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绿色河山:全国蓬勃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
李静轩

第一卷 决策宣传

第1章 毛泽东就绿化做出批示

毛泽东指出: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

邓小平特地找到了万里,心情沉重、神情严肃地说:“最近的洪灾涉及林业,涉及木材的过量采伐。看来中国的林业要上去,不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不行。”

江泽民说:“植树造林,是造福今人和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要加强宣传,提高全体公民植树的自觉性。”

1955年12月,毛泽东就绿化工作做出批示:

在12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山荒地,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上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

毛泽东还曾指出:

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

新中国刚刚成立,第一代中央领导人所要面对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改变因长期战争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

对此,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植树造林为主,以加强林业建设为重点,以消灭荒地荒山、改变自然面貌为目标,开展务实有效的绿化祖国、修复生态、保护环境、调控资源、防治病虫害等工作。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头几年的工作重点,也是尽快修复生态和改善环境的中心环节。

1956年3月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致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的贺电》中,向全国人民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

1958年8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北戴河会议上的讲话说:

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

1958年11月6日,毛泽东在中央领导人、大区负责人和部分省、市委书记参加的会议上的讲话说:

要发展林业,林业是个很了不起的事业。同志们,你们不要看不起林业。

1958年,毛泽东针对生态环境、尤其是对森林造成的破坏,提出了目标和任务:

一切能够植树造林的地方都要努力植树造林,逐步绿化我们的国家,美化我国人民劳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毛泽东还提出:

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把我们伟大祖国,逐步建设成为三分之一为农田,三分之一为牧地,三分之一为森林的社会主义美好江山。

这是一个宏伟的蓝图。据科学理论,一个国家森林覆盖面积达到30%以上,并分布均匀,就可以形成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就能减少自然灾害,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此外,毛泽东曾在《关于加强山林保护管理、制止破坏山林、树木的通知》的批语中,对森林资源给予高度肯定:

森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资源,又是农业生产的一种保障。积极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对于促进我国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959年3月27日,在《人民日报》登载的《向大地园林化前进》上,毛泽东提出了“实行大地园林化”的任务,为后人描绘了绿化祖国的宏伟蓝图。

第2章 中央号召青少年植树造林

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其中规定:

到1985年,全国植树造林要保证达到成活4亿亩。要集中力量抓好西北、华北、东北万里防护林体系,华北、中原、东北等地的农田林网化和四旁绿化,长江以南10省的速生用材林,南方、北方的经济林基地,东北林区的迹地更新等5项重点建设。

文件要求全国青少年,应当在祖国的战斗中,充当主力军,打攻坚战,成为一支英勇的突击队,为完成和超额完成植树造林任务,为早日建成北方“绿色万里长城”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个任务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光荣而艰巨的。

全国五届人大《政府报告》充分阐明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速度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提出要争时间,抢速度,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

全世界森林面积占陆地面积平均为22%,平均每人占有森林12亩,而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却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每人平均只有森林2亩左右。

党中央为了改变我国林业的落后面貌,根据新时期总任务,要求在本世纪末,把一切人力所能及的荒山荒地都种起树来,逐步实现毛泽东关于“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宏伟遗愿。

共青团中央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对各级团委提出植树造林的总体规划,要求各级团组织、共青团员和青少年做好以下几件事:

第一,要订好规划。

各地每年造多少林、在什么地方种、种植什么树,林业部门都要有计划。

各级团的组织、特别是基层团组织,要根据林业部门的要求,经过调查研究,搞个长计划、短安排。每年除了组织青年参加党委统一组织的营造防护林带、用材林、经济林和农田林网外,还可以根据本地情况和青少年力所能及,组织他们沿海、湖造林,绿化江河两岸,营造铁路、公路林网,绿化和美化工厂、学校、机关、街道。

制订规划既要解放思想,敢想、敢干,又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还要把规划要求落实到青少年身上。

发动青少年订立植树造林小计划,可以个人保证条件,明确自己植树造林的任务、质量要求和育林护林的责任,把植树造林变为广大青少年的自觉行动。

第二,要抓好突击活动。

造林季节里,在充分做好思想和物质准备的基础上,广泛组织青年造林突击队,开展造林日、造林突击周活动。

1979年2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讨论通过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每年植树节前后,共青团都要组织青少年开展大规模的植树活动。

过去,一些地区营造了“青年林”、“共青林”和“少年林”,对于激发青少年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增强他们育林护林的责任感,起了很好的作用。

在有条件的地方,要继续组织青少年造“青年林”、“共青林”和“少年林”。

城镇青少年,要按照城市建设规划的要求,在“四旁”和一切宜绿化的闲散土地上,都种上树、栽上花或铺上草皮,把城市打扮得更加美丽。

第三,要组织好技术学习。这是提高植树造林质量,保证成活的关键。

除了组织青年学习和掌握当地传统的先进的造林技术以外,还要大力组织青年学习和运用现代科学林业技术知识。

现在外国在选用速生良种、容器育苗、机械整地、播种、栽植和科学育林、护林等方面,都有许多先进的技术。要积极学习、推广适合我国情况的一切先进造林技术和经验。

各级团的组织,特别是县、社团的组织,要紧密配合林业部门,举办各种类型的林业技术学习班,传授科学造林的技术知识和先进经验,培训青年造林骨干。

广大青年应根据林业建设的需要,因地制宜,积极组织各种林业科学实验小组,广泛进行林业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

战斗在国营林场和社队林业专业队中的广大青年,在这方面要起带头作用,要刻苦学习钻研现代化林业科学技术,向林业机械化、自动化、管理科学化进军,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使自己成为又红又专的林业专家、能手,积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第四,要搞好良种采集和育苗。

我国宜林地区很广,造林任务很重,光靠专业育苗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造林运动的需要。

青少年们要发扬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自己动手采种、育苗。大力选用乡土良种,积极引进外地良种。过去团组织、青少年之间开展赠送优良树种和果树种苗的活动,对于植树造林群众运动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这个活动应该继续提倡。

凡是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农村团支部和少先队组织,都要建立“青年苗圃”、“红领巾苗圃”,做到计划、人员、种子、圃地、措施五落实。

要加强苗期管理,培育大苗壮苗,为大规模植树造林解决苗源,为长期绿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第五,要做好抚育护林工作。

俗语说:“造林一时,管护一世。”要接受一些地方“年年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的教训。

要组织青少年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和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制止乱砍滥伐的布告》,广泛进行爱林、育林、护林、管林的教育,把爱护树木作为对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道德风尚教育的一项内容,树立保护树木、人人有责、护林光荣、毁林可耻的新风尚。广大青少年要成为遵守森林法的模范,当好护林的哨兵,坚决同违反法令、破坏树木、毁坏森林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对于青少年林,要建立分片管理制度,加强抚育管理,促进生产。

向绿化祖国进军的战鼓已经擂响了,全国青少年要在绿化祖国的战斗中大显身手,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把毛主席的“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伟大号召,变为光辉的现实。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改造自然,造福人民,建设美好幸福生活的一项伟大事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事实表明,森林对于人类生活,对于生产建设,对于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据说,一公顷森林一天可以放出730公斤氧,能满足973个成年人的一天需氧量,即每人拥有林地10平方米左右,就可以保持大气含氧量的稳定平衡。

森林对空气有过滤、吸收灰尘和吸滤各种毒气的能力,能使空气净化。每公顷云杉、松树每年收集空气中灰尘分别约为32吨、36吨。搞好城市绿化,不但可以美化城市,而且能够降低噪音,消除空气污染,保护环境。

因此,森林对于人类的生存和人体的保健起着重要的作用。

森林是农业的重要保障。它能够调节气候,改善自然环境,减少风、沙、水、旱等自然灾害,使农业高产稳产。

森林能在土壤中贮蓄大量的水分。树木根深的森林土壤估计每平方公里可贮存水5万吨到20万吨。河川上游有森林,就可以含蓄水源,清水长流;山坡上有森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

正如百姓所说:“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就吞,雨少它就吐。”

森林还是农村木料、肥料、饲料和燃料的重要来源。许多树木的枝叶和果实是很好的饲料。

一些木本油料树种如油茶、油桐、乌桕等,既可榨油,剩余物又是很好的肥料和农药。紫穗槐的枝叶是很好的饲料、肥料,每千斤紫穗槐嫩枝叶的肥效,相当于60多斤硫酸铵,15斤过磷酸钙或200斤饼肥,因此它有“绿肥之王”之称。

由于森林对农牧业生产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和效益,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农业的保姆。

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工业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木材都要由林业来解决。

解放以来,我国森林工业为国家提供木材8.1亿立方米,各种人造板510万立方米,还生产了大量的林副产品。

全国有林化企业500多个,林化产品600多种,解放以来为国家积累大量资金,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有了茂密的森林,还有利于战备。一旦打起仗来,上能防空,下能屯兵,能更好地消灭来犯之敌,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

由此可见,林业建设关系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第3章 邓小平提出全民义务植树

1979年2月23日,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林业总局局长罗玉川提请审议《森林法(试行草案)》和对“决定以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进行说明后,大会予以通过,并决定:

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我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

到了1981年,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真正红红火火的开始了。

这年夏天,四川、陕西等地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水灾,长江、黄河上游发生了特大洪峰,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这场无情的特大水灾引发了邓小平深重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他十分惦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危,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1981年9月,邓小平特地找到了万里,心情沉重、神情严肃地说:

最近的洪灾涉及林业,涉及木材的过量采伐。看来中国的林业要上去,不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不行。

接下来,邓小平便进一步把经深思熟虑的想法和盘托出:

是否可以建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一项议案,规定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中国公民,每人每年都要种几株树,比如3至5株,包栽包活,多者受奖,无故不履行此项义务者受罚。

总之,要有进一步的办法。

不久,邓小平的这项重要建议马上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1981年10月19日和11月9日,中央书记处连续两次召开会议,对贯彻邓小平关于植树造林的谈话精神,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深入讨论的结果是,一致同意邓小平的意见,并由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草案)》。

1981年12月13日,根据邓小平的倡议,在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决议”指出:

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

“决议”号召:

全国各族人民要以高度的爱国热忱,人人动手,每年植树,愚公移山,坚持不懈全民总动员,积极投身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伟大事业当中。

第二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

1982年的植树节,邓小平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

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和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开始在全国实施。一场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成效最为显著的义务植树运动在中国展开了。

1984年9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其总则中规定:

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森林法》把植树造林纳入法律范畴。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各地适合植树的时间也不尽一致,因此许多省、市还规定了自己的植树日。

全民义务植树开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不论工作有多忙,不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外地,都认真履行公民应尽的植树义务。

统计显示,自1982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来,中国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104亿多人次,累计义务植树492亿多株。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生态状况的改善。

在这个运动启动之前的1981年,中国森林面积为17.29亿亩,活立木蓄积量为102.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2%。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国森林面积已达到26.2亿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1%。在世界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

从1981年12月开始,中国实施“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林保护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在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发行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以此来纪念和鼓励人民群众进行绿化植树活动。

2000年底,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达16.5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提高到6.52平方米,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1亿公顷。

第4章 江泽民高度重视西部绿化

1990年9月23日,在全国绿化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召开之际,江泽民、李鹏在致这一次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工作会议的信中,提出了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思想。

其信内容如下:

值此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之际,谨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通过你们向奋战在防沙治沙第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科研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致以亲切的问候!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沙区广大干部群众和林业、水利等战线的科技工作者,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与沙漠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为有效地遏制土地沙漠化的扩大、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目前,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已进入一个讲规模、求效益、大发展的新时期,任务更为紧迫和繁重。防沙治沙是一项造福当代、荫及子孙的社会公益事业,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多学科。

党中央、国务院希望沙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扎实工作,为民造福,为国建功。

希望沙区广大干部群众,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开创我国防沙治沙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可以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绿化,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绿化工作,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高度重视和加强生态环境工作,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

江泽民、李鹏在致全国绿化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的信中提出了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思想,就是一次生动地体现。

1994年4月2日,江泽民来到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参加义务植树,并参观了圆明园纪念馆。

在此期间,江泽提出要提高全体公民植树的自觉性。他说:

植树造林,是造福今人和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要加强宣传,提高全体公民植树的自觉性。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13%,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要锲而不舍地搞下去。

1995年3月12日清明节这天,李鹏为全民义务植树15周年题词:

大力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1995年4月1日,江泽民前往北京潮白河畔参加义务植树。在植树过程中,江泽民同新闻记者以及顺义县委负责人说道: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生态环境,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是造福千秋万代的事业。植树造林具有保护环境,保持水土,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我最近从江西、湖南考察回来,看到广大干部群众十分重视造林绿化,这是令人高兴和鼓舞的。植树造林关键要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长期不懈地抓下去,形成风气。绿化祖国要靠一代代人的努力。今天,这些接班人也来了。植树造林的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

李瑞环在北京郊区参加义务植树时也说:

造林绿化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丰富的食品资源。我国山地众多,发展林业的潜力非常大,应该充分利用起来。植树造林要祖祖辈辈坚持下去,切切实实地干。

对于西部地区的绿化,中央领导尤其重视。

1997年8月5日,江泽民在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上批示:

看了这个调查报告,感到很高兴。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和经验是好的。

历史遗留下来的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要靠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齐心协力地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去加以根本的改观。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1997年8月12日,李鹏在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上批示:

调查报告已看过,陕北水土保持经验值得重视。

小浪底有较大的死库容,它的建成为我们开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建议,根据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指示精神,请您组织有关部门,提出一个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工程规划,争取15年初见成效,30年大见成效,为根治黄河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次谈到的小浪底水库建成后,下游河道整治和堤防加固工程也一并考虑进去。《规划》制定出来,报党中央、国务院审批。

在这里,以江泽民为首的中央领导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再造秀美山川”动员令。

1998年4月16日,江泽民在重庆市考察时,对于绿化建设说道:

长江上游,包括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不仅对三峡工程构成严重威胁,危害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而且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一大忧患。对此,必须有紧迫感。要把大搞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加快长江上中游的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早在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就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式纳入“九五”和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求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大力推进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之后,党的“十五大”报告又进行了强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抉择,要求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建设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江泽民多次提醒全党:

千万要注意,在加快发展中绝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

发展既要看经济增长指标,又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经济建设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后来,江泽民在西安主持召开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又强调:

由于千百年来多少次战乱、多少次自然灾害和各种人为的原因,西部地区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荒漠化年复一年地加剧,并不断向东推进。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如果不从现在做起,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在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会落空,而且我们整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也将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中央领导集体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和实施的一项国家级重点生态工程。

国务院在深化并抓好六项林业重大工程基础上,于1999年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退耕还林试点工作。

1999年6月28日,江泽民在看了中央电视台对贵州省台江县乱砍滥伐天然林事件的报道后,对贵州省委负责人作了指示。

他说:

禁止采伐天然林,保护生态环境,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台江县发生滥伐天然林的地方虽然是边远山区,但记者能去,我们的干部为什么不能去呢?我看还是要教育我们的干部,深入群众,做好工作,不能高高在上。要加强对干部群众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的法制教育。对台江县发生的乱砍滥伐天然林事件必须依法严肃查处。处理结果要报告中央。

2000年1月22日,朱镕基在西部地区开发会议上,再一次强调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他说:

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目前粮食供应充裕的有利条件,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措施,加快恢复林草植被和生态环境建设。这项措施是贯彻中央关于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和荒山荒地方针的具体化,也是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好办法。坡耕地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过去多年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天然林保护、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防治沙漠化、“三北”防护林等,这些方面都要坚持做好。1999年我先后到四川阿坝、甘肃定西等地,亲眼看到,经过几年或10多年的努力,退耕还林、封山绿化收到明显成效,更增强了信心。我们要矢志不移、坚持不懈地把这个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大事办好。

2000年4月1日,江泽民前往北京中华世纪坛,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在植树时,江泽民再次提到西部环境问题。

他说:

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绿化意识,也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西部大开发首先要改善环境,加强生态建设,植树种草的工作要抓紧抓好。

2000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

之后,国务院相继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和《退耕还林条例》。

此后,为深入推进这项浩大工程,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全局高度,于2007年8月再次出台了《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

实践证明,这项工程对全面整治绿化国土、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对全民尤其是广大农民增强生态环境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确立生态文明行为等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不仅进一步重申和强调,而且还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

江泽民又提出了一些著名的重要论断,如:

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5章 召开绿化标兵表彰大会

1999年8月4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全国十大绿化标兵表彰大会。

这次表彰大会是根据温家宝在全国绿化委员会第十八次全体会议上提出的要求,全国绿化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了评选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活动。

这是绿化领域有史以来第一次开展的跨行业、跨系统,面向全社会的绿化标兵评选活动。

为搞好这次评选活动,把绿化战线最优秀的人物评选出来,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与中共中央宣传部、建设部、农业部、水利部和国家林业局以及全军绿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等11个单位,联合组成了评选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各省、各有关部门对这次活动高度重视,自下而上,层层筛选,共推荐了65名长期奋斗在绿化战线上的英模人物。

评选领导小组经过认真细致的工作,评出了全国十大绿化标兵。

他们是:陕西省靖边县东坑镇农民牛玉琴、黑龙江省拜泉县县委书记王树清、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园林绿化公司总工程师张万钧、湖北省钟祥市磷矿镇农民周兴仁、兰州军区空军环保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徐宝帧、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林业局工程师吴志胜、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退休工人马永顺、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林业局局长刘士和、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林业站站长王源楠、海南省桉树技术推广总站副研究员温茂元。

在这次会议上,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王志宝宣读了《全国绿化委员会关于表彰全国十大绿化标兵的决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等领导人为十大绿化标兵颁发奖杯和荣誉证书。

在会议上,全国十大绿化标兵代表、黑龙江省拜泉县县委书记王树清作了先进事迹报告。随后,兰州军区空军环保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徐宝帧也作了先进事迹报告。

他们的感人事迹给与会代表以极大的振奋,报告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通过先进事迹报告,与会同志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巨大的鼓舞。

会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10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宣传。

第6章 胡锦涛指示加强生态建设

2003年4月5日,春光明媚,一棵棵苍翠的白皮松、华山松,为首都北郊正在兴建的奥林匹克体育工程增添了几分新绿。

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等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2003年4月5日,是北京第十九个全民义务植树日,中央领导人来到植树工地,纷纷挥锹铲土,提水浇灌,栽下了一棵棵松树、银杏树和白蜡树。

胡锦涛指示: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加强生态建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我们要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地坚持干下去,让祖国的山川更加秀美,使我们的国家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郁郁葱葱的白皮松前,胡锦涛和两位系着鲜艳红领巾的少先队员一起挥锹培土,提水浇灌。

胡锦涛一边植树,一边向北京市和国家林业局负责人询问首都和全国绿化建设情况。

胡锦涛说:

近几年来,北京市围绕“办绿色奥运、建生态城市”,加大了绿化美化力度,首都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希望北京市以“办绿色奥运”为契机,下大气力继续抓好绿化美化工作,使首都越来越美,为成功举办奥运会创造条件,为广大群众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

吴邦国栽完一棵白皮松后说:

植树造林,人人有责。常年坚持,一定会大有成效。

温家宝连着栽了几棵树,他说:

我们要一起动手,把全民植树活动更加扎实地开展下去。

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中央领导,确立了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首要地位;坚持五个统筹,实现全面科学发展,尤其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21世纪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总体战略构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文献之中,并提出了目标、任务、要求和措施。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这是我国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文件,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继1998年批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后做出的又一重要决策。

《决定》中明确提出了21世纪我国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总体战略构想。

关于生态建设,《决定》提出了以重点工程为主体,以全民义务植树和社会力量多种形式造林为基础的新布局;关于发展生态产业,提出了适应生态建设和市场需求变化,推动产业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新格局;确定了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首要地位;提出了生态差距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生态恶化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难题等重要论断。

《决定》标志着中国正以世界眼光,把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大计来抓,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认识实现了重大飞跃。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不仅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命题,而且还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要求和措施。

总体目标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主要任务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总体要求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具体措施是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以改革集体制度为重点,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同其他国家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s2Ud3/WdbPLMfNAw4IOEsUcqRC/TbgMtjWeaq75aR+km5lURR5KX/MxFZZ0+9Zu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