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北京残奥会吉祥物亮相

2006年9月6日,夜幕降临时分,北京进入2008年残奥会倒计时两周年。象征着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八达岭长城脚下灯火辉煌,第十三届夏季残疾人奥运会吉祥物,马上就要揭开神秘面纱。

正如期待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诞生一样,人们再次期待北京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对残疾人奥运会的感情和理解,期待残疾人奥运会的理念在东方古国延续,期待对这一理念诠释的吉祥物的诞生。

20时20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用手触动发布装置上的开关。

这时,只见5道绚丽的焰火划过晴朗的夜空,现场的大屏幕上勾勒出吉祥物轮廓,一头憨态可掬的小牛形象显示在大屏幕上。

同时,两个两米多高的充气吉祥物卡通人从大屏幕后走上舞台,这便是人们期盼已久的第十三届夏季残疾人奥运会吉祥物“福牛乐乐”。

“福牛乐乐”是中国奉献给残奥会和世界的友好形象大使,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诠释着丰富的奥林匹克精神,蕴含着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前几届残疾人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大多以主办国家当地珍稀动物为原型。

这些吉祥物带有极强的地域色彩,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通过自身的展示,向全世界传达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悉尼残奥会吉祥物“里兹”就是其中的代表。2006年都灵冬季残疾人奥运会吉祥物“冰精灵阿斯特”的雪花形象可算例外。

以动物作为原型进行吉祥物设计,已逐渐成为残奥会吉祥物设计的趋势。

北京残奥会吉祥物的设计,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完成的。这次的选择和设计是否能像“福娃”一样再度感动世界?能否体现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

面对这样的问题,北京奥组委早在2004年8月5日,便开始残奥会吉祥物设计的征集工作,几乎是与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设计征集同步。

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奥组委共收到有效作品87件。在此期间,负责征集工作的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成了最繁忙的地方,咨询电话、邮寄信件、电子邮件不断的从世界各地涌向这里。

2004年12月1日17时30分,征集活动截稿。

2005年11月11日,“福娃”面世后,北京奥组委便紧锣密鼓地展开了残奥会吉祥物的评审修改工作。

12月30日,87件作品被呈现在由专家、学者、残疾人艺术家、残疾人代表等各方人士组成的评委会面前。

这些作品中既有以动物为蓝本创作的形象,也有以中国神话中的神兽或人物为原型的设计。

经过评审,美猴王、哪吒两个神话人物形象和白鳍豚3件作品引起了评委们的注意。

评委会初次确定的这3个形象,基本确定了残奥会吉祥物创作修改的方向。

电视剧《西游记》和动画片《大闹天宫》让美猴王的形象深受中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的喜爱,而哪吒的故事也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可以说,在认识度和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上,这两个形象“代言”北京残奥会都有着极大优势。而白鳍豚以其濒危物种的身份和精灵可爱的形态也为自己赢得了不少支持。

随着3件作品的确定,修改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然而,随着修改工作的深入,意想不到的难题却将另一个形象推到桌面。

首先,加入修改工作的是“福娃”的主要设计修改者,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先生。韩先生将修改创作工作委托给了参与“福娃”设计修改工作的另一位主创人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吴冠英先生继续进行修改工作。

随着修改工作和评审工作的不断深入,美猴王的形象却因为形象、精神内涵上等综合原因早早地退出了“角逐”。

评委会发现,由于中国民间存在的美猴王形象不计其数,设计上很难有大的突破;而且美猴王是一个极具个性,具有一定反叛性格的形象,这与北京残奥会所提出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以及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在主创人员2006年5月份提交的创作方案中,美猴王的形象被另一种动物——牛所取代。

在此次提交的方案中,哪吒和白鳍豚得以保留,但都作了很大修改,但是这两个得以保留的方案也在最终的角逐中输给了“牛”。

专家组对这一轮的修改方案进行讨论时发现,白鳍豚虽然是我国“国宝级”的濒危野生动物,既具有代表性,同时也在推动动物保护方面具有现实意义,但由于白鳍豚及类似的形象近年来多次被一些重要的运动会和节日作为吉祥物使用过。因此,以白鳍豚为吉祥物很难与这些已经存在并注册的吉祥物形象进行区分,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会遇到很多困难。

哪吒形象经过修改,在造型上有了很大改进,但典型性不够,而且国外对这位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了解不多,缺乏代表性,其性格中少许的叛逆性也促使其退出了竞争。

此时,所有参与评审的专家、代表便将目光投向了在87件应征作品中都没有出现过的牛身上。

经过众多评委、专家和残疾人艺术家们的反复论证和实践,评委会决定:将吴冠英提交的设计方案中出现的牛的形象作为创作修改方向。

刚开始呈现在评委会眼前的小牛,并不活泼可爱。后来,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残奥会吉祥物评委王涛回忆第一次看到这个形象时说:“牛本不在最初3个方案中,但当这个形象第一次出现在我眼前时,我觉得终于看到了可以体现残奥会精神的代表形象。”

评审组在反复讨论后认为,牛这种我们身边最为常见的动物恰巧能反映出残疾人是我们共同大家庭里平等、普通的一员。

牛大众化的形象更契合残疾人的现状,也反映他们要融入社会的愿望。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牛的形象最能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和北京残奥会的理念。

牛的形象创作灵感来自古老的农耕文明,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朋友,牛,扎扎实实、勤勤恳恳、坚韧不拔、永不言败。

牛是与人类最亲近的动物之一,它友好、忠厚、富有亲和力。在世界文明的长河中,田园牧歌是人们对和谐生活的向往与礼赞,牛的形象则广泛出现田园生活中。从中,可以体现出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憧憬与希望,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反映出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理念。

牛的良好形象蕴含着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与残奥会运动员奋发向上的品格以及北京残奥会“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相契合。

牛,朴实、乐观、勤奋,体现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奥林匹克运动会提倡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哲学,残奥会更倡导身体有障碍的人们和健全人一样,享有在赛场上比赛的权利,并将这种精神延续到生活当中,做生活的强者,为社会的进步增添力量。

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还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平安、祥和之意。

牛的形象在国际上具有广泛认同性,牛是人类最早表现的动物,如在法国拉斯科壁画和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山涧岩画中,都有牛的形象。

牛的形象正面,在国际上已得到广泛认同。选择人类最熟识的动物形象作为残奥会吉祥物,有别于选取珍稀动物的传统思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牛这个形象在精神层面上与残奥会理念的高度契合,因此赢得了不少赞誉。此后,评审组和专家们此后又经过了无数个日夜的论证和修改。

8月,在评委会的专家和主创人员的辛苦工作下,一只可爱的小牛“诞生”了,他的名字叫“福牛乐乐”。

2006年6月30日,以牛为原型的设计方案在北京奥组委第六十八次执委会上审议并原则通过。

这一形象的创作修改工作也继续展开。残奥会吉祥物的设计思路与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相同,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为了突出中国特色,最初的设计方案吸收了剪纸、年画、版画、木刻等民间美术表现形式,但设计出来的小牛民族性有余,世界性却不足。

创作修改过程凝聚着方方面面的智慧,靳尚谊、常沙娜、韩美林等著名艺术家为创作修改工作贡献了宝贵的意见:缩小鼻孔,体现美观;将尾巴末端设计成圆球,突出可爱;调整眼睛的高光点,体现眼神的坚毅与自信……

综合多方意见,吴冠英调整了设计思路,决定采用中国民间的年画、版画表现手法,结合现代卡通造型的特点,将传统民族风格、大众情趣与时代气息完美地结合起来。

版画线条和年画色彩的巧妙运用,与残奥会会徽的色彩系统相互呼应,使得小牛的整体造型亮丽而不失含蓄;过渡色的使用更加深了视觉的层次感,卡通画元素的融入也增加了小牛的现代感。

在吴冠英厚厚的几本原稿画册中,侧面、正面、跳跃、奔跑、开心、憨厚、调皮……旁边的空白处密密麻麻地标注着修改意见。

在小牛的形象设计中,最具中国特色的要数头上的“旋儿”。指着小牛额头上的“旋儿”,吴冠英兴致勃勃地说:“这是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

“旋儿”是中国民间动物绘画的普遍特征,是版画风格的表现之一,加上“旋儿”的小牛确实平添了几分聪明和俏皮。

这个“旋”还有着另外一层含义,它形似蒲公英,而蒲公英在恶劣环境中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坚毅品格。

有了完美的形象当然还得有一个漂亮的名字。然而,给他起名字还真费了不少周折。

北京奥组委为此邀请了很多残疾人艺术家、残疾人代表听取他们的意见,我国的童话大王郑渊洁以及广告界的精英们,也纷纷献计献策。

后来,大家一致认为,就像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名字“福娃贝贝”那样,采用叠音前加定语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查重率,且容易上口。

最后,大家在仔细推敲了大量候选名字的中英文发音和意义后,“福牛乐乐”,及其汉语拼音“FuNiu Lele”高票当选北京2008年残奥会吉祥物的中文和英文名字。

2006年8月28日,国际残奥委会审核批准了“福牛乐乐”成为北京2008年残奥会吉祥物。

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的形象景观专家对其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它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和残奥会理念,具有较强亲和力,一定会被全世界人民认可和喜爱。

随着憨态可掬的小牛形象在大屏幕上显示,“福牛乐乐”正在走向世界。 xA9YBQJvhslmrT4EMW/F4A4TqaGF1oaEOrJWvNWhPkPyiY8ebVY+YJYZcp1BNIr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