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春天,全国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
在会上,周恩来说:
今年是执行“五年计划”的第一年。我们国家计划建设的规模一开始就是极其宏大的,摆在人民面前的任务光荣而巨大的。
于是,刚刚经历三年恢复时期的中国经济,正式走入了一五计划时期。
在五年内,全国经济和文教建设的投资总额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万万两以上。用这样大量的投资进行国家建设,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重点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49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周恩来十分重视156项重点工程的建设,有些工厂选择厂址,他亲自过问,并下去实地考察才最后定下来。
除了领导的英明决策和领导外,那时,刚刚翻身做主人的全国人民工作热情高涨,齐心协力,努力工作,最终顺利完成一五计划。
当时,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和工业化战线上的主力军,以积极生产的实际行动投身于国家建设。
以下是“一五”计划实施期间的几个画面: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某村,全村在在村支书李向前的带领下,每天天没明就出工,天黑才收工,奋战了6个月终于把一片荒原改造成了600亩良田。
江西三二〇厂车间之间开展技术交流和互助协作挑应战竞赛,各车间24小时分3班昼夜作业,做到人停机器不停,许多职工连续30多小时不下生产第一线。
在吉林化工区,从全国各地调集的3万名职工,顶着凛冽的寒风,在零下几十度的气温下,夜以继日地战斗在松花江畔。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在一片荒芜的松花江畔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化工区。
1953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平衡国家预算的紧急通知》。着重解决上半年财政工作的错误,解决财政赤字问题。
具体措施如下:
增加财政收入,银行增缴利润2亿元,并在下一年银行发行货币8亿元中拿出6亿元作财政支出;减少财政支出,中央经济建设减少5亿元;军费减少3亿元;中央文教、行政费用减少2.5亿元;地方减少2亿元,总计可减少12.5亿元。
全国总工会积极响应,号召工人阶级在全国掀起一个群众性的增产节约运动高潮。
鞍钢机械总厂青年工人王崇伦先后8次改进工具,创造了“万能工具胎”,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按1953年定额计算,他一年完成了4年多的工作量,产品全都是一级品。
1954年2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发扬王崇伦的工作精神,提前完成国家计划。
广大农民用努力增加生产,积极交纳农业税和交售粮棉的实际行动来支援工业建设。在工业建设中,特别是在矿区建设上,大批青年农民被吸收到工人阶级队伍中来,成为工业建设中的生力军。
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工作者,在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大显身手。大批高等学校和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无条件服从国家统一分配,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青春。
正是由于全国亿万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努力生产,使得农业生产丰收,工业建设战线捷报频传。
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定到1957年完成,然而到了1956年底,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定的主要指标都已经基本完成,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