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远离愤怒,心平气和地看待一切

找出你的“愤怒源”

愤怒是一种很常见的情绪,特别是年轻人,如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他们往往三两句话不对,或为了一点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就大打出手,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其实,愤怒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它本身不是什么问题,但如何表达愤怒则易出问题。有效地表达愤怒会提高我们的自尊感,使我们在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能勇敢地战斗。

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适当有效地表达愤怒是很困难的。一般来说,我们要么肆无忌惮、漫无目的地发泄愤怒,要么是把愤怒埋在心底,任它发霉腐烂。暴雨倾盆的愤怒会对别人和自己造成伤害,把我们带离自己原来的目标;而把愤怒强行压制下去也不可取,因为压抑的愤怒不会消失,它会以头痛、抑郁、无缘无故的妒忌等形式表现出来。

性情暴躁的人有如下几种表现:

(1)情绪不稳定。他们往往容易激动。别人的一点友好的表示,他们就会将其视为知己;而话不投机,就会怒不可遏,拳脚相向。

(2)多疑,不信任他人。暴躁的人往往很敏感,对别人无意识的动作,或轻微的失误,都看成是对他们极大的冒犯。

(3)自尊心脆弱,怕被否定,以愤怒作为保护自己的方式。有的人希望和别人交朋友,而别人让他失望,他就给人家强烈的羞辱,以挽回自己的自尊心。可是同时也就失去了和这个人亲近的机会。

(4)不安全感强烈,怕失去。

(5)从小受娇惯,一贯任性,不受约束,随心所欲。

(6)以愤怒作为表达情感的方式。有的人从小接受父母的教育模式就是被打骂,所以他也学会了将拳头作为表达情绪的方式,甚至有时候把愤怒作为表达爱的一种方式。

(7)将别处受到的挫折和不满情绪发泄在无辜的人身上。

据悉,康乐县某村陈、黄两家邻居,为10平方米的一块晒麦场发生争执,陈将黄家麦子一脚踢开,黄一气之下捡起砖块将陈打得头破血流,因伤势严重,被依法判刑1年半。当问及他犯罪动机时,回答却是惊人地简单:“我咽不下这口气!”

在现实生活中,因不制怒“咽不下这口气”,走上犯罪道路的屡见不鲜。如有的街坊邻居,为一寸地基,一只鸡鸭乃至一句闲话,动辄吵嘴打架,非要争个山高水低不可。俗话说“小事是大事的根”,小不忍则乱大谋,打架斗殴无赢家,往往两败俱伤,给家庭带来不幸,给社会增添不安定因素。居家过日子,邻里之间,瓜藤瓜蔓连连扯扯,少不了结点疙瘩;低头不见抬头见,也难免碰了肩膀踩了脚。这些小事,只要心胸开阔些,彼此谦让谅解,自然烟消雾散。但遗憾的是,一些人心胸狭窄,为鸡毛蒜皮小事斤斤计较,动怒争气,提刀弄杖,打架斗殴,酿成悲剧,后悔晚矣。

马路上因超车的擦撞、抢停车位的怒骂,看不惯上司居功诿过的闷气,上司的迁怒,老师恨学生不成钢的怨气,挂着冰冷微笑、其实正暗自咒骂着你的侍者……生活中、职场上的怒火一点就燃。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研究发现,1/4的上班族经常生气。

你常生气吗?如果生气是你的常客,建议你找出自己的“情绪温度计”,或来一场与怒气的心灵对话,彻底赶走怒气。经常生气就像不断的小感冒,严重影响工作表现。许多专家建议从生理角度来改变生气状态:

首先要闭上嘴,因为盛怒时的舌头像把利剑,容易刺伤人。

接着深呼吸,强迫心跳、血压恢复正常状态。或者离开现场找个安全的环境,动动身体、打球或做体操。

盛怒时,跑去照镜子,看见自己怒气中的样子觉得很滑稽,忍不住扑哧笑出来。

专家还建议使用“情绪温度计”。平时养成记录情绪的习惯,每天分几个时段记录,并写下动怒的原因,这种训练有助于自我察觉、检测怒气。

情绪温度计的刻度设定在0~10分,将一天分为7个段落,例如一早抢停车位失败,还没进办公室就在电梯前和部门经理吵架,决定只给自己2分。

了解自己一天情绪的起伏变化后,接着去找原因,并给自己写一段话。为什么给8分,喔,原来在下午3∶00,听到窗外小鸟吱喳叫,感觉很愉悦。坚持忠实记录,你会发现每天的情绪波动受周遭环境与他人的影响非常大。记录久了,自然培养出很细微的察觉能力,即使生活中很细微的情绪飘过,你也能捕捉到。

建立自己的“情绪温度计”,更能掌握常生气的时段和原因。一旦接近情绪高温期,可以赶紧做准备,警告同事闪远点,免得被无名火烫伤。

除了察觉情绪,找出自己的情绪温度计之外,学习从大架构看人生的挫折,才能真正不起怒气。制服愤怒的重点在于理清愤怒来源,有效表达它。下面的方法会帮助你做到这一点。

1.认清你想通过愤怒来达到什么目的

不要被愤怒蒙住了眼睛,看看愤怒背后的欲望是什么。如果你希望和别人交朋友,而他(她)让你失望,你就扇人家耳光的话,那么你就永远失去了和他(她)亲近的机会。相反,你可以说出你真正的感觉:“我很重视我们的友谊,但有些事情威胁到了我们的友谊,这让我很失望。让我们谈谈,一起来解决这个矛盾怎么样?”

2.不要把不满情绪发泄在无辜的人身上

有这样的可能,你之所以对他愤怒,是因为对他发火比较安全?不要把谁当替罪羊,这样没有任何作用,相反会让你的情绪失控,发完火以后你会后悔莫及。如果你成了别人愤怒的目标和牺牲品,问自己:“我一定要接受这个人给我安排的位置吗?我一定要为这种事感到受伤吗?”其他人和你一样也会寻找替罪羊。你可以去做志愿者,但不要做“志愿羊”。即便别人选择了你,也可以避开。不要上钩,不要去打和你没关系、你也赢不到什么的战斗。

3.找出获得爱和快乐的方法

你的愤怒有些是来自于你的基本需要和欲望不能满足,你感到深深地受伤或无助,你想要生活中有更多的快乐和关爱。愤怒并不排除爱、感激等积极情感。你可以深爱某人,为他(她)感到怒不可遏,但仍然继续爱着他(她)。实际上,愤怒的产生往往是由于爱得太深。人们常说:“爱之深,责之切。”在上述情况下,你需要找出获得爱和快乐的方法,愤怒才会消失。发泄愤怒只会让你更受伤。

4.不要用愤怒来弥补你的自尊心

愤怒可能是你用来掩饰自己受伤的一种高傲的方式,是你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和自负受到了伤害时的一种自我保护。但是这种方式不能最终解决问题。为了面子而奋斗只会让你时常感到失落,失落又会让你感到愤怒。

5.自信

真正自信的人是不会为了别人小小的事情就认为伤了自己的自尊心的。很多时候愤怒来自于我们的不自信和不安全感。比如我们常常看到小说中某位小姐在大街上看到一个落魄书生,贫病交加,眼看就要死在街头。小姐十分同情他的遭遇,就想把他接回自己家中照顾。没想此书生不领情,十分愤怒,说自己宁可死也不愿受人恩惠。这其实就是书生的脆弱的自尊心在作祟。

6.真诚、负责地表达你的愤怒,不要用暴力的方式

暴力只会带来更多的愤怒、伤害和复仇,无论是口头的还是躯体的攻击都不会熄灭怒火。告诉别人是什么让你感到愤怒或受伤害,告诉他们你真正希望他们做的是什么。以不攻击的方式,将不满表达出来,与其说“你错了,你简直离谱”,不如说“我觉得受伤,你的所作所为没有考虑到我的需要”。

愤怒是一次学习的机会。通过了解自己愤怒的来源,你可以把愤怒的能量转化为建设的动力。在平时注意那些让你烦闷的情境,不要让环境影响了你的心情,使你愤怒起来。比如,排队时人潮拥挤,空气恶劣,再加上等候时间长的话,人就容易发怒。这时,乘机放松一下,做做白日梦打发时间,有助于你的心情平和。

你的愤怒指数有多高

上班时间快到而公交车却因交通堵塞停滞不前时,你是否会烦躁不安?工作时计算机突然出现故障导致你的资料全部丢失时,你是否会郁闷不已?生活在现今这个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社会,谁不曾遇到过令人生气甚至怒不可遏的事呢?工作中的挫折、生活中的困难、同事间的摩擦、邻里间的纠纷、被人冤枉、在公共场所被羞辱、家庭不和、夫妻吵架、子女不听话等,都可使人生气、愠怒,甚至暴跳如雷。

怒,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之七情之一。人与人之间由于性格、修养、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不尽相同,发生某些磨擦或冲突是难免的,愤怒可以被理解。然而若是经常愤怒,或是一触即怒,往往会使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内经》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则伤脏;脏伤、则病起。”研究表明,暴怒能击溃人体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抵抗力下降。怒气犹如人体中的一枚定时炸弹,随时都可酿成大祸。“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就是这个道理。

发怒会使人远离真理。世界上很少有因为愤怒就使问题获得解决的;相反,愤怒常把事情搞僵了,搞糟了。愤怒时,极而言之,极而行之,没了后退之路,没了回旋余地。本来有理,反而变成了没理;本来小事,结果闹成了大事,甚至不可收拾。过后,悔之晚矣。俄国大文豪屠格涅夫曾劝告与人争吵、情绪激动的人:“在开口之前,先把舌头在嘴里转十圈。”愤怒是射向健康的一支利箭,它不一定能伤害你的敌人,却时时会侵蚀你自己的健康。

《孙子兵法·火攻篇》中指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这虽然强调的是临敌制怒,但对生活中的人们同样富有启发。

清朝林则徐官至两广总督,一次,他在处理公务时,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当他抬起头,看到自己的座右铭“制怒”二字,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立即谢绝了仆人的代劳,自己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表示悔过。

与人相处,不分是非曲直、动辄发火,是不文明的表现。易怒之人,应像林则徐那样,潜心修养,注意“制怒”,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纵心头无名之火,像火柴头似的一擦就着。

制怒的最好办法是忍、宽容。自觉的忍,理智的让,不是退缩,不是无能,不是放弃原则,而是一种策略,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只有洞察世事,心灵清澈,对是非矛盾有清醒认识的人,才会在可能被激怒的时候,做到真正自觉地忍,真正心平气和地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挑战。具有忍的智慧,达到忍的境界,需要修炼,而生活本身,它的正面经验和负面教训,则是这种修炼的燧石。

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反映你的涵养,你的心胸,你的内在力量。

一个不会愤怒的人是庸人,一个只会愤怒的人是蠢人,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做到少发怒的人是聪明人。聪明人的聪明之处,是善于运用理智,将情绪引入正确的表现渠道,使自己按理智的原则控制情绪,用理智驾驭情感。以平和的态度来摆事实、讲道理,要比大喊大叫更能让对方心服口服;而宽恕和谅解有时比伤害、侮辱更能震撼人心。只要我们肯下工夫学会制怒的正确方法,他人肯定会对我们的道德、修养以及理智、大度发自内心的佩服。那时,我们自会达到“风平而后浪静,浪静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鱼可数”的境界。

《三国演义》中,魏主封76岁的王朗为军师来战蜀兵。本想“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而退”的王朗,结果却被诸葛亮轻摇三寸之舌活活气死。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在恼恨暴怒之下,口吐鲜血而亡的故事更是人人皆知。

怒往往由气而生,气怒损生是有科学道理的。人之所以会被“气”死,是因为发怒时会出现心跳过速,特别是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往往会因为发怒而引起心律失常,或是发生心肌梗死而导致残疾。

老子曾说过:“世人秉性不相同,万事万物有前行有后随,有缓慢有急躁。有的坚强,有的虚弱,有的安稳,有的危险。圣人只是除去那种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因此,圣人是顺应自然而不妄为的。”而现代心理学教授钱玉芬则告诉我们,情绪谁都有,即使是大人物,生生气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发怒不过是由于外在强烈刺激而引起的一种不良情绪反应,是人身上真正自然的东西。

发怒会破坏人们健全的思维能力,使人难以理智地看待和处理问题。有这样的行为,自然会导致那样的后果。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伟人,都不必为此大惊小怪。

固然,生气的时候摔东西是一种宣泄方式,然而,发泄了之后就会痛快了吗?如果回答是“是”,那么你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欺骗自己。生气的人在他们平静之后往往会为自己的行为而羞愧。惯于发怒的人,大多是灵魂为情感所操纵,打乱了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使精神陷于混乱状态。那些发大脾气、气急败坏的人,他的眉毛竖起来,脸色青紫,浑身打战,就好似着了魔一般,说话语无伦次、是非颠倒,惹得人发笑。如果把他的形象用照相机拍摄下来,事后让他自己看看,他会大吃一惊,羞惭得抱头伏案。

当一个发过怒的人清醒与悔过的时候,他往往难以面对自己。

有一些人受了点窝囊气,又不便表白,他们就气急恼火,用打自己的脸来表示愤怒。愤怒使人失去理智,其结果往往糟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古人为了教导我们,留下了一句三字经:“怒思祸”。

很多人也许没有经历过愤怒到极点的体验,那恰似火山爆发的急剧喷发感,别人无法阻挡,但他们事后总会后悔。有时候生气伤害的不仅仅是你自己的身心、你的家庭,还会破坏更多人的生活。

最后,让我们记住清人石成金的《莫恼歌》:“莫要恼,莫要恼,烦恼之人容易老。世间万事怎能全,可叹痴人愁不了。任何富贵与王侯,年年处处埋荒草。放着快活不会享,何苦自己寻烦恼。莫要恼,莫要恼,明日阴阳尚难保。双亲膝下俱承欢,一家大小都和好。粗布衣,菜饭饱,这个快活哪里讨。富贵荣华眼前花,何苦自己讨烦恼。”

伤身三杀手:闲气、闷气和怨气

据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打猎的时候,口渴难耐,正好附近有一洼山泉,他捧起水来喝,一只老鹰疾飞而至,成吉思汗一惊,喝水的“渴望”被干扰,不禁大怒,抽出羽箭射杀飞鹰,他爬上山顶,发现飞鹰被羽箭穿胸而毙,而死鹰陈尸的山泉水源有条被鹰啄死的大毒蛇。

如果你是成吉思汗,你会怎么做?你会后悔自责?庆幸?自认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决定以后不要随便发怒?或在发怒情况下不再随便决定行动?

谁都会的一件事——生气,那太简单了;但是对应当生气的人生气,生气得恰到好处;以及为正当的理由生气,用正确的方法生气——那就不简单了;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驾驭的。

闲气是由生活琐事而生的不该生的气。有趣的是,生闲气的对象大多是生气者自己的家庭成员或身边的同事。常生闲气有三害:一害自己的身体。生闲气时心里不痛快,心情压抑或烦躁,这种消极情绪若经常出现或反复发生,势必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心理平衡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多种疾病就可能接踵而至。二害自己的事业。不良的情绪不仅会影响工作或学习的效率,还会妨碍与上下级和同事的关系,影响团结,不利于事业的成功。三害他人。生气时常会态度粗暴或出言不逊,使他人心境被破坏,心灵遭到打击。

一般说来,人在生闲气时,容易产生发泄、找“出气筒”等攻击行为,如恶声恶气、摔摔打打、怒目而视、破口大骂、动手打人等。这些攻击行为可能直接针对挫折的制造者,但当觉察出对方不能直接攻击而心中的恶气又要发泄时,常常找个“出气筒”。这“出气筒”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像《红楼梦》里晴雯撕扇子就是对宝玉责备情绪的发泄。

闲气多源于生活小事,而在日常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事儿是经常发生的。就拿在家里吃饭来说吧,菜很可能做得咸一些或淡一些,不大合自己的口味儿。一个想得开的人,菜咸些就少吃点儿,淡些就放点盐,同样吃得香。而对于好生闲气者,会觉得菜不可口,心里不痛快。显然,他们是把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儿给夸大了。所以,闲气大多是自找的。

好生闲气的人该问自己一句:“我是不是太小心眼了?或者太无聊了?”胸怀大目标,心想大事,天天有事做,就不会计较琐事而生闲气了。所以只有自身加强修养,宽厚待人,变责人严为责己严,这样就不会看谁也不顺眼而生闲气了。

所谓闷气,是有气不发,强憋在心里的气。这种气对身体危害甚大。因为,生气对健康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闷气憋在心里,不向外发泄,一般持续时间均较长。这种不良情绪压在心头不消散,可导致食不甘味,睡不坦然,肌体的抗病力随之下降,而有损于健康。同时,气憋在心里,常是越憋越重,甚至达到难以承受的程度。这时再骤然发泄,如同山洪暴发,即大发雷霆,我们称之为盛怒,而盛怒则会对身心造成更大的伤害。

但我们更想说的是闷气也会伤害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最怕的是两个最亲或关系最密切的人同时相互生闷气。就如夫妻之间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斗气,谁也不服输,不先开口,于是就会对身心健康和相互的关系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且夫妻关系也会日益紧张,隔阂加深,相互感情受到伤害,甚至会招致严重的后果。

哪些人好生闷气?据调查研究,性格内向或孤僻者,以及平时很少与人交际,朋友甚少,不愿意与亲友同事谈心的人,都比较好生闷气。因此,这些人应该更加重视克服自己性格、修养上的弱点。诚然,改变性格并非易事,但也不是办不到的。这些人应该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社会活动,走出狭小的天地,多结交一些朋友,培养一两项业余爱好,经常参加文娱和体育活动。这些都可以逐步优化自己的性格,开阔自己的心胸。特别是要逐步养成与熟人、朋友、同事谈心、聊天的习惯,心里不痛快就及时向外宣泄。在这方面,尤其需要得到其亲友和同事们的帮助,当发现他们有气憋着、闷在心里时,就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其将心里话说出来。

怨气是抱怨或怨恨之气,多因自认为遭遇不公而生。生怨气的对象多是自己的上级或其他有权势者。常生怨气是半点益处也没有的。许多人为了形象,不方便在外人面前发泄气愤,只能带着一肚子的怨气回家爆发,使家人成了受气包,受害最深。靠生怨气发发牢骚,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由于心中装满怨气,今天怪这个,明天怨那个,让这种消极情绪常困扰着自己,这是在破坏自身的心理平衡,涣散自己的意志和进取心,进而还会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的降低或紊乱。仔细观察一下周围,不难发现,那些牢骚满腹、怪话连篇、怨气冲天的人,几乎都与事业成功无缘。怨气,它只会误事而有害无益。

在同样或相似的外界刺激下,为什么有人很少生怨气而有人却怨气十足呢?心理学告诉我们,情绪和情感的发生,不仅取决于环境刺激,而且也取决于人的认识水平,这两者同样重要。比如,对待车、船票涨价一事,人们的反应相差悬殊。有些人愤愤不平,抱怨国家接连提高运费,增加群众负担;有些人则从国家发展经济的大局出发,认为现在能源不足,运价成本大幅度上升,人员的工资也增长许多,运费理应提价,因此,并无怨气。这表明,欲不生或少生怨气,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水平。

如果别人的言行触犯了你,你先要看一看对方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假如对方是无意的,则应该“不知者不怪”;假如对方是有意的,则要分析其言行是对还是错。对者,应该欣然领教;错者,可以采取恰当的方法回敬,包括保持沉默,没有必要生气,否则便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愤怒有底线

在很多时候,人们在为自己找借口:生气是一种宣泄,而人的情绪需要适当地宣泄。因此,对别人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社会尊重你渴望被别人了解和觉察的需要,也会允许你这么做,换句话说,社会允许你在一定的范围内宣泄情绪。但是,它有个底限。

俄罗斯第一任沙皇伊凡四世被后人称为“恐怖的伊凡”,他因使用极其残酷的手段来剪除政治上的反对者而著名。他同样把这种手段施之于平民。

诺夫格罗德是一座被他的军队征服的城市,那里的居民过去可以随意同立陶宛人、瑞典人进行贸易,他们仍留恋那时的自由和开明的独立时代。在禁卫军侵入该地之后,珍惜最后自由的居民们惊恐不安,反抗、逃亡和袭击禁卫军的事件屡屡发生。一时间这一地区人心浮动。没想到在自己眼中毫不足惧的小民居然敢袭击自己的军队,和自己的王权对着干!这不是挑衅吗?伊凡在宫廷里来回不停地踱着步,大声咒骂着,狂呼着发布了征讨的命令。还有什么比反叛他的统治更令他愤怒的呢?

伊凡统领禁卫军和1500名特种常备军弓箭手离开莫斯科,来到诺夫格罗德城下。士兵们先在城市周围筑起栅栏,防止有人逃跑。教堂上锁,任何人不准入内避难。

审判开始了。每天,大约1000位市民,包括贵族、商人或普通百姓,被带到伊凡所在的广场上。不搞审讯,无须听取证言,不用辩护,没有判决,是诺夫格罗德城的人就有罪。当着妻子的面对丈夫用刑,当着孩子的面对母亲用刑。鞭打、裂肢、割舌头、削鼻子、去生殖器、文火烧身,最后用雪橇拉着这些血肉模糊,四肢不全的受害者的头和脚,飞速驶向沃尔霍夫河。在这里,丈夫与妻子,母亲与孩子,整家整户地被抛进冰凉的水里。浮出水面的人都被船上的禁卫军士用长矛、木棒或斧头打死。这样的屠杀整整进行了5个星期。据说,诺夫格罗德的死难者达2万余人、沃尔霍夫河被尸体拥塞,河水卷着鲜血和断臂残肢直泻拉多加湖。这些残酷的手段和场面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人们有时候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负面情绪,是想要造成破坏,伤害别人,以达到惩罚别人的目的。例如,父母会殴打小孩,让小孩感觉到身体的疼痛,想要强迫小孩能对他们的权威和控制有立即而明显的反应,改变不当的行为。

但是,殴打小孩会造成孩子身体的痛苦和心理的怨恨,特别是如果父母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生气和挫败感,而不是为了使小孩受教育时;随着小孩渐渐长大,父母可能必须改用其他方式控制他们的小孩了。正如一个海洋动物学家所说的,“我们不能让一只一万两千吨的杀人鲸躺在我们的膝上,殴打它,在它们做得不对时,我们只好改用其他方式训练它们。”

同样的,人们极端的宣泄行为通常只会增加双方的紧张压力和彼此的憎恨,把更大的反作用力加到自己身上。

不能走极端。再生气,再仇恨,也要有底线。

用理性控制暴躁

一位大学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公司搞产品营销,公司提出试用3个月。3个月过去了,这位大学生没有接到正式聘用的通知,于是他一怒之下愤然提出辞职,公司一位副经理请他再考虑一下,他越发火冒三丈,说了很多过激的、抱怨的话。对方终于也动了气,明明白白地告诉他,其实公司不但已决定正式聘用他,还准备提拔他为营销部的副主任。这么一闹,人家无论如何也不用他了。这位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因他的不理性而丧失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理性地面对社会百态,才能使生活提升至较高的品位。

刘邦与项羽决战在即,正要韩信出兵相助之时,韩信提出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刘邦勃然大怒,大骂韩信不该在这个时候要求封王。然而一经张良提醒,马上恢复理性,转而骂道:大丈夫要当王须当个真王,怎么可以要求封为“假齐王”?遂封韩信为齐王。韩信出兵,打败了强敌项羽,最终夺得了天下。如果当时刘邦不能理性地分析局势,那天下最终属谁所有,则难预料。

以理性面对社会,有利于顺境与逆境的反思,可既利社会又利自己;以理性面对生活,有利于苦乐中的洗炼,可尽享人生中的惬意;以理性面对他人,有利于善恶中的辨识,可近君子而远小人;以理性面对名利,有利于道德上的完善,可提高人品和素质;以理性面对坎坷,有利于安危中的权衡,可除恶保康宁。理性使我们大度、理智、无私和聪颖;理性是知识、智慧的独到涵养,更是豁达、大度的深刻感悟。

有一个叫爱地巴的人,每次生气和人起争执的时候,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3圈,然后坐在田地边喘气。爱地巴工作非常勤劳努力,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广,但不管房地有多大,只要与人争论生气,他还是会绕着房子和土地跑3圈。爱地巴为何每次生气都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3圈呢?

所有认识他的人,心里都起疑惑,但是不管怎么问他,爱地巴都不愿意说明。直到有一天,爱地巴很老了,他的房地又已经非常广大,他生气,拄着拐杖艰难地绕着土地跟房子,等他好不容易走了3圈。太阳都下山了,爱地巴独自坐在田边喘气,他的孙子在身边恳求他:“阿公,您已经年纪大了,这附近地区的人也没有人的土地比您更大,您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一生气就绕着土地跑啊!您可不可以告诉我这个秘密,为什么您一生气就要绕着土地跑上3圈呢?”

爱地巴禁不起孙子恳求,终于说出隐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他说:“年轻时,我每次和人吵架、争论、生气,就绕着房地跑3圈,边跑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小,我哪有时间,哪有资格去跟人家生气呢?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于是就把所有时间用来努力工作。”

孙子问道:“阿公,您年纪老,又变成最富有的人,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地跑?”

爱地巴笑着说:“我现在还是会生气,生气时绕着房地走3圈,边走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又何必跟人计较?一想到这儿,气就消了。”

假如你与人意见有分歧,完全可以讨论,但不要争吵。只要出于善意,讨论也最终是对事不对人,同样会令双方像促膝谈心一样有所收获。相反,那种毫无分寸和理智的争吵,一方激烈地攻击另一方,同时拼命地维护自己,这正是有良好教养的人所不为,也不该为的事。

不是说凡是发怒的人,看法都是错误的,而是说他根本不懂得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讨论问题的原则是:要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及从容镇定的声音,努力不让对方厌烦,不迫使对方沉默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有的时候,辩论乃至争吵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在友谊和婚姻中也难免有口角,但裂痕却可能隐藏下来。家庭中的情感发泄有时可能有助于沉闷的空气,就像一场雷雨能把暑气一扫而光。然而即使如此,争吵及其弥合也最好是在私下进行。

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然而真正做到不惩罚自己的人又有多少?除了和尚,不生气真的好难啊。走在路上被人泼了水,也不知道是什么水。虽然对方一个劲地道歉,你也明白人家不是故意的,可是看着自己湿漉漉的衣服,还是忍不住抱怨:真可恶,怎么这么倒霉?于是一整天都在想这件事,又后悔不已:早知道就早点出门,或晚点出门。总之,到头来还是在生自己的气。现在想一想,真是不值得,反正被泼了就泼了,再怎么抱怨、后悔都没用,衣服还是湿的。那么倒不如这样想,“也许我穿这件衣服不好看呢,不是常说遇水则发吗?”这样一来,快乐指数就上来了,回家换件衣服,重新开始新的一天。宽恕了他人,宽恕了这件事,不等于宽恕了自己吗?为什么要为了一件已经无法挽回的事而破坏自己一天的情绪,浪费24小时呢?

过失,尤其是我们对过失的自我谴责和反省,是更有意义的。当一个人下决心接受截肢手术时,他一定不再把他的残肢视为值得保留的躯体的一部分,而是把它当做多余的、对生存形成威胁的、必须舍弃的废物。在面部整容手术中,没有部分的、试验性的或折中的治疗手段,疤痕组织必须完全地根除,伤口才能彻底地愈合,对伤口要给予特殊保护,以确保面容的每一个细部都得到恢复,使脸部像受伤前一样。医疗上的根除并不困难,困难是乐于无保留地消除精神上沉重的债务。难以宽恕自己是因为我们往往从自我谴责中寻找一种安全感,通过保护自己的伤口获得一种反常的病态的乐趣。只要谴责他人,我们就会产生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自我谴责给人带来的是一种虚幻的满足。

做到不生气并不难。心理医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最佳功能状态,那么这个人的内脏及内分泌活动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处于平衡状态,使整个机体协调、充满活力,身体自然也健康。

在生活的不幸面前,应保持冷静的思考和稳定的情绪,遇事冷静,客观地做出分析和判断。

要多方面培养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如书法、绘画、集邮、养花、下棋、听音乐、跳舞、打太极拳等,从事这些活动,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遇事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不要好胜逞能而去做力不从心的事。

不要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要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动辄发火,愤怒要克制,怨恨要消除。

保持和睦的家庭生活和友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别为小事生气

古时有一个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烦恼。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

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

“气也没有办法呀。”

“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何苦要气?气便是别人吐出而你却接到口里的那种东西,你吞下便会反胃,你不看它时,它便会消散了。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蠢行。

“气死我了,气死我了……”

想想看,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人遇到不顺心的事会这样说呢?你也是这样爱生气、容易暴怒的人吗?是不是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大动肝火,甚至气得脸红脖子粗、全身发抖呢?

当你觉得那些糟糕的事情让你心情不佳时,会不会觉得生气才是最佳的发泄方式呢?而且也已经习惯这种方法了呢?可是动不动生气还会导致一个直接的后果,那就是——它会损害你的健康!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玛为研究生气对人健康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只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结果发现:同一个人,当他心平气和时,所呼出的气变成水后,澄清透明,毫无杂色;悲痛时的“气水”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淡绿色沉淀;生气时则有紫色沉淀。爱尔玛把人生气时的“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只过了几分钟,大白鼠就死了。他进而分析认为:如果一个人生气10分钟,其所耗费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人生气时,很难保持心理平衡,这时体内还会分泌出带有毒素的物质,对健康不利。

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发行的《循环》杂志中指出,暴躁易怒的人心脏病发作或是突然暴毙的几率,比冷静、不易生气的人高2倍以上。

心理学家研究小组对101名男性和95名女性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44名已经确诊有心脏病的人和99名没有得心脏病的人。研究包括测量每个人在运动之后心脏的血流量。结果表明,与没有统治欲和性情平和的人相比,有统治欲的人得心脏病的风险会增加47%,易怒的人得心脏病的风险会增加27%。

研究还发现,不善于表达自己愤怒的女性,更容易得心脏病。而倾向于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气愤的男性,也更容易得心脏病。这就说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如果他们经常发怒,便容易得心脏病。

这项研究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因为如果长期处于情绪不佳、易动怒的情形之下,对于身体健康,更是有绝对性的负面影响。

虽然研究并没有明确指出高血压与心脏病之间的关系,但可以确定的是:血压正常而容易生气的人,他们罹患心脏病的几率比其他人高,相对地也增加了危险性。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生气有损健康。《黄帝内经》明言告诫:“怒伤肝。”肝在生理功能上的作用举足轻重,不仅能分泌胆汁,调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而且有解毒造血和凝血的作用。

怒伤脑。气愤之极,可使大脑思维突破常规活动,往往做出鲁莽或过激举动,反常行为又形成对大脑中枢的恶劣刺激,气血上冲,还会导致脑溢血。

怒伤神。生气时由于心情不能平静,难以入睡,致使神志恍惚,无精打采。

怒伤肤。经常生闷气会让你颜面憔悴、双眼浮肿、皱纹多生。

怒伤内分泌。生闷气可致甲状腺功能亢进。伤心气愤时心跳加快,出现心慌、胸闷的异常表现,甚至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怒伤肺。生气时的人呼吸急促,可致气逆、肺胀、气喘咳嗽,危害肺的健康。

怒伤肾。经常生气的人,可使肾气不畅,易致闭尿或尿失禁。

怒伤胃。气懑之时,不思饮食,久之必致胃肠消化功能紊乱。

看来,为一点点小事生气,代价也太大了吧?

看完这些医学常识后,原本正在生气的你气消了还是想继续生气呢?如果为了自己的健康着想,就该收敛收敛自己脾气了。夕阳如金,皎月如银,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尚且享受不尽,哪里还有时间去气呢?

适度地“泄愤”

怒气是不可以长期积压的。弗洛伊德认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凡是病人能够得到较好的精神疏泄时,病情都会有明显的好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有些心胸开阔、性情爽朗的人,他们心直口快地把自己的不愉快情绪或心中的烦闷诉说出来。这种人的心理矛盾能获得及时解决。可是我们也常看到心胸狭窄的人,爱生气,心中闷闷不乐。由于心理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发生心理疾病。

一般说来,把怒气发泄出来比让它积郁在心里要好。医学研究认为,当人发怒时,血压会迅速升高,而当他通过各种方式,如大喊大叫、号啕痛哭或采取报复行动将怒气发泄出来时,血压又会很快恢复正常。相反,倘若他们将怒气强压下去,那么,他们的血压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此外,让怒气积郁在心中对心脏的健康尤其不利,是诱发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上只是指出一个事实而已,它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同别人发生冲突时应该凭感情行事,毫无顾忌地对别人采取攻击行动。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身体状态是受其心理和精神状态所影响的,大约有一半以上的疾病是由心理和精神方面引起的,因此,掌握心理平衡对人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长期积压怒气会影响身心健康,怒气长时间得不到排解就可能变成忧郁情绪。发脾气可造成神经系统紧张,使内分泌处于亢奋状态,甚至可能引发疾病;从人际关系角度看,一场脾气发下来,别人不仅会敬而远之,多年的交情甚至可能因此了结。一个懂得如何发脾气、正确发泄自己不满的人才是一个心理成熟、健康的人。喜怒哀乐本是人之常情,没有理由强迫自己控制情绪而忽视甚至是否定自己的感受。许多心理专家鼓励人们自然宣泄情绪,有气就发出来,不要闷在心里。但随便乱发脾气毕竟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所以,每个人最好了解自己的情绪,寻找适当的宣泄方式,关键在于找准渠道。

公元前284年,燕国大举进攻齐国,名将乐毅率大军连下齐国70余城。最后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城,已经面临灭国之灾。乐毅将两城池包围后,采取攻心战术,以和平解决齐国这最后两城为上策,乐毅令部队撤至两城外9里处筑垒,对城中出来的齐国百姓不去骚扰,甚至对其中的贫困者给予救济,慢慢争取民心。

恰巧此时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继位,齐国守将田单获此消息后,立即派人到燕国散布谣言,燕王立即派大将骑劫换回乐毅。田单再生一计,派人散布谣言说,即墨人最怕燕军割掉战俘的鼻子并将他们置于阵前。骑劫听到后,认为此办法不错,当即下令将降卒的鼻子全部割掉,并将他们排列在阵前。这一下,骑劫中计了。即墨城中的军民见燕军如此残酷地对待战俘,人人愤怒不已。田单又派人散布谣言说,即墨人的先人坟墓都在城外,他们害怕燕军挖掘坟墓,侮辱先人。骑劫不假思索又命令将城外的坟墓全部挖开,将死人弄出来焚烧。城中军民见燕军如此丧尽天良,无不痛心疾首,个个义愤填膺,纷纷要求与燕军拼命。田单见时机已到,做好作战部署,一场火牛阵烧得燕军一败涂地。田单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齐国所有失地。

割战俘的鼻子,挖掘齐国人的祖坟等不义之举,不但没有恐吓住齐人,反而激起了他们的极大愤慨,决心与燕军拼个鱼死网破。齐军的愤怒,极需要宣泄,战场上的英勇作战成为齐军士兵宣泄的途径。

我们应该承认,人受了委屈或者憋了一肚子气时,常常需要释放怒气,正如火山需要喷发。因此,宣泄并不奇怪。此外,我们得承认,选择什么宣泄方式,常常会因人而异,比如,理智者会冷静而从容地调整自己的心态,鲁莽者会因其冲动而莫名其妙地误伤他人。愚蠢者会莫名其妙地走向极端,甚至采用不可取的自罚形式,这就是一句老话所说,“生气时踢石头,疼的是脚趾头”。

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适当宣泄不良的情绪呢?

1.倾诉宣泄法

倾诉宣泄法属于心理释放法,不良的情绪能量通过一定渠道释放掉,心理压力自然恢复平衡。

摔打一些无关紧要的物品能够有效地宣泄,对天空大喊也可以缓解一下自己的冲动。如果你愿意可以跑到楼下,再爬上楼,每步登两个台阶,跑步上楼更好。还可以与别人聊聊。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会产生一些矛盾或意见,这很容易使人发怒。如果我们把心中的不满或意见坦率地讲出来,既可泄怒,又可以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同事间的团结。或者讲给自己信得过的朋友,你大都会得到安慰。这种释放的方法也是很可取的。

不过,砸东西、踢家具等借着外物转移情绪,虽然可以暂时纾解怒气,但许多人开始担心会不会演变成暴力行为性格?专家认为,若不去察觉情绪的细微变化,而总是以宣泄方式排解,其实怒气并没有真正被消化,反而会形成恶习,重复发生。

说到这里自然而然得劝说你将宣泄与怨恨分开。怨恨导致怨恨,报复导致更大的报复。你已经给予了受你报复的人太多的痛苦和仇恨,他有足够的理由展开对你的报复行动。不论你做多少事情,说多少悔过的话,都改变不了同样的命运。一旦你从复仇中离开的时候,你才会领悟到,自己已经远离了生气的目标——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诞生新问题。消极的情绪在宣泄之后,除了在积极的生气之外,你还会给自己积累上复仇、罪恶感、痛苦、怨恨、伤害等感觉,这足以在伤害对方的同时也毁了你自己。

所以做人实在不得不时时警觉,千万别让自己不可控制的性情毁灭了自己。

拓宽视野看问题,许多负面情绪反而成为动力来源,特别是怒气。但有些方法并不是对每个人都适合的,所以要自己创造一些宣泄方法。

找人谈一谈。当压力越来越大,心情越来越糟时,不妨与家人、好朋友或当事人聊聊。倾诉是改善不良心情的最好方法。但这时要注意原则,掌握分寸。不该说的隐私、涉及人际关系的事、面对不能对其畅谈的人等等,都不能为图一时心情痛快全倒出去,以免将来留下麻烦。

还可以写信,可以像拳击队员一样对沙袋之类的物品猛击,可以大哭一场,可以唱唱卡拉OK。还有参加体育活动、朋友聚会、逛商店、休假、外出旅游等,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换自己的不良心情。

2.自我安慰法

阿Q精神也是一种宣泄。看开点,实际点,凡事别想太多的后果,越想越烦恼。对某些事,把它想到最坏,并告诉自己“不过如此,还能怎样呢”,这样你反而轻松了。以前跑江湖的人常说一句话:脑袋掉了不过碗大个疤。这话听起来令人害怕,但江湖中人这种洒脱的习性值得借鉴。也不要给自己定过高的目标。是自己的不用争也跑不了,不是自己的争也争不来。即使争来了,付出与所得之比是不是合算呢?

3.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在乐趣中“宣泄”

除了宣泄以外,还要自己寻找乐趣,如跳舞、看足球比赛、打牌等,只要有兴奋点,就能使你快乐。

学会心平气和

人的烦恼一半源于自己,即所谓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芸芸众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争强好胜失去一定限度,往往受身外之物所累,失去做人的乐趣。只有承认自己某些方面不行,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不让嫉妒之火吞灭心中的灵光。

让自己放轻松,就是心平气和地工作、生活。这种心境是充实自己的良好状态。充实自己很重要,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在机遇到来之时不留下失之交臂的遗憾。

俗语有“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说。古人与人为善、修身立德的谆谆教诲警示于世人,一个人若胆量大,性格豁达方能纵横驰骋,若纠缠于无谓鸡虫之争,非但有失儒雅,而且终日郁郁寡欢,神魂不定。唯有对世事时时心平气和、宽容大度,才能处处契机应缘、和谐圆满。

如果一语龃龉,便遭打击;一事唐突,便种下祸根;一个坏印象,便一辈子倒霉,这就说不上宽容,就会被人称为“母鸡胸怀”。真正的宽容,应该是能容人之短,又能容人之长。对才能超过者,也不嫉妒,唯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热心举贤,甘做人梯,这种精神将为世人称道。

有个人讲述了一个故事:小时候,有一天他和几个朋友在一间荒废的老木屋的阁楼上玩。在从阁楼往下跳的时候,他的左手食指上的戒指勾住了一根钉子,把整根手指拉掉了。当时他疼死了,也吓坏了。等手好了以后,他没有烦恼,接受了这个本可避免的事实。现在,他几乎根本就不会去想自己的左手只有四个手指头。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一间15世纪教堂废墟上刻着这样一行字:“事情是这样,就不会是别的样子。”

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一定会碰到一些令人不快的情况,它们既是这样,就不可能是别样,我们也可以有所选择。我们可以把它们当做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加以接受,并适应它;或者,我们让忧虑毁掉我们的生活。

下面是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所给的忠告:“要乐于承认事情就是如此。能够接受发生的事实,就是能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俄勒冈州的伊丽莎白·康黎经过许多困难,终于学到了这一点。

“在庆祝美军在北非获胜的那天,我被告知我的侄子在战场上失踪了。后来,我又被告知,他已经死了……我悲伤得无以复加。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生活很美好。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又费劲带大了这个侄子。在我看来,他代表了年轻人美好的一切。我觉得我以前的努力正在丰收……现在,我整个世界都粉碎了,觉得再也没有什么值得我活下去了。我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悲伤过度,决定放弃工作,离开家乡,把我自己藏在眼泪和悔恨之中。”

“就在我清理桌子,准备辞职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封我已经忘了的信——几年前我母亲去世后这个侄子寄来的信。那信上说:‘当然,我们都会怀念她,尤其是你。不过我知道你会支撑过去的。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你教我的美丽的真理,永远都会记得你教我要微笑。要像一个男子汉,承受一切发生的事情。’”

“我把那封信读了一遍又一遍,觉得他似乎就在我身边,仿佛对我说:‘你为什么不照你教给我的办法去做呢?支撑下去,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把你个人的悲伤藏在微笑下,继续过下去。’”

“于是,我一再对自己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没有能力去改变它,不过我能够像他所希望的那样继续活下去。’我把所有的思想和精力都用于工作,我写信给前方的士兵——给别人的儿子们;晚上,我参加了成人教育班——找出新的兴趣,结交新的朋友。我不再为已经永远过去的那些事而悲伤。现在的生活比过去更充实、更完整。”

已故的乔治五世,在他白金汉宫的房里挂着下面这几句话,“教我不要为月亮哭泣,也不要因事后悔。”叔本华也说:“能够顺从,就是你在踏上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显然,环境本身并不能使我们快乐或不快乐,而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才能决定我们的感觉。

必要时,我们都能忍受灾难和悲剧,甚至战胜它们。我们内在的力量坚强得惊人,只要我们肯加以利用,它就能帮助我们克服一切。

已故的美国小说家布斯·塔金顿总是说:“人生的任何事情,我都能忍受,只除了一样,就是瞎眼。那是我永远也无法忍受的。”然而,在他六十多岁的时候,他的视力减退,一只眼几乎全瞎了,另一只眼也快瞎了。他最害怕的事终于发生了。

塔金顿对此有什么反应呢?他自己也没想到他还能觉得非常开心,甚至还能运用他的幽默感。当那些最大的黑斑从他眼前晃过时,他却说:“嘿,又是老黑斑爷爷来了,不知道今天这么好的天气,它要到哪里去?”

塔金顿完全失明后,他说:“我发现我能承受我视力的丧失,就像一个人能承受别的事情一样。要是我五个感官全丧失了,我也知道我还能继续生活在我的思想里。”

为了恢复视力,塔金顿在1年之内做了12次手术,为他动手术的就是当地的眼科医生。他知道他无法逃避,所以唯一能减轻他受苦的办法,就是爽爽快快地去接受它。他拒绝住在单人病房,而是住进大病房,和其他病人在一起。他努力让大家开心。动手术时他尽力让自己去想他是多么幸运。“多好呀,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能够为像人眼这么纤细的东西做手术了。”

一般人如果要忍受12次以上的手术和不见天日的生活,恐怕都会变成神经病了。可是这件事教会塔金顿如何忍受,这件事使他了解,生命所能带给他的,没有一样是他能力所不及而不能忍受的。

你不可能改变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实,可是你可以改变自己。要在忧虑毁了你之前,先改掉忧虑的习惯,告诉自己:“适应不可避免的情况。” vLJxMJA6kSNnWIs5WzXltapVAJT/EoO/stkO46Aau73hFZ+ZtqE3MEN09rmugco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