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卷 开放参观

第14章 党和国家领导参观博物馆

1979年10月1日,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的日子,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开馆对外展出。

秦兵马俑的破土而出,在海内外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千姿百态、神情各异的秦俑展现了秦代劳动人民高超精湛的雕塑技艺,埋在地下2000多年的青铜兵器出土后仍闪闪发光、锋利无比,其所达到的古代高度科技令国内外游客倾倒和惊叹。

1980年盛夏时节,七月流火,暑气逼人,正值党的生日这一天上午,一辆白色小面包车,悄然来到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打开车门,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博物馆工作人员面前,有人激动地叫道:

小平同志来啦!

人们急忙迎上来。只见邓小平在陕西省省长于明涛的陪同下,健步走了过来。

因刚开馆一年,接待室十分简陋,没有空调,没有电扇,76岁高龄的邓小平不住地擦着汗。工作人员只好找来两把扇子给他扇凉,他一再谢绝。

邓小平一边细听秦兵马俑的出土和建馆情况介绍,一边询问如何搞好文物保护的措施。

在观看出土文物的时候,工作人员取出一把出土最完整、最光亮的青铜长剑拿给邓小平观赏,并详细作了介绍。

这把剑虽然埋在地下2000多年,出土时却没有一点锈迹,仍然锋利无比,数枚铜元,可一剑劈为两半。

经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地质科学院用电子控针、激光分析、化学定量测定等手段,检验出这把青铜剑主要含铜、锡、铅等金属成分,还有镍、镁、铝、锌、钒、硅、锰、钛、铬等多种稀有金属,又用铬酸盐和重铬酸盐处理表层,形成一层致密的铬酸盐氧化层,从而增加了剑的防腐抗锈能力。

这种铸剑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是1950年才先后申请专利,而我国远在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时代就创造了类似的工艺,这真是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邓小平对这把青铜剑很感兴趣,看得特别仔细,听得特别认真。工作人员请他亲手拿起剑,他却难为情地说:“那可不行,你们都戴着手套,我手上有汗,不能拿,会损坏文物的。”

工作人员给邓小平戴上手套,邓小平很高兴地将剑接到手中仔细端详并连声说:“好、好、真是太好了,我们在秦代就有这么高的科学技术,真是了不起!”

令人敬佩的是,邓小平在两天的参观中,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观众。不搞前呼后拥,和陪同人员一起乘坐面包车,前面只有一辆普通的北京吉普车带路。

他一再叮咛不要影响接待单位的正常工作,不要干扰群众的参观,体现了伟人深厚的群众观念。

在秦兵马俑坑的考古发掘和博物馆的建立、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叶剑英、邓小平、江泽民、胡耀邦、李先念、杨尚昆、李鹏、朱镕基、乔石、李瑞环、胡锦涛等都先后来馆视察、指导工作。

江泽民总书记还专门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兵马俑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题了词:

充分利用地下出土文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缔造文明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先后担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和杨尚昆也分别为秦兵马俑博物馆题词。

李先念的题词是: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了不起,冶金工业非常发达,铜车马就是历史见证。

杨尚昆的题词是:

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的军事博物馆。

1993年6月12日,江泽民参观三号坑时,特意招呼傅全有和陈越二位将军仔细观看,并风趣地说:“你们二位将军好好研究研究指挥上的韬略。”

时隔6年,江泽民再次到秦俑博物馆。在二号坑展厅门口,当听到吴永琪馆长回答,在秦陵周围已经发现有杀殉陪葬和大量的刑徒墓葬时,江泽民神色黯淡道:“这些一定与秦的历史之所以短暂有很大的关系,秦始皇尽管很有韬略,但也应爱惜人民呀!”

在二号坑内,江泽民仔细观看了彩色陶俑。他摘下眼镜,俯下身去,仔细观看保存完好的彩色跪射俑,连连说:“了不得,了不得,太伟大了。”

同时又嘱咐随行人员:“小心陶俑,千万注意啊,这可是国宝。”

这一年,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也来到秦俑博物馆。朱镕基对工作人员修复陶俑的精神大加赞赏。

当他看到记者在坑下俑群中忙于照相时,便对他们说:“你们赶快从俑群周围让开,不要再照我了,千万别把陶俑碰倒!”

当吴永琪馆长介绍到秦代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监督管理制度,在很多陶俑身上都刻有工匠的名字,以备查验时,朱镕基总理诙谐地说:“秦代也有承包制。”

第15章 国外政要参观秦俑博物馆

1976年,秦俑博物馆筹建工作开始后,许多慕名而来的人前来参观,每天到工地上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

为了满足观众的急切心情,博物馆筹建处派宣教部女讲解员马青云同志承担了讲解接待工作。

在没有展厅,没有讲解稿的情况下,马青云带领着部门的几个负责同志用一个木匣装了几支箭链、一个管机、一个矛头、一段残剑,在地头坑边、树下村落流动讲解,开始了最早的宣教工作。

也就是在这种简陋的条件下,1976年5月14日,秦俑馆基建工地迎来了第一位外国领导人,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先生。

在当时,秦俑馆的建馆工程正处于紧张时期,为了满足他的愿望,考古人员将已回填的一号坑前端试掘方内的陶俑重新清理出来。

15时30分,国宾车队一行40多辆小车载着贵宾驶入基建工地,周围的群众闻风而至,路旁筑起了人墙。

李光耀总理在小小的试掘方坑中仔细观看了40多分钟,他几乎是拥抱着一尊站着的秦俑,然后双手轻轻地摸着俑的脸、上身,从头上慢慢地看到脚下,又从脚下细细的看到头部,他激动万分地对身旁的夫人和女儿说:“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李光耀说:“我的祖上也是中国人,也有我的一份。”

第二天,报纸上登载了李光耀总理参观秦俑工地的消息和照片,并引用了他对兵马俑的评价:

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李光耀总理参观秦俑工地的消息报道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国外友人接踵而至。

1978年9月23日,希拉克以巴黎市市长的身份,在时任副总理邓小平的陪同下,第一次参观西安秦俑博物馆。

当时博物馆正在兴建,兵马俑也正在发掘中,并未对外开放,更未接待过外国来宾。但考虑到希拉克对中国有着深厚感情,陕西方面给予他参观秦兵马俑的特殊待遇。

据当年负责陪同希拉克参观的有关人员回忆,当年接待希拉克时,兵马俑一号坑刚刚成型,二号、三号坑的发掘才刚刚开始,希拉克看到的正是一号坑。

那是下午,西斜的阳光把坑里的兵马俑映衬得特别壮观。看到这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及浩大的排列阵势,希拉克十分震惊。

从北侧土路返回时,他语调缓慢而清晰地对中方陪同人员说:“世界上现在公认有七大奇迹……而这个发现,可以说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希拉克的这句话当时没被国内的记者听到,也没有引起中方陪同接待人员的重视。

最先将这一评价报道出去的,是随行的法新社驻北京记者乔治·贝泰勒米和《世界报》记者安德列·帕德卢。

他们的文章在法国刊登后,迅速被世界各大媒体转载或引用。兵马俑由此轰动世界,“世界第八大奇迹”也从此成为秦俑博物馆的广告语在全世界传播。

希拉克对兵马俑的评价并不是信口开河,在时隔13年之后,他又一次发出了同样的感叹。

1991年11月4日,希拉克以法国总理身份访问西安,再次参观了秦俑博物馆。

参观之后,他郑重题词:

参观了秦兵马俑,再次证实了这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第八大奇迹。以它悠久的历史和实力,完全可以同世界文明古都雅典、罗马、拜占庭媲美。

1979年9月,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到西安访问,在抵达西安两个半小时后,就驱车前往正在建设中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在一号坑参观时,她突然提出要下坑观赏,通过协商,接待部门破例满足了她的愿望。

丹麦女王兴奋地穿梭于数百驱已修复的兵马俑之间,激动地说:“我搞了几十年考古,也到过欧洲许多国家的考古工地,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振奋人心的场面,这里的一切给我留下了永恒纪念。”

1982年9月,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由时任我国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以及时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马文瑞陪同,到秦俑馆参观。

金日成和其他朝鲜贵宾首先来到一号兵马俑坑。这个坑是1975年开始挖掘的,后来在这里建起了一座长230米、跨度70米、高22米的钢结构展览大厅。大厅两侧设有文物陈列室。

在参观台上,金日成和胡耀邦纵览了兵马俑坑的全貌。

讲解员告诉金日成主席,兵马俑的发掘工作现在仍在继续进行。

金日成说,中国的考古工作者为了兵马俑的建设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的工作做得很好。

金日成和胡耀邦等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一年多前在秦始皇陵西侧出土的大型铜车、铜马、铜人。讲解员介绍说,这些珍贵文物铸造时代早、工艺精美、保存完好,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

在参观结束时,金日成在纪念簿上签了名,他在留言簿上写道:

这是一个伟大的古迹,中国考古工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讲解员把马讲“活”了,很感动人。

1983年5月,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抵达西安后,便立即驱车前往秦俑博物馆。

一号俑坑里那些威武雄壮、排列成大型战阵的兵马俑,使密特朗总统赞叹不已。

在参观彩绘铜车马时,密特朗总统俯身对着车轮仔细地端详了好一会,说道:“两千多年前,青铜铸造技术达到这样的水平,真不简单,这是个奇迹!”

密特朗总统在欢迎宴会上说:“西安是一个有着历史价值的古都,我们今天参观了出土文物秦兵马俑,它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1984年4月,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率领着一行300多人的庞大队伍由北京飞到西安,专程参观了兵马俑。

他们首先进入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一号坑展厅。

在这个大厅里,约600个已经修复的兵马俑,排列成气势雄壮的阵容,像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呈现在里根等人的面前。

里根总统立刻显出非常的兴趣,他问解说员:“这些兵马俑是不是就在原地出土的?”

主人们给了里根总统肯定的答复。

接着,里根夫人走到坑里,观看那些形象威武、神态各异的栩栩如生的兵俑,连连说:“塑得真好!”

走出大厅,里根总统和夫人进入东院小展览室。在这里展出的被专家们誉为“稀世奇珍”秦陵二号的大型彩绘铜车马。

里根总统好奇地问,这铜车马的车轮能否转动?

一旁带里根总统参观的陕西李庆伟省长告诉他,铜车出土时已经破损,经过修复后能够转动。

里根连连点头说:“真好,真好!”

爱好骑马的里根总统,对于马俑似乎特别感兴趣,并特许下坑参观。

里根站在跃跃欲驰的秦俑和陶马前,说:“我可以摸摸马吗?”

征得同意后,里根总统小心翼翼地把手放在马背上,一边由前向后地摸着,一边上下打量着马,突然他把手收回来风趣地说:“它不会踢我吧?”

在场人都被逗笑了。第二天,一位外国记者撰文诙谐地说,美国总统在拍“中国的马屁”呢!当时他还发现有一武士俑无头,便问:“它为什么没有头?”并开玩笑地说:“可以把我的头给它安上。”

走出俑坑时,里根总统又回过身把着栏杆,幽默地对兵马俑军阵说“解散!”

随后,里根总统和夫人来到北陈列室,参观了秦俑坑出土的青铜兵器。

临走前,里根夫妇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签字留念。博物馆向里根总统赠送了刻着他的中文姓名的玉石印章,向总统夫人赠送了刻有“彩虹”两字的印章,并在签字后面盖了章。里根夫妇同声称谢。

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一行来到秦俑博物馆。

在一号坑中,英国女王仔细地欣赏着面目表情各不相同的武士俑,看看这个的发式,看看那个的胡须,反复地对比着,说道:“过去我听说过兵马俑,也看到照片,这次亲眼一看,真是惊人。”

女王对陶马也十分感兴趣,说:“这马虽然不高大,但是很精神,是匹骏马。”

在铜车马展厅,女王看到了2000多年前的宫廷马车,她为铜车马精湛的冶金工艺、高超的造型艺术、雍容华贵的装饰配件感到震惊。女王说:“铜车马比我们宫廷的马车还要好!”

时隔13年后,1999年10月,一批秦兵马俑作为陕西文物精华展的组成部分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展出,伊丽莎白女王和江泽民一起出席了开幕式,兵马俑享受了两国元首共同为一个展览剪彩的殊荣。

1986年12月,墨西哥总统米格尔·德拉马德里·乌尔塔多夫妇一行参观了秦俑博物馆,总统参观后在留言簿上写道:

向中国考古学家这一奇迹般的发掘和修复表示祝贺。

墨西哥总统指出:“墨中文化历史悠久、古老,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国的古老文化同美洲大陆的古文化有很多联系,也有不少未解之谜,我希望我们两国的考古工作能为此作进一步交流。”

后来,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以秦兵马俑为主体的陕西文物展和墨西哥玛雅文化展,分别在墨西哥城和秦俑博物馆开展。

1998年6月,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夫妇一行参观秦俑博物馆,在一号俑坑贵宾通道上,吴永琪馆长请总统“检阅我们两千年前的秦国军队”。

克林顿愉快地说:“好,这是我做总统应该做的。”

在一号坑里,总统用手轻轻触摸着秦俑,不停地赞叹道:“非常精彩”“不可思议”,并对秦俑的彩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详细询问了秦俑面部颜色的情况。

在一号坑修复区,克林顿总统在馆长邀请下,亲手将一个俑头复原到秦俑的身体上,仔细认真地作着调整,使俑头安放得合适稳固。

通过这次简单的“修复”,总统觉得考古工作者能够把如此残破的陶俑修复得完整如初,非常了不起,他说:“仿佛看到了真正的修复工作。”

参观过程中,馆长向总统赠送了陶文拓片,当他得知这些拓片的文字就是留在陶俑身上的工匠的名字时,他感到非常惊奇,爱不释手。

克林顿总统告诉吴永琪馆长:“我等了20多年想要参观这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

在前往铜车马展厅参观的路上,克林顿又感慨地说:“真希望到这里来当馆长。”

离开秦俑馆前,他特意在文物商店与店主砍价,买了尊复制的秦俑头。

2004年10月1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参观他向往已久的兵马俑。这支2000多年前的军队让他兴致盎然,一向以冷峻著称的他露出了少见笑容,他的参观时间比计划延长了一倍。

情报人员出身的普京其观察力从他问的问题就可见一斑:“兵马俑的服装和鞋子为什么各不相同?秦朝士兵是如何进行军需供给的?”

“这些问题都非常专业,之前他肯定研究过秦朝和兵马俑的资料。”工作人员说。

曾为发展中美关系做出重要贡献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于1979年至1987年期间,先后3次参观秦俑馆,留下了“能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的赞叹。

卢森堡大公让参观后说:“这些艺术品达到非凡的水平,表现了中国人民非凡的天才,全世界人民都将在此受到鼓舞。”

约旦国王侯赛因赞扬道:“这是劳动人民的智慧,这是人类的财富。古代制造它是伟大的劳动,今天修复它也同样是伟大的劳动。”

美国参议员杰克逊说:“一周前我看了埃及的金字塔,今天又看到了中国的秦俑,两者都辉映着悠久的历史。狮身人面像只有一件,而秦兵马俑千姿百态,成千上万,真威武壮观呀。”

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及王后西尔维亚一走进秦俑接待室就说:“这里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我现在怀着急切的心情听你们讲解,一定壮观极了。”

卢森堡首相皮埃尔·维尔纳这样留言:“谢谢你们给我看了世界上最好的精品。”

德国前总理科尔说:“今天看到了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和伟大的历史。”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参观后写道:

我怀着令人激动的心情,来参观中国的过去,也有机会看到中国的现在,而且意识到未来中国的潜在力量。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来一百次也不能对她全面了解。

2008年8月19日,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的邀请,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作为奥运会贵宾于8月15日至23日访华。8月18日下午,布莱尔携同家人专程来陕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省长袁纯清陪同参观。

布莱尔1953年生于英国北部爱丁堡市。1997年出任英国首相,成为20世纪以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2001年和2005年,布莱尔两次成功连任。卸任后布莱尔出任了中东问题特使。布莱尔曾四次访问我国,此次系第二次到访陕西。

布莱尔一行当天中午乘机抵达西安后,直接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袁纯清代表陕西省政府热情欢迎布莱尔一行。袁纯清说,阁下是世界知名的政治领袖,在担任英国首相期间,为推动中英两国关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陕西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留下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相信通过对兵马俑博物馆的再次参观访问,一定会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促进双方关系友好健康发展。

布莱尔说,此次在北京观看奥运会,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现代和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20年前我曾有幸参观过兵马俑,今天又一次来到这里,我再次感受到兵马俑是中国古老文明的最佳展示。现代文明和古老文明交相辉映,让我深切领略到中国这片土地的无限魅力,这是所有中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随后,宾主双方一起走进博物馆参观。在一号坑兵马俑军阵前,布莱尔夫妇被威武雄壮的军阵深深吸引,他们饶有兴致地了解了陶俑的形态、服饰以及秦代军队建制等有关情况。

他们走进兵马俑修复区,在俑丛中驻足流连,仔细观察每一个陶俑,询问修复工艺,并兴致勃勃地合影留念。

在二号坑,布莱尔夫妇对出土的古代兵器赞叹不已,为其精巧的构思设计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深深折服。在铜车马展厅,他们仔细了解了彩绘铜车马的艺术特征。

在观看了铜车马一号车车柄伞座的装置连接工艺后,布莱尔说:“要完成这项工艺即使现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中国早在2200年前就做到了,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随后,布莱尔还参观了秦始皇陵铠甲坑文物,并为博物馆题词留念。

当天晚上,布莱尔一行结束访问乘机返北京。

由于秦始皇陵及秦兵马俑的深刻历史文化内涵和重要价值在全世界所引起的广泛而巨大的反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7年12月把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充分表明,秦始皇陵和秦兵马俑不仅是中国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财富。

第16章 两岸各界人士参观兵马俑

2009年7月13日,在绵绵细雨中,一支车队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出发。

这是参加“情系长安——两岸文化联谊行”的嘉宾们,来自内地和台湾的100余位文化界、新闻界、教育界以及社会其他各界人士,他们将在接下来的10天时间内,在陕西省进行文化交流和文化参访活动,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他们此次活动的第一站。

清晨,兵马俑博物馆还没开馆,两岸文化交流团的嘉宾们就已经到了,他们成为了当天第一批参观者。

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100多位两岸文化界知名人士尽情领略了秦始皇兵马俑的雄姿。

来自宝岛台湾的嘉宾们纷纷拿出相机,激动地对着兵马俑拍照,他们还在工作人员的许可下,在距离兵马俑最近的地方和兵马俑合影留念。

访问团中的台湾嘉宾大多是首次参观兵马俑,他们对兵马俑的写实造型艺术和精美的制作工艺啧啧称奇。

而来过西安6次的台湾访问团团长程建人说:“来陕西一定要来西安,来西安一定要来兵马俑,但每次来感觉都不一样,每次来我都被深深震撼着。”

程团长还说,此前兵马俑在台湾展出时他也看过,但到西安看现场是完全不同的。

看到栩栩如生的兵马俑跪俑,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教授江明贤激动地说:“谁说我们古代没有写实艺术,这尊跪俑就是写实艺术最好的证明。”

在参观完兵马俑后,访问团认真听取了“陕西文物与华夏文明”报告会。

秦兵马俑博物馆副馆长田静做了名为“秦兵马俑”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兵马俑被发现和发掘的过程,并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了在兵马俑考古发掘过程中出土的文物。

随后,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刘云辉作了名为“陕西文物与中华文明”的报告,综合介绍了陕西近年来文物保护和开发的情况。

嘉宾们对兵马俑本身及其知识产权管理、陕西历史文化和考古工作等方面都非常感兴趣,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详细询问了陕西境内早期文化融合现象等问题。

还有学者询问兵马俑等文物发掘现场是否可以向台湾学者开放考察,刘云辉当场表示:“之前有台湾大学生通过申请来兵马俑考古现场实习,以后也非常欢迎台湾地区有资质的考古专家来陕西参与考古发掘工作。”

台北历史博物馆展览组主任戈思明,表达了进一步加强两岸文化交流的希望。

第17章 美飞虎队员向兵马俑敬礼

2005年3月23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60年前,他们来到西安,协助中国军民抗击日寇侵略。60年后,他们故地重游,深切地感到了西安的巨大变化。

他们是抗日战争时期威名赫赫的美国援华“飞虎队”队员马克·麦克唐纳和保罗·克罗福先生。

马克·麦克唐纳和保罗·克罗福先生是应陕西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的邀请来西安的。两位老英雄和其亲属一行,回到阔别60年的第二故乡中国,受到陕西人民的热烈欢迎。

3月23日上午,“飞虎队”访华团到西安后,参观了大雁塔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当马克和保罗两位老人走进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后,作为贵宾,他们被请进一号坑兵马俑修复区,与这些2000多年前的士兵进行了近距离的接触。

两人认真听着讲解,不停地询问相关情况。离开之际,两位二战老兵庄严地向兵马俑敬了个军礼。

友好访华团总领队马宽池说,这次率领两位美前“飞虎队”老战士及其亲属在内的访华团来到中国故地重游,心中感慨万千。事隔60多年,如今再追忆、缅怀那段历史,对巩固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两国年轻一代了解历史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时年81岁的保罗说,他于1944年10月随美军第五二九飞行中队来到中国,在西安战斗生活了一年半时间,驾机出动30余次,主要任务是驾驶“P51”战斗机保护基地并为轰炸机护航,间或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在1945年7月14日的战斗中,他的战机被击落,他被迫跳伞逃生,落在日军占领区里。危急时刻,是当地抗日游击队营救了他,并护送他返回了基地。

这次来华前,保罗特意将当年部队配发的求生布条缝制在夹克里,来纪念这段难忘的战斗经历。

这种求生布条大约有一个手帕大小,上面写有“来华作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字样。

保罗说,当时的美军“飞虎队”成员都配发了这种求生布条,一旦被迫跳伞落到地面,飞行员便可用它来与当地百姓沟通,请求中国军民的救助。这小小的布条,如今已经成为那段抗战历史的见证。

83岁的马克则是1944年11月来到西安的,他的驻扎地在城西老机场附近。

谈起往事,马克显得格外激动。因为他曾经有过一次见到毛主席的经历。

马克说,1945年2月,为了审问日本战俘获取情报,他和战友一起到了延安。在延安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他见到了毛主席,并且交谈了10分钟,向毛主席通报了西安战况。

由于年代久远,马克已经记不清毛主席具体说了什么,这成了他一个小小的遗憾。

马克说,当时的西安城墙外是一片荒地,而时隔60年,西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令人十分惊奇和赞叹。秦始皇兵马俑更是漂亮雄伟,让人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马克说,当他100岁的时候,要再次来西安,相信那时的西安,一定会更加美丽。

第18章 普通百姓心系秦墓兵马俑

1988年11月,西安的天气寒气逼人。

15日下午,秦俑馆又迎来了游客高峰期。这时,一个中等身材的青年夹杂在人群中走进一号兵马俑展厅。

当要接近俑坑时,他突然从手提兜里掏出一个方形的盒子。这刹那间的非凡举动立即引起了保安人员的注意,保安人员疾步向前将他截留。

“这是什么东西?”保安人员眼里透出警惕的光。

青年人没有吭声,低着头呆呆地望着手中精制的方盒,眼里流出了泪水。

迷惑不解的保卫人员将其领进接待室,交给接待组长吴晓延过问此事。事情很快弄明白了。

原来,青年人叫傅盛智,是安徽省芜湖市造船厂工程师。他手中的方盒不是保卫人员怀疑的爆炸物品,而是盛放着他刚刚去世的妻子骨灰的骨灰盒。

10月底,傅盛智的妻子,芜湖市计量局工程师李晓梅和她的几个同伴踏上了开往古城西安的列车,去参加国家计量局在西安召开的会议。

行前,她颇有几分激动地同丈夫商量,趁这次机会,要去看看兵马俑军阵的风采和华山的奇险。

这是她久藏心中的愿望。

会议召开的前三天,她和同伴就早早地离开安徽,途中下车登上了华山险峰。

领略了华山的陡峭险峻,观看了日出的磅礴美景后,她随两个同伴向山下走去。

华山奇险,一位女伴脚脖扭伤难以行动,多亏女伴的男友就在身旁。在他的搀扶下,3人缓慢前行。

李晓梅不知不觉地走到了同伴前面。上山与下山的人多得如同搬家的蚂蚁。李晓梅的面前出现了三岔路口,她不不假思索地选择了一条看似平坦的石路走去。而后边的两位同伴在混杂的人群中没有发现李晓梅的去向,便沿另一条自认为易行的道路行进。

也许从这时起,悲剧的帷幕就拉开了。当两位同伴回到山下他们住宿的旅馆时,却不见李晓梅的身影。他们赶忙向服务员询问,得到的回答是肯定没见她回来,尽管这时他们有些焦急甚至两人有些担心,但远没有预料到事实比他们想象得更为悲惨。

两人不顾疲劳和伤痛,沿路返回寻找。直到他们将要到达华山顶峰,仍未见李晓梅的影子。

他们感觉出事了。在极度忧虑中,两位同伴向华山派出所报了案。华山派出所立即派出干警四处寻找。

当夕阳的余晖落在整个华山时,李晓梅被找到了,她躺在道边的丛林里静静地闭着眼睛,永远告别了人世。

据公安部门侦查鉴定,李晓梅系被害而死的。电报拍至安徽芜湖,傅盛智匆匆赶来,经历了一番痛苦的精神折磨后,他强抑哀伤将妻子的遗体就地火化。

现在他抱着爱侣的骨灰盒来到秦俑馆,是为了让妻子完成生前要参观兵马俑军阵的心愿。

接待室内,傅盛智声泪俱下地问:“我能不能带着妻子的骨灰盒进去看一眼?”

“可以,但现在游客太多,你先喝点儿水,在这里等一会儿再去吧。”吴晓延极为同情地当场回答。

游客渐已离去,傅盛智在吴晓延和讲解员陪同下,怀抱骨灰盒来到兵马俑展厅。

讲解员轻抚了下骨灰盒压低声音说:“李晓梅同志,我为您的不幸遭遇而感到痛心。尽管您已去世,但您仍是我们心中最亲爱的观众,愿您的灵魂能看到兵马俑,听见我的讲解。”

讲解员像往常接待贵宾一样,对兵马俑的历史价值、艺术成就、军事意义无一遗漏地作了声情并茂的解说。

傅盛智被深深感动了,热泪刷刷地淌下来,滴落在怀抱的骨灰盒上。

他用沙哑的声音轻唤道:“晓梅,你听到了吗?这坑有多大,俑有多威武……”

随着傅盛智一声声呼唤,讲解员渐渐停止了解说,眼睛潮湿了。

“参观”结束了,傅盛智看看手中的骨灰盒,又望望兵马俑军阵,呜咽着说:“能不能让我在这儿照张相?”讲解员拭去眼角的泪珠说:“按规定兵马俑大厅只有国家元首参观才能拍照。不过你的情况特殊,我请示一下领导再回答你。”

讲解员来到了博物馆馆长袁仲一的办公室,说明了一切。

“不管怎么说,他爱人是在陕西境内遇难,咱们该满足他的要求,以慰藉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让他照。”

袁仲一说着,和讲解员一起来到展厅看望傅盛智。同时派人将博物馆陈列部的摄影师高玉英请来为傅盛智和他的亡妻拍照。

随着闪光灯的闪烁,诞生了一张特殊的照片,袁仲一感动得涕泪滂沱。

每天到秦俑馆参观的人成千上万,他们来自五洲四海,参观的目的千差万别,工作、年龄、文化程度各不相同。但无论对什么人,秦俑馆都一视同仁、热情接待。

1987年夏,国外一批20多人的盲人参观团来到秦俑馆参观。接待盲人参观团,秦俑博物馆尚无先例。

盲人参观团的人员年龄均在60岁以上,其中有两位已年过八旬。当然,负责护理的十几名姑娘却正值青春妙龄。

秦俑馆工作人员以最大的努力给予这帮特殊观众以热情周到的接待。当他们来到一号俑坑展室时,随着讲解员的解说,他们不断地点头,脸上泛出兴奋的光彩。

讲解结束,参观团陆续退出大厅。从他们的面部表情,看得出各人的心中仍装有一份遗憾。

“我冒昧地提出来,能不能让我们摸一下兵马俑?”接待室里,盲人参观团团长为接待人员提出了个难题。

博物馆领导一研究,对这些特殊的外国盲人应特殊接待,尽量满足他们的请求。

但一号坑是不能让他们下去的、一旦这20多位盲人进入站立的秦兵马俑军阵,后果可想而知。唯一可行的是到修复室去摸。此时修复室正在修复一匹陶马和一件陶俑。兵马俱有,摸后的感觉应该是和坑中的兵马俑军阵相同。

20多位盲人被搀扶着走进修复室,工作人员先把俑头放在他们手中,让盲人一一抚摸。随后分成两组,一组摸陶马,一组摸武士俑。盲人们颤抖着如枯树枝样的手,在陶俑和陶马的上部小心地摸起来。最后几乎所有的盲人都跪在地上紧紧地抱住陶俑、马的腿。

“看到了,看到了,全看到了!”八旬老盲人搂住一条马腿,呜咽着叫喊起来。浑浊的泪水,在沧桑与苦难雕刻的脸上唰唰淌下来。

一个老太太,抓住武士俑的一只胳臂,将额头依偎在陶俑的胸膛,眸子里闪动着激动的泪光,像个饱受委屈的孩子向2000年的老人倾吐人生的艰辛。真诚与凄婉之状,令身边的接待人员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特殊的参观结束了。20多位外国盲人游客不住地躬身,泪水涟涟地向中方工作人员致谢:“我看到了,看到了中国的伟大,看到了中国人民友好善良的心!”

对于盲人的热切话语,工作人员并不怀疑,他们确实看到了,看到了古代中国的杰出艺术,也看到当今中国灿烂的阳光。

自然,他们是用心灵来看待这一切的。或许,心灵的观察和感受要比眼睛所看到的更为深刻、真实和接近生活的原貌。

因为,当残疾束缚着人的生命时,人的内心世界会发生奇特的变异,残疾的制约使他们在生命的跑道上内心变得更为强悍和机敏,生活中的一切细节都能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和细腻的情感。

透过别人的语言和行动,他们会更深刻地感到真实和可信的是潜藏在心灵深处的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和人的尊严的完成与实现。

第19章 秦始皇兵马俑在国内巡展

2005年3月11日,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大型国宝文物珍品展在福州福建博物院开幕。

本次展览共挑选秦始皇兵马俑坑和秦始皇陵园出土文物精品85件(组),其中包括:各类典型陶俑19件,如将军俑、军吏俑、铠甲武士俑、百戏俑等;秦代兵器8类数十件(组),如短兵器类的青铜剑、金钩(又称吴钩),长兵器类的青铜铍等;反映秦统一和秦代货币、度量衡制度的典型文物秦半两、秦权及六国货币;秦代刑具、建筑工具、建筑材料、生活器皿、瓦文墓志等;秦陵彩绘铜车马(复制品)及青铜大鼎,前者是有着“青铜之冠”美誉的秦陵彩绘铜车马一号车的原大仿真复制,后者与百戏俑都是秦陵考古的最新发现,也是首次在国内巡回展出。

秦俑的到来,立即在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吸引了众多市民。

开幕当天,展厅内便迎进数千名心急的观众,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其中有白发老人,有时尚女士,有大中小学生等等,人们伫立在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前,目不转睛地观赏着。大家或细细聆听着讲解员的解说,或轻声交谈,或喃喃自语,或凝神沉思,人人的脸上都显示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惊叹之色。

在随后的双休日里天不作美,阴雨绵绵,但秦俑展仍迎来了第一个参观高峰,两天里,有近万名市民前来参观。这让当地的工作人员着实感慨了一番:“省博已经好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

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兵马俑其造型多姿多彩,人物性格、神态各具特色,服饰各式各样:

将军俑气宇轩昂,军吏俑恭谨威武,武士俑勇猛干练,御驭手俑沉着谨慎,骑兵俑英姿飒爽,跽坐俑肃穆拘谨,百戏俑姿态别致……各种陶俑惟妙惟肖地真实反映出秦始皇生前统帅百万大军的雄壮气势和秦代宫廷娱乐生活的丰富多彩。

这些如真人般高大的陶俑通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然而细细观看,陶俑的脸型、发型、体态、神情却又各有差异,人们似乎能感受到他们不同的遭遇和经历。

那些陶马双耳竖立,有的喷鼻嘶鸣,有的闭嘴静立,让人感觉到强大的艺术魅力。

可以想象在2000多年前,曾帮助秦始皇建立第一个统一国家的大军列阵步入大地深处时那种义无返顾坚定心理。将士们或安详,或警惕,或微笑,或聆听,无不表现出一种所向披靡的大国军队的从容镇定。

千奇百态的造型,栩栩如生的神态,向人们展示着它的神奇和伟大,恢宏磅礴的气势,令大家叹为观止。

面对秦始皇兵马俑,我们可以想见昔日秦帝国的强大与辉煌,更可以感受到先人们高超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力。

9月28日,为期40天的“秦始皇兵马俑大型国宝文物巡回展”在天津市博物馆开幕。此次展出文物共87件(组),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1件(组)。展品不仅有兵马俑、青铜兵器,还有不久前在秦陵地区新发现的石铠甲和百戏俑等。

2008年6月3日,强生奥林匹克展示中心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在北京共同宣布,他们将于2008年奥运会期间在强生奥林匹克展示中心展出享誉中外的秦始皇兵马俑真品,并举办了活动的启动仪式。

奥运期间参观游客将有幸在北京一睹秦始皇兵马俑风采,其中包括一尊跪射俑,一尊立射俑和两名军官俑以及一个修复中的残俑。

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北京奥组委主席助理屠铭德先生表示:“今年夏天中国将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成千上万的中国和世界游客将通过此次展览领略中国最珍贵历史文物珍宝之——秦始皇兵马俑的风采。相信此次展览将成为北京奥运会的一大文化亮点。”

强生公司企业事务副总裁包恩玺在致辞中表示,强生公司非常荣幸能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与全世界共同分享秦始皇兵马俑的历史与辉煌。希望能引起更多对于兵马俑的关注,从而帮助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古代历史遗迹和中国传统文化。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副馆长曹玮在致辞中说:

作为中国最为珍贵的历史文物的保护者,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致力于秦俑及相关文物的保护工作,确保这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能够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我们非常珍惜此次机会,能荣幸地与强生公司以及北京奥组委合作,在北京向全世界展出秦始皇兵马俑。

8月12日,10件来自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真品正式亮相奥林匹克公园内。

这10件真品中,有5件秦俑,4件兵器和一件建筑用的瓦当。其中,5件秦俑各具特色,它们分别是彩绘跪射俑、高级铠甲俑、铠甲军吏俑、立射俑及一具残俑。

这些俑比真人还要高大,又因为其珍贵无比,所以运输和安全保护任务极其艰巨。每件秦俑都有量身定做的文物专用箱,牢牢地将其固定住,然后连夜从西安运达北京。

“这些运输车都由荷枪实弹的保卫人员全程押运。”强生公司包雷说。

到达北京后,秦俑被安置在奥运展示中心内。该展示中心耗资2000万美元建设而成。而对于秦俑的保护更是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

“绝对达到了美国第一流博物馆陈列的标准。”负责这项工作的强生中国奥运项目总经理徐文成说,秦俑被放置在玻璃箱中,对反射线、光照的预防措施都按照最严格的标准。“即使人们照相,也不会对秦俑造成损害。”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说:“我们很高兴借助奥运会这一难得的机会将兵马俑带到北京,让世界人民分享这一宝贵的历史财富。”

秦始皇兵马俑于每天9时到晚10时向所有奥林匹克公园内的游客开放,一直到8月23日。

作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秦始皇兵马俑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今天,更属于未来。以巡回展的形式推介兵马俑,除了兵马俑自身的文化价值以及其“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金字招牌之外,也是新时期对文物展览形式的一次有益尝试。

秦始皇兵马俑是从2002年8月份开始全国巡展的,是现代中国文物展览史上耗资最大、规模空前、巡展城市最多的一次,总投入超过1500万元。

为办好每次巡展,秦兵马俑全国巡回展组委会还做了专门的市场调研,而后进行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使展览突出故事性和趣味性。

在广大观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加强的今天,秦始皇兵马俑巡展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巡展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第20章 秦始皇兵马俑赴外国巡访

从20世纪80年代起,秦兵马俑作为“中国人民的文化友好使者”走出国门,远涉重洋,到世界上亚、美、欧、澳四大洲的30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城市进行巡回展览。

据不完全统计,海外观众超过2000多万人次,外展当地的政要名人都以能参加秦俑展览的开幕式为“殊荣”,争相竞往。当地的新闻媒体也是趋之若鹜,连篇累牍予以报道,造成一个个“秦俑轰动效应”。

1983年10月1日,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在日本大阪府大阪城公园开幕。

这次展览是由大阪21世纪协会主办。日本著名企业家、21世纪协会会长松下幸之助在开幕式上讲话说:

日本人观赏伟大的中国的文物,学习中国的历史,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好。

这次展览得到中日两国政府和很多日本民间组织的大力支持。中国文化部长朱穆之、中国驻日本大使宋之光和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文化厅长官铃木勋分别为这次展览题了词。

中国领导人在题词中说,秦始皇兵马俑在日本展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必将进一步增进中日两国和人民之间的了解、友谊和合作”。

中曾根题词说,在日本第一次举办如此大规模中国兵马俑展览,表明了日中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关系之深。

11月20日,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在大阪闭幕后,又前往东京、福冈和静冈继续展出。

2006年6月14日,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展在位于莫斯科红场的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隆重开幕。俄罗斯文化和大众传媒部副部长布瑟金、中国驻俄罗斯公使程国平、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俄中友好协会名誉主席齐赫文斯基院士、俄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什库尔科以及来自俄中文化、教育、学术、媒体等各界代表共200余人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展览。

俄罗斯文化和大众传媒部副部长布瑟金热烈祝贺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展在俄罗斯开幕。

他说,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家,俄罗斯人民对中国历史文明怀有浓厚兴趣。秦始皇兵马俑展系40年来首次在俄举行,是一件难得和珍贵的大事。

他相信,此次展览将为俄罗斯人民了解中国古老文明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并为进一步促进中俄人文交流与合作,深化两国人民友谊做出独特的贡献。

程国平公使受刘古昌大使委托在开幕式上发言。他说,中俄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又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在两国元首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俄友谊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不断发展,这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和人文交流是人民间精神与心灵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希望中俄在该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发展,以使两国友谊代代相传。

程公使指出,中国秦兵马俑在俄展出正值中国“俄罗斯年”之际,相信中俄“国家年”活动必将全方位、多角度地增进两国人民的彼此了解,并为进一步深化与加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奠定更加牢固的社会基础。

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应邀在开幕式上致辞。他向来宾们简要介绍了秦兵马俑历史、文化背景,表示愿与俄方继续努力,为进一步加强中俄文化交流做出新贡献。

此次秦始皇兵马俑展由俄罗斯文化和大众传媒署、俄文化和电影署、俄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联合主办。

2007年3月3日,“中国秦兵马俑展”在马耳他共和国首都瓦莱塔的马耳他国家考古博物馆隆重开幕。

马耳他总理劳伦斯·冈奇、旅游文化部长弗朗西斯·迪麦克、中国驻马耳他大使刘正修和马耳他驻中国大使雪瑞布出席了开幕式。冈奇总理、迪麦克部长和刘正修大使在开幕式上致词。陕西省文物局代表团一行五人专程赴瓦莱塔参加开幕式。

冈奇总理在致词中积极评价中马两国的友好关系,感谢中国对马耳他的支持与帮助,他说,中马双方在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各领域的关系持续、稳定发展。冈奇总理表示很高兴能够在马耳他看到兵马俑展,他说,这个展览使马耳他民众有机会亲眼看到兵马俑、亲身体验悠久灿烂的中国历史与文化。

“中国秦兵马俑展”由陕西省文物局与马耳他遗产委员会联合举办,展期5个月。此次展览的参展文物共有80件(组),其中一级品14件。展品来自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首的陕西省内众多知名博物馆,汇集了陕西省境内出土的以秦兵马俑为代表的秦汉时代的文物精品。这些展品不仅代表着秦汉时代中华文明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奇葩。

“中国秦兵马俑展”是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马耳他共和国建交35周年为契机,首次在马耳他举办的中国秦汉文物珍品展。

“中国秦兵马俑展”在马耳他共和国的首次展出,使得古代长安的秦汉文明与地中海的古代文明在历史名城瓦莱塔汇合与碰撞,两种文明交相辉映,各领风骚,堪称是中马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

2007年9月13日,随着英国首相布朗为一只绣狮“点睛”,英国人期待已久的文化大展——大英博物馆主办的“秦始皇:中国的兵马俑”展在伦敦正式对公众开放,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率领”他的士兵、文官、乐师们,将在大英博物馆与观众作长达半年的“亲密接触”。

布朗首相在致辞说:

围绕两千多年前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的展览将成为中国和英国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的又一个见证,而今天对英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伟大的日子。

英国首相布朗在被命名为“第一个皇帝和中国的兵马俑”的展览的开幕式上的一席话引起了一片掌声。

布朗说,2000多年前中国这个伟大皇帝首次统一了中国,统一了中国货币、度量衡,建立了完整的文官体系,他留给我们的伟大遗产之一就是气势磅礴的兵马俑。

这位英国首相说,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将和明年在英国进行的“时代中国”大型中国文化交流活动,及北京和伦敦先后在2008年和2012年主办奥运会的事实一起,将两国文化交流推向高潮。

此次赴英的展品除20件兵马俑之外,还有其它100种文物,包括唱俑、杂技俑、兵器、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向观众全方位展示中国秦朝时期的军事、文化、科技以及社会生活。虽然展览将持续到2008年4月6日,但英国观众还是早早地预购门票,10万张预售票轻易打破了大英博物馆的纪录。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文物保管部主任赵昆表示:“这是在中国之外举行的规模最大的兵马俑展。”

为了保证安全,包装这120件展品共花了10天,8月21日,经过远涉重洋,秦始皇兵马俑中的射手、武士、马匹抵达大英博物馆,并进行拆箱。

英国人期待已久的“中国第一位皇帝的军队”被小心翼翼地从黑暗的运输木箱中取出,“走向”大英博物馆阅览大厅——这是2000年来他们二度从黑暗中再见天日。在拆箱的那一刻,兵马俑仿佛都具有生命,脸部表情似乎还流露出长途颠簸的疲惫,身体被狭小空间束缚后,终于开始舒展,透出英武之气。

“开箱过程让人心惊胆战,好在‘士兵’都很配合。”现场目击者如是描述。

为了让英国观众能看到最具代表性的兵马俑,大英博物馆经过细心挑选,最终,这支庞然大军中脱颖而出的“精兵强将”,被装了整整四大集装箱,从西安浩荡出发。除了军队、战车,还有特别挑选的青铜飞鸟。

由于“整个秦始皇兵马俑可以覆盖一座英国剑桥大学”,大英博物馆为此斥资1亿英镑装修阅览室作为展厅,主要是考虑到它圆形的天顶和中国传统的墓冢有几分相似。为了展示这支重量级的“军队”,博物馆还特别加固了阅览室地板。

展览还没有开幕时,就在英国引起不小的轰动。大英博物馆内外提前张贴许多海报,售出5万多张预售门票,突破大英博物馆预售门票的纪录。

博物馆发言人表示:“这个现象绝对令人惊讶,人们对它发烧了。”

此后,6个月的展出迎来了40万参观者,每个小时就有400人进入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参观的全票是12英镑,不过16岁以下的孩子将免费,当时有1万所学校让学生参观了“世界八大奇迹”。

事实上,“发烧”的不仅仅是英国公众,大英博物馆也当了一次“发烧友”。

博物馆的图书阅览大厅久负盛名,是许多19世纪著名思想家经常光顾的地方。卡尔·马克思就曾经在此写作巨著《资本论》。大英博物馆建馆200多年来,阅览大厅的崇高地位使它一直被刻意保护,从未被改建过,更没有被作为展厅使用过。

但是此次阅览室被改成了临时展厅,迎接中国第一个皇帝留下的财富的到来。这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阅览室甚至为此次展览专门搭建了一个舞台,展览过后再拆除。另外,该馆还在大厅加装了空调设备及安全保护设备,改建工程大约花费了200万英镑。

阅览室位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心,通风和采光条件良好,为兵马俑文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自从举办过图坦卡蒙法老展之后,这是大英博物馆迎来的最重要的展览。

走进阅览室,只见这个30多米高的空间搭建了一层临时展区。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半跪着的兵马俑。周围有展柜存放小件文物,展板详细解说秦代历史、秦始皇生平事迹,展厅墙上也有大屏幕用幻灯片循环播放相关内容。

进到展厅中央,可看到由士兵、军官、战车、马匹等兵马俑以及小号铜车马组成的编队,在昏暗的灯光、圆形穹顶的笼罩下,这些秦始皇的卫士们看起来仍然雄风不减,表情栩栩如生。

据馆员介绍,展厅的灯光布置就是要达到一种让人置身于陵墓中的效果。

大英博物馆馆长麦克格瑞格早前在兵马俑展览新闻发布会上说:

这个展览是关于一个改变世界的人的,2000多年前这个人改变了历史,他首创了“中国”这个概念,建立了世界现存的最古老的政治实体。现在的中国仍然看得到很多秦始皇时代的特点。

麦克格瑞格认为,极为重要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中国,最好让他们了解这段历史。

兵马俑展作为第一个在阅览大厅展出的展览将被大英博物馆写入史册。

2009年,秦始皇兵马俑远渡重洋前往美国展出。在美国休斯敦自然科学博物馆参观券上,印着这样几句话:

用320万磅黏土制成!经2000度(华氏)高温烧成!花了2000年才找到!你一生只有一次机会看到!

在美国休斯敦和华盛顿的展出,是迄今为止秦始皇兵马俑在中国以外地区最大规模的巡回展出。从这句煞费苦心的广告语中,足以感受到博物馆为这次展览所做的近半年努力。

西安兵马俑博物馆副馆长田静介绍说,其实,兵马俑与美国人民的交流早在兵马俑博物馆建立前就已经开始了,并一直在中美之间扮演着文化使者的角色。

秦兵马俑于1974年破土而出,两年后——当时兵马俑博物馆还未建成——兵马俑就跟随“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进行了首次展出。

“当时仅去了一件陶俑。”田静说,“1976年的这次展览第一次让外国人见到了如此高大的秦俑。当时的舆论都觉得,中国的艺术品真是了不起。”

后来,在秦兵马俑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一个西方记者于1978年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刊发了他在秦俑坑现场的所见所闻,详细描述了秦兵马俑发现的壮观场面,并配发了大量鲜活图片。由此,更多的西方民众知道了兵马俑的存在。

2009年是西安兵马俑博物馆建成30周年。在这30年中,兵马俑的挖掘、研究和保护工作一直在不间断地进行。如今,已经挖掘出土、并修复完成的兵马俑约2000件。在2000件左右的珍品中,被“派送”出国的陶俑是根据什么原则选出的呢?

“我们会根据国外展览的主题进行不同组合。”田静透露,每次到外国展览的兵马俑并非是同一批秦俑。细分起来,级别上,有高级将军俑、中级军官俑和普通士兵俑;兵种上,有步兵俑、骑兵俑、车兵俑等。由于每次展览的需求都不同,所选用的陶俑也不同。

田静特别提到,即使是同一批陶俑,在各个不同博物馆展出时的陈列方式、设计方案也有区别。

“在亚特兰大看过展览后,再到休斯敦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正如一位美国观众所说:“看兵马俑展览一千次都不算多,每一次都能发现新的东西。”

田静说,非常好的视觉效果是秦兵马俑的重要吸引力之一,相比其它体积较小的汉陶俑和婀娜多姿的唐俑,高大的秦俑很容易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很多外国人在当地看完展览后,都亲自前往兵马俑的故乡,感觉更加宏伟的秦俑现场。

此外,很多人留意到,在一些高级别的展览中,有时会用制作精良的高仿品替代真品展出。兵马俑在国外的展览有时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并进行明确标注。

田静说,在美国展出的铜车马即是复制品,因为西安兵马俑博物馆也只有一套铜车马。不过,“大多数都是真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还是会把最原始的文物展现给观众。”

每次兵马俑赴海外展出,兵马俑博物馆都会派出文物保护人员进行全程跟踪。无论是包装、运输、装卸,还是布展、展出,所有环节都要考虑周全。

一旦确定展出哪些陶俑,在包装之前,文物专家会对其进行加固。“因为陶俑都是修复起来的,加固措施是为了确保文物能够坚固一些。”之后,专家会根据兵马俑尺寸特制泡沫塑料,并在装箱过程中填充辅助防震材料,同时要求由专门从事文物展品包装工作的单位或专人负责包装。

以陶马为例,一个独立陶马重达200公斤,加上集装箱和填充材料就有400公斤。对于如此高大沉重的文物,工作人员首先把兵马俑放在木头底座上,然后套上依据尺寸特制的泡沫塑料,再用海绵填塞其头部、背部和箱子之间的空隙。最后,用特制绳索牢牢捆住兵马俑的上半身和膝盖。由于起运时必须平缓,因此要使用机器而非人工起运。

运输程序上也有严格要求。文物在运送过程中最怕震动,因此,要求货车时速不超过每小时60公里。运送车辆要使用最为先进的文物专用运输车,不但有防震、恒温功能,车厢周围还装有安全系统围板。运输中,也会有安保人员全程保卫。

此外,国外展出多是长途跋涉,坐飞机是免不了的。但在飞机着陆的一瞬间,文物极易造成损伤。所以,包装时对这种抗震性也会考虑进去。

针对不同借展国家和展出环境,西安兵马俑博物馆方面也提出了精确要求:展出灯光必须为冷光源;运输中直至回归,特殊文物保持恒温恒湿的条件;中方技术人员定期对展出地进行监控。

秦始皇兵马俑举世闻名,想邀请其前去各国博物馆当然也为数不少。如何对这些博物馆进行选择,排好兵马俑国外展览档期,也是兵马俑博物馆慎重考虑的问题。

由于要确保文物出国后的安全,对于国外博物馆选择的首要条件是正规、有影响力的博物馆,例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或者英国大英博物馆。普通博物馆则需要由该国相关的主管政府部门进行担保,确保一旦发生意外,文物也能够安全返回。例如,某个国家如果发生动乱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担保单位应该督促并协调办理文物安全返回。

此外,“文物很多时候会在国外待上一年半载,难免会有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出现。”所以对博物馆自身的安保条件要求十分严格,确保展出过程中不会发生丢失现象。中方人员还会每隔一两个月就奔赴展出现场,以监测文物是否安全。

最后,中方还要在展出过程中找保险公司给予担保。例如,2007年兵马俑赴大英博物馆展出时,英国政府就提供了全部的财务损坏保险,其中一件跪射俑的保险金额达到了320万美元。

对于那些不能远赴西安的人来说,从出土文物中挑选出来的精品展,可以让他们大饱眼福。由大英博物馆组织的名为“始皇帝”的展览,在伦敦展出之后会转移到亚特兰大高等艺术博物馆,第二场名为“兵马俑”的展览,在加利福尼亚圣安娜市的宝尔博物馆拉开帷幕后,又在休斯顿自然博物馆展出,一直到10月18日,随后将转移到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地理学会博物馆,在那里从11月19日一直展出到2010年的3月31日。

据《史密森》杂志2009年第七期介绍,此次展览除了展出了最新的考古发现之外,很多精品还是首次出国,比如战壕中的一组9名陶俑像,其中有全副武装的军官、步兵、直立和屈膝的射手,旁边还有一匹马。

另一个亮点是一对10英尺长做工精湛的4匹马拉的青铜战车,由于原件太过精细,不易长途运输,故以复制品代替。这些艺术品得以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西安一睹出土宝藏的风采,原出土地埋藏在地下的7000余件武士俑中的1900多件已经挖掘出土。当时出土的文物显示,除了陶制的士兵,秦始皇的“地下王国”还居住着铜质水禽和演奏乐曲的陶制乐师,可谓是他生前宫廷的缩影。

秦始皇的地下随从还包括文官和百戏俑,尽管稍小于兵俑,也采用同样方法烧制。

“我们发现,地下世界其实在模仿现实的秦朝社会组织结构”,兵马俑考古队队长陕西考古研究所的段清波说道,“人们一般认为,秦始皇死后把军队带进了坟墓,其实他把整个政治体系都带到了地下”。 uMin7F/DZteZ+UuTEyX9bT9TTSDZZeBRBgD7NmjmjS8U6wEgJUS5dbtAJikCDJW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