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卷发表上海联合公报

第13章姬鹏飞与罗杰斯谈判双边关系

姬鹏飞外长严正指出:“台湾问题不解决,两国关系中的其他问题的解决就受影响。”

乔冠华故意提高声调回答说:“那就难说了,不发表公报也行嘛。”

周恩来向毛泽东汇报说:“尼克松很高兴地走了。他说这一周改变了世界。”

1972年美国总统首次访华,在周恩来与尼克松总统之间举行会谈的同时,姬鹏飞外交部长也在和罗杰斯国务卿进行会谈。

中方参加会谈的有总理助理熊向晖等,美方参加会谈的有助理国务卿格林等。

双方着重讨论了发展中美两国经贸合作和科学技术文化交流问题。

在会谈中,罗杰斯首先提出要弄清关系正常化是什么意思,他认为关系正常化就是改善关系,就是在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改善关系。

姬鹏飞则说:“关系正常化是指建立外交关系。在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可以改善关系,走向正常化。”

在会谈中,还出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插曲。

中美会谈开始不久,美方就闹出了一个笑话。美方翻译的上衣口袋里突然响出声来,急忙用手去按,但没按住。不久,美国国务院司长詹金斯和负责东亚及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格林的口袋里也响了起来。

这时,总统新闻秘书齐格勒递了一个条子给罗杰斯。罗杰斯立即说:“拿出来吧。”

罗杰斯表白说,这是同总统联系的小电话,实际上是小型录音机发生故障响了起来。

因为中美双方原来商定会谈不用录音,只让记录。美方暗中使用录音机的行为暴露,显得十分尴尬。

接着,罗杰斯反复强调建立常设联系机构的必要性,建议互设贸易、旅游等办公处。

姬鹏飞外长严正指出:

台湾问题不解决,两国关系中的其他问题的解决就受影响。蒋介石集团在美国还有代表的情况下,要我们派人去美国,就使我们为难。

罗杰斯又表示,中美可以在第三国大使馆内设办公室,并强调建立电话联系也很必要。

姬鹏飞回答得比较灵活,他说可以再考虑考虑,看看能否找到什么新办法。

罗杰斯还提出,增进来往可能是最迫切的问题。他认为可以在文化、体育、医学等方面进行人员交流。并具体建议互派杂技、篮球、田径、体操、游泳、医生等团队访问。

姬鹏飞外长表示,在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前,这种交流只能通过民间机构,双方政府给予协助和方便。

在会谈中,熊向晖还询问罗杰斯,美国还要不要入境的人按手印。

罗杰斯是新任国务卿,不太熟悉,马上到另一房间打电话询问后回来说,这个规定已取消了。中国访美人员不需要按手印。

罗杰斯还说:“中美开展贸易的经济意义不大,可有可无。美方并不急于同中国开展贸易,如果中国觉得有利,可以搞一点。”

姬鹏飞明确指出:

贸易是美方上次提出的,我们的政策是平等互利、互通有无。中美贸易可以不搞,问题是许多美国商人向中国外贸部门提出了做生意的要求。

熊向晖当即报告周恩来,周恩来当即便问基辛格:“你们说要搞贸易,而你们的国务卿却不感兴趣啊。”

基辛格听了很生气,马上冲出去,报告了尼克松。

第二天会谈时,罗杰斯首先解释说,关于中美贸易问题昨天他所说的话可能引起误会,他愿加以澄清。他说,美国对开展中美贸易是有兴趣的,如果中国也有兴趣的话,对愿同中国做生意的商人,美国将给予便利。

接着,姬鹏飞又说明了中美关系的历史背景和中方的原则立场。

罗杰斯也谈了美方的立场和愿望。但他一边谈美国没有制造“两个中国”的意图。而又说大陆与台湾是两个“实体”。

对此姬鹏飞外长再次重申了中方的立场。

罗杰斯还突然提出,他和姬鹏飞外长应积极参与中美联合公报的起草工作,并进行“监督”,因为“政策是要我们执行的”。

姬鹏飞表示,先等乔冠华副部长和基辛格博士搞出一个草稿再说。

周恩来得知罗杰斯要参加起草公报工作的汇报后,在同尼克松会谈时说:“有一个问题要向总统说一下,你们的国务卿要参加公报的会谈。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我们已说定了,双方已分别指定乔冠华和基辛格博士负责此事。当时国务卿没有说话呀。”

尼克松解释说:“我想这事可能有点误解,可能罗杰斯对公报有些想法,他认为可以同你们外长谈谈这些想法。我们指定基辛格谈公报,你们指定乔冠华谈公报,现在还是这样。”

美国助理国务卿格林在会谈休息时向姬鹏飞说:“似乎你们认为只是总统愿意改善中美关系,而国务院的职业外交官不愿改善中美关系,其实美国国务院也是愿意改善中美关系的。”

第14章乔冠华与基辛格谈判公报措词

1972年2月,尼克松在访华进程中的会谈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尼克松和周恩来之间的会谈;第二层次是罗杰斯国务卿和姬鹏飞之间的会谈;第三层次是基辛格与中国副外交部长乔冠华起草中美联合公报的会谈。第三个层次的会谈由于牵涉到台湾问题和很多细节问题,可以说是最为艰难的会谈。

台湾问题是会谈中最棘手的问题,不少有争议的问题的措词大部分在1971年10月份的会谈中已经基本解决,公报的构思双方都已经肯定了。

基辛格早在1971年10月访华期间,双方商谈联合公报问题时,美方想搞一个老套格式的公报。

当时,周恩来主张不搞官样文件,应如实写上双方的分歧和共同点,以反映真实情况。经过多次会谈,中方拟出一个公报草案。

这个草案无论形式或内容都有新颖创造。序言概述了尼克松总统一行访华情况;第一部分双方各自阐明了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和立场:第二部分确定了建立中美两国关系的共同原则:第三部分写明了双方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和改善双边关系的意见。

但当时还有几个问题未达成协议,之后,黑格带来的方案中方也未接受。

因此,1972年2月,基辛格一到北京,便向周恩来说明,国务院的人根本不知道双方已经起草了整个公报,罗杰斯也只知公报草案中关于台湾问题的两句措词。美方将由他本人负责商谈公报,只有涉及大的原则问题时,总统才会过问。

基辛格还说,南亚问题因情况变化,需要考虑修改措词,人员来往和贸易问题还需补充,台湾问题也需进一步讨论。黑格提交的措词中方表示可以考虑。

很显然,基辛格是想先发制人,肯定美方的方案。

周恩来当即指出:

当时我就说,不同意黑格带来的措词,而倾向于我们原来的方案。如何办当然还可考虑。

周恩来指定由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欧美司司长章文晋负责谈,熊向晖在参加两国外长会谈之余,有空也参与,必要时周恩来则亲自过问。

在会谈中,关于台湾问题的双方措辞,分歧还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针锋相对。

分歧虽然很大,解决台湾问题的基调却是两方同意的,那就是把最终解决留待未来,而这种未来将由公报建立的关系以及公报谈判的方式加以开拓。

2月23日上午,基辛格提出美国的新方案。

24日上午,基辛格和乔冠华开始了关于台湾问题的实质性谈判。两人针锋相对,争吵激烈。

基辛格和乔冠华都有学者风度,谈判风格又各不相同,基辛格辩辞逻辑性强,富于哲理,一腔美国地方口音的英语很难翻译;而乔冠华在雄辩之中思路清高,思辩性强,原则当中又显得豪爽豁达。

乔冠华首先提出的中国方案,他口头谈了中方的方案。随后对美方关于台湾问题的措词做了评论:

第一,既然美方承认,所有台湾海峡两岸的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那么台湾问题用什么办法解决是中国的内政,外人不得干涉。中方的措词是“希望”争取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美方的措词是“关心”他的和平解决。这两个词的含意显然不同,中国不能承诺只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第二,台湾本来是中国的领土,而美国把他做为军事基地使用,美军当然应该全部撤走。而美方的措词则是“随着该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美国的军事力量和设施。这符合中美双方的声明吗?

第三,既然美方承认台湾问题是中国人民内部的问题,当然美国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应全部撤走。所以中方的措词是,“逐步减少直至全部撤出”。而美方只讲“逐步削减”而不讲完全撤出这个目标,中方不能同意。

基辛格听完乔冠华的评论说:“如果找不到双方满意的措词怎么办?”

乔冠华故意提高声调回答说:“那就难说了,不发表公报也行嘛。”

此话一出,基辛格显得有些紧张地说:“有这种可能。”但又马上改口说,“应做积极努力。”

接着,基辛格谈起拒绝中方方案的理由,说:“我希望你们能理解我们的立场,我们把撤军说成是一个目标。即使这样,我们仍然坚持撤军跟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和缓和整个亚洲紧张局势联系起来。”

“但是,这个前提,必须是美国无条件的撤军。”乔冠华坚持说。

基辛格也不退让:“这样做会破坏整个关系,美国公众舆论决不会答应的。”

一到会谈十分紧张的时候,双方相持不下,都会开一两句玩笑来缓解气氛。

这时,乔冠华机敏地说:

博士,你是出生在德国,我是在德国获得的学位。从这点上,我们应该有共同的地方。可是,在哲学上,我喜欢黑格尔,你喜欢康德,这也许是我们不能取得一致的原因吧!

乔冠华长期在周恩来身边工作,40年代曾跟美国人打过交道,朝鲜战争期间也参加过与美国人交锋的板门店停战谈判。他富有高超谈判艺术,善于掌握节奏;该犀利时,锋锐芒利,寸土不让;该徐缓时,和风细雨,开朗豪爽。

虽然基辛格和乔冠华都装出一副不显紧张的样子,其实双方都在察言观色,等着对当做出让步。

因为双方心里明白,时间十分紧迫。

第15章中美就公报措词达成一致意见

1971年2月25日上午,尼克松参观故宫,当他看到2000年前死去的一位王爷穿的金缕玉衣时,说:“穿上这玩意儿就不好到处走动了。”

当他看到一个皇帝为避免听到进谏意见而戴的耳塞时,开玩笑地说:“给我搞一副吧。”

这时,基辛格可没有尼克松那样的闲情逸致,在基辛格和乔冠华谈判中,两人表面上不着急,随随便便漫谈着交换意见。

当天下午,在乔冠华向周恩来汇报,基辛格向尼克松汇报之后,两人再次碰头,双方都提出了新方案,并做出了相应的让步。

乔冠华提出,只要提到全部撤出驻台的美军,中国就不再反对美方表示关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基辛格则提出,把全部撤军这个最终目标和美方在此期间逐步撤出军队这两个问题分开,以前是两点包括在一个句子里的。

乔冠华对基辛格的提出很感兴趣,提出修改个别词汇。他说,最好提和平解决的“前景”,而不要用“前提”。

乔冠华解释说:

用“前景”,含义更积极些,显示出是双方的意见。而用“前提”听上去是华盛顿单方面强加的东西。

基辛格也同意了,开玩笑说:“我看台湾命运不会取决于如此微妙的意思上的差别。”

会谈已经取得了突破,周恩来进来参加了半小时谈判。尼克松了解到中国人喜欢诚挚坦率,他就坦率地在与周恩来的会谈中提出自己的难处。

尼克松说:

如果公报在台湾问题上措词过于强硬,势必会在美国国内造成困难。我将受到国内各种各样亲台湾、反尼克松、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院外集团和既得利益集团的交叉火力的拼命攻击。整个的对华主动行动就有可能成为两党之间的争议问题。到时候,如果我不论是否由于这个具体问题而落选,我的继任就可能无法继续发展华盛顿和北京的关系。

周恩来表示可以考虑美方经过修正的论点。周恩来为此请示了毛泽东,毛泽东批准了尼克松提出的意见。

尼克松也同意接受中方经过修正的论点。

2月25日下午,基辛格同周恩来单独谈话时提出公报中关于台湾那段措词。

周恩来劝解说:

反正双方已经接近了嘛,我们已经报告毛主席,说已商定要写最后从台湾撤军的问题,但还要设法用双方都能接受的最佳措词表达。

基辛格立即说:“我们十分欣赏总理和副外长所表现的慷慨和公正的精神。”

周恩来又说:“关于‘人民要革命的问题,还是这样吧,反正这是我们方面的立场嘛。另外我们还有四点共同点准备去实行,这是重要的。”

基辛格说:“对,那是次要的问题,可以那样。”

基辛格和乔冠华在当晚尼克松的答谢宴会后,于10时30分再次会晤。这次谈判十分顺利,只用了15分钟就解决了台湾问题的措词问题。

午夜,毛泽东批准了关于台湾问题的这一段。尼克松也批准了这一段。

接着,基辛格和乔冠华两人继续会晤,把关于贸易和交流的部分加以扩充,把公报重新逐句研究了一遍。至深夜2时,公报文本终于落实了。

这几天以来,基辛格和乔冠华几乎没有睡觉。大功告成后,他俩都觉得如释重负,这才突然意识到疲倦和劳累,可是心情格外轻松和畅快。

第16章中美联合公报在杭州定稿

1972年2月26日,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和夫人一行,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等陪同,于上午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杭州访问。

2月26日,在飞往杭州以前,尼克松与周恩来来在机场审阅了中美联合公报。

尼克松是乘坐中国的“伊尔一18”飞机飞往杭州的。当然,尼克松总统自己的专机也跟着起飞。

当天,在首都机场上悬挂着中国国旗和美国国旗。乐队奏美国国歌和中国国歌后,尼克松总统由周恩来总理陪同检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

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以及吴德、林佳楣同志前往机场送行。

前往机场送行的还有:人大常委会委员谢扶民、贝时璋、竺可桢;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张奚若;政府各部门、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等有关方面负责人白相国、李耀文、肖劲光、李震、陈慕华、钱正英、吴忠、符浩、张纪之、刘建功、阎钧、申光、丁国钰、柴成文、张灿明、王栋、刘澄清、高富有、王笑一、任继胜、朱传贤等。

前往杭州访问的还有国务卿罗杰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以及霍尔德曼、齐格勒、斯考克罗夫特将军、格林和尼克松总统的其他随行人员。

陪同尼克松总统和夫人一行前往杭州的,还有外交部长姬鹏飞、副部长乔冠华,以及熊向晖、章文晋、杨德中、马仁辉、许寒冰、韩叙、王海容、彭华等。

在驱车前往北京机场的时候,周恩来和尼克松又进行了交谈。

周恩来说:“我常常觉得,逆境是一个好教员。”

尼克松感触地说:“在选举中失败真是比打仗受伤还要痛苦。后者伤的是身体,前者伤的是精神。”

周恩来说:“我们当年的长征,就是战胜逆境走向胜利,新中国就是从逆境中建立起来的。”

尼克松对逆境的话题兴致很高。又说:“我发现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比胜利中学到的东西还要多。可是,我唯一的希望是一生中胜利的次数比失败的次数多一次。”

周恩来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是希望总统在今年的大选中能够取得胜利。”

尼克松望着窗外楼房、树木,说:“我想起了戴高乐,他在野那几年是有助于磨练他的性格。他重返政坛以后,他认为毕生一帆风顺的人不会有坚强的性格。”

在周恩来和尼克松的会谈中,尼克松不仅对周恩来思想的高度敏锐、谈判的高超艺术十分钦佩,也对他处于70多岁的高龄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尼克松注意到,会谈进行到一半,秘书会定时给周恩来送来几粒白色的小药片。

尼克松说:“总理先生,我真佩服你的精力这样旺盛。我感到,年龄并不是指一个人活了多少年,而是指他在那些年里经历了多少事。”

“一个人参与大事就能保持活跃和年轻。”周恩来说这话的时候也不无忧虑,“留给我们这辈人的时间已经不长了,而要做的事还那么多。”

中美联合公报已经谈妥,使尼克松在杭州心情特别轻松愉快。尼克松下榻于毛泽东在杭州度假住的宾馆。

到达杭州后,尼克松一行便在周恩来等的陪同下畅游西湖。

柳技拂水,湖波荡漾。尼克松看到自己所送的加利福尼亚红杉树已经在湖边的小山中成活,喜盈盈地笑着,拉着周恩来在红杉树下合影,让记者们一窝蜂抢拍镜头。

基辛格也兴致勃勃,心情特别好,在北京日夜闷头谈判,为公报中的观点与措词绞尽了脑汁。

大家走上九曲桥,来到“花港观鱼”的景致边赏玩。中方有两个女工作人员要赶到周总理身边去。在九曲桥上急步小跑,穿过人群,当她俩奔过基辛格身边时,赏心悦目的基辛格开起玩笑来:“哟!那么多漂亮的中国女子在追我,哈哈……”

其中一个女的红着脸,也开玩笑地回敬:

“博士,你别看花了眼,那要掉下湖去喂鱼的。”

对话激起九曲桥上一片笑声。连正乐津津的撕着面包片扔下湖喂鱼的尼克松,听说以后,也放声大笑。

可谓是“好事多磨”在由北京去杭州的飞机上,美国国务院的官员看了公报后又提出若干修改意见。

当晚,基辛格同乔冠华又谈到次日凌晨2时,对公报中台湾部分以外的多处文字作了修改,最后终于定稿。关于台湾问题的措词改为:

双方回顾了中美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严重争端。

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决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台一中”、“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他重申他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他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他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他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对反对霸权主义一条改为:

“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最后在公报中还加入了双边贸易问题,“同意为逐步发展两国间的贸易提供便利”。

第17章中美向新闻界公布联合公报

1972年2月27日上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和夫人,由周恩来等陪同,乘专机从杭州到达上海进行访问。

随同尼克松总统和夫人前来上海访问的有:其他正式成员罗杰斯国务卿、基辛格博士、霍尔德曼、齐格勒、斯考克罗夫特将军、格林、查平、斯卡利、布坎南、伍兹小姐、詹金斯、霍尔德里奇、洛德,非正式成员,以及技术人员和记者。

尼克松总统一行下榻于著名的锦江饭店里。在上海这幢现代化的宾馆楼里,尼克松夫妇被安排住在第15层,基辛格住在第14层,罗杰斯、格林和其他国务院官员住在第13层。

到达上海不久,周恩来特地去看望罗杰斯国务卿及其助手们。

周恩来走进大厅,然后走进了电梯。电梯迅疾往上升。头顶的电梯标志牌上,“13”处亮着红灯。

周恩来望着标志灯,恍然大悟似的说:“怎么能安排他们住第13层?13呀!西方人最忌讳13……”

标志灯熄灭了,电梯门开了。

周恩来带着翻译走进罗杰斯的套间。

之前,罗杰斯手下的官员们正在房间里因楼层问题发牢骚生气。见周总理来了,罗杰斯朝他们示意,他们一个个只好客气地装出笑,极不自然。

周恩来伸出手,说:“罗杰斯先生,你好!”

罗杰斯跟周恩来握手说:“总理先生,你好。”

周恩来逐一地与国务院的官员握手之后,在罗杰斯身旁的沙发上泰然自若地坐了下来,说:

国务卿先生,我受毛泽东主席委托,来看望你和各位先生。

这次中美两国打开大门,是得到罗杰斯先生主持的国务院大力支持的。这几年来,国务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尤其记得,当我们邀请贵国乒乓球队访华时,贵国驻日本使馆就英明地开了绿灯,说明你们的外交官很有见地……

周恩来的话很真诚,缓和了室内的紧张气氛。

罗杰斯笑着说:“总理先生也是很英明的。我真佩服你想出邀请我国乒乓球队的招,太漂亮了!一下子就将两国疏远的距离拉近了。”

“有个很抱歉的事,我们疏忽了,没有想到西方风俗对‘13’的避讳。”周恩来转而风趣地说,“我们中国有个寓言,一个人怕鬼的时候,越想越可伯;等他心里不怕鬼了,到处上门找鬼,鬼也就不见了……西方的‘13’就像中国的‘鬼’。”

众人哈哈大笑,周恩来也跟着笑起来。

周恩来走后,罗杰斯手下的官员们的气也消了大半。

当天下午,尼克松趁着基辛格为举行一次特别的记者招待会而在作准备的时候,参观了上海工业展览会。走进展览馆大厅,他的眼睛盯着几位共产主义领袖的大幅画像时,嘴里念道:“这是马克思,这是恩格斯,这是列宁,这是斯大林。”

“对,你都认识。”周恩来说。

“一共4个。”

“对。”

“那个恩格斯,我们在美国不大见到他的照片。”

尼克松在参观各种工业设备,他还伸手去按电钮,新式机床运转起来。

他对周恩来说:“我们按电钮,必须是为了建设,而不是为了毁灭。”

周恩来听罢哈哈大笑。

下午17时,中美向新闻界公布了两国的《联合公报》。公报在上海发布,当时两国还没有外交关系,大家便称他为“上海公报”。

17时50分,基辛格和助理国务卿格林在上海展览馆的宴会厅举行记者招待会。

为给台湾方面及美国国内的反对派以“安慰”,基辛格煞有介事地在会上申明美国同台湾的防御条约并不变动,以表示“没有抛弃老朋友”。

基辛格在记者招待会上透露了:毛泽东自始至终密切掌握着谈判的整个进程。

当天晚上,周恩来举行宴会款待尼克松和夫人。

外交部长姬鹏飞、副部长乔冠华,有关方面负责人于桑、熊向晖、章文晋、杨德中、马仁辉、许寒冰、韩叙、王海容等也出席了宴会。

宴会厅里悬挂着美国国旗和中国国旗,尼克松总统和美方其他随行人员都十分高兴。

在宴会上,尼克松显得兴高采烈,茅台酒使他脸上泛着红润。他情不自禁地举起酒杯,斟上茅台酒,走到麦克风面前,作了在这次访问中从没有过的即席讲话。

尼克松说:

我们看到了现代的进步,也看到了古代的无与伦比的奇迹。我们看到了美丽的农村,生气勃勃的伟大的城市上海。我们都非常喜欢所有这一切。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机会同毛主席进行了会谈,同周总理和外交部长以及中国政府的其他成员进行了会谈。

……

今天发表的公报总结了我们会谈的结果。这个公报表明了我们有一些分歧的地方,也有一些一致的地方。

尼克松还说:

今后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建造一座跨越1.6万英里和22年的敌对情绪的桥。我们能够建造这样一座长桥,因为正如周总理所说的,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都是伟大的人民。

……

要这样做,需要有比公报里的文字更多的东西。文字是一个开始,今后的行动必须符合我们会谈的精神。

尼克松最后激动地说:

联合公报将成为明天全世界的头条新闻。但是我们在公报中说的话,不如我们在今后的几年要做的事那么重要。我们要建造一座跨越1.6万英里和22年敌对情绪的桥梁。可以说,公报是搭起了这座通向未来的桥梁。

尼克松酒兴所至说:“上海这个城市,曾经饱受外国侵占之苦,我们再也不允许上海,及全中国以至全世界所有像上海一样的城市,再受外国侵占之苦了。我们绝不答应!”

尼克松接着又兴奋地说:“美国人民,要和中国人民一起,将世界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尼克松更为踌躇满志地说:“我们访问中国这一周,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人们沉浸在欢乐中,为总统的话热烈鼓掌。

周恩来默默地望着,当全场热烈鼓掌时,他也随着拍了两下。

宴会以后,尼克松总统和夫人一行,应邀出席了文艺晚会,观看了杂技表演。精彩的表演给美国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18章周恩来欢送尼克松一行

1972年2月28日,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和夫人一行,结束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访问,于上午乘专机离开上海回国。

前往机场送行的除周恩来外,还有:外交部部长姬鹏飞、副部长乔冠华,有关方面负责人于桑、熊向晖、章文晋、杨德中、马仁辉、许寒冰、韩叙、王海容等。

随同尼克松总统访华的其他正式成员罗杰斯国务卿、基辛格博士、霍尔德曼、齐格勒、斯考克罗夫特将军、格林、查平、斯卡利、布坎南、伍兹小姐、詹金斯也同机离开。

霍尔德里奇、洛德,以及非正式成员、技术人员和记者,也于当天上午离开上海回国。

周恩来将尼克松一行送至上海虹桥机场停机坪上的总统专机舷梯旁。

在临上飞机前,尼克松握住周恩来的手,说:

这确实是一次愉快的访问,我希望有朝一日有机会再来上海。

尼克松在跟周恩来握过手以后,在登上舷梯前,转过身来跟翻译唐闻生握手。

尼克松握着她的手,喜盈盈地说:“在这最后的场合,请允许我对我的‘中国之声’唐小姐表示赞赏。我听她翻译,她把每个字都翻得很清晰很正确。”

唐闻生当时不知所措,站着不开口。周恩来鼓励她翻译出来。她红着脸,结结巴巴地将话翻了出来。这是她第一次翻译得不流畅。

尼克松与夫人帕特最后上了舷梯,在机舱门口回身挥手。漆着蓝、白、银三色的总统专机飞离了上海。尼克松还沉浸在欢乐的情绪中。

夫人帕特感慨地对尼克松说:“周恩来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尼克松也说:“是的,他是一个伟人,本世纪罕见的伟人。我感到惋惜的是,他生活在巨大的阴影之中,他总是小心谨慎地让舞台的聚光灯照射在毛泽东身上。”

尼克松的这次中国之行,掀开了中美关系史上新的一页,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给他留下的难以忘怀的回味。

在这短暂而紧张的7天中,中国给尼克松留下的最鲜明的印象是什么?

尼克松后来回忆说:回顾在中国度过的那一个星期,我感到最鲜明的印象有两个。

其中之一就是“周恩来无与伦比的品格”。“在我会晤过的世界领袖中,这种精巧机灵的品性,无人可比。”

尼克松还说:

我同周恩来面对面的正式会谈超过15个小时,此外一起吃午饭,赴宴会,又一同度过许多时间。有很多件事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他的持久精力,他的充分准备,他的谈判技巧,他在压力下的冷静自若。

……

他的精力真是惊人。我注意到,在我们举行有些时间较长的会议,几个钟头下来,加上翻译的沉闷嗡嗡之声,双方参加者中年令较轻的人不免昏昏欲睡。

而这位73岁高龄的周恩来自始至终还是一样的敏捷、一样的坚强、一样的机警。他从不东拉西扯,从不故意拖延时间,也从不要求休息一下。

尼克松指出:

在所有会谈中,他自始至终保持冷静自若的态度。同赫鲁晓夫的滑稽动作和勃列日涅夫的戏剧性行为大不相同。

……

周恩来从不提高嗓子喊叫,从不拍桌子,发脾气,从不恫吓要中断谈判来压制对方让步。

周恩来送走尼克松之后,也于当天搭乘那架“伊尔一18”专机离开上海,飞往北京。随行的记者们也搭乘周恩来的专机回到北京。

当周恩来等来到机场同欢送的群众告别时,机场上一片欢腾,人们敲锣打鼓,迎着周恩来等挥舞鲜花和彩带,高呼“热烈欢送周总理一行!”等口号。

第19章中美正式发表上海联合公报

1972年2月28日上午,尼克松总统结束了在中国一周的历史性访问,乘专机返回美国。

当天,中美《联合公报》正式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公报”指出:

中国方面声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国家不分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大国不应欺负小国,强国不应欺负弱国。中国决不做超级大国,并且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国方面表示: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各国人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本国的社会制度,有权维护本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外来侵略、干涉、控制和颠覆。一切外国军队都应撤回本国去。

中国方面表示:坚决支持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人民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作的努力,坚决支持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的7点建议以及在今年2月对其中两个关键问题的说明和印度支那人民最高级会议联合声明;坚决支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1971年4月12日提出的朝鲜和平统一的8点方案和取消“联合国韩国统一复兴委员会”的主张;坚决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和对外扩张,坚决支持日本人民要求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和中立的日本的愿望;坚决主张印度和巴基斯坦按照联合国关于印巴问题的决议,立即把自己的军队全部撤回到本国境内以及查谟和克什米尔停火线的各自一方,坚决支持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维护独立、主权的斗争以及查谟和克什米尔人民争取自决权的斗争。

美国方面声明:为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需要对缓和当前的紧张局势和消除冲突的基本原因作出努力。美国将致力于建立公正而稳定的和平。这种和平是公正的,因为他满足各国人民和各国争取自由和进步的愿望。这种和平是稳定的,因为他消除外来侵略的危险。美国支持全世界各国人民在没有外来压力和干预的情况下取得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美国相信,改善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以便减少由于事故、错误估计或误会而引起的对峙的危险,有助于缓和紧张局势的努力。各国应该互相尊重并愿进行和平竞赛,让行动作出最后判断。任何国家都不应自称一贯正确,各国都要准备为了共同的利益重新检查自己的态度。美国强调:应该允许印度支那各国人民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决定自己的命运;美国一贯的首要目标是谈判解决;越南共和国和美国在1972年1月27日提出的8点建议提供了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在谈判得不到解决时,美国预计在符合印度支那每个国家自决这一目标的情况下从这个地区最终撤出所有美国军队。美国将保持其与大韩民国的密切联系和对他的支持;美国将支持大韩民国为谋求在朝鲜半岛缓和紧张局势和增加联系的努力。美国最高度地珍视同日本的友好关系,并将继续发展现存的紧密纽带。按照1971年12月21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决议,美国赞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停火继续下去,并把全部军事力量撤至本国境内以及查谟和克什米尔停火线的各自一方;美国支持南亚各国人民和平地、不受军事威胁地建设自己的未来的权利,而不使这个地区成为大国竞争的目标。

在关于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方面,“公报”指出:

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

考虑到国际关系的上述这些原则,双方声明:

——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

——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

——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任何一方都不准备代表任何第三方进行谈判,也不准备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或谅解。

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

“公报”还就中美之间的文化、贸易等交流作出了一些规定:

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他们就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具体领域进行了讨论,在这些领域中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会是互相有利的。双方各自承诺对进一步发展这种联系和交流提供便利。

双方把双边贸易看作是另一个可以带来互利的领域,并一致认为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的。他们同意为逐步发展两国间的贸易提供便利。

双方同意,他们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公报”最后指出:

双方希望,这次访问的成果将为两国关系开辟新的前景。双方相信,两国关系正常化不仅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会对缓和亚洲及世界紧张局势做出贡献。

尼克松总统、尼克松夫人及美方一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人民给予他们有礼貌的款待,表示感谢。

《联合公报》的签署与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他对亚洲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1950年中美两国先后卷入朝鲜战争,到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处于隔绝和对抗之中达22年之久。中美双方都存在没有及时捕捉到对方信息的情况,都有误解对方信息的情况,但这些只是历史发展中的偶然因素。

中美两国都从战争中吸取了教训,即中美不能再战。在朝鲜战争中,中美两国军队的物质条件相差甚大,但美国并没有在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美国确实领教了中国领导人的意志、决心,动员群众支持战争的能力,指挥战争的高超艺术。领教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体会到中国人民是不可侮的。

中美两国走向和解的过程又一次表明,在决定国家关系的众多因素中,国家利益是高于一切的,是长远地起根本作用的因素。

中国领导人把握时机,终于使中美会谈造福了后世,也给外交史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联合公报》是尼克松访华的主要成果,代表中美关系的相对缓和。对美国而言,该公报的最主要意义在于拉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国际上进一步孤立苏联及其卫星国家,利用中苏分裂加强美国的国家安全。

而对于中国,虽然当时两国存在意识形态上的不同,但是中国领导人认为因地理原因,苏联依然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最大的威胁,因此与美国改善关系对中国也有利。

第20章周恩来向毛泽东汇报相关情况

1972年2月28日,周恩来乘坐“伊尔一18”专机离开上海,飞抵北京。

中美上海公报发布以后,世界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此事,其影响力丝毫不亚于1964年中法建交引发的“外交核爆炸”。

西方新闻界发表了种种评价。法新社说“改变世界的一周”应该是“改变尼克松的一周”。

《底特律自由新闻报》说:“他们得到台湾;我们得到蛋卷儿。”

《费城公报》称:“尼克松飞回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让步”。

《费城问询报》说:

从短期看,尼克松付出的代价比得到的多;但从长远看,他也许获得了远比付出代价更有价值的东西。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尼克松总统所同意的就是他早已决定要做的事”。

在飞机上,中国记者都在谈论着外国记者的反应,这是中国记者第一次接触那么多外国的记者。

周恩来操劳了一个星期,也没有借飞行机会在前舱休息,他来到后舱看望记者们。

新华社记者问:“总理,有个美国记者报道尼克松访华的结果,用乒乓球的比数来比喻,中国对美国,二十一比二。可以报道吗?”

周恩来听了哈哈一笑,问:“是哪个记者?”

“美联社记者卡洛。”

周恩来干脆地摆了摆手说:

人家可以那么写,我们不能那么说。公报只是一个起点,我们要学会把眼光看到未来。

有记者问:“总理,外电评论,这次是你导演的外交杰作。”

这时,周恩来严肃地说:

不。不能那么说。这是主席的英明,主席的功劳。这次乒乓外交我就没看准,是主席决定的。打开中美关系还是靠主席的英明决策。到底主席是主席,我们是我们。

周恩来回到北京后,当即驱车前往中南海,到丰泽园向毛泽东汇报。

当时,毛泽东穿着睡衣,躺在木板床上。床上里侧摆满了书,毛泽东的头靠在垫得很高的枕头上。

周恩来走到床边轻轻地问:“主席,你困么?”

“不困,你说吧。”

于是,周恩来汇报说:

尼克松很高兴地走了。他说这一周改变了世界。

“哦?!是他改变了世界?哈哈。”

毛泽东伸手拿起一支雪茄,秘书给他点上火。他深深地吸了一口,将烟喷出来。说,“我看还是世界改变了他。要不,他隔海骂了我们好多年,为什么又要飞到北京来?”

周恩来又说:

尼克松临走时还一再表示,希望能在美国与我们再次相会。他们国务院提出了一个邀请我们访美的名单。

毛泽东笑笑说:

那青天白日旗不落,我们怎么去?公报是发表了,路还长哪!我和你,恐怕都看不到那一天啦。

周恩来默然无语地看着毛泽东。

毛泽东有点气喘,他咳嗽了两声,秘书为他拍了几下背。

毛泽东缓过气来,又深吸了一口烟,盯着手中的雪茄烟卷说:

还说改变世界哪,我几次要改变吸烟的习惯,都改不了。

毛泽东和周恩来,又出色地完成了一次改变世界的外交使命。

1972年是美国大选年,尼克松从中国返回美国后,便积极投入到竞选活动中。

6月17日,5名男子在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安装窃听器被捕,其中一人是尼克松竞选班子的成员。

尼克松虽以压倒优势连任总统,但水门事件越搞越大。最后,大陪审团把尼克松定为掩盖水门事件的同谋者,最高法院裁定尼克松必须向官方交出有关的录音带。

面对国会弹劾他的威胁,尼克松于1974年8月9日辞职,由副总统杰拉尔德·福特继任总统。

尼克松夫妇回到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克利门蒂故居。有些人不肯罢休,要对尼克松提出刑事诉讼。

福特运用总统的权力,宣布赦免尼克松“犯下的,或可能犯下的,或参与策划的”一切罪行。尼克松否认参与策划水门事件,但他承认,在美国人看来,他永远是“不光彩的前总统”。

美国自建国以来,从华盛顿到尼克松,共有37位总统,而辞职的、被赦免的总统只尼克松一人。

尼克松遭到蔑视,蒙受耻辱,辞职后的日子过得寂寞而悲惨。

毛泽东则向他致意,邀他再次访华。由于尼克松患了腿部静脉炎重病,几乎致命,一时不能成行。

在后来的1976年2月6日,新华社播发了一项“公告”,内容是:

1972年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和夫人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和中美两国发表联合公报,对改善中美关系起了重大作用。中国方面和前总统尼克松都认为他再次访华是适宜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先生和夫人于1976年2月21日,即在第一次访问4周年之后,再次访问中国。他们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这一消息不但轰动了美国,而且引起世界瞩目。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于2月17日晚评论说:“华盛顿正在流行一种游戏即猜测为什么。尼克松于本周末前往中国。福特的白宫感到恼怒,但是只愿说,他是个不任官职的公民,此行没有任何政治意义……谁也不知道哪种看法符合实际。尼克松几乎不讲什么话,中国人根本就没有讲话。”

不管怎样,尼克松在任职期间,就改善中美两国的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美两国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第21章上海公报打开中门关系大门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发表《联合公报》。公报的发表打破了中美关系中的坚冰,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此后,两国之间各方面的交往都迅速增加。

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商定,“巴黎秘密渠道”改为公开渠道,由美国驻法大使沃森和中国驻法大使黄镇建立联系,办公地点为双方使馆办公楼。

1972年3月13日,沃森首次正式拜会中国大使馆。中国使馆敞开大门,欢迎各国记者采访。两位大使会晤结束后,沃森告诉记者:

我们进行了非常友好和热烈的讨论,我们希望这是许多次讨论的开端。

1972年4月中旬到5月初,通过中美两国驻法大使的安排,美国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迈克·曼斯菲尔德,共和党领袖休·斯科特率团访华,6月众议院民主党领袖黑尔·博名斯和共和党领袖杰拉尔德·福特率团访华。

这些美国政治家第一次踏上隔绝20多年的中国土地,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5月11日,曼斯菲尔德在参议院所作的访华报告中兴奋地指出:

百闻不如一见。过去20多年来,美国人民没有看到中国多少东西,而那“百闻”的东西所常常包含的巨大歪曲,逐渐变成了美中两国间20多年来的隔离局面,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幸的篇章之一。

曼斯菲尔德还说:

我当时就赞同他的这一行动。在结束这次旅行的时候,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信,这是正确的行动。

斯科特在同日所作的访华报告中说:中国“非侵略性的记载是良好的”,他希望“两国之间将进行更多的和频繁的接触,其中包括我在参议院的同行们的访问。”

5月20日,斯科特还表示中国人“不是一个侵略的民族”。

6月间,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协的邀请,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费正清访问中国。这是这位多年来积极主持改善中美关系的美国中国学泰斗从1946年离开中国后难得的旧地重游。

美国科学家协会代表团团员杰里米·斯通博士、麦罗姆·科恩博士,美国《纽约时报》联合主编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圣路易斯邮报》记者理查德·达德曼等也在6月间访问了中国。

1972年4月12日至29日,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对美国进行了18天访问,从美国的东海岸到西海岸,代表团受到美国各界人民的热烈欢迎。

4月18日,尼克松总统在白宫玫瑰园接见了代表团,他在讲话中热情赞扬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说:

我们知道在你们访美期间,你们将受到热烈的欢迎。我们也知道,在你们比赛的过程中有赢者也有输者。但是这里有一个最大的赢者,他比谁赢乒乓球赛更为重要。这个最大的赢者……就是美中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两国之间的文化、科技、经济等各方面交往也迅速增加,做为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1972年4月间中国政府赠送两只大熊猫给美国,美国则回赠了一对麝牛。

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并迅速地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v4LDaSSuaCLUraXmx7SGlR9rCs82R1l2FymiYhAafHy5z6Q6osQBD2TlnmRpvOt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