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在中央和各地政府的支持下,各地社队企业取得了飞速发展。
然而,社队企业由于规模小,从业人员素质低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社队企业在发展中,大都出现很多困难。
在社队企业面临的困难中,销售难是最让他们最为头痛的。
在当时,社队企业的大部分产品未列入国家购销计划,国营商业部门不经营。
而在广大农村,一些属于国家计划外的和完成国家统购、派购任务以后的农副产品以及多种经营产品,由于社队不能直接和市场挂钩,也无法销售出去。
再加上没有专业的销售人员,不了解市场,销售渠道不畅等等,这些都造成社队企业销售困难。
为了给流通领域开辟一条新渠道,打破长期存在的由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统得过死的局面,各地社队企业都在采取措施,努力克服这个问题。
1980年下半年,四川农村广泛试办了人民公社供销经理部,这个经理部包括贸易货栈和公社供销公司。
供销经理部成立后,它们以开展代购代销业务为主,只收取少量手续费。
各地供销经理部主要经销本县社队企业的产品,他们积极帮助疏通渠道,经营生产队完成国家统购、派购任务后的产品,或商业部门不收购的产品;接受国营商业的委托,代销和经销部分产品;在执行国家统一价格政策的原则下,经营社队企业推销产品时换回的产品和原材料。
不少供销经理部还下设若干产品销售门市部和收购站,以代购代销为主,开展经营活动。
各地试办的人民公社供销经理部,促进了社队企业原材料和产品的购销,打开了农副业和多种经营的销路,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同时,各地人民公社供销经理部在活跃本地市场,满足集体和社员对生产资料、生活日用品的需要方面,起到了国营商业的补充作用。
在陕西,适应社队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陕西省从1979年开始,就陆续建立和健全社队企业供销公司。
到1980年,全省已有75%的县建立了这种公司,这些供销公司在组织社队企业生产,交流经济信息,沟通产供销渠道,开展协作,做好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在成立的一年半中,全省供销公司总经营额达1400多万元。
面对社队企业存在的人员素质低下问题,社队企业也开始把目光转向城市,向城市“挖人”。
据1981年的一份《人民日报》报道:
历来都是城市向农村招工,而今年北京市丰台区黄土岗公社榆树庄大队,却向北京城里招收了五十多名待业青年,在队办企业中做临时工。
近两年来,这个大队的多种经营和为城市服务的工副业迅速发展,劳动力渐趋紧张。
从今年3月开始,在城镇待业青年中招收临时工。这些被招的青年分别安排在大队的水泥构件厂、砂石厂和修配厂工作。
工资有计件计时两种形式,每人每月平均工资五十元左右,最高的达六十元。前来做工的青年及其家长都比较满意。
据了解,招用城镇青年比用社员工每个劳动力每月要少开支三十元左右,对大队企业也很合算。
像北京这样进城招工的,在全国还有很多地方。当时,在沈阳,广州武汉等地,都曾出现过农村社队企业进城招工现象。
在那个人人向往进城的年代,农村企业进场招工,而且招到了工,一时传为美谈。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招工,社队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各类人才紧缺的问题。
社队企业作为一种由公社或大队新办的经济实体,一般都存在规模小的问题。因此,很多社队企业,尤其是一些为大型工业提供配件的社队企业,要想顺利发展,就必须与大型工业企业搞好关系。
湖北省襄樊市是一个有30万人口的新兴工业城市,这个城市轻纺、电子为主的大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非常发达,是鄂西北物资集散地和经济中心。
在当时,市郊农村人多地少,随着城市建设和工业的不断发展,社队企业应运蓬勃发展起来。
1981年,这里已有社队企业171个,社队企业从业人数达5212人。
襄樊市郊在办社队企业中,从开始就作了长远打算和通盘安排。他们针对本地区条件,认为只有立足于为大工业服务,围绕市场需要,才能充分发挥社队企业的作用。
为此,各个社队企业纷纷把为大工业配套、同大工业搞联合经营,作为发展方向。
在具体实施中,这些社队企业与大工业企业实行产品归口管理,设备归口配套,技术归口指导,生产归口调度。
通过这种方式,社队企业做到了供、产、销渠道畅通,防止了与大工业争原料的矛盾。
一段时间,这个市也曾出现国营纺纱厂产品销不了,印染厂吃不饱,中间织布跟不上的情况。
据此情况,王寨公社在市棉织厂的扶持下,投资建了一座拥有400台自动织布机的织布厂。
织布厂建成后,产品不愁销路,工厂发展很快,当年总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同时,还实现了全市纺织、织布、印染“一条龙”。
在为大工业服务的同时,襄樊市还根据郊区社队靠市区近的特点,提出办企业要为市民生活着想,弥补国营服务网点不足。
为此,社队本着因地、因人、因材、因时制宜的原则,广开门路,靠山的发展建材,靠水的发展养殖,靠大工厂的发展建筑维修,靠车站、码头的发展装卸、运输,靠交通要道和人口稠密的地方发展饮食服务行业。
社队企业成立之初,他们大多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用“滚雪球”的办法边生产边建设,逐步壮大完善。
在当时,王寨公社美满大队根据襄樊作为铁路运输枢纽的需要,自筹资金190万,兴办了一座大型饭店。饭店楼高七层,有800多个床位,成为襄樊市当时最大的饭店。
饭店建成后,往返旅客常来就餐,饭店生意非常火爆,为公社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在当时,襄樊市酒精厂,每天排出大量废水,污染环境,造成附近养殖的鱼类大量死亡。
面对这种情况,庞公公社建立了一座酒精废水处理站,将大量废水沉淀处理,变成难得的养猪饲料,既控制了公害,又为养猪事业开辟了新的饲料来源,一年收入5万多元。
和襄樊一样,天津市周围的农村也在依附天津大工业,发展社队企业。
在当时,天津市自行车锁厂是一家很大的制造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自行车厂便把部分工艺简单、用人较多的零件,外包出去。
就这样,天津周围的宝坻县、静海县、霸县、黄骅县的10多个社队企业,就开始靠生产自行车零件发展了起来。
苏家屯区是沈阳市的远郊区,以农业生产为主,1979年,全区人均收入175元。
1980年以后,苏家屯社队企业和区委反复研究,怎样才能办好社队去也,使全区进一步富起来。
经过调查研究,社队企业和区委领导同志看到,要广开生产门路,办好社队企业,就必须有一批科技人才和能工巧匠。
但由于本区缺乏这方面的人才,社队企业就向区委领导请示,就决定公开招聘,并由区委制定了对应聘人员具有很强吸引力的五条措施:
一、应聘者经过一段试用,证明确有真才实学的,均可迁来落户。原为城镇户口的可迁到苏家屯镇,家属是农村户口的可来本区农村落户。二、子女是城市待业青年的,可给安排工作;属下乡知识青年的,可进家长所在的工厂工作。三、给应聘人员安排住房或家属宿舍。四、给应聘人员高于原来的工资待遇。五、根据应聘人员贡献大小,酌情给予物质奖励。
“能人”的到来,为社队企业扩大了生产门路。
在当时,城郊公社招聘的5名技术人员,帮助公社和一个大队联合办起服装厂,从服装设计到生产加工,全部由技术人员负责。
由于服装样式新颖,质量良好,产品畅销,仅一个多月便获利8500元。
20世纪80年代初,社队企业在起步阶段出现了很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它们靠着“船小好调头”的优势,通过不断努力,终于在艰难的环境下,赢得了自己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