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平民教育:全国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
陈秀伶

第一卷 制定政策

第1章温家宝部署免除学杂费

胡锦涛掷地有声地说:“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温家宝说:“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使教育体现出最大的社会公平,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圆上学梦。”

陈至立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的一件大事。”

2008年7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

会议决定:

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

会议指出:

在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基础上,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对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确保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顺利实施,把好事切实办好。

一要完善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按照预算办理各项支出,严禁挤占、截留、挪用义务教育经费。

二要规范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收费项目和标准要经省级人民政府审定,坚持学生自愿和非营利原则,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

三要切实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对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接收条件的随迁子女,要统筹安排在就近的公办学校就读,免除学杂费,不收借读费。

四是在接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按照当地公办学校免除学杂费标准,享受补助。

会议强调:

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同时,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支持力度,经费投入继续向农村倾斜。重点加固和改造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增加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补助,逐步解决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待遇和农村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问题。

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决策。

这次会议,成为了我国教育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第2章胡锦涛、温家宝作指示

在2008年的秋季,中国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这是是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前所未有的大提速。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曾掷地有声地说:

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温家宝也作出了铿锵有力的承诺:

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在党和政府如此坚定的执政理念下,新时期的中国教育不断书写着伟大的篇章。

在21世纪初,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已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

“两基”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简称,这是由国家教育部提出的。

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地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着重要意义。

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有力于推动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关系到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经过西部地区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西部教育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是,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发展很不平衡。

截至到2002年,西部地区仍有372个县,含同级市、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8个团场,共410个县级行政单位,尚未实现“两基”,涉及34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8300多万人口。

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已经成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当务之急,是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在西部地区的410个县,地理环境恶劣,不仅办学环境恶劣、成本高、条件差,而且接受教育的观念也相对淡薄。

在2004年2月26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确保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攻坚目标如期完成。

早在2003年12月,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西部开发办四部门制定的《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

“攻坚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

国家在今后4年将投入100亿元资金,主要用于在西部372个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8个团场和中部省份尚未实现“两基”的县,兴建和改建6400所寄宿制中小学校,缓解320余万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问题。

在这次会上,陈至立还强调:

要把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这一利国利民的大事办好,必须实行各省负责、责任到县的工作机制。

有关省、市、县要切实把“两基”攻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加强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事求是地制定好本地区“两基”攻坚计划;要坚持求真务实,防止主观臆断,反对形式主义;要提高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要精心组织实施,加强整体设计,将“两基”攻坚任务逐县、逐校、逐项目层层分解和落实。

“孩子是等不起的,教育是不能等的!”西部贫困地区孩子上学的问题,始终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

实现教育公平,这是一个敢于直面困难的政府所具有的坚强的信心。

2004年,中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正式启动。几年间,中央投入100亿元建设8300多所寄宿制学校,解决学生“进得来”的问题;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解决学生“留得住”的问题。

对于偏远地区而言,还有一项任务属当务之急,就是迅速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问题。

从2003年开始,“远程教育”覆盖了中西部36万所农村中小学。这张看不见的网络,放大了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

第3章启动特设岗位教师计划

2006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联合启动实施“特岗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

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用5年的时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完善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招募计划一经实施,便引起了广大高校毕业生的积极响应。在应召的高校毕业生中,赵巍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云南省景洪市勐龙镇小街中学任教的。

赵巍说:

2007年,我光荣的成为了一名特岗教师,真正站在了神圣的讲台上。

虽然是乡镇中学任教,但每每看到孩子求知的眼神,我就希望能用歌声,让他们插上理想的翅膀,让他们也能像大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系统的教育。

赵巍接着说:

我是一名从农场走出来的学生,对家乡对农场有着深深情意。

在3年的大学学习中,我无时无刻都希望能早日学成归来,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云南省的特岗教师行列中,不仅有来自本地的毕业生,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毕业生。

景洪市嘎栋中学的特岗教师吴淑勇就来自于四川。吴淑勇说:来到西双版纳这个地方,同事、学生给我的感觉都特别的好。

这里的学生特别的淳朴,老师也特别受尊重。特别是学校领导,对我们生活方面也特别的关心。

刚来的时候,我们住的地方,校长都特别吩咐人帮我们修好。特别是厨房,也让人给我们修好,打扫好盖好,让我从一个大家庭到小家庭,使我感到特别的温暖。

为了让新来的特岗教师们更快地适应新的生活,学校千方百计为他们考虑,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

来自宣威的代兴灿老师,被分配到了云南省景洪市景讷中学。景讷中学相对偏僻,交通也不便利。

代兴灿说:

我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特岗教师,来到这个地方,虽然偏僻一点,但我认为自有我用武之地。

在这个地方,我默默的奉献着挥洒着血汗,传播着知识,品尝着我收获的喜悦。

景讷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黄丕明说:

特岗教师是一个新名词,又是一种新活力,新血液。特岗教师到达我校后,为我校教师队伍增添了新的活力,注入了新的血液,为我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同时,学校尽最大努力,为特岗教师提供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平台,让他们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2006年,刚从云南大理学院毕业的普超,积极地报考了国家实施的“农村学校特设教师岗位计划”。

在云南省的公开考试,普超把报考的岗位,确定在了这座白族、普米族聚居的滇西北小县城,并顺利成为了该县当年录用的61名“特岗教师”中的一员。

普超被安排到金顶镇中学,担任初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师和一个班的班主任。

对于普超的工作,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年轻的普超尽管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但他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找到了自己的事业,还拥有了一份幸福的生活。

不仅普超,与他一道在兰坪县工作的不少“特岗教师”,都在这个滇西北小县,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在兰坪,每个“特岗教师”都在安心地工作。把“根”扎在兰坪,是“特岗教师”共同的心愿。

自2006年开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工作以来,特岗教师们和所有的老师一样,默默的奉献着。他们为我国西部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崭新的教育理念,并且在不断地发挥着推动西部教育的生力军作用。

第4章温家宝与师范生座谈

为了解决中西部农村师资匮乏的问题,鼓励更多优秀青年终身投入教育事业,在2007年秋季,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首批1万多名免费师范生,与高校、家乡政府签署协议,承诺毕业后在教育行业内工作10年,其中到县级以下初中和小学服务两年。

2007年9月9日,阳光灿烂。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鲜花盛开,一片欢乐和谐的景象。

9时许,温家宝和陈至立,专程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刚刚入学的免费师范生。

在北师大英东学术会堂,温家宝与几百名学生和老师们,进行亲切地座谈。

温家宝首先说:

目前,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已在全国6所师范大学试点。实施这一制度,就是要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真正成为最受尊重的事业,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

我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来看望老师们,看望将来要成为老师的同学们,并和大家进行讨论、交流。

温家宝平易近人的开场白,赢得了全场一阵阵地热烈的掌声。一时间,同学们精神上一下子放松了,大家纷纷举手发言。

来自新疆的刘珍一同学告诉温总理,自己报考免费师范生,是受了做教师的奶奶和自己中学老师的影响。刘珍一说:“我们那里缺少优秀教师。我学成后,一定会回到家乡,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贡献。”

听到刘珍一的话,温家宝点了点头,说:

你的话很朴实。大家都希望我们的国家早日实现现代化,在世界上受到尊重。这靠什么?靠发达的经济、先进的科技、充分的民主、完善的法制、高尚的道德和高水平的国民素质,其中最根本的是国民素质。

师范院校肩负培养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大责任。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好坏在于教师。从这一点来说,师范教育可以兴邦。

来自广西的张国其同学,带着浓厚的乡音,讲述了家乡比较贫困的情况和自己乘坐爱心火车,到北京上学的经历。张国其说:“和城市比,我们农村的教育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张国其接着说:“我选择读师范,就是想将来回到广西当教师,努力培养一批批建设广西、建设国家的人才。”

温家宝对张国其同学的话,表示非常赞同。他说:

你讲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我们重视师范教育,就是重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因为师范教育造就的是教师,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连的。

只有真正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师范教育,才是真正的师范教育。

来自陕西华县的潘斐同学告诉温总理,村子里许多孩子本该上学,但是却辍学,外出打工。自己对此十分担心。潘斐说:“我选择读师范,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种现象越来越少,直到为零。”

听到这里,温家宝放下手中的笔,说道:

我以前讲过穷人的经济学,今天讲讲穷人的教育学。

我们的国家太大,尽管这些年经济社会发展很快,但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还很困难。

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使教育体现出最大的社会公平,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圆上学梦。

温家宝讲述了他在基层看到的贫困家庭的孩子,渴望上学的情景。

温家宝深情地说:

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做人,都应该有一颗同情心、一颗爱心。同情和爱心是道德的基础。

希望我们的学生懂得农民的甘苦,把他们记在心里;希望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更多地关注贫困家庭和孩子。学校的大门是向人人开的。

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就是穷人教育学。

来自云南的王冀萍同学,一直生活在城市。但是,一次到临沧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参观的经历,让她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王冀萍说:“那所学校,只有一位老师是师范毕业,其他都是高年级的孩子留校教书。”

王冀萍接着说:“我选择师范,就是想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温家宝点了点头,对王冀萍同学的选择表示赞许。他说:做师范生要懂得两点:一是要有爱心。老师要爱学生,学生要尊重老师,同学之间要互爱。二是要有知识。知识是无止境的,知识可以改变人生,可以为每个人创造美好的未来。

如果大家在师范大学里把这两条都学到了,融在了血液里,并推向整个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好。这也是我对大家的寄语。

来自贵州的朱毅同学说,到学校报到后,自己领到了免费的床单、被褥等生活用品。朱毅表示,自己不会辜负社会的期望,好好学习,一定要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温家宝勉励朱毅说:

你从贵州来,回到贵州去,这很好。贵州虽然还比较贫困,但正在发生变化。

改变落后面貌,关键在于人才。只要培养出大批人才,你的家乡就一定会变得更好。

郭建富老师在发言中表示,目前许多农村教师的收入不高,生活困难,建议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

温家宝接过这一话题,说道:

办教育要用心力,还要用财力,两者不可偏废。

用心力,就是学校要目光远大、勇于创新,把最新的知识和最好的技能教给学生;用财力,就是要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今年,我们在6所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目前看做得很好,报考的人很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多,农村的学生多,优秀的学生多。

今后,无论是国家,还是教育部门,都要用更大的心力、用更多的财力,保证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获得成功。

近年来,教师待遇正在逐步提高,但是不均衡。有些地方财政困难,教师收入较低。对此,政府要给予关注,财政要给予支持。

王炳照老师从北师大毕业后,从未离开过讲台。王炳照对温总理说:“北师大建校105年来,为全国特别是基层和贫困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教师。”

王炳照建议:“师范教育要办出特色,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教师。”

温家宝听后,表示实施免费师范生制度,目前是试点阶段,今后会在实践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温家宝说:

师范大学和一般大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一是师范大学学习的综合性更强。一般大学的学生学习重点在于知识本身的研究,为学问而学;而师范大学的学生学习还包括知识关系的研究,为教育而学;一般大学的学生可以“独善其身”,而师范大学的学生则要“兼善天下”。

二是师范大学造就的应是堪称人师的教育家,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因此,对师范生的道德要求就更高。教育,不仅要言教,还要身教;不仅要立己,还要立人。

为此,师范教育必须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学知识、教书、做人相结合。

最后,温家宝动情地对大家说:

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学校的孩子,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

希望你们在这所有光荣传统的学校里,接受文化的熏陶,感受人文情怀的温暖,呼吸自由的空气,真正享有智慧之光、仁爱之美,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民教师。

温总理的话,激起了在场的师生们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引起了所有人心灵深处强烈的共鸣。

参加座谈的全体免费师范生,赠送给温总理一份特殊的礼物,即一本留言册。每个同学都在上面,写下了自己的心愿。

令人激动不已的座谈会结束了。在北师大校园的道路上,挤满了前来送行的师生们。

温家宝与大家一一握手,带着对广大师生的殷切希望,依依惜别。

从此,免费接受教育的高校师范生们,肩负着温家宝的嘱托和党和政府的期望,踏上了“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征程。

第5章免除西部农村的学杂费

2006年6月29日,一个重大事件将永载教育史册,那就是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高票通过。

在我国教育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的范畴。这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成为党和政府着力推进的重大举措。

新修订的法律,更加强调了各级政府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责任:

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分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

新《义务教育法》,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指路航标,也大大推进了西部“两基”攻坚进程。

同年9月1日,新《义务教育法》正是颁布实施。新法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纳入了法制轨道;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确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规范了义务教育的办学行为。

这是《义务教育法》自1986年颁布以来的一次重大修改,也是中国义务教育发展新的里程碑。

在《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国家从法律的层面,确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

党和政府推出的一项项新举措,犹如一道道和煦的阳光,温暖着西部农村孩子和他们的家庭,也照亮了西部“两基”攻坚的征途。

在2006年,西部农村首先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2006年的春天,尽管春寒料峭,但对于西部农村孩子来说,这个新学期却格外的温暖,因为从今以后,他们上学再也不用缴纳学杂费了!

这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又一项重大决策——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它犹如一声春雷,光照天际,声震神州!

亿万农民为之振奋,教育工作者为之欢欣,所有受益的农村孩子们,更是心花怒放。

2006年2月18日,重庆大山深处的石鞋中学的校长陈后灵,说起国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时,一脸的笑容。他高兴地说:“我们学校今年一张收费单都没开,这是新学期让我最开心的一件事。”

在石鞋镇,一些家长高兴地跑到学校门口,放鞭炮、舞狮子。

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可能感觉不到经济拮据带来的生存压力。但是,很多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孩子,能够上学,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奢望。

在免除学杂费之前,不仅张红、张建一家为交学费承受很大的压力,他们村上的每户人家,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情况。

王兰家里很穷,孩子又多,姐弟3人,她是老大,下面有一对“龙凤胎”的弟弟妹妹。

王兰说,2006年秋季开学,她升六年级。开学前的暑假,家里就决定不让她继续念书了,因为家里实在承担不起他们姐弟3人上学的费用。

想到以后再也不能在熟悉的教室,里拿着课本读书了,王兰伤心地哭了,哭了好几天。

但是,王兰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她苦苦哀求父母,还保证暑期自己打工赚学费。最后,父母不忍心,决定让她读到小学毕业。

可是,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就在王兰读六年级下学期时,国家颁布了政策,宣布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了。

这下,王兰不仅能读到小学毕业,读到中学毕业都没有学费负担了。不用交学杂费,让王兰欣喜不已。当王兰讲她自己的亲身经历时,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在王兰的眼里,依然闪着着欣喜的泪花,她说:“当听到这个消息时,我都不敢相信。不用交学杂费,我就不用辍学了。”

农民们都发自肺腑地说:

中央给咱办实惠:

农民种地不交税;

娃娃上学不交费。

真是和谐好社会!

财政部、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2007年初表示,在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了以下成效:

切实减轻了农民的教育负担。免学杂费这一项,西部地区平均每个小学生减负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如果是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小学生平均减负210元,初中生减负320元;而既享受免费教科书,又享受生活费补助的贫困寄宿生,小学生平均减负510元,初中生减负620元。

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村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

据初步统计,西部地区约有20万名辍学的孩子返回校园。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由2005年的98.4%,上升至2006年的100%,这在我国历史上尚属首次。

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有了提高,改革地区学校运转正常。实行新机制前,农村中小学运转经费主要靠收取杂费,财政拨款很少,全国有近1/3的县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是“零拨款”。

实行新机制后,西部所有的农村学校都拿到了政府拨付的公用经费,保障了学校的正常运转,一些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经费成倍增加。

教育乱收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改革以来,各地严格规范收费行为,乱收费明显减少。

绝大部分学校除了代收课本费和寄宿生住宿费外,其他方面都是“零收费”,不少地方出现了教育收费“零投诉”。

促进了依法治教,提高政府和学校管理水平。新机制从制度层面强化了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学校的一切收支纳入政府预算管理,推动了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促进了学校科学管理、民主理财。

免费义务教育,为西部的孩子们敞开了求知的窗口,让他们可以畅快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不必再担心交不上学杂费,而离开心爱的校园了。

孩子们的快乐,就是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的快乐,因为,他们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第6章免费提供贫困生教科书

2007年3月2日,在全国中小学新学期即将开学之际,国务委员陈至立,在河北省召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座谈会上强调指出: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狠抓工作落实,加强督导检查,切实做好今年春季学期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从2005年底以来,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在2006年,西部地区,成功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基础上,2007年春季开始将改革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

在全国农村实施全部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陈至立听取了河北省负责同志和部分市县领导及中小学校长,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落实情况的汇报。

陈至立充分肯定了河北省委、省政府,按照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落实各项改革工作所取得的进展。

陈至立指出: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是实现新时期教育全面健康协调发展的奠基性工程,是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的一件大事。

陈至立强调:

新学期在即,各级政府、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把各项工作做实做深做细。

一要落实省级政府统筹责任,确保改革资金从当年新增财力中安排,确保改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保证学校开学和运转。

二要加强管理和监督检查,严禁挤占、挪用、截留改革资金等违规行为,坚决防止一边免除学杂费,一边乱收费。

三要加强对新机制的实施跟踪督导,查找薄弱环节,指导工作,积极稳妥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要抓住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在这次座谈会后,陈至立还考察了河北农村的一些中小学校。

在2007年春天,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这项改革,推向全国农村。

在同年的秋季,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在免交学杂费的同时,还免收教科书费,1.5亿学生因此而受益。

第7章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资助

2007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

今年要集中力量办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温家宝强调:

年内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

一是促进教育公平。落实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

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增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争取3年内基本解决农村“普九”债务问题。

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使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二是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继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温家宝还明确指出:

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

在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招生规模总量突破800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已分别占据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走入职业学校,2007年,国家实行新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

对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一、二年级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连续2年的资助。

三年级学生可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半工半读,获得一定报酬。

在2007年,近1200万名在校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因此项政策而获益。在2007年秋,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新的学生资助政策。

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学生,不仅可以享受“绿色通道”政策,还可以在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资助方式。

自实施之日起,这项政策每年由500亿元的各级财政资金保驾护航,惠及全国1800多所高校的400万大学生和1.5万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600万学生。

而且,无论公办还是民办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平等地享受新的资助政策。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安排助学资金数量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

徐伟是天津工业大学信息学院研究生。他出生在安徽省庐江县的一个农民家庭。

在徐伟上大学时,他哥哥也在上大学,妹妹还在上初中。祖辈以种地为生的徐家,出了两个大学生,这既让全家人感到自豪,同时又给父母增添了巨大经济压力。

徐伟是从“困难学生绿色通道”走进高等学府的,学校帮徐伟办理了4年国家助学贷款,开始了大学生活。

父母知道后,叮嘱徐伟要知恩图报。徐伟觉得,平时哪怕是为集体和同学多做一件有意义的平凡小事,也是表达自己的一份报恩的心情,是把社会给他的爱,再传播给更多的人。

通过勤奋的学习和努力,徐伟被学校保送为2006级免试研究生。

徐伟是靠自立自强完成的学业。开学不久,徐伟就凑钱买了辆自行车,拿着地图,走遍天津的大街小巷,为勤工俭学做准备。

在求职过程中,徐伟曾领受过各种眼光,有鄙夷,有怀疑,也有冷漠。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徐伟的信心。

在徐伟所做家教的家庭中,也有家境很不好的。但是,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愿,深深地打动了徐伟。于是,徐伟就收很低的价格。

当家长看到徐伟辅导得那么努力,要给他加工资时,却被徐伟拒绝了。

徐伟非常真诚地说:“贫困是我们的财富,因为它让我们更坚强,让我们学会了克服一切困难,让我们更懂得珍惜未来的财富。”

徐伟还说:“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党和社会!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我们的路会越来越宽。”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更多的有志学子,正在为有幸享受到这种公平,而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懈地学习着、工作着、努力着,以报答父母,报效国家!

第8章免除城市学校学杂费

2008年的春天,16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进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试点。到了当年的秋季,全国所有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2008年8月23日,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要努力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工作,保障其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周济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召开的会议上指出:

要做好统筹规划,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足额拨付公用经费;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中央财政将根据各省义务教育阶段实际接收的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人数,给予公用经费和办学条件两方面的奖励。

中国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的“四大步跨越”。

对我国的义务教育来说,这无疑是继1997年年初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后,又一令人高兴的事。

这意味着,我国的义务教育,从2008年秋起,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义务”教育。这对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有利于减轻家庭教育负担,扩大义务教育普及率。

在2005年年底,国务院部署,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国家免除了提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还向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由国家财政5年新增500亿元推动的“两免一补”政策。

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存在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这不但出现择校热影响教育公平,同时加重家庭的教育负担,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进。

2006年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从法律角度,明确了政府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

显然,实行全面免费的义务教育,为政府合理配置资源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政府从均衡教育发展出发,解决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设施、办学环境等问题。

事实上,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些地方已经尝试教师轮换制、教师资格证制、高中升学名额分配制,学校间的办学质量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城市、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还为解决2000万流动儿童的城市求学问题,创造了条件。

城市义务教育全免费,意味着农村流动儿童在城市享受义务教育,也应该按规定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由政府统一支付学杂费。

2007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基本信息规范》,依据学籍信息管理制度,每个适龄儿童,在全国任何地区的任何实施国家义务教育的学校,都可入校接受教育。

也可以说,可采取义务教育经费随着学籍走的方式,解决流动儿童的异地求学问题。

在北京上学的刘阳,是在湖南老家由奶奶带大的。那时候他才7岁,上小学一年级。

但是,由于奶奶去世了,没人照顾他,刘阳的父母也在北京找到了谋生的出路,站稳了脚跟,于是就把孩子接到了北京。

提及城市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时,刘阳的父亲感慨地说:

虽然带着孩子在北京生活,日子过得挺紧的,但是一家人能在一起,还是很开心。我们工作虽然累点,但也还能供得起孩子上小学。

但是,上中学可比上小学花钱多了,听说农村老家那边早就免了学杂费,我们就打算把孩子送回去念初中,这样就能省不少钱。

没想到,现在在北京上学,学杂费也能免了,这可真是太好了。这样,孩子就不用回老家上学了。

在北京,外地务工人员有很多,同刘阳一样的孩子也有很多。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对这些外省市户口的孩子们来说,真是一个福音。

刘阳特别懂事,看着妈妈每天起早贪黑地摊煎饼供自己上学,心里很是心疼。

尤其到了冬天,妈妈的手都被冻坏了,刘阳看着真想帮妈妈分担一下。

于是,刘阳就每天利用课余时间,捡废报纸,收集饮料瓶子赚些钱。

但是,现在不用交学杂费了,妈妈的负担就小了许多。刘阳也不必再像以往那样,利用课余时间,捡拾废品换钱攒学费了,可以把时间更多地用在复习功课上,或者和同龄的小朋友们一起享受童年的快乐。

刘阳高兴地说:“我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一样,放学后可以开心地去玩了。”不用每天放学后再去捡瓶子,小王朝露出了快乐的笑容。

刘阳的妈妈说:“免了学杂费,省下了几百块钱,不仅减轻了家长的负担,也能让孩子少遭点儿罪了。”

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有利于推进全面教育改革。由于教育经费由政府埋单,学校将把办学的精力,转移到关注办学质量上,这为推进全面教育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除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之外,一些地方已尝试十二年制免费教育。

十二年制免费教育,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结束之后的3年免费职高教育,将会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和学生的升学焦虑,也将转变义务教育的教育内容与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与基本素质。

这对提高整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素质、改善人力资源结构,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全面免缴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迈出了发展义务教育的重要一步。 EvIVOIzUz5TJkOESQB9j5QZWn50q1bzG8qQstQyUyhxvCPzNjUdmrtGCUQMcJo6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