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卷参与活动

第13章天津师大积极参与活动

陈家洼小学的校长说:“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们经常往来,改变了学生家长的观念。”

一位看演出的老伯说:“我们偏远山区头一回看到从中央来的演出,心里别提有多激动了。”

侯保德感激地说:“科学养殖就像一层窗户纸,专家不点,我们硬是看不透!”

在1997年,天津师范大学形成了以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为依托的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网络,并加大投入,创办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刊《旗帜》,参加了市教委组织的理论《论坛》,召开了该校首次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表彰大会。

天津师范大学开展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三下乡”活动。

学校派出10余支志愿服务队,其中赴四川涪陵和天津蓟县下仓两支小分队,受到了共青团天津市委表彰。

截至到1997年,天津师范大学连续5次被团中央、国家教委、全国学联命名为“全国大中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在1998年,该校“德育一体化”成绩斐然。为了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学生处组成了信息调研队伍,定期对信息收集和整理,为校德育工作协调小组提供决策依据。

利用问卷、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同时,与各院系及有关部门配合,及时发现并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确保学校教学秩序与生活秩序的稳定。

天津师范大学“德育一体化”,成为教育部“九五”重点立项课题。学生工作部门进行了课题分析,开展了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出版“德育一体化运行机制”论文集。

天津师范大学的“三下乡”活动成绩很大。除有关院系组织小分队外,还参加了全市统一的赴甘肃贫困地区“三下乡”服务队。

在这期间,考察了甘肃两县七乡中小学教育情况和经济状况,圆满完成了学校师生捐建希望小学的选址任务。

同时,还举办科技、文化、卫生讲座6场,直接受益者达500余人。

由于成效显著,学校的“三下乡”小分队均受到市级表彰。

在2000年,经过“八五”后期和“九五”期间的实践与升华,天津师大“德育一体化”机制步入了成熟阶段。

在2000年暑假期间,学校组织了4支“三下乡”示范队。其中赴甘肃“三下乡”小分队表现尤为突出。他们的活动足迹遍布陇中两市7县,行程万公里。

在石泉乡冒雨进行的文艺演出中,台上台下情景交融,呈现出一幅心连心的动人场面。

早在1999年7月22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头条,以“津门学子定西情”为题,8月13、14日,天津电视台《新闻视线》以“津门学子陇上行”为题,报道了该校这次赴甘肃“三下乡”的情况。

许多学生在这次“三下乡”活动中,深受教育,心灵受到震动,写了大量心得体会,《天津青年报》、《天津教育报》等分别做了报道。

在2000年暑期,天津师大“三下乡”活动再掀高潮,组织了赴甘肃“三下乡”博士团。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共24人组成的“三下乡”服务队,在甘肃定西地区开展活动,并为贫困地区带去了重达2吨的教学仪器、生活用品、图书及学生捐赠款6000余元。

与此同时,由各院、系、部组织的10多支“三下乡”小分队,分赴蓟县、河北省等地区,同样取得了显著成绩。

由于该校“三下乡”工作布置得力,活动内容充实,实效显著,在2000年,天津师大第八次被团中央、教育部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

第14章西北民族学院支援定西

甘肃省定西是全国有名的干旱地区,大部分农民生活艰苦。

西北民族学院的学生,从1998年开始,就在校团委的组织下,到该地区的陈家洼小学支教,为贫困学生募捐,带孩子们到省会兰州参观,使“三下乡”变为“常下乡”。

“三下乡”活动的开展,使该小学受到了各界的重视。

陈家洼小学的校长说:

“在这4年里,学校校舍翻新,基础设备改善,教育质量提高,任课教师中不少是大专毕业生。”

“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们经常往来,改变了学生家长的观念。该小学的学生,从1997年的123人,增长到现在的230人。”

“三下乡活动的开展,使当地的女童入学率,达到了99.5%。”

各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有的学生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有的学生为了深入农户,要走近两个小时的山路。

西北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一位女生表示,经过几天的乡间生活劳动,她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也了解到基层人民生活的艰辛。

这使她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对以后克服学习工作中的困难,有很大帮助。

对于大学生们的“三下乡”活动,当地政府和农民,更是赞不绝口。

甘肃定西地区的一位村干部说,这些大学生下乡,自己安排吃住,没有给当地带来任何麻烦,而且切合实际地带来农民们最需要的农业知识和文化知识,提高了适龄儿童的入学率。

同时,大学生们的到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们的观念,让他们看到了懂文化、有知识的好处。

宁夏彭阳镇红河乡的一位姓王的农民,得到一本大学生带来的《马铃薯栽培技术》。

这位农民禁不住高兴地说:“要提高产量,提高农民生活状况,还是要靠科学技术,学习知识技术有用,我们一定要让孩子上学!”

大学生们的“三下乡”活动的开展,为定西人民带来了过上好生活的希望。

第15章鸡西科协推动老区经济

黑龙江省鸡西市科协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发挥科技团体优势,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振兴鸡西老区经济服务,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普及科学知识、技术培训、服务、咨询、交流、科技成果转化、引进推广新技术等项活动,为推动老区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市科协以每年一届的“科普之冬”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极大地激发了老区人民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热情。

为了送科技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他们动员和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走出科研场所和课堂,深入到村屯农户,广泛开展种养技术讲座,现场答疑指导,面对面的讲,手把手的教。

为了指导农民尽快走上致富路,市科协每年为农区人民送各种养殖技术系列丛书。

市科协先后多次送去了《粮食作物栽培新技术》《农副产品新技术》《养禽新技术》《蔬菜高产新技术》《绿色食品加工技术》《食用菌养殖技术》《季节性双三饲养法》《肉猪饲养新技术》《绒山羊饲养技术》《养畜新技术》等10种计3万余册。

这些小册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广大农区人民“想致富无技术、学技术无门路”的问题,深受农区人民的好评,称他们送来了“致富经”,送来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农区人民的一片情。

为了使科技下乡活动更具有群众性和影响力,鸡西市各级科协,还举办了农区人民喜闻乐见的“科普大集”,通过专家现场咨询服务、答疑解难,解决农民在致富路上的疑难技术问题。

通过散发小册子、宣传单,传播推广新技术、新良种、新农药、新的致富信息。

为解决农区人民实用技术短缺的问题,市科协想农区人民所想,与市农委联合组织了市种子学会、农业学会、畜牧学会、水产学会、烟草协会、水利学会、气象学会、食用菌学会等市级专业学会,以及一大批专家,以服务于该市区域农业生产为目的,撰写、编辑出版了实用性和可靠性极强的《穆棱河流域农业实用技术》及《穆棱河流域农业实用技术(续集)》计28万字共4万册。

市科委与农委、科协等部门,联合编辑印刷了《鸡西特色农业经济100例》、气象学会编辑印刷了《鸡西市气象服务手册》。

这些书籍和资料,均无偿发放给农区人民,为提高农区人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加速农区人民科技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深受农区广大人民的欢迎。

市农业学会还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果树学术研讨会,针对该市果树培育、病虫害防治、新品种更新等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及时地指导该市的果树生产,使全市果类品种、品质都得到提高,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市农机学会围绕农机具新技术推广,组织专家团深入老区,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深入到农户和田间地头搞农机具调试。

市畜牧兽医学会,针对该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大力开展了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先后印发了养牛、养羊、养猪的宣传单和小册子,为农区人民在家畜饲养方面提供服务。

各学会及专家们,对农区人民的真诚服务和真情奉献,深受农区人民的好评。

鸡西市城子河区卫生局,为了解决偏远山区农民就医难的问题,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实施送医送药三到位。

首先是组织到位。鸡西市城子河区卫生局,成立了医药卫生下乡领导小组,由局长亲自担任组长,对每次下乡活动,都作了周密的安排。

其次是措施到位,准备工作走在前。事先邀请名医、专家、教授,提前落实医疗器械和药品,临行时统一培训,讲清要求和注意事项。

再次就是行动到位。卫生局坚持有计划地组织医疗队到偏远山区送医送药、巡回义诊,解决农区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和平村有一个12岁男孩叫金超,患有听觉障碍,一直没有机会治疗。

后经医疗队的专家确诊和系统治疗,使金超恢复了听力,回到了有声世界,小金超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个局先后组织了10个医疗小分队,走遍了12个村屯,诊治患者1000多人次,捐赠药品价值5000多元,受到了偏远山区村民的热烈欢迎。

“三下乡”活动,让收益的群众感激不尽。

第16章贵阳开展文化科技活动

2004年夏,作为2004年贵州省贵阳市科技活动周的重头戏之一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在息烽县城隆重举行。

这一天,持续不断的大雨,并没有阻挡住群众对科技知识的渴望和400余名省市科技、医务、文艺工作者的服务热情。

在活动现场,无论是在优良种子宣传介绍的展台前,还是在农科实用技术推广的现场,都围满了从各村赶来的村民。

数千名息烽县的父老乡亲,在参加完活动后表示,“三下乡”不仅给他们送来了科学和文化,更让他们看到了关怀和希望。

贵州省自1998年开展“三下乡”活动以来,向农民群众发送科技图书16万余册、音像制品近100套、科普资料100万余份,赠送药品达30万元,为群众义诊、治疗26万余人次,共有近百万农民群众受益。

科技活动周的“三下乡”活动,正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是支持农业、服务农村、帮助村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一项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民心工程。

而在贵州省湄潭县兰江村的一个农家小院,这一天像是过了年,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奔走相告:“快看北京来的演出呀!”

只见小院里、院子对面的屋顶上、院外的小山坡上,都挤满了热情的乡亲。这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赴贵州省湄潭县兰江村慰问演出前的一幕场景。

这次“三下乡”活动,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歌舞、小品、快板、相声为主要演出形式,并邀请了中国儿艺众多的优秀表演艺术家,参与到活动中,将歌声与笑声带给了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带到了农家小院、学校、医院……

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梁厚民的快板书《人间真情》、闪增宏的戏剧小品《戒烟》、富立明的独唱《拍手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节目,受到了当地百姓的阵阵掌声。

湄潭县核桃坝村一位看演出的老伯说:“我们偏远山区头一回看到从中央来的演出,心里别提有多激动了。”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为了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演员们进行了精心的创作与排练,他们以不辞辛苦的实际行动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完成了文化下乡的任务。

第17章山东妇联促进三下乡

在“三下乡”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之后,山东省各级妇联就定期组织文化下乡活动。

在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和“三八”节,各级妇联都组织开展以文化下乡为主要内容的“三下乡”活动,深入农村,为妇女群众送技术、送书籍、送信息、送服务。

省妇联连续3年,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对口支援德州市部分贫困县,多次组织医疗专家到乡镇、村庄,举办妇幼卫生保健专题讲座,免费为妇女群众检查身体和发放药物。

组织农业科技专家走进大棚、养殖场,向群众传授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禽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专场进行技术指导。

省妇联还投资3万元,帮助德州市部分贫困村建立了图书室。

文化下乡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农村妇女群众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但仅靠各级妇联定期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远远满足不了妇女群众的需求。

变文化下乡为文化在乡,使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成为妇女群众的自觉行动,是山东省妇联文化下乡活动的立足点。

妇联充分发挥巾帼文明队的作用,通过活跃在农村的近3万支巾帼文明队,带领农村妇女群众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文明新风。

根据妇女群众求知盼富的需求,许多地方的农村成立了以科技致富女能手为主的巾帼科技服务队。

这些队伍通过举办科技培训班、技术讲座、现场指导等,向妇女群众普及科技知识,传授实用技术。

巾帼科技服务队还注意捕捉科技信息,及时推广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成果,为妇女群众提供致富信息。

巾帼科技服务队还与贫困户结队帮扶,提供技术、资金、项目、物资等,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如莱西市20个村的巾帼科技服务队,先后组织了1000多名妇女学习刺绣技术,并提供发货、管理、销售一条龙服务,仅半年就实现了人均增收800元的目标。

宁津县阳西村巾帼科技服务队,带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植红提葡萄,且每个队员联系10个种植户,负责技术指导。

巾帼科技服务队,被群众称为科技致富的“播种机”、“及时雨”。

省内各地妇联,都把组织巾帼文明队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作为文化下乡的重要方式。

为提高巾帼文明队的整体素质,使文化娱乐活动更好地满足妇女群众需求,各级妇联加强了对巾帼文明队文艺节目编排和体育健身项目的培训。

在2003和2004年,省妇联与省体育局联合,先后两次对各地的巾帼文明队员,进行健身秧歌和健美操的培训。

各市、县、乡都层层进行培训,所有巾帼文明队骨干,基本上都接受了培训,妇女健身活动在广大农村妇女中得到普及。

德州、济南等一些市,还层层举办以文艺节目创作、编排、表演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并组织文艺演出、比赛等,提高了巾帼文明队文化娱乐的质量和水平。

这些文艺宣传队,根据村庄发生的人和事,自编文艺节目,在群众中演唱,使妇女群众在说说唱唱中,愉悦了身心,受到了教育,极大地丰富了妇女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巾帼文明队已成为科技知识传播、文艺宣传、文化娱乐骨干,是各级妇联开展文化下乡的一支依靠重要力量。

第18章青岛学联组织学生实践

在1997年,青岛市学联以“参与经济长才干,建设青岛做贡献”为主题,开展了“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营”、“百名大学生挂职锻炼营”、“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营”。

市学联组织大中学生深入农村、工厂、城镇、区街等基层单位,特别是城市社区和农村贫困地区,开展新知识普及、新技能推广、普法宣传、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支教扫盲、医疗服务、文化扶贫、科技成果推广等活动。

青岛市学联共成立服务小队近百支,8000余人参加了活动,举办讲座30多场,建立乡村图书站6个,收到实践报告2000余篇,536名大学生挂职居委会主任助理职务。

驻青岛高校,结对培训特困企业下岗职工4000多人,近千名大学生与500名特困职工子女,结成了帮扶对子。

在1999年、2000年,青岛市学联开展大学生志愿者科技、教育、文化“三进巷”、“大学生暑期机关挂职锻炼营”和“我为市长提建议”等活动。

全市有4.5万多名学生组成了400余支志愿者服务队,足迹遍及青岛各县市、山东的临沂、德州、菏泽以及江苏、江西等贫困地区和甘肃、宁夏、新疆等西部地区,推广农业科技项目128项。

有246名大学生到居委会挂职担任副主任,或担任社区少先队辅导员;有30多项优秀建议,被编辑成学联专刊报送市有关领导。

青岛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多年被评为“山东省大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大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第19章信阳师院组建支教队

为响应校团委积极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号召,增长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河南省信阳师院物电学院,立足学院专业特点,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知识技能优势,精选学院优秀学子,组建“爱心学校义务支教实践队”,针对当地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展开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

学生们为当地基础教育培优补差,为息县杨店乡的孩子们送去知识与关怀。

爱心学校义务支教实践队,来到息县杨店乡初级中学,积极展开了对该校基础教育工作的调研,了解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程度、范围及辍学等问题,并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队员和孩子们互相介绍、交流,融洽的气氛拉近了队员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为日后顺利展开支教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队员们结合自身特长,展开了各种丰富多彩且健康有益的教育活动。

在英语课上,教授英文的队员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经过细心准备、精心备课,通过游戏的方式和学生们积极互动,不仅深入课本讲解知识,还从课本延伸到生活,以教学的趣味性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寓教于乐,极大地调动了课堂气氛。让乡村里的孩子们,对英文产生了良好的印象和浓厚的兴趣。

一次次地回答,一片片热烈的掌声,一张张稚嫩的面庞,一双双对知识充满渴望的眼神,都让每一个支教队员久久无法忘怀……

课余时间,队员们还和学生们展开兴趣盎然的小游戏。在娱乐的同时,向学生们介绍了缤纷美好的学生生活,帮助他们了解大学,认识大学,树立远大的理想,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活动的开展,出现了“课上是师生,课后是玩伴”的动人场面。

学生们在欢笑中学得知识,在游戏中掌握技能,从整体上提高了偏远地区孩子们的综合素质。

为更好更有效的开展此次支教活动,队员们多次和息县杨店乡中学的授课老师们一起召开研讨会。

根据学生们英语、数学、物理等学科基础较差的情况,爱心教师们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教学计划,吸引着孩子们主动学习,积极配合,尽最大努力为他们补缺补差。

为了更好的满足学生们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爱心学校的教师们们还精心组织力量,举办了一场关于小学、初中各学科学习方法总结的报告。

物电学院爱心老师叶爽,就同学们如何培养和提高记忆能力,向同学们做了详细解说。

叶爽说:“要注意对关键信息的记忆延伸,以点带面,串珠式系统记忆,并要掌握遗忘规律,及时回顾加深记忆……”

家长们来到教学点听取讲座,老师们与现场的学生和家长现场互动,家长提出问题,由志愿者们当场解答,活动得到了广大家长的一致肯定。

支教活动的志愿者们,还根据当地留守儿童现状,准备了大量材料,从心理健康、安全知识等各个方面,对留守儿童们进行了教育。

一位村民说:“感谢信阳师院大学的学生们来这里给我们的孩子辅导学习,看他们这么用心,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他们才好!”

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在活动中充分展现信阳师院物电学院的良好精神风貌,以饱满的精神,圆满完成爱心学校的义务支教任务,用爱心感染学生,用知识提高学生素质,不辜负校、地两方的殷切希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推动乡镇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队员们注入了新的思想。同时,也为大学生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他们服务社会、服务新农村的积极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第20章进贤县举办科技下乡

2005年初春的一天,春风习习,小雨霏霏。

江西省进贤县农机局支农服务队,配合省农业专家,在温圳镇进行科技送下乡活动,为渴望科技兴农的温圳农民朋友及时地送上了一份文化大餐。

农机局支农服务队来到温圳镇金沙大道时,只见这里早已是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彩旗飘扬。

只见彩虹门上悬挂着条幅: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机科技送下乡活动服务台边,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在资料分发点上,农民们踊跃地领取《实用农机》、《3·15农机投诉指南》、《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读本》等各种资料和图片。

在咨询服务台前,专家与农民,你一言我一句,专家们把农民和机手提出的问题,认真详细地记录下来,并且耐心有序地逐个回答。

脸上挂着笑容的农民朋友们不停地询问,不停地点头。问题解答完毕后,他们握着专家的手,连声说着:“谢谢,谢谢!”现场气氛显得特别友好和亲切。

在新机具推广处,人们围了一圈又一圈。服务队员们一边讲解农业机械的选购、使用的常识,一边手把手地向农民兄弟传授机具的使用调试、检修技术。并对插秧机、联合收割机、农产品加工机等新型农机具,进行现场操作演示。

好奇的农民,这边问问,那边摸摸。服务现场带去的4台插秧机样机,顷刻间被农民们抢购一空。

没有抢购到机子的农民,沮丧地围着服务队员,不愿离去,直到服务队员记下他们的联系方式,答应送货上门,农民们才喜笑颜开。

围观的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夸奖道:“真是服务到家了!”

此次活动共散发各种宣传资料2000余份,接受农民咨询300余人次,现场售机4台,达成意向性协议23份。

通过这次活动,可以看到农民渴望依靠科技兴农、依靠农机致富的急切心情,也促使有关部门在工作中,更加努力地以实际行动贴近农民,服务农业。

第21章专家亲赴现场解决问题

2002年10月26日一大早,河南省上蔡县黄阜镇尚庄村的侯保德就匆匆走出家门,去参加省驻村工作科技服务团在镇里举办的“科技大集”。

侯保德家养鸡场的1000多只鸡病了,请当地的兽医看了几天,也不见好转,还大批死亡。

正在一筹莫展的侯保德,从广播中得知服务团专家们要来的消息,就来大集上向专家们请教。

在大集上,侯保德找到养殖服务区,挤到郑州畜牧专科学校副教授杨治田的桌前,把情况详细地告诉了杨教授。

杨教授热情地答应,下午就到侯保德的养鸡场去看一看。

刚在镇里吃过简单的午饭,杨教授就如约来到了侯保德家的养鸡场。

杨教授不顾鸡粪的刺鼻臭味,一头扎进养鸡棚,蹲在那里,仔细地查看粪便的颜色和那些病鸡的状况,同时给侯保德讲了许多养鸡知识:“鸡场要注意通风”,“病鸡一定要和健康的鸡隔开,以免传染”……

随后,杨教授取一只病死鸡出来,现场进行解剖。发现鸡生的是法氏囊虫病,就对症开了药。

分手时,侯保德感激地拉着杨教授的手,不停地道谢说:“科学养殖就像一层窗户纸,专家不点,我们硬是看不透!”

省驻村工作科技服务团,是由省委组织部、省驻村办,根据全省驻村科技服务工作的总体规划组织的,由省委组织部抽调专家,组成驻村工作科技服务总团,各市、县、区的专家组成分团,通过开展三级下乡科技服务,以促进科技知识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增强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领,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侯保德只是省驻村工作科技服务团下乡送科技,使成千上万受益农民中的一个。

自2002年7月23日以来,科技服务团组织了50多人次的农业种植、养殖、农业结构调整、医疗卫生专家队伍,先后来到鹤壁、驻马店、濮阳、洛阳4市8个县的10多个乡镇,与当地市、县两级科技服务团的专家一起,开展科技和文化下乡活动。

分别在浚县的白寺乡前岗村、濮阳县新习乡董凌平村、新安县仓头乡等地,举办了8场“科技大集”,并深入到50多个有驻村工作队的村子,开展科技服务。

参加科技大集的群众,总共约20余万人次,省驻村工作科技服务总团,还给各地农民送去了4万多册各类科技书籍。

工作团受到了各地农民的热烈欢迎,每到一地,十里八乡的群众,就欢天喜地地赶来,就像过节一样聚集在一起。

在11月14日这天上午,科技服务团来到了孟津县会盟镇,来自省、市、县的100多位农业种植、养殖、农业结构调整、医疗卫生、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在镇文化广场两侧,摆下了长长的专家咨询台。

科技大集吸引了两万多名群众,大家把专家咨询台围了个水泄不通,或索要科技资料,或向专家咨询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眼光中充满了期待和信任。

对于农民的困惑和疑问,专家们都一一热情耐心地予以解答,直到农民满意而归。

科技服务团的专家们,每到一个地方,上午在大集上搞完咨询活动后,简单地在镇里乡里吃上一碗大锅菜、几个馒头。

饭后,专家们不顾疲劳,随即又分成若干小组,走进农家小院,来到田间地头,钻入猪舍羊圈,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临走时,还不忘留下联系方式,以备农民以后进行咨询。

来自省城各大医院和高校的医务专家们,则来到乡镇的卫生院里,义务给农民看病,为乡镇医生传授先进的医疗知识和经验。

在11月13日下午,当医疗专家们在新安县仓头乡卫生院义诊时,一位怀孕38周、患有妊娠高血压症的孕妇,被家人送到了这里。

如果不及时做手术,母亲和胎儿都有生命的危险!但是,当地的医生却很少遇到这种情况,一时间简直手足无措。

省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张菊新大夫和儿科的刘昱大夫,立即在简陋的条件下,给这位孕妇做了剖宫产手术,使孕妇平安产下了一个女婴,产妇及其家属,都十分感激不已。

谈起参加这次科技服务团下乡活动,专家们共同的感触是,活动让他们了解了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况,了解到农民真正需要什么,也使自身价值得到极大实现,真正将知识用了实处。

河南中医学院的张克运博士连续参加了驻马店、濮阳、洛阳3个市的科技服务活动。

张克运说:“作为一名党员,能够参加这样的活动,用自己学到的医疗知识,为农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生活服务,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是以实际行动贯彻‘三个代表’的最好方式。”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驻村工作科技服务团总团长王笑南指出:

党的十六大,已经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我们党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

省委组织驻村工作科技服务团,就是要以实际行动来实践“三个代表”。

实践证明,驻村科技服务团的服务,增强了各地农民的科技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了要想实现全面小康,必须依靠先进的科技知识来指导生产;也使专家们有了更加广阔的发挥作用的空间,服务团的工作群众满意,专家满意,基层干部满意,这充分说明了省委决策是正确的。

第22章老教师办简报造福乡亲

自1997年以来,为帮助农民科技致富,江西省于都县付出了许多努力。

于都县有关部门精心编织了“三级农业科普网络”,采取“县培训到乡镇,乡镇培训到村组,村组培训到农户”的逐级培训方法。

同时,通过放科技电影、夜校培训等形式,让科技知识进村入户。

每到耕种时节,县科技局、科协等有关部门,还要组织“科技下乡”活动,将大批科技图书,免费赠送给农民。

政府的良苦用心,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批农民因此而受益,奶牛、脐橙等产业得到了发展。

李志成是于都县岭背镇禾溪村的退休老教师,他数十年如一日地自编《农事科技简报》,帮助村民解决了一个个种养难题。

有段时期,该县禾溪村的脐橙粉虱和红蜘蛛等病虫猖獗。

于是,李志成随即翻阅了大量书籍、杂志,编印了《如何防治粉虱和红蜘蛛病虫害》简报,让村民及时掌握了灭杀技术,使山上的脐橙树丰收在望。

有一年夏季,村民们发现“先农一号”水稻穗明显不如往年饱满。

李志成得知后,马上查阅相关科技书籍,编出《如何应对“先农一号”问题》简报,提醒村民及早做好杀虫准备,及时掌握天气预报,做好稻瘟病的防治工作,从而有效防止了村民水稻减产。

李志成简报上的科技知识,源于自费订阅的《农村百事通》、《致富快报》等杂志及一些科技书籍。

李志成“对症传技”,深受群众们的欢迎。

村民李九福说:“他是我们的活科技字典,我们需要什么他就给我们提供什么。他编的简报及时,内容浅显易懂。”

葛坳乡石灶村地处偏远。村民黄必源认为,科技下乡除了送科技外,还要送意识。一些村民小农意识较强,应该让他们看到科技带来的致富作用,用切切实实的甜头,来吸引他们学科技、用科技。

农民们认为,组织专家、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过于短暂、匆忙,且多是集中式的理论灌输,农民有些“消化不良”。

仙下乡富坑脐橙场场长袁石发说,借助种养大户的力量,可以解决这个难题。一是大户们有一定的科技知识,实战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很强,他们是村民的一员,也最了解村民的需求;二是村民们信服这些大户,也易于沟通。

于都县庐山千亩果园园主廖晓云,就承担了这一角色。

在廖晓云的科技书屋内,他常开设脐橙种植、养护技术等课程,“学生”们是来自周围乡镇的种养脐橙的农户。

一些热心于科技传播的非科技人员,也为当地乡亲们的科学种植养殖,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并不懈地做着努力。

实践证明,只有全民动员,科技致富的春天,才会真正地到来。

第23章农民热衷赶科普大集

随着“科普之冬”和“农村实用技术大普训”活动的不断深入,科学种田、科技致富的思想,为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所认可和接受。赶农村科普大集,也逐渐成为了农村居民的一种时尚生活。

2004年12月7日,在清原满族自治县夏家堡镇举办的全市第一个农村科普大集上,人们见到了农民群众争抢科技资料的热闹场面。

一位青年农民一边听着农业局专家的咨询讲解,一边把各种各样的农业科技资料往手里塞,一会儿功夫就弄到了一大把。

小伙子十分高兴地说:

“过去农民种田也不讲什么科学,看人家种啥自己就种啥,收多收少主要是靠老天。”

“自从搞了农村实用技术大培训活动之后,学到了不少科学种田的法子,种出来的粮食、蔬菜品种好、产量高,收入自然也就多了。”

“特别是赶这种科普大集,既能收集到各种信息和资料,还能直接向专家请教,有啥问题都帮咱解决了。”

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高,各有关部门送科技下乡的积极性同样也高。

市农业局副局长祁伟说,这次他们派出了30多位专家,为农民群众做现场咨询,带去的科技资料有数十种、一万多份。

此外,还组织了不少农药、化肥和农机具生产厂家,向农民群众推介新产品。抚顺盛世肥业有限公司带来的500多公斤复合肥新产品,被农民群众索要一空。

在涉农部门送科技下乡的同时,文化系统干部职工,也把精神食粮送下了乡,市文化局不仅为夏家堡镇的农民群众,组织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

其下属的各个书店,还为农民群众准备了大量农业科技、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书刊,折价卖给农民,几个小时就售出2000多本。

一些购书的农民说,现在新科技种田,收入比过去多了,生活比过去好了,也应该在文化学习方面增加点投入了。通过学习文化知识,能开阔眼界和了解更多的信息,对科学种田更能起到推动作用。

第24章农业院校开展三下乡

酷暑炎夏,挡不住“三下乡”学生的热情,在1999年暑假,全国各地农业院校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把农村当作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积极为农业、农民服务,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乡镇企业促进送文化、送医药等活动,增进了与广大农民的鱼水情。

中国农业大学以“报国兴农,实践成才”,为当年“三下乡”活动的主题,组织农业科技服务队,深入京郊昌平、通州等实践基地,入农户宣传农业政策法规,推广农业科技。

学生们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中国农大的学生小分队还到黄河两岸一些地区,进行生态环境调查。

河南农业大学的学生到20多个扶贫示范村,进行特色农业、高效农业规划和技术援助,帮助规划村镇建设、新世纪书屋与乡村卫生所建设。

通过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等方式,与一些村镇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对确立的服务项目,进行长期的智力方面的援助。

南京农业大学学生,在“三下乡”活动中,送信息下乡,精选农业科技信息,赴各地开展信息发布会、项目洽谈活动,为地方政府、乡镇企业和农民群众,收集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最新信息。

他们还把现代市场意识带到农村,使城乡居民以方便、快捷的途径,解决农副产品买卖难的问题。

各地农业院校的学生,都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三下乡”活动,受到当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山东农业大学组织17支服务队,分赴新泰、临朐、高密等10多个市县,服务项目有引进果树新品种、无土栽培新技术、蔬菜大棚栽培、小尾寒羊养殖繁育技术、板栗开发、蚕桑管理等。

沈阳农业大学开展乡镇企业促进活动,山西农业大学发起保护母亲河活动,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在全区100个行政村挂职当村委会科技副主任,江西农业大学的科技扶贫与灾区援助相结合。

全国各地农业院校的学生们“三下乡”,为广阔的田野,带来了希望和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第25章陈晏杰开发远程教育

陈晏杰是一个认真的学生,也是一个认真的志愿者。在志愿者当中,有很多人参加过“三下乡”活动,是“三下乡”带给大学生们最初的震动。

1997年,旨在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三下乡”活动,正式实施。

在2003年暑假,陈晏杰照例参加校团委和学生会组织的“三下乡”志愿者活动,西华大学60多名师生,来到四川南充的营山县进行教育科技宣传和服务。

当看到那里的一所中学的教学条件十分落后,教学楼是一座危楼,实验器材也是十分地缺乏,陈晏杰和同学们深受触动。

学生会经过讨论,自发地捐款1500多元。随后把学校的情况作了记录,最终促成了一家企业赞助该校修缮教学楼。

这件事让陈晏杰感慨万千,他认识到,应该让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和支持边远农村教育,而志愿者就是桥梁和纽带。

在2004年,陈晏杰大学毕业。他是电子信息工程系的优秀学生,尤其擅长计算机,曾在学生活动中心做“音控师”,摆弄电器是陈晏杰的一个爱好。

成都的一家学校要与他签约,但陈晏杰最终选择了当志愿者。

陈晏杰说:“4月份在母校广场上宣传‘西部计划’志愿者活动,我第一个报了名,我想科技下乡,趁着年轻,用我的所学为西部人民做点儿事情。我当时想,最好到西藏或新疆去,那些地方最艰苦,我要让自己的意志得到更好的锻炼。”

但是,陈晏杰最终被分配到了湖南,搞远程教育。当时,陈晏杰对远程教育还不了解,就到网上查询了解相关的资料。

远程教育是由党中央倡导发起的,为乡镇的每个村配备一台电脑,通过天网和互联网提供信息平台,宗旨是“让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

作为西华大学派出的7名志愿者之一,陈晏杰于2004年8月,来到常德津市白衣镇服务。

常德市是传说中的桃花源所在地,被誉为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之一,经济发展较快。所以在当地服务的志愿者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相对较好。陈晏杰除了享受国家每月600元的生活补助以外,还有当地500元的补贴。

所以,志愿者服务地不同,待遇也会不同,由此可见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

白衣镇地处津市南端,总面积89平方公里,是津市最大的乡镇,建有村级远教终端接收站点15个。

此时,乡村的远程教育工程还处在试点阶段,需要一批有知识、有热情、有能力的大学生参与建设。

陈晏杰深知这项工程的重大意义和肩负的责任,但是怎么做,他心中没底。

初到白衣镇,陈晏杰先了解情况。来到白衣镇的第二天,陈晏杰就自带干粮,徒步到各村开展调查研究。

在和党员干部、群众交流谈心的过程中,陈晏杰越来越感觉到了远教工作的压力:

一方面是远程教育这一现代教育方式,与农村工作对象的素质现状,有一定差距。要想让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认识它、接受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另一方面开展远程教育的人才队伍严重缺乏,与满足农村党员干部、农民群众的学习需求有一定差距。

面对问题,陈晏杰开动脑筋,想办法。陈晏杰把大学里的一套宣传方法照搬过来,并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宣传标语、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宣传远程教育的内容、作用和意义。

在田间地头,在街头巷道,在农民家里,陈晏杰拿着宣传单一边发放一边讲解。口干了,嗓子哑了,他仍不知疲倦地讲。一些人两遍、三遍听不懂,陈晏杰就一遍又一遍地讲。

下乡要有交通工具,老用双脚走路,不仅辛苦,而且工作效率低。

于是,陈晏杰从补贴中拿出500多元钱买了一辆旧摩托车。陈晏杰骑着旧摩托车,穿梭于镇村之间,开展服务和宣传。

经过陈晏杰的不懈努力,“远程教育”逐渐被大家所熟悉。

在“远程教育”被人们熟悉之后,接下来就是需要人们会操作、运用了,陈晏杰认为培养一批成熟的站点操作员是当务之急。

在陈晏杰的建议下,镇党委在全镇范围内,建立了15个培训站点,培训工作陈晏杰全包了。

培训工作开始后,陈晏杰非常地繁忙。他几乎每天都在周而复始地穿梭在方圆89平方公里的丘陵山区之中,执教于15个站点。

在镇党委的支持下,陈晏杰又先后在镇中心远教站点,举办了3期站点操作员集中培训班,培训站点操作员近50人次。

因为文化水平的限制,整天与庄稼地打交道的人们,对操作电脑,刚开始都感到很难接受。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他们学起来都很吃力。就连开关机这样的操作,陈晏杰都要讲几次。

陈晏杰说:“在农村,大量的中青年劳动力都已外出务工,剩下的劳动力又绝大多数根本没有接触过电脑。所以培养一支稳定的、过硬的站点操作员队伍,难度非常大。”

为此,陈晏杰想尽了办法。头一个月内,全镇15个站点操作员家里,每月平均陈晏杰都要去三、五次,最多的去过8次。

为了帮助农民们掌握基本操作,陈晏杰把操作程序编制成简易的流程图,让操作员贴在电脑旁,按图指示进行操作,遇到不懂的,陈晏杰就一遍一遍地讲,一次一次地教。为帮助他们掌握文字输入,对有一点儿汉语拼音基础的,陈晏杰将水稻、柑橘、棉花等常用字的拼音,写在纸条上,让他们对着键盘练习操作。

对完全不懂拼音的,陈晏杰就干脆安装紫光笔软件,让操作员直接用鼠标慢慢书写。

在工作中,陈晏杰发现,只有让他们了解学电脑的好处,才能真正激发起他们学习电脑的热情和决心。

于是,陈晏杰边教他们操作,边从网上下载一些重要信息,如早稻、中稻、晚稻的价格,帮助老百姓寻找农产品的销路,通过网上联系浙江、山东的商家。

通过上网,有一个村一次卖柑橘收入20多万元,比以前多卖很多钱。

老百姓在尝到网络带来的甜头后,知道学习电脑是件好事,还能帮助致富,于是大家都有了学习的耐心和劲头。

陈晏杰逐个程序地教,并采取上门辅导、上机跟踪等办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全体学员对电脑的开关机、接收卫星频道、上网查询资料等常用操作规程,都能够熟练运用了。

但是,电脑操作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由于农村生产繁忙,特别是农忙季节,很多操作员半个月上不了机,本来就不是很熟练,这样一来就更加生疏了。

但如果催得太急,他们又会产生烦躁抵触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陈晏杰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陈晏杰回忆说:“有一次,我去双马村操作员卜新华家上门培训,他是村主任,借口有村务处理,对我的督促很厌烦,说自己哪有那么多时间,天天呆在电脑旁,你越这样逼我,我越不想学了。”

于是,陈晏杰就耐着性子,忍着委屈,反复劝解,使他不能脱身,最后村主任还是又坐在了电脑旁。

陈晏杰高兴地说:“那个夜晚,我接受了农民兄弟的挽留,在农户家里过夜。就这样我和15位操作员都成了朋友,他们尊敬地称呼我为‘陈老师’。”

卜新华为了学会电脑,先后20多次请陈晏杰到他家进行“家教式”辅导。通过反复学习,卜新华熟练掌握了拼音打字、基本操作、上网查询、信息发布等技术。

学会电脑后,卜新华还买了一台电脑,并带动了18名党员群众,也学会了电脑操作。

在陈晏杰的精心教授下,白衣镇15个远教站点的技术操作员操作水平,进步很快,操作技能逐步提高。

在2004年底,在津市组织的远教站点操作员技术比武活动中,白衣镇的操作员集体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金泉村操作员黄雪贵,获得了全市比武第二名。

为能更好地开展工作,陈晏杰觉得政府应做好表率作用。因此,卜新华建议党委刘云武书记,为政府配备电脑。

刘书记对此很重视,在镇政府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专门召开会议,讨论政府购买电脑事宜。

在陈晏杰的帮助下,白衣镇政府、各站所及20多家企业,都买了电脑,上了网,还有100多家农户购买了电脑。

在2005年春节期间,陈晏杰利用值班之机,设计制作了白衣镇政府网站,开通了镇村局域网,帮助15个村级远教站点设立电子信箱,使15个村申请成为中国农业信息网会员,网上农业在该镇开始盛行。

陈晏杰为各单位、各个农户提供了安装、培训、维修、学用等一条龙服务,确保他们能放心上网,寻找致富之路。

该镇的一家公司建立远程营销网站时,陈晏杰帮助选购电脑、配齐设备、安装调试、技术培训、设计软件、策划宣传。

公司总经理感激地说:“小陈工作热情,技术全面,服务周到,为我们企业快速进入国际市场,架通了生命保障线,我们表示十二分的感谢。”

种粮大户田泽民,有100多亩水稻,过去种常规稻,增收不很明显。

于是,陈晏杰就主动联系田泽民,希望他学习电脑,通过上网查询选购优良品种,提高收入。

但一开始,田泽民很不以为然,认为电脑当不了饭吃。可陈晏杰没有放弃,仍然反复做他的工作。

在2004年6月,在陈晏杰的一再劝说下,田泽民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参加了一次电脑集中学习班,通过上网查询,选种了优质稻“金健3号”。

结果价格比常规稻每百斤高出10到12元,当年增收一万多元。尝到甜头的田泽民对电脑信服了,对陈晏杰信服了。

2005年春节刚过,田泽民就请陈晏杰帮助自己选购电脑。

双马村营销大户卜毕武,在陈晏杰的指导下,学会了电脑操作技能。在2004年,通过网站掌握市场信息,销售柑橘300万公斤,净赚了30多万元。

经过陈晏杰近一年多的努力,全镇已形成了学电脑热、购电脑热,掀起了远教学用热潮。

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尝试,使白衣镇的党员干部和群众,认识到了远程教育的巨大作用,他们发自内心地说:“致富路上走,远教是帮手。”

在白衣镇,远程教育正向这里的山山水水、家家户户延伸开去,为这里的农村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上的巨大改变。 +mW1u3Q66S3g3wGRmjx6+jx0JipnOwlv/6H+yp0ysRs3uHiRb9XQt0zBIavrXU2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