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举办首届全国民族体育会

1953年11月8日到12日,国家体委在天津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

在此期间,贺龙接见了记者,发表了长达3个小时的对武术问题的精辟见解。

他说:民间流传的武术套路是很多的,不仅汉族有,各少数民族也有。这是要花费力气去发掘的。

譬如一座宝山,要探明情况发掘出来,这是头一件要做的事。

被挖掘出来的东西是真空还是假宝,又得花力气去淘洗、整理。要剔除其违反科学的东西,打开人们的眼界,还复它固有的健康的形体。如何使它符合科学原理,使它们更易于掌握,收到增强体质的效验,这是很重要的第二件事。

要提高拳艺,不外两个方法:一是从现有基础上开拓新境界,一是博采他人的专长。只有经过刻苦认真的揣摩,道路才能越走越宽。习前人之习,也才能在自己手里发扬光大,取得更大更多的成效。这是第三件事。

其实,武术是中国民族形式体育百花丛中的一支奇葩,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发展、积累起来的体育运动的精华。

贺龙认为,武术“深深植根于民间”“不受年龄、性别限制,也没有地区、条件的约束”,是一项投资少、收效大、能健身防身、利国利民的体育运动。

他号召武术界人士要不断发掘、整理、提高、推广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并且指出:

让武术成为我们社会主义的物华天宝。

可以说,武术既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就召开了一次武术座谈会。当时,全国各地有许多武术爱好者,以及从事武术锻炼的人都前来参加。

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武术锻炼,举办起了武术队。如,天津市的一些棉纺织工厂、铁路和建筑系统建立了武术队,哈尔滨工业大学也有数百名学生习武,山西太原市郊有20多个村庄的青年农民经常在劳动之余演习武术。此外,在南方学习武术的人也不在少数。

为发掘、整理和指导武术及其他形式的民族体育项目,国家体委刚成立时,就在运动竞赛司内专设了一个民族形式体育科。

此后,有些省也向国家学习,设立了相应的机构。

1954年,国家武术队成立。在武术工作者中,有的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的成为高等院校的教授、副教授,有的成为全国体育总会的委员。

贺龙作为全国体育运动的领军人,自幼习武,他深知武术界的门户之见和封建迷信的影响极为深广。

对此,贺龙强调指出:

民族形式体育中有些江湖味道的东西要否定掉。这些对增强人民体质没有益处,搞不好,就会当作今天的杂耍那样搞。

我们要的是真功夫。这对人民体质的增强有好处。

并且,贺龙还建议体委全体委员们对民族形式体育做一个认真讨论,他说:民族形式体育中哪些要提倡,哪些要否定?

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上的武术社团的成份是比较复杂的。

一开始由于主管部门缺乏经验,在组织武术团体的时候,有一些反动组织的头目也混了进来,从而在体育界和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1955年1月4日,对于这种现象,贺龙在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严肃批评。

他说:

一是没有很好地研究,没有分析哪些是科学的、应该提倡的;哪些是不科学的、落后的,应该反对的。冒然提倡,所以形成混乱。

二是没有分析“民族形式体育”的社会基础,没有加以很好地领导和控制。今后对于武术的研究、整理工作,需要有真正懂武术并具有一定科学水平的人来领导。

几年之后,贺龙发现武术的发掘、整理工作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便督促国家体委的负责人说:

要是再不搞,少林拳等就要失传了。现在农村用的石担子、石锁、石墩,过去武秀才就是靠这些东西,古代就有的,是武术的一种,挺科学的。

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成立,李梦华任主席。

1957年,中国第一次把武术列为国家体育竞赛项目。

并在这一年,召开了全国武术观摩评比大会。一共有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85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评比大会。

1957年之后,国家体委连续3年举办了全国性的武术研讨会,学习党的体育方针政策,交流技艺,讨论学术问题。

1958年,中国武术协会主持起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

第二年,也就是1959年由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批准,并公布施行。

1960年,举办了全国武术运动会。这个时间表说明国家体委在开展武术运动方面,从1956年之后,逐渐走上了正确的轨道,而且每年成绩都有显著的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贺龙作为体育事业的领军人,对于武术工作的意见,对于中国武术的发掘、整理和健康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提倡武术运动之后,大部分省市建立了武术队和业余体校武术班。各体育学院和师范学院培养出了一批武术人才。

1962年,国家还组织编写了体育学院通用的武术教材。并且,研究、整理出版了《简化太极拳》、长拳以及刀、枪、剑、棍等书籍。

此后,我国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武术运动员。

贺龙对于武术工作非常关注。有一次,他观看武术比赛,发现表演刀术的运动员在刀把上系的绸子很长,便对荣高棠说:“不能这样搞,绸子太长了,就成了舞蹈了,不是真功夫。”

1963年1月21日,贺龙在视察人民解放军体育学院时,针对部队如何学习武术的问题,指示说:

搞点武术是需要的。但部队搞武术,一定要结合实战的要求。

1965年初,贺龙还对全国体工会的代表们说:“武术的整理是个大问题”,并督促大家加速研究和整理武术。

此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形式的体育项目,除武术之外,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与形式。

贺龙在组织发掘、发展武术的同时,还建议在体操、技巧、球类、田径等项目的基础训练中汲取武术、杂技等民族形式体育项目的科学方法。

对此,贺龙说:

在训练上,采用中国办法,即民族的方法加上外国方法。不要感到自己的不行。中国过去的飞檐走壁不都是练出来的吗?不拿东方的一套,总跟人家学,在人家后头跑是不行的。

其实,在国家体操队成立之初,当时既没有和外国队比赛过,也没有现成的教材,根本不知从何练起。

对此,贺龙非常有自己的一套,他亲笔写了封信,并盖上自己的名章,让体操队的人去文化部找刘芝明副部长联系。

于是,体操队便按照贺龙的建议,从中国京剧院的武生中挑选一些年轻人参加体操队,然后再聘请武行高手来体操队执教。

后来,又到北京前门大栅栏的广和楼挑选了几个人,并聘请张云溪和张春华到北京体育学院指导学生练功。

广和楼,就是广和剧场,在北京前门外。建于明末,曾为京城最早最出名的戏楼,与华乐楼、广德楼、第一舞台并称为京城四大戏园。张云溪和张春华则是当时的京剧武生演员。

对于他们的体操锻炼,贺龙曾到现场观看。

1955年,内蒙古体委副主任哈萨巴特尔向贺龙介绍了关于“那达慕”大会的情况:内蒙各盟、旗每年举行一度“那达慕”大会,绝大部分人把全家老小都搬来参加,一住就是10天半月,直到开完运动会才搬回去。有的旗一共有1万人口,就有1200人参加“那达慕”比赛,观众达几千人。

那达慕大会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

“慕”是蒙语的译音,意思为“娱乐、游戏”,用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那达慕或以嘎查和苏木,即以村屯和区乡为单位,或以旗县为单位举行。那达慕大会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

大型那达慕,摔跤选手为512名,骏马300匹左右,会期7至10天。

中型那达慕,摔跤手256名,马100至150匹,会期5至7天。

小型那达慕,摔跤手64名或128名,马30或50匹左右,会期3至5天。

对于那达慕大会来说,不论何种民族与宗教信仰的人,都可报名参加。

1955年7月,内蒙古体委副主任哈萨巴特尔准备在呼和浩特举行“那达慕”,打算邀请蒙古人民共和国参加。

于是,他向贺龙提出:

希望国家体委原定在1958年拨给内蒙体委的修赛马场用的100万元提前拨出;

给包头市修几个运动场;

派运动员来北京受训;

帮助订一批滑雪用具;

发给一批打猎、射击项目所需的枪支子弹。

贺龙对这些要求全部批准,并说道:

对兄弟民族要特别帮助。

这次“那达慕”规模可以大一些,国内可以邀请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等地参加。

最后,贺龙还叮嘱了一句,他说:“注意,不要输给蒙古。”

1965年10月,贺龙还出席观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举行的民族形式体育运动会,并接见了摔跤手和骑手们。

另外,贺龙对于民族形式的赛马、射箭、摔胶等项目,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同时,贺龙也有计划地培养了一批批少数民族运动员和体育干部。

可以说,我国民族体育运动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与传扬,这一切都有赖于党和国家的重视。 VfE1i7LZLKG9TQahIzolo0913yVhRq0ivYwixmuStIQPt5hXku0CJsnT0Pcg17J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