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雪域通途:青藏公路建成通车
张学亮

第一卷 中央决策与规划 第1章 慕生忠提议修建青藏公路

党中央和毛泽东指示进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工作人员,为了帮助西藏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应当“一面进军,一面建设”。

彭德怀对慕生忠说:“这里还是一片空白,从长远看,非有一条交通大动脉不可嘛!”

周恩来指示:“沿路情况,查明哪条路线最好修,全线有多长,需多少人工和材料,要花多少时间等。”

1951年8月,慕生忠出任西北局西藏工委组织部部长兼西北进藏支队政委,与西北进藏支队司令员范明率领官兵1663人,赶着两万多头背驮物资的牲畜,队伍绵延300多里,经过4个月的艰苦跋涉,才到拉萨。

那一次进藏他们第一天就损失了20多人,骡马损失了几百匹,加上有些骡马啃吃了有毒的草,中毒死亡近千匹。而且足足花了半个多月,才走出了那一小段路。

紧接着,他们到通天河又遇到困难。在过这个通天河的时候,是用皮筏子,骆驼带着皮筏子,人坐到那上边,一部分一部分过去。通天河要是没有涨水时候,坐着船就可以过去。恰恰那时候通天河涨水,结果牛皮筏子就翻了,把那么1批人给翻下去了,光骆驼就1000多峰。

走上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由于缺氧,又夺去了一批人员和牲口的生命。

这让慕生忠不得不考虑是否能走另外的路。

当时,党中央和毛泽东就指示所有进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工作人员:

为了帮助西藏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应当“一面进军,一面建设”。

西北军区副政委甘泗淇则更具体地指出:

要作将来在青藏高原上修长一条公路的准备。

1951年12月,党中央决定成立统一领导的西藏工委,张经武为书记,张国华、谭冠三、范明分别任第一、二、三副书记,慕生忠任工委常委兼组织部长。

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当时也专派1位公路工程师邓郁清。

邓郁清是个南方人,但他的一生却几度在中国西部的公路建设中沉浮。

邓郁清从福建工业专科学校公路专业毕业后,曾参加过国民党修建的从西宁到玉树的所谓“青藏公路”。他的一只眼睛被碎石炸坏。

然而,邓郁清感到,更沉重的伤害则是对国民党政府、军阀马步芳昏庸腐败所造成的公路废弃殆尽的绝望和颓废。

1953年底,为了解决驻扎西藏数万军民所面临的缺粮困境,中央责成西北局负责组建西藏运输总队,总部设在青海的香日德,有关领导点名要时任西藏工委组织部长的慕生忠担任政委,慕生忠当时正在北京准备调动工作。

这是慕生忠第二次进西藏。

慕生忠到西藏一看,运输总队其实是个骆驼运输队,因为这支运输队只是由从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收购来的2.8万头骆驼组成的。

据说当时全国的骆驼总量也不过是20万头,这近3万头的役驼可不是个小数字了。运输总队把这些骆驼与驼工们编成队,每头骆驼驮上150公斤左右的面粉,分头向西藏进发。

按照最初的部署,运粮队准备采用1951年解放军进藏时的路线。

这是一条传统的路线,它从青海香日德向南翻过昆仑支脉巴隆大坂,进入黄河源头曲麻莱地区,渡过通天河,翻越唐古拉山,穿过玉树、丁青,然后到达藏北重镇那曲。

这条路的走向和1300年前唐蕃古道大致相同,并且新中国成立以后已有两支队伍由此进藏。

但是,慕生忠深知,这条路上必经的黄河源头地区有着大量的泥沼地带,此处的通天河天险浪急水大,极不适宜大部队行进,1951年进藏时,就曾造成极惨重的损失。

2.8万峰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骆驼,带着鲜为人知的使命,浩浩荡荡地向着冰川、向着戈壁、向着荒漠进发了。

这悲壮的驼运以400万斤粮食运到拉萨,沿途每500米就倒下一头牲畜的惨痛代价,完成了它的艰难历程。1年零3个月下来,3万峰骆驼死亡十之八九,1954年初,驼工们陆陆续续返回了香日德。他们去时牵着骆驼,回来时却两手空空:由于高原上恶劣的气候环境,这批进藏骆驼大队损失惨重,2.8万头骆驼几乎“全军覆没”!

慕生忠目睹了进藏部队物资的极度缺乏,目睹了骆驼运输总队的惨重损失,他十分痛心。

慕生忠利用一次到北京开会的机会,带着秘书、警卫员和1名向导一行几人,从拉萨出发,沿着正在修筑的康藏公路进行了实地考察。

他们历时40多天,全程走完了康藏线。

他们发现,康藏公路沿线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雪崩、泥石流、塌方等事故经常发生。就是一场小雪,经风一吹也会形成雪堆。

慕生忠一路上看到了这些情况,他认为从康藏线上修公路进藏困难太多,而且就算修成了,也难以保障运输的畅通。

慕生忠当时就想:仅仅靠骆驼来运送进藏物资根本不是长久之计,要想解决西藏运输的困难,就非得修路不可。既然康藏线困难重重,那么从西北开辟一条入藏公路如何呢?

这时,慕生忠听当地驼工讲,还有一条土质坚硬、极少沼泽、河床平浅的路线。这条路线是由香日德西行至格尔木,再折向南行,沿雪山边缘,越过昆仑山和唐古拉山,经那曲去拉萨。

慕生忠详细查看了这条旧路,这同样是条被岁月尘封的古道,曾是七世吐蕃王北上安西的和亲之路。然而,它隐藏在被外国人称为“生命禁区”的高海拔地带,是否能够走通?是否真正存在?走这样一条新路,能否使人困马乏的运粮队伍获得意想不到的新生?

在这关联千秋的重要时刻,慕生忠随即决定:“放弃旧路,改走新线!”

慕生忠的这一想法和副政委任启明等人不谋而合,于是慕生忠先后派出两批人,用木轮大车和胶轮马车向藏北重镇那出发探路。

慕生忠则前往北京,为修建青藏公路筹集资金与物资。

慕生忠将以上情况及时地向党中央和国务院作了汇报,并对修路提出如下建议:

一、青藏高原,地势平缓,施工比较容易;

二、地图上的红线,在黄河源以上,也在长江三大源流的上部,河水较浅,易于徒涉;

三、高寒风大,无大雪封山之忧;

四、冰冻层厚、无塌方和翻浆之患;

五、气候寒冷无雪崩,也无冰川流动和泥石流等情况。

上述5条建议,恐有不当之处,拟以马拉大车再作一次试探。 C7aNbisq48y7ga5FBF9qkZo/oRUjW31PnlxCoeEQ2xNYFKPSepG3zQQB5AJg5HN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