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23至31日,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政务院副总理郭沫若、黄炎培,文教委员会副主任陆定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徐特立等。
还有东北、华东、中南、西北大行政区和华北各省、市、自治区的代表以及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干部200多人。会议确定了当时中国的教育工作方针。
早在新政协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便指出:新政府建设的重点在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要想在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基础上建设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这自然要将教育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在这次会上,新当选的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就教育部的工作方针作了报告。他说中国的旧教育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产物,是旧政治旧经济的一种反映,和旧政治旧经济借以持续的一种工具。
现在,随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的统治在中国宣告终结,中国旧教育的政治经济基础是基本上被摧毁了。代替这种旧教育的应该是作为反映新的政治经济的新教育……,作为巩固与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种斗争工具的新教育。
马叙伦接着指出:
这种新教育和旧教育是性质上完全相反的东西,是势不两立的。因此,我们对于旧教育不能不作根本的改革。
对于教育改革的任务,马叙伦提出:
全国教育的制度,各级学校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师资等等,都要求一个彻底的,同时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和解决。这是摆在全国教育工作者面前极其复杂艰巨的任务。
马叙伦还特别强调工农受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
由于我们的国家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以工农为主体,应该特别着重于工农大众的文化教育,政治教育和技术教育……这是中国新教育建设的工程中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工作,我们应该首先努力促其实现。
明确教育的总任务后,马叙伦在分析实现任务的有利条件时,他强调说:
在旧中国的一部分教育工作者,由于进步的科学的思想的指导,也积累了一定的有利于人民教育事业的良好经验,是完成旧教育的改造和新教育的建设的许多有利条件之一。
然后,马叙伦提出了教育的具体工作方针为: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稳步前进。对旧教育,采取的是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原则上不能妥协,但也要反对否定一切,不批判吸收历史遗产中优良部分的态度,或对新解放区的教育工作者排斥而违反争取改造和团结的方针。主张凡是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就不采取急躁的措施,立即的和全盘的解决。但同时又应当即刻开始准备工作,以便及早的即使是初步的解决这些问题。
最后,马叙伦坚定地指出:
我们新教育的前程是无限光辉与远大的。
马叙伦在这次报告中,他将新中国的教育定位于新民主主义教育,目的是改革旧的教育制度。
在这次会议上,做出了如下决定:
一是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以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中国教育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的先进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二是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
三是发展教育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即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相当长时期内应以普及为主。教育应着重为工农服务,培养工农知识分子干部。大量举办业余补习教育,开展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科学技术和政治教育水平。
四是对原有老解放区的教育,首先是中、小学教育,以巩固与提高为主,条件许可时,可以适当发展。巩固与提高的关键是解决师资和教材问题,改进师范教育,加强教师轮训和在职学习,培养称职的教师。中等学校着重向中等技术学校发展,培养大批中级建设干部。
五是对新解放区的教育,坚持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谨慎地推行“维持原校,逐步改善”的方针。学校安顿后的主要工作是在师生中有效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使他们逐步建立革命的人生观。妥善安置失业知识分子和失学青年。对于私立学校,一般采取保护维持、加强领导、逐步改造的方针。
六是逐步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对旧学制的全面改革,要在各级教育经过不断改革取得较为成熟的经验后,逐步进行。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加强革命的政治学习,合理地精简现有课程。对教学方法的改革,重点在于反对书本与实际分离的教条主义,同时防止轻视基本理论学习的狭隘实用主义,坚持理论与实际一致。必须改进考试制度。
七是学校的管理,必须贯彻与实行民主集中制。
八是应设法改善教育工作者的物质和政治待遇,教育工作者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完成光荣的历史使命。
会议还拟订了创办中国人民大学的实施计划和举办工农速成中学的实施方案,讨论了改进北京师范大学和各地师范学校的意见,并决定编辑中、小学教科书。
这次会议还结合讨论了教育部1950年上半年的工作计划,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种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普及为主,除维持原有学校外,教育应着重为工农服务,学校要为工农子女和工农青年开门。
在这次会上,政务院副总理郭沫若、黄炎培,文教委员会副主任陆定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徐特立等,也先后发言。
会议最后由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