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好习惯就是好规矩,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培养习惯从小做起

习惯的好坏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所以说,我们有必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养成许多好的习惯。

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那么,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在什么时候?答案是在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在幼儿阶段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比如:按时起床,自己穿衣,自己洗脸、刷牙,吃饭不掉饭粒,做事不磨蹭、动作要快等等。在孩子小学阶段时,则要尽可能多地培养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做完作业自己检查,不会的字自己查字典,按时学习,写完作业后自己整理好书包,在外面要留心观察等。

美国的家庭教育是主张开放式教育的,平时很尊重孩子的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事事都依着孩子。其实美国孩子的父母要求是很严的,规矩也很多。在美国家庭里,孩子可以不同意父母的观点,但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上床睡觉,这是没有条件可讲的。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吃饭时不要大声咀嚼,父母都会有明确的要求。美国父母非常注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管理反而越来越松,孩子到了高中以后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闯荡。

有一个美国孩子,妈妈想从小培养他做事的好习惯,就要求这个孩子负责洗碗,孩子不同意,就是不肯洗碗,妈妈说了很多次,孩子就是不配合。这个美国妈妈做得也真绝,她见跟孩子说理无效,当天就在家门上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四个字:罢工通知。理由如下:因为妈妈工作很辛苦,想让孩子给帮帮忙,洗洗碗,但因为孩子只知道享受权利,却不肯尽义务。所以,从今天起,妈妈不做饭了,各人自行解决吃饭问题。当天妈妈就一个人在外面吃,连着几天不肯做饭。这个孩子真急了,不可能天天啃面包呀,自然投降,主动跟妈妈承认错误,要求洗碗。妈妈说:不是洗一天,要洗就得洗一年。孩子说:行呀,只要你做饭,洗碗我包了,甭说洗一年,洗十年也成呀。

总的来说,抓习惯,小时要严,大了就可以放松一点。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因为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越容易塑造。家长还要尽量避免在青春期强迫孩子纠正不良习惯。

做家长的,培养孩子习惯要把握一个原则:多做塑造工作,少做改造工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让孩子从小到大养成各种各样的习惯,在孩子还没形成习惯前,就要注意纠正和引导孩子,多形成好习惯,这就是多“塑造”,因为这样容易。但有时一不留神孩子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等家长意识到时,要想改,这就难了许多,这就是“改造”。

看完下面的一个故事,大家就知道小时养成好习惯有多么重要!

从前,有一位富翁,年近五十才生了一个儿子。老来得子,岂有不爱之理?在富翁眼里,他的小儿子就像天赐的“无价之宝”,富翁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成天笑眯眯地看着,乐得合不拢嘴。对儿子,他总是迁就放任,什么都依着孩子,从来不管不教,任其自然发展,生怕严格管教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过了几年,儿子有四五岁了。由于父亲的娇惯,孩子慢慢滋长了一些毛病,不许人管,只要一不高兴,不是张口骂人,就是动手打人,简直是横行霸道。而那富翁还觉得挺好,心里想:孩子长大了肯定吃不了亏。而且,他也总觉得儿子年纪还小,不懂事,从不认真管教,敷衍两句就拉倒,对儿子一直是采取宽容、放任甚至纵容的态度。

随着年龄的增大,儿子的恶习不断膨胀,胆子越来越大。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他竟常常私自偷拿他父亲的钱,到外面去吃喝嫖赌。他常常一掷千金,输得干干净净,可他毫不介意。他觉得,反正父亲有的是钱,输了再去偷啊!

后来,他父亲终于知道了,非常生气,觉得再不管就不行了。于是,有一天,他找到赌场,当着众人的面,把儿子破口大骂了一通。没想到,儿子不但不怕,反而恶狠狠地指着父亲的鼻子,张口大骂:“你这老东西,该死不死,还敢骂我?你当心点儿,我迟早要弄死你!”

父亲听了儿子的话,气得浑身发抖,差一点没背过气去。他心想:儿子这话虽说是在气头上说出来的,也不能不防着点。当天晚上,富翁便把一只小木桶放在铺好的被窝里,就像是有人在睡觉的样子。他自己呢,则静悄悄地躲在床的后边,屏息静气,偷偷地看儿子的动静。

过了没多久,只见儿子轻手轻脚推开房门,蹑手蹑脚地走进屋来,手里提着一把锃亮的大斧头。一到床前,就怒气冲冲、咬牙切齿地举起手里的大斧头,狠狠地向床上的被子乱砍了一通。只听“啪”地一声,小木桶碎了,儿子以为是他父亲的脑袋被砍碎了,丢下斧头仓皇地逃走了。

光阴似箭,一晃过去了10多年,这位富翁已经80多岁了。暮年孤独,苦不堪言,睹物兴怀,百感交集。他虽恨儿子,但仍希望儿子能改邪归正、重新做人,回到自己的身边来。

有一天,老人家正在一个桑园里独自散步。忽然,有一位年逾30的农夫径直朝他走过来,手指身旁的一个很粗的老桑枝,礼貌地对他说:“老人家,请你把这株老桑枝弯过来。”

那老人家笑笑,摇着头对眼前的农夫说:“老弟!老桑枝已经那么粗了,哪里还能弄得弯呀?”

那农夫说:“不错,不错。桑枝要从小弯,儿子要从小教呀!”

老人家听了这句话,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很后悔自己小时没有好好塑造自己的儿子,禁不住老泪纵横。

这时,只听那农夫又对老人说:“你仔细看看,我是谁?”

老人上下打量,这才发现站在自己面前的就是失散多年的不孝之子。

时过境迁,往事虽然不堪回首。但父亲宽宏大量,不计前嫌,还是原谅了自己的儿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的好习惯要尽早培养,不要等到孩子年龄大了,已经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了,再想着去改,那就晚了。

父母心语

抓习惯,小时要严,大了就可以放松一点。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因为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越容易塑造。

培养习惯,疏导很重要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有的家长时常感到困惑,在方式上难以抉择,往往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有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孩子采取近于放任的态度,然而完全放任一个孩子,他会怎么样呢?很少有人敢做这样的试验,因为人生没有重新来过的可能。古时候斯巴达人的做法正好相反,几乎是严酷地对待自己的后代,倘若不能长成一个强健的人,甚至不惜置其于死地。现在中国人普遍骄纵孩子,而骄纵与任其发展的差别是家长自己也不易区分的。

传统的中国教育近于严酷,私塾先生是拿着板子上课堂的,这在20世纪初被革命者当成一种压迫。如今当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的时候,不能不感到,传统教育中的许多方法,即使对革新来说,也未必没有一点好处。那么,如何在放任与规范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恐怕需要一番更加慎重的研讨。

傅雷先生的儿子傅聪是一位国际级的钢琴大师,傅聪幼年是被父亲逼迫着学习钢琴的。傅雷对儿子的管教非常严厉,他在楼上翻译作品,孩子在楼下练琴,中间稍有停顿,他就下来抓着儿子的头往墙上撞。这种做法不仅使孩子受到摧残,也使傅聪的母亲在精神上受到刺激。

傅雷对孩子的强制教育完全是一个中国式的强权父亲的形象。这一点不但表现在他逼迫幼年傅聪学习钢琴上,也包括在生活上,他凡事都跟孩子说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规定得清清楚楚,没有讨论的余地。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傅雷教子的教育方式是值得反思的。然而,由于傅雷先生在学术上的造诣是众所周知的,也由于傅聪的成功,傅雷先生的家教方法至今仍然被无数家长效仿。

其实,傅雷对于自己的教育方式有过深刻反省,晚年他在给儿子的信中说:“我也知道,从小受些挫折对你的将来多少有些帮助。然而,爸爸毕竟犯了很多很大的错误。自问人生对朋友无愧,唯独对你和你母亲感到有愧良心,这是我近年来的心病。这些天它一直像噩梦一样在我脑海里徘徊。可怜我过了45年,父性才真正觉醒。”在傅聪回信表示已经原谅了父亲的过失之后,傅雷又激动地在第二封信中写道:“我感到难以置信的高兴,儿子终于和我成了朋友,天下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吗?我为我的儿子感到骄傲和自豪!”

当无所拘束时,恐怕大部分孩子会本能地趋于偷懒、享乐,而学习并不总是能够在愉快中完成的。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可以无须谋生,凭性情任意作为,多数人会堕落。过去说“君子之泽,五世而竭”,除了说明社会变迁往往很快之外,其中也含着这么一层意思,即可以纵情任性的子孙通常无法像他们苦难中磨炼出来的先辈一样,仍能充当国家的栋梁之材。所以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制造砥砺与磨难。这一点今天做得比较好的是日本人,他们的幼儿园大冬天也让孩子穿着短裤出操。中国人也许因为上一代的磨难太多,又因为“不吃苦就成材”对多数人来说仍然是一种没有完全破灭的梦,难免还存着一种幻想。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在戕害下一代。

我国著名教育家陆士桢曾经说过,教育孩子要学会一手接纳,一手控制。因为孩子毕竟只是孩子。对于孩子,适度的控制是必要的。但教育的核心毕竟是“心”育,一切教育应从“心”开始,想方设法唤起孩子的内心动力才是主要的,再适度辅之以外部的控制(内因为主,外因为辅)。控制与疏导相结合。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在孩子的教育中,光靠“堵”不行,光靠“疏”也不行。要堵疏结合才行。

但是这个堵疏的比例怎么控制呢?这里面大有学问。

在孩子的学龄前期要“管”和“教”为主,越小的孩子其行为越应该管束和规范,对小孩子的无理行为不能迁就。如果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就不能制服孩子的对抗行为,那么孩子以后的每一次对抗,父母都不会获胜。假如父母无法让一个5岁的孩子拾起他的玩具,那么就不可能在孩子具有逆反心理的青春期进行任何有效的管和教。

到了小学阶段除了要继续管、教外,也要重视疏和导,做到管、教、疏、导同时并用;孩子越是长大,管和教就应该逐渐减少,而疏和导就越来越处于重要地位。孩子越大,就越要增加“疏”和“导”的分量。

孩子进入初中,父母对孩子的“疏”和“导”就应该占据重要地位了。进入初中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尤其是这个阶段的孩子的逆反、对抗心理较强,他们已经不再屈从父母的管束和说教,希望父母尊重他们,与他们平等沟通。这时,激励和引导就应成为教育孩子的主导原则和方法了。

总之,如果父母能综合运用管、教、疏、导四个原则,注意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采用侧重点不同的教育方式,就能使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当然,以上四原则要想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在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关爱之上。没有对孩子的尊重就不会有对孩子的有效教育。没有对孩子的关爱之情,就不会有对孩子良好的情感沟通和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当然也不会有有效的教育。而且,一个教育水平越高、越有教育智慧的家长,越善于“疏”和“导”,“管”和“教”的成分用得极少。因为他们总能抓住孩子的内心需求,总能把握孩子的内心感受,伺机进行引导。

父母心语

一个教育水平越高、越有教育智慧的家长,越善于“疏”和“导”,“管”和“教”的成分用得极少。因为他们总能抓住孩子的内心需求,总能把握孩子的内心感受,伺机进行引导。

影响孩子一生的做人、做事和学习习惯

父母们认为培养孩子习惯应该集中在三大块,即做人、做事和学习。

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

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

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

1.培养孩子良好的做人习惯

先说一则真实的故事:

1995年12月27日上午,某市郊中心学校有名一年级学生放学回家,路过某大桥时,不小心从4米高的桥上摔了下去,小腿骨摔断昏迷过去。约摸过了1个小时,上百名围观者多是议论无人去救。

路过此地的一位中学生李红华,见状推开人群,去桥下抱起已经苏醒在雪中向堤上爬的小孩,大声说:“小弟弟,你别哭,我来救你!”他使尽力气把小孩抱上了桥,叫来一辆三轮车,可车主见他没钱,不拉。无奈,他含泪背起小孩找到小孩的家,小孩脱险了。

先别去议论谴责某些人的行为,我们要赞颂李红华的见义勇为这种道德上形成的“本能”行为。它体现了做人最重要的一个品格——关心他人的精神和仁爱良心的风尚。这种精神和风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它必须从小抓起、从小培养。

对孩子来说,家庭美德主要是尊敬父母(长辈)。要尊敬父母,真诚地体味父母一片爱心,从心底激起孝敬父母的纯真亲情。要尊重父母的劳动,尽力为父母做一些事。要孝顺父母,如有好吃的、好穿的应先请父母吃,先给父母穿。父母遇到不顺心的事,孩子能善解人意地加以劝慰。过年过节,特别是父母生日应向父母祝贺。父母生病能悉心照顾。对父母不提过分的要求,注意节约不乱吃乱用。同时兄弟姐妹之间要互相谅解,与邻里和睦相处。

宋人编的《弟子规》在今天仍有意义和作用。如《弟子规》中讲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教,需敬听”“兄道友,弟道恭”“或饭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称尊长,勿呼名”等处理子女关系的教诫。

2.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有计划的习惯

孩子做事没条理、没计划,说明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处理问题缺乏系统性。如果不加以培养和纠正,可能导致孩子做事鲁莽草率,成人后对自己的人生缺乏整体的规划,一生浑浑噩噩。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形成做事有计划的习惯呢?

茗茗一直是奶奶看大的,奶奶对她了如指掌。刚上小学,奶奶就发现茗茗有些不对头,常常是想起什么做什么,做不到3分钟,又想做别的事情。结果所有事情都是乱七八糟的,没有一件事情能做好,有时候还会把奶奶折腾得焦头烂额。

有一天,茗茗正在看电视,见电视里的小朋友玩电动娃娃,就跟奶奶嚷着要电动娃娃,非要奶奶去买不可。奶奶费力地买回电动娃娃,茗茗只玩了一会儿,又跟奶奶说要画画。奶奶翻箱倒柜找出画笔和纸,她胡乱涂了两下,又说要吃巧克力,逼得奶奶不得不再次下楼。那一天,奶奶楼上楼下跑了十多趟,腿都软了。奶奶想,茗茗这样“想一出是一出”可不行,一定要让她学会做事有计划,不然在学校里麻烦会更多。奶奶没退休的时候曾经在图书馆工作,对于查资料非常在行。奶奶觉得需要让孩子学会系统思维,把一天要做的事情理清楚,然后提前做好方案,并且按照方案去做事。

于是,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奶奶都会来到茗茗房间,问她明天准备做些什么。开始茗茗摇头:“等明天再说吧。”她总是这样说。奶奶做茗茗的工作,说:“明天再说可不行,如果你明天想吃冰淇淋,奶奶买不到怎么办?你把想做的事情都提前想好了,明天奶奶好替你安排。”奶奶这么一说,茗茗开始认真去想,但总是想起这个忘了那个,不够全面。奶奶说:“这样吧,今天奶奶先帮你计划一下,明天晚上你再照着奶奶的计划想后天的。”茗茗也觉得这样比较好,答应了。接着,奶奶帮助茗茗制定了第二天的计划:早晨8点起床,10分钟穿衣服,收拾卧具,10分钟刷牙洗脸,20分钟吃早餐。吃完早餐正好可以看半个小时“奥特曼”……奶奶说着,茗茗听着,小脑袋一个劲儿地点。

第二天,在奶奶的监督下,茗茗有计划地做了一天事情。晚上睡觉的时候,奶奶问她:“茗茗,这样有计划地做事是不是很好?”茗茗由衷地点头。奶奶就说:“那好,现在你就把明天要做的事情想好,然后告诉奶奶。”茗茗想了一会儿,把第二天想要做的几件事罗列出来,然后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张计划表。

后来,茗茗渐渐养成晚上睡觉之前,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想一遍的习惯,第二天再做起事来,非常有条理。现在她已经不用奶奶提醒了。

开学以后,茗茗做事有计划的习惯依然保持,还竞选上了班里的生活委员。班里的很多活动都由她来安排,而且安排得井井有条。因为茗茗做事有计划,时间利用率很高,虽然与学习无关的工作很多,但是学习成绩依然很好。说起这个,奶奶从心底里高兴,这都是计划做事的结果,而要想让孩子学会计划做事,就得让孩子先有系统的思维。

家长的经验告诉我们,做事有计划,是一个人工作、学习、生活的良好习惯,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父母应该从小对孩子进行培养,让他们养成系统思维、计划落实、检查反思的良好习惯,这也是计划做事的保证。

3.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

孩子认真地学习、及时预习和复习、上课注意力集中、笔记工整清楚、遇到问题善于思考、积极应对等等,都是学习的好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学生的学习是不可想象的,学习成绩也一定不会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作为教师和家长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抑制和消除不良的学习习惯。

日本心理学家曾调查过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结果表明,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学习习惯的得分并不增加。据此认为,学习习惯是在小学一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难有多大改进。那种认为树大自然直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因此,尽早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良好习惯也越容易巩固住。不良的学习习惯发现得越早,也越容易纠正。

孩子的不良习惯积累越多越不容易建立良好的习惯,因为任何习惯都是比较牢固的暂时的神经联系,要想改变它,必须做出巨大的努力,花费很大的气力。例如,有的孩子形成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坏习惯,即使在教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有时好了几天却又犯了。犯了又改,改了又犯,这需要长期的意志锻炼,有时是非常痛苦的。所以,那种认为小学一年级要让孩子放纵一些,到了高年级再来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学习习惯形成的标准一般有三条:一是动作的速度,指经过多次反复练习,组成学习习惯的一系列动作的敏捷性逐步提高;二是动作的质量,指动作的精确性和协调性应该不断提高;三是学习者本身的体力消耗和脑力消耗要不断维持相对平衡。如果学生某种学习活动达到上面三条标准,说明他某种学习活动的习惯已经养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家长应在掌握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与心理规律的基础上,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首先,必须向孩子讲明养成良好习惯对学习的重要性,指出要养成这些良好学习习惯,必须克服哪些毛病,让孩子心中有数,做起来能联系自己的实际,落到实处。

其次,要根据孩子实际情况,逐步提出要求。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要区分主次、难易,从孩子的实际出发,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有计划地逐步扩展。

再次,要指导具体的学习方法。为了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加以指导。例如,为了培养孩子阅读现代文的好习惯,把比较科学的读书步骤编成“看、查、划、读、摘、想、记”的七字诀,要孩子熟记并照着去做,然后及时督促、检查,这样便会逐渐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另外,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要靠孩子多次反复实践,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这就需要及时检查和督促。经过课内若干时间的练习,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了,再逐渐由课内向课外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巩固下来。

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促进孩子的学习,而且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越学越高兴,越学越主动,这不但有助于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工作也将发生影响,甚至受益终生。在这一方面,作为家长,也可以像学校老师一样,通过督促以及在家里形成学习气氛,建立学习型家庭,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父母心语

培养孩子习惯应该集中在三大块,即做人、做事和学习。

帮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

孩子的许多不良习惯都是在不自觉中形成的。习惯一经形成,如不及时加以纠正,重复出现一次便是一次强化,慢慢便会成为极难改变的恶习。儿童时代形成的不良习惯,如不及时纠正,到了成年才想去改变就很难了。不良习惯会给人一生带来许多不利,不仅妨碍工作和生活,还会损害人的形象。孩子年龄尚小、可塑性大,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好时机,也是纠正不良习惯的好时机。

不良生活习惯对孩子成才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精力分散,学习受干扰

儿童应当通过学习、游戏、锻炼身体、劳动等活动全面发展自己的身心素质。而有好吃懒做、滥用化妆品、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入迷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孩子却没有心思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反而对那些低级趣味的活动津津乐道、兴致盎然。他们没有理想的追求,价值观念很乱;他们没有心思学习,多数是学业上的落伍者。

2.身体受损害,精神不振奋

儿童身体发育是有规律的,人体自有“生物节律”。可是有爱睡懒觉、挑食等不良习惯的孩子却根本不顾身体发育的需要,随心所欲。身体素质差、精神萎靡不振、烦恼和失望时时相伴、贪婪症、焦虑症等便随之而来。

3.生活能力脆弱,经不起风雨

人生道路是不平坦的,生活中并非都是歌声与微笑。对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孩子来说,他们不怕困难,能够开拓前进。而那些存有无病呻吟、小病大养、离群索居、任性固执、花钱如流水等毛病的孩子,小时候得不到克服各种困难的锻炼,将来脱离父母的监护后就会感到事事不如意,到处是麻烦,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娇生惯养是孩子形成不良生活习惯的直接原因,因此家长必须注意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

(1)帮助孩子深刻认识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一般来说,有不良生活习惯的孩子都没有正确的生活价值观,他们觉得生活就是享乐,怎么样舒服、快活就怎么样做,有的甚至自以为了不起,别人都是傻瓜,对于成年人的批评毫不在意。这种错误认识不改变,就不可能改正不良习惯。为此家长要注意用生动、具体的事例说明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真正打动孩子的心灵。民间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懒惰的危害。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一对兄弟非常懒,整天什么事也不做。他俩长大后,父母要他们到外地投奔一个亲戚,临行前烙了许多圆饼套在他们脖子上,叮嘱他俩路上饿了就吃饼子,可这两个懒汉半路吃完了嘴下边的但竟不愿挪动一下另外几个圆饼,结果被活活饿死。许多孩子听了这个故事,都深受教育。当然家长如果采用现身说法,教育孩子效果就会更好。

(2)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不良生活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反复地出现。为此,家长应当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来帮他们克服。如花钱无度的孩子要钱时,必须问清楚用途和数目,再决定给不给和给多少,过后还要追问孩子是怎样花钱的,收回孩子剩余的钱。让有严重不良生活习惯的孩子到较艰苦的地方去锻炼,更换其居住、生活的条件,也能促使他改掉坏习惯。现在北京等大城市的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条件艰苦的县城求学,也意在通过改变环境、克服惰性。对有些孩子还可以用“激将法”。巴西球王贝利童年时曾染上吸烟的恶习。有一次他正在抽烟,爸爸过来看见了,吓得他把烟头捂灭。然而,父亲却像老朋友似地对他说:“你踢球有点天分,要是吸烟损坏了身子,球就踢不好了,这事你自己决定吧!要是你还要抽,最好抽自己的,老讨别人的烟很丢人!”说着把仅有的几张钞票递给了他。小贝利感动极了,从此他在绿茵场上驰骋了几十年,再也没有吸过一根烟。

(3)通过制定家规来约束孩子的行为。儿童时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有的已经改正的坏习惯还可能再犯。为了巩固孩子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所取得的成绩,促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进步,可以制定一些家庭生活规范,使孩子的行为有所约束。比如有一家的孩子有边吃饭边看书的不良习惯,边吃饭边看书往往既耽误了时间又影响了消化。怎么劝说也不能彻底改变;一时改了,过时又犯。这说明在这方面他已形成一种很坏的习惯。于是有的家长就全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家长给孩子指出这种坏习惯既影响消化又损害眼睛,读书效果也很差,必须彻底改变。然后一起制定了整改时间和方案,限1个月必须改变,否则以后再也不购买新书了。这个孩子爱书如命,每个月都要多次逛书店购买新书,玩具不买可以,零食不吃可以,书不买他是怎么也受不了的。为此他下决心改正边吃饭边看书的坏习惯,家长也按约定1个月未购买新书。孩子通过1个月的锻炼,终于改变了这一坏习惯。还有的孩子喜欢吃饭剩碗底,不管饭多少,都是那样。经过家长的正确引导,指出粮食来之不易,并用一些具体事例引导,使其认识到粮食的宝贵,浪费粮食就是犯罪。在这个基础上再制定严厉的规定,如果剩饭,再吃饭时必须先把剩饭吃掉,否则不能吃新做的饭菜。这种坏习惯经过一段整治一般也能改变了。还有诸如每天不能按时刷牙、走路爱踢石子、不按时洗澡、随便弄坏文具、乱撕作业本等坏习惯,也通过制定家庭规范给予限制,并坚决让其更改,做好了就及时表扬。家规的制定要发扬民主,由全家人讨论制定,对孩子既要有约束作用,又要符合实际情况,使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做到。家规制定出来后,一定要严格执行,定期总结;还要在执行家规的同时,改善家庭的软环境,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

(4)择友辅导法。男孩俊俊从小在爷爷身边长大,爷爷什么都顺着他。上学以后也没有回到父母身边,只有双休日才到父母那儿过两天。等到考试成绩很不理想,父母这才发现孩子学习不专心,一边做功课,一边玩,这是在爷爷那儿养成的习惯。父母把孩子接回身边读书,但纠正这些坏习惯已非一日之功,而且,孩子在父母身边总是情绪急躁,没有心思学习,怎么办?

妈妈想到俊俊非常喜欢和同伴交往,和朋友在一起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能不能用朋友来影响孩子,改正他的坏习惯呢?在周围邻居中,妈妈物色了一位和俊俊有共同兴趣、爱好,学习认真、踏实的男孩彬彬,有意识创造条件让他们在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两个小朋友在交往过程中产生了友谊,同时,妈妈要求彬彬帮助俊俊改正做作业拖拉、坐不住的坏习惯,鼓励自己的孩子向彬彬学习,也开展友谊赛,比一比谁的进步大,谁的成绩好,慢慢地俊俊改掉了那些坏习惯,学习成绩提高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生理和心理都得到了健康发展。

父母心语

孩子年龄尚小,可塑性大,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好时机,也是纠正不良习惯的好时机。

锻炼身体,强健体魄

锻炼身体当然能让小家伙身体结实健康,不仅如此,锻炼还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参加运动对任何年龄的儿童都非常有益,无论小家伙参加的是像曲棍球、足球这样的团队运动,还是像体操、跑步这样的个人运动。在运动中,儿童能学到新的技能,懂得体育精神,增强自信,这些都对孩子终生有益。

家长带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锻炼内容和方法。比如,家长可以带孩子到室外晒太阳、拍皮球、做体操、游泳、跳绳或做体育游戏等,都能使孩子得到锻炼。

适当地让孩子晒太阳,对孩子健康有益。阳光里含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红外线能使身体发热,促进血液循环,使新陈代谢旺盛,增强人体活动能力,紫外线能使皮肤里的麦角固醇转变成维生素D。维生素D进入血液以后,能帮助孩子吸收食物中的钙和磷,预防和治疗佝偻病和骨软化。紫外线还可以刺激骨髓制造红血球,防止贫血,并且能杀灭皮肤上的细菌,增强皮肤的抵抗力。

所以,家长应该适当地带孩子晒晒太阳、吸收新鲜空气,发挥阳光浴、空气浴的锻炼作用。孩子长大到2个月以后,就可以到室外晒太阳。晒太阳的时间,冬天最好在上午9点到12点之间,下午3点到5点之间。夏天晒太阳不要在中午晒。气温在32℃以上,家长可以给孩子戴顶白帽子,不要让太阳光直照头部。会走路的孩子,可以散步、做游戏等方式晒太阳。

气候适宜的话,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游泳。游泳对孩子身体是一种全面的锻炼,能使身体匀称,协调地发展。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勇敢坚强的意志。

家长带孩子做体操有利于锻炼孩子的动作灵敏性和增强机体抵抗力。1周岁左右的孩子可以由家长拉着上下肢做各种动作。两三岁时,孩子动作发展比较平稳了,又喜欢模仿,可以让孩子学做模仿操。如,可以让孩子跟大人学“鸭子走路、鸭子游泳”一摇一摆的,一边走(或游),一边发出“嘎嘎嘎”的声音;还可以学“小鸡啄米”,头一点一点的;也可以学青蛙跳跃,一蹦一跳地发出“哇哇哇”的声音。四五岁的孩子可以教他做徒手操,或拿着红花、小哑铃等做操。这样不仅有益锻炼,也能培养孩子按时起床的好习惯。

在带领孩子锻炼身体的过程中,家长们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1.先做初步的运动

发展儿童走、跳、钻、爬、攀登之类的基本动作,使儿童动作协调、灵活、敏捷。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用录音机放一些轻音乐,让孩子模仿你伴着音乐做连续的各种练习动作,如伸展,扩胸,腰、臂、腿绕环等。为了发展孩子的柔韧性,可带孩子弯弯腰、踢踢腿、翻翻斤斗等。

2.儿童不宜做强度大的体育锻炼

儿童的心脏发育还不完善,容积小,心肌纤维细,不适应心肌负担过重的运动。因此,宜采取以发展有氧代谢功能为主的运动项目,如强度中等的慢步长跑、球类活动、体操、跳绳、滑冰以及各种游戏等。

3.儿童时的体育锻炼,宜由缓到急,由简到繁,掌握运动量很重要

正确掌握强度、时间,会使儿童的健康得到较大的提高。父母最好帮助孩子建立锻炼日记。记录每日的锻炼时间、运动项目、进展情况以及儿童的身体反应等,以便做到循序渐进,逐步调整。

4.合理安排儿童的生活

儿童处在长身体的时期,需要充足的睡眠。安排儿童体育活动,一般宜在清晨。清晨空气新鲜,室外活动能使大脑皮层迅速消除睡眠时的抑制状态,又可获取大量的氧气,对一天的学习、生活都有益处。早晨活动,不要起得过早,锻炼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半小时就可以了。锻炼后的饮食也应给以额外的补充。

5.学会观察儿童锻炼后的身体变化

从孩子的呼吸、脸色、汗量、声音、动作等情况,掌握儿童的运动效果,以便灵活安排他们的锻炼内容和程序。此外,父母还应鼓励儿童学点体育知识,有计划地让儿童看点体育表演和体育杂志,培养儿童锻炼的兴趣。节假日还可带孩子出外郊游、登山、跑步,跟大人一起活动,孩子的兴致会更浓。

父母亲最好和孩子一道进行锻炼,这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父母如果不仅天天与孩子一起锻炼,还抽出时间定期检查孩子的锻炼情况,并给予及时的鼓励、表扬或批评,孩子就会渐渐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父母心语

家长需要督促孩子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多数孩子的自觉性不高、毅力不强,需要家长督促孩子坚持体育锻炼。如果家长不严格要求,就可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就达不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

培养健康的饮食作息习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我国城市少年儿童的饮食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中小学生情绪化进餐、饮食速度过快、“垃圾食品”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一份调查发现,城市中小学生吃零食的高达95%,“从不吃零食”的仅为2.3%。零食中糖果、巧克力是孩子们的最爱,也有饼干、蛋糕等甜点和瓜子、花生等干果。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方便面、羊肉串等烧烤或油炸食品、膨化食品也成为孩子们的零食,麦当劳、肯德基……这些“洋快餐”受到孩子们的普遍欢迎。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剧,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仅成年人忙忙碌碌,连孩子们吃饭也在赶时间。调查发现,中小学生们普遍进餐过快,尤其是早餐和午餐。20.3%的被调查者在5分钟之内吃完早餐,有85.5%的少年儿童在15分钟以内能够吃完早餐;午餐也是速战速决,18.3%的少年儿童在10分钟之内吃完午饭,72.5%的少年儿童吃午餐所用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只有晚餐可以稍微从容一些,但也有将近一半的少年儿童在20分钟内吃完晚饭。

营养学家们认为,少年儿童进餐时间每顿饭最好不要少于20分钟。进餐过快,会使食物得不到充分咀嚼,不仅加重胃肠的消化负担,降低食物营养消化吸收的比例,而且也无法激起孩子们对饮食的兴趣。进餐过快,还容易导致饮食过量、造成肥胖。

1.良好的饮食习惯的养成

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生发育的高峰期,这一时期摄入的营养,不仅需要维持机体新陈代谢,还需要有适量的储存以保证继续生长发育的需求。一旦错过了这一重要时期,将给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如何让孩子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呢?下面支点招数:

(1)定时定量均衡安排一日三餐。为避免孩子进食过度,不要在孩子的饭里拌上太多的肉汁及调味酱料,并叮嘱孩子细嚼慢咽。孩子的早餐不可缺,晚餐不宜吃得过饱,宵夜更是不宜吃。一定要控制孩子对零食的摄取量。

(2)家长在烹调食物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给孩子一个营养搭配合理的膳食结构,不能一味的大鱼大肉,而要“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

多用蒸、焗、白灼的方法,少用煎、炸、炒、焖。

减少油、糖的分量。

烹饪原料多用鱼类、蔬菜、去皮家禽等,不用肥肉,以减少脂肪含量。

不要将肉类整块烹调制成原只鸡腿、猪牛扒等,而应切细改成肉片、肉丝或肉粒的方式,配合其他素菜做出不同的菜式,这样的菜肴既美味爽口,又可以避免孩子吸收过多的脂肪。

让孩子们每天饮牛奶或奶制品,是最佳的选择。因为牛奶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人体各种必需氨基酸,还有脂肪、乳糖、多种维生素及钙、磷多种矿物质,营养价值较为全面,容易吸收。因此,牛奶被人们誉为“完善的食品”。经常饮用既有利于儿童体质的发育,也有助于智力的发展。

(3)扩展娱乐活动。孩子无聊时最喜欢做的事,一是守着电视机看,懒得动弹,二是大把大把地往嘴里塞零食,这两件事都容易导致孩子肥胖。家长不妨多陪孩子做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或游戏,如集邮、绘画、唱歌、打球等,使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样既能把孩子从电视和零食的诱惑中解救出来,还能使家庭亲情得到浓化,家长何乐而不为呢?

儿童肥胖是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引起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只有家长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才能恢复并长期保持正常体重。

帮助孩子减肥不要急功近利,千万不要让孩子尝试那些对他们的生长发育有害的药物或断食的措施,而应着重于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动员孩子树立减肥的信心及坚持才能胜利的信念。

2.良好的作息习惯的养成

人的一生中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缺少睡眠或睡眠过多,都会对智力发育产生不良的影响;而正常的睡眠,则是人体解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有利于工作与学习的一种生理现象。

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很容易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家长让孩子每天课内课外学很多东西,常常让孩子搞到晚上十一二点才睡觉。在紧张和压力下,不少中小学生出现睡眠不足、失眠、梦魇、遗尿以及磨牙、夜惊加重等睡眠障碍,所以,家长应当尽可能减轻孩子的负担,适当安排休闲时间,这样不仅能保障孩子健康的睡眠,也能让孩子学习有效率。

在熄灯睡觉前的半小时到1小时内,可做入睡前准备,读篇优美文章,听段柔和乐曲,这样可以帮助产生睡意。千万不能在睡前从事兴奋性活动,比如打电子游戏、看恐怖片等,在卧室躺在床上看电视也不提倡。

有些家庭喜欢开灯睡觉,也有些家庭父母喜欢看电视到很晚,让孩子听着电视发出的声音睡觉。但这些声光刺激一定会对孩子的睡眠造成干扰,大大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应予以避免。另外,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也很重要,过热、过冷、空气差、噪声都应尽可能消除。

有的中小学生喜欢睡前或深夜进食,这是一种影响睡眠的坏习惯,应加以纠正。夜间不可喝过多的饮料,不喝咖啡、茶,养成这些良好习惯才能有益睡眠。

锻炼能够促进睡眠,每天坚持固定时间的体育运动,可大大帮助增进睡眠质量。但是,不提倡夜间睡前进行体育锻炼,因为这样做会造成夜间兴奋,延迟睡眠。

增进孩子的睡眠质量,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充足的睡眠时间。孩子究竟睡多少时间最佳?一般来说,5~9岁的儿童每天要睡10~11小时,10~13岁儿童要睡9~10小时,14~18岁儿童要睡8小时左右。不过,其中也有个体性差异,不可机械地套用。如果一个孩子虽然没有达到上述睡眠时间,但白天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无嗜睡表现,就不应认为其存在睡眠不足。

(2)正确的睡姿。关于睡眠的姿势,中医很讲究,强调“卧如弓”,其标准姿势为:身体向右侧卧,屈右腿,左腿伸直;屈右肘,手掌托在头下;左上肢伸直,放在左侧大腿上。认为这种姿势能“不损心气”,而睡醒之后要改为仰卧,伸展四肢,即所谓“觉须手足伸舒,睡则不嫌屈缩”,这样可使“精神不散”。

(3)温馨的前期准备。孩子睡眠之前,一定要用温热水洗脚。这能使身体上(脑)下(足)保持协调,从而清心安神,使睡眠安宁。

(4)舒适的枕头。枕头对智力和大脑的保健也很有讲究。由于孩子睡熟之后会辗转滚动,因此枕头要长一些。枕头不宜过高,“高枕无忧”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过高的枕头会使颈部的肌肉紧张,通往大脑的血液循环不通畅,第二天会昏昏沉沉,头胀头痛。孩子们的枕头,一般以10~15厘米的高度为宜,幼儿园的孩子不宜超过10厘米,新生儿则可以不用枕头。

某些智力障碍或智力不全的儿童可以试用药枕(请医生开出针对病情的装枕药物),也可以选一些具有治疗作用的枕芯填充物,如荞麦皮、桑叶、菊花、绿豆皮(即发豆芽时剩下的绿豆壳),这些药物有清脑安神、除热宁心的作用。

父母心语

孩子饮食调养的责任在父母,父母应该精心观察孩子的食欲、精神状态、睡眠和大小便等状况,发现异常及时调整。

家长应当尽可能减轻孩子的负担,适当安排休闲时间,这样不仅保障孩子健康的睡眠,也能让孩子学习有效率。 QMytCOMOhmwIDxqhLGfoh6FyVApt/wJuBHFkB1EjOUBdH4TkbJLXRBmp6SbUUK4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