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油海:克拉玛依油田开发与建设
郑明武 |
本书由德泉科创授权掌阅科技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
钱萍“呼”地一下站起身来,着急地说:“什么?中方经理?让我去搞石油?我一不懂技术,二不懂管理,去了怎么工作?”
王震看着风尘仆仆的钱萍,便大声地问:“才去了几天嘛,怎么这么快就跑回来了?”
一位干部向钱萍说:“目前,技术工人也很紧缺,仅靠学校分配远远不够。从地方招收,又顾虑素质问题。”
1949年9月,以彭德怀为首的第一野战军全体官兵,正准备按照中共中央“和平解放新疆”的指示,大举进军新疆。
此时,作为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彭德怀,已经开始考虑解放后新疆的建设问题了。
9月20日,彭德怀主持召开了西北军政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此次会议的工作报告认真分析当时的各种形势后,明确指出:
目前,西北地区的工作任务之一,是尽快恢复新疆独山子油矿的炼油生产,并要加强生产中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努力提高成品油的产量。
不久,彭德怀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发出进军新疆的命令。
命令指出:
新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的省份,石油及其他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对发展国民经济、巩固国防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确如彭德怀命令所说,新疆大地幅员辽阔,地域宽阔,既有茫茫沙海,又有无垠戈壁。天山脚下,水草茂盛,牛羊肥壮。
而蛰伏在地层深处的富饶的石油矿产资源,更给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平添了神秘的色彩。
早在19世纪末期,克拉玛依下属的独山子就以石油矿藏闻名,当时独山子背斜有自溢的石油泉32座,油沫浮积水面,厚达1厘米,色泽深绿或淡红,有当地居民收捞原油,用于点灯。
这些零散的对独山子石油资源的民间利用,就是独山子石油开采的启蒙。
1909年,在新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商务总局筹银30万两,从俄国购买了1台顿钻钻机,在独山子开掘了第一口油井。
这口从现代角度看,实在是不能被称为油井的浅井,就是独山子,也是近代新疆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一口油井,由此拉开了新疆石油工业几经曲折但又波澜壮阔的历史帷幕。
进入民国时期,独山子的石油矿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遗憾的是,战乱不断,国弱民贫的旧中国,使得名动一时的独山子石油矿藏的开采在众多关注的目光中,只能历经波折,油资源始终未能形成较大规模的工业开采。
抗战期间,当时的新疆省盛世才政府以反帝亲苏标榜,得到苏联政府的支持,遂开始与苏方合作开采独山子石油。
1936年,新疆省政府与苏联达成口头协议,共同开发独山子石油资源。
同年4月,新疆省政府派员与苏方人员联合组成独山子石油考察团,在独山子地区进行石油勘察。
10月,新疆省政府将原设在安集海的炼油厂,改称独山子炼油厂。
独山子炼油厂的生产,是在苏联提供各类石油专业设备和技术支持下展开的,这使得独山子石油矿藏的开采发生了质的转变,从此油田开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规模性工业开采。
遗憾的是,随着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新疆省盛世才政府与苏联关系恶化,导致了双方合作的解散。
从1936至1949年,独山子油矿经过独山子炼油厂、乌苏油矿筹备处、独山子油矿管理处三个阶段的经营,共钻井33口,进尺达1.4万多米,采油1.1万多吨。
整个民国时期,尽管独山子石油矿藏的开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国内政局的动荡,最终决定了刚刚品尝到工业化开采滋味的独山子油矿历经坎坷,却惨淡收场。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前夕,与玉门、延长名列全国3大油矿之一的独山子油矿,仅有职工150人,日产原油3至5吨。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徒步千里,穿越河西走廊,长驱直入新疆首府乌鲁木齐。
新疆各族人民身穿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迎接解放军进疆,欢庆和平解放。
就在天山脚下奏响庆祝解放的欢快乐曲的日子里,国家主席毛泽东向新疆人民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新疆”的号召。
从此,新疆和它丰富的石油宝藏回归到人民的怀抱,油矿的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也获得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