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石光银带领乡亲治沙造林
单昭祥常说:“绿色是生命的底色,我们这一代人要交给下一代一个什么样的产业?不是工厂,不是银行,不是高楼大厦,而是优美的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个淳朴贤淑的农村妇女牛玉琴却说:“其实,这是我的责任,我要当好致富的带头人,沙漠绿化的带头人。”
1991年,马永顺已是78岁高龄的人了。他掐指算了一下,还差近千棵树没有还上过去的采伐“欠账”。这年春节,他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动员全家每年都要跟自己上山造林。
1984年,陕西省定边县农民石光银联合其他农户,先后举债1000多万元,承包治理荒沙、荒滩22.8万亩。
经过几年治理,他们在荒沙、荒滩上植树2000多万株,经济价值高达5000多万元。此后,石光银也成为全国的劳动模范。
可以说,陕北汉子石光银为拔掉穷根,锁住黄沙,他几乎卖光了所有家当,但仍坚守着“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信念,带领着乡亲们在人迹罕至的荒沙滩里植树种草。那么,他做这一切又是为什么呢?
石光银出生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定边县海子梁乡四大壕村。他回忆过去的一段时光说:“我是在沙窝窝里长大的,从小就受够了风沙的罪,长大后治沙、栽树,罪也受大了。”
回忆起往日的艰辛,他格外动情:“我8岁那年,和邻居一个5岁的小男孩一起放牲口,一场沙尘暴把我俩吹散了。3天后,父母才在30里外的内蒙古一个老乡家找到我,而那位小男孩却不知被黄沙埋到了何处。我当时就想,黄沙太可恨了,我一定要治住它!1984年初,国家‘允许个人承包荒沙,所造林木谁造谁有’的政策刚一出台,我立即辞去了农场场长的职务,与海子梁乡政府签订合同,承包了乡农场3000亩寸草不生的荒沙地。”
在石光银的记忆里,不到三四年,黄沙就要埋没一次房屋,他跟随父亲共搬了9次家。沙害让石光银从小就有了与沙漠抗衡的想法。
石光银在20岁那年,担任了生产队长,为锁住黄沙、拔掉穷根,几年里,他带领群众累计治理荒沙14万亩、治理盐碱滩5.5万亩,在毛乌素沙地的南缘,营造出了长63公里、宽6公里的绿洲。
1984年,石光银联系了7户农民,成立了“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全国个体承包治沙第一人。当年,他就承包了3000亩荒地,种上了树苗,让黄沙披上了绿装。
对于这一段时光,石光银回忆说:
要在3000亩沙地上栽树,仅买树苗一项就需现款10万元。我们7户人家拿出了全部积蓄,总共才750元。
一天中午,趁婆姨不在家,我偷偷将家里的84只羊和1头骡子赶到集贸市场。
半路上,我两个女儿和婆姨追上来,她们娘仨哭天喊地,拉着我的衣服不松手,跪在我面前,求我不要卖牲口,全家人的所有开销都靠它们呀!
我恼了:“你这婆姨,自己吃的沙子还不够,还要让子孙辈辈吃下去?这恶沙不除,穷根不拔,我石光银枉活一世”。说这话时,我自己的眼泪也不知怎么就掉下来了,但我还是扭过头,赶着牲口走了。
其他6户也都卖掉了牲口,我又从亲友那儿借了一点钱。
信用社的领导听说我们把牲口都卖了,白泥井乡、海则梁乡两个信用社破例给我贷了2万多元,总算凑足了买树苗的钱。
第二年,省上召开的林业会议对石光银进行了表彰,石光银兴奋不已,回来后在条件最为恶劣的“狼窝沙”再次承包了5.7万亩荒沙。
治沙需要资金,石光银卖掉了家里的骡子、猪和几十只羊,东拼西凑买了十几万株树苗,住进了“狼窝沙”。20多年来,石光银的治沙公司先后承包治理了“狼窝沙”“十里沙”等无人问津的荒沙地22.8万亩,荒沙被完全绿化固定。
治沙公司在治沙的同时大办沙产业,先后办起了生态林场、秀美林场、养殖场、机砖厂、绿色野菜食品厂、纯净水厂和育苗基地等实体,公司现在除林木外的固定资产达数千万元,林木价值过亿元。
石光银先后被国家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全国绿化十杰、全国十大扶贫状元等荣誉称号,还两次被邀请出席联合国国际防治荒漠化会议,介绍治沙经验。
2000年,石光银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座谈会,并作了典型发言,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这一年,他获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的“世界优秀林农奖”。
石光银曾10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诸多的荣誉更加激励了石光银的治沙情,石光银为自己许下了诺言: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2002年,他获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的“世界林农杰出奖”。
2008年3月12日,是植树节。但对于石光银来说是个灰暗的日子。
石光银的儿子石战军到银川订购浇树用的水管,12日一大早,石战军急于赶回定边参加动员大会,6时50左右,在银川到定边的高速公路上发生了车祸,石战军不幸身亡。
石战军去世后,十里八村的乡亲数千人闻讯前来悼念,石光银的痛苦更是可想而知。
痛失爱子的石光银在儿子安葬的第二天,就重新投入到植树造林、治沙工作中。石光银的治沙公司已经植树造林671亩,种植各类林木7.1356万株。石光银“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
在“十六大”召开后,石光银又说:“‘十六大’不是讲要‘与时俱进’吗?我响应国家号召,承包治沙,现在林子造好了,随便砍伐肯定不行,谁那样做我首先跟他急!但我那6万多亩林子都已长成,可以也应该抚育间伐,这对林地很有好处,国家不用出太多钱做补贴,我也可以自己滚动发展。听说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这办法呢。”
说到这里,他的眼里透出了新的信心和希望……
第15章 单昭祥献身植树绿化事业
1985年3月,胡耀邦同中央有关领导视察首都绿化。胡耀邦走到天坛东门时,问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北京什么时候栽树比较合适?”
李锡铭书记立刻喊道:“老单!”
单昭祥正在东门清理植树现场,听到喊声马上跑了过去。
胡耀邦问单昭祥:“北京什么时候栽树比较合适?”
单昭祥心里有准备,张口便说:“向后推到3月底、4月初比较好。”
于是,胡耀就建议说:
那首都的义务植树日就定在每年4月的第一个礼拜天怎么样?
于是,这个建议就在北京市七届人大会议上表决通过,一直延续到今天。
胡耀邦总书记对绿化工作非常关心。
有一年,单昭祥陪同胡耀邦总书记从怀来、延庆视察回来后,胡耀邦高兴地对当时的北京市市长说:“我这次看到的山,统统都是绿的了!”
北京市长马上意识到总书记还有没看到的山,是荒山。于是,立即召集绿化方面的人员开会。
单昭祥当时提出先调研一下再定。随后,调研人员从房山的云居寺到平谷的海子水库考察了一圈,测得迎山面23万亩土地中,有4万多亩是裸露的山石,无法栽树。
对此,市里管林业的于志民说:“学桃洼,爆破造林,赶快组织人去考察。”
单昭祥带队去河北邢台考察爆破造林,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但邢台那里的山石是片麻岩,而北京4万亩裸露的山面是石灰岩。
于是,单昭祥就先在昌平和房山云居寺搞试验,小面积爆破造林。人们用钎子凿出洞爆破打出树坑,清出渣子,然后用背篓背土。一个树坑要背上十几筐土,一个春季浇了3次水,一连浇了3年。
头一年试验,树苗的成活率达到了90%多,大家觉得方法可行,就给市政府写了报告。
于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
用爆破造林的方法在3至5年内消灭4万亩裸山。
市政府决定每亩投入700元钱开展爆破造林,并且算了一笔账,一亩地投入的700元钱仅够炸药和树苗钱,凿洞的工人工钱、浇水钱等都没有。
后来,采取“谁的孩子谁背着”的办法自行解决。年复一年做下来,越做越有经验,树苗的成活率也越来越高。
单昭祥在北京市朝阳区当区委书记时,正值彭真主持市委工作。有一天,市委的赵凡向单昭祥传达了彭真的意见:
在机场路两侧各30米栽树,可以针阔结合,乔灌结合。
单昭祥说:“好,立即行动。”
于是,他们先在路两边栽了两行紫穗槐,长势非常旺盛。里面30米是东郊农场的土地,栽了好多桃树、葡萄、钻天杨、柳树等。紫穗槐长起来后,浓密的叶子遮挡得两边,形成了漂亮的景观。
后来,台湾歌手徐璐来北京开演唱会,下飞机就说:“北京的机场路绿化得实在是漂亮极了!”
机场路扩建改造时,有个日本友人亲自找到北京市市长说:“这条路无论如何不能破坏掉,我以日本人民的身份向你们建议保留这条路。”
因此,直到现在,“杨林大道”这个名字一直沿用下来。
可以说,在首都绿化史上,绿化老人单昭祥占有重要地位。他连续15年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首都全民义务植树劳动现场服务。任北京绿化基金会理事长至今,通过牵手、融资、共建基地、营造各种纪念林等方式开展各种绿化活动近30项,因此而荣获“中国绿色贡献终身成就奖”。
单昭祥常说:
绿色是生命的底色,我们这一代人要交给下一代一个什么样的产业?不是工厂,不是银行,不是高楼大厦,而是优美的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单昭祥是从20世纪50年代,由“红色事业”而转向“绿化事业”。邓小平倡导全民义务植树,单昭祥又全身心投入到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中。他出任首都绿化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职务期间,获得了北京“绿化老人”的荣誉称谓。
1982年,单昭祥主持首都绿化委员会工作。
首都绿化委员会与其他省绿委不同,管辖范围大,所有驻京的单位都管,包括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军委、驻军等。
北京市市长为首都绿化委员会主任,农业部部长、林业部部长、国家计委副主任、铁道部副部长、三总部首长都是副主任,共青团领导、妇联领导、北京军区司令员、卫戍区司令员为首绿委委员。
当时,单昭祥是首都绿化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首绿办都分头到军委、中央机关等绿委办征求绿化意见,召开座谈会,听取共青团、妇联绿委办的意见,然后将意见汇总形成一个方案下发到各军兵种军区、各部委,落实地块、人数等。
首都绿化委员会从1983年至1996年的十几年间,每年都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一次6000人参加的绿化表彰大会。
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人大常委、政协、共青团、妇联的领导都到会。北京市市长主持会议,国务院总理讲话,单昭祥宣布表彰名单。每年都表彰几十个关心、支持绿化工作的部长、副部长。
1994年4月2日,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到圆明园遗址公园参加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筹备植树活动时,有人提建议,说能不能找点学生来配合一下。单昭祥觉得挺好,就向北京市委作了汇报。
植树当天,学生们排好队,唱着少先队队歌迎接中央领导。前来植树的领导们刚一下车,学生们就亲切地欢呼“欢迎爷爷奶奶来植树”,气氛非常轻松活跃。
栽完树后,江泽民等应少先队员们的要求,写下了“植树育人”、“圆明沧桑”,“努力学习,当好接班人”等祝词。
1996年,已是75岁高龄的单昭祥从一线上退下来,积极组织筹建了北京绿化基金会,并担当理事长。
北京绿化基金会以改善和提高首都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提高公民绿化意识为准则,以培养和教育下一代为己任,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广筹资金,艰苦奋斗,在植树造林绿化工作上,为政府做了些拾遗补缺的工作。
从2001年起,在单昭祥主持下,北京绿化基金会集中抓了两项重点绿化工程:
一个是由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北京绿化基金会和河北省宣化县政府三位一体合作建造的“中信黄羊滩万亩治沙绿色工程”。
另一个是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北京绿化基金会和内蒙古多伦县政府合作开展的“治多伦一亩沙地,还北京一片蓝天”大型环保绿化公益活动。
其实,早在2000年春天,当第一次大的沙尘暴袭击北京的时候,单昭祥就想到了沙源肯定来自于黄羊滩。黄羊滩位于河北省宣化县东南部,系永定河上游一级支流洋河流域内一特大沙滩,总面积14.6万亩,据北京的直线距离130多公里,大风一起,沙尘暴飞到空中,两三个小时就到北京了。
如何能够治理好黄洋滩呢?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贾庆林请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军关注一下北京周边地区的绿化。王军找到单昭祥,让单昭祥找一万亩荒地给他造林绿化用。
单昭祥说:“北京界内现在已经没有这么大的面积可以植树了,但是,有个地方离北京100多公里,是直接危害北京环境的黄羊滩,就是路途远一点,环境艰苦一点。”
王军说:“那不怕,只要对北京生态环境建设有利就可以,我们研究一下。”
北京沙尘暴第二天,单昭祥带着人赶到黄羊滩,亲眼目睹了沙尘暴的肆无忌惮,当真是黑风头、黄风尾,三米开外看不到人影。
单昭祥当时攥紧了拳头发出誓言:
一定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绿化黄羊滩,改造黄羊滩,还首都以碧水蓝天。
经过两年多的实地考察,“中信黄羊滩万亩治沙绿色工程”启动了。中信公司先期投入500万元,3年全面治理黄羊滩。
2001年3月,种植杨树、黄柳等200多亩,但遇上了百年大旱,地表温度在60度至70度之间,鸡蛋放进沙里都能熟,一春要浇8次水,每一棵树防烫纸要包8次,解8次。
单昭祥在验收播草出苗率时,经常趴在地上一棵棵地数,风刮起的沙子不时地迷进他的眼睛里,他停一下,用手揉一揉,用衣角擦一擦,然后接着数。最后,成活率竟然高达90%以上。
为了保证所栽种的树木继续成活,宣化县委书记张志森在三方会议上,对县里的干部们下了死命令:“北京人来栽的树,必须保证成活,这既是为了北京,更是支援咱们宣化,谁要是出了问题,就让他到南山根下边凉快去”。
后来,14万亩茫茫黄沙已经变成了满目绿洲。在单昭祥的关照下,中信公司决定成立“中信黄羊滩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公司的造血功能,回报沙漠绿洲,以绿养绿,巩固绿化成果,解决了后顾之忧。
“治多伦一亩沙地,还北京一片蓝天——捐35元钱,献一颗爱心”的大型公益活动,是在单昭祥的运作下,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北京绿化基金会和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人民政府联合启动的,当年捐款总额超过百万元。
通过飞播种草、营造黄柳沙障、栽植樟子松等切实可行的办法,使治理区的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
多年来,哪里有绿色的召唤,单昭祥就走到哪里,那里就会播下绿色的种子。他不仅为首都绿化默默地奉献着,而且还为兄弟省市友好交往和国际间的密切往来而奔波。
他陪同北京市市长和有关部门领导在朝鲜大使馆举行过种植友谊树活动,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有关部门互建过“中吉人民友谊林”,与北京环保基金会合作从日本善邻协会和民间绿化协会引进资金,在北京十三陵营造了“北京环保志愿者生态林”,与日本“中日友好樱花会”合作营建了“中日友好樱花园”等。
单昭祥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领导才能,德高望重,令世人敬仰。2006年单昭祥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命名为“中国绿化老人”,同年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提名奖。2007年单昭祥被授予首都十大“感动之星”,同年被亚太环境保护协会评为“中华环保名流2007口碑金榜”。2008年单昭祥荣获“首届中国十佳绿色新闻人物奖”,同时荣获“中国绿色贡献终身成就奖”。
他所带领的团队——北京绿化基金会,也于同年12月被北京市公募基金会评估委员会评为中国社会组织最高等级“5A”级。
面对荣誉,单昭祥说:
我们就干了这么一点事,人民就给了这么高的荣誉和评价。我们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我们要继续努力,发挥余热,把绿化祖国,改善生态环境大业做好并传承下去。
第16章 王源楠帮助林农植树致富
1999年,评选领导小组经过认真细致的工作,评出了全国十大绿化标兵。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林业站站长王源楠,是这十大绿化标兵之一。
说起王源楠,那还要从20世纪50年代讲起。
那时,王源楠从南平林校毕业后,便开始了绿化大地的生涯,先是在沙阳苗圃搞试验,因表现突出又被林业局抽调到明市林业中学负责教学与建设工作。
1963年,岩前林业站成立时,他回到养育自己的大山中,努力实施绿化计划和林业科研项目。他认为要大力推动绿化荒山工作,就必须有优良的苗木,有好苗才能有好树。
因此,他千方百计争取资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苗圃基地。
后来,渔塘溪河套口5亩苗圃终于发出绿色的光泽,杉、松树苗儿使劲地生长着。
他将全部心血倾注在苗木的实验上,到现在苗圃已发展成为150多亩,一年可为社会提供20多个品种、300多万株苗木的三元区重要苗木基地之一。
他一直以绿化美化荒山为己任,针对当地实际,逐个山头奔波,制定荒山绿化规划,一边指导群众造林,一边提出“国家社队合作造林”设想,将群众未造成功的山地划归林业站造林,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路子,用自己的示范作用带动群众造林。
改革开始,他不遗余力地向农民宣传“要致富,上山去种树”的意义。
他深入乡村搞调查,跋山涉水搞规划,为林农的经济发展作导向工作。
此外,林业站是保护、发展森林、实施行业管理的工作站,又是普及林业科技的推广站,更是帮助农民兴林致富的服务站。
但林业站是靠国家拨款的纯事业单位,面对林区服务项目多、活动范围广而行政开支包干经费十分有限的状况,王源楠开始思索打破僵局的新思路。
他骑着那辆风雨中跟随他走遍千家万户的自行车,跑到各个村庄,向干部群众宣传“国家社队合作造林”的设想,积极推行他设计的宏伟蓝图,将群众不愿意造林的那些荒山承包下来,大力营造站有林。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的20多年间,他带领林业站员工造林不止,每年所造林木均达数百亩。同时采取高标准、高质量、集约化经营。
此后,站有林达到1.1万亩,森林蓄积量达13万立方米;已生产木材1.1万立方米,收入300多万元。
站有林的示范推动了岩前乡村集体造林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林业科技进步,大大加快了荒山造林绿化的步伐。同时,又积累了资金,为林业站今后高质量地开展综合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40多个春秋过去了,家乡的一座座“光头山”变成绿意葱茏的林海,一片片果园绿满枝头、硕果累累。
在他的大力宣传和林业站的示范推动下,岩前全镇每年平均更新造林8000亩以上,最多时达万亩以上。36万多亩林业用地已全部披上绿装,提前两年消灭了荒山。全镇森林覆盖率达82.7%,拥有活立木蓄积量210万立方米;全镇人均拥有林木达106立方米;实现连续16年没有森林火灾好记录。
全镇农民林业股份大大增加,每年从大山的“绿色银行”中可以支取总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人均林业经济收入达1300元。
他所营造的1万多亩站有林,其活立木量价值可达数千万元,主伐时可创造高达亿元以上经济效益。还有千亩果园已经挂果,150南苗圃苗木茁壮,400亩树木标本园生机勃勒,3000亩毛竹林泛着碧浪……
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求索、奋斗、创业。都缘于那个“绿色”的诱惑、那个献身绿色事业的心愿。
然而,由于长期忙于山头,生活条件差,早在1987年,王源楠便积劳成疾,住进医院。他的病被医生确诊为直肠癌。
面对病魔,他泰然处之,并以钢铁一般的意志战胜了死亡的威胁。在医院刚为他切除60公分病变肠子才10多天,他便在床上开始设计开发果园的蓝图。
一个月后他就溜出医院,奔波在林地山场。因劳累过度导致并发症,出院不到半年又再次进医院动手术。
手术后,他放弃了调进城里工作的机会,留在基层,一边听从医生指导,定期进行化疗,一边坚持工作,坚持上山绿化,用顽强的意志与病魔展开抗争。
为了探索绿化荒山与引导农户脱贫致富有机结合的路子,王源楠先后承当了20多项林业科研实验,他有17项林业科研成果分别获国家、省、市奖励,其中ABT生根粉推广应用获林业部、国家科委一等奖。
后来,王源楠虽然过了退休年龄,但仍留任林业站党支部书记,又负责进行花卉组培苗的攻关。
他穿着白大褂,在试验室内精心研究花卉的生长发育状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已成功地培育出蝴蝶兰、文心兰、大花惠兰、石斛兰、百合、金钱莲等10多个品种的组培苗。这些花卉品种试验成功,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又寻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他的突出贡献,1999年12月,省林业厅发出《关于在全省林区系统开展向王源楠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2000年4月,中共三明市委做出《关于在全市开展向王源楠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2002年5月,王源楠已正式退休,但为了他的绿色梦想,他自筹资金创建了30多亩苗圃基地,并培育出30多种珍稀树种苗木及花卉,继续向林农推广、提供优良绿化树种苗木及花卉,并无偿为林农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让林农快速获得经济效益。
第17章 牛玉琴将荒沙变成绿洲
1999年8月4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了全国十大绿化标兵表彰大会。陕西省靖边县东坑镇农民牛玉琴出席了大会,她被评选为全国十大绿化标兵之一。
20多年来,这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凭着战胜沙害的坚强信念,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茫茫沙海里植树近2000万株,将7300多公顷荒沙变成了绿洲,将风沙逼退10多公里,被誉为“治沙女杰”。
从“一棵树”到2700万棵,从11万亩茫茫荒沙到林草覆盖率达80%,陕北治沙英雄牛玉琴创造出惊人的奇迹,国家林业局拨专款在她的院子里修建起“牛玉琴治沙博物馆”。
“全国十大绿化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治沙英雄”、“全国劳动模范”、“联合国优秀林农奖”……从她所在的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到联合国,她共获奖46项,成为获奖最多的中国农民。她还是全国十届人大代表、党的“十七大”代表。
面对这些荣誉,牛玉琴却说:
我治沙种树,不是奔着这些荣誉去干的。最初就是为了吃饱肚子,摆脱贫困。把荒沙治绿了,党和人民肯定我,给了我这么多荣誉。其实,这是我的责任,我要当好致富的带头人,沙漠绿化的带头人。
说起牛玉琴治沙的成就,那还要从1982年说起。
那时靖边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她家只分了些沙边边地。牛玉琴和丈夫张加旺先用架子车拉来好土盖在沙漠上,然后施肥种粮,但肆虐的西北风有时一夜就能把改良好的地覆盖成沙漠。
为了挡沙,两口子试着在地畔种了几棵树苗,没有想到全部成活。对此,牛玉琴喜出望外,将她的地边全部种上了树,树长起来了,沙挡住了,庄稼丰收了,做饭用的烧柴也有了。
1983年,她又在地上打主意,沙漠上可以栽活树,而种树有多种收益,但是,她不敢栽,怕政策变。
1984年冬天,靖边县决定将全县的荒山荒沙划拨到户,承包治理。牛玉琴和丈夫商量,咬咬牙承包了1万亩荒沙,开始一棵棵地种树。
1988年丈夫因病去世。但牛玉琴并没有倒下,她带领3个儿子和儿媳及孙子继续植树治沙,后来又承包了10万亩荒沙,并将它们全部披上了绿装。
牛玉琴是中国妇女的骄傲,但她是“富林子、穷劳模”。她的11万亩林子价值已愈几千万,生态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淳朴的牛玉琴仅仅是想“把沙堵住,让沙子不再来压庄稼苗苗,这样就能吃饱肚子”的朴素念头,开始了家庭承包植树种草。而这却使她走出了“人进沙退”的第一步,从此便一发不可收。
20多年来,牛玉琴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累计投资860多万元,植树2700多万株,种灌木4000亩,搭障蔽900多万米,使11万亩荒沙得到治理,林草覆盖率达60%至80%。
在牛玉琴成了全国治沙劳模后,为支持全村人治沙,她将自己培育的万株树苗无偿支援给乡亲们,她又在省里争取了19万元资金,为金鸡沙村架通了高压电。
她组织本村农民打机井30眼,改造了3000亩水灌田,使本村农民人均收入大大增加。她又向水利部门争取资金5万元,为金鸡沙村32个村小组安装了自来水。
牛玉琴还个人投资30多万元,搞起了移民工程,将山区的24户特困户移到本村,她为移民平整了水地,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将24户移民加入了她的治沙行列;同时她为本村380多户村民安装了电话。
治沙使牛玉琴债台高筑,但她育树不忘育人。她说:
沙区人苦,苦在有沙;沙区人穷,穷在没文化。
于是,在生活刚刚有点好转时,她便拿出了家中仅有的1万多元,又向银行贷款1万多元,建起了“旺琴小学”8间校舍,使周围的孩子都能够就近上学。
接着,她又多次上省城争取到190万元资金,修建起了2600多平方米的乡级一流中学。牛玉琴将林地作为德育教育基地,每年植树季节,都要带领全校师生去沙漠植树造林。
金鸡沙村到东坑乡的那条12公里的烂路,成了牛玉琴的心病。每年乡亲们都眼睁睁地看着收获的玉米、土豆而发愁,运输的拖拉机常常陷入沙土中动弹不了。
牛玉琴决定利用她的影响力,要钱修路。她上到北京国家林业总局,下到陕西省委、省政府、省林业厅、榆林市委市政府以及县委,四处“募捐”到500万元钱。终于修出了一条12公里长的柏油路,为当地五村一场的两万多农民打开了致富通道。
2002年,江泽民和朱镕基分别到陕北考察工作时听说她的事迹后,派专人前去接她,亲切接见了她。当时的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也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了全国“十大优秀共产党员”牛玉琴。
她的故事,被拍成电影《一棵树》和电视连续剧。
牛玉琴不仅仅为11万亩荒沙披了绿,更重要的是,她那“狂风吹不倒,苦难压不倒”的精神,感动了中国。
她无言的举动,带动了身边一大批农民。于是,在牛玉琴的带动下,家家开始治沙,而且越来越多的农民,走进了治沙队伍。
第18章 王树清建设护城林网带
1999年8月4日,全国十大绿化标兵之一的黑龙江省拜泉县县委书记王树清,出席了全国十大绿化标兵表彰大会。
说起王树清,那还要从1981年来说。这一年,王树清担任了拜泉镇党委书记。他向县委立下军令状,用5年时间建成护城林网。
有人劝他:“前人栽树,后人乘凉,5年时间你干啥不比栽树出政绩?”
王树清不为所动,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绿色事业。起初,有些农民觉得种树占地、费工、费钱,动辄把挖好的树坑填平、栽好的树苗偷偷拔掉,王树清就带人再栽一遍。
为了护树,有时他就在地里过夜。一次,王树清正领人栽树,忽然来了一群人,其中一个举着镐要刨树。
王树清怎么劝都不行,情急之下大声吼道:
你们要刨树,先刨我王树清!
来人终于放下了镐头,小树得救了。
经过4年苦战,王树清和全镇干部群众植树56万株,提前一年建成了全长90公里的护城林网,光秃秃的县城终于变绿了。
1984年,王树清升任拜泉县副县长。三道镇利华村是他抓造林的一个点。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个村民栽多少树,他就栽多少树。
在王树清的带动下,两年后利华村面貌大变,林成网,田成方,绿树绕村,成为全县的植树样板村。
1986年,担任县委副书记的王树清提出,建设以林业为主体的生态农业设想,并正式写进县域的经济发展规划。
王树清担任县长、县委书记后,下乡植树的习惯仍然没有变。他抓植树质量从不含糊,水浇得足不足,坑挖得够不够深,他一眼就能看出来。走到哪儿,他一站下,准是质量有问题了。
可以说,此时的拜泉虽然没有一个专职护林员,但却没有一个人偷砍树。
拜泉人都说,全县人民都是护林员,王树清是“一号护林员”。
他在全县推行树木管护责任制,哪个单位种的树就挂上哪个单位的牌子,写上责任人的职务和姓名,如果发现死树了就对责任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
只要是他发现的问题,总是亲自处理。国富乡的樟子松容器种植法可以把树木成活率提高到近100%。
一次检查结束后,王树清不放心,试着拔出一棵,发现树根没有用容器袋。
于是,王树清便虎着脸把乡党委一班人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责令他们按要求重栽一遍。
1999年,民乐乡一条林带被毁。对此,乡党委书记为了逃避处罚,竟指使人就地掩埋树桩。
王树清下乡检查工作时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便提请县委常委会讨论,并做出决定,给这位党委书记撤职和降级处分。
第19章 周兴仁开荒造林奉献终身
1999年,全国十大绿化标兵之一的湖北省钟祥市磷矿镇农民周兴仁,12年开荒造林5500亩,创造了价值300多万元的财富。他身患绝症,仍扶贫帮穷,无私奉献。
这个故事还要从1983年秋说起。
那时周兴仁主动辞去磷矿镇前小河村窑厂和矿粉厂厂长职务,要求到华山观开荒造林。
每天清晨4时30分,周兴仁便和妻子扛上镐锄上山。他有腰疼病,时间一久,只能跪在地上挥镐舞锄。膝盖磨破了,血痂结了一层又一层,双膝磨出厚厚的老茧。为了节省开支,他挖树窝全凭一双手。
日复一日,30厘米长的挖锄磨得只剩下10厘米,新买的铁锹用得像锅铲。
12年里,周兴仁一共磨平了112把挖锄、铁锹和十字镐。
栽树不易,管理更难。祭祖坟是最难管的火灾隐患。周兴仁对华山观280个有主的坟墓一一登记造册,并挨家挨户提醒人们上坟时注意防火。
扫墓时节,周兴仁便带着老伴、孩子,把每座坟周围的茅草割光,再用喷雾器喷湿。
清明、除夕之夜,周兴仁一家人等所有扫墓人走尽,再仔细检查每座坟的火灾隐患,吹熄坟墓上一盏盏灯烛。在10多年的时间里,周兴仁和妻子没在家度过一个完整的除夕夜。
尽管周兴仁想尽办法防止山火,山火仍时有发生,12年来共发生山火12起,烧毁周兴仁的树林400多亩。为扑山火,他和老伴先后3次身负重伤。
1990年7月,周兴仁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周兴仁跟老伴商量:“如今我是党的人了,共产党员心里要装着别人,村里那些困难户,咱不能眼睁着不管哪!”
随后,周兴仁先后收留了一批困难户,扶持他们走出一条种养结合、垦荒造林的致富路。
10多年来,周兴仁开荒造林共开支5.7万元,可他从没卖过一棵树,而是靠开荒种地、喂养牛羊的收入及贷款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和造林开销。
1994年7月,他去医院查出自己得了癌症,但手术钱还没着落。债主听说他得了癌症,怕人死债灭,纷纷登门讨债。
老伴流着泪说:“兴仁哪,救命要紧,咱就卖点树度过眼前难关吧。”
而周兴仁还是那句老话:“不能卖树!”
儿子实在看不过:“爹,啥年代了,社会的价值观都变了,你还这样跟自己过不去,谁理解你?”
周兴仁说:“不管社会价值观咋变,共产党无私奉献的本色不能变。”
最后,周兴仁只得卖掉换油吃的100公斤芝麻、250公斤口粮,卖掉了15头牛、30只羊,还了一部分债,凑足了2000元到市人民医院住院。
可是,医院规定要收3000元押金。周兴仁犹豫半天,只好掏出“钟祥市十杰党员”荣誉证书,颤抖着递给医生:“大夫,我眼下实在拿不出钱,用这个作担保,行不行?”
“您就是造林英雄周兴仁?了不起!”医护人员肃然起敬,破例只收1500元押金,优先给他做手术。
要上手术台了,周兴仁对妻儿反复叮咛:“我这病不轻,如果死在手术台上,你们一定要记住我的话,山上的树是留给后人的,一棵也不准卖。治病花的钱,想别的办法还。不然,我死不瞑目!”
手术成功了,周兴仁重返华山观。与此同时,周兴仁的事迹在湖北农村也引起强烈反响。
钟祥市委号召全市党员和百万人民向周兴仁学习,发扬周兴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钟祥市委和市政府为这位普通农民竖起一座功德碑,称赞他是当代农民的光辉典范。
第20章 马永顺发誓要让青山常在
1999年8月4日,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退休工人马永顺被评为全国十大绿化标兵之一。
他原本是东北林区当伐木工人,但却在绿化建设中尤为突出。
1948年冬季,他一个人完成了6个人的伐木量。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铁力林业局依吉密林场主任、铁力林业局副主任。是党的“十大”、“十一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20世纪50年代曾创造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流水作业法,在全国各林区推广应用。先后11次被评为黑龙江省、东北森林工业总局劳动模范。1956年、1959年两次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马永顺一生中获得过许多荣誉称号:“伐木能手”、“林海红旗”、“森林巨子”、“当代愚公”。
早在1959年,全国群英会上,马永顺受到了周恩来的亲切接见。
周恩来问:“马永顺同志,你今年多大年岁呀?”
“总理,我46岁。”马永顺兴奋地回答。
周恩来朗声地笑道:“46岁,还是小伙子嘛,你是来自东北林区的劳动模范,你们林业工人是很辛苦的……你们不光要多出木材,出好木材,同时还要多造林,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马永顺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促进“青山常在”贡献力量。
从1960年开始,每年春天造林季节,马永顺每天清晨上山,赶在正式上工前和下班后的时间植树造林。中午休息时,他也抓紧多栽几棵树。
有一年,马永顺在鹿鸣林场造林,踩着一根倒木过一条小河时,脚下一滑掉进河里。他被水冲出10多米远才拼命游到对岸,手里拎着一条装满树苗的麻袋,却没撒手。
具有高度责任感的马永顺,不仅积极造林,还认真护林,看到树苗受到损坏,就像伤了他的心肝肺似的,立即采取保护措施。
一次,马永顺乘车外出办事,途经建设营林所南山,想起一年前在这里栽了200多棵树苗,就让停下了车。
他上山一看,林地被挖了一个大坑,50多棵落叶松小树被修路挖土给毁坏了。他既心痛又气愤,回到铁力,立即找到局长“告状”,制止了修路毁林的现象。
马永顺说:
我已向大山许了愿,只要身子骨不散架,就要上山造林。
每年,他不仅亲自带领全家人上山造林,别的林场造林,只要他知道了也都赶去参加。这些年,他亲手在林场造的林子就有300多亩。
在他的精神激励下,马永顺所在的林场累计造林1000多亩。“青年林”、“三八林”、“红领巾林”、“个体林”、“奉献林”、“老有所为林”遍布山脚下、山坡中、山头上。仅1999年,该场就造林4700亩。
谈起森林资源减少,生态失去平衡时,马永顺心里就隐隐作痛。
1991年夏,大兴安岭林区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之巨。马永顺感悟到,人类不能总是向自然索取,应该把向自然的索取还给自然,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护自己的生存空间。
他常说:“可不能吃祖宗的饭,造子孙的孽呀!”
马永顺望着一片伐光了的远山,感慨地说:
虽不能要伐木工负责,可我总觉得我多伐木既是贡献,也是欠下了大山一笔“账”呀。
我以前采伐了3.65万多棵树,今后我要上山栽树,还上这笔“账”。
自1960年,马永顺40多年种树不止。1991年,马永顺已是78岁高龄的人了。他掐指算了一下,还差近千棵树没有还上过去的采伐“欠账”。
这年春节,他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动员全家每年都要跟自己上山造林。
1991年5月1日,马永顺带领一家三代18口人组成马家军,来到荒山坡上植树造林。
经过全家人的努力,在荒山坡上栽下1500多棵落叶松树苗。马永顺栽树的数量超过了他过去的砍伐数量,他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1998年8月31日,朱镕基在东北灾区进行考查,他在会见全国劳动模范马永顺时说:
我这次来东北,看到这么大的洪水,就想起了马永顺同志。
你这一辈子干了两件好事。当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你是砍树劳模;当国家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时候,你是栽树英雄。我们都要向你学习。
此后,到1999年,全家人在荒山上栽植树苗已达5万多棵。
第21章 刘士和争做生态建设者
1999年8月4日,被评为全国十大绿化标兵之一的刘士和,是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林业局局长。
组织上决定让刘士和担任敖汉旗林业局局长,那还是1993年8月。
刘士和皮肤黝黑,比较随和,给人的感觉十分憨厚老实。他多年在基层林业部门工作,参与防沙治沙和植树造林工作。
在上任之初,刘士和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他问自己:我没真正从事过林业工作,这个担子,能挑起来吗?
他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进入90年代的敖汉旗林业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已获得“全国林业建设先进县”、“全国治沙先进县”、“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怎样才能使敖汉的绿色事业更加出色呢?在发展林业过程中,刘士和始终坚持科技造林先行,注意科技造林和林业技术推广。
刘士和经过调查研究,确定了四大主攻方向:消灭荒山、绿化荒滩、开发荒沟、治理荒沙。
刘士和知道,在这短短的16个字后面,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但是,从小就和父辈们一起饱尝风沙、水土流失之苦的刘士和狠下心来:“植树造林,让敖汉绿起来!”
在敖汉旗任林业局长期间,刘士和不断创新、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为消灭荒山、绿化荒滩、开发荒沟、治理荒沙。同时,他和林业工人一起带饭在沙地上吃,过起了“一口干粮一口风,一口凉水一口沙”的工地生活。
一天造林下来,嘴里、鼻孔里、耳朵里、头发里、衣袋里全是沙子。
当时流行的一句玩笑话是林业工作者的真实写照:“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烧炭的,到跟前一看,原来是林工站的。”
正是这股对工作的热情,为赶工程进度,使得刘士和在家人生病的情况下都顾不上到家中探望,他依然是坚持工作。
经过几代人前赴后继,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几十年如一日与风沙干旱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大力实施造林种草、围封禁牧、流域治理、水源工程配套等综合治理措施,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终于使青山变绿、水源净化,遏制了沙化。
对此,刘士和说:
为祖国绿化事业做工作,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
到1999年末,敖汉旗变的山清水秀,如同换了人间,受到世界的瞩目,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生态建设五百佳”,而刘士和自己也获得了“全国十大绿化标兵”、“全国林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各种荣誉称号。
2000年,他调入赤峰市林研所,任林业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副研究员。
他长期工作在林业生产、生态建设和科研一线,具有极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是一个生态文明饯行者。
在刘士和的带领下,赤峰市研所全体科技人员深钻细研、埋头苦干,科研积极性和自主创新意识空前高涨,为赤峰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作着积极的贡献。
他大胆改革、强化管理,并将该单位建设成为2001年全国林业科技大会上,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受到表彰和奖励的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他参加的诸多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国家、自治区和市、厅级奖励,有的科研成果还填补了区内空白。
到了21世纪,赤峰市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据赤峰市建国以后气象资料显示,赤峰市年平均沙尘数比历史平均低89.3%,平均风速每秒降低0.52米,沙尘暴天数下降60%。过去风沙弥漫的赤峰,如今已成为全国十佳卫生城。
面对成为卫生城的赤峰市,刘士和说:“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赤峰人加入到保护家园、保护生态,实现生态立市的行动中来。老百姓已经真正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为自己的生活、发展创造条件,为子孙后代留一条生路,这是好事。”
2008年,刘士和成为奥运火炬手后说:“我是一名林业科技工作者,能成为奥运火炬手,我感到非常自豪。我将高举奥运火炬将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和人类文明,传遍祖国,传遍全球!北京奥运是伟大的中华民族骄傲,让我们共同努力,办好绿色奥运,促进生态文明。”
第22章 温茂元用科技营造示范林
1999年8月4日,被评为全国十大绿化标兵之一的温茂元,是海南省桉树技术推广总站副研究员。
1964年毕业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毕业后在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工作。1992年1月调入海南省林业局省桉树技术推广总站工作。1993年到2002年主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热带人工林营造示范区”任项目组长。获得农业部、林业部一、二、三等奖共7项。
早在1998年,应用扦插技术,引种国外速生高产的桉树良种,建立相当规模的示范林和示范中心苗圃。
儋州林场位于海南的西部沿海,大片示范林,挺拔美观。其中于1994年第一批营造的示范林,树高已有15米多,树干笔直白中带青绿色,高入云天,树干的平均胸径已达11.5厘米。
而在示范林对面就是一大片儋州林场原来种植的普通桉树,已10多年了还是“小老头树”,树干曲里拐弯,胸径不足10厘米,平均树高不到14米。
此项目的负责人就是温茂元,对此,他说:“示范林平均每年一亩至少可生产1.5立方米木材,而一般的桉树林平均每年只生产0.6立方米木材。由于桉树是制造纸浆的优质原料,历年来过度的砍伐破坏了森林资源。现示范林的成功展示了桉树人工林大面积速生高产的前景,既可多产木材满足市场需要,同时又减少了对热带天然林的砍伐压力,为热带森林的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可以说,这一项工作在海南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个项目是由国际热带木材组织资助、由海南省林业局和中国林业科学院具体实施的,自1994年正式立项以来,进展迅速,现已建成两万多亩热带人工示范林;与之相配套的是一个年生产能力300万株苗木的示范中心苗圃,已扦插繁殖出尾叶桉、赤桉、细叶桉、杂交桉、刚果12号桉等15个优良树种42个无性系。
1997年12月下旬,国际热带木材组织组织了60多位各国林业专家来儋州示范区考察,专家们惊叹于这里取得的惊人成绩,给予了很高评价。
苗圃由9个作业区组成,实施取枝、扦插、移苗、容器和基质加工、基因保存等一整套桉树枝条扦插繁殖的新技术。其中,扦插大棚和容器的改良、扦插基质和生根剂的新配方等,都属于突破性的,它改变了扦插的常规方法,使桉树扦插的生根率从原来的70%左右提高到90%以上。
温茂元精心种植的一大片桉树林,特别漂亮,里面的几万株刚果12号桉树,几乎长得一样刚直挺拔和粗壮。
原来它们都是“克隆”于同一株由温茂元精心选育的长得最好的植株,温茂元取它的枝条建成采穗圃,用扦插方法繁殖了一批又一批,共有几十万株。
2005年6月21日,温茂元在参观儋州、昌江、临高等地的桉树种植示范点时,指着桉树林下茂盛的植物告诉记者,他曾经对全省的桉树做过一次调查,“桉树林下不长草”的提法并不准确,全省的桉树林地只有约5%不长草。
海南于1917年引种桉树,已有88年栽培种植历史。经温茂元等人调查发现,桉树林下植被类型有四种:其一,桉树与小乔木、灌木、草木、藤木植物伴生的植物群落,这类占50%以上;其二,桉树与小灌木、草本植物伴生的植物群落,这类型占30%以上;其三,桉树与草木植物伴生植物群落,这种类型占15%;其四,桉树林下长草很少或不长草,这种类型约5%。
温茂元曾经到多处实地调查,大部分桉树林下是生长植物的。他在临高县波莲乾彩管理区干校坡公路两侧调查,这里1985年营造隆缘桉速生丰产林,林下生长着30多种植物,植被覆盖率80%。
就是这样,温茂元在他的科研领域为国家的绿化建设作着自己的贡献。
第23章 张正东坚持与树木相伴
2007年3月,荣获“全国造林绿化标兵”称号的张正东,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亲切接见。
全国造林绿化标兵、临泽县林业局副局长张正东扎根林业战线15年,与风沙抗争,与树木相伴,用青春和汗水谱写着一曲永不褪色的播绿之歌,被老百姓喻为瀚海播绿舟。
在北京开完会的时候,参会人员有的去了长城,有的去逛故宫、公园,而张正东直接回到造林绿化现场。朋友们说:“你傻呀,出去了干吗不好好玩几天再回来。”
可他却说:“现在正是造林的最佳时节,如果错过了,成活率就无法保证……”
可以说,他整天奔波在造林现场,想得最多、做得最多的就是确保每一棵苗木栽下去就能成活。在林业战线时间长了,张正东和树木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他觉得每一棵树就是一个生命,就像自家的娃娃一样,树木在生长,它是有情的,它的生态效应、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和体现在社会上的价值都是非常高的。
有时候看到一些树木因为管护不当导致死亡,张正东的心里也像针扎了一样难受;同样,看到自己亲手参与栽植的树苗一棵棵长成绿海一样,对他这个林业人来说,自然是莫大的欣慰。
位于扎尔墩滩的5000亩红枣长廊,是当年临泽县实施的一个大型造林绿化项目。项目划分给一些私营业主实施,由县林业局具体负责规划、设计、现场监理、技术指导等工作。从前一年的9月到现在,张正东几乎每天都要来这里一次。
私营业主刘德山对张正东充满了感激:“人家张局长和我们的造林工人一起干活,一起栽树,如果没有他的技术指导,恐怕我们栽的树活不了多少。”
张正东相继负责完成了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重点公益林、防沙治沙、湿地保护等多项林业工程。
张正东的踏实、敬业与干劲被周围的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县林业局林果中心主任窦长军说:“张局长吃苦精神比较强,不论是什么工作、什么时候,他都能和我们一起工作,坚持在造林工程的第一线,对所有的事情都能亲自到现场上考察得到第一手资料。”
县林业局工人雷小英说:“他代表着我们林业群体的一种愿望,我们身边能有这样好的领导,都比较心服。”
数据显示,建国初期,临泽县森林覆盖率不到5%。到2007年,该县森林覆盖率已达到12.6%。大规模的造林绿化使昔日黄沙翻飞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一片片绿洲,县境内已呈现出沙退人进的喜人局面……
在这些成绩里,张正东个人的绿化工作虽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也许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因为有无数个像他这样信念坚定的林业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与执著追求,我们的热土才会变得如此绿荫葱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