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Part 1 人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第一天的梦想

——马云的“励志课”

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必须要有一个梦想。同样,一个企业的持续发展也必须有一个远大的梦想。有了梦想之后,必须坚持下去。在最困难的时候,还要熬得住。只有坚持梦想不放弃,熬住了,当机会来临,成功才会随之而来。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阿里巴巴最困难的时候,马云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不动摇,勇往直前。最终,阿里巴巴熬住了,活了下来,并且成了全球最大的企业电子商务网站。

像坚持初恋一样坚持梦想

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时,那三十几家公司,我记得现在全部关门了,只有我们一家还活着。我们是坚持初恋的人,我们是坚持梦想的人,所以能走到今天。

——马云

投资过阿里巴巴的软银董事长孙正义曾说,他的成功是缘于“一个梦想和毫无根据的自信”。他说:“三十年前,我创建软银公司时,与许多青年创业者一样,除了拥有激情和梦想外,没钱、没经验、没有人脉。我就是想成为日本,甚至是全球知名的成功人士,想做一件改变世界的事情。为了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我常常思考要做什么,一共想出了50个创业方案,然后逐个删减,砍到25个,再进行一轮精挑细选。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杂志上看到了微型电脑的图片,认定它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将改写人类历史。所以,我决定将一生的赌注压在微型电脑上。”

马云也曾说过他成功创业的原因,其中第一个就是“梦想”。因为梦想,因为坚持,最终他取得了成功。

首先要有一个梦想

创业者首先要有一个梦想,这点很重要。

1995年,马云第一次在西雅图上互联网,登陆一个搜索网站,他输入“Chinese”的关键词,但是当时的搜索答案是“no data”(没有数据),因为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接入Internet,所以在现在看来浩瀚无比的互联网世界里偌大的中国也只是空白。

尽管马云并不懂网络,但嗅觉灵敏的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直觉,他觉得互联网这东西将来肯定有戏,互联网将改变世界!马云意识到这是一口很深的井,这里有一座富矿。

不安分的马云随即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这个梦想促使马云开始下海创业,创办了“中国黄页”。

1997年,马云离开“中国黄页”后,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以下简称外经贸部)邀请,加盟外经贸部新成立的公司——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EDI)。中心由马云组建、管理,马云占30%的股份,参与开发了外经贸部的官方站点以及后来的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在这个过程中,马云的B2B思路渐渐成熟,即“用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服务”。

1999年,不甘心受制于人的马云推辞了新浪和雅虎的邀请决心南归杭州创业,其团队成员全部放弃其他机会决心跟随。

1999年1月15日,马云和他的团队悄然南归。1999年2月,在杭州湖畔花园马云的家中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18位创业成员或坐或站,神情肃穆地围绕着慷慨激昂的马云,马云快速而疯狂地发表激情洋溢的演讲:“黑暗中一起摸索,一起喊,我喊叫着往前冲的时候,你们都不会慌了。你们拿着大刀,一直往前冲,十几个人往前冲,有什么好慌的?”在这次“起事”的会议上,马云和伙伴共筹了50万元本钱。

在这次会议上马云说:“我们要办的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我们的目标有三个:第一,我们要建立一家生存80年的公司;第二,我们要建立一家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公司;第三,我们要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从这天开始,马云开始铁下心来做电子商务,这就是他认定的梦想。

尽管只有50万创业资金,但马云首先花了3000美元从一个加拿大人手里购买了阿里巴巴的域名。他们没有租写字楼,就在马云家里办公,最多的时候一个房间里坐了35个人。他们每天16~18个小时野兽一般在马云家里疯狂工作,日夜不停地设计网页,讨论网页和构思,困了就席地而卧。马云不断地鼓动员工,“发令枪一响,你不可能有时间去看对手是怎么跑的,你只有一路狂奔”;又告诫员工“最大的失败是放弃,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对手是时间”,阿里巴巴就这样孕育、诞生在马云家中。

1999年3月,阿里巴巴正式推出,逐渐为媒体、风险投资者关注。马云在拒绝了38家不符合自己要求的投资商之后,于1999年10月接受了以高盛基金为主的500万美元投资,又于2000年第一季度接受了软银的2000万美元的投入,从而由横空出世、锋芒初露,到气贯长虹、势不可当,直至成为全球最大网上贸易市场、全球电子商务第一品牌,并逐步发展壮大为阿里巴巴集团,成就了阿里巴巴帝国。

与那些有着光鲜背景的互联网神话制造者不一样,马云太普通了,他不懂电脑,不懂网络,对软件、硬件一窍不通;他没有钱,没有家庭背景,没有社会关系,没有名牌大学的出身,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没有MBA学位。但他有梦想,他用自己的梦想吸引和团结了一帮有梦想的人,他们的梦想和实干又带来了资本的青睐,并在资本的支持下逐步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坚持梦想不动摇

一个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一个远大的梦想。即使在阿里巴巴最困难的时候,马云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不动摇,勇往直前。

2001年的网络泡沫破灭之后,是无情的现实,但是马云仍然觉得契合中国国情的电子商务事业是主导未来的新网络经济体系。这种经营理念使马云具有精神动力面对严峻的商业环境,也正是这种简约模式使阿里巴巴度过了特殊时期。从2001年起,互联网遭受了人们的质疑和排斥,一改往昔那种狂热的追捧,主要原因是很多互联网公司的不规范运作。随之而来的是互联网公司的股票大跌,加上美国“9·11事件”的影响,整个市值蒸发了60%以上。

2002年年底,互联网世界开始回暖。新浪、搜狐等相继实现盈利,而一些颇有市场前景的互联网项目也初露端倪,阿里巴巴的用户已经超过400万,马云又在面临新的诱惑。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阿里巴巴拥有那么多有价值的注册客户,具备了开拓任何领域的最佳条件。

马云回忆说,当时摆在自己面前的有三条路:第一条是发展短信业务,以搜狐、网易为代表的门户网站都在这个聚宝盆里淘到了“黄金”,阿里巴巴完全有抢夺“蛋糕”的实力;第二条是进入网络游戏领域,当时中国还没有一家大型网络游戏公司,陈天桥的盛大才刚刚起步,如果阿里巴巴进入网络游戏,应当会大有作为;第三条是继续在尚未成熟的电子商务的“老路”上走下去。

马云是一个“一条路走到黑”的人,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自己原来的路线,拒绝了摆在自己面前的种种诱惑。他给阿里巴巴制定了一个“宏伟”目标:全年只赚一块钱!

2002年12月,阿里巴巴赚到了第一个一元钱;到2003年年底,阿里巴巴的赢利便冲破了600万元。今天,阿里巴巴没有成为另一家网易,但在电子商务领域,阿里巴巴几乎无企业可比。

马云曾这样说道:“大家知道我的合作伙伴孙正义,日本软银公司的孙正义,他跟我在1999年认识,2001年互联网冬天,也就是互联网的形势非常残酷的时候,我们在上海有一次会议,孙正义的日本软银公司投资的七八十家公司都来了,每家公司的负责人都要在上面做演讲。我是最后一个讲的,我上去讲了三句话:第一,孙正义你投资我的时候,我做电子商务。第二,今天我还是做电子商务。第三,今天和你投资的时候唯一区别就是往前挺进了一步,我没有改变。我那时候发现,七八十家被投资的公司,有80%都把梦想换掉了,我没有换掉自己的梦想,直到今天为止我还是没有换掉自己的梦想。我有一个梦想,要用互联网电子商务去帮助自己的客户成功,帮助更多的中小企业,帮助更多的创业者,这个梦想不改变的时候,你坚持地走下去,走十年,走二十年,你一定能走出去。那天孙正义听了以后说,初恋是最美好的,但是绝大多数人把初恋忘掉了。所以创业者永远要回忆一下自己的‘初恋’,你为什么要做?你想做多久?你要做多久?用这些问题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成功的时候,你要想这些问题,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你仍然要想这些问题,你才有可能会成功。”

马云不是网络的幸存者,他是一位坚守者。我们可以用“骑士”来形容马云,因为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是那位冲向风车的“堂吉诃德”。而当一切好转的时候,马云便成了新的英雄。

傻坚持强于不坚持

有的时候傻坚持要比不坚持好很多,如果空有理想,没有坚持,理想将变成一种痛苦。

——马云

安德鲁·格鲁夫说: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对马云而言,也大致如此。马云曾对媒体说:“很多人比我们聪明,很多人比我们努力,为什么我们成功了,我们拥有了财富,而别人没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坚持下来了。”

在创办阿里巴巴之前,马云曾先后创办过两个公司——海博翻译社和“中国黄页”。在当时,遇到很多困难,资金的匮乏、客户的不信任,但这一切都没有打倒身体瘦弱的马云,他秉持自己理想的信念,以一股“傻”劲硬是坚持下来,最终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马云成了“倒爷”?

1992年,马云的身份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英文及国际贸易的讲师。凭借着出色的英语水平和社会活动能力,马云已经成为该学院一名十分优秀的青年教师。但是,马云觉得,“年纪太轻当老师不好,没有生活经验”。

而此时,浙江一些做外贸生意的民营企业经常邀请马云做他们的专职翻译。请马云的人很多,有时他一天能接到很多“订单”。渐渐地,马云感觉自己一个人根本做不过来,而同时他又发现一个现象:自己身边的同事,尤其是一些退休的老教师,在家里闲着没事可干。

马云对自己的老师(有些也是老同事)很有感情,他们退休了之后,整日赋闲在家,不仅心理上感到莫大的寂寞和失落,而且经济上也很拮据,马云那时每月的工资还不到100元,相信他们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于是,细心的马云开始思考一个事情:能不能在杭州市成立一个专业的翻译机构呢?如此一来,既能减轻自己的负担,也能让那些老师赚点外快补贴家用。

这种想法闪现在马云的脑海之后,他开始感到兴奋,犹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般。

难能可贵的是,马云不像大部分年轻人一样,“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对马云而言,很多想法是灵光一现,但不是昙花一现。马云一旦想做一件事,那是一定要做成了才肯罢休的。

1992年,马云和朋友一起在杭州注册成立了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海博翻译社,这是杭州第一家专业的翻译社。海博翻译社,在马云的创业历程中,不是最光辉、最灿烂的一页,却是马云试水商海迈出的第一步。

海博翻译社的主要员工,除了马云和他的创业伙伴之外,主要由一些退休的英语老师兼职来做。

仍然是全职教师的马云平时要在学校给学生们上课,只有在课余时间他才有空打理这个翻译社。于是,在课余时间,马云四处活动,尽可能接更多的翻译业务。

然而,这个新成立的翻译机构并没有迅速为市场所接受。虽然很多场合都需要翻译,精通英语的人也确实有限,但这毕竟是杭州第一家翻译机构,精明的商人是不愿为不了解的公司埋单的。因此,成立之初的海博翻译社经营举步维艰。成立后的第一个月,海博的全部收入为700元,而当时仅一个月的房租就是2400元。

为了维持海博社的正常营运,马云只好当起了“倒爷”,他倒卖小工艺品、小礼品,甚至是袜子、内衣,只要有利润,马云就卖。

马云的“倒爷”生涯持续了整整三年,靠卖小商品赚来的钱,足足养了海博翻译社三年,才让这个原本早已是奄奄一息的翻译社奇迹般地起死回生。到1994年时,海博翻译社基本实现收支平衡;1995年,开始逐步实现赢利。

如今的海博翻译社,正如马云当年所愿,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的专业翻译机构。时隔十几年以后,海博翻译社现任社长张红女士,在回顾当初的风风雨雨时,依然十分动情:“当开始大家都还没想到这个行业的时候,当大家都还没有看到这个商机的时候,马云首先想到了,他的想法都是具有前瞻性的。那时我们杭州没有翻译社,我们是第一家独立存在的这样一个公司,大家都不看好,而且一开始也不赚钱,但马云坚持下来,没有放弃。所以,我很佩服马云,他说的话会让你振奋,没有希望的东西在他看来也充满生机,他能带给他身边的人生活的激情。”

马云那种不轻言放弃的顽强毅力,更是被如今的海博翻译社当成一种伟大的企业精神。现在登录海博翻译社的网站时,首页上四个大字赫然在目:永不放弃。这四个字,是马云亲笔题写的。

马云与“中国黄页”

2008年7月30日,马云在香港出席“菁英论坛”时表示,他自己对计算机一窍不通,平日只会收发邮件或浏览网页,成功之道全因坚持自己“很傻很天真”的想法。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信息发布网站“中国黄页”的创业可以说就是源于马云“很傻很天真”的想法。

1995年年初,马云受托,作为翻译来到洛杉矶沟通落实一起高速公路投资,未果。马云从洛杉矶飞到西雅图找他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认识的外教比尔。信仰互联网的比尔领马云去西雅图第一个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公司VBN参观。

两间很小的办公室,猫着5个对着屏幕不停敲键盘的年轻人。马云不敢碰电脑,公司的人帮马云打开浏览器,然后打开一个搜索网站,对马云说:“要查什么,你就在上面敲什么。”马云在上面敲了个beer,搜索出了德国啤酒、美国啤酒和日本啤酒,就是没有中国啤酒。马云敲Chinese,返回是no data。马云被告知,要想被检索到,必须要做个主页。

马云请对方给他的海博翻译社做个主页。晚上,马云回来收到5封回信。来自日本、美国、德国的客户来问翻译价格,最后一封来自海外的华侨,是个留学生,他对马云说:“海博翻译社是互联网上第一家中国公司。”马云感到了互联网的神奇,他和VBN公司约定:对方在美国负责技术,自己到中国找客户,一起来做中国企业上网。

1995年5月9日,“中国黄页”上线,马云的生意经是,先向客户描述互联网怎么怎么好,然后向他们要资料,再将资料寄到美国,VBN将主页做好,打印出来,再快递寄回杭州。马云将网页的打印稿拿给客户看,并告诉客户在互联网上能看到。“中国黄页”当时的收费标准是,一个主页3000字外加一张照片,收费2万元,其中1.2万元给美国公司。

1995年的时候互联网没多少人知道,马云就开始搬出比尔·盖茨来忽悠,并且把Internet直接翻译成了一个中文名字——因特乃特网。在一次外出游说时,有人问他:“你说的因特乃特,跟《国际歌》里的英特纳雄耐尔有什么关系吗?”为了鼓动别人参与他的事业,马云拿大家熟知的比尔·盖茨来说事儿,他说:“比尔·盖茨说了,因特乃特网将改变人类的方方面面。”很多年后,他承认:“这其实不是他说的,是我说的。1995年全国刚刚知道Internet,但是我说马云说的话没有人相信。其实,1995年的时候比尔·盖茨是反对Internet的。”

在当时的情况下,向企业老板们推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网站”,那些企业老板们都认为马云是个大骗子,一见马云上门来推销,就像碰见瘟疫,唯恐躲之不及。

马云决定先从身边的朋友做起。他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时,为了贴补家用,还在一些夜大做兼职,教国际贸易,夜大里有一些学生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老板,马云借此机会认识了不少做企业的朋友。于是,他开始做起电话推销员来,每天都给那些做企业的朋友打电话,一遍一遍地打,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讲解互联网的好处,结果弄到后来,那些朋友一听到是马云的电话,就叫苦不迭,胆战心惊。

有一次,马云为了拿下一家企业,一连去拜见了那个老板5次。这个老板根本不相信马云说的东西,把马云当骗子。但马云不放弃,一遍一遍地跟他讲解互联网的神奇作用,后来为了让老板相信,他叫美国的VBN公司给这个公司做了一个网站,叫老板亲眼看看他的公司网站在互联网上出现的样子。老板最后在马云的诚心感召下,终于把这个单给签了。

随后,马云又敲开了钱江律师事务所、杭州第二电视机厂等单位的大门。每一笔单,都做得非常非常艰辛。但是,有付出就有回报,“中国黄页”在马云的努力下,终于开始起飞了。

也正是在那个做推销员的年月里锻炼出来的勇气、执着、能力、意志,才有了今天的马云。也正是秉持着“傻坚持要比不坚持好很多”的理念,把那些“很傻很天真”的想法坚持下来,才有了今天阿里巴巴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坚强的毅力是人最可贵的财富,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没有任何东西能代替它。在对手比你强的时候,坚持到底不一定能取得胜利,但是你不坚持就注定会失败。请牢记: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如果双方实力相当,机会往往青睐坚持到最后的人。

持久的激情最赚钱

短暂的激情是不值钱的,只有持久的激情才是最赚钱的。而不能经受挫折的激情只能算是冲动。

——马云

比尔·盖茨曾说过:“我们公司的核心文化就是激情文化,员工必须要有激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而技巧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微软公司的创办正是源自于比尔·盖茨的“不做就一辈子都不会甘心”的创业激情,为此他放弃了学业,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软件创业的理想中,最终成就了大名鼎鼎的微软公司。

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单凭一时的激情就能干成的事。很多年轻人在从学校毕业之后,就想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迅速实现自己、成就自我的价值,好像不当老板就埋没了自己。其实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不妨认真找一份工作,踏踏实实地干几年,如果几年之后,还抱有强烈的创业的心态,再去创业也不迟。

短暂的激情不值钱

《赢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全国性商战真人秀节目,大型励志创业电视活动。由于获胜者可以获得企业提供的一大笔风险投资,所以吸引着不少有志创业的人前来参加。这档节目有许多企业家评委,马云正是其中颇有分量的评委之一。

在第一赛季晋级篇第五场中,来自美国的工商管理硕士、电子工程硕士陈跃武直接被马云Pass掉了,出现这样的结果很令人吃惊,因为陈跃武也是带着周详的计划、创业的激情来到这个赛场的。

马云是这样陈述自己这样做的理由的:“第三位选手陈跃武,我很想坦率地跟你讲,你最好别创业。听起来挺难受,但是刚才吴鹰也讲了,创业很累,创业的失败率很大很大。从你的性格上看,我觉得你比较适合做一个工程师,或者是比较适合参与一个已经创业成功的团队,在里面承担一定的工作,因为你的条理、你的理性,以及你的温文尔雅,创业者都是疯疯癫癫的多一点。如果你真的要创业,我建议你MBA毕业以后最好先找一份工作,到中国来干5年,5年以后还想创业,你再创业。5年一般会消灭掉很多创业的想法。你这个项目什么时候需要熊总、吴总和我们投资,或者你已经找的1000个客户每人付你300美金的时候,我们再好好谈一谈好不好?”

被人当面否定是很尴尬的,但马云这样说是有根有据的。在参赛的36强及108强的选手中,陈跃武几乎可以说是项目准备最不充分的一个。他的团队在当年5月才成立,6月初才开始找项目,6月10日前后面试通过入108强,6月18日到北京参赛。36强的其他选手都有很强的项目,很多人有运营数年的公司,百万、千万的营收。虽然陈跃武拥有满腔热情,想在网上为高端的中国和美国的商业领导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但这么短时间成立的团队,能否经受住创业艰辛风雨的洗礼呢?

马云一直认为,短暂的激情是不值钱的,只有持久的激情才是值钱的,而激情不能受到伤害。1988年,马云在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后,被分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当英语老师,同时兼任学院外办主任,这段做老师的经历也教会了马云很多事情。马云后来回忆说:“在学校教书的5年,给我带来的好处就是知道了什么是浮躁,什么是不浮躁,知道了怎么做好点点滴滴,创业一定不能浮躁。”

马云的阿里巴巴的创立是从十几个有激情、有理想的年轻人开始的,他们怀抱着一个创建一家伟大的公司的梦想聚集到了一起。年轻的团队容易产生激情,但是更容易因为挫折而失去激情,尤其是一件从未有人做过的事,面临的难度将会更大,将会有很多从未想到过的、出乎意料的困难,而显然,如果没有持久的激情,在这些困难面前,退却是很容易的事。

永远保持最初的激情

激情源于人们对事物的强烈兴趣与热衷,成功不仅要有激情,还需要将这种激情坚持下来。

曾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里,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却总是弄得伤痕累累,有好几次甚至浑身破裂出血,持续了好一些日子,每当玻璃一出现裂痕,实验人员马上加上一块更厚的玻璃。

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实验到了最后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已经失去了最初的激情。

创立30年的软银,投资过约800家互联网中小企业,在过去十年中的投资回报达九倍之多,是网络业中全球投资回报最高的企业。孙正义在回答一位中小企业代表提问时说,他投资的互联网企业中有100家破产了,但绝大多数生存了下来,相当一部分如阿里巴巴、雅虎等更取得了超级成功。在他看来,失败的企业与成功的企业相比,除了一部分运气以外,主要的区别在于管理层是否有创业激情。那些成功的企业凭借创业激情,总是能够吸引人才,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案,渡过难关。

2007年7月29日,马云在跟“五年陈”(阿里巴巴的员工在工作满5年之后会被称为“五年陈”,并获得一枚公司定制的戒指)员工交流时给他们讲过一个孙正义公司的故事:

当年软银在日本刚刚成立的时候,孙正义就希望给员工的工资低一点,于是就把公司的股票一部分分给员工。有一些年轻的女员工得到了一点股票,但是她们很不高兴,因为股票不多,在当时也不能变现,她们就不想要股票,想多要一点工资。

之后不到两年,软银就上市了,这些女员工的一点股票居然一下子价值达到一百多万美元,最后涨到将近两百万美元。拿股票更多的全部成了几百万美元的股东,还有人甚至成了几千万美元的富翁。这些女孩们十分高兴,心想有这么多钱了还工作干什么,于是她们嫁人的嫁人,不干活的不干活,开始买房子、买车,没有一个人真正感谢公司,没有一个人感谢团队。由此也给软银内部带来很大的冲击,有很多员工辞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还过来挖原来公司的墙脚。但是,这些出去的人,据统计没有一个人是成功的,来得快,去得也就快。通过这个故事,马云告诫这些老员工不要有“暴发户”的心态,否则很难活好。

接着,在当年12月11日给“五年陈”销售的讲话中,马云继续提到了这个话题。在此之前的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成为中国互联网首个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公司。而在阿里巴巴内部,近70%的员工都成了“富豪”,共同分享了其中将近184亿港元。

马云说公司到现在这个状态,是每个人的功劳,但是功劳都是过去的。如果按照一个民营企业,按照一个土老板的想法,他和员工中绝大多数人都不用干了,别干了,累死了,换个工作,搞得轻松一点,这一辈子就行了。但是这样很有可能像七八十年代的万元户,特有钱,当时女孩子看到万元户都愿意嫁给他,家里养鱼养猪的,大户人家。结果大家都知道。

马云不希望阿里巴巴的老员工、老干部就像当年的万元户,熬了五年八年,一会儿就没了。他说这些钱现在来看不少,未来看不算什么,因为公司还在布局之中,做企业需要保持持久的激情。

在阿里巴巴创业初期,马云就提出三点:第一是将来要做持续发展80年的公司,第二是要成为全球十大网站之一,第三就是只要是商人,一定要用阿里巴巴。

在阿里巴巴五周年庆的时候,马云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阿里巴巴要做102年的公司,诞生于20世纪最后一年的阿里巴巴,如果做满102年,那么它将横跨三个世纪,阿里巴巴必将是中国最伟大的公司之一。

而在阿里巴巴十周年庆典上,包括马云在内的阿里巴巴集团18位创始人辞去“创始人”的身份,以后将变成集团合伙人。马云希望通过这样的举措让阿里巴巴一切从零开始。此外,马云还畅谈了阿里巴巴下一个十年的具体目标:第一,阿里巴巴要成为全球一千万家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平台;第二,为全球一亿人提供就业机会;第三,为全球十亿人提供物美价廉的消费平台。

与其说马云是一个企业家,不如说他是一个“造梦人”。他是一个激情四射的创业者,是一个伟大理想的布道者,是一个辉煌梦想的鼓吹者。马云用活生生的事实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我们拥有梦想、持久激情和不断努力,就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失败是可贵的财富

永远记住每次成功都可能导致你的失败,每次失败好好接受教训,也许就会走向成功。

——马云

恩格斯曾说:“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来得快。”套用一句非常流行的俗语,那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一个人在经历过失败,然后经过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才能获得直接经验和成功。

微软公司很愿意聘用那些曾经犯过错误而又能吸取经验教训的人。微软公司的执行副总裁迈克尔·迈普斯说:“我们寻找那些能够从错误中学会某些东西、主动适应的人。”在录用过程中,他们总是问应聘者:“你遇到过的最大失败是什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微软不计较过程中的失败,只管最后的成功,因此最后成功的才算数。

我们现在看马云那么成功,让人多么羡慕。但在这份风光背后,马云也经历了很多失败和坎坷。也正是因为这些宝贵的经验,让他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吸取教训,走向成功。

高考三次终圆大学梦

马云从小就和别的孩子不同。用他的话说,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从来不是最好的,一般在十几名,而且数学极差,往往不及格。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样的学生往往会让老师很头疼。从这里可以看出,至少在小时候,马云并不聪明。

另一方面,马云顽皮、好斗的性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这也导致了他在整个学习阶段成绩都不是十分理想。初中升高中的时候,由于成绩不佳,他甚至考了两次,其中一次数学只得了31分,这是马云人生的第一次挫败。

马云在数学方面缺乏天赋,成绩极差,可英语却非常好。而这个特长对马云的人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英语好,他才能上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才能在毕业后去了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英语老师,才能创办海博翻译社,才有机会去美国,才有机会接触网络,也才有了后来的阿里巴巴。多年后,他在面对BBC等世界各大媒体采访时应对自如,在各地演讲时也侃侃而谈,表现出来的气度丝毫不逊色于人,令人顿生敬意。

为什么数学奇差无比的马云英语却学得很优秀呢?除了自身的爱好和努力之外,中学时代的一位地理老师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马云在读中学时,教地理的一位女老师的教学方式非常有吸引力,讲课让人如沐春风,她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故事。马云和其他同学都特别崇拜这位地理老师。

有一次上课时,这位老师讲了一件事,使马云受益终生,甚至可以说改变了马云的一生。老师说,有一次她在西湖边上,几个外国人问她关于中国地理的问题,她英文很好,自然对答如流。老师总结说,你们要学好地理,不然他们问你的时候,你会给中国人丢脸。这句话成了马云学习英语的最大动力。

那节地理课上完后,马云一回家,就特意买了个收音机,每天听英文广播,坚持不懈。

那一年的马云,刚满12岁。当时,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杭州作为旅游胜地和投资宝地,自然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借着这个有利条件,马云一有机会就在街上逮住外国人练习英语。马云的英语口语就这样一天天流利起来。

学英语最忌讳的就是一个“怕”字——怕丢脸不敢说,怕丢脸不敢大声说。马云就是借着一种“厚脸皮”精神,借着不怕出丑的大无畏精神,慢慢地,从没出过国的他练就了一口流利并且纯正的英语口语,并因此结识了很多外国朋友,这对他的成长大有裨益。到13岁时,马云就能给老外当导游,用自行车带着老外满大街跑了。

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数学只得了1分。他垂头丧气,准备去做临时工。他和又高又帅的表弟去一家宾馆应聘,结果宾馆录用了表弟,而他却遭到拒绝。之后马云当过秘书,也做过搬运工,后来通过父亲的关系,马云到一家杂志社蹬三轮车送书。他踩着三轮车帮人家把书刊扎在一起,25本成一包,踩10公里路通过火车物流发送到全国各地。

一天,马云偶然得到一本路遥的《人生》,这本书中的故事给他巨大的触动。于是,他决定第二次参加高考。暗下决心的马云开始了艰苦的复读生活。那年的夏天,马云报了高考复读班,天天骑着自行车,两点一线,在家里和补习班间游走。

然而幸运之神并没有在第二次高考中眷顾马云。这一次,马云的数学考了19分,总分离录取线差140分。这个结果使得原本对马云上大学还抱有一丝希望的父母都觉得他不用再考了。

1984年,20岁的马云第三次参加高考。马云记得,高考前,一位姓余的数学老师对他说,马云,你的数学真是一塌糊涂,如果你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着写。

马云的表现让余老师大跌眼镜。考数学的时候,靠10个死记硬背的公式,他一个题一个题地去套,结果这一套,居然给套出了79分(当时数学满分是120分,72分及格)。最终,马云非常幸运地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专科,离本科差5分。更幸运的是这时学院的本科没招满人,所以他最终“意外”成为了外语系的一名本科生。

马云三次高考的经历告诉我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失去了面对失败的勇气。不走出失败的阴影,就会被失败销蚀前进的斗志,最终与成功无缘。

因此,遭受失败的打击后,要能够审时度势调整自我,在时机与实力兼备的情况下再度出击,勇往直前,直达胜利。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智勇双全的成功之士。

别人无法拷贝我的苦难

1995~1999年这5年里,马云经历了无数艰辛、苦难、挫折和失败。多少酸甜苦辣,多少泪水和汗水,多少委屈和打击,回首往事,马云曾感慨万千:“5年苦难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也是成功的重要原因;别人可以拷贝我们的网站,但无法拷贝我们5年的苦难。”不追溯这5年苦难,就难以探求阿里巴巴成功的原因。

1995年,教师出身的马云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互联网企业——“中国黄页”。但第一次创业并不一帆风顺,1997年,马云不得不离开重组后的“中国黄页”,这是马云一生中的第一次失败。关于马云的离去,外界有很多传闻,但究竟为什么,直到今天也很难说得清楚。有人假设:如果当初不与杭州电信合作也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局。

但与杭州电信合作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1995年,马云最初搞互联网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几个人反应过来,竞争即使有也不是很激烈;但到了1997年,互联网开始成为各大媒体的热点,成为新经济最有力的代表,马云的“中国黄页”一夜之间冒出来了许多对手。

当时与马云竞争最激烈的是杭州电信,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杭州电信注册资本3亿多,马云注册资本仅2万;这也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杭州就这么大一个庙,容不下两个和尚。杭州电信有着非常好的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马云一样都没有。不仅企业,就是老百姓,也觉得马云是非正规军、是游击队。

除此之外,杭州电信为了利用“中国黄页”(chinapage.com)已有的名声,做了一个名字很近的网站chinesepage.com,也叫“中国黄页”,分割马云的“中国黄页”的市场。

为了活下去,马云与杭州电信牵手了,1996年3月份,“中国黄页”将资产折合成60万人民币,占30%的股份,杭州电信投入资金140万人民币,占70%的股份。后面的结局可想而知,“中国黄页”被收编了,马云套现走人。

这次失败使马云对资本有了重新的认识,为后来阿里巴巴接受风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阿里巴巴创建初期,十分需要钱的时候,也是互联网最疯狂的时候,在马云湖畔花园的家中办公的阿里巴巴员工,会经常接到投资者打来的电话。但马云拒绝了38家VC(风险投资),原因是他们要求控制阿里巴巴。最终他选择了高盛的“天使基金”500万美元以及后来日本软银孙正义2000万美元的投资。

1997年,当马云离开“中国黄页”时,外经贸部对马云说:到北京来吧,来这儿你能干得更好!就这样,马云带了5个年轻人到了北京。马云在北京租了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间,没日没夜地干活,给外经贸部做站点,让外经贸部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上网的部级单位。

马云当时做得不错,外经贸部另立一家公司——EDI(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由马云组建、管理,马云占30%的股份、外经贸部占70%的股份,但实际上马云一个月就几千元的工资,其他什么也没有。

时间一长马云发现很多事在政府的编制里很难做,存在着许多说不清的问题。当时人们都说马云与外经贸部的合作是中国的“梦之队”,但事实上是怎么一回事谁也不清楚。

怎么办?马云天天思量。留在北京吗?机会倒是有,比如新浪和雅虎都希望马云加盟,但马云发现北京的网络太浮躁,在这里面很难做成一件事;还在企业里面吗?马云已经受够了;马云还觉得中国的网络形式已经在开始发生变化,全世界互联网高潮马上就要到来,留在政府里对不起这千载难逢的良机。想来想去,马云觉得还是南下。

当时马云只是认为电子商务的主要聚集地不应靠近信息中心,而应靠近企业中心,没想到这一决定使阿里巴巴得以躲过后来的血雨腥风。

2002年互联网经济处于最低潮时,《IT时代周刊》这样描述了阿里巴巴的脱颖而出:过去两年,北京的互联网企业就像电梯从天堂一层层地下落到地狱,几乎没有一个互联网英雄能够脱离集体疯狂,也没有一个能够逃离疯狂后的灾难。而依托杭州的阿里巴巴如今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最好的B2B电子商务企业。

有时候,苦难并不可怕。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柯鲁德·史密斯曾经这样说:“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荣幸就是每个人都失败过,而且每当我们跌倒时都能爬起来。”正是因为不断地经受磨难,人才能变得更加坚强。

的确,人们从失败的教训中学到的东西,比从成功的经验中学到的还要多。无论什么样的失败,只要你跌倒后又爬起来,跌倒的教训就会成为有益的经验,帮助你取得未来的成功。

困难时,左手温暖右手

商业不外乎智慧、希望及勇气。这些都是经商的必要技巧。遇到问题时,我习惯用左手温暖右手。要不断告诉自己,没关系,我还是我,我还在学习成长,一切都会好的,至少我还活着。

——马云

对于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这样说道:“创业之路就像一列前进的火车,不断有人上车下车,都很正常,但总有人想要去到更远的地方。也许你创业能做到一定程度,那退出肯定也比没做强。你要做得很大,就要做好更艰苦的准备,用我们自己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困难无其数,从来不动摇’。”

他还说:“真正要做一番大事业,觉得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的人,就要有坚定的目标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道路上的千辛万苦。事实上,整个社会也正是靠这样一些人在带动前进的。比如说邓小平,如果当年受了批判后,他隐退不言语了,就没有今天的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大的局势的变化。他就是这种大英雄,这种大英雄造福于无数人,造福于一个历史阶段。”

准备好要失败只是在面对困境时的第一步,还要明确的是,这些困境有时候注定要一个人承担,谁都帮不了你。就像马云所言,创业者要懂得左手温暖右手,要懂得把痛苦当作快乐去欣赏、去体味,你才会有成功。

唯有自助才有出路

“创业的时候,我的同事可能流过泪,我的朋友可能流过泪,但我没有,因为流泪没有用。”流泪没有用,抱怨也没有用,马云就是这样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时他从来都不会抱怨。他说:“困难的时候,你要学会用左手温暖你的右手。你在开心的时候,把开心带给别人;在你不开心的时候,别人才会把开心带给你。开心快乐是一种投资,你开心就要和别人分享,然后有一天别人会回报于你。”

“如果你在创业第一天就说,我是来享受痛苦的,那么你就会变得很开心。我1992年做销售的时候,我说创业中乐观主义很重要,销售10次,10次为零,出去以后,果然是零,说得真对,要奖励一下自己。”

马云正是抱着这种乐观的心态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他看来,创业者要学会自己保护自己,困难时“要学会用左手温暖右手”。

在海博翻译社创办之初,马云只是一个刚刚涉入商海的新手,公司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运营并不理想,最后入不敷出。那时,很多人是迷茫的。但是马云毅然地背起麻袋到义乌贩卖小商品,用最简单也最无奈的方式解决公司的困难。最后,他成功挽救了海博社。马云一向不是一个喜欢喋喋不休向谁诉说苦难的人,无助肯定会有,但唯有自助才可能有出路。

当谈笑着离开公司,走向去义乌的路上时,一个人承受。

在竭力推广互联网,被一次次拒之门外时,一个人面对。

在被称为骗子、疯子,全世界都否定、批判时,一个人承担。

即便是现在,马云都很少向员工和身边的高管诉说自己的压力。在聚光灯下的马云,在员工面前的马云总是像一个顽童一样,他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一种常人很难有的洒脱,马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像诗人一样地幻想着未来商业界的新文明,幻想着阿里巴巴会带给全球一个美丽新世界。马云,就这样在创业的路上一边擦拭伤口一边微笑前行。

当然,马云看重团队,但是在自己能够解决的时候他会选择更多的担当,更何况,有时候团队也未必能够全然理解他的思考。

阿里巴巴公司的发展深受马云的影响,在面临困难时阿里巴巴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解决,而不是依赖外界。马云表示,很多企业埋怨政府不支持,但阿里巴巴自从创业以来没有向政府借过一分钱,更没给社会添过一次乱。更多的时候,阿里巴巴团队会在寒冷的季节里温暖别人,帮助众多中小企业赚钱。

用自己的手温暖别人的手

2003年年初,我国广东省首先发现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随后,广西、山西、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发生“非典”疫情。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灾害,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际往来。

在“非典”阴影的笼罩下,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展会推迟、客商止步、订单取消。传统的商业模式明显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如义乌国际商贸城一个叫楼国良的经营户,做了11年工艺品出口生意。当年5月,他就诉苦说:“平常这时,订单都在四五十万元左右,可上个月还不到20万元。”

情势危急,一些企业盼望能够找到救治良方,而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公司则因势利导,“借势造市”,既造福于他人,又发展了自己。

据阿里巴巴公司介绍,在2001~2002年的相当长的时间内,每天在阿里巴巴网站上发布的商业机会数量只有3000条左右。但从2003年3月份开始,阿里巴巴每天新增会员3500人,比上一季度增长50%,而大量的老会员也强化了在网上贸易的使用频率和程度;每日发布的新增商业机会数达到9000至12000条,比2002年增长了3倍;国际采购商对商业机会的反馈数比上一季增长1倍;国际采购商对30种热门中国商品的检索数增长4倍;中国供应商客户数比2002年同期增长2倍;每月有1.85亿人次浏览;240多万个买卖询盘(反馈);来自全球的38万专业买家和190万会员在通过阿里巴巴寻找商机和进行各种交易。以2003年4月17日为例,当日阿里巴巴中国站发布的会员企业买、卖、代理、合作等商业机会信息6890条,国际站达2354条,两个网站加起来超过9000条。虽然正常的商务交往均被不同程度地取消,但一大批企业通过阿里巴巴与客户进行了“零接触”洽谈,在非常时期做了非常好的线上生意,如浙江慈溪市海兴轴承有限公司在“非典”时期就签订了300万人民币的销售大单。

马云还说,要学会多去看别人的失败,这样一来会让自己发现其实自己的经历并没有那么惨。马云的说法有些自我安慰之意,但是这也可以让一个企业有勇气去面对。除此之外,在更高的角度上,看到别人的失败和困境还会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在“非典”期间,阿里巴巴不仅在自己取暖,而且,当阿里巴巴发现很多企业因为“非典”而不能有效运营时,它开始温暖别人,让这些企业在阿里巴巴的平台上寻找到商机,把囤积的商品卖出去。

面对困难并亲自把问题解决掉的时候,虽然是流着血汗,但是也是一种成长和喜悦。“创业的快乐在于一个一个的挫折,去把一个一个的挫折灭掉,这是创业者最大的快乐。”马云说,“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是坚持,而最快乐的也是坚持。阿里巴巴要不坚持到现在早没了。”

马云自己承认,从开始创办阿里巴巴起,大家就在给自己加油打气,“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让天下没有难管的生意”、“让天下没有淘不到的宝贝”……阿里巴巴的乐观主义也是它存活下来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阿里巴巴在困境中更多的是追求卓越,因为它在支撑下来的同时温暖着身边的人,为这个社会有所付出,这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所以它会走很远。

【延伸阅读】

在马云下定决心创办海博翻译社时,他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最初翻译社月盈利甚至不够交房租。当时,周围好心的同事、朋友开始劝马云“回头是岸”。有人说:“马云,你真是犯傻了,安安稳稳地当大学老师多好,瞎折腾什么啊?”也有人讥讽和嘲笑他不知天高地厚。更要命的是,当初一起合伙创办翻译社的几个朋友这时也开始动摇了,他们甚至开始考虑让翻译社趁早“关门大吉”了。

马云却偏不信这个邪,在内心深处,有一种信念在召唤他,那是一种无比强烈的内心呐喊:一定要继续做下去,一定不能放弃,一定能熬过去,光明一定会来临的……

为了继续生存下去,马云开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就在那大热天里,他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出发,从杭州跑到义乌、广州,四处批些小工艺品、小礼品,再一个人气喘吁吁地背回杭州……

混在一群小商贩中间,没人能看得出,眼前这个头发凌乱、瘦弱的年轻“小老板”,竟然是一名堂堂的大学教师,一位优秀的青年教师。

就这样,在马云的一手操劳和打理下,原本以接翻译业务为主的海博翻译社,一夜之间竟变成了“海博杂货店”:从鲜花到礼品,从袜子到内衣,但凡稍微能有些利润的小商品,马云通通背回来卖。

一个堂堂的大学教师,就这样做起了“倒爷”。此外,马云的“多元化”战线甚至一度拉到医疗领域,甚至还销售过一年有余的医药和医疗器材。而当时推销的对象,上至大医院,下至赤脚医生。为了能把货卖出去,他吃尽了闭门羹,遭尽了白眼。

然而在如此的境遇之中,马云都一直坚守着梦想不放弃。最终,他的商业梦想也因此开始起航。 jqQXmr+qf1dad8Z4XXY4V1QRXyZJO0zLHzs1kziiYqM6pq473O/vakIezlHQ+FL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