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挖掘孩子的阅读潜力

2.1根据孩子的特点给孩子挑选书籍

好书是孩子的精神营养品。因此,父母有责任帮孩子选择最合适他们阅读的好书。这样才能使他们沐浴在知识的海洋里,健康地成长。

1.根据孩子的兴趣特点选择书籍

孩子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往往非常执著。即使得不到这样东西,也不会降格以求,敷衍自己。相反的,如果在孩子生日或者节日的时候家长能够送他一本他喜欢的书,那么孩子会非常高兴。满足孩子的愿望,遵循他的兴趣爱好,让他得到自己想要的书,对孩子来说是十分快乐的一件事。

有人常说,喜欢求知是人的天性。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欢看书,你不妨打上几个问号:你的孩子真的什么书都不喜欢看吗?或者是你没有仔细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呢?

(1)孩子究竟爱看哪些书?

如今的孩子究竟最喜欢看哪些书呢?我国最近的一项儿童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儿童最喜欢看的书籍名列前茅的是:外国经典儿童读物、中国经典儿童读物及科普读物。

此项关于儿童阅读状况的问卷调查是在700余名儿童及家长中进行的。在儿童组的问卷中,当被问及“最喜欢的图书”时,所回答的图书属于外国儿童文学经典的占42%,属于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的占18%,属于科普知识类的占18%,属于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读物的占14%,属于外国现代儿童文学读物的仅占8%左右。

家长组的调查问卷结果与儿童组的结果大致相似。调查显示,“家长最喜欢的儿童书籍”也多为中外经典童话、故事及百科知识类。他们的答案中著名童话、经典故事占44%,科普读物占27%,而中外现代儿童故事仅占7%(这当中,中外儿童现代故事分别占5%和2%左右)。

如何发现自己的孩子喜欢的书籍?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下列表现来判断:

①当孩子走近书柜(无论商店或是家里)时,他是否径直走向某个特定的书架?

②他是否懂得到哪里去找科学书籍、小说或诗歌?

③他有没有跟在一两个孩子后头,按别人的选择来选书?

④如果孩子阅读,看看孩子是否迅速进入了阅读,他实际阅读的时间有多长,是否经常谈论与书有关的内容等。

⑤如果孩子能自己直接找到一本书,不看其他的书,阅读时迅速进入情境,阅读时间较长,经常与伙伴谈论书的内容,或做有关的游戏,则说明他对这类书感兴趣。

(2)不要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孩子。

由于家长往往是儿童读物的实际选购者,因此,家长的喜好直接地影响到儿童的阅读状况,也由此逐渐影响了孩子对各类读物的喜好,也就是说,孩子会慢慢把家长喜好的书变成自己喜好的书。家长的看法与孩子的喜好虽然未必完全挂钩,但这种密切相关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不过,教育界人士还是提醒家长:应注意避免将自己的看法和趣味强加于孩子。书对幼儿来说,不仅仅是书,更是玩具、朋友及跟大人沟通的桥梁。选书时首先要考虑人,以孩子为本位,掌握适龄适性的原则。

2.配合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书籍

儿童需要那些与他们的年龄、兴趣及能力相适宜的图书,他们也喜欢图书题材的丰富多彩。然而孩子却没有选择适合自己口味好书的能力,帮助孩子选择好书就成了父母的责任。

父母可以让儿童多接触不同内容的读物,如报纸、杂志甚至街头标语广告、商品包装,等等。通过这些文字读物,儿童会懂得:语言文字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小一些的孩子常常喜欢反复地听同一个故事,很多父母常常对此显得不耐烦。重复性的阅读,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增加儿童的词汇量,加强儿童对故事的深入理解,使儿童掌握有关的表达方法。

在选择图书方面,有关专家这样建议:

(1)3岁以前的婴幼儿,总是喜欢一些简单的图片,或者讲述他们熟悉的事物方面的故事。形体和色彩对儿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3~6岁的学龄前儿童,总是喜欢配有彩色图画的小故事、科幻故事、诗歌,也十分喜欢关于动物或日常生活方面的童话。那些短小、生动、易背诵的叠句对他们来说特别有用。

(3)6~9岁的儿童,对于书籍开始有自己的兴趣和偏好,尽量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当然,父母对孩子挑选书籍的引导也是很重要的。

(4)9岁以上的儿童,喜欢一些幽默小品、民间故事、长诗、古典名著简写本以及侦探故事,等等。

父母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的心理特征,来帮助孩子选择好书。

好书是孩子的精神营养品。因此,父母不仅要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而且有责任帮助孩子选择最适合他们阅读的好书。这样才能使他们沐浴在知识的海洋里健康地成长。

2.2从兴趣入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在教育界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没有灵感”。兴趣对读书来说特别重要。有时候,人们读书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或为了功利性目的,任务驱动或功利目的驱动,往往掩盖了读书的天然乐趣。

浓厚的阅读兴趣,可以让孩子愉快轻松、不知疲倦地读书,父母应当尽最大努力利用多种方法,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孩子一旦产生了“我要读书”的热情和兴趣,就会自觉地抓紧时间读书学习,这样的效果是任何强迫命令都不能达到的。

1.激发兴趣是孩子爱上读书的前提

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最高的效率,有兴趣,才能够轻松愉快地,才能够不知疲倦地,才能够进入乐此不疲的读书境界。越学就越有劲头。

大部分孩子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会觉得愉快、轻松,就不会觉得痛苦,就会焕发精力和创造力。

反过来,如果让孩子做一件很头痛的事情、不喜欢的事情,他还没有做,就已经开始厌倦疲劳了。所以,兴趣能使人愉快轻松、不知疲倦地进行实践。

课外阅读是自由的阅读,一定读什么或一定不读什么,不该由别人去决定,而该由兴趣决定。有些家长对孩子的阅读内容过于干涉,如一看见孩子读幽默故事、武侠小说就加以阻止,要求孩子读名著。我们要知道阅读名著需要一定的阅读基础,对处于阅读初级水平的孩子来说未必适合。家长若迫不及待地让孩子读名著,孩子因为难以理解,而对名著产生厌恶情绪,结果适得其反。还有的甚至规定孩子读书时一定要摘好词好句或写读后感,结果导致孩子把读书当作一种负担。其实,如果把读书等同于摘抄、在书中圈点画问,写读后感就是钻牛角尖了。试想一下,孩子一开始读书就碰上这些枯燥无味且带有强迫性的要求,很容易对读书产生厌倦情绪,读之无味,还可能会打消读书的念头,这与家长本意背道而驰。成人尚且喜欢寻一处幽静的地方喝茶看书,悠然自得,为什么偏偏要孩子看书,就要正襟危坐,还要写无感可发、无言下笔的读后感呢?因此,给孩子阅读的自由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对初接触阅读的孩子来更是如此。

美国图书馆教师苏珊·罗森韦格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家长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通常,孩子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

家长要经常带孩子到阅览室,浏览书架上摆放的那些五彩缤纷的画报、书刊。孩子们注意到阅览室里读者的表情,就知道书里有好多好看的故事,大家喜欢看,感觉到人们渴求知识的心情。此时,不妨让孩子挑选自己喜爱的书,并赞赏他选的书。使他感到挑选书籍是一种快乐。家长经常带孩子参观书展、逛书店,并给孩子买书,让孩子理解书籍对人们生活的作用和意义。

2.让赏识和鼓励陪伴孩子阅读

多年前的一个晚上,有个年轻的母亲正在厨房洗碗,她才几岁的儿子独自在撒满月光的后院玩耍。年轻的母亲不断听到儿子蹦蹦跳跳的声音,感到很奇怪,便大声问他在干什么。天真无邪的儿子也大声回答:“妈妈,我想蹦到月球上去!”这位母亲并没有像其他的父母一样责怪孩子不好好学习,只知道瞎想!而是说:“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呀!”

这个孩子长大后真的“蹦”到月球上去了,他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上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

赏识和鼓励是孩子最好的动力。平时,父母尽可能腾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鼓励孩子把书上看来的故事或知识讲给别人听,当孩子发现自己的故事能引起别人的兴趣时,就会感到很自豪,由此激发进一步阅读的愿望。如饭桌上,散步时都是我们和孩子交流的最佳时机。

当孩子在讲话时,我们要认真地倾听,对孩子每一句话都适时地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用非常赞赏的眼光看着他。有时,还需要用言语给予鼓励,如“你真棒!小脑袋里竟然能装这么多东西”。人们常说只有努力,才会成功。其实不然,对于孩子来说,只有成功才会去努力。也就是说孩子只有在阅读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时才会去努力。因此,家长若能对孩子在阅读中的发现表示惊喜,表示兴趣,并加以赞赏,让孩子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会进一步激起其获得更大成功的欲望,增强孩子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3.灵活诱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孩子对阅读缺乏好感,与他们阅读经历中总是习惯于被强制有关,因此,读书是只可以被劝而不可以被强迫。书一旦成为人们加入太多的功利化,那么人们只会憎恨书,而不会敬重书。

如何培养读书兴趣?解铃还须系铃人,读书的兴趣还是从读有兴趣的书开始,读书兴趣是慢慢培养的。如果孩子的读书兴趣不是太高,那么就让他从简单的书读起,让孩子的阅读能力和书本中的内容相匹配,让阅读者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成就感,就会慢慢地产生兴趣。

读书是一个读者与作者进行思想沟通的过程。假如不了解书的内容,读者与作者就无法进行思想沟通,再有价值的内容,也不会让读者产生兴趣。给孩子阅读的书的难度要适中,太难的书孩子读不懂,也就没有兴趣;太容易的书又会让人觉得有老生常谈的感觉,提不起孩子阅读的兴趣。有研究表明:学生上课所用的课本,读者最好能读懂内容的50%;用作自学的书,读者最好能读懂70%。低于此标准,读者就会觉得没兴趣。兴趣是维持读者继续读书的关键。例如,初学英文的人,想读《莎士比亚全集》,就是好高骛远,而且,这样做对培养兴趣和成就都是有害无益的。

培养读书兴趣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读书兴趣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专家认为这个过程一般需要经过以下的三个阶段。

(1)直观兴趣阶段。

(2)自觉兴趣阶段。

(3)潜在兴趣阶段。

要培养读书兴趣,首先要经过“知之”阶段,也就是说要经过培养直观兴趣的阶段。

直观兴趣阶段对于有读书兴趣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问题。但是,对那些没有或缺乏读书兴趣的人来说,则需要认识一下,培养读书兴趣的重要性。

不但要他们真正懂得:知识就是力量,在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不积累知识,就会在工作中不断碰壁。

还要让他们知道:很多知识都被保存在书里,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获得前人学以致用的经验。

要诱导他们结合个人爱好,读那些有益的书,吸取书中的知识,使之尝到“开卷有益”的甜头,产生浓厚的读书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

并且,要坚持下去,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就能成为一个“知之者”,完成读书直观兴趣阶段的培养。

然而,由于直观兴趣的不稳定性,它易起易落,如不及时进行鼓励,不继续坚持,就很可能会来如烟,去如风。

因此,你还应做“好之者”,把读书兴趣由直观兴趣阶段向自觉兴趣阶段过渡和发展。

由直观兴趣向自觉兴趣过渡,需要一个过程。因为,自觉兴趣是爱好和志向的结合体。

自觉时期的读书兴趣,已经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兴趣。它不仅伴随着感性的读书爱好,而且,还包括了在感情支配下的记忆与联想,由求知向思维推进。这时的读书兴趣,具有了自觉性、主动性。

譬如说,一个对技术非常感兴趣的人,在得到一部有关的技术书时,必然会一睹为快。

他会带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产生浓烈兴趣的同时,分析书中的理论是否成立,数据是否准确,是否在实际中可行。并且,自觉地、积极地向更深的层次开掘。

试想,当你读书的兴趣达到了孜孜以求的“好之者”阶段,并进入了自觉兴趣的境界之时,你还会“厌倦”书吗?

进入读书兴趣“好之者”阶段的人,一般都有了自觉读书的兴趣,进入了比较稳定的阶段。

但是,如果把“好之者”与“乐之者”相比,还有很远的差距。

“好之者”,只是对读书有了热情,对读书有了钻研精神和自觉自愿的兴趣。

“乐之者”,却是在经过一段探索后,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收获,把读书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捧起书来,如醉如痴,达到了读书兴趣的最高阶段——潜在兴趣阶段。

那些步入潜在兴趣境界的“乐之者”,并不仅仅是爱好读书,也并不仅仅是自觉地驱驰,而是在爱好读书与自觉的基础之上产生了坚强的意志和追求的快乐。

当你读书的兴趣达到“痴心”的程度时,就不会感到读书是一种苦役和负担了,而会感到读书是一种享受。

浓厚的阅读兴趣,可以让孩子愉快轻松、不知疲倦地读书,父母应当尽最大努力利用多种方法,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孩子一旦产生了“我要读书”的热情和兴趣,就会自觉地抓紧时间读书学习,这样的效果是任何强迫命令都不能达到的。

2.3念书给孩子听

每天大声读书给孩子听,是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核心的、最重要的方法,通常也是阅读技能指导的最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适合从学龄前到初中二年级的孩子。

1.给幼儿读书有用吗

也有不少爸爸妈妈,从孩子一两岁时就开始进行这样的亲子阅读活动。不少父母也经常会感到困惑:孩子在整个过程中,东摸摸,西看看,一会儿走到这儿,一会儿又坐到那里,“孩子真的在听我读书吗?”

美国的心理学者们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请33位怀孕的准妈妈给未出生的孩子背诵童话故事,每个人背诵不同的段落。这项实验从孩子临产前6周开始,每天背诵三次。在孩子出生的52小时后,再次给他们读相关的故事,然后根据初生婴儿吸奶的速度来判断他们的反应。学者们发现每个孩子在听到那些“熟悉”的段落时,明显表现出特殊的兴趣。

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者们则对已出生的婴儿做过另一项实验。他们请50个拥有8个月大的孩子的父母进行配合,在两个星期内为孩子播放10次录音故事。不同的孩子可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故事,故事中都包含了几组常用的词语。两个星期后,发现这些婴儿对曾经听过的词语表现出更大的耐心和兴趣。

这两个实验充分说明“替孩子朗读”的魔力。不过,为孩子大声读书,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什么天才儿童。每个孩子都具备这样的能力,我们只需要为他们搭建一个桥梁,让他们非常自然地、饶有趣味地走入这个用图书承载知识的世界。

2.给孩子读书要有耐心

当你读书给孩子听的时候,孩子可能会试着把书从你手中夺走,或者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进行“探险”活动。但是没关系,你可以继续自己的阅读,而且每天坚持。专家建议:至少每天为孩子大声朗读20分钟以上。

当你准备给孩子阅读时,最好给孩子一本书随便他折腾。最好你能记住所读的大部分内容,这样,即使书被他夺走,你依然可以继续你的阅读。

或许,你会有些沮丧:宝宝在身旁转来转去,似乎根本不关心你的阅读,你的声音。但实际上,他已经不自主地听进了你读的内容。

需要提醒的是: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常常会兴致勃勃地到处冲来冲去;刚学会说话的孩子,往往会一时不歇地念叨个不停;精力特别充沛的孩子,更是一刻也停不住。所以无论你怎么读,要想让一两岁的孩子坐下来安安静静地听,都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你需要更多技巧,如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环境、合适的读物、能够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朗读方法,控制亲子阅读的时间长度(一次不宜过长),而且还需要一份持之以恒的耐心。

3.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般来说,对孩子进行大声朗读时需要注意几点:

(1)家庭朗读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下面仅举几个例子作为参考。

长篇连载式:选择一部全家人都很喜欢的文学作品,每天晚上抽出一定的时间一同朗读它。作品应当轻松、通俗、感情丰富,幽默文学,类似《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互相竞赛式:每位家庭成员朗诵一篇文章,然后由其他成员就朗诵者的声音、节奏、表现力等进行评分。

分角色朗读:全家人共同朗诵一篇作品,每个人担任一个或几个角色。朗读时,要努力把握角色的思想感情。

(2)教孩子运用普通话进行朗读,这是朗读的音质条件。普通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标准语言,是规范的有声语言,所以朗读必须运用普通话。普通话越标准、越纯正,朗读效果就越好。

(3)要启发孩子读出作品的节奏。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朗读要做到节奏明快、声调铿锵、速度合适。一般来说,表示兴奋、激动、愤怒情绪时,声音要高昂、响亮,速度要快些。表示沉痛、失望的感情时,声音要低沉,速度要慢些。

(4)读准字音和注意重音也很重要。

大声为孩子读书,无论对孩子还是大人,都可以是非常有趣的活动。只要用心琢磨,定能使它成为日常生活中最精彩的节目之一。

2.4投其所好选择图书

在孩子小的时候,尽量顺应孩子自己的兴趣,让孩子读自己爱读的书,只要不是你发现其中有不健康的、少儿不宜的因素,父母就不要干涉。不要强迫孩子读他们不爱读的书。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不要给孩子的学习压力太大,要让孩子每天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给孩子足够的空闲时间。

1.从最简单的书读起

有的父母在孩子还不满一岁时,就买了一些花花绿绿的图书给孩子,期望孩子能尽早地感受到书籍的魅力。可孩子们似乎并不领情,他们对图书非咬即撕,直到使之面目全非,否则决不罢手。这是因为孩子在最初的一年中更喜欢用口腔、牙齿去探索新鲜事物,他们还喜欢通过改变物体的状态来验证自己的力量,而对图书的内容不大关心。因此,父母们在这时不妨放弃买书的念头,而用比较卫生的、软硬程度不同的纸张替代“物不能尽其用”的图书,尽量满足孩子这个阶段的探索愿望。这样既可避免无谓的浪费,又可避免父母因婴儿撕书而爆发的斥责。

当孩子逐渐成长,开始对外在于他的静态物品感兴趣时,父母们可以为他们选购一些适合于他们年龄特征的图书。这些书籍的版面应较大,颜色应比较鲜艳、明亮,纸张应比较柔韧;图画多而文字少;图画应比较简洁,对比鲜明,不应过于复杂纷乱;内容应以简单为最佳原则,如认识颜色、大小、形状等。这样的图书有益于孩子视觉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阅读准备成为他们在幼儿园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父母们在选购图书时也要注意这一点。除了上文提到的纸张、版面、色彩等的要求外,内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指标。这时的内容最好不是识字、计算,而应着重选择情节简单,却能引发孩子丰富想象的故事、童话、儿歌,让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体验读书的乐趣,培养对书籍的兴趣。实际上这是学前阅读准备阶段图书所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

2.根据孩子的年龄段选择合适的图书

选择图书要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年龄越小,思维越具体性、直观性和形象性,对一些具体、形象、直观的东西容易理解和接受。为幼儿选择一些以图为主的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儿童画报或童话故事的连环画和趣味性强的画册。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逐渐添置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书籍,以及以文字为主的深入浅出的知识性书籍,如历史故事、科学知识等。对于年龄稍大的子女可以有意识地介绍、推荐一些优秀的世界名著及内容健康的推理判断性强的书籍。除了买书,家长还要经常了解孩子在课外时间究竟看些什么书,发现读好书应及时表扬,发现读坏书要及制止并追查其来源。家长还要与孩子交流读书的心得,样能激发孩子看书的兴趣。

年幼的孩子知识经验少,分辨是非能力差,又喜欢模仿,好奇心重。因此,家长选取图书时,要注意图书的内容应以介绍正面形象为主,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过分渲染和强化反面形象的书籍,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当孩子到了五、六岁,他们已经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时父母再不能武断地“给”他们买书,而是要以一个辅导者、建议者的角度来“帮助”他们选购图书。家长一方面要注意培养保护孩子可贵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也要启发建议和引导孩子将兴趣投入更多的领域。当一个孩子迷恋汽车品牌时,家长除了可以帮他购买一些汽车画报处,也可建议他阅读一些关于汽车外型设计的画报,从而引发他对于美术的兴趣。当一个孩子热爱绘画时,父母也不妨请他将故事书中的故事画出来,并用绘画的形式将之发展、续编下去,从而引发他对文学的兴趣。这时,孩子难免会遇到文字的障碍,父母不必急于让孩子过早将文字作为无意义的符号强行记忆,而是在阅读中一边充当孩子的翻译员,一边激发他们识字的愿望,这种情况下的识字才是最轻松而有效的。

3.为孩子选择美丽而有趣的图书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精神食粮的主要供给者。一本美丽而有趣的图书,能陶冶孩子的品德和性情,开发他们的智力,使孩子认识世界,热爱生活。

图书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市面上各种图书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大致可分三种:一类是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文图并茂,贴近生活,寓教于乐,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潜移默化中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如思想修养、科学知识、历史等读物。第二种是故事性强,或以娱乐为主,引人入胜的书,这类书使孩子大脑得到松弛无大益也无大害的,如卡通故事等。第三类是格调低下,夹杂一些封建迷信、凶杀暴力等内容毒害青少年纯洁心灵、易引入歧途的消极书刊。

由于孩子看问题还不全面、不深刻,辨别力差,自控力和抗毒力不强。虽然已经参加集体和社会活动,但是,情感和意志还不成熟,行为比较幼稚。他们正处在独立和依赖、自觉性和盲目性错综交织的矛盾时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思想方法还带有片面性、主观性,好奇心强,易受黄色书刊的毒害。那么家长的责任就是正确地为孩子择书挑食了。

2.5避免孩子阅读步入功利化

写不好作文,就看作文参考,成绩不好就多做教辅书上的习题,这是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的共识。

家长、社会把孩子的阅读功利化是目前青少年阅读水平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他们简单地将阅读作为教会孩子识字的工具,或过早地强调将儿童的读书活动作为儿童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工具。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孩子认识了多少字,很多校外补习班的宣传中就提到“能教你几岁的孩子认识多少字”,家长们也很关注这种信息,好像认识很多字是一种资本。

这样做其实对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孤立地识字,没有具体的孩子可以接受的语境,对孩子来说,就是机械式的记忆,对于他们的整体阅读能力,阅读兴趣以及相伴随的写作能力都会受到压抑。

阅读时,过早地把阅读当成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工具,这也是对阅读的认识存在的误区。要知道,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目的。不可否认,阅读可以增加阅读者的知识,开拓阅读者的视野,但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培根有一段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传新,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传新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阅读确是每个现代人接受新知识、获得新信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工作能力,扩大生活活动范围,开拓人际交往途径,以及陶冶性情、自得其乐的手段。

学习与劳作之余,人需要放松,这样才能精力充沛地投入新的一天,而在众多的休闲放松活动中,最彻底的放松、最容易办到、最能持久的放松却莫过于看书。端一杯浓茶,打开一本好书,你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而你的灵魂却可以沉醉在引人入胜的字里行间。忙碌之后你可以在读书中调节,紧张之余,你可以在读书中放松,无聊时你可以在读书中休闲,痛苦时你也可以在读书中解脱。书的魅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阿拉伯启蒙大师马德丰这样赞美说:“在孤独的时刻,图书是你最好的朋友;当你漂泊异乡时,它又是你的知交。”在国外,目前书籍已经作为一种无苦味的“药物”,用于病人的辅助治疗,这种治疗方法被称为“书籍疗法”、“阅读疗法”、“精神疗法”。科学研究已证明:阅读有助于病人克服无聊、沮丧、消沉以及被人冷淡的心理,从而有益于病人身心的康复。

对于读书的意义,人们还有更多的形容。有人说,读书恰如游览迷人的宫殿,一旦入得门去,但见金碧辉煌,曲径通幽,这时,你只剩下探幽素隐的执著,却再也没有回头的念头了,有人说,读书犹如遨游大海,一旦跳了进去,里面是无边无际,无垠无涯,再想往后退几乎是不可能的,剩下的便只有奋臂搏击的份儿了。人们常常以为成天钻书的人,生活就会犹如苦行僧一般。其实不知这苦中也有乐。比如,古人就留下一个“汉书下酒”的故事。

宋代诗人苏舜钦住岳父家中,每晚读书,总要饮酒一斗。岳父好生奇怪,有一天晚上去看他,只见他正读《汉书·张良传》。当读到“良与客狙击秦皇,误中副车”时,拍案叫道:“惜平击之不中!”即满饮一杯。又读到张良对汉高祖说:“此天下以臣授陛下”时,又击案叹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于是,又一饮而尽。岳父见此情景,笑着说:“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多也。”

阅读就是有如此魔力,使人如醉如痴。正如英国学者杰·卢伯克所言:“我们静静地坐在篝火旁读书的时候,思想会飞到极其遥远的海角天涯,看到斯宾塞无形之空灵的羊群,而弥尔顿的天使给我们衔来天堂的合唱以及科学、艺术、文化、哲学的清音。人类所有的思想、作为,人类经过千千万万年痛苦的磨难所获得的经验都在书的世界里给我呈现出来。”

最后,我们必须清楚,以读书为目的的读者并非死读书,他们培养、发展了自觉意识,并使之成为内在不可遏制的冲动。在他们那里,读书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内在需要,而不是为了外在狭隘的实用目的。这种读书比之一般的娱乐读书显然高了一个层次,这种享受功能只有那种真正的读者才能受用。

2.6每天只读一个小故事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给孩子讲故事。听故事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而且能够启发想象力,同时也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给孩子传授知识,死板地灌输,效果往往很差;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教,他们不但愿意接受,而且容易记住。美国作家斯托夫人这样培养她的孩子:

“维尼雷特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我就开始讲希腊、罗马和北欧神话给她听。在她会说话后,我俩还不时表演这些神话故事。我们也把《圣经》上的故事用戏剧的形式来演。我讲述神话,是为了引导女儿对天文学发生兴趣,也是为了使她能够更好地理解雕刻作品的含义。要研究文学艺术,不懂神话是很难办的。”

为了使女儿能够牢记这些故事,我常常把这些内容写在纸牌上面,在游戏中熟悉它们。这个方法我现在还经常使用,我现在教的世界历史就是用的这个方法。先是讲故事,然后把内容编成纸牌,用游戏的方式使学生接受这些知识。有时候,我们母女一起读书,然后各自把内容要点写出来。

由于韵文比散文更容易记住,维尼雷特就习惯于把需要记住的事情写成韵文。她改写的韵文相当多,其中一部分前不久还编辑出版了,书名是《叙事诗》。对于历史事件,如果能够用戏剧表演出来,就更容易记住。我认为这个方法很适合与学校教学。这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去练习,只需每天都练就可以了。现在学校的历史课,只不过是照搬年代表,没有半点趣味。自然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了。

“我女儿八岁的时候,她爸爸就用人体骸骨教她生理学。过了一阵子,她爸爸外出旅行去了。在这段时间里,她就把自己记住的骨、筋肉和内脏的名称用韵文写下来,等爸爸回来看,结果使他大吃一惊。与此同时,她还相应地学习了卫生学,比如那些有关食物和疾病的知识。”

斯托夫人的女儿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各种知识,将来都会有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人,可以说他们读书破万卷,知道很多事情,但是仅仅停留在“知道”的程度,不论对社会还是个人生活都无益处。斯托夫人可不想让女儿变成这种人,所以,注意培养一种务实精神,决心把女儿培养成有益于社会的人。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是有限的,10分钟是所有儿童可以集中精神的极限。超过10分钟的话,孩子就会走神,甚至产生厌倦的情绪。所以说,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之初,先要选择那些10分钟之内可以读完的小故事。

我们提倡让孩子读10分钟可以读完的小故事,不仅是为了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使之取得良好的效果,也是为了使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启迪。10分钟是保证孩子阅读效率的黄金时间,所以不仅要给孩子看小故事,更要给孩子看“好故事”。一般说来,好故事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1)短小但寓意深刻的童话,最好是经典童话。

(2)情节引人入胜,并能一环扣一环,引起孩子思考和推测的童话。

(3)情感真挚感人,能让孩子迅速融入其中,并内心深受打动的故事。

(4)结局完美的童话和故事。对于小孩子来说,不要给他们看阴郁、悲伤的东西。

(5)有聪明、有魅力的主人公的故事,主人公人物形象饱满的故事。

(6)结尾有简单提问的故事,意犹未尽的故事(但一定要有结局)。

(7)富有经典名言和人生哲理,可以引发孩子思考的故事。

我国有一位获得重大科学发明奖的青年科学家,在谈到阅读经验时,他道出了一个秘密:他说,他今天的成功来源于孩提时代每天坚持的10分钟阅读。

据他回忆,在小学读书期间,他并不喜欢看书。后来在母亲的要求下,他渐渐对阅读课外图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母亲最先要求他每天只阅读10分钟时间,读完以后才允许去做其它的事情。这样每天坚持10分钟,他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一天不看点什么,再干什么都不舒服。于是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在一种自觉不间断的阅读中,从头到尾看过了一遍。书中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家的故事,也深深地在他的脑海里扎下了根。

每天10分钟的读书习惯,激发了他的求知兴趣,通过自觉阅读的好习惯的养成,他后来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四年后又赴美留学深造,毕业后回国从事科学研究,现在已经成长成为一名出色的青年科学家。

10分钟的时间,似乎微不足道,它稍纵即逝,但是,如果要是能坚持利用好10分钟时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造就一个未来的人才!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简·海丽说:“每天给孩子读哪怕只是10分钟的文学作品,对孩子的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问许许多多的“为什么”,爸爸妈妈一定不要烦,因为他们在思考问题。认真回答他们。

思维是依靠语言进行的,优美、简单的语言会促进思维的敏捷与精炼,书面语言往往比口头语言精致而富有逻辑性,但是我们无法教给孩子背诵。所以父母应该多给孩子朗读,孩子会逐渐养成这样的语言习惯、并且用这样的语言思考事情,长大后他们自然能够用这样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再以创造性为例,创造性的最基本要素是善于联想,从全新的角度把事物联系起来,让从来没有关系的事物在你的大脑里沟通联系。善于联想对于创造性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教育专家们特别强调,对于幼儿,要给他们一定量的纯语言信息,要尽量用高质量的、描述性强的语言给孩子讲述,让他们在听的同时,在大脑中形成图像(这就是创造,是各不相同的),听故事的过程就是锻炼联想能力、进一步培养创造力的过程。如果让孩子花过多时间坐在电视机前,他只能简单地从画面中接收图像,创作的机会却被剥夺了。

如果让孩子从小就接触高质量的语言和思想,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孩子在将来会对语言有更好的驾驭能力。

2.7爱读书并不是好孩子的专利

有些孩子不是不聪明,而是开窍较迟。用教育学家的话说,是思维暂时处于沉睡的状态。那么,怎样唤醒思维使他们蕴藏着的聪明苏醒过来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多读有趣的课外书。当孩子怎么努力也解不出一道别人看来很简单的数学题时,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做的——他说:“孩子,放开吧。你先看看这本漫画书,回头再来想。”

对于大多数家长,一定不要着急,不要攀比,不要企望一口吃胖,不要提出超越孩子接受能力的要求。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重要的是日不间断和兴致勃勃。只要他在读,只要他这周比上周进步了,就值得高兴,就应当鼓励。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图尔斯·桑迪博士认为,在孩子的乐趣中,最重要的是读书,不过应特别注意书的选择。一个人喜欢什么样的书,往往决定于他第一次读的是什么书,而且幼年时期读的书往往能左右这个人的一生。因此,培养孩子爱读书,读好书至关重要。

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孩子在认字以前,如果有机会经常玩弄书本或报纸,则其认字的速度会加快一倍。父母常读书给孩子听,孩子智商较不读书的孩子高50%,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在孩子入学之前,给予语言的基础训练,有助于他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父母在孩子稍微能听懂话时,要天天给孩子讲故事,因为孩子是这个世界的生客,这个世界对他是一个一无所知的世界。所以应该尽早让他知道这个世界,越早越好。为了培养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亲和力,最好的做法当然就是讲故事了。讲故事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启发想象力、扩展知识。传授知识,死死板板地教,孩子不易记住。用讲故事的形式教,孩子就喜欢听,并且容易记住。所以,教育孩子运用讲故事的方法是最有效的。

父母除了给孩子讲故事,还要选择好书,清晰而又缓慢地读给孩子听。

父母所讲的故事不只让孩子被动地听,还要孩子复述。如果不让孩子重复,就不能完全达到讲故事的效果。

与此同时,父母还要买些色彩缤纷的童话故事书,经常耐心地给孩子讲解,使孩子发现并爱上书中多姿多彩的世界,开始对书籍产生亲切感,对知识产生渴盼。

父母在给孩子选购读物时,对质、量方面都要精心把握。

不要让孩子看大量书籍,那样只会吓怕孩子,使他不知从何入手,反而减低阅读的兴趣。不能享受真正的读书乐趣,只会白白浪费了书本。

从质的方面看,未必每一本都适合孩子,父母先了解孩子的阅读能力与兴趣,再考虑书的内容,还要注意是否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一般来说孩子三岁时,图画较文字对他更有吸引力,因为图画是具体的表达实物,一看便懂,看图识字卡,以图画启发孩子对文字的认识,图画与文字相结合,孩子更有兴趣学习。在孩子四五岁时,已懂得听故事,即使还不能完全认识书内文字,但懂得将书保存下来,时常又拿出来翻一翻。

此外,父母要注重儿童书籍主题的健康正确性,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文字要简洁,语句有韵律容易上口,这样才能令孩子印象深刻。

在教孩子读书时,父母不应向孩子“灌输知识”,让他从小就懂得许多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一些父母对刚刚学讲话或二三岁的孩子就成天叫他们识字、数数,强迫他们长时间学习那些他们并不理解也不感兴趣的书本知识。孩子记不住,或一时学不来,就骂他们笨,甚至进行恐吓和体罚。弄得孩子担惊受怕,无所适从,畏畏缩缩;有一些父母只要孩子读“正经书”,其他书一律禁止孩子看,弄得孩子哭哭啼啼,好不伤心;有一些父母担心“贪玩”的孩子难以成才,就成天把孩子关在家里读书,不许他们嬉笑玩耍和外出活动,弄得孩子坐立不安。

父母那样的做法,虽然出自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非但激发不起孩子学习的热情,反而使他们产生为难情绪、抵触情绪和自卑情绪,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厌恶读书求知的不良种子,如果这样,那么成功的智力开发就成为了泡影。

2.8消除孩子对阅读的恐惧

读书的首要条件是:积极而言是爱读书并且接近书,消极而言是不怕读书并且不逃避书。否则,任何读书理论都是空谈。可是,我们不能否认。很多孩子不喜欢读书,有的孩子旷课逃学,见到书本就头疼,都是由对读书的恐惧症逐渐恶化造成的后果。只要对读书的恐惧心理存在,个人与书之间就永远不能有亲密的关系,当然更谈不上喜爱读书了。所以,如何去除对读书的恐惧,无疑是突破读书心理障碍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孩子会对读书有恐惧现象?

1.学习压力大导致孩子几乎不读课外书

很多孩子不是不喜欢读书,但却很少读课外书。在问及原因时,多数学生抱怨课业负担重,没时间,没精力;考试压力大,整日忙于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无心、无力、无暇顾及课外阅读。

现在大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和生意,虽然家长都很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但孩子课外都在看些什么书很少有家长能顾得上;一些家长自身不太喜欢阅读书籍,很难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阅读方向和习惯;一些学校对学生在课外阅读上的引导力度不够,使得对青少年在课外阅读上的“监控”长期处于放任状态。

不少家长鼓励孩子们读课外书,但功利性较强,一切围绕考试转,以学习成绩为惟一目的。他们鼓励孩子读书,但买的都是教学辅导一类的书籍,其他一律禁止。这种对读“课外书”的理解就很有问题。家长们应该站在关注孩子全面发展的高度,走出“教辅书”狭窄圈子,带领孩子走进广阔的书的海洋,博览群书,才能给孩子丰富有益的营养。

2.家长和老师的反对

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阅读课外书籍被视为不务正业,或受到严厉批评或书籍被没收。情况严重的连阅读报刊、杂志的权利也被剥夺。

家长可能还有点迷惑,我们小的时候也没有读这些书啊,不是照样生活得不错吗!实际上,我们这代人,在青少年时期更多是在与饥饿作斗争,为着填饱肚子而奔波。可我们的下一代就不一样了,当人不需要为物质生活过多的操劳的时候,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读书不只是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还可以拓宽知识面,提升语言感受能力,假如说还有成人引领的话,还能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而这些对孩子今后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孩子对读书没兴趣

有的学生能忙里偷闲读点东西,但主要为放松消遣,更愿意读一些通俗读物,对于严肃读物或经典书籍觉得疏远、隔膜,读起来费劲,没兴趣。

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家长就要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很多孩子喜欢听故事,那么就可以从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或神话故事等入手,在讲的基础上,先让他们读带拼音的小故事,孩子看不明白的,肯定会缠着家长讲。

4.孩子不知道如何去读

有的孩子明白读书的重要,渴望读好书,但面对书海感到茫然,知道选择什么书来读,怎样读,不少孩子尝试过后觉得没有成就感,于是又放弃了。这时,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去指导。

(1)读好第一本书尤其重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来说,这一点特别关键。做得好,孩子会一下子就被书给迷上了,走进书的海洋。做得不好,孩子可能会从此对读书产生不愉快的体验,以后再要弥补,就是花数倍的气力效果都未必好。这里有一些讲究。如所选的书必须是孩子所感兴趣的,这就要家长平时细心观察了;第一本书一定要让孩子读完,不要浅尝辄止,一本好书如果不读完可就体会不到它的妙处;家长最好安排相对完整并连续的时间,否则,即使非常有趣的故事,孩子也会因一次次中断而对它兴趣索然;最好挑选一个系列的书,读完了第一本,他会缠着你给他买剩下的几本呢!这时还要注意,不要一次买很多书。太多的好书摆在面前,他的读书欲望说不定反而没有了。

(2)以赏识的心态关注过程。

如果孩子能读完一个系列的三四本书,他的阅读兴趣基本上就有了。之后,家长千万不可急于求成,比如马上教他一些读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既要顺其自然又要以赏识的态度鼓励他。这样去巩固他的兴趣和成就感。如果孩子能静静地沉浸在书中,你根本没必要去提醒他要从中发现什么。这时他正在享受读书的乐趣,一定会从中领略到书中所蕴涵的智慧。

(3)经常和孩子的老师取得联系。

家长千万别忘了向孩子的老师“借力”。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有特殊的地位。家长经常和老师保持联系,既可以得到如何指导孩子读书的正确的资讯,又可以通过老师的影响,巩固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他的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家长们何乐而不为呢?

犹太人世代传言:书本是甜的。可以说,对孩子们而言,能够从小就体味到读书是快乐的事情,从而终生享受书籍所带来的无穷乐趣,也许就是社会、学校与家长所共同给予他们的最好的童年礼物。

2.9鼓励是孩子的动力

在现实生活中,成年人往往是用命令的口气让孩子去读书,去学习,成果不佳还会训斥和责备,令很多孩子提心吊胆。而同时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不按自己的要求去做事情,那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切实地把自己的话送进子女的心中。其实,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结构,对孩子读书的教育要以鼓励、引导为主。相比苦口婆心的说教和严厉的教导,鼓励和赞赏的话语更容易深入孩子的心灵。

有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孩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3分钟都坐不了。”回家的路上儿子问老师说了什么,她鼻子一酸,差一点落泪。“老师表扬了你,说孩子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钟,现在能够坐3分钟了。别的家长特别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你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第二次家长会,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你儿子数学排49名,我怀疑他有智力问题,最好带他到医院看一下。”

回家的路上,她哭了。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时,她振作精神:“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你能够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说这些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亮了。

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起得都早。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她还是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

高中毕业,儿子把清华大学招生办的通知书送给了妈妈。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聚集在内心的泪水。

孩子的特点是好奇、幼稚、缺乏自信。他们对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非常在乎,渴望得到大人的肯定。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但你却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被称为“中国第一位觉醒的父亲”的赏识教育专家、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周弘用这样一句充满感情的话解读赏识教育。

周弘的女儿周婷婷一生下来就双耳全聋,四岁半开口说话,23岁时成为中国第一位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的聋人留学生,周婷婷现在波士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周弘看来,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女儿8岁时,一天,他出了10道题给她做,女儿只答对了一道。周弘没有生气,反而夸奖女儿:“你太了不起了!这么难的题目,你都能做出一道!”女儿不相信地问:“真的吗?”周弘说:“爸爸小时候碰都不敢碰呢”!女儿听了这些话,自豪极了,于是,自信心大大增强。

在孩子的教育上,态度很重要,态度是最好的方法。态度说简单点就是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人人都需要赏识,孩子更是这样,所以家长们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

鼓励孩子,让孩子快乐,千方百计甚至无中生有地表扬孩子,给他一种好的感觉,他就会往你要求的道路上走。要对孩子有信心,不要只看到眼前,对一棵幼芽的赞美会让你获得累累硕果。在阅读书籍方面,家长一定要注意给孩子创造良好的读书大环境,在孩子取得进步时及时地把鼓励和称赞的话送到,让你的孩子发现读书是一种顺利而且有趣的体验,在他心中树立起阅读的自信心。

1.让孩子在鼓励中感受到关怀

既然家长是要鼓励孩子阅读,那么肯定是不希望孩子讨厌阅读。

但是想一想,孩子如果每天回家都听到父母说:“好好学习去吧!”心里该是多么厌烦!他会觉得父母除了关心学习,根本不在乎他本人。这个时候,他对读书哪里会有好感呢?

鼓励孩子学习,首先要给予他足够的信任,认为他可以做得好,其次是要他量力而行,除了读书,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不要太劳累,不要太强迫自己。孩子听了父母这么说,感受的不仅是鼓励,还有来自亲人的最真诚的关怀,这会让他心里觉得温暖。同时,学习带给他的压力也因此而化解了。

2.鼓励孩子读书也要因人而异

当然,鼓励孩子阅读,也并不是光讲道理就行得通,还得就具体情况而定。

有的孩子特别贪玩、调皮,父母就要因势利导。比如孩子玩累了,可以对他说:“歇一会儿,去看看书吧,做完了作业再玩可以玩得更开心。”

有的孩子内向,或者成绩不好,每天一回家就只顾着埋头苦读,父母就必须想办法让他多跟其他的孩子一起玩,或者带他出去玩,让他减轻学习带来的心理上的负担。孩子做完了功课,你可以对他说:“现在功课做完了,你可以出去玩会儿,让大脑休息一下。这样明天才有精神学习新的功课呀。”或者说:“学习是很重要,但是不用这么拼命,咱们不急,一点点来。该玩儿玩,该学学。要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总之,尽量减轻孩子的压力,让孩子有空闲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变被动为主动,孩子才可能做好每一件事。 rugA55C/6q7KU5R/JMdoHqUCPW8zEQbzACYWNVwtECEPEip7iQq9HCDnO2XtQg4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