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常青藤亲子坊·第三期

为人父母,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作者:妈咪Tea

妈咪Tea,资深编辑,曾是江南女子一枚,定居北京多年,家有小儿年方7岁,立志和孩子共同成长,一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修行一:有话好好说

“你这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

“我说过多少遍了,你就是不长记性是吧?”

“你等着,看我抽出工夫怎么揍你!”

“看你那德行,早知这样我生你干啥?”

“你能不能说句话?哑巴啦?”

“你可真笨,我就没见过这么笨的孩子。”

面对孩子的行为,做父母的常常忍不住这样脱口而出。是的,天凉了让加衣服就是不加,地板凉可就是要打赤脚,就是不爱刷牙,就是要把饭弄得满桌子都是,就是不叫叔叔阿姨,就是要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到吃饭的点了还要看电视,就是不愿意做作业等等,怎么说都不听。

无数家长为此烦恼,家里充满呵斥和吵嚷声,甚至为此打骂孩子。可是这样没用,火药味越浓烈,问题就越难解决。

对孩子严格要求,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所使用的教育手段不恰当。尽管时代在变化,但还有些人在教育孩子时,一不听话就训斥,就骂,就打,而不是予以尊重,耐心说服,悉心沟通。每次我遇到这种情况,都会被孩子感到难过。为人父母者一定要知道,“棍棒之下出孝子”“父打子不羞”“孩子不打不成器”的教育观念早已经过时了,动不动就打骂、训斥的教育方法也已过时。

有关教育研究指出:孩子如果生活在批评之中,就学会了谴责;如果生活在敌意之中,就学会了争斗;如果生活在讽刺之中,就学会了害羞;如果生活在暴力之中、地狱之中,就会成为“魔鬼”!心理学家也指出:杀人犯大多是在暴力的、缺乏爱的环境里生活与成长的。

“棍棒式教育”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经常斥责或打骂孩子的话,会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会让孩子失去自信,悲观厌世;会让孩子变得脾气暴躁,心惊胆战,产生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不满的情绪;会导致孩子说谎的行为;会促使孩子坠入孤独的深渊;会使孩子学习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会造成孩子的人格畸形。

所以,为人父母者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提醒自己收敛脾气,这既是一场修行,也是孩子的福分。

修行二:明辨孩子的心声

这是发生在我的孩子——小豆包的同学小威身上的一件真事。

三八妇女节,老师号召孩子们亲手给妈妈做一件礼物。小威回家后顾不上做作业,一针一针给妈妈缝了一个椅子垫,想给妈妈一个惊喜。

妈妈下班回家,开口问道:“写完作业没有?”

小威说:“还没有呢。”

妈妈一下来了气:“放学这么半天,你干什么了?”

小威说:“今天是‘三八妇女节’, 妈妈,我给您做了个礼物。”说着拿出了藏在门后边的椅子垫儿。

小威满以为妈妈会高兴,没想到,妈妈不但没有什么惊喜,反而一手抓过椅子垫儿,说:“男孩子弄这玩意儿干吗?不写作业?!”边说边把小威忙了半天做的椅子垫儿拆了。

小威立刻哭了起来,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对妈妈的一片爱心被妈妈粗暴地伤害了。

教育家经常说,教育要“抓住时机”。对小威的妈妈来说,孩子亲手给自己缝椅子垫儿,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教育时机!它的意义远不止于孩子会干活儿了,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人的情感上,在孩子的一针一线中浸透着孩子对妈妈的爱和关心,浸透着孩子对妈妈的感情回报。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母子情感双向交流的机会呀!

专家在对中国和澳大利亚的一些父母进行测试和比较之后,发现中国父母与澳大利亚父母有一点非常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中国的父母最重视孩子是不是听话,是不是认真、刻苦地学习,是不是遵守纪律等等,相对来说不太重视孩子的情感和情绪表现。而澳大利亚父母却把孩子的情绪、情感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上,非常重视孩子平时的情绪状态,如孩子是不是高兴、乐观等。专家们把这种现象称做“文化差异”。

你到医院去,说“我病了”,医生会问:“哪儿不舒服?感冒发烧,还是哪儿不合适?”如果你说:“我心情不好,老是不高兴。”医生会说:“你回家吧,我治不了。”他认为你没病。

但是,如果在西方国家,医生听到你说这句话,他一定非常重视,会认真地建议你去找一个精神科医生看一看。因为在他们那里,如果一个人情绪、情感上出了问题,会被人们当做大问题。

这种文化差异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我们要适当地转变一些家庭教育观念。孩子是敏感的小动物,教育,不要忽视心理的、思想的教育。重才轻思想,往往是悲剧的根源。

修行三:少说一点,多听一点

李颖母女两人感情很好,总是形影不离,无话不谈,这让身边的邻居朋友羡慕不已。可是,只有李颖自己知道,与女儿之间的沟通,她做了多少功课,下了多少工夫。

有一段时间,李颖因为工作原因,精神状态很不好,跟女儿说话也没了耐心,更多的是指责和呵斥。一天,女儿放学回家,比平时晚了一点,李颖便劈头盖脸地呵斥:“去哪里了?怎么比平时晚了?”女儿说:“我去叶子家玩了。”李颖依然不依不饶地说:“我很担心你!你知不知道?以后放学就回家做功课,不许到别处!”女儿听了脸色很难看,然后不理李颖就回自己的房间去了。

李颖也意识到自己的说话语气和说话方式都不太合适,但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就没怎么关注女儿的看法。后来李颖发现女儿愈来愈不听话,甚至不愿意跟自己多说话,每天回来就做作业,做完作业就睡觉。她担心女儿出了什么问题,于是去咨询家庭教育专家。专家听了李颖的情况给她开了一个“药方”:多倾听孩子的诉说,与孩子交流时少说多听,并教给了她许多倾听孩子心声的技巧。

从此李颖转变了自己的态度,也不再随便对女儿的言行作价值判断。即使当孩子不同意自己的看法时,她也会承认女儿想法的合理性,并积极做好女儿的倾听者,母女俩的关系又回到了从前。

一天,女儿放学回来沮丧地对李颖说:“妈!今天的考试没考好,我好难过。”李颖听了,停下手边的工作,坐下来温和地对女儿说:“愿意详细地跟妈妈说说吗?”女儿看了看妈妈,点点头,然后就一五一十地把自己考试的情况跟妈妈讲了。李颖听后,先安慰女儿,接着和女儿一起分析了本次考试失败的原因,并和女儿制订了相应的补救措施。

和女儿分析完情况,已经是深夜了。女儿感激地看着妈妈,说:“妈妈你真好!有你这样的妈妈,我太自豪了!”那一刻,李颖也感觉很幸福。

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体会孩子的感受,不但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也可以让孩子明白,不管有什么困难和烦恼,都会得到父母的体谅和支持。这会让孩子有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可使孩子的创造力和理解力得到全面的发挥。

倾听孩子说话,重要的是少说多听。经常有孩子抱怨:“没有一个人真正听我说话,他们只是在说自己的!”孩子对这种情况有特殊的感受。称职的父母,一定要学会聆听孩子说话,用自己对孩子的信任、尊重去促使孩子多说话,让孩子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与孩子进行良性的交流和沟通。

修行四:平等交流,越多越好

俊俊家买了新房子。这天晚上,爸爸妈妈在商量怎样装修新房的事情。俊俊在旁边认真地听着,他一直梦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他仔细地听着爸爸妈妈说话,想知道他们如何装修他的房间。

说着说着,爸爸妈妈就自然地提到了俊俊房间的装修问题。

“俊俊的房间怎么装修呢?”妈妈问道。俊俊一下子就竖起了耳朵。

“还能怎么装修?把他的书桌、小床搬去就行了!”爸爸轻描淡写地说道。

“不,我想把我的房间刷成淡淡的蓝色,我想要一个和床一体的书架。还要有个电脑桌……”俊俊忍不住插嘴道。

“你懂什么?小孩子的房间越简单越好,讲究的是实用!”妈妈不耐烦地说道。

“可是,我们班的板报设计一直都是我做的,大家都说好,我就想自己设计自己的房间……”俊俊小声嘟囔了一句,见爸爸妈妈盯着自己看,连忙低下了头。

“你脑子里整天都在胡思乱想什么,今天你这样想,谁知道明天你又怎样想?房间里弄得花里胡哨的,像什么样子?”爸爸也在旁边呵斥了一句。

俊俊的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

“您常和孩子聊天吗?”当调查者带着这个问题去问15位中小学生的家长时,有10位家长的答案是一致的——很少聊天。只有一位家长表示,她和孩子沟通顺畅。一所中学对230多名高一至高三的学生调查发现,有七成的学生不喜欢和家长聊天,有什么心事宁愿倾诉给好朋友也不会对父母吐露半个字;而有八成的家长感到自己和孩子存在距离和隔膜,觉得无法理解孩子的所做所想。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隔膜呢?

随着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日益增大,许多家长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致使他们无暇顾及甚至忽视对孩子,这已成为当今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

这是一个九岁的德国小女孩英格在学校里写的一篇短文,讲的是她参加家庭集体会议的亲身经历:“我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出现问题,可是我们又不愿意实实在在地说出来。部分原因是由于害怕,部分原因是觉得丢脸。家里的人全都是这样,包括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这些孩子。一直到母亲说:‘我的心理医生对我说,如果大家愿意痛痛快快地说出心里话,那就应该举行一个家庭会议,在会议上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我们每人买了一个笔记本,在上面记下(我弟弟是在上面画上)所有其他人对他做错的事情。我们规定一个时间举行会议,每次会议结束时选出一个新的领导人,由他来办所有的事情。从那以来我们觉得情况好了很多。”

星期五下午六点半,是英格全家一起商定的会议时间,大家很快就会聚一堂。英格和她的弟弟彼得希望得到孩子喝的调味酒,而且在家中点上蜡烛,这样在家中营造一种轻松舒适的氛围。谈话是由小事情展开的,英格首先发言:“正如你们所说,我太胖,但是你们对此什么也不做。爸爸和妈妈总是在我面前吃巧克力,而我只可以看看,我希望你们帮帮我。”于是,全家决定制作一个卡路里表,到儿科大夫那里去咨询减肥的饮食限制。小弟弟彼得也表示,他以后可以悄悄地吃巧克力。

母亲的话题是“零花钱”,因为英格认为80分尼的零花钱太少了,所以母亲问她:“你需要多少零花钱,你有些什么样的愿望想要实现?”英格谈了她的理由:“我希望有时候买点只属于我的东西,我还想偷偷地买,买好后再给你们看。”但是英格又认为母亲把零花钱提到一个半马克太多了,她只想要一个马克,如果以后她觉得不够的时候,还会就这个问题在家庭会议上同父母谈的。

孩子们逐渐地适应了向父母袒露他们的情感要求,他们希望父母晚上经常陪他们一起玩一会儿,父母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对孩子的要求,即孩子要做到及时上楼、吃饭和洗澡。

英格的一家人都很赞成这种交谈方式,这使父母与孩子可以轻松地畅所欲言,而且大家都乐于去实施共同作出的决定,家庭的情感沟通、家庭教育都收到了理想的成效。

在家庭中沟通是最重要的,对沟通技能、方法的掌握与学习,与孩子未来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紧密相联。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在家庭中能够同别的成员进行很好的沟通,当他步入社会时,也能很好地与人沟通。

修行五:学会表达你的爱

一位上班族妈妈,每天不得不很早地离开家,很少能对孩子说“再见”。为了能让孩子知道她有多么的爱他,每天早上离家前,她先悄悄地进入孩子的房间,给孩子脸上一个深深的吻,到孩子起床时,会从镜子里看见妈妈留下的鲜红的吻,知道妈妈是爱他的,并向他说“再见”。

每逢周末,这位妈妈会把准备好的午餐放在一个野餐篮里,带着她的孩子进行一次美妙的活动。一整天,她和孩子一起散步、放风筝、玩球。她的孩子知道,这是一周中最特殊、最珍贵的时间。

任何一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爱,被爱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能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能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使其逐渐树立是非观念。更有调查表明,如果经常对孩子说“我爱你”“真高兴,你是我的宝贝”等,以及经常拥抱、抚摸和亲吻孩子,会慢慢地让孩子们充满自信。孩子们长大后注定要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中生存,而自幼就得到亲子行为温暖的人更能承受住社会环境的压力,并避免得那些与压力有关的疾病。

让我们看看美国的父母是如何关爱自己的孩子的。

一位美国爸爸如是说:

我会常常用又大又暖的毯子裹着女儿,带她到庭院里,让她坐在我的大腿上,我们一起观赏月亮和星星,这对我们俩来说是最美好的时候。

我给我的每一个孩子都保存了一本他们四到九岁的日记。我让他们知道,我是多么地爱他们。没有这些记录,他们的一些重要瞬间、美妙时刻将很容易被遗忘,也靠着这日记,他们成长中的趣事、思想乃至“恶作剧”都能被如实地记录下来。

记得在我还是小孩的时候,我的父亲常双手握住我的手,目光凝视着我,然后握我的手三次,好像对我说:“我爱你。”现在我也用同样的方式,试着握住我女儿的手,女儿会用双手回握我,我非常激动。

爸比COFFER支招:如何和孩子心连心

1.最好自己也“长不大”

孩子喜欢活泼幽默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我们做父母的,如果像他们一样爱玩爱闹,孩子就把我们当成无话不说的朋友了。为什么不少孩子喜欢一些外教,就是因为他们从里到外都像“孩子”,孩子能不喜欢“孩子”吗?特别是充满幽默感的“大孩子”。

2.懂得情趣,懂得换花样跟孩子沟通

正面的谈话方式是可以的,但这样的沟通往往被家长演化为“说教”,结果只会让孩子觉得你罗唆,觉得你烦。所以,多给他们讲故事、谈看法、论时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思想,这很重要。

沟通,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跟孩子共同读一本书,各拿一张纸,把看书的感受和认识写下来,这种互相学习的感觉非常好。有心的母亲最好把这些读书笔记订起来,保留一份最珍贵的亲子沟通记录。

3.尊重自己的孩子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孩子因为某件事对母亲谈着自己的看法,孩子仰视着母亲,一脸的严肃和专注,而母亲却在忙着手里的活计,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孩子正讲到激动处,母亲却一声喝斥:“你懂什么,小孩子家!”孩子立即低下了头,眼里闪着泪花。

这样的画面太多太多了,或许我们就时常扮演着那位母亲的角色。这种时候,孩子的内心在想些什么呢?成年人都有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需求,那么作为独立个体的孩子是不是就不需要尊重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首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体验孩子的真实感受,多一分对孩子的理解,少一分对孩子的训斥。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创造孩子成长的宽松氛围。你才可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孩子的心灵导师。

4.做孩子最好的朋友

一位母亲经常对孩子说:“你和妈妈是好朋友,你的喜怒哀乐牵动着妈妈的心:你高兴,妈妈就快乐;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妈妈会比你更难过的。无论你遇到什么事情,妈妈都会给你出主意,一同和你商量解决的办法,绝不会因为你的所作所为而痛骂你的。”因此,她的孩子对她很信任,也愿意和她讲真话。 FJ/JXqrwSt13l41U+sVkFgRQBO+7dvTk7bnR5zvUnze+vx0v5Xl9EwpX+6MdgyS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