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私营经济开始迅速复苏

1978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34岁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按时上班,从写着自己名字的信格里取出了当日的《人民日报》。一般来说,他整个上午都将在读报中度过。

平时读报时,柳传志总是很平静的。然而这天,看报的柳传志却显得很是兴奋,非常激动。

原来,柳传志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如何养猪的文章,他激动不已,因为很久以来,报纸一登就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评论、社论。

而这天,《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养猪的文章!

“气候真是要变了!”柳传志敏锐地意识到。

与柳传志一样,随着政策的逐渐放活,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气候要变了”。于此同时,更有一些人勇敢地迈出了开创私营企业的第一步,尹盛喜便是是这批勇者队伍的员。

尹盛喜于1938年10月出生于山东肥城。1964年到1978年,他在北京前门的大栅栏街道办事处任干部。虽说职务并不显赫,但“旱涝保收”没问题。

在当时,在那个千万知识青年人人求职而不得的年代,这份“铁饭碗”还颇招人羡慕。

然而,血气方刚的尹盛喜并没有过多的留恋这个“铁饭碗”,他已经开始准备创业了。

1979年,尹盛喜不顾社会的讥讽与亲朋的不解,毅然下海,领着几个待业知识青年,办起了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

于是,尹盛喜从银行借了几千块钱,领着一拨儿待业青年,在北京前门、大栅栏一带露天摆几个摊,两分钱一碗,卖起了大碗茶。

大碗茶,乃是北方流行习俗,它和福建功夫茶、广东早茶的细品慢咽不同。路边大壶冲泡,大碗畅饮,粗犷随意,提神解渴。一张桌子,若干粗瓷大碗即可。老百姓逛街渴了,来一碗大碗茶,咕咚咚喝下去很是畅快。

当然,大碗茶受欢迎的另一个理由,就是便宜实惠,老百姓消费得起。所以,无论是车间工地、轮船码头,还是田埂树下、路边凉亭,大碗茶最有人缘。

尹盛喜平素能拉会唱,酷爱民乐,熟习书法,尤喜京剧昆曲,下海选择了中国特色的大碗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再说,这个选择是颇具市场眼光的。

当时的北京,远不如后来繁华多样,老字号林立的前门大栅栏,差不多就是外地人首选的旅游景点和购物场所了。

在这里,每天人头涌涌、摩肩擦踵。烈日当头之际,劳累不堪的顾客自然会选择路边方便解渴的大碗茶,在这里摆摊卖大碗茶,真可以说是薄利多销。

创业之初,非常辛苦,骄阳似火,冲茶倒茶,伙计们两条胳臂如同流水线上的装瓶机似的没个停歇。顺脖子汗流之际,不小心烫着胳臂和手指,更是家常便饭。

尹盛喜带着小青年,硬从这两分钱一碗里头赚钱,实在不容易。同时,当时很多人对这类摆摊卖茶的“工作”,很是看不起,认为这是“没档次”,“丢脸”。

经过尹盛喜等人的辛苦努力,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变成了北京大碗茶商贸公司。

不久,大碗茶商贸公司投资创办了改革开放之后京城第一家京味儿茶馆,即老舍茶馆。

老舍茶馆,宫灯高悬,细瓷盖碗,硬木八仙桌、太师椅,用铮亮的铜茶壶沏茶,每位客人都可品尝到宫廷细点和应时京味儿小吃。

京城的音乐、戏曲、曲艺、杂技界名流天天在这里举行精彩演出,每年演出达600场。茶馆还开设了能够举办高档特色宴会的大碗茶酒家。

尹盛喜在改革的春风里,成功的证明了私营经济的发展活力。

当时,在中央对私营经济初步解禁的时候,和尹盛喜一样开始经营私营企业的还有很多,人们形象地称为私营经济开始复苏了! Xmb0EjZJpShc68azNrcNjCxaByVDnTwS2AMYM7qz8uvqlCE71T+0sWeqKzbkGLR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