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淡观浮华,滚滚红尘中坚守一方心灵的圣土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身处纷繁世间要保持淡逸的心情,修身养性,通过自我修炼、锤炼道德来达到自我完善。有道德的人才会收获甜美的人生。人生的境遇千般万般,唯有心中的道德操守可慰藉终生,要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珍贵。形貌之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不易保存的。只有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心灵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迷茫的世间,唯有道德能治愈各种心灵疾病。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中,都要端正自己的道德操守,让道德之光在心头闪耀。保持淡定的心境,坚守道德的准则,奉行行事的戒律,仰不愧于苍天,俯不怍于大地,立不惭于做人,行不愧于处世,你必将收获幸福圆满的人生。

美德是朵无忧花,幸福是美德结出的硕果

卢梭有一句名言:“美德有如茗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在此,他指出了美德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下来,对他的学生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第四个弟子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美德是一杯香茗,是一杯美酒,是一朵芳香四溢的鲜花。美德可以让心灵摆脱痛苦,心灵被美德所占据,烦恼、纷争等便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欲望便会枯萎。幸福是美德所结出的硕果,拥有美德,便拥有幸福。

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诸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等。助人为乐者,予人乐也予己乐,帮助困难中的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过后看着别人那挂满笑容的脸,自己心里何尝不是欣慰的很呢?拾金不昧者也是快乐的,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如果占为己有,则会整天提心吊胆,总担心被别人认出来或是东窗事发,而这种私欲,要以长期甚至是终生忍受心灵的折磨为代价。相反,如果能拾金不昧,则会皆大欢喜。总之,只有拥有美德才能使烦恼无法接近,才能有一颗快乐的心。

苏东坡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卑院乞儿。眼前见得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美德是心灵的健康剂,它让人有一颗平常心,有一颗爱心。拥有了美德,我们便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凭空与人起纷争,便不会为一丝小利而烦恼。美德本身就是报酬,它能给人们带来最高尚而真实的快乐,在美德的磨刀石上,我们爱心的刀刃会更加锋利。

在讲求效率和功利的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心灵中为美德留下一片土地,让美德帮我们清除心灵的垃圾,不能物质生活丰富了,而心灵却贫乏了。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心境似水一般清澈通透

老子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人生若是如水,往来穿梭自如,于浩渺的天地之间默默流淌,上可至穹庐,下可到黄泉,不畏寂寞,不为诱惑,能屈能伸,能进能退,能上能下,只身存天下又有何难?

古代,一位官员被革职遣返,他心中的苦闷无处排解,便来找师父开导自己。师父静静听完了他的倾诉,将他带入自己的房中。房间的桌上放着一瓶水。师父微笑着说:“你看这瓶水,它已经放置在这里许久了,几乎每天都有尘埃灰烬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这是何故吗?”此人思索良久,仿佛要将花瓶看穿,忽然他似有所悟:“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瓶底了。”

师父点点头:“世间烦恼之事数之不尽,有些事越想忘掉越挥之不去,那就索性记住它好了。就像瓶中的水,如果你厌恶地摇它,会使一瓶水都不得安宁,混浊一片。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静静地让它们沉淀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容纳它们,这样,心灵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纯净了。”官员恍然大悟。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使万物得其润泽,而又不与万物争利,永远不居高位,不把持要津,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世界中,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只是拿水与物不争的善性一面来说明它几乎近于道的修为而已。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所谓“居善地”;心境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所谓“心善渊”;行为举止同水一般助长万物生灵,所谓“与善仁”;言语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所谓“言善信”;立身处世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所谓“正善治”;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合,所谓“事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澈,所谓“动善时”。遵循水的基本原则,与物无争,与世无争,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便是掌握了天地之道的妙用了。

人生在世,若能将水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谓完人,正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坦荡胸怀对日月,君子每日三省自身

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厌倦战争,于是专程到大慧宗臬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吧!”

将军:“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臬:“慢慢再说吧!”

将军无奈,只得等待有一天,将军起了一个大早到寺里礼佛。大慧宗臬禅师一见到他便说:

“将军为什么这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用禅语诗偈说道:

“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开玩笑地也用偈语回道:

“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一听,非常生气,骂道:

“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大慧宗臬禅师哈哈一笑道:

“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如何能出家?”

如果这位将军不自省,永远都放不下,也很难有步入佛门的境界。

自省是道德完善的重要方法,是治愈错误的良药。然而,自省又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过程。它就像一个人拿起刀亲手割掉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许不难,但要用一颗坦诚的心灵去面对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则是大勇。割毒瘤可能会有难忍的疼痛,也会留下疤痕,但它却是根除病毒的唯一方法。只要“坦荡胸怀对日月”,心地光明磊落,自省的勇气也就倍增。

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日食过后,太阳更加灿烂辉煌;月食复明,月亮更加皎洁明媚。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见,改过之后会得到人们更崇高的尊敬。

俯仰无愧于天地,躬行不怍于做人

无愧于心的人就是佛。很多事,不需要太多的解释,甚至都不需要解释,只要你做得问心无愧就行了。

月船禅师是一位善于绘画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画前,必坚持购买者先行付款,否则决不动笔。这种作风,使社会人士颇有微词。

有一天,一位女士请月船禅师帮她作一幅画,月船禅师问:“你能付多少酬劳?”

“你要多少就付多少,”那女士回答道,“但我要你到我家去当众挥毫。”

月船禅师允诺跟着前去,原来那女士家中正在宴客。月船禅师以上好的毛笔为她作画,画成之后,拿了酬劳正想离开,那女士就对宴会上的客人说道:“这位画家只知要钱,他的画虽画得很好,但心地肮脏,金钱污染了他的善美。出于这种污秽心灵的作品是不宜挂在客厅的,它只能装饰我的一条裙子。”

说着,那女士便将自己的一条裙子拿出来,要月船禅师在上面作画。月船禅师问道:“你出多少钱?”

女士答道:“哦,随便你要多少。”

月船开了一个特别昂贵的价格,然后依照那位女士的要求画了一幅画,画毕立即离开。

很多人都有疑问,为什么只要有钱就好?受到任何侮辱都无所谓的月船禅师,心里是何想法?

原来,在月船禅师居住的地方常常发生灾荒,富人不肯出钱救助穷人,因此他建了一座仓库,贮存稻谷以供赈济之用。又因他的师父生前发愿建寺一座,但不幸其志未成而身亡,月船禅师还要完成师父的心愿。当月船禅师完成师父愿望后,立即抛弃画笔,退隐山林,从此不复作画。

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禅师,走街串巷,卖画赚钱,确实有点儿不可思议。

在我的印象里,出家人出入尘世间通常都是行脚化缘,没有见过专门做买卖的,所以月船禅师被人当众羞辱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他是禅师,是得道高僧,是受人尊敬的人。如果他是一个花和尚,那就不一样了。

面对误解,月船禅师没有任何辩驳,甚至没有说任何话。他的心里只有慈悲,只有苍生,没有荣辱,没有喜忧。因为他是禅师,所以世俗的尘埃又怎么能污染得了他?不顾世俗见地,不忌人间毁誉,这就是月船禅师的可贵之处。

人心都是善的,每个人心里都有很多慈悲的愿念,只是顾忌太多,因而犹犹豫豫、畏畏缩缩,很多时候不敢想,更多的时候不敢做。其实只要你用的是善心,行的是善事,又何必害怕厄运会降到你头上!人活在世上,只要无愧于心,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

沧海桑田,独守一个“信”字

皇甫绩是隋朝一位很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把他带到外婆家居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挺可怜的,因此就格外疼爱他。

皇甫绩的外公叫韦孝宽,韦家在当地是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在自家给孩子们授课,随后便办了间私塾。这样一来,皇甫绩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

外公虽然心地善良,但也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外公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间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大家都忘记做老师上午留的作业。

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了父亲,就不忍心打他,于是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但是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绩平时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不能放纵自己,应该按照先前所定的规矩,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就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们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

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佛教中有“不打诳语”一说,即在强调做人要诚实守信,也可理解成不要轻易对人许诺言,一诺千金,自己说过的话一定要算数,自己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兑现。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根本就不能在社会上很好地生存。对于人来说也是一样,不管做人、处世、为政,“信”都是关键所在。

居高声自远,让德行的馨香浸润一生

有一位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技艺高超,收费合理,深受人们敬重。老锁匠的年纪渐渐大了,为了不让自己的技艺失传,他决定为自己物色一个接班人。最后老锁匠挑中了两个年轻人,准备将一身技艺传给他们两个人中的其中一个。一段时间以后,两个年轻人都学会了不少东西。但两个人中只有一个能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分别放在两个房间里,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花的时间短谁就是胜者。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

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出了光亮:“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老锁匠又问二徒弟同样的问题,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看见里面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打开了锁。”

老锁匠十分高兴,郑重宣布二徒弟成为他正式的接班人。大徒弟不服,众人也不解,都来询问老锁匠。老锁匠微微一笑说:“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一个‘信’字,尤其是我们这一行,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高超的锁匠,他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而不见。否则,心有私念,稍有贪心,登门入室或打开保险柜取钱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

老锁匠的话确实耐人寻味,他把道德作为权衡徒弟的最终标准,所以二徒弟虽比大徒弟才能差,但最终因为品德而被师傅选为接班人。可见德才兼备的人最为珍贵,而在两者权衡时,品德就要重于才能。

中国自古素有重视德行的传统。儒家经典《周礼》中有“敏德以为行本”之说。《诗经》里也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句,比喻对道德高尚、光明正大者的敬仰、仿效。《论语》中孔子也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美好的资质,只要骄傲吝啬,他其余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这其中,才能资质属于才的方面,骄傲吝啬属于德的方面。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才高八斗而德行不好,那么也是不值得一提的。由此可见,无论做人做事都要以道德作为基础,决定一个人价值和前途的不是聪敏的头脑和过人的才华,而是正直的品德。品德就是力量,它比“知识就是力量”更为重要。

立德立言立行,从心所欲不逾矩

儒家讲,做人要有三立:立德、立言和立行。如果做不到此三立,人便不完整,有缺憾。不做违法的事情,不做缺德的事情,凡事做到问心无愧,就离“三立”的境界不远了。

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做事,就是正正当当的做人。“正当”两字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有很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却很少有人能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它。因此,人生中有许多的不正当。不正当的言论,不正当的行径……诸事不正当,人生就充满了黑暗。

正当,就是一个人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事当做。不该说、不当做的坚决不说不做。正当作为一根做人的标尺,其适当的尺度只有依靠当事人自己拿捏。不办亏心事,不说违心话,不做小人,这样的人生才快意,才有真滋味。

正当还是一个度的问题。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其度,度就是界限。超过了一定的界限,事情就会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但也不能达不到这个度,达不到就是做人不彻底,人生也随之不完整。做事情好就好在一个“恰”字上,不偏不倚,正正当当地“恰”在这个度上。正当是一个平衡的状态,也是人生所必需的状态,任何失当都会导致人生的失衡,给生命带来隐患。

高僧慧能为了考验寺里众多僧侣的慧根,便在飞来峰的峰顶修建了庄严肃穆的达摩法像,并传话出来,寺内徒众谁能正大光明地触摸到祖师的慧眼,谁就能继承衣钵。

僧侣一听便议论纷纷,主持长老之所以要修建达摩金身是要为将来的事情作准备,谁能触摸到祖师的慧眼,谁就是寺内住持的接班人。还传说通往峰顶的山路崎岖难行,更有甚者,风言不少高僧前辈圆寂在登顶路上,可见路之艰险。

寺内有的僧人早已探索到了登顶的捷径,按照这条捷径登顶路程可以缩短一半,到达峰顶的时间会大大提前。有的僧人成群结队从后山平坦的大道上缓缓而进,路程虽长但平缓,没有障碍。

只有名叫心禅的僧人决定从正面的路攀登而上。飞来峰的正面山势陡峭,山路蜿蜒曲折,荆棘满途。心禅一步一步艰难攀行,披荆斩棘,流了不少汗血。

到了峰顶,心禅发现寺内的众师兄弟早已站在达摩金身的佛像前,注视着姗姗来迟的心禅。心禅也不羞愧,缓步登上佛像触摸慧眼。

这时高僧慧能出来宣布,心禅具有慧根可继承他的衣钵,并决定未来将住持之位传与他。众僧一听十分惊诧,有的僧众抱怨说:“心禅来得最晚,方法最死,毫无灵性可言,主持之位怎可让与他?”

慧能说:“人生在世修行,贵在‘正当’二字。言正当言,思正当思,行正当行。众人皆走捷径,唯有心禅从正面一步一步攀登;众人皆走大道,唯有心禅从荆棘中挥洒血汗前来。他走的是佛的路,你们却不是。我怎么可以将我的寺院交给你们这些不正当的人?”

众人哑口无言。

那条慧能所言的“正当”之路,就是衡量僧人的一条尺度,有很多条捷径可以超越它,有很多路比它安全,但只有这条路才是佛的路。因为佛当年也是一步一步从荆棘中走来,成就了大觉悟。言正当言,思正当思,行正当行,就是佛的尺度,也是佛的修行。充实的人生也要从佛祖那里吸取智慧。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情况和故事里的情形相似。面对自己的事业或爱情,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寻找捷径,更有甚者走上歧途,这些都是不理智的行为。寻找捷径的人一定会忽略当下的风景,到达彼岸的时候才发现这根本不是自己想要来的地方。走上歧途的人造就了人生的黑暗,他们歪曲了心智却换来了枷锁。只有正当的人,才懂得人生的智慧,诸事取度,不可以逾矩违法,不可以丧失道德。 YrbuDCsIg9/LtsT+xlAXy/f/67XNyzSbBg+TYXJSY9WEkriS1wFZNS9ouj1le36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