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中央允许私营经济发展

1979年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再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此时,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很多问题,改革已势在必行,其中尤以私营经济领域最为严重。

原来,在1956年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后,私营经济在中国几乎绝迹。

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随着私营经济政策的逐渐放松,各种私营经济开始有恢复的迹象。

1977年2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向中央作出报告:

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等个体劳动,但不准雇工。

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有关个体经济的报告。

这个报告在具体工作的指导方针上,在实践方面实现了突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调整政策,改变了以前强迫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做法,允许中学毕业生留在城市升学和就业。同时,放松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只有因病、因家庭困难才可以返回城市的限制。

那些留在遥远的农村务农,与家人分别多年的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从政策变化中看到了希望,想尽各种办法要求回城。

紧接着,全国就出现了千万知青大返城现象。这么多人一下子涌回城市,第一个压力就是就业问题。

面对就业压力,各地都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仍然解决不了如此庞大的待业队伍的需求。

当时,广州等地把那些到工厂、商店做临时工的待业青年称为“八路军”,因为他们每天工资8角钱。

尽管如此,“八路军”们仍感庆幸,因为找不到活儿干,只能仰食父母的待业青年为数更多。

很多待业青年成了新游民,闲散在家,也对社会安定造成隐患。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人无事生非,打架斗殴,导致犯罪事件增长。

1979年7月20日,时任国家计委顾问的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面对如此巨大的就业问题,就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他就如何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一篇长篇文章,文章题目是《广开就业门路必须改变劳动管理制度》。

在文章中,薛暮桥提出要广开就业门路。他说:

宪法规定允许“从事法律许可范围的,不剥削他人的个体劳动”,这一条也应当实行。最近北京市崇文区在搞试点,据说很有效果。现在城市中不但集体所有制还要提倡,连个体劳动,如游街串巷的磨刀、补鞋也不应当完全砍光。

这是20世纪70年代,第一个在中央党报上发表的支持个体经济的文章。

由于薛暮桥在中央政府和经济学界,长期担任重要职务,再加上这个文章又是在《人民日报》发表,所以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

当然,薛暮桥文章中为个体经济所做的辩护,决不仅仅是为解决就业问题提出的权宜之计。

这篇文章,在理论问题上冲破了禁区,产生了很大影响。

9月29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的大会上,叶剑英明确说:

目前在有限范围内继续存在的城乡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附属和补充。

终于,中国向私营经济紧关的大门开了一条缝,于是,沉寂了20多年的私营经济开始复苏了。

一时间,在大小城镇的街道巷子里,已经出现了修车的、修鞋的、补锅的、裱画的、做衣服的、开小饭馆的……胆子大的人先干起来了。

到1979年底,个体户发展到31万人,比1978年的14万人增长了一倍多。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形成《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会议纪要。

文件指出:

要充分发挥各类手工业者、小商小贩和各行各业能手的专长,组织他们参加社队企业和各种集体副业生产;少数要求个体经营的,经过有关部门批准,与生产队签订合同,持证外出劳动和经营。

在这些背景下,从那时起,我国的个体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了起来,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成长。 eMybJIy3Q6tIzlpjtTJxS7Vm/lUwTHwVbMOa+BVkfz5tU9rmRRh3HSzKZ2Zifc81



第3章 私营经济开始迅速复苏

1978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34岁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按时上班,从写着自己名字的信格里取出了当日的《人民日报》。一般来说,他整个上午都将在读报中度过。

平时读报时,柳传志总是很平静的。然而这天,看报的柳传志却显得很是兴奋,非常激动。

原来,柳传志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如何养猪的文章,他激动不已,因为很久以来,报纸一登就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评论、社论。

而这天,《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养猪的文章!

“气候真是要变了!”柳传志敏锐地意识到。

与柳传志一样,随着政策的逐渐放活,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气候要变了”。于此同时,更有一些人勇敢地迈出了开创私营企业的第一步,尹盛喜便是是这批勇者队伍的员。

尹盛喜于1938年10月出生于山东肥城。1964年到1978年,他在北京前门的大栅栏街道办事处任干部。虽说职务并不显赫,但“旱涝保收”没问题。

在当时,在那个千万知识青年人人求职而不得的年代,这份“铁饭碗”还颇招人羡慕。

然而,血气方刚的尹盛喜并没有过多的留恋这个“铁饭碗”,他已经开始准备创业了。

1979年,尹盛喜不顾社会的讥讽与亲朋的不解,毅然下海,领着几个待业知识青年,办起了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

于是,尹盛喜从银行借了几千块钱,领着一拨儿待业青年,在北京前门、大栅栏一带露天摆几个摊,两分钱一碗,卖起了大碗茶。

大碗茶,乃是北方流行习俗,它和福建功夫茶、广东早茶的细品慢咽不同。路边大壶冲泡,大碗畅饮,粗犷随意,提神解渴。一张桌子,若干粗瓷大碗即可。老百姓逛街渴了,来一碗大碗茶,咕咚咚喝下去很是畅快。

当然,大碗茶受欢迎的另一个理由,就是便宜实惠,老百姓消费得起。所以,无论是车间工地、轮船码头,还是田埂树下、路边凉亭,大碗茶最有人缘。

尹盛喜平素能拉会唱,酷爱民乐,熟习书法,尤喜京剧昆曲,下海选择了中国特色的大碗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再说,这个选择是颇具市场眼光的。

当时的北京,远不如后来繁华多样,老字号林立的前门大栅栏,差不多就是外地人首选的旅游景点和购物场所了。

在这里,每天人头涌涌、摩肩擦踵。烈日当头之际,劳累不堪的顾客自然会选择路边方便解渴的大碗茶,在这里摆摊卖大碗茶,真可以说是薄利多销。

创业之初,非常辛苦,骄阳似火,冲茶倒茶,伙计们两条胳臂如同流水线上的装瓶机似的没个停歇。顺脖子汗流之际,不小心烫着胳臂和手指,更是家常便饭。

尹盛喜带着小青年,硬从这两分钱一碗里头赚钱,实在不容易。同时,当时很多人对这类摆摊卖茶的“工作”,很是看不起,认为这是“没档次”,“丢脸”。

经过尹盛喜等人的辛苦努力,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变成了北京大碗茶商贸公司。

不久,大碗茶商贸公司投资创办了改革开放之后京城第一家京味儿茶馆,即老舍茶馆。

老舍茶馆,宫灯高悬,细瓷盖碗,硬木八仙桌、太师椅,用铮亮的铜茶壶沏茶,每位客人都可品尝到宫廷细点和应时京味儿小吃。

京城的音乐、戏曲、曲艺、杂技界名流天天在这里举行精彩演出,每年演出达600场。茶馆还开设了能够举办高档特色宴会的大碗茶酒家。

尹盛喜在改革的春风里,成功的证明了私营经济的发展活力。

当时,在中央对私营经济初步解禁的时候,和尹盛喜一样开始经营私营企业的还有很多,人们形象地称为私营经济开始复苏了! lxVI2VxnQiMCC+1Z8az6eod/vYGhMCM5HlchAxLsY6r57By22ALJSu2lMcsJHq/l



登录后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登录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