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爱读书的孩子才聪明

1.1你的孩子爱阅读吗

在现代社会,阅读能力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能力。许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大力推广阅读运动,尤其是儿童阅读,而且把阅读的年龄降至学前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把儿童智力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对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在美国、英国的幼儿园,阅读占到了孩子所学课程的80%以上。每天晚上睡前进行20分钟的亲子共读,已经成为大多数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习惯。西方国家的儿童读物出版机构、社区、家庭、教育机构、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及传媒的多方参与,构成了良好的儿童阅读促进机制。他们希望借助阅读习惯的养成,培养未来公民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日后在知识经济的竞赛中获胜奠定基础。

世界各国为什么那么重视阅读?道理其实很简单。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发现,通往成才的必经之路在于阅读,一切知识都来源于阅读,阅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途径,人类80%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的。西方人说“Leader is reader”(领导者一定是读书人)。就阅读能力来说,越早启蒙效果就越好。早期阅读更被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美国总统布什在《教育改革蓝图》中说:“我们太多的孩子不会阅读。阅读是学习的基石,它必须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基础。”最新的脑科学研究发现,阅读和联想力、创造力、感受力、理解力、记忆力都有极大的关联。从某种程度上说,阅读能力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命运。

2002年2月美国总统布什访华,到清华大学作演讲时曾提到了美国孩子的阅读障碍问题,布什说:“我们国家最令人沮丧的事情之一,就是有相当一部分四年级的学生不能达到他们本年级的阅读能力。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四年级不能阅读的孩子,到了中学同样不能阅读。如果一个在中学还不能阅读的孩子,高中毕业以后很可能不会阅读足够的东西,所以也很难上大学……”从布什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美国,在所有的英语国家乃至全世界,阅读障碍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汤姆·埃斯蒂斯认为:“谁能解决儿童阅读障碍这个问题,就如同能让耶稣在水上行走一样,将是一个奇迹。”1992年克林顿当选美国总统时,就拨出27亿美元的教育专款来研究、解决孩子们的阅读障碍问题,并于1993年在费城召开教育高峰会,动员100万社会大军来帮助孩子们解决阅读障碍问题。到2001年布什当选美国总统时,用来研究、解决孩子们阅读障碍问题的教育专款上升到了50亿美元。目前,美国每年为解决这个问题所作的投入已高达150亿美元。

中国自古以来也有重视儿童阅读的传统,但是当代中国儿童阅读的开展还存在着大量不利因素,这直接导致我国儿童的阅读能力、阅读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儿童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我国儿童8岁才开始进入自主大量阅读阶段,而西方开始阅读的年龄为4岁。我国有关大众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当今,从大人到小孩,大家都不如过去爱读书,阅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远远落后于看电视、上网、运动等其他活动。越来越多的儿童患有阅读障碍,他们非常不喜爱与文字打交道。据统计,儿童阅读障碍发生率高达6%~8%。这和我们的早期教育目标、国家以及个人的发展都是极不相称的。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人格和智力等方面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

1.提早阅读使孩子入学后成绩一路领先

孩子在入学以后最重要的技巧是阅读,阅读兴趣的浓淡,阅读能力的强弱都是孩子入学以后学习成绩优劣的先决条件。在孩子入学以前,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训练孩子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有可能使孩子在小学低年级的学习中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

美国有一个名叫德罗瑞斯达的博士,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小学调查5103名一年级的新生,其中有49个人在入小学以前已经在家里学过阅读。德罗瑞斯达对这49个孩子作了5年的追踪调查,发现与其他孩子相比较,他们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领先的状态。这些提早学习阅读的孩子在智力上和个性上与其他的孩子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他们在学习上处于领先地位并不是因为阅读以外的其他原因所造成的。

与此相似,德罗瑞斯达在美国纽约市也做了同样的追踪调查。他把孩子分成两组,这两组孩子的智力相当,但是一组孩子在入学以前学过阅读,另一组孩子在入学前则没有学过阅读。这个调查追踪了3年,德罗瑞斯达同样发现提早学习阅读的那一组孩子的学习成绩始终领先于没有提早学习阅读的孩子。

2.差异是由父母造成的

德罗瑞斯达在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时指出,孩子在入学以后学习成绩上反映出来的这种差异,并不是孩子本身心理素质造成的,而是孩子的父母造成的。

在孩子还没有入小学以前,那些提早学习阅读的孩子的父母亲常念书给孩子听,并在家庭中为孩子准备了各种能启发孩子阅读兴趣的东西,如可供孩子翻阅的小人书,可给孩子涂、画和写的纸和笔等。不仅如此,他们还注意激发孩子对文字的好奇心,而不是事后逼迫孩子去认字,不管是带孩子上街买东西,还是一起坐在家里看电视,只要出现适合孩子认读的文字,常会很自然地指点孩子去学习。

德罗瑞斯达在调查那些没有在入学以前教过孩子阅读的母亲时,发现她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忙”,她们忙得根本就没有时间为孩子再做些什么特别的事情。比如说,她们带孩子上街购物时,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买东西上,而孩子只是她们在购物时的累赘,她们绝对不会对孩子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饼干盒上写的是什么”这一类的话。

3.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在入小学以前,孩子会认识多少个字这并不重要,而激发孩子对文字的好奇心和兴趣,产生认字、写字和阅读的强烈愿望和动机是第一重要的事。

让从来就没有接触过文字的孩子开始学习文字,如果不跟孩子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那么文字对于孩子来说只能是再枯燥不过的东西,你没有理由相信孩子会对它们产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如果你在一开始就能够巧妙地把文字引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使他体验到文字能给他增加生活的乐趣和带来方便,那么他就有了学习的动机。例如,你带孩子外出游玩,在公园大门口,你可以告诉他,门上悬挂的大字是“××公园”,在玩具店里,你也可以告诉他,包装玩具枪的盒子上印的字是“枪”……经常地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不用多久,孩子反而会主动地问你这个字怎么念,那个字是什么意思,这时,学习阅读对孩子来说就已经不再是一件枯燥无味甚至是痛苦的事了。

要舍得花钱为孩子买一些儿童读物。精心地为孩子选购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不仅能够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还有益于培养孩子经常读书和爱护书籍的习惯,这将使孩子一生受益。

1.2爱读书并不等于会读书

只有会读书,才能爱读书。举个例子,踢球好的人大多爱踢球,跳舞好的人大多爱跳舞,讲演好的人大多爱讲演,学习好的人大多爱学习。同样,会阅读的人大多爱阅读。

对于一个已经成长起来的人,小学了,初中了,高中了,大学了,他只有越来越会读书,才爱读书,因为没有那么多空闲时间去看所有的闲书。只有会读书,才爱读书。

一样东西你一点都不会,一做出来就比旁人差,你确实与众不同,就是比众人都差。你还爱这东西吗?不爱吧?你的与众不同——比别人强你才爱做,你与众不同比别人都差,这个与众不同好吗?要从小鼓励孩子会看书,欣赏、夸奖孩子会读书的一切表现。这是我们要特别强调的一点。

1.爱读书,为何不看书

一些家长在家督促孩子看书,往往只局限于孩子学习的语、数、外这些教科书。你想,孩子在学校里捧的是这些书,回家又要看这些书,心里能不厌倦吗?在家长心目中有着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学习无非是要学好书本上的知识,只要学好书本上的知识就能考高分,这种为考试而学习的意识,抹杀了孩子看书的积极性。

(1)扩大读书范围。

俗话说的好“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就是要求孩子能将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得以实践,而在实践中又能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固然,一心钻研课本是能考出好的成绩来,但这只是贪图眼前的利益,而不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习的。实践不断地证明课外书读得多的孩子,他的理解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成绩当然是水涨船高了。

(2)选择有质量的图书。

孩子看课外书,应该看哪些书呢?有的家长为孩子买课外书,往往又是一些语、数、外的课外辅导,根本不考虑孩子喜欢看或需要哪一些书。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是非常紧张的,必须要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他们很想在课外能放松心情。然而家长们又无情地把孩子圈在书桌旁做练习。你说,如此身心疲惫,怎能提高学习效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愿望,然而在这种强压下的学习无疑会在小学阶段就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带着孩子在知识的某个领域研究、探索。

(3)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个看书的好氛围。首先,要改变读书急功近利的错误,减轻孩子读书的压力,让孩子真正地感受到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一些家长给孩子买文学作品,买作文选等,目的是要求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了解很多的文学精品,懂得更多的知识,结果导致孩子对读书失去了兴趣,适得其反。其次,创设一个安静和谐的读书环境。看书是一个大脑活动的过程,尤其是看到精彩的片段时,人更是沉醉于其中。这时旁边的人千万不能去打扰,如果时不时地打断了孩子的思路,会使孩子产生烦躁的心理,导致一个开头还没有看完,就把书扔掉的情况。

2.爱读书更要会读书

有的人问:“我的孩子读了许多书,但语文成绩还是很差,为什么?”这就是方法问题了。

(1)读书要动脑。

一种人读书只是看情节、看故事,甚至上课时也抱着一本小说看,当作消遣,虽然看了许多书,收效甚微。读书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有的作家看书时,一边读,一边涂涂画画,做记号、写眉批、抄笔记,一有体会,立即动笔,这样读书,大有裨益。实际上,人的一生都是学习的过程,只是有的人意识到了,有的人没有意识到罢了。

因此,读书时一定要动笔、动脑,古人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想一想,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有哪些地方值得借鉴。有的是文笔优美,让人陶醉,不妨读一读,把一些好词好句摘抄下来,日积月累,自己的文字就生动了;有的是富于哲理,陶冶情操,感慨人生,读之,思想升华,大彻大悟;有的充满智慧、增加知识、广见博闻,一生受用。读这样的书,不妨细读慢品,一旦收获,就变为自己的学识了,别人偷都偷不去。

(2)读书要精。

读书不一定要多,但要精。课本、课外阅读教材,是范文,老师的讲解,是范例,如能按此举一反三,语文就学活了。中国人学习现代汉语,其实不要老师教都可以,没有什么难的,许多好文章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靠自己揣摩、体会。好文章就是最好的老师,读文词、读结构、读思想,悟到深处,就学会了。

当然,读书要变为自己的东西,就要多写。好书是范例,按范文写,有如素描、速写,然后才是创作。常动笔,不仅锻炼文笔,下笔有神,更是磨砺思想,让思维活跃,充满智慧之光。

1.3阅读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

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讲:“阅读可以使学生摆脱成绩不良的状况,而且,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困难’学生阅读的东西越多,他的思想就越清楚,他的智力也就越积极。”“越是学习困难的儿童,他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越大,他越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书籍和由书籍唤起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是防止读死书的最有力的手段,而读死书是一件大坏事,能使智慧愚钝。”

在人类历史上,知识的累积从来没有像过去一百年来这样惊人,从1961年到1981年,这20年间所累积的知识几乎是过去两千年的总和,从1981年到现在,知识又几乎增加了一倍,这都是前人无法想象的。知识的快速累积,科技的突飞猛进,科学家对于未来世界的预测都不敢超过五年。

孩子必须具有足够的能力才能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变革。在这样的形势下,死记硬背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学习需求,取而代之的将是资料的搜集、整合、应用与创新的能力,只有善于学习并终身学习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淘汰。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首先应该是从小培养阅读习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1983年,在美国教育部的帮助下,由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了“阅读委员会”,在详读一万多份有关阅读的报告后,委员会发布了一项名为《成为阅读大国》的报告,认为阅读是所有课程的核心和基础。

教育家们也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绩有密切关联。学生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阅读越早越有利。因此,近年来在世界各国掀起的教育改革浪潮中,都把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依据相关研究指出:小学三年级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学习优秀与否的关键,因此,美国教育部曾陆续提出“挑战美国阅读”、“卓越阅读方案”。布什总统上任后,提出“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在后面”的教育改革方案,并且将“阅读优先”作为政策主轴,拨款50万美元,希望在五年内,让美国所有学童在小学三年级以前具备基本阅读能力;在日本,文部省把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拨款资助民间团体举办为儿童说故事活动,并充实学校图书。2001年底,日本颁布儿童阅读推进法,指定每年的4月23日为儿童阅读日;在中国台湾地区,90年代后开始推行故事妈妈活动,请一些妈妈到幼儿园给孩子讲故事、读图画书。随后,又提出“书香满宝岛”活动,2000年也定为“儿童阅读年”。目前台湾有大大小小的读书会三千多个,阅读运动蔚然成风。

如果您还觉得这些理论有些“唱高调”的话,美国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关于阅读的定律可以说明阅读的重要性,这个定律显得简单而实用:

(1)你读得越多,你就知道得越多;

(2)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

(3)你越聪明,你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就越长;

(5)你获得的文凭越多、越高,你工作的时间就越长;

(6)你工作的时间越长,你赚的钱就越多。

的确,在竞争激烈的未来社会中,生存能力是父母要为孩子考虑的第一要素。那些认为阅读耽误学习时间的大人们,需要反思一下。

当你用14秒钟跑完100米的时候,你应该意识到,你还有更大的速度潜力,开启这种潜能的只能是多练、多跑。其实,人的能量往往比自己所想象的要大得多。人有多方面的潜能,最大的潜能就是智能,激发这一潜能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而阅读的过程,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当你聚精会神于阅读的时候,你就在思索、想象、判断和推理。美国阅读专家M·A·汀克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阅读时用于眼睛移动的时间仅占总时间的5%,其余95%的时间则用于思维。”

阅读的效果也直接取决于思考的情形。一方面,阅读中的思考使你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不断地得到全面的锻炼,使你能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概念,正确地进行判断和思维,并且善于联想和想象,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达到思维活化的目的;而另一方面,读书能使人的思维深化,唤起对各种现象进行探索和分析的意念,从而实现借助他人的思想,开发自己的思想的效果。这时,阅读成了一种思维催化剂,读到此,想到彼,纵横拓新,继往开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是说,借助阅读这把金钥匙,你为孩子开启的是一扇智慧之门、创造之门、成功之门!

1.4一本好书将让孩子受益无穷

我们对所看的书必须做认真选择,因为书,就如埃及国王在他的图书馆上所题的那样,是“灵魂之药”。

——奥利佛·文德尔·荷默斯

在所有无生命的物体中,在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事物中,书离我们最近,因为它包含了我们的真实思想、我们的志向、我们的愤怒、我们的幻想、我们对真理的忠诚。

——英国康拉德

文学是沟通人类心灵的桥梁,阅读是一条极佳的路径。书籍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尤其对精神世界的构建作用不容忽视。

只有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我们民族以及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我们的孩子才能在一个人文素养丰厚的平台上成长,也才能够有真正辉煌的未来。

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认同这样一个观念:孩子们从小就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读最适合他们的好书。

孩子来到世上,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渴望,他们渴望快快长大,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渴望尝试许多不知道的感觉,渴望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生活中他们有太多的期待也有无数的疑问。书中描述的世界丰富多彩。书籍给孩子打开了解世界的窗口,蕴涵着的美好情感也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使他们能缓释现实世界里的压力,获得心理上的慰藉。大量阅读书籍还可以柔软孩子日渐坚硬的心灵,寻找到一种情感的参照和寄托。事实上,在孩子非常纯真的年代,我们给孩子什么,将来就会收获什么。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忘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俄国的罗蒙诺索夫小的时候,最希望得到的就是书,他是渔民的儿子。白天,他跟父亲出海打鱼,晚上,躲在板棚里看书。有一天,罗蒙诺索夫和父亲在海上打鱼,忽然,一阵狂风,大海掀起了巨浪,船上的帆被吹落了,情况十分紧急。他不顾一切,沿着摇晃的桅杆爬上去,很快把吹落的帆扎结实了,渔船恢复了平稳。狂风过去后,父亲把他拉到身边,笑眯眯地说:“孩子,我要奖赏你的勇敢,给你买件鹿皮大衣,好吗?”罗蒙诺索夫摇摇头。

“那你要什么呢?”

“我要买一本书,爸爸,其它我什么都不要。”

“难道一件鹿皮上衣还比不上一本书?”

“爸爸,我想要一本好书,什么知识都有的书。比方,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会掉下来,为什么过去就是黎明……”

父亲和水手们听了,都惊奇得睁圆了眼睛。长大后,罗蒙诺索夫成了俄国著名的科学家、诗人、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科学研究范围很广,涉及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在科学研究的同时,他又进行文学创造和语言学家和历史学研究,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作品。

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心灵充实,使之明辨是非,使人有爱心和文明行为、礼仪规范;而读一本坏书,则使人心胸狭窄,使人不知羞耻,使人自私残暴。和好书交朋友,一个知心的好朋友,只要你肯积极地向它学习,积极地和它做朋友,它一定会把一切都毫无保留的全都传授给你。书籍里的知识是无穷的,书籍里的乐趣和欢乐更是无穷无尽的,只要你善于动脑,善于去发现,你就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来源于一本本的好书。

1.5爱读书的孩子更聪明

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聪明程度取决于左脑和右脑的神经细胞之间建立联结的数量。神经细胞之间建立联结的数量越丰富,网络越庞大,人就越聪明。人在3岁到12岁期间建立这种联结是最旺盛的,其中5~8岁是顶峰期,几乎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增长。青春期以后就被稳定下来,而后变得缓慢。

神经细胞之间建立联结的数量又取决于周围的环境,环境越丰富,神经细胞受到的刺激越多,建立的联结也越多。儿童学习的速度就越快,效率也迅速提高。因此在儿童5~8岁的时候,为他们创设一个丰富的环境尤为重要。阅读,博览群书是促进左右脑这种联结最有效的手段。孩子们可以通过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接触到最广泛的知识,联想出无穷丰富的画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正因为功课对于某些孩子来说很艰难,所以我们更要鼓励他们去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这就好比让一个在封闭的屋子里干活干久了的人,到鸟语花香的园子里散散步。否则,他们对于学习的理解将是枯燥和无法忍受的。有些孩子不是不聪明,而是开窍较迟。用教育学术语说,是思维暂时处于沉睡的状态。那么,怎样唤醒思维,使他们蕴藏着的聪明苏醒过来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多读有趣的课外书。

当孩子怎么努力也解不出一道别人看来很简单的数学题时,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做的——他说:“孩子,放开吧。你先看看这本漫画书,回头再来想。”苏霍姆林斯基有个叫费佳的学生,算术应用题和乘法很差,于是苏霍姆林斯基为他搜集一套书籍给他阅读,到了五年级,费佳成绩赶上来了,六年级还参加了“少年设计家小组”,后来成为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师。

为什么读书使人聪明呢?美国教育家施道弗研究证明:阅读时用于眼球移动的时间仅占5%,其余95%的时间用于思维。

有关科研机构根据大量跟踪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大凡是文理兼修、学习轻松的中学生,都是在小学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课外书籍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人的大脑好比待垦的荒地,广泛的高品位的阅读,使它成为沃土,只有在这样的沃野里,才有可能长出参天的智慧之树,结出丰硕的知识之果;仅抠教材的人,他的精神世界无疑是贫瘠的盐碱地。即便现在的考分很高,他的将来也很难乐观。那些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苏霍姆林斯基)、高分低能的学生就是如此。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后进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苏霍姆林斯基无疑是成功的,他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可能都有这种经历:天天紧跟在某些薄弱生后面,反复讲解或默写,多次重复后即使这些孩子能解决某些练习题或默写词语,但一段时间(有时可能一天都不到)后,他们便忘得一干二净,令人苦恼。那就让我们的孩子走进阅读吧,相信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会给我们带来启发。

(1)阅读使人获得知识。

每个人都时时需要知识,时时需要阅读。背书包的年代,除了读课本以外,也读《黑猫警长》,读《数理化自学丛书》,读《约翰·克里斯朵夫》……因为你的课程学习需要有课外阅读的辅助,因为你面对的世界是那么浩瀚,你所需要的知识远不止于语文,数学和其他课本所讲的。一般而言,在学生阶段,你仅仅学到了一点最基本的知识,或者说,它仅仅为你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离开学校,你才知道要学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更何况,过不了几年,你在学校学到的那点知识也可能变成老朽,需要更新了。所以,中学或者大学毕业后的路怎么走,书本会及时指导你。

我们的人生是如此丰富,每个人所需要的知识是那么广博,没有哪位全能的导师可以完全指点,只有请教记尽古今事的书籍。在那里,有人学到健康知识,有人云游世界,有人获得相夫教子的诀窍,有人领略到修身齐家的道理,更多的人则吸收了新的知识与技能。大到确定人生观,掌握专业知识,小到如何理解一个字的含义,怎样烧麻辣豆腐;远到仓颉造字的故事,近到昨天的体育赛事,无一不在书本的覆盖之内,无一不能从阅读中知晓。我们应该因此而由衷地感谢阅读,感谢书本。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学术论著使人摆脱愚昧无知,而文艺著作使人摆脱粗野和庸俗”。的确,书这种东西,只要是内容健康的,无论高雅还是通俗,无论是潜心研读还是顺手翻翻,都会给人以知识的力量。

(2)阅读可以开阔人的眼界。

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讲出了一个朴素的哲理: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站在更高的地方。要想使自己的视野更开阔,就必须不断地学习知识,提高自己。

一位学者曾经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句话说明,喜爱读书、知识广博的人,可以使自己变得明智、灵秀、周密、庄重、善辩,从而使自己的人生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眼界在阅读中开阔,开阔为知行服务。”通过广泛地阅读,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以实践来检验知识的正确性,那么眼界就会随着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开阔。

1.6创造来自于读书之中

有人说读书与创造是一对冤家,读了书后会被书中的条条框框所限制,不敢大胆创造。其实不然,书籍像土壤,孕育着作者创造的智慧,阅读像耕耘,播种出读者的创造灵感。从读书中受到启发,并有所创新的事例不胜枚举。

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发明者从书本中吸取前人的经验所摩擦出来的智慧火花。火车的发明者斯蒂芬逊自幼家贫,但他酷爱读书,阅读了大量有关蒸汽机原理的著作,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发明了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火车。这个例子有力地说明了读书与创造相辅相成的关系。创造的基础在于扎实的知识积累,而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就是读书,从书中找到前人的经验和教训,这样就会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郭沫若曾说过:“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在实事求是的读书中“异想天开”地去创造,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清代诗人袁牧曾说:“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如果说“食桑”“采花”可比做读书,那么“吐丝”“酿蜜”就是创造了。创造与读书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的大脑不是知识的容器,正如鲁迅先生所讲的,要运用脑子把知识加以创造,使它放射出更加夺目的色彩。

读书是创造的基础,而创造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我们不仅需要“食桑采花”,而且更要去吐丝酿蜜,富有创造精神,这样才能紧跟时代的脉搏,成为时代需要的创造人才。

灵感并非只属于某一部分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所有,更不是天才的专利品,它是人们头脑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现象。一般地说,思考者所拥有的经验和知识的丰富程度,同他获得灵感的可能性是相对应的。任何人,包括未成年的孩子们,也有可能通过阅读,开动脑筋,进行创新。

只读书而不去创造相当于不读书。英国有一个叫雅克顿的人,他可以算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7万册藏书都读遍外,他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笔记。但是,他只贮存知识,从不创新,结果终生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在读书是也需要去创造。

由于我们对某一事物的传统意义了解太多,因此阻碍了思维的灵活性,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被前人牵着鼻子走,导致创造能力的僵化。古今中外不少人勤奋刻苦,但终其一生,有积累而无创造,为知识所困。我们应该学会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为思路的开拓变化留有充分的余地,使知识能灵活地聚合、置换、跳跃、碰撞,进而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日本的索尼公司,曾经是一个小公司,经过一翻努力,一跃成为日本屈指可数的大公司。成功的原因很多,有一点是:他们将我国的《孙子兵法》成功运用到商业领域中,由此而打开了产品的销路。《孙子兵法》由军事而推广到商业领域,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这个创造又是以读书为基础的,如果不读书,就不可能知道这本书,也就不可能了解书的内容,更谈不上由此进行的创造了。

阅读创造,是指在透彻掌握各种读物形式和内容的基础上,转换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思路,提出新的观点,提供新的材料,运用新的方法,从而拿出创造性的成果。古今中外,无论是科技精英,还是创世领袖,无论是文艺大师,还是思想巨匠,大凡做出非凡业绩的杰出人物,无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

化学家诺尔在读书时,看到“硝化油掉在沙地上随即凝结起来”这句话,思维一动,成功地解决了硝化油运输的问题。让我们也向诺尔一样在读书时去创造,那么也许下一个诺尔将是你。

如果把自然和社会比作一座森林,要想全面地认识自然和社会,就不仅要走进这座森林,还要能走出来看这座森林。别人的著作,就好比是森林中的一个个火把,他们可以照亮你,但是路还需要自己发现。如果见着火把就走,那么你就很难快速地走出森林、全面地认识森林。把读书当作创造的过程,有六个字需要把握:怀疑、比较、发现。怀疑,就是敢于对书中的观点提出疑问,不能囫囵吞枣、人云亦云,生怕记不全、记不熟;比较,就是对同一个问题,比较不同的认识,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吸纳知识、深化认识,正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发现,就是思考,要善悟,兼收并蓄,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如此,不仅书中正确的东西变成了自己的,而且,联系实践去发现,还能够拥有书中所学不到的东西。

读书中坚持创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态度,是一个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创造在于积累,在于联系实际和敢于实践。单纯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即使有创造也是空的。理论知识只有和实践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财富。读书是一种理论上的调查研究,这种调查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的调查研究统一起来,相互促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调查研究。把读书当成是一种创造,书读起来才不会枯燥,才能把书读活。

在透彻掌握各种读物形式和内容的基础上,转换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思路,提出新的观点,提供新的材料,运用新的方法,从而创造出新的成果。这就是阅读的功效。有朝一日你的孩子也会成为科学精英,文艺大师,思想巨匠,成为一个杰出的人。

1.7读书,世界首富的秘密

亚洲首富孙正义在23岁的时候得了肝病,整整住了两年的医院。在两年当中,他阅读了4000本书籍,平均一天阅读5本书。孙正义在读完了4000本书籍之后,他根据自己读书的心得写了从事40种行业的发展计划,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多年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要成为世界首富,就必须从事最新兴、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一出院,他就以坚定的信念决定进军计算机行业,并从这4000多本书中总结出了一套与众不同的创业方案。

于是,孙正义创立了他的公司,这时他的员工只有两个。公司开业那天,孙正义站在公司装苹果的水果箱上面,跟他的两个员工说:“我叫孙正义,在25年之后,我将成为世界首富,我的公司营业额将超过一百兆日币!”那两个人听了之后,立刻辞职不干了,他们都以为老板疯了——但他们不知道孙正义两年之内读了4000本书籍!

后来,孙正义真的验证了他苹果箱上的誓言,成为亚洲首富,而且正在向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发起挑战!

比尔·盖茨也同样是一个饱读群书的人。虽然没有读完大学,但九岁的时候比尔·盖茨就已经读完了所有的百科全书,所以他精通天文、历史、地理等等各类学科,可以说比尔·盖茨不仅是当今世界上金钱的首富,而且也可以称得上是知识的巨富。

曾经有一位自以为学识渊博的哈佛大学毕业生信心十足地来和比尔·盖茨面视,比尔·盖茨问:“请问你,你是哈佛大学毕业的吗?”他说:“是的,准老板——比尔·盖茨,我是哈佛大学毕业的。”“请问你,你很聪明吗?”他说:“我是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应该智商还不错。”“那你今天是来应征微软公司的产品部经理吗?”他说:“是的,准老板——比尔·盖茨,希望我能有机会为您服务!”“请问你,你既然这么聪明的话,那亚马孙河有多长?”

那位高材生顿时傻了,“亚马孙河?……”“答不出来是不是?”比尔·盖茨微微一笑说:“显然你不够聪明。”比尔·盖茨建议那位高材生多读一些书再来面试。

所以说读破万卷书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坚实基础,“书中自有黄金屋”是千年不变的真理,首富亦然,我们大家也亦然。

李嘉诚的成功同样离不开读书。李嘉诚的理想之火点燃于他的童年,而父亲李云经的教育则是促使这把理想之火熊熊燃烧的重要因素。在李家,有一个面积不大,但藏书比较丰富的小书房。李云经的这个书房,一般人是不让进去的,然而对儿子嘉诚却是敞开着的。随着李嘉诚的成长,李云经在经济还不宽裕的情况下,经常购进一些适合儿子读的书,以此培养儿子的读书兴趣。童年时期的李嘉诚就成了这间书房的常客,每天放学回家后,他就像小蜜蜂采蜜一样,一头钻进书堆中。这个小天地对于小嘉诚来说,是那么新鲜,那么奇特。在这里他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学会了做人处世的道理。在这里,父亲还经常给他讲岳飞、文天祥等爱国英雄的故事,教他懂得每一个人都对国家、民族有着神圣的责任。

李云经只要有闲暇时间,总要陪着儿子一块玩。还是在小嘉诚进学校不久的一天,李云经带着儿子去汕头看大海。那天天气格外晴朗,父子坐在海滩上,观看宽阔的海面上千帆竞发,往来如梭的船只,小嘉诚被神奇的大海所吸引。此时,李云经还为儿子讲述了《圣经》上的一个故事。《圣经》上说,人是上帝所造。人类最初是带着罪恶的烙印来到世间的,那时的暴力和罪恶充满人间。对此,主宰人类的上帝耶和华决定将他所造的人和动物从地球上统统消灭,以此结束这个罪恶的人世,同时,留下新的一代人类,建立一个充满快乐、幸福的新世界。于是在他们中间选择了一个叫诺亚的善良的一家人,并让诺亚和他的儿子们用哥斐木造了一只方舟,并将方舟的里外抹上松香。7天后,天上下起了滂沱大雨,这场大雨一直下了40个昼夜,大地上的人类、走兽、飞鸟等一切生灵都被淹死了,只有诺亚的全家及动物乘坐他们造的方舟漂荡在茫茫水面上免此一劫。自此,诺亚方舟被人们视为人类万物复苏的希望之舟。

李嘉诚偎坐在父亲的身边,一边听着父亲讲述的美妙故事,一边用眼睛眺望着海面上航行的万吨巨轮,“这不也是诺亚造的方舟吗?”李嘉诚心中惊呼道。他对船产生了一种神奇与羡慕的感情。他想,这船上的船长真了不起,一定是一个大英雄。于是,他忍不住从父亲怀中站起来,对爸爸喊道:“爸爸,这不就是你讲的那个诺亚方舟吗?真了不起,我长大了也要当船长,去驾驶那最大的诺亚方舟。”

父亲爱抚地摸着李嘉诚的头说:“你真是我们李家的好后代,有志气!”

停了一会,父亲又道:“阿诚,你要知道,当一名船长必须想得很多很远,你看现在天气晴朗,海面上多么宁静,但你要知道,当你出海后,风暴来了,大海顿时会失去宁静的性格,波涛滚滚,桀骜不驯。当船长的必须提前想到这些,并提前做好迎接风暴的准备。阿诚,你要记住,长大后干任何事情就像做一名船长一样,要随时预先作好应付一切突发事件的准备。”

李嘉诚将父亲的话铭刻在脑海里,在他以后的人生历程中,扬起自己建造的诺亚方舟,在看不见硝烟的激烈商战中,按照自己的人生座右铭,在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使他从一个替人端茶倒水的小杂工,一跃成为香港首富和全球超级富豪、著名的实业家。

1.8信息时代,阅读很重要

我们正处于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所以学会如何学习和阅读对于我们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以及提高自身素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科学预言家托夫勒曾说过:“在21世纪真正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掌握学习和阅读的方法,会不断激励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资讯,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有力量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绝大部分的学习是通过阅读开始的。当然,任何人都可以宣称:“我用不着阅读这些东西。”是的,没有人强迫或要求你阅读这些东西。但等到有一天你面临“下岗”或希望重新学习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成为社会的古董。如果你的梦想是获得成功,那么,有太多的东西你必须认真面对,努力去阅读、去学习。对于那些只想得过且过、知足常乐的人来说,信息时代对他们没有丝毫压力,他们完全可以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不顾身边的渔网已经破烂不堪。可是,他们面对社会的进步或丝毫动荡就会不知所措,完全失去方向。如果经济出现衰退,他们将是第一批失业的人,而且他们一旦失业就很难再被另一位雇主聘用。

当然,在现在的城市里,充斥在各个贫民窟的人们,许多都是这样得过且过,一点都不想通过学习和阅读充实自己的人。但是我们要清楚,想在信息时代站稳脚跟实在是不容易,在经济繁荣的时候,谁都不用担心什么;可是在经济出现周期性衰退时,要想仍然不被形势抛下却需要人们真正学习很多的东西。对于一个希望获得梦想中的成功桂冠的青年来说,他要学的知识很多,比如英语,不仅要能够熟练地阅读,还要能流利地听、说和理解,流利的英语是让自己跻身社会上层的钥匙。除了英语,还需要了解关于经济的许多知识,这对于了解市场经济中的现象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必须具备有关财务、税收等知识。虽然你并不想成为一名会计或是秘书,但是了解这些便于你掌握整个行业的经营情况,以便你将来改弦易辙时心中有数,而不致盲目抉择。计算机是你必须掌握的另一门技能。这些东西构成你的知识背景,但重要的是你在你从事的职位上——如果你是(或希望是)一名白领的话——你必须随时准备着阅读大量的材料,或是用你曾经阅读过的大量材料来使你的工作更加出色,从而得到升职的机会。

所以,快速阅读对于我们是何等的重要!当我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要进行学习的革命时,我们更要认识到进行阅读革命的重要性。因为不会阅读的人真的是太多了!因此,如何提高阅读的效率,使阅读速度能在传统的阅读基础上提高几倍到几十倍,这不仅对在校的学生有所帮助,而且对于我们步入社会的青年也有着醍醐灌顶的启迪意义。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掌握这么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那么他们就将有更多的时间除在学校学习之外在其他方面也能够得到锻炼和发展。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和情感能力。如果我们的青年朋友能够掌握这么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那么他们就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获取力量,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不会被随时抛下。很多时候,由于阅读的艰难,许多人放弃了读书。试想,忙碌了一整天,无法找到充裕的时间来完整地阅读整本书,于是宁可把自己泡在电视里面,也懒得拿起书本。

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现实时,我们就要努力使自己适应社会现实的要求。阅读方法的提高、阅读质量的提高,其实也就是自己聚敛人生财富的效率提高。当我们自己获得了充实和力量,那么知识和技能的财富就会变为就业的保险单,如果我们的研究人员和教师能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在同样的时间能够阅读几倍的文献资料,无论在拓宽思路,还是设计研究方案中都能比以前更胜一筹。

总而言之,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已经和将要获得的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很多人以为大学毕业后就可以永远告别学习,那么,等待你的命运将是随时准备着被时代抛弃。学会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最重要一步。如何快速而高效地阅读,如何增强阅读过程中理解和记忆的水平,这是本书要告诉你的,也是这个时代要求你的。

也许会有一些人对我们上面说的话不屑一顾,认为我们是在危言耸听。那好,在进行后面的阅读之前,我们就先对自己的阅读速度和方式进行一下测试。测试方法是这样的:首先准备好计时工具,如手表、石英钟等,你准备好后开始阅读书籍,以你通常的速度和方式阅读,以基本读懂为目的。读完后计算一下所花费的时间,用阅读时间除去字数,就是你的阅读速度。这里我们想告诉你的是,如果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并且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在保证阅读质量的前提下,中国人每分钟阅读的汉字数量最多可以达到3000字左右。用这个标准对比一下自己的测试成绩,看看你现在的阅读速度能达到多少字呢?

1.9阅读,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知识就是力量”。毫无疑问,读书是青少年获得全面成长的必修课。但今天的青少年花在读书上的时间越来越少,沉重的课业负担、内容丰富的电视节目以及日益普及的互联网挤占了青少年大量的课余时间。在这种形势下,青少年的阅读迫切的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很多杰出的人物在青少年时代都酷爱读书,以书为友,以书为乐。

在参考很多教育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在这里给青少年的阅读提出三条重要的建议:

(1)青少年要博览群书。青少年要开阔视野,要广泛的阅读。博览群书,文学名著、散文经典、人物传记、通俗哲学、科学作品、寓言童话、历史读物、政治社会等等,都应该涉猎。博览群书的人,才可能成长为学识渊博、思维敏锐的人。

(2)青少年要读最好的经典作品。读经典作品才算得上是最聪明的读书方式。最好的书是最优秀的头脑赐予我们的最好礼物。读这样的书就是从历代先贤那里源源不断地获取精神食粮和人生教益。

(3)青少年要养成经常读书的习惯。如果能够让青少年养成经常读书的习惯,那么他们将从书上获得惊人的知识与智慧。哈佛大学的一位前任校长说过:“要养成每日阅读有益书籍的习惯,几年后思想上将有大的长进。”

另外,为青少年创造读书的环境,用巧妙的方法引导青少年读书,与激发青少年读书的兴趣同样重要。

1.培养孩子阅读能力应从小抓起

家长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一旦错过了培养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家长就得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

童年中期被称为“黄金教育期”或“饥渴期”。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电视、互联网走进了家庭,孩子们从小就被电视,网络吸引。所以,要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难度比以前更大,家长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以更大的爱心、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帮助孩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很多杰出人物的成功都缘于童年时期书籍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的种子。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因家庭贫困,少年时代没有系统上过学。19世纪中叶美国还很落后,一位安德逊上校把自己仅有400册书的私人藏书室对公众开放,卡内基便常常去那儿看书。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阅读历史书籍,后来又迷上了有关钢和煤的书籍。卡内基在那里获得了启蒙教育,他终生不忘,后来在自己捐资兴建的一座图书馆前特地立了一块纪念碑,感念安德逊上校的恩德。

2.避免家庭教育的僵化

许多父母都喜欢光凭学习成绩来评价和比较孩子。成绩优异的,给以赞扬和奖励;成绩差点的,不是责骂,就是嘲笑。要知道,成绩往往只能代表智力,而不能证明孩子的品格、性情及其他潜在的能力。它只能当作评价孩子的一项指标而已。

“不要让孩子整天在课本里打转,只有快乐地阅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才能快乐地成长。”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针对当前的教育现状,充满忧虑地说。

一些父母对孩子读书寄予过高的期望,期望孩子阅读能迅速提高思想觉悟、提高学习成绩、提高修养等。所以,父母在读书的问题上特别容易与孩子发生冲突。比如,孩子总喜欢看轻松的卡通,而父母则希望他们看有教育意义的书。关键是孩子看书在于获得乐趣,而父母则更注重孩子读书的教育功能。

孩子一生下来,就要面对很大的读书压力,使孩子从小就感觉到读书是一个苦差事。当孩子读小学时,你说:“好好学,考一个好中学才行。”孩子考上了一个好高中,你又叮嘱:“好好学,考一个好大学才行。”他们不是自愿的学习,而是被动的,是痛苦的学习,他们谁不想尽快脱离读书这个苦海。终于在苦海里熬出了头,大学毕业以后,如释重负,再也没有作业了,再也不用考试,高兴得不得了。

什么是成功的教育?很简单,让孩子喜欢至少是不讨厌读书就是很好的教育,否则正好相反。因为读书本来是一辈子的事情,而我们却用极端的读书方式使孩子败了读书的胃口,使读书变成了上学时的事情,这种读书方式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读书对孩子来说首先是一种娱乐,或者说,读书首先具有娱乐功能。娱乐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没有娱乐活动,或者说孩子从书中得不到乐趣,他又怎么会喜欢读书呢? T8rsHseIuOzwm1BTR2HzzWfiG6J69FJ2CZpAqg799Nw9YMFwPhNe62xvMgHq3Qw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