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之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立
陈秀伶 |
本书由大华文苑授权掌阅科技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
毛泽东庄严宣告:“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林伯渠宣布:“奏国歌,请毛主席升国旗。”
周恩来说:“广播大楼建成了,比起延安窑洞来条件好多了,你们一定要用延安精神做好工作。”
1949年10月1日的清晨,在微露的霞光中,天安门渐渐露出了金黄色的琉璃瓦顶盖,与金色的朝阳交相辉映,显得熠熠闪烁,辉煌无比。
在天安门城楼的内檐上,悬挂着巨幅标语,上写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
天安门城楼正中央即中门的上方,挂着毛泽东的巨幅画像,两侧宫墙上镶着两幅标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中央人民政府万岁
此时,古都北京传出阵阵欢庆的锣鼓声,在这里,将要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典礼,中华民族的历史将在这一天翻开崭新的一页。
这是人民广播的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性的实况广播,新中国建立的喜讯将通过电波,传向全中国、全世界。
北京新华广播电台要作实况广播,同时各地人民广播电台也将转播开国庆典。
早在一个多月前,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就制定了计划,在编辑、采访、播音、技术、行政等各个方面,作了详尽地准备。大家决心,一定要搞好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
记者胡若木、高而公、杨兆麟等,事先到郊外采访阅兵式和分列式的演习,并且到参加游行的各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农村去了解情况,由杨兆麟执笔起草实况广播稿,然后在编辑部反复地讨论、修改。
丁一岚和齐越将在天安门城楼上,担任实况广播员,因而他们也尽可能地熟悉庆典的准备情况,参加讨论稿件,领会稿件的精神。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要使整个天安门广场都能听清楚台上的声音,并传播到全国,这在当时的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技术装备是做不到的。
于是,由创建陕北台时的技术人员傅英豪设计,制作了几部新型的扩音机,每一部都是把9只喇叭并在一起,装在一块木板上,加大了扩音量,把它们安放在广场不同的位置上。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但是,技术上还有一个大难题,朱德总司令阅兵的时候,要乘检阅车从广场中央驶向东长安街,然后再返回广场。
在广场以内的音响问题已经解决,可是,检阅车一开出广场,那边的音响就无法传回设在天安门城楼下面的机房了。
工程师黄云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检阅车的挡风玻璃板上安装一只话筒,在车的尾部安装一个小喇叭,同时在记者和技术员的采访车上,装备一部钢丝录音机,尾随检阅车录音。
由于要在检阅车上安装机器,采访车还要尾随其后,事关重大,要报请阅兵指挥部批准。
杨兆麟他们向指挥部说明情况,指挥部很理解让全国人民听到阅兵的情况,感到非常重要,于是就批准了这个方案。
在西郊飞机场演习时,杨兆麟和黄云乘坐采访车,紧跟着检阅车,朱德总司令向受阅部队高呼:“同志们辛苦了!”
战士们齐声回答:“为人民服务!”
这些呼应的声音都录了下来。
由于车速和时间都有严格规定,我们录音的长短同样经过了精确计算,准备到10月1日按照程序播放。
在演习结束时,朱德询问杨兆麟他们录音工作的情况。由于这是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和广场上进行实况广播,任何人都没有经验,朱德担心他在城楼上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的时候,技术上会不会出什么问题。
为了保证安全播出,朱德要杨兆麟他们到他的住处去,事前为朱德录音。
虽然知道天安门城楼上的播出不会有问题,可是,总司令如此认真、谨慎,杨兆麟他们还是在朱德总司令指定的时间,前往中南海为他录了音。
朱德总司令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铿锵有力地把命令读了一遍。
这个录音虽然当天并没有使用,但却成为一件珍贵的史料。
10月1日早晨,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播出预告:
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及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决定转播今天下午3点钟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实况。
喜讯立即传遍了全国。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一切准备就绪。
10月1日14时,全体参加实况广播工作的人员在天安门城楼上下各就各位。
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决定由梅益在现场主持城楼上下的全部工作。李伍和李志海负责城楼上的技术设施,特别要照看主席台的话筒和播音话筒的安全。黄云和傅英豪负责机房和广场的音响设备。
播音的话筒原来竖立在城楼走廊的最西端,可是,参加观礼的人很多,一直排到了走廓的东西两端,工作人员只好把播音话筒移到城楼西侧的平台上。
站在话筒前面工作的是胡若木、丁一岚、齐越和杨兆麟四个人。
这一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俯瞰广场,受阅部队全体肃立,广场的南部站满了各界群众,都在静静地等待着这个庄严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