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提议发展中国卫星通信

尼克松总统访华时随身带来的“黑匣子”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卫星地面站,虽然引起周恩来的兴趣,可当时中国的科技专家却根本没有机会见到如此先进发达的卫星通信设备。

不过,当时还是有3个年轻人听说了这个设备,并且有两个年轻人还亲眼看到了这个“新式武器”,这让他们十分震撼。这3个年轻人,一个叫黄仲玉,一个叫林克平,一个叫钟义信。

他们都先后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在1972年还都是无名小卒,他们在自己的行业既普普通通而又默默无闻。不过后来,他们成为有名的邮电局“三剑客”。

1965年,黄仲玉大学毕业后有幸跨进了北京邮电部的大门。尼克松访华时,美国的卫星地面站刚落脚到中国,他便迫不及待地跑去首都机场看了。

在观看的整个过程中,黄仲玉心里始终有一种压抑感,他总是在心里反复责问自己:美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为什么做不到呢?

林克平毕业后分在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办公室当秘书,当他得知尼克松总统随身携带了一个“黑匣子”的消息后,禁不住好一阵激动。

林克平利用工作之便专程跑到首都机场,亲眼看到了天线直径只有10米长的美国卫星通信地面站。他感到既新鲜又刺激,一瞬间便改变了脑子里多年形成的传统的通信概念。林克平当时就想,中国什么时候有这玩意儿就好了。

钟义信是北京邮电学院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虽没有机会去机场,但此事他很快就知道了,心里也大受震撼和刺激。因为美国的卫星地面站从大洋彼岸活生生地搬到了中国的北京,对文明古国的中国既是一次形象的警示,又是一次绝妙的挑战。

1970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黄仲玉当时很激动,他对中国不久就要发射通信卫星充满信心和憧憬。然而,一晃4年过去了,中国的通信卫星事业还是渺无声息,他实在等不下去了。

1974年,黄仲玉找到当时中国邮电部部长钟夫翔,向他汇报了搞通信卫星的一些想法,并主张通信卫星不从国外买,由中国自己来搞。

钟夫翔部长对此表示赞同和支持,并要他组织一个关于通信卫星的联合调查组。

黄仲玉就找钟义信和林克平一起商量,3人经过商讨一致认为,现在,全世界都在朝着一个信息的时代发展,中国如果再不把通信卫星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那太空中本应属于中国的位置,不久就会被人抢占。

3个年轻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后认为,中国要想发展自己的通信卫星,就必须让通信卫星问题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从而把通信卫星工程纳入国家的重点计划。只有那样,中国的通信卫星事业才有可能。

3个年轻人决定给周恩来写一封信,向周恩来反映真实的情况和意见,同时建议中国尽快搞通信卫星。但这封信通过什么方式送到周恩来的手上呢?

林克平是邮电部部长钟夫翔的秘书,处理这类问题还是很有经验的。他说,唯一的办法,就是随同机要文件一起走,而且挂号。

就这样,一封由3位普通年轻人签名的群众来信,顺着一条机要的秘密渠道,进了中南海的大门。 dF1QS/g2qKOAfmYITPYD6S8aJmvcMPSJYciFGAZrHx314LjzJ0bEUUKHCqpzMe8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