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母亲水窖真是幸福之泉
永登县通远乡新站村,是甘肃远近闻名的贫困干旱村。世世代代,全村250户居民,仅靠一眼老土井来维系生产和生活。
由于大多男青年外出务工,排着长队去井里挑水,成了村里的妇女每天最重要的生活内容。
有朝一日能喝上一口清凉的窖水,是村里的乡亲多年来的梦想。
自从“母亲水窖”落户以后,这个梦想成为了现实。永登县妇联干部刘世香兴奋地说:
现在,家家户户都修了“母亲水窖”,村民们不但解决了困扰他们几辈子的吃水问题,还用多余的集留雨水,发展起庭院经济和农业灌溉。
村里的盲女康登花,自小失明,她看不见母亲水窖的模样,但从乡亲们的一声声欢笑中,她感受到了“母亲水窖”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自家的水窖上,康登花摸索着刻下了这样一句发自肺腑的话:
装着的是母亲的乳汁,打出来的是一个边远山庄未来的梦,青山永在,绿水长流。
马泉山的故事,在甘肃境内广为流传。位于漳县南占湾村的马泉山,由于严重干旱,用水极不方便。
山里土生土长的姑娘一到出嫁的年龄,都纷纷到山外寻找夫婿,山外的姑娘连路过马泉山,都要绕道而行。
此时,仅仅31户人家的马泉山,就有10多个大龄男青年还打着光棍。
然而,马泉山的村民们做梦也没想到,随着以“大地之爱·母亲水窖”为龙头的综合扶贫工程的整体推进,如今的马泉山,已是旧貌换新颜。
有了水,草绿花红、麦穗饱满,村里还修了公路,通了电;有了水,村里的单身汉们也终于等来了山里山外姑娘们的青睐。
李春芬是陕西米脂县印斗镇的一名普通农妇。两年前,她家附近的3个村子,共2000多村民,就指望着一口井维持生计。
每天凌晨三、四点,李春芬就要到好几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挑水,只能种一些糜子之类的耐旱作物糊口。
几年前,李春芬年仅10岁的儿子,在驮水途中不幸落入山崖身亡。
自从2002年初,李春芬所在的沙坪村,引入了“母亲水窖”项目之后,她的生活随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春芬说:“一拧水龙头,甘甜的窖水就流进了锅里。有了水,咱不仅能像城里人一样,每天洗个热水澡,还养了500多只鸡,种起大棚蔬菜。家里有了收入,生活舒适多了。”
重庆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镇,也是举国闻名的山城。群山延绵起伏不平,地势落差大,水资源的供给不便,也成为了重庆人长久以来的一块心病。
自从“母亲水窖”工程在8县14个乡镇实施以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重庆共修建高标供水工程34处,山区群众缺水或饮用水不洁净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一些因饮用水受污染而导致的多发性疾病,特别是妇科病也得到了有效的抑制。
山城里的姐妹,交口称赞“母亲水窖”是“爱心窖”、“幸福泉”。
第23章母亲水窖滋润土族之乡
在2001年9月初,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青海省妇联的关爱和支持下,盛载着全国妇女满腔爱心的1250眼“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项目,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实施。
当这一喜讯传来,土乡山区的人们,个个兴高采烈。人们还了解到,这项工程不只是筑水窖,而且还将投资购置水泵、水管、电线,要将水一直引到每家每户的锅灶前。
工程建成后,人们再也不用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去挑水了。这可是前所未有的“爱心”工程。
早在2000年12月22日,得知由全国妇联、北京市政府、中央电视台联合开展的“情系西部,共享母爱”活动后,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县妇联,积极向全县女职工发出倡仪,募集资金捐献爱心,共捐到善款6600多元,汇往中国妇基会。
当听到全国妇联将一亿多元爱心汇聚的资金,投放西部以解决干旱山区严重缺水问题时,妇联的同志们以一种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女性特有的韧劲,从乡村到省城奔走呼号,争取项目,落实资金,硬是将1250眼“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项目,争取到了土族之乡。
当来自安徽省合肥市妇女联合会、中国证监会爱心捐款100万元,源源不断地汇到土族之乡时,互助县在地方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配套资金125万元,支持此项工程。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还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到实地考察,科学论证,最终确定将母亲水窖项目分配到地处干旱山区的双树、西山、蔡家堡、东山4个乡9个村的1250户贫困户中实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世代务农,老实淳朴的农民群众,表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
这些已习惯了“把水当作油,天天为水愁”的庄稼人,仿佛“听到了水在响,看到了水在流”。
在整个项目的组织实施过程中,互助县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和“相对集中、分村实施、整体推进”、“专项资金和政府配套资金相结合,谁建谁受益”、“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的原则,确保了工程质量和效益的发挥,自始至终,做到高标准、严要求,把党和人民的关爱落到了实处。
该项目的实施,也得到了全国妇联、妇基会领导的热情关注。
在2002年11月6日,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副会长莫文秀,亲赴互助县,检查调研“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项目的实施情况,并对互助县母亲水窖的实施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殷切的希望。
一笔笔捐款,一批批配套物资,汇就了一眼眼盛载爱心的“母亲水窖”,干枯的土族山乡复苏了,干涸的心田滋润了。
现在,互助县的4个乡的1250户受益群众,早已喝上了甘甜的“母亲”水。
一部分勤劳的土族人,已开始利用“母亲水窖”,发展庭院经济、发展特色养殖业,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在2005年,恰逢“母亲水窖”实施5周年之际,县妇联的同志走访了受益群众。
在互助县最干旱的山区蔡家堡乡东家沟村,人们可以看到已建起的塑料大棚里,蔬菜郁郁葱葱,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原村支部书记东国义说:
喝上甜水,吃上鲜菜,祖祖辈辈多少年的梦想,今天实现了。
我们干旱山区的庄稼人,实在感谢党和政府的恩情啊!
在蔡家堡乡东家沟村,在一座崭新的塑料大棚前,来访者见到了正从母亲水窖中,给菜苗泵水的东国海、韩桂花夫妇。
只见韩桂花小心地用水管,给菜苗浇水。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座梁,地也还是那片地,但现在却是久旱逢甘露。
这股清澈的流水,像溢满爱心的甘露,滋润着这对年轻夫妇干涸的心田。
韩桂花说:
当初嫁到这儿,有点后悔,生活用水缺,也不干净,得了妇女病,想着离开,却又舍不得这里的人。
现在好了,妇联帮助我们把窖修到了家里,只要天上下雨,房面上,院子里,场面上,所有的水都流到窖里。用水泵一泵,清水就到锅台上了。不光解决了吃的、用的水,雨水丰盛的话,还可以用窖里的养羊、种菜,增加收入。
“母亲水窖”是一项生命工程,利民工程,也是一项希望工程,她像慈爱的母亲一样,给远在西北边陲的土乡妇女儿童,送来了盼望已久的甘露。
西山乡王家庄村全体妇女,在写给安徽省合肥市妇联的一封信中,这样说到:
感谢你们的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你们的爱心和奉献给我们西部的发展带来了希望和勃勃生机。
一笔笔捐款,一宗宗配套物资,一眼眼母亲水窖,解决了我们村906人和牲畜的饮用水问题,帮助改善了我们妇女因严重缺水而造成的生存危机,我们决不辜负你们的希望,建设美好的家园。
回首故里,那彩虹升起的地方,一株株山杏的粉色花儿已经竞相绽放。
而山里的人们,就像这向阳的花儿,在“母亲水窖”的滋润和哺育下,日子过得格外的舒心和快乐。
第24章母亲水窖造福重庆母亲
2001年9月6日,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实施项目竣工验收仪式,在重庆市武隆县巷口镇方坪村举行。
重庆市武隆县、开县作为全国第一批试点县,已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5个,将人工抽取的洁净用水直接输送到农户家中,为5个乡镇的2986名农民群众解除了缺水之苦。
重庆争取到的第二批项目拨款300万元即将到位,拟在永川等区、市、县建集中供水工程。
在戴居平生活的小山村,即重庆市万州区响水镇保合村,每年至少有五六个月绝水。
当地特有的红沙石谷子地,就算遇上难得的雨季,也存不住一点水。
男人们种地、外出打工,每天走上三四公里背水的活,自然落在了女人们的肩上。
戴居平天生残疾,腿跛,行路比较难。她一跛一跛地爬过几个山坡,花上半天时间背回来的一桶水,常常洒得只剩下半桶。
由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正在帮助这样缺水的西部母亲们,改变了业已延续了几辈人的命运。
一跛一跛背了10多年水的戴居平,在用上自来水之后,养上了蚕,还喂了4头猪。
在2002年,这些副业为戴居平带来了四五千元收入。戴居平算着一本账:如今,加上丈夫外出打工赚的钱,全家一年收入超过1万了。
戴居平感慨地说道:
过去,我们连喝上一口清水都不敢奢望,没想到我现在一年能挣上万元。
在重庆市开县左元村的村民们,祖祖辈辈都过着“天干吃泪水,下雨吃浑水”的缺水生活。
七社的妇女丁安菊,痛苦地回忆起,她22岁生下一男孩后,第三天,就到两公里外的地方去挑水。
过度的劳累,使得丁安菊患上了严重的妇科病,孩子后来也夭折了。
过门几年的农家媳妇,十三社的刘天琼,还是出嫁那年洗过一个澡。
刘天琼说:“几年来哪怕天再热,我也只能将毛巾浸湿以后,擦擦身子。每年看妇科病的钱,就要几百元。”
在2001年,“母亲水窖”工程,选取了左元村作为帮扶点。从远处引来河水,在村里建起了一个具备过滤池、沉淀池、清水池等的小型自来水厂,把清澈澈的水送入了每家每户。
刘天琼说:
自从有了自来水,我每天坚持洗一次澡。半年来,病只发了一次,花了7块多钱药费,就治好了。
送水到家到户的“母亲水窖”工程,不仅解放了母亲们,也让缺水的全体村民们受益。
万州区响水镇保合村的老翁易忠平,多年来既要照顾多病的老伴,还要翻山越岭去背水。
“母亲水窖”工程在村里实施后,自家门口就有了自来水。
易忠平老人看着水龙头里,花花流淌出的清水,他禁不住老泪纵横地说:
我没有儿子,女儿又远嫁他乡,母亲水窖帮我解决了最大的难题,就像是我的半个儿子。
同样受益于“母亲水窖”工程的重庆荣昌县昌元镇螺罐村,种、养、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村民杨国民,大力发展养殖业,养起了30头羊。邓国先栽培多种秧苗,增收5000元。付登琼卖凉皮、面食,月收入近千元。
村民致富了,不少人家中先后购买了洗衣机、热水器、电饭煲、VCD等现代家用电器。当地人纷纷传颂“母亲水窖”,就是幸福之泉。
重庆市妇联主席杨恩芳说:
重庆市“母亲水窖”受益地区,已经发展起种植基地5500亩,养殖基地20个,改造公路13.3公里,引进加工型企业7家,发展农家乐20余户,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保合村女支书张仙芬,为了村里的“水窖工程”,4个月没回家好好吃过一餐饭,土地和孩子全都甩给了丈夫,她天天蹲在工地上搞监督。
张仙芬说:
母亲水窖工程,就是党和政府、各级妇联组织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我必须保证工程进度、管好工程资金、保障工程质量。
当自来水入家到户了,张仙芬却累得病倒了。
朴实的村民们,只要见到外面来考察的人,就拉住对方,不停地说:“张支书她真是好人呀!”
妇联组织的真情和领导干部的心血,教育和感化了群众。开县梓潼乡金银村11社25户群众,5天内主动交清了历年所欠的各种款项。
金银村的群众们说:
我们会好好利用这来之不易的水资源,以后加倍报答党和政府。
在重庆市“母亲水窖”验收组,到达金银村村口时,受益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放鞭炮,孩子挥动着彩旗。
女人们则围住领导们,有的硬往大家怀里送自己种的柑桔,有的边拉着大伙往自家走,还边走边说:“我给你们煮稀饭吃,现在有水了呀!”
一位老人还说起了顺口溜:
上级领导最光荣,
大力支持金银村,
解决饮水是根本,
灌溉农田上千顷,
“母亲水窖”送真情,
造福子孙传万代。
第25章傣族群众举行欢庆仪式
由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工程,从2001年6月开始在云南实施。
云南省妇联和省水利厅和实施项目的各地、州、市及项目县,把实施“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工程,作为促进妇女发展,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行动和为群众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抓紧、抓好、抓实,取得了明显成效。
省妇联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妇女的能力,为妇女儿童多做实事好事,作为工作目标要求,并贯穿于教育活动中。
省妇联机关各部室和直属单位,积极争取国际、国内项目资金数千万元开展妇女儿童工作,帮助贫困地区妇女建“母亲水窖”、“母亲沼气”,发展农业经济,增收致富。
“母亲水窖”的汩汩清泉,滋润了上万个家庭,为干渴的母亲和儿童,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她们的远距离取水难的问题,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水窖竣工后,在每一个水窖旁边,受益的人们怀着感激之情,立下了一块“大地之爱·母亲水窖”的标志牌,给每个水窖都编了号,并刻印“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和水利扶贫项目及捐款单位字样。
在村口建起了“大地之爱·母亲水窖”水利扶贫项目村牌子。
从“母亲水窖”流淌出来的汩汩清泉,深深地滋润着云岭妇女儿童的心间,人们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在文山县浑水塘村一位时年80多岁的老人,高兴地说:
现在不用到很远的地方去拉水,水就在家门口,我可以多活几年了。
坝子村的群众说:
水是我们的命根子,“母亲水窖”牌不仅立在村头,也永远立在我们大家的心中,让我们世世代代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
瑞丽市姐勒乡姐东村公所大飞海村的傣族群众,更是激动不已,他们对着清澈透亮的自来水,举行了隆重的赶摆欢庆仪式。
同时,还邀请了市政府、农场、分场的领导,工程安装人员,乡政府、村公所领导等,参加庆典活动,隆重庆祝改水工程竣工。
“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工程受益的群众说:
饮水困难问题是长期困扰当地群众的一个难点问题,只有依托项目、群众积极投工投劳,才能彻底摆脱吃水难的问题。
今后我们一定要努力搞好生产,脱贫致富,建设好家园,报答各级政府和妇联对我们的关心。
第26章水窖帮助妇女脱贫致富
柳晓云是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白庙乡栾塬村人,其家乡是一个沟壑纵横的干旱村,十年九旱,全村人吃水很困难。
早些年,柳晓云的家乡没有水窖,人畜吃水,以沟泉水为主。遇到天阴下雨,靠屋檐水生活。
到沟里挑一次水,来回要走3个多小时的羊肠小道,道路陡峭,一家的主要劳力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取水,难以抽出时间外出务工。
尤其是在特别干旱的夏天,舀满一桶水要排一个上午的队。
由于缺水,农村妇女卫生条件很差,农民从来不洗澡,妇女也因此而摆脱不了妇女病的折磨。
柳晓云家全靠种几亩地维生,一年的收入除了孩子的学费外,只能维持生活。
孩子也从小养成了提水的习惯,甚至大人把孩子提回水的多少,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尺。
在当地,人们不谈论孩子的学习,只是盼着孩子长大能挑水。村上的女孩也因为这里苦,而不得不嫁到了外地。
为了让全家人喝上干净的水,柳晓云说自己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在天麻麻亮的时候就去挑水。
柳晓云回忆说:
记得有一年冬天去挑水,眼看着就要到家时,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水全倒了,一只水桶也掉下了山崖。
自己的衣服也湿了,并且结上了冰,气得我坐在地上大哭了一场。
哭够后,回家一赌气,我把自家煮饭的锅都砸烂了,甚至产生了离家出走的念头。最后,看着孩子太小,才没出门。
在2000年,各级妇联大力宣传修水窖的事,柳晓云觉得这种好事离自己很遥远。
柳晓云从内心里,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着,盼着自家能有一个水窖。有了水,自己就可以穿干净的衣服,花园里就可以种上花,孩子也能每天洗一回脸。
在2001年7月的一天,“母亲水窖”工程终于落户在了栾塬村。
在这一天,全村人像过节一样热闹,并且都往村干部家里跑,抢着要水窖。
村干部没办法分,只能抓纸条。抓到的,就像捧了个金碗捧回家。没抓到的,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耷拉着脑袋。
在修建的过程中,县妇联与乡政府签订了修建合同,乡里负责运水泥和沙子,乡村干部和水利技术人员深入农户作技术指导。
大家不分白天黑夜,村里男女老少齐上阵,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210眼30立方米的水窖,全部按标准修成。在那一夜,柳晓云高兴的一宿没合眼。
在修水窖的过程中,柳晓云不是先急着修自家的,而是带领社里的其他妇女,到河沟去掏沙子。
男人们在家挖土坯子,妇女们挽着裤腿、光着脚、满头大汗的干,从不觉得苦和累。
妇女们花了半个月时间,才掏完村里人用的沙子,虽然是风餐露宿,但是心里却乐滋滋的。
村上其他人的水窖已经建成了,在柳晓云焦虑自家的赶不上村上的进度时,村民们自愿结队,很快帮柳晓云家建成了水窖。
水窖建成后,恰好当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第二天早上一看,水窖里存了不少水,柳晓云觉得简直像做梦一样。
随后,柳晓云在院中晒了两盆水,把家中的床单和被套,以及家人的衣服,彻底洗了一遍。
同时,还把家里的房子打扫得亮堂堂的。晚上浇了一锅开水,给两个孩子洗了个澡。
柳晓云坦率地说:“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给她们俩个洗澡,不是我们农村人不讲卫生,我们实在是没水啊!”
有了水窖,柳晓云的丈夫就能抽出身,外出打工挣钱,供给两个孩子上学。
村里的人开始修新房子了,以前没水窖,人们都住着破土房,遇到下雨天,屋外屋内都会下雨,而要修新房很困难,要用大汽油桶去沟里拉水,盖一座新房要动用全社的劳力。
有了水窖后,乡亲们每天吃得香,觉睡得稳,亲戚朋友也欢欢喜喜的走来,还称村中窖里的水,比城里的矿泉水都好喝。
有了水,产业结构调整也有了良好的发展。在“母亲水窖”项目实施前,村民们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生产发展落后,收入少。
有了水窖,柳晓云在家养猪,每年收入两万多元,生活条件好了。
后来,柳晓云办起了养猪场,年纯收入近50万,她成了村里有名富裕户。而且,柳晓云还带动全村妇女养猪。
柳晓云对孩子的学习,也开始重视了。孩子以前帮家人挑水,经常迟到,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孩子把全部的精力都扑在学习上,学习位于全班前10名。
自从有了水窖,柳晓云再也没借过别人一分钱,而且家里还有余钱,家中的破草房也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家里也安装上了电话,一家人的生活得十分地幸福。
“母亲水窖”的建成,使柳晓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柳晓云发自肺腑地说:
我感谢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我们省的各级妇联,是你们给了我救命水,我才有今天。
柳晓云所在的村,生产也大大地发展了,全村的面貌也得到了改变。家家成了水泥院,修了砖瓦房,一些家庭有了电话和彩电。以前的羊肠小道,也修成了汽车能跑的大路。村上每年过节时,还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人人和谐相处。
“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已成为西部人民建设家园、美化家园的巨大动力和源泉。
第27章水窖激发村民美的追求
在2002年初,榆中县妇联的同志,翻过山沟,奔赴榆中县定远乡董家湾村方家楞干社。
车还未进村里,便听见欢迎妇联同志的高音喇叭在山沟里回荡。大家刚一下车,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便响了起来。
小朋友们挥舞着花朵,热情地喊着:“欢迎,欢迎。”全村人集聚在村里最大的一口“母亲水窖”旁,将客人们紧紧地围住。
“我们感谢妇联,感谢共产党,感谢帮助我们的好心人……”乡亲们眼里含着泪水,脸上却挂着开心地笑容。
“水害苦了我们。”话未说完,40多岁的张玉华,眼泪便流了下来。
“现在,有水窖了,我要好好地活着,将来有机会要感谢你们。”张玉华感激地说。
张玉华曾因缺水,患妇科病6年,结婚20多年未洗过一次澡。
“母亲水窖好啊,我心里高兴啊。”80岁的冯强玉老人不善言辞,一口一声“好啊,我心里高兴。”
“母亲水窖”结束了董家湾村村民,到几公里外拉水吃的历史,解决了人畜用水的村民,开始退耕还林、还草,发展了畜牧业。
村民们建起了蔬菜大棚。电通了,电视能看了,许多光棍汉娶上了媳妇。
乡亲们说:“这简直就是新旧社会两重天,我们一定会过上好日子。”一家家看去,只见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种着鲜花和蔬菜。
妇联的同志说,“母亲水窖”未建成前,老百姓家里脏得没法想象。一旦缺水的问题得到了缓解,他们被压抑了几十年的爱美的天性,便再也按捺不住地释放了出来。
这种对美的追求,是一种对生活充满信心的表现。一个追求美的民族,是一个大有希望的民族。
第28章定西人民过上环保生活
龟裂的土地和嘴唇,干涸的河道和眼窝,脏得发黑的衣服和脸庞……水,在干旱的定西,曾经是比金子还贵重的东西。
在这块土地上,连天上的鸟儿和地上的牲口,都识得送水车。
每当送水车的影子出现在村口,瘦骨嶙峋的牛和羊,比人跑得还快,饥渴的鸟儿飞到车上,忙不迭地啄水喝……
而现在,定西人再也不为喝水发愁了。水窖,解决了全市近300万人的喝水问题,自家水窖积留的雨水,足够一个4口之家吃用一年。
在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乡大坪村的农民家中,每家都有这种立下功劳的水窖。
只见在干净的农家小院中,寂静无人。主人马志超一家,都上田里挖马铃薯去了。
院子当中的小花园里,种着一棵棵的向日葵,叶绿花黄,给小院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但见朝向房门的向日葵丛中,伸出一条一米长的小径,在花园中央安装着一眼压水“井”。
一个小井台,一只普通的手动水泵,轻轻压下手柄,一股清冽的水,便“哗哗”地涌出来。
这股水就来自院落地下的水窖,定西每户人家少的有两三个水窖,多的有七八个。有些在院子里,有些在田间地头上。在干旱的年份,田间的水窖还承担起灌溉的作用。
青岚乡党委书记张茂堂介绍说:
水窖是个圆柱体,直径3米,深6米,储水量近50立方米,内壁和底部涂满水泥混凝土,防止渗漏。
净化雨水有两个办法,一是靠自然沉淀,另一种是投放消毒剂。
通常两三年清洗一次,只要花200元买个潜水泵,就可以自行抽掉窖底的淤泥,然后下到窖底清洗。
除了冬天太冷以外,其他季节都可以清洗。
水窖并不是新的发明创造,而是定西人的祖先千百年来,一直使用的储水办法。
但是,从前的水窖采用人工挖掘,要挖到10多米深,在挖好的窖壁上凿眼,每隔25厘米左右,就要挖一个直径10厘米的深眼,将拌好的红色粘土填进去,再像钉钉子一样一点点夯实。
然而,即使是密布粘土的窖壁,也难以避免渗漏现象的发生,储存的水没多久就漏光了,农民们还是没水吃。
而且,这样一个漏水严重的土质水窖,要10多个人连着干3个月,才能造好,付出大而收益小,人们往往不愿去费时费力。
张茂堂说:“现在的水窖不仅储水功能好,还简单易造,三五个人花两三天工夫,就能造一个。”
自1995年以来,水泥水窖走进定西的农村,派上用场的那一天,长年缺水的农民们,终于饱饱地喝了一次水。
喝水问题解决了,人们还不满足,下决心要改造自然环境。退耕还林,圈养牛羊,使用沼气和太阳能,作为能源。
现在的定西农民,过上了“环保生活”,地区小环境也在发生着不断地改变。
第29章受益农民刻碑表示恩泽
院里的“母亲水窖”已经建好一年了,甘肃省天水市白家窑村时年76岁的农民郭满盈,还依然不敢相信能在自家院里打水的幸福生活。
这位祖祖辈辈生活在甘肃旱山区的老人,自懂事起,就学会去沟底排队挑水。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70年。郭满盈由年少走向衰老,山沟里的苦泉眼也日渐枯竭。
“水甜着呢!”郭满盈揭开水窖的盖子,让来访者看,“想咋用就咋用,心里从没这么畅快过。”郭满盈高兴地说。
“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在甘肃、宁夏、陕西等12个省区实施,郭满盈老人就是“母亲水窖”受益人中的一个。
甘肃天水甘谷县白家窑村妇女郭秀琴说:
“母亲水窖”是妇联和全国人民为我们修建的,“母亲水窖”像妈妈的乳汁,哺育着我们。
时年30岁的郭秀琴,双手皲裂,满脸皱纹。缺水,让郭秀琴过早地失去了女人应有的湿润和光泽。
郭秀琴说,在没水的年月,家里最脏的是女人。郭秀琴说:“有点水要用来做饭,给老人熬罐罐茶,男人外出要穿干净衣服,孩子上学要擦脸,干什么都要量着指头用水,量着量着就省下了自己的一份。头发生了虱子、衣服再脏也不敢洗,得了妇科病下不了炕,也要挺着。”
能和电视中的女人一样干净,是郭秀琴最大的心愿。
在2001年11月,“母亲水窖”竣工,此后郭秀琴做饭、煮茶、洗衣、洗头发、洗澡……随心所欲。
郭秀琴说,村里有的女人第一次用满满一洗衣盆热水洗澡时,不知怎地的就哭了。
“收拾干净了,我们也和电视上的女人一样了。”但见郭秀琴的眼里,此时却闪动着晶莹的泪花。
“母亲水窖”不只解决了人畜吃水问题,让妇女从繁重的家务中得到解脱,而且,还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
有了“母亲水窖”的人家,迫不及待地开始营造自己的新家园。
他们动手修桥铺路,修整残垣断壁;院里养了鸽子,种上了南瓜、茭瓜、西红柿、茄子和辣椒……
甘肃干旱山区的沟沟坎坎,已经变得越来越美丽了。
会宁县八里湾马嘴社农民魏涛,拿出珍藏的“大地之爱·母亲水窖”户卡说,他家的“母亲水窖”是妇联和上海一家公司捐建的,6口人及两头牲畜喝水,绰绰有余,现在正想法子在院子里发展副业,挣些钱。
中国妇联为每户农民提供800元捐款,地方政府再按照同比标准,投入配套资金,其余部分由农户承担。
但是,即便如此,许多当地政府和农民,也掏不出自己该拿的那一份钱。光靠政府拨款很难彻底解决问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行联手的扶助,才能完成该项目的建设。
农民们不知道该怎样表达心中的感激,于是他们就在水窖盖上,刻下妇联和捐款单位的名字,在村口立碑。
不识字的老人,则请人在集流场,刻下“妇联”和“共产党”的字样,告诉路人这里所受的恩泽。
第30章一口水窖改变人生命运
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妇联,在争取到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在瑞峰镇青杠坪村开始实施。
项目在2006年3月启动,6月18日至9月2日,完成打井、修塔、安装机泵、水管等工程,解决了人和牲畜的饮水困难。
邵秀芳、杨玉英等4家人,和她们以前周围7家30多口人,共饮一口井。
前几年由于地下水减少,老井干枯,于是经济条件好的3户人家,就搬迁到有水的地方。留下的4户11人,只能到一公里以外的一口水塘里挑水喝。
这口水塘是附近唯一的水源,也是人们的日常洗衣、淘洗猪草、生产取水的地方。
在饮用前,都要先烧成开水,经过沉淀过滤,再用来煮饭或饮用。尽管这样,水还是黄黄的,每一件餐具都留有明显的印迹。
遇到干旱,水塘干了,就只能到3公里外的沟里或周边有水井的人家,挑点水来吃,而且还经常遭遇闲话和白眼。
在2006年正月初二,大家正在欢度春节时,杨玉英却为找水过年而发起愁。好不容易找到一担水,正高兴地往回挑时,杨玉英一不留神,绊了一跤,水桶摔坏了,水也洒了,人也摔伤了。
杨玉英伤心地痛哭了一场……这样的事,时有发生。
在这4家中,有妇女5人,儿童2人,男性4人,其中3人是残疾人,生活的重担就搁在了妇女的身上,别说发展,就连生存都成困难,县、乡妇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免费为她们打了一口深井,修建了一个水塔,安装了水管,直接将水引入厨房。
现在如果有客人来访,杨玉英她们总是端茶倒水,激动地说:
这是妇联给我们打的井,感谢全国妇联、感谢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好心人。
以前有客人来,我们连水都不敢请人家喝,人家也不敢喝,水黄黄的,难吃死了。现在好了,可以大方地请你们喝水了……
胡学容、徐学容两家共饮的一口井,也是在几年前干枯了。她们也像杨玉英她们一样,到处找水喝。
在2006年,县妇联实施“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为她们打了一口井,修了水塔,安了水管,解决她们日常生活和饮用水。
80多岁的老太太一提到水,她总是不停地说:“感谢党、感谢妇联,水又干净又好喝,甜甜的,背了一辈子的衣服到处找水洗。现在,再也不用背着衣服到处找水洗了……”
杨学如一家3人,杨本人及儿子身体都有智障,丈夫陈国强是残疾人。
以前,一遇到干旱,就要到两三公里的山沟里挑水,更不用说牲畜饮用和生产发展用水。
杨学如虽有智障,但是知道没有水的艰辛。通过宣传知道,要在她所在的村实施“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解决没有水井,没有水吃的问题。
于是,杨学如拿着打了5天工的报酬30元,找到镇妇联主席潘秀珍,要求打井。
县妇联考虑到杨学如家里的实际情况,经项目领导小组研究,采取项目经费无偿补助一部分、再借一部分、本人投工投劳。不足部分,在县上的配套资金中,解决一部分的办法,为其筹资1500元,打了一口水井,并配置了电机、水管,直接引水到了她家的厨房。
水井是有了,但是面对破烂不堪的房子,县、乡妇联通过协调,争取到民政、残联、纪委等部门,筹集了5000元资金,为杨学如修建了80平方米的小青瓦房。
现在,杨学如一家住进了新房,喝上清洁卫生的地下水。杨学如逢人便乐滋滋地说:
这是县妇联给我打的井,还有新房子住,安逸……
侯学容一家3人,一个儿子靠拐杖才能行走,孙子11岁,候学容本人也已经60岁了,住的是笆笆壁,就这样相依为命,走过了多年。
在实施“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时,为侯学容家打了一口井。县妇联又实施留守儿童保护项目,资助侯学容的孙子王波300元的书本费、生活费。王波学习进步很大。
侯学容的儿子郑少强很受感动,于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主动学习打井技术,成了当地一名打井土专家。
郑少强还主动请缨,要求参加“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实施,为很多村民找水打井,受到村民们的欢迎。
不要小看一口水窖,这口水窖,不知影响和改变了多少人的生活和命运轨迹。
第31章妇女自制锦旗喜送妇联
在2002年4月,湖北省来凤县三胡乡讨火车村的乡亲们,听说县妇联带着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基金会“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办公室副秘书长秦国英等领导,来了解缺水情况。
领导们一进村,乡亲们没等村干部开口,他们就先纷纷说开了。
只听有的人说:
我们这实在是太缺水了,若遇天旱,像我这样的男人挑一挑水,一个来回得大半天。
还有的人说:
请你们领导想想法子吧,这地方平时天儿不旱,附近的水坑还有点水,一旦天旱,硬是找不到地方挑。有劳力的家庭,走几公里路还能挑河里水。像我们没劳力的家庭,舀一瓢水用比舀一瓢油还心疼。
有位妇女说:为了要男人给我挑挑水,我硬是三天两头和他怄气、吵架。
听到这些话语,不需要县妇联和乡村干部们再介绍什么情况了。
秦国英每到一个组,每进一个院子,看到和听到的,都令她的心情感到沉沉的。
最后,秦国英说出了一句话:
你们县妇联一定要申报好该项目,这是全国妇联紧密配合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西部农村缺水地区贫困家庭,解决饮用水困难的。
回到北京后,秦国英办得第一件事,就是落实三胡乡讨火车村的“母亲水窖”项目。
2003年正月,城里人还沉浸在新年的欢乐之中时,讨火车村却沸腾起来了。
原三胡乡政府干部,家住讨火车村七组的覃友清,是全村第一个领回新建“母亲水窖”材料的。
领到材料后,覃友清带领俩个儿子,花了20多天,出资500多元,建好了村里的第一口水窖。
七组是该村地势最高的组,方圆几公里没有水源,种田吃水,都是要靠天下雨。遇到干旱,很难找到挑水的地方。
该组22户吃尽苦头的农户,在覃友清家的带领下,在两个月内,户户建起了能容800至1000挑水的集雨水窖。
“母亲水窖”项目在村里实施后,向、卢两家的水源,都得从13公里以外引来,仅引水管钱,就得花1800元左右。
但是,两家还是毫不犹豫的出资了。在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苦战之后,那清澈洁净的水,通过“母亲水窖”流进了各自的家中。向绍杰的妻子邹清云,高兴得不得了。
邹清云的丈夫常年不在家,家里家外的活,都得她一人顶着,真是苦不堪言。
在丈夫的启发下,邹清云和七组的邱兰玉、十五组的齐桃云,主动做了一面锦旗,送到县妇联。
几位妇女说:
我们女人总是娘家人惦记着,喝着娘家送的水,感到格外亲、格外美。
看着这些女人们那股喜兴劲儿,再看看那面锦旗,8个大字异常醒目:
母亲水窖,造福于民。
这面锦旗倾注了这些妇女们的感激,也写满了她们人生不幸与有幸的故事。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讨火车村建成“母亲水窖”125口,解决缺水户165户。
再加上水利部门修建的水窖,全村70%的人家,吃上了自来水。
讨火车村随着缺水历史的宣告结束,村容村貌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人的观念也逐渐地改变了,干群关系融洽了。
在过去,该村农民缴税,历年的上半年是不缴的,甚至有的户好几年不缴。
而这一年,乡里把任务一分下来,村里不到半月就完成了。邻里之间扯皮的事情也少了,一门心思谋生产、谋发展。
十六组的农民蒋卯香,丈夫是个岩匠,长期在外面做工。当蒋卯香申请修建“母亲水窖”,6户邻居听说后,都想与她搭伙。
特别是符龙天家,儿女都外出打工了,就剩下他和老伴,符龙天又得脑溢血病,瘫在床上不能动弹。
蒋卯香不仅答应邻居们合伙建,而且还为像符家这样贫穷的4户邻居,垫了1200元钱。
“母亲水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建起了一座能容1000多挑水的水窖。
7根水管同时引到蒋卯香等7户农家院里,女人们再也不用为半夜摸黑守水,害怕发愁了。
过去不敢养猪的蒋卯香,这年竟然一股劲养了8头。她还发挥自家在省级公路边的优势,开了个餐馆和副食商店。
向绍杰的老伴邹清云,高兴地说:
“母亲水窖”可为我们女人长脸了,听男人们说,妇联是个无钱无权的部门,却能为我们村办件世代受益的大事,我就想哇,现在这年代,我们女人会办事,能办事。
邹清云还接着说:
你看对面那一片桃园,是村里今年发展的1080亩科技示范基地,过去没水,我们连想都不敢想!
不瞒你说,今年,我儿子从上海开车来接我俩老,我们才不愿去呢。俗话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哈哈……
这发自内心的爽朗的笑声,在房子里,在庭院里,乃至在山间,长久地回荡着……
第32章母亲水窖让西部变绿洲
在祖国的任何一个偏僻的角落,任何一个特殊的妇女人群,遇到的任何困难,都会成为全国妇联关注的目标,并且将之化作实际的行动。
祖国的西部地区,由于水源缺乏,粒粒沙土都在向人们展示着土地的干涸。
妇女们为了全家人能够生存下去,就不得不到很远的地方去背水。
在全国妇联的大力推动下,在西部缺水地区实施了“母亲水窖”工程,受益的每个家庭都获得了新生,田地也都相继变成了绿洲。
因为有了水窖,西部人民的生产有了保障,生活有了希望。
“鸡鸣三更去,日中不见归”,是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找水的真实写照。
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内蒙古,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共有200多万农牧民,处于饮水困难的境况中。
因打水耗时费力,缺水地区大量劳动力无法外出务工。而今,“母亲水窖”已帮助很多农牧民,走出了“无水之饮”的困境。
甘肃省的清水县是典型的干旱山区,有了“母亲水窖”,农户每趟取水时间,从原来的61分钟,降低为0.48分钟,高价“买水”喝已成为了历史。
在甘肃省榆中县定远乡的董家村,有个方家农干社。这个社有一个蓄水达到200立方米的一个非常大的一个工程。
同时,这个村子里面271户人家,每家都有一口20立方米的“母亲水窖”。
在村民冯英华的家里,让人感觉这家的下院落特别的干净,而且特别的紧凑。
冯英华说,以前都是走10公里的山路去驮水,一去就是半天。现在有了“母亲水窖”以后,她的儿子和儿媳妇可以出去打工,这样一来,家里就可以有一点零花钱。
在重庆、广西、湖南、山西、安徽……相继展开了“母亲水窖”工程。
修建水窖、庭院种植、卫生厕所、培训缺水地区农村妇女、改善贫困妇女的生存质量……
“母亲水窖”爱的外延,已经延伸到了包括养殖、沼气、微型加工等在内的综合类农村发展项目。
“母亲水窖”,为西北缺水地区的人们,带来了希望无限的憧憬。
第33章母亲水窖润泽彝族人民
云南省易门县水塘村委会联合东村的法继红,一时还不敢相信不出门就能洗澡的事实。
在法继红家房后山坡上的“母亲水窖”建好后,太阳能也装了起来,洗澡间也随之盖起来,雪白宽大的搪瓷洗澡盆也安起来了。
当法继红看到水龙头里流淌出的清亮的自来水时,高兴地笑了。
在联合东村的村口,人们可以看到村民们在村边立的一块碑,把“大地之爱·母亲水窖”捐赠单位的名称刻在碑上。
村里的人说,水窖修好了,村民们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心中的感激,便在水窖盖上,刻下了妇联和捐赠单位的名字,在村口立碑。
村民们说,要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吃水不忘挖井人。
在云南省、市妇联的支持帮助下,易门县妇联争取到全国第三批“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项目,在龙格利、铁厂、小黄塘、联合东村实施,建成小水窖295口,基本解决了项目实施地的人、畜饮水困难,灌溉面积达到1059亩。
前些年,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的原因,联合东村严重缺水,这里几乎没有地表水和地下水。这里的人、畜饮水,几乎全靠蓄积有限的雨水。
山是和尚头,沟里水白流,十有九年旱,岁岁人发愁。
群众自编的这首民谣,唱了一年又一年,诉说着缺水地区人民用水的艰辛。
由于缺水,因此,在这里水比油贵。村干部说,在这里,你随便走进一户人家,主人舍得给你两块糍粑,却舍不得让你带走一滴水。
“母亲水窖”的修建,让联合东村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自从水窖建成之后,联合东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大地提高。农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村民普庆和,建起了大棚,用充裕的窖水,栽种了食用仙人掌。普庆和还与云南锦秀大地有限公司签订了合同,发展小规模的家庭经济和家庭养殖。
水窖的建成,让当地村民告别了吃水贵如油的日子。
质朴的彝族妇女,亲切地称这些水窖为“阿嫫水窖”。
“母亲水窖”滋润了山里人民的生活,这使得村民们心中,充满了不尽的感激。
联合东村的谷玉兰说,在“母亲水窖”没建之前,每逢干旱季节,她一家3口人,每天至少要用一个劳动力去挑水,才能勉强维持最低的生活用水要求。
现在,修起了“母亲水窖”,农民解决饮水困难问题后,腾出的劳动力不仅可以安心投入农业生产,还可以开展多种经营和劳务输出,还用多余的集流雨水,发展起庭院经济和农业灌溉,经济收入也增长了。
有了水,彝族山区的人民开始过上了富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