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放飞希望:全国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陈秀伶

第一卷决策实施

第1章十部委联合下发通知

基层干部群众说:“这样的‘三下乡’,为农村建立了‘不走的工作队’,把‘三下乡’变成了‘三扎根’,真正是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甘肃省文化厅负责人说:“现在‘三下乡’已经变成了‘常下乡’,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相信今后‘三下乡’的路子将会越走越宽,活动会越办越好。”

一位基层干部说:“专家的辅导,讲的是我们县里的事,举的是我们身边的例子。我们听着亲切,理解得深刻。这样的下乡形式真是太好了。”

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农业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科协,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

这是为了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深入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内涵十分丰富。文化下乡包括:

图书、报刊下乡,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科技下乡包括:

科技人员下乡,科技信息下乡,开展科普活动。

卫生下乡包括:

医务人员下乡,扶持乡村卫生组织,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的发展。

在中宣部等10部委联合下发《通知》之后,科协系统积极开展“科普之冬”、“科技之春”、“科普宣传周”、“科普千里行”、“科普百乡行”、“少数民族科普示范工程”等科技下乡活动。

卫生系统积极送卫生下乡,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各高校系统的大中专学生,在文化下乡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既促进了当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又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按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成长成才;既传播了先进文化,又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的哺育;既服务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服务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下乡”活动,把组织活动与机制建设结合起来,抓住当前效果,同时也考虑长远利益。通过有效的工作机制,保证“三下乡”,常下乡。

“三下乡”还把“送”与“用”结合起来,在“用”字上着力,在提高效果上下功夫。把“送”与“建”结合起来,在往下送的过程中,着眼于加强阵地队伍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

通过“三下乡”活动,国家把发展经济、建设小康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为农村中心工作服务,为农民致富服务。把集中活动与经常工作结合起来,抓好集中活动,发挥示范作用,做好日常工作,满足农民需要。

同时,把面上活动与雪中送炭结合起来,突出工作重点,着重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增强致富能力。

此外,通过“三下乡”活动,使各部门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服务农民,锻炼队伍,推动部门工作,加强自身建设。

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制定政策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引导扶持农村文化科技卫生事业的繁荣发展。

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是政府各部门,在农村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

在1997年,旨在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三下乡”活动,正式实施。

第2章学生展开志愿服务行动

社会实践是育人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青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自1997年以后,在每年的暑期,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组成实践服务团队,深入农村,特别是贫困落后和欠发达地区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服务,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这就是中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这项由共青团中央会同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全国学联共同组织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引导青年学生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在服务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提高全面素质。

在1997年暑期开始,共青团中央、中宣部、国家教委、全国学联,共同组织开展了中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就在当年,共有218万名大中学生志愿者,参加了“三下乡”活动。其中大学生40万人,各高校、中专派出的志愿服务队达1.62万支,对15万农民进行了扫盲和文化辅导,为农民文艺演出6000多场,举办农村发展讲座3600场。

在1998年,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人数,较1997年相比增加了10万人,达到了50万名大学生志愿者下乡的规模,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99年,“三下乡”活动除了在规模上,继续扩大以外,还呈现了各地重视程度高,活动重点突出,注重机制建设,加强活动宣传等特点。

各地各学校在学生中,广泛宣传“三下乡”的意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了解国情,服务社会,报效国家,提高自身素质。

在2000年,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本专科生,达到100余万人。其中2000余名博士生,组成180支博士团。博士团“三下乡”志愿服务行动,供需两旺,成果丰硕。

志愿者博士团“三下乡”活动一经推出,立即得到了博士生的积极响应。

博士团从最初规划中的100支,一增再增,一再突破,最终达到180支。

不少院士、教授、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亲自带队,浙江大学还组织了博士后团。

博士团的活动,遍及全国31个省、区、市,很多地方出现了“争抢”博士团,“预定”博士团的景象。

活动前,不少地方党政、企业领导或委托当地团组织,联系博士团,陈述问题,请求博士团支援。

在活动期间,博士团签定了一大批科技含量较高的合作协议,许多项目已实施。

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把青年学生成才报国的理想,同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促进了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促进了产、学、研结合。

大学生作为在全社会文化知识和文明水准较高的一个群体,通过大规模的服务实践,在全社会倡扬了志愿服务精神,为中国广大农村传播了现代科技文明,密切了青年学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

第3章河北省狠抓三下乡工作

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下乡”工作,各级党委、政府也把“三下乡”工作,摆上了重要工作日程。

在1996年,河北省把“三下乡”工作,列为全省“九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五大工程”之一。《河北省农村小康建设规划纲要》实施后,在小康达标验收中,实行文化指标一票否决。

在1997年,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以省委副书记为组长、18个省直部门参加的“河北省小康文化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每个单位明确一名班子成员和一个责任处室负责人专门负责“三下乡”工作。

同时,省委、省政府还将“三下乡”活动开展的情况,列入省委对各成员单位的年度考核,“三下乡”工作任务没有完成的单位及其主要领导,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

各市、县也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三下乡”是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德政工程,必须有必要的资金作保证。

在1997年和1998年,河北省财政拿出近900万元,为全省每个县都配备了一辆“三下乡”的大篷车。

从1998年开始,省委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三下乡”工作的专项经费。

从2000年到2004年,省财政又划拨9500多万元,用于“宣传文化示范工程”和“太行山革命老区宣传文化工程”建设。

在开展“三下乡”活动以来,省、市、县各级财政,用于“三下乡”工作的资金达1.3亿元以上。同时,各职能部门在送技术、送实物的基础上,也不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在“送”的同时,河北省还重点抓了农村文化、科技、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在“读书兴农”活动中,各级各有关部门,仅1998年就捐书120多万册,充实建立了藏书5000册以上的农村图书室151个。

从2000年到2004年,河北省政府组织实施的“宣传文化示范工程”,建设省、市级“宣传文化示范村”近千个。

为了在农村建设一支不走的“三下乡”队伍,全省491个“宣传文化示范村”,都建立了锣鼓队和文艺宣传队,而且还配备了专、兼职农村广播员和图书管理员,加强文化建设。

文化、科技、卫生等部门,采取定向培养,在职进修,义务培训,专家讲座等形式,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文化、科技、卫生骨干,使他们成为农村不走的“三下乡”队伍。

河北省文化厅、省农业厅等行业主管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和行业特点,把“三下乡”与工作目标考核、专业技术考核挂起钩来。

省卫生系统出台了《关于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晋升卫生系列职务前到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医务人员在基层服务达不到规定天数,不能晋升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文化、科技部门制定了《文化、科技人员下乡奖励办法》,对文化科技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服务,制定了规范化的考核奖励标准。

由于制度落实、措施到位,几年来,省直剧团每年下乡演出一般不低于50场,市级剧团不低于100场,县级剧团不低于150场。

农业部门制定了下乡服务制度,长年组织科技人员下乡,到田间地头、蔬菜大棚、养殖场等进行现场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效地调动了有关人员的下乡的积极性,使“三下乡”的工作由虚转变为实,由“软”指标变成了“硬”任务,做到了“三下乡”为“常下乡”。

河北省卫生厅制定了系统的对口帮扶规划,省、市级医院都选择一至两个县乡医院,作为对口支援单位,每两年轮换一次。

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通过对口帮扶,与基层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通过项目合作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

省妇联组织全省农业专家、技术女能手与贫困村妇女签订了“手拉手”扶贫协议。

对口帮扶机制,在涉农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与农民之间,架起了畅通的服务桥梁,推动了“三下乡”活动的长期深入地开展。

第4章内蒙古掀起活动高潮

1997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搞好两节期间的“三下乡”活动,全区各地的科技、医务、文化艺术人员,纷纷走向基层,将“三下乡”活动再次掀起热潮。

冒着塞外的严寒,全区“百团千场基层演出”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从呼和浩特市郊区毫沁营子简陋的露天戏台,巴彦淖尔盟磴口县的农家大院,到锡林郭勒草原深处牧民的炕头、二连浩特的边防哨所……到处可以看到演员们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表演。

广大文艺工作者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把党的十五大精神、科技文化知识、新观念、新风尚,送到群众的心间。

常年坚持为周围盟市农牧区群众,送医送药的内蒙古医院,再次组织医务人员和医疗专家,组成医疗服务队,深入地处山区的清水河老区乡村,为农民群众送医送药义务诊治。

仅一周时间,就使1000多位患者不出村,就能得到专家的精心诊治,并为乡卫生院配备了价值1万多元的医疗器械。

包头市第二医院的“下乡扶贫万里行”活动,不仅使偏远的达茂草原,数以千计的牧民患者,得到了专家的救治,而且还无偿为乡镇苏木卫生院所,配备医疗器械,培训医务人员。

在1997年底,全区有400多支医疗队,陆续深入农牧区,昼夜为老百姓解除病痛。

科技下乡工作队走到哪里,就被渴望脱贫致富的农牧民团团围住。

呼和浩特市郊区的科技人员,把旱作高产玉米、黄豆等良种和1000多份农牧业科技资料,送到边老区界台村,被聚在小学校等候已久的村民们,一抢而空。

兴安盟突泉县组成科技人员巡讲团,一个多月就培训农牧民近万人;呼市清水河县的科普小分队,深入14个乡镇,放映科技电影、录像400多场,发放科技资料6000多份。

全区有数万名农牧业科技人员,深入到农牧区,为农牧民开展着各种实实在在的科技服务。

“三下乡”活动,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人民,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与希望。

第5章三下乡在襄樊市扎根

在1997年,中宣部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后,湖北省襄樊市按照通知要求,组织开展了“三下乡”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情赞誉。

长期以来,文化生活贫乏、科学技术落后、卫生水平低下的状况,一直是困扰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因此,开展“三下乡”活动是非常正确和必要的。

在活动一开始,就受到了群众广泛而普遍地欢迎,广大农民奔走相告,拍手称庆。

“三下乡”活动,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农村、农业的关怀与关心,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对此,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逐渐形成共识,并给予了多方关心与支持。

刚开始时,襄樊市的“三下乡”活动,主要是利用逢年过节的时间,组织大规模、粗放型的“三送”行动,产生了立竿见影的轰动效应。

可是,时间一长,农民群众对这种方式的“三送”活动就有了新的要求。

群众们感到,这种“雨过地皮湿”的“三下乡”只能救燃眉之急,解一时之渴,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文化、科技、卫生需求。

显然,“三下乡”必须常下乡,而不能图一时热闹。于是,“三下乡”有关部门,主动顺应群众要求,增加了下乡次数,扩大了下乡范围。

但是,随着“三下乡”活动的连年进行,许多隐性问题又日渐暴露出来。

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一些“三下乡”部门和单位有过困惑与迷惘,但更多的是积极地研究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实践,有关部门认识到,“三下乡”不能单是节日的慰问或临时的应急,也不只是城市对农村单向的赠送与给予,其目的在于在农村建起永久的阵地,增强农民吸纳、消化“三下乡”成果的能力,改变农村文化、科技、卫生落后的状况。

多年来,襄樊市对“三下乡”活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及时主动地调整了策略,采取“送”与“建”相结合的办法。着重推广实施了阵地建在农民身边、队伍跟在农民身边、活动开展在农民身边的“三边”工程、“文化科技屋”建设等活动,让“三下乡”在基层扎根,为农民就近接受教育、参与活动、学习知识、获得卫生保健,提供了极大方便。

从1998年起,市委、市政府决定,每年为送戏下乡补贴资金30万元。同时,组成了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的、有11个部门参加的“联合舰队”。

“联合舰队”除了继续开展经常性的“三送”以外,还先后帮助乡村新建和扩建文化站、室56个,广播电视站和有线电视系统23个,图书室和图书销售网点117个,建立了文艺家挂职锻炼制度和两个生活体验基地。培训辅导了200多名民间文艺骨干,组织动员民间艺人和群众一万余人次,参加了两届民间文艺大展演及春节文化活动。

襄樊市还创造性地依托基层农户,建立了2000多个“文化科技屋”、“文化中心户”。

在党委政府予以政策扶持的同时,市直各部门采取“对口援建、结对帮扶”的办法,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文化科技屋”力所能及的支持。

从市到县,各级文化、科技、新闻部门,都及时向经营户传递最新文化科技信息、物流信息,提供文化科技书刊、资料、影碟等。

新华书店与经营户签定合理的经营协议,设立了“新华驿站”连锁店,实行图书代销,利益分成。

涉农部门还经常委派专业技术人员,到“文化科技屋”,为群众开展农业科技培训,面对面地解答农民群众的问题,有效地增强了“文化科技屋”的吸引力。

“文化科技屋”、“文化中心户”,成为了“三下乡”活动新的延伸和载体。

此外,还开展科普文明创建活动,利用农科教结合和农广校、农函大等培养知识型、创业型农民。

各类民间科协应运而生,在“三下乡”工作队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各县、市先后组织成立了花生、蜜桃、西瓜、草菇、茶叶、沙梨、无公害蔬菜等650多个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科技化和产业化,成了农民致富理财的贴心人和“当家人”。

同时,有关部门还援助乡村兴建和扩建卫生院、室30多个。其中5个卫生院达到一级乙等至二级甲等医院标准,组织330多名医护人员参加了培训和进修,并为他们评聘了初中级技术职称。

在此基础上,长期陷入困境的合作医疗事业,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短短一年多就有60多个乡镇1000多个村实行了层次不同、形式多样的合作医疗,为农村留下了“永久牌”的医疗队。

为了保证“建”的效果,各部门各单位坚持把充分发挥阵地设施作用、提高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设备利用率作为重点,大张旗鼓地定期帮助组织和指导当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读书活动、科技赶集活动、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等。引导当地干部群众增强开放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文明意识,不断拓宽思路,开辟致富门路,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大大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与进取积极性。

“三下乡”的开展,使农村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读书学艺的多了,求神卜卦、抹牌赌博的少了;见义勇为的多了,小偷小摸、寻衅滋事的少了;上项目干事业的多了,游手好闲的少了。

基层干部群众高兴地说:

这样的“三下乡”,为农村建立了“不走的工作队”,把“三下乡”变成了“三扎根”,真正是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群众总结出来的“三扎根”,不仅形象贴切,而且传达出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同样是“送”,“三扎根”比“三下乡”更具可操作性,更富有成效,也更受群众欢迎。

第6章沾益县打造三下乡品牌

自1997年以来,云南省沾益县,把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作为加强“三农”工作的核心内容来抓,使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成为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民心工程。

沾益县在“三下乡”活动实践中,积极发动全县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开展“三下乡”活动,在全县形成了各方面协调行动、各种手段综合应用、齐抓共管的格局。

沾益县领导十分重视“三下乡”活动,每年的“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都由县委宣传部牵头与文化、科技、卫生等部门,拟定方案,并报经县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后才开展。

同时重视活动经费保障。“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确保“三下乡”活动正常进行。

与此同时,还挂钩联系单位轮流参加。每年确定一个乡镇的一个老、少、边、贫的村委会,作为“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点,并把挂钩联系开展示范活动乡镇的县直单位和宣传、文化、科技、卫生、计生、司法、公安等部门,列入参加活动单位。

沾益县还积极协调,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在2001年,沾益县的9家金融部门,捐资4.5万元帮助播乐乡,在全县建起了首家乡级农业科技示范园。

在2002年,邀请了中国科协组织的“科普大蓬车”,“科普下乡万里行”服务队,参加菱角黎山村委会开展“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

同时,组织沾益新华书店、曲靖交通集团沾益客运公司,向贫困中小学生,赠送了助学金及1000余册图书,向磨嘎村的50户贫困户赠送了棉被。

参加活动的单位领导都认为,参加“三下乡”活动,做点力所能及的好事实事,有利于提高本单位的知名度,树立本单位的良好形象。

把“三下乡”与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用文艺的形式,向群众宣传沾益县以“两片叶子两朵花”为主的经济结构调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同时,组织各种形式的除虫菊、万寿菊科学种植知识培训,把推动经济发展,作为“三下乡”活动重要内容来抓。

把“三下乡”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在全县开展了“进百家门、访百家人、做百家事”为主要内容的“三百”活动。

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转变作风,下乡进村入户,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000余件。

把“三下乡”与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起来,反映《纲要》精神的文艺演出,体现20字道德建设基本规范的精彩演讲,突出农村精神文明及农业科技教育的电影放映,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把“三下乡”与党的十六大精神宣传结合起来,精心编排了反映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小品进行演出,印制了反映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年历画分发到千家万户,在慰问演出中开展党的十六大精神有奖问答,组织老书协会为农村群众书写反映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春联,成为“三下乡”服务点上的抢手货。

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沾益县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常下乡、常在乡的有效机制。

首先是定期送与经常下相结合,形成“三下乡”常下乡的机制。宣传、文化、科技、卫生部门,组织的“农村宣教团”、“春节慰问团”、“科技培训团”、“医疗小分队”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全年下乡驻村,开展经常性的下乡活动,形成了集中活动与经常活动互补,“集中示范”与“对口帮扶”支农的格局。

其次是帮助建与引导用相结合,构建了长期受益机制。多年来,帮助建设“万村书库”图书阅览文化活动室、“千里边疆长廊”文化场馆、卫生所、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为全县各乡镇培养了一批批永不走的“三下乡”队伍。

播乐乡在2001年“三下乡”建立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已成功培育出“半夏”等数十项科技品种,其中培育的合作88号洋芋在全乡大面积推广,喜获丰收。

受益“万村书库”的图书,大坡乡的陈小春,经营起了大坡综合林场。搞起了无公害特禽养殖,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沾益县不断拓展“三下乡”的领域,创新“三下乡”的形式,把“三下乡”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推进了“三下乡”活动,在更宽领域、更宽层次深入开展。

沾益县在播乐乡成功试点基础上,在全县10个乡镇,建立了10个“为民服务站”,架起了10道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司法部门在司法下乡的基础上,创建了“乡村110”,在全县构建了打防管控安全防范体系。

沾益县每年都组织县直有关单位,征订《人民日报》、《云南日报》、《曲靖日报》等党报,赠送给全县的边、贫、少地区的中小学及一师一校校点,把文化送给那些最需要的人。

同时,还举办“科普活动周”活动、进行科普巡回展览、放映科普电影、发放科技知识资料等,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

“三下乡”的广泛开展,已经成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个“品牌”。

第7章乐亭县激活乡村文化

唐山市乐亭县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始终坚持以“文化下乡”为先导,坚持“送”“建”结合,城乡互动发展,用“文化下乡”激活“乡下文化”,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乐亭县有关部门下派专业干部,让文化扎根农村。该县以农村大集、村民文化中心、图书室等为载体,不断向农民群众送理论、送文艺、送图书、送电影、送法律,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同时,组织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调研服务,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激发农村文化的自身活力,引导农民自主编创反映农村生活的文艺节目,指导帮扶各乡村组建基层文艺团队,激活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源性动力,为农村培养“永久性”文艺人才,实现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同时,注重城乡文化互动,让文化丰富农村。该县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完善县、乡、村、户四级文化服务网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民间文艺团体下乡巡回演出的作用,有效带动“乡下文化”的发展。

该县连心桥、同欣乐园、夕阳红、康乐年华等城区文艺团体,在“文化下乡”活动中,积极引导汤家河镇“史家文化大院”、汀流河镇农民书画协会、中堡镇农民秧歌协会、姜各庄镇黄湾村“碧海乡音”艺术团等农村业余文艺队的健康发展,全县形成了上下互补、城乡互动的双向模式,使农村文化活动,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活动。

此外,还不断加大投入,让文化繁荣农村。该县注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着眼于推进生产发展、乡风文明,不断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

乐亭县的14个镇乡,全部建起文化站,其中有8个被省市确定为“文化示范乡镇”,全县村级文化活动场(室)建成率达100%,培育发展了胡坨镇南寨村刘佳文皮影雕刻、闫各庄镇大尖坨村张建中猛虎绘画等,不同类型的农村文化示范典型户千余个。

这不仅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而且也促进了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第8章乳山市大力推进三下乡

在1997年,山东省乳山市委宣传部与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意见》和《乳山市1997年“三下乡”活动工作任务》两个文件,并组织文化局、新华书店、科委、科协、卫生局等有关部门积极落实,使“三下乡”活动得以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

从1997年至1998年,在两年间,乳山市农村新建图书室和农村文化大院各200多个,新增图书20万册,送戏下乡380多场,电影3200多场。

全市组织各类“三下乡”大集3000多场,举办各类培训班5400多期,培训农民64万人次,免费为群众义诊3.3万人次,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在1997年,市委宣传部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全民读书活动的意见》,提出了在5年内,读百部书的规划和目标,并根据党员干部、企业职工、农民群众、青少年等不同层次,确定了不同的读书内容和书目。

配合全民读书活动,落实了组织领导、书籍供应、检查考核,以及评优等各项制度。

先后组织开展了“全民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有奖征文活动和市民文明常识读书知识竞赛、纪念改革开放20年演讲比赛等活动。

同时,还开展了评选优秀图书馆(室)和十大藏书家等活动,推动了全民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早在1996年,乳山市委就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城乡集中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活动的意见》,重点突出了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农村的宣传教育,全市选派了1000名市、镇机关干部组成社教工作队,进村入户,进行广泛地宣讲。

通过社教,强化了农村基层班子的建设,帮助农村理清了发展思路,全市各村共确立新的经济发展项目241个,开发山区467公顷。

此外,还强化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市各村共修文明街,建立阅报栏。

在1997年,乳山市委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党的十五大精神集中教育活动的意见》,24名市级领导成员带头包镇,带头写宣讲稿,与300多名经过系统培训的市直部门干部一起,组成巡回宣讲团,到农村宣讲,并推出专业村、专业户典型24个。

这次社教,集中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以政务财务公开为突破口,加强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400多个村建立了政务财务公开栏,601个村全部成立了妇女禁赌会、红白理事会和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

二是以实施农业产业化、壮大集体经济、农村城市化为突破口,加快富民工程和农村企业化管理进程。

全市农村新上以高效农业为主的经济项目280个,开发山区933公顷。

三是以解决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为突破口,密切党群关系,社教期间共走访群众1.6万户,整修街道10万多米,修田间路82条,疏河48条,修平塘54个,党群关系进一步加强。

1998年,市委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集中教育活动的意见》,确定教育重点仍以农村为主,教育的方式方法以面对面宣讲、媒体宣讲、巡回宣讲和载体活动宣讲为主。

市、镇千名机关干部自带行李、自起锅灶,进村入户宣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效果。

通过宣讲教育,集中解决5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加快发展教育,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全市确立了抓开发、上规模,抓科技、上档次,抓市场、上效益的农业发展思路。

二是进行党的农村基本政策教育,解决部分农村干部政策水平不高、部分群众了解政策不够的问题,土地承包、减轻农民负担和按保护价收购余粮等有关农村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

三是进行民主法制教育,解决部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的问题。全市农村全部推行了政务财务公开和村账双管制度,全部建起了安全文明责任区,80%的村建起了普法宣传一条街。

四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解决部分干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的问题,全市农村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文明户当选率达85%以上,涌现出星级文明户两万多个。

五是进行宗旨观念教育,解决部分干部对人民群众感情弱化的问题。

在乳山市委宣传部与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三下乡”活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第9章甘肃不断创新三下乡

“三下乡”活动,抓住了农村文化发展的薄弱环节,深入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对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困难、改进生活方式,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科技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大篷车”满载着歌声,奔驰在乡间小路上,医护人员来到穷乡僻壤,律师上门排忧解难……

从1996年开始,甘肃省“三下乡”活动从未间断过。

曾多次参加“三下乡”活动的甘肃省文化厅负责人,在评价“三下乡”活动时,禁不住感慨地说:

现在“三下乡”已经变成了“常下乡”,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相信今后“三下乡”的路子将会越走越宽,活动会越办越好。

从2000年开始,省委宣传部在认真做好“三下乡”活动组织、协调工作的同时,开展了“送党报党刊进万家”文化智力扶贫活动,组建了“情系陇原艺术团”,先后赴全省各地农村演出70多场。

广播电影电视部门,结合“村村通工程”及农村电影“2131工程”、“西新工程”的实施,为广大农民群众送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共青团组织实施了“教师·学生·贫困计生户”农业科技扶贫社会实践项目,妇联组织实施了“女性素质工程”、“母亲水窖”和“母亲安全”项目,促进了农村青年、妇女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三下乡”活动,不仅得到了国内组织的支持,而且得到了国际友人的支持。

在2000年8月,28岁的马来西亚姑娘何佩彬,不远千里,自愿自费,来到中国西部的甘肃省榆中县支教,在当地传为佳话。

何佩彬说,她从甘肃“三下乡”活动中了解到,甘肃贫困地区的教育还处于落后状态,便与共青团中央联系,要求到甘肃支教。

“三下乡”活动开展以来,各省市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都在不断创新,不断地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

第10章拉萨市扎实开展三下乡

1996年底,在中宣部、国家科委等部门,发出《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之后,拉萨市委、市政府,就把“三下乡”工作,列为全市“十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在市、县、区成立了以主管书记为组长、各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同时,明确了部门议事、联系会议和领导参加活动等一系列制度,完善下乡政策,健全下乡机制,促进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各级党委宣传部,每年都制订“三下乡”活动实施方案,对各成员单位的“三下乡”工作,实行了量化管理、目标考核,促进了“三下乡”活动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各级有关部门通过开展建立联系点、“结对子”等活动,进一步完善了对口帮扶机制。

市直各相关部门,都相继制定了系统的对口帮扶计划,定期组织人员到对口联系点开展工作,与基层建立长期的帮扶关系,有力地带动了全市广大农牧区经济的发展。

自1997年以来,全市协调各方面力量,构建了点面结合、辐射全市的“三下乡”基层队伍培训网络,共培训农牧区文化骨干近2000余人、农技人员6000余人、医务人员3000余人,为农牧区培养了一支不走的“三下乡”队伍。

拉萨市每年都拨专款,作为“三下乡”活动经费,各部门也不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还通过市场运作积极吸纳社会资金,逐步形成了政府投入为主、部门支持为辅、社会筹资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有力地保证了“三下乡”工作的顺利开展。

拉萨市委、市政府,对开展好“三下乡”活动高度重视。每年对“三下乡”活动作出具体安排部署,要求努力做到“三下乡”常下乡,并与其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纳入“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之中。

同时,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党政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对“三下乡”工作的组织领导。

市委宣传部,作为全市“三下乡”活动的组织指导协调机构。每年,根据市委的要求,对全市“三下乡”活动,提出具体的安排意见,积极协调并督促各相关部门,落实各项任务,做到了人员、内容、部署、督查四落实。

拉萨市“三下乡”活动,始终坚持“重实际,求实效”的原则,为农牧民群众办了大量的好事、实事,深受群众欢迎。

从1995年开始,拉萨市科技局在堆龙德庆县德庆乡,开展科普宣传、实用技术推广,建设了青稞、小麦千亩千斤栽培技术示范田,开展植树造林、奶牛养殖、黄牛改良等扶贫项目,使该乡农牧民群众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致富技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300多元,提高到2004年的2200多元。适龄儿童入学率由原来的68%,提高到了98%以上。

在全市农牧区,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基本不出县”。

在科技扎根上,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累计培训农牧民21万人次。

同时,建立健全了农牧区科普网络,培育科技示范乡村50多个、示范户1300多户,建起了各类经济服务组织20多个。

实行“科技人员”下乡制度,跟踪重点扶持县、区的科技项目,保证农牧民群众能够真正受益。

自2001年以来,拉萨市科技局积极争取资金,为7个县的边远农牧区群众、乡机关和学校,安装了3000多套太阳能设备,科技人员送货上门,在现场举办太阳能光电灯的使用和保养技术培训,使广大农牧户不仅拥有了光明,而且掌握了一门技术。

在堆龙德庆县乃琼镇蔬菜花卉农民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拉萨市蔬菜、花卉栽培技术科普教育基地,向农牧民们传授栽培技术知识,培训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有些学员在结业之后,自己承租温室,种植蔬菜,增收致富。

受益的农牧民群众们,无不交口称赞:

“三下乡”要啥送啥,把准了咱们的脉。像及时雨,送到了咱心坎上。

第11章农业部举办科技下乡活动

2003年11月22日,“2003农业部科技下乡活动”正式启动。

全国有数千名专家参加了这次活动,赶“科技大集”的农民超过100万人。

农业部科技下乡活动,是为了响应中宣部关于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号召而进行的。

11月22日,在农业部的统一部署下,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大型科技下乡活动。

其中,安徽省金寨县是本次“科技大集”的主会场,其它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活动的分会场进行联动。

在金寨县,专家咨询台,成为了农民们“包围”的重点,咨询的、索要各种农业信息资料的农民,一齐拥上,专家被团团围住。

中国农学会科普部主任王金辉感慨地说:“没想到农民对科技知识这么渴望,这不,带来的好几百份资料,一转眼就发完了。就这,还有许多人没有领到。”

一位已经抱着一摞资料的50多岁的潘老汉,禁不住感慨地说:“我们农民太需要这样的科技下乡了。我家地里种有蘑菇、天麻,还养了些猪,经常有问题找不到人咨询,这下几个问题都清楚了。”

农业部科教司负责人说,为把活动组织得扎扎实实,各地专家的选择,都考虑到了当地种植业、养殖业的特点。

如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属高寒山区县,比较适宜种植中药材、食用菌等。农业部就专门从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请来食用菌、中药材、种草养畜和淡水养殖等方面的150多位技术专家,进行现场咨询。

除专家现场咨询外,在“科技大集”上,还以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适时穿插了农业科技知识竞答和以农业实用技术为内容的黄梅戏对唱,以进一步普及农业科技文化知识。

同时,农业部还向金寨县赠送了电影放映机、科技电影拷贝、计算机、投影仪、VCD光盘、种子、板栗剥壳机和农业科技图书等,价值60多万元的物品。

先期到达金寨县的专家们,还组成了网箱养鱼、沼气综合利用两个专家小分队,分赴养殖场和农户家中,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同时,针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专家们举办了高山蔬菜、蚕桑和种草养畜3个生产技术培训班,对当地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及种植大户,进行了广泛的培训。

赶“科技大集”,让人们发家致富的梦想,逐渐变为现实。

第12章各地大力开展三下乡活动

多年来,“三下乡”活动的内容,在不断地充实,社会参与面不断扩大,为农民群众办了大量的好事实事,已经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为“三农”服务的一个最大的品牌。

2004年5月16日,是天津师范大学国际女子学院的近百名党员师生的入党日。

这一天,师生们来到了蓟县下仓镇东太河中心小学,给小学生们送去电脑和文体用品,还用3000多元党费,建立了第一笔“国女助学基金”,用于资助那些学习勤奋的女学生。

参加这个活动的师大学生们,都兴奋地说:“学生党员利用自己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村孩子们,入党日过得有意义。”

与大中专学生志愿者,加入到“三下乡”的行列中一样,越来越多力量的加入,让“三下乡”活动的内涵日益丰富。

福建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让“三下乡”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

各地除了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政策法规宣传、赠送书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送医送药下乡外,还紧密联系农村当前形势,切实把“三下乡”与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与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结合起来。

河北省的不少地方,在每次“三下乡”活动开展之前,都组织各部门与基层取得联系,让农民“点菜”。

有关部门根据农民的要求,组织的“三下乡”专家服务团,深入到农村宣讲政策、辅导科技,受到群众的欢迎。

一位基层干部,在听完辅导报告后说:

专家的辅导,讲的是我们县里的事,举的是我们身边的例子。

我们听着亲切,理解得深刻。这样的下乡形式真是太好了。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大菜沟子村,在2004年初,举办了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节间展出由农民自己创作的刺绣等作品,还评出优秀作品9件,表彰了9名“巧妇”。

这项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活动,吸引了十里八村的2000多名群众参加。

重庆市把“三下乡”的重点,放在进城务工农民这一特殊群体,对农民工加强就业指导与培训,提供法律援助、劳动安全、子女教育、计划生育、文化娱乐等方面服务。

通过进城务工农民这条纽带,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带回家。

司法、商业、卫生、农业、文化等系统,分别组织开展的法律援助、年货、医疗卫生、农业科技、文化艺术进工地等“五进工地”活动,让10多万农民工直接受益,覆盖全市40个区县和80%以上的乡镇。

在2004年初,有关部门在做好图书下乡、电影下乡、法律下乡、婚育新风进万家、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等活动的同时,还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艺院团下乡、农业科技下乡、专家医生下乡、科技大王进农家、乡村青年文化节、民营企业下乡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因为各具特点,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除此之外,各地还结合当地的实际,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踊跃参加。

在广东省丰顺县,一度地下六合彩赌博泛滥。为配合公安机关的打击行动,当地的“三下乡”活动中,就专门排演了一台“造一方净土,育社会新风”的专题文艺节目,随后到全县农村进行巡演,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江苏省在活动方式上,突出重点项目,开展的新年“三下乡”服务慰问集中行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以及南京农大组织的“科技大篷车”和“百名教授兴百村”活动,社会影响面大,辐射范围广,已成为“三下乡”中的品牌项目。

北京市科协,组织病虫害专家郑建秋、植物病毒专家裘季燕、农业专家袁士畴等10多位专家,常年奔波在各区、县乡村,从选种、育种、栽培、田间管理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为农民热情服务,成为了一所流动的农业大学。

留下一支不走的文化科技卫生队伍,是农村百姓的普遍愿望。

为了让“三下乡”真正成为常下乡、下长乡的惠民活动,江苏淮安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定点定期科技读物展销和咨询服务制度”、“文艺团体下乡演出全年定量考核制度”、“文艺骨干演出下基层服务制度”等工作制度55条。

这些制度有效地激励了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专家和各类技术人员,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为农村的改革发展和农民致富出力献策。

河北的“宣传文化示范村建设”,已投资几百万元,在太行山革命老区等贫困地区,建成了67个示范村,配置了图书、光盘以及电脑、大鼓等30多个品种的文体活动器材,留下了一个不走的科技文化馆。

“三下乡”是全党全社会支援农村的重要举措,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经过多年实践,各地各部门逐渐认识到,只有把集中活动与经常性工作结合起来,把行政动员与机制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三下乡”才能成为常下乡,文化科技卫生工作者,才能更加自觉自愿地多下乡。

大连市人口计生委,与西岗区人口计生局、庄河市人口计生局,联合在庄河市栗子房镇,举办了计划生育“三下乡”活动。

在这次“三下乡”活动中,市人口计生委捐赠了100份《中国人口报》、30万份计划生育宣传品、500个药具柜等价值35万元的物品。

西岗区人口计生局,向庄河市捐赠了4台电脑、2台彩电、7台VCD播放机等,价值3万多元的物品。

在活动现场,市、区两级计生干部,向农民群众提供了进政策法规宣传和生殖健康知识咨询服务,免费发放了近万只避孕药具,现场为农民群众进行了生殖健康检查。

市计生协组织了有趣的有奖猜谜活动,很多农民踊跃参加。

市人口计生委通过开展“三下乡”活动,传播了科学文明的婚育观念,为农民送去了健康,送去了温暖,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通过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进一步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辽宁省把“三下乡”活动,纳入到了城乡共建活动的大格局中,广泛开展了“城乡结对、共建文明”的活动。

北京市文化局抓住“文化下乡演出系统工程”,投入专项资金抓创作,和各区县文化局、剧院团、演出公司、专业和业余编创人员,结成联动整体,把到边远及贫困村慰问,与开发农村演出市场相结合,把文化下乡与推动农村题材作品创作相结合,把下乡演出与开展普及辅导相结合,使文化下乡成为主动下乡,自觉下乡的行动。

“三下乡”,已成为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措施,是保持党和农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实际举措。 iqzMvS9exweK3EP4xP+NxJ47221dDSAt/0KTg1VnNtWA4Um5G0/sjZECBELz+t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