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邓小平说不要把路走绝

1983年9月,中英谈判始终没有取得进展,英国前首相希思深感忧虑。他要为打破谈判僵局作出努力,于是第六次访华。

9月10日,邓小平会见希思。

在谈话中,邓小平批评英国当局说:

想用主权来换治权是行不通的。22日要会谈,我希望不要再纠缠在治权问题上。我的意思是说,不要搞成中国单方面发表声明收回香港,而是要中英联合发表声明。联合声明的方式对两家都好,不是说对哪一家更好,特别是涉及到中英长期的关系。

邓小平还严正告诫英方说:

在香港问题上,我希望撒切尔首相和她的政府采取明智的态度,不要把路走绝了。

邓小平的话,无疑又给英国政府施加了一层压力。加上当时香港的金融发生动荡,英国政府终于决定向中国政府作出让步。

10月14日,英国驻中国使馆大使柯利达从伦敦返回北京,向中国领导人转达了撒切尔夫人的口信。

撒切尔夫人的口信说:

英方已在谈判中表明,继续英国的管治是使香港持续稳定和繁荣的最好和最可靠的基础,但是,中方持有不同看法。

英方认为,对抗不利于维护香港的稳定与繁荣的共同目的,也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只有在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基础上,才能确保香港的未来。

撒切尔夫人的口信建议由双方代表讨论可以设想出哪些其他有效办法来维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并进一步探讨中方的意见,看看英中双方能否在中国提出的建议的基础上一起作出对香港人民具有持久价值的安排。

撒切尔夫人认为,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商定确保香港的稳定与繁荣的安排,英国政府准备向议会提交一项载明这些安排的双边协定,并尽最大努力促进这些安排的实行和贯彻。

撒切尔夫人的口信,表明了英国政府的立场发生了实质性转变,从而排除了会谈中的第二大障碍,将旷日持久的谈判纳入中方方案的轨道。

英国在谈判会场内外使出各种招数均告失败,而且经济政治形势却对自己愈加不利。

10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

中英双方关于香港问题的第四轮会谈结束不久,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国务大臣卢斯先生9月26日在香港发表谈话,无理攻击中国政府“公开评论英国的立场”,并威胁说关于香港问题的会谈“如果失败而找不到顺利的解决办法”,“就会出现骚动”、“冲击”和“风暴”。凡是关心香港前途的人都会认为,卢斯发表这种奇谈怪论,只能给中英双方关于香港问题的会谈增加困难,而无助于问题的合理解决。

卢斯指责中国违反关于“会谈保密”的协议,“公开了谈判”,声称这样将会使“一项顺利解决办法的前景受到威胁”。这完全是诿过于人、混淆视听。中国政府从来没有公开过会谈的进程和具体议程。至于中国政府决定收回整个香港地区,并把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和维持香港繁荣稳定做为一个统一而不可分的完整目标,这一坚定不移的方针是众所周知的,根本不是什么秘密。

文章最后指出:

卢斯和某些受英国官方影响的报刊大谈“民意问题”,他们无视这样一个事实:十亿中国人民包括五百万香港同胞坚决要求香港归还中国,要维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而且对此充满了信心,这才是最大的民意。任何人想用“民意问题”来向中国方面施加压力,企图阻挠中国收复领土和主权,那是完全徒劳的。

迫于形势,英国政府在第四轮会谈后开始考虑采取措施稳定香港经济,并准备在谈判中实行退却。

撒切尔夫人和港英当局不久采取有效措施,即决定将港币与美元的汇率固定在7.8港元兑换1美元上,同时,决定取消10%的港元存款利息税。

10月15日,港英政府公布了这一重大决定。香港经济社会状况很快恢复稳定。

在中方发起的强大舆论攻势下,英方加紧研究退却的方案。

9月26日,英国政府宣布驻华大使柯利达调回外交部任次长,负责中英会谈,并任首相外事顾问。

柯利达回到伦敦后,建议撒切尔夫人修改关于治权问题的谈判立场:也像3月修改关于主权问题的立场那样,向中方作出“有条件的”让步。

柯利达提出,英国一方面应公开声明其基本立场仍然不变,仍然认为只有英国对香港的管治延续到1997年以后,才能保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另一方面又应该表示,英国准备“在完全有条件的基础上”来“探讨”中国关于1997年后香港的任何其他安排。

柯利达为撒切尔夫人拟就一封致中国总理的亲笔信。10月14日,中方接到这封信。撒切尔夫人改变了策略,没提英国“继续管治香港”的要求,同意在中国政府基本方针政策的基础上进行谈判。

中英谈判僵局再次打破。

当时,中央政府提出的政策,得到了香港人民的积极响应。

港九工会联合会以及摩托工会、洋务工会、海员工会等几十个工会组织连续举行“香港前途问题研讨会”,表示拥护中国政府到1997年收回香港主权的决策,反对“以主权换治权”的论调,强调主权和治权不可分。

港九工会联合会在8月17日举行了一次研讨会,出席的有该会属下72个工会的正、副主席及书记共200多人。会议由会长杨光主持。

与会代表发言踊跃,一致认为,我国政府关于收回香港主权,设立特别行政区,港人治港,制度不变,保持繁荣的决策,是实事求是的,完全符合香港工人的愿望。

一些代表在发言中指出:

中国在适当时候收回主权是天经地义的事。新中国成立后,香港工人一直盼望着香港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与会代表驳斥了最近有人提出的“主权换治权”的论调,认为主权和治权是不可分的。治权是主权的体现,不收回治权,收回主权只是一句空话。

有的与会代表说:

如把主权和治权分开,意味着要延长英国人在香港的殖民统治,这是中国人民所不能容忍的,我们香港工人也不答应。

在摩托工会、洋务工会、海员工会等工会组织分别举行的研讨会上,代表们系统地驳斥了“主权换治权”的论调。

由此可见,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提出的对港政策不仅符合国家利益,也符合香港人民的利益。 vAInLCWxJ6qcgsRNJZJ0+dVLIWoSd+C3tmM7pvHuqL4ytM2ZeRJMGcvUmuCoAdI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