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卷 百姓受益

第19章农民们给学校写感谢信

家长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件大好事!免除农村学生学费,功德无量。”

一位老师在日记里写到:“‘三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使贫困学生享受到了政府的关爱,减轻了家庭的负担,减轻了贫困生的思想包袱,让他们更能安心学习。”

杨金宁、荀琳两位老师说:“现在免了费,辍学就会大幅度减少,我们也用不着再那么辛苦地为此家访了。”

2006年春季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正是国家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教阶段学杂费的基础上,在全国免除农村义教阶段学杂费的第一天。

3月1日上午,在湖北省沙洋县后港小学,很多农民都自发地聚集到学校门口,纷纷拿出自家制做的年货和土特产,热情地往老师和校长手里塞。

大家都真诚地对老师们说:“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你们一定要收下。”

走进校园,只见道路的两侧张灯结彩,挂满了红灯笼。只见在每盏灯笼上,都写有宣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标语:

贫困家庭读书郎,没钱也能上学堂。

不交学杂费,免除书本费,补助生活费。

在学校的公示栏里,贴出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之后的收费标准,以及新机制的一些主要的内容。

操场上,摆放着几组以宣传新机制为主题的花灯。校长黄祥军说,这些花灯本来是为了正月十五闹元宵准备的。

由于政策深入人心,加上宣传得力,当地农民对取消学杂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早已耳熟能详。

只见在农民们带来的感谢信上写着:

税费改革刚刚为我们免去了农业税,教育新机制改革又为我们的孩子上学免去了学杂费,大大减轻了我们的经济负担,我们从内心深处感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免交学杂费,农民们都很高兴,特别是经济困难的农民,更是从心底由衷地感激。

第20章老人叮嘱孩子报答国家

2007年春季开学的第一天,在江苏省淮安市东双沟镇中心小学,70多岁的顾奶奶,颤颤巍巍地赶到学校来,她的心愿只有一个:就是感谢。

顾奶奶高兴得都说不出话来了,她看见来人,就用她那粗糙的手,紧紧地握着对方的手,用浓重的地方口音说:“谢谢”。在她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

与往年开学不同的是,在2006年春季开学之前,顾奶奶不用再为孙子东拼西凑地借学费了。顾奶奶的孙子叫顾顺金,在该校读四年级。

顾奶奶的儿媳早已经离世,儿子在外打工。孙子每学期开学将近200元的学杂费,就成了顾奶奶的一块心病。

顾奶奶不识字,可是她对读书有着这样的认识:不读书,没本事,一辈子受穷。

顾奶奶说,她这一代兄弟姐妹9个人,没有一个念过书,都是农民。自己有5个子女,因为丈夫早逝,家里穷,孩子想念书没条件,最多只念到初中,也都是农民;在孙子这代,因为家庭困难,也差一点失去读书的机会,现在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

顾奶奶拉过站在自己身边,一直低头不语的孙子,说道:现在国家政策好,上学不用交费,能不能读出来,就看这孩子自己了。

刚领到一摞新书的6年级学生邵天航,则显得比同龄的孩子更成熟一些。

几年前,邵天航还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孩子。但是,因为父亲突患重病,家庭的经济状况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免交学杂费之前,每到开学之初,母子俩都要为学费的事情发愁,亲戚朋友几乎都借遍了。

说起儿子不用再交学杂费、书本费,还能领到生活补贴的事情,邵天航的母亲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几次躲在一边哭泣。

这位母亲含泪说,孩子病重的父亲,听说学校免了学费,十分高兴。他躺在病床上,一直叮嘱儿子要好好念书,以后报答国家。

不少农民都激动地说:

没有政府的好政策,我们的孩子就念不起书了。

第21章家长们说这是大好事

“上学不用交学杂费,每年还有300元生活补贴,我觉得这一切都像在梦中。”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一个初中生的真实心声。

这位学生是在2006年辍学后,又因免除学杂费政策的施行,而得以重返校园。

这一项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使得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再因为付不起学杂费,而丧失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国家致力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繁华的山西省太原市区,一路往东北而行,随着道路的弯曲变窄,一座座点缀在山区丘陵地带的农家院落,便渐入眼帘。

2007年3月1日清晨,路上时有三三两两的行人和穿着新衣服玩闹的孩子。

当聊起义务教育和免除学杂费的事情时,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学生家长,仿佛总有说不完的话。

家长们几乎都是异口同声地说:

这是一件大好事!免除农村学生学费,功德无量。

最高兴的还是孩子们,只见他们一个个兴高采烈,恨不能马上就开学。

太原市杏花岭小返乡学校,坐落在一处高崖下的平地边,是一座新建的中心学校,校园宽敞整洁,设施较为齐备,容纳了全乡12个自然村的学龄儿童,有小学部和初中部,约1000名学生。

由于尚未开学,学校仅有的几名教师,正在做开学前的准备工作。

该校的副校长荣凤仙说:

学校从去年秋季就减免了学杂费,现在只收学生的课本费。

一至六年级不等,一学期平均75元左右,比往年少了许多费用。学费、杂费等都不收了,一个学生一年平均减免100多元。

对特困户孩子还给予补助,一个学生一学期补82元。

由于免除了学杂费,小返乡的入学率达到了100%,没有一个孩子辍学。

“这是天降甘露啊!”在离小返乡学校约4公里的水沟村,一位叫赵文广的家长十分激动地说。

赵文广是特困户,全家5口人,妻子生病,有3个上学的孩子,大儿子上初一,二儿子上六年级,小女儿上一年级。

赵文广种着5亩山地,雨水好的年景,收成够全家人吃饭,零用钱全靠他在外打工,一年能挣五、六千元。

赵文广说:“要不是免除了学杂费,我这3个孩子可实在是上不起学。过去一个上学的孩子一年的花费五六百元,现在3个孩子顶一个孩子的费用,而且政府还给补助,负担少多了。”

农村实行义务教育免费,实实在在地落到了实处,让农民的心踏实了,心里敞亮了。

第22章家长们交口称赞新政策

2007年3月1日,在安徽省阜南县中小学开学第一天,天刚亮没多久,就有家长带着孩子,到学校来报名了。

一时间,校园里充满着喜悦的气氛,同学们相互热情地打着招呼,家长们脸上都溢满着幸福。这对于生活在淮河岸边的王家坝群众来说,还真是不多见。

正给孙子郎克俊报名的该镇郎湾村村民徐大娘,此时一脸的笑容。

徐大娘高兴地说:

小孙子没要钱,就能报名上学了,大孙女在县城上初中,也只交了160元钱书本和练习册费用,两个孩子比上学期少交了二、三百元,给家里省了不少开支。

孙女在县城上学每月还能补助寄宿生活费,真是太好了!

徐大娘家本来就不富裕,去年儿子因家里房屋倒塌致伤,花去医药费万余元。

春节后,儿媳妇一个人外出务工,临走时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两个孩子上学问题,多年来吃尽没文化苦头的她,不想让孩子再像她一样没知识。

懂事的郎克俊说,他中午就给妈妈打电话,告诉妈妈自己没花钱就上学了。

报名很快就结束了,10时之后,课堂上就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沉浸于喜悦中的家长们,有的还在收费公示栏前,议论着免交学杂费的事情,每个人都笑逐颜开。

不交学费,娃子就能上学了。

前年免除了农业税,这又免去学杂费,咱老百姓真是得实惠啊。

该县是教育局副局长王旭说:

阜南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全县公立学校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近20万名,全部享受了免除学杂费的政策。

王家坝所在的阜南县,按照上级的政策要求,加大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力度,在原来减免农村特困户家庭子女上学学杂费、书本费,补助寄宿制学生生活费的基础上,从2007年第一学期起,免除全县所有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

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们,都像是在欢度节日。

第23章广大教师宣传助学政策

在2007年,甘肃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免除学生学费、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4万多名贫困失学儿童,因此而重返校园。

由于家庭困难,16岁的榆中县中连川乡黄蒿湾村马彩艳和姐姐马彩虹,没有读完初中,就辍学在家放羊了。

免收杂费和课本费,给予住校生每人每学期补助120元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让姐妹俩放下羊鞭,重新回到了学校。

马彩艳怎么也没想到,还可以和同学们在一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来实现自己上大学的理想,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甘肃省在2006年启动这一政策后,省教委要求学校积极组织老师,深入每一名辍学孩子家里,认真宣讲“两免一补”政策,不让一名孩子因贫困而辍学。

兰州市榆中县第四中学办公室主任高登俊说:

政策下来后,我们就向学生广泛动员,让辍学学生返校。

学生也认识到两免一补的优惠处,就在学校安心学习,不会再考虑没钱上学这个问题了。

为了有效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中央和甘肃省在第一时间,将免学杂费和补助公用经费资金下拨到各县,再由县财政及时下拨各学校。

在春秋季新学期开学时,各地均按照要求,明确了收费项目和标准,没有出现乱收费现象。

时任甘肃省义务教育保障办公室副主任高云庆说:

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全面实施,切实降低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减轻了农民在教育方面的负担,许多辍学的农村孩子又回到校园。

在2006年,甘肃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返校的学生,达到了3.8万名,其中辍学又重新回到校园的孩子2.4万多名。

第24章老教师不为收学费发愁

在上世纪80年代,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财政局余芳的父亲,在一所中心小学任教。

七八间红砖瓦房作教学区,一间稍大却破败的房子做食堂,还有几小间做老师住宿用。

学校地处偏僻,学生全部跑学,只有少数成家的老师,才有房子住。余芳一家人就挤住在10多平米的房间内。

那时候,因为山高路远和经济困难等原因,辍学的学生很多。一次,为去一个叫五里坡的地方劝说名叫陈辉的学生返校读书,余芳的父亲和同事,冒着大雨,步行了10公里,穿过盘山公路。到达学生家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

余芳的父亲深切体会到学生上学的艰难,为了让陈辉重返课堂,学校免除了陈辉的学杂费,同时想办法为他在学校安排一个住处。

陈辉非常感激老师的关心照顾,回校后,更加刻苦地学习。并在那年,陈辉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桃源一中,成为学校建校以来,第一个考进一中的学生。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余芳的父亲像孩子般,开心地笑了。

到了90年代,学校搬迁至镇上中心地段,新修了校舍,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但是,由于资金困难等原因,教师住房和学生宿舍问题,还是没能很好地解决。

余芳说,那时候人们收入水平虽然较80年代,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对于部分困难家庭来说,读书仍然艰难。教育费附加等费用的征收,更是加重了困难家庭的负担。

伴随着90年代沿海打工潮渐热,不少困难家庭选择了让孩子放弃学业,到沿海打工谋生。

当时,听得最多的消息就是,又有某某学生出去打工了。每每听到这样的消息,余芳的父亲就只得摇头苦笑。

在2001年,国家首次提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即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湖南省“两免一补”的惠民政策,也从2005年起正式实施。对小镇的贫困学生来说,2005年的秋天和以往不同,他们的心里不再忐忑不安,满心期待新学期的来临。

“两免一补”政策,犹如一夜春风,解决了长久以来存在的矛盾。余芳的父亲再也不用为解决贫困学生学费问题,满心发愁了。

那些天里,余芳看到自己的父亲,每天都精神焕发,笑容满面,整个人看上去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好多岁。

伴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在2006年,国家针对农村偏远地区孩子山高路远,上学难的问题,又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农村寄宿制学校。

余芳的父亲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争办寄宿制学校。在他不舍昼夜的督促指挥下,半年时间内,就翻修了旧食堂、旧教学楼,新建了师生宿舍楼和活动场地,修葺了花园草坪。寄宿制学校,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建成。

现在的校园,各项基础设施完备,新立起的师生宿舍楼宽敞明亮,干净整洁,整个校园看上去朝气蓬勃,欣欣向荣。

这也意味着,那些每天天不亮,就得赶10公里山路、走路都还打着瞌睡的孩子,今后拥有了和其他孩子一样多的睡眠时间,以及安心学习的环境。

当第一批寄宿小学生背着铺盖,高高兴兴地入住宿舍楼的那一刻,余芳再一次看到了父亲脸上那久违的笑容。

如今,鬓角斑白的这位老校长就快退休了。然而,面对眼前的这一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工作几十年的老教育工作者,现在,终于可以安心地度过他的退休生活了。

第25章享受到三免一补的实惠

2005年年初,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推行“两免一补”政策。

云南省玉溪市针对3个民族自治县实施“两免一补”,并按照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切实制定《实施细则》,认真做好与中央、省的政策对接,并在全省率先对全市范围小学阶段在校学生,实施“三免一补”政策,让全市当时所有小学生和近9000名初中生,得到了实惠。

“三免一补”是玉溪市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普及、巩固、提高,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不仅得到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的高度评价,而且成为西部地区的首创,引起了各级新闻媒体的关注。

政府承担义务教育责任,在实施“三免一补”以前,每到新学期开学,山区农村中小学校的学生报到处,都能看到许多神情窘迫的家长,因为他们手中的钱不够交学杂费。

而办理学生报到手续的教师,面对学生缓交学费的要求,也感到左右为难。

不少教师带完一届学生,不仅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而且还为自己的学生垫付了上千元费用……

“教育是玉溪腾飞的翅膀。”这是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在玉溪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的定位。

基于此定位,实现教育快速、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也就成了玉溪市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政府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玉溪市采取积极措施,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在2005年,在全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推行“三免一补”,市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500元,解决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惠及全市小学生15万人次,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50%。

在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中央、省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市委、市政府结合玉溪的实际,进一步扩大了“三免一补”政策覆盖范围。

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和九年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全市的初中学生、小学生都享受到了“三免一补”政策带来的好处。

享受此项政策的初中生,占全市在校初中生的93.62%,享受此项政策的小学生,占全市在校小学生的100%。

玉溪使虽然早已实现“普九”,但农村教育的窘迫状况,却仍像压在人们心头的一块巨石。

贫困的家庭、渴望求学的孩子、投入不足的地方财政,使义务教育的普及、提高,成为教育部门的心头之痛。

如今,提到“三免一补”,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无不拍手称好。

在山区的小学校,孩子们手里捧的书上都盖有“政府免费提供”的鲜红印章。

享受到“三免一补”政策,贫困家庭也不再为孩子的学费寝食不安,老师们也不必为收费和动员贫困辍学生返校,而发愁了,不必为贫困学生垫付书费、杂费而担忧了。

新平县平甸乡红星小学校长说:

过去学校、教师和当地贫困群众的关系很紧张,他们看到老师就躲,怕催交孩子的学费。现在很远就打招呼,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坐。

一位家长说:

我家离学校很远,孩子也刚上一年级,学校管得好,孩子能读书,吃得好,我们很放心。

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后,各级公用经费按时足额划拨,学校经费紧张状况得到缓解,学校开支不再捉襟见肘。

学校领导不用为办学资金不足,而四处奔波,可以集中精力研究学校管理和发展。学校加大了对教师的培训,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也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免一补”这一惠及千万农村贫困家庭的“民心工程”,有利于减轻广大农民的负担,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三免一补”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希望与活力,为贫困学生点亮了希望之灯。

在2006年秋季开学之际,玉溪市教育局对部分学校开学情况进行抽查。

在同年的9月1日上午,市教育局局长李世华、副局长迟万昌等,来到峨山县小街中学。

当了解到有5名新生尚未报到时,李世华当即要求学校派专人了解具体情况,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失学。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已经成为玉溪市教育部门的共同行动。

通海县里山中心小学三年级的冯小玉,家住中铺村一组。可怜的小女孩生下来3个月后,母亲就离家出走了。

在冯小玉3岁时,父亲入狱,她与70多岁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到了入学年龄,靠爷爷、奶奶捡破烂、种地,供孙女读书。

从实施“三免一补”政策以来,冯小玉一直享受这一优惠政策。这个灾难连连的小女孩最大的心愿,就是“想一直把书读下去。”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

元江县那诺乡是一个山区少数民族贫困乡,人多地少,经济来源单一,贫困面较大。

该乡那诺小学学生李江伟一家,有5口人,其父母已有50多岁,大姐在北京农业大学读大二,二姐在峨山职中读书。由于家中无经济来源,加上3个孩子读书需要钱,家庭经济十分困难。

自从李江伟免费上学读书后,为家庭减轻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在一次家长会上,李江伟父亲激动地说:

“三免一补”政策的实施,让我的孩子念书有希望了。

峨山小街小学的校长说:

“三免一补”的一补,是为寄宿制学生提供伙食费补助。这一补助极大地解决了学校集中办学后带来的学生食、住的问题。这一政策的实施,给山区、半山区寄宿点学生带来了优惠,“吃饭不要钱”已在学校中广为流传,让贫困家庭学生无后顾之忧。

新平县平甸乡磨皮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少数民族农村学校,实施“三免一补”后,不仅解决了学生因贫失学的问题,学校“四率”均达100%。

学生有了生活补助,伙食标准得到了提高,保证了一日三餐。加上学校大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学生每天可以吃上一餐肉。学生普遍反映,在学校比在家中吃得好。

该校校长算了一笔账:

“三免一补”实施前,每个学生每年要交纳杂费、书费等约240元,现在全部免费上学,相当于给这些家庭每年增收130元至280元。

一位多年在山区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在日记里中这样写到:

“三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使贫困学生享受到了政府的关爱,减轻了家庭的负担,减轻了贫困生的思想包袱,让他们更能安心学习,同时,也提高了学校入学率、“报考率”,降低了辍学率、流失率,让学校学生得以巩固,让学生更能安心学习。

在“三免一补”政策实施后,市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强化管理,对辍学情况突出的学校,追究学校领导责任,对乱收费学校,校长就地免职。

“三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因贫失学的农村中小学生重新回到了校园。

“三免一补”像一场及时的甘露,滋润着每一个受助学生的心田。

“能上学,留得住,学得好”,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失学,在玉溪成为现实。

第26章免除学杂费大快人心

2006年的春节刚过,宁夏农村还依然沉浸在新年喜悦中的农民,此时,对教育免费还没有太多的了解,甚至有人还不知道这件事和自己有关。

而一些学校的负责人,此时已经开始筹划免费后的教学安排。因为,政策的实施,必然会有一批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

家住宁夏永宁县望洪镇东河村的叶荣,第一次听说要免除农村学生的学杂费,是在正月初三亲朋聚会的饭桌上。

当时,叶荣还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这是她当教师的伯父亲口讲出来的,言之凿凿,不容置疑。

一时间,叶荣真是高兴万分,脑中闪过一个念头:今后,再也不用为孩子上学而借钱了!

叶荣说,这是这个春节里,她听到的最高兴的事。在叶荣这个4口之家,只有两亩地,本来日子就过得很紧张。不料,丈夫王明强在两年前又摔断了腿,再也不能干重活了,女儿上学的学杂费也成了问题。

每次开学前,叶荣都要回娘家向妈妈借钱。她8岁的女儿上了两年学,她竟回娘家借了3次钱。叶荣说:“借到后来,我都不好意思再开口了。”

叶荣自己只读到初三,而比她大的两个哥哥,都没有读到初中毕业。当时,叶荣看到家里十分困难,就主动放弃了继续学习的打算。

与叶荣家的情况相比,家住永宁县望洪镇望洪村6队的李克信,也好不到哪儿去。

在李克信那破旧、阴暗的家里,只见炕上铺的盖的都已经相当破旧。四处望望,竟没有看见一件像样的家具。唯一的电器,是摆在显眼位置的电视机,那是春节前几天,花200元买的二手货。

这个只上过4年学,就因贫困而回家务农的中年汉子,始终为自己的过早辍学而感到遗憾。

而此时,李克信的两个儿子李佳佳、李龙,分别读初二和小学六年级。他几乎每年都为孩子们的800多元学杂费发愁,因此不得不卖点粮,补交学杂费。

在2005年春季开学时,李克信卖粮卖了几百元,但还是不够交学杂费的,只好又向弟弟借了200元。

由于家里贫困、缴费困难,而李佳佳学习又很一般,于是李克信就在儿子上到初一时,不让他继续念下去了。是孩子的老师及时地做家访,才把孩子又重新拉回了校园。

当问到正在烧火的李佳佳,“愿不愿意上学?”

李佳佳毫不迟疑地回答:“愿意!”

在2005年,国家免了农业税,李克信家受益100多元。

现在,国家又免了学杂费、课本费,除去了李克信的一块心病,再也不会让孩子辍学了。

李克信说:

孩子们能考上什么学校,我就让他们上到什么学校,我再也不会拉他们的后腿了!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比我有出息!

望洪中学校长杨金宁、政教主任荀琳说,每年开学时,都有许多学生辍学,老师们便分头去家访,苦口婆心地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尽管饱受白眼、冷遇,但还是能把五、六十人重新拉回到课堂。

学生辍学,原因很多,交学杂费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两位老师说:

现在免了费,辍学就会大幅度减少,我们也用不着再那么辛苦地为此家访了。

2005年,在中央的支持下,宁夏推行“两免一补”优惠政策,有53.7万农村贫困学生受益,其中在南部贫困山区受益面,已经达到95%。举债求学的现象,在那里的小学、初中,已经很少了。

在2006年,国务院推行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免除了农村小学、初中学生的学杂费。

中央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力状况,对中西部又给予重点支持。

中央确定,免除学生学杂费和学校公用经费的款项,由中央和地方分担。分担比例西部地区为8:2,中部地区为6:4。而西部免除教科书的资金,则全额由中央来负担。

在宁夏召开的贯彻中央精神的会议上,自治区党委常委、政府常务副主席王正伟强调,此事要强力推动,特事特办。

王正伟说:

这次改革,中央拿了大头。在宁夏承担的分担比例中,自治区财政又承担了大头。自治区决定加大补助力度,将免学杂费的范围从农村扩大到城市,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在校生的学杂费。

王正伟要求各市、县,确保自己承担的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因为由各市、县承担的经费已经是“小头”了。而对于南部山区的贫困县来说,当地财政更是无需为此掏一分钱。

固原市教育局副局长王耀臣说:

我们只要抓好落实就行了,不用再为钱操心。

从2006年春季开学起,宁夏更多的孩子们,可以不再为学杂费发愁了,他们可以轻轻松松地上学读书了。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在宁夏有一半的县,基本不向学校划拨公用经费,以致有的学校连用一张稿纸、一根粉笔,都要一一去数,就连冬季取暖也成了问题。

现在,有了上级划拨的公用经费,各个学校都可以维持正常运转了。

银川市教育局局长张晓沛说:

银川市除了保留原有的公用经费外,又增拨了新的经费。这样,所有学校的办学经费都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有的学校甚至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两三倍的公用经费,这充分体现了银川市政府对教育的重视。

张晓沛说:

免除学杂费,这个事办得太好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最大的福音!

此事成为最近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中低收入家庭尤其高兴。

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是喜气洋洋,大家都感到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提高了,真是扬眉吐气!干教育,也更有劲头、更有奔头了。

张晓沛介绍说:

过去有不少校长和教师被迫“不务正业”,整天琢磨弄经费、找项目。现在,思想的混乱可以消除了。校长和教师都可以解脱出来,一门心思抓教学质量了。

过去,学校乱收费一直是个社会反映强烈,而一直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

现在,农村学校不仅免除了学杂费,而且免除了住宿费,城市学校也只能按标准收取住宿费,另外只能据实收取统一购买的作业本费,教辅材料购买完全自愿。

这样一来,学校就再也没有其他收费名目了,这样公开透明、一目了然,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了乱收费的痼疾。

此前,宁夏每所学校都有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要求减免学杂费等费用,而这笔费用基本都是由学校自己“消化”了。

其中,多数是从收取的学杂费中,按比例进行补贴,这也无形中加大了学校的经济负担。

现在,这笔款项统一由国家解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校的负担。而教育经费的提高,将有助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张晓沛说:

政策的实施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缩小不同区域、学校和城乡之间的差距,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都将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免除了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课本费,不仅仅免除了许多贫困家长的经济负担和脸上的愁容,而且还免除了贫困孩子的心理压力,免除了许多学校办学的烦恼,免除了乱收费的缠绕。

而这项政策的实施,换来的却是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谢和爱戴,也使办学质量的迅速提升,更使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还使社会不断和谐进步、公平公正与均衡发展。

第27章贫困生获全额助学贷款

由于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贫困大学生也可获得100%的助学贷款。

贫困生100%可获助学贷款,学校提供800个助学岗位,每月补贴300元……

在2007年9月3日,当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一年级贫困新生王谣,来到学校“绿色通道”前,得知自己可以申请到4730元助学贷款时,他的心情异常地激动。

王谣说:“学费解决了,我们一家都不用再发愁了,真好!”

5年来,广东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帮扶贫困生读书的问题上,广东更是花了大力气,来用心帮助大中小学生上学,力争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

在2007年7月初,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村的考生王谣,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经济学系。

正当欣喜之时,一场无情的特大洪水袭向沿淮地区,突如其来的洪水淹没了王谣的家和3亩玉米地。

家境原本就很窘迫,现在一下子连唯一的庄稼也全没了,经济损失达1000多元,王谣和家人都傻眼了。

王谣的母亲在家里种地,父亲则在城里打工,加上还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弟弟,家里已没有分文供她上大学了。

就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喜忧参半中,家人为了她的学费四处奔走,最终也只凑足了500多元。

因为担心不能按时筹到学费,王谣甚至想过辍学打工,但被父母制止了。

妈妈对王谣说:“娃啊,爸妈一定会再想办法凑齐学费,让你上大学的,你千万别灰心,别乱想啊。”妈妈安慰着王谣,自己却已是泪眼汪汪。

正当全家发愁之际,王谣在录取通知书里,得知国家贷款的政策,以及申请学校勤工助学岗位的程序,这一切给了王谣一家无限的希望。

在开学报到的第一天,王谣就体会到了“绿色通道”的便利。在醒目的“绿色通道”咨询登记点处,学校老师为她详细介绍了国家助学贷款和学校的助学项目,还告诉她如何申请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

20分钟后,王谣通过了“绿色通道”,办好了入学手续,还申请到了4730元助学贷款,学校还给了她困难补助金500元。

在拿到补助的那一刻,王谣灿烂的笑容里,闪着感动的泪光。

王谣感动地说:

对于学校“绿色通道”政策的帮助,我感到很幸福,因为学费解决了,我们一家都不用再担心了。

就在高校新生享受日趋便利的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时,广东的中小学生也尝到了新政的甜头:2007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免。

在2007年上学期开学的时候,清远连南民族中学初三学生唐前秋,像往年一样,拿着爸爸给的钱去交学杂费。

然而,老师却告诉唐前秋:

从今年开始,你们不仅不用交学费,连80元杂费也不用交了!

唐前秋的家,在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连水村,这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贫困之地。

唐前秋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就读于三排中学初一,一个在连南民族小学上四年级。

唐前秋说:“以前每个学期,家里都要花差不多2000元钱供我们三姐弟上学。家里所有的花销都靠爸爸卖农药赚回来,妈妈在家种地养猪,他们都好辛苦!平时爸妈都特别节约,很少买肉吃,生怕我们姐弟开学的时候学费不够用呢!”

唐前秋说,自从2006年下学期免交学费后,这个学期又免交杂费,所以她一个学期的总花销只要600元左右,包括180元住宿费、200元伙食费和大约200元的参考书、练习册费用。

唐前秋很高兴地说:“这比减免以前节约了好几百元钱呢,弟弟的学杂费也能全免,这样的话,爸爸肩上的压力多少又轻了一点。”

唐前秋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将来考上大学。她笑着说:

考上大学才能走出去啊,走出去了才能挣钱报答爸爸妈妈,让他们过上不必这么操劳的好日子呀!

一片质朴之心,凝聚着多少对父母的爱。而党和政府的有力支持,为经济困难的莘莘学子们,将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28章辍学学生重返校园

9岁的牛金花是一个苦孩子,父母离异,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年近70的外爷、外婆艰难维持,哪有钱供她读书呢?

本应上小学的牛金花,眼看着别的孩子都去上学了,自己却只能呆在家里。2005年“两免一补”政策的出台,牛金花被确定为享受对象,当她得知自己能上学的消息后,高兴得跳了起来。

牛金花觉得这就像做梦一样,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而这个幸福源自于一项惠及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生的政策,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简称“两免一补”政策。

牛金花正是这项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之一。在那两年时间里,在陕西陇县像牛金花一样重返校园的辍学学生达672人,全县的辍学率明显下降。

在陇县温水镇坪头村二组,同样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初三学生彭双利,记者见他正在看书,就问他喜欢学习吗?

彭双利说:“喜欢,现在学校不收钱,还为免费发课本,我再也不为学费发愁了,可以安心读书了”。

在彭双利一旁的父亲看了看儿子,接过话茬:“本来家里穷,不想让他上学了,没有想到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们不但种地不交税了,三提五统也取消了,现在连娃上学的费用全都给免了,在学校住的还给发生活补助,几乎不向学生要钱了,娃才能上学了”。

村主任彭银虎高兴地说:“现在党的政策确实好,我们农民种地不交税,国家还补钱;孩子上学不交钱,吃饭还补助,现在的学生也真是赶上好日子了!”

这时,彭双利高兴地说:“自古读书须缴费,而今上学不花钞。”

2006年,大别山革命老区安徽省金寨县被列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试点。一年后,全县1058名流失学生相继返校,初中辍学率下降了30%。

张俊鹏曾因家庭困难辍学,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后,失学3个月的他重返校园。

在2008年4月13日,说到“两免一补”,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庞村中心小学学生李寅璠,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李寅璠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受伤,致使下肢瘫痪。家里全靠爷爷奶奶照顾,家境十分贫困。靠着“两免一补”政策和好心人的帮助,李寅璠顺利地读到了六年级。

2008年春季开学,李寅璠不仅得到了免费教科书,她的学杂费也全部被免除。

在鹤壁,像李寅璠一样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的贫困学生,当时共有18.4万人。在2008年春开学,全市共落实“两免一补”资金4617万元。

为确保2008年春季,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的落实。鹤壁市按照省政府有关要求,超前谋划,认真测算,积极协调,在上级一补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并及时拨付资金。

范县龙王庄乡大屯中学学生高哈的父母,禁不住感激地说:“‘两免一补’政策,为我们免去了1000多元费用,真是大事了!”

在两年中,高哈患病多年的祖父、祖母相继去世,家中欠下3万元外债,后来伯父又撒手人寰,为高家再撇下万元债务,高哈与哥哥同时辍学。

这时候,是学校的老师及时赶到高家,宣讲“两免一补”政策,因而,高哈两兄弟又重新返回了校园。

在2008年4月13日,信阳市平桥区胡店乡中心学校,15岁的齐汉丽,坐在敞亮的教室里认真学习。

在谈及家里的情况时,齐汉丽说:“爸爸一个人在家种田,妈妈卧病在床,为治病家里欠了12万元的债。要不是全免了学杂费和书费,我肯定不能读书了!”

那是在不久前的2月26日,都开学4天了,班主任贾连梅老师发现齐汉丽还没来报到,心存疑虑的她赶忙打电话到村里。

贾老师得到的答复是:因家里太穷了,齐汉丽正准备外出打工。

一个15岁的孩子,岂能放弃学业?消息很快传到区教体局局长陈勇那里。陈勇当即要求学校:

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辍学,让孩子尽快返校!

平桥区委书记张明春说:上学、看病、就业,这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必须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没有什么比这更大的事了!

张明春说,在2008年春季,全区有7.3万名农村娃免学杂费和教科书费,上级下拨的补助资金,加上区财政配套资金,总额近2000万元,所有农村娃都能享受到“免费教育”。

4月16日,董红玲匆匆赶到离家10来公里的将官池中学,给16岁的女儿闫瑾,送去一套崭新的校服,并嘱咐女儿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国家和学校”。

董红玲是许昌县张潘镇前汪村农民。两年前,经受了近一年病痛折磨的丈夫,因尿毒症去世,家里留下了四、五万元外债和3个未成年的儿女。

就在董红玲为孩子们面临辍学而愁苦不已的时候,得到了上初中的小女儿和上小学的儿子被批准享受“两免一补”的消息。

董红玲的两个孩子都在将官池中学读书,每年光免学杂费和书本费就近800元,每学期国家还补助生活费600多元。

将官池中学校长孙俊甫说,该校2300多名在校生中,以前每年总有10多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2005年起,国家实施“两免一补”政策,特别是去年秋季实现了学杂费、教科书费全免后,学校没有出现一起辍学现象。

能让全国所有的适龄的孩子们上学读书,是党和各级政府最大的希望。为了这个目标,我们的党和政府,正在做着不懈地努力! KPiy57k4x8It0fo356AX9SZwxp26Al/XITZ4veIx/3HLnvOrhPYN6CA8Q8F77Px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