许闯王的军队已经钻入了洞中。避得一时避不得一世,为绝后患,官军就采取了火攻,把无数火把投入了山洞之中……

当洞中失火,整个嵖岈山都被笼罩在浓烟之中,躲在山洞里的起义军即使不被烈火焚身,恐怕也会在烟雾中窒息而亡,看来终究在劫难逃!但是,史实却告诉我们,在那之后不久,李自成分明又率领着这支农民起义军,从伏牛山脉的另一端重整旗鼓,竟然杀回了中原!面对这样的史实我们只能作出如下的推测,也许正是那个有着神秘暗道的舞阳洞帮助起义军逃离了官兵的围剿,留下了一个流传至今的传奇。

大圣故里美名扬

嵖岈山自古以来有三多:动物形象巨石多,千窍百孔洞穴多,妖魔鬼怪传说多。这些特点竟使得它与一部享誉中外的神魔小说结下了百年不解之缘。它既是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灵感源头,又是电视剧《西游记》的外景拍摄地之一,更是人们心目中那位传奇美猴王孙悟空的故乡。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县)人。他一生坎坷,在科举场上很不得志,直到40岁上才得了个“岁贡生”。仕途上也并非一帆风顺,徒有满腹才华、一腔热情,却始终在官场之中郁郁不得志。晚年归隐后放浪诗酒,才有机会潜心创作《西游记》。

其实早在动笔创作之前,吴承恩已经苦心思索、酝酿了十几年,他经常向家人、朋友描述《西游记》的主要角色和故事情节,但似乎始终缺乏把它落笔成书的契机。

嘉靖年间,吴承恩被委任为浙江长兴县丞,并在任职期间结识了湖州府长兴人士徐中行。徐中行才华横溢,是当时文坛上名列“后七子”的著名诗人,两人相识后,出于共同的志向爱好,很快成为莫逆之交。

徐中行任河南汝宁知府期间,曾遍游天中胜景。与吴承恩结识后,听说他在构思一部名叫《西游记》的奇书,在得知书的主要内容后,曾游览过的嵖岈山风光立时浮现在脑海中,于是他一再热心地建议吴承恩:一定要去汝宁府境内的嵖岈山一游,去了必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没准还会找到创作的灵感呢!

可惜当时吴承恩忙于公务,嵖岈山之游一直未能成行,不免深以为憾。后来他因私自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被弹劾下狱,徐中行想方设法将他营救出狱,并劝他远行避祸。正是机缘凑巧,吴承恩才终于有了寻访嵖岈山的机会。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秋天,他终于登上了向往已久的嵖岈山,开始了一场意想不到的“西游记”之行!

金秋时节的崦岈山,危峦耸峙,群峰叠翠,空洞百窍,风过而鸣,层林尽染,气象万千。吴承恩不由大发感慨:“真乃花果仙山也!”一路过南天门,入水帘洞,绕黑风洞,钻桃花洞,迤逦行至石猴院,抬头间,他不由震惊当场,再无法动弹:出现在眼前的是惟妙惟肖、鬼斧神工的巨大石猴!酝酿多年的文学梦想,瞬间被唤醒重生,莫非冥冥中自有天定,这嵖岈山注定是我吴承恩的福地吗!

随行樵夫见他一副如痴如醉的模样,便向他绘声绘色地讲述起了眼前石猴的传说:相传嵖岈山的石猴约三丈六尺五寸高,身周有二丈四尺,是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政历二十四气而长成的,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所设。石猴得山川灵气、日月精华,又得仙人指点,久而久之竟有了七十二般变化,被山上众猴尊奉为王。他颇通人性,心地善良,经常变成农人模样到山下帮助穷苦百姓做事,受到百姓们的欢迎。传说嵖岈山下还有个海眼,直通东海,猴王便从这海眼潜到东海龙王的龙宫,向龙王借了如意金箍棒……这些关于石猴的传说让吴承恩更加心驰神往,情不能禁。

一番奇遇,让吴承恩下定决心就留住此处,好好听听石猴的传说,再览尽嵖岈胜景。他从此果真住在了一处山洞中,有机会就与当地百姓攀谈,在石猴的故事之外,还听到了有关猪八戒、太白金星、黑风洞的种种传说。就是这些神乎其神的民间传说,给吴承恩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在简陋的石洞里,吴承恩终于郑重落笔,开始了《西游记》的创作。

如今,吴承恩居住过的山洞已经成为嵖岈山旅游的著名景点,“游嵖岈天下奇山,寻西游文化之源”,来此寻访的游人必到“吴公洞”一探。吴公洞是个好去处,约有半个篮球场大的石板端端正正盖在石头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洞窟。洞门为石块砌成,有大门,有窗台,门口有五级台阶,下去便有一个小水井,井旁是当年吴承恩亲手栽种的石榴树,至今仍然枝繁叶茂。也许在当年,只有它曾亲眼目睹吴承恩从此进出的辛劳身影,目睹他深夜孤灯下的奋笔疾书……

时光流逝,千百年弹指一挥间,夕阳下嵖岈山仍旧悄然独立,静静驻守着中原沃土。山川无言,以自身的永恒讲述着尘封的过往,向世人展示着逝去的历史和不解的疑团……

白山探奇

长白山为圣武发祥之地,山灵宜加封号,下内阁礼部议,封为长白山之神。

这是1677年清朝康熙大帝颁发的一道圣旨,圣旨敕封长白山为龙脉宝山,严禁百姓进山狩猎采伐。那么,圣武为何许人?为什么大清朝廷要颁布这样一道严厉的封山禁令,兴师动众地把方圆几千里的长白山封闭起来?白山,这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又是怎样在这片皇家禁土上建立起来的呢?

康熙大帝圣旨封山

清晨,地处长白山腹地的白山市又开始了新的一天,这是个繁华热闹的现代化都市,和很多城市一样,车水马龙,行人匆匆。然而,就在一百多年前,这里还根本看不到城市的踪影,只有长白山的苍茫林海,一望无边。 yLIZh8e3b6B/rsvMbahtgmCmSFaYf6l445G654tTq8ig7iArPjlzyJCh4AAHYx0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