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感恩师长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让人,怎能不产生由衷的敬意?

秦始皇拜荆条如拜恩师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名嬴政,战国时秦国的国君。他消灭了称雄的六国,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朝。

秦始皇功成名就之后,常常想起自己幼年时的老师。那是一位严厉的老人,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第一次上课讲的就是告诉他嬴家的姓是舜赐给的,老师还把它破解成亡、口、月、女、凡五个部分,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第二天就要他背,要他写。嬴政说:“老师,太难记、太难写了。”老师严厉地说:“什么?一个‘嬴’字就感到太难学?将来秦国要靠你去治理,能见难而不进吗?”老师举起了荆条棍,重重地打了这位未来的国君……后来,这位可敬的严师去世了。

公元前215年的秋天,秦始皇乘着车,在文臣武将的护卫下,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前进,这是他实现统一后的第四次出巡。离仙岛不远,秦始皇骑上了有金佩饰的白马,不一会便到了岛上。正当他环视渤海,豪情满怀时,看到马前一片荆条林,他立即下马,撩衣跪拜。

随从的大臣们不知怎么回事,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秦始皇跪拜完毕,李斯问:“万岁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卿,此岛所生荆条,正是联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没有严师的管教,哪有我今日的成就?见了这荆条如见恩师,焉能不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

我们每个人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老师的深深教诲,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所以,无论我们以后取得多大的成绩,都不要我忘记传授给我们知识、教我们怎样做人的老师。

尊师敬师的魏昭

东汉时期,南阳有一个大学问家叫郭林宗,他熟读各家典籍,乃是远近闻名的大儒。魏昭,在都城洛阳做官,早在太学就学时,他就久闻郭林宗的大名,尽管郭林宗远在南阳,而自己在京城任官,但是他仍然决定拜其为师。

当时当魏昭千里迢迢来到郭林宗家时,郭林宗却拒绝见他。原来,郭林宗早就听说过魏昭的名字,知道他是有名的神童,但是,郭林宗还是想考验一下他的诚心。

魏昭的随从忍耐不住,他们愤然地说道:“一介草民,不足挂齿,我们不必为此劳神!”

可是魏昭却坚信自己的诚心一定能打动郭林宗,坚定地在郭府门外等候。直到第三天,郭林宗终于被他的诚意所感动,请他进府见面,魏昭喜出望外。

当时,郭林宗重病在身,终日与药为伴。为了考验魏昭的诚心,郭林宗决定再次给魏昭出难题。进入郭府四五天,郭林宗还没有给魏昭教授一次。一日深夜,郭林宗咳嗽不止。下人赶快来为他熬药。这时,郭林宗拦住下人,大声说道:“不,让魏府尹来!”

魏昭连忙把药熬好,恭敬的奉上:“老师,请服药。”

“太烫了,端下去重熬!”

魏昭二话没说,又熬了一遍。如此再三,魏昭始终态度恭谨。

当魏昭第三次把药奉上的时候,郭林宗彻底被感动了,他动情地说:“以往众多求学者,他们求学之心并不真诚,所以,他们敷衍于我,仅仅想取得名声罢了。可是,今日与君相见,才知君诚心一片。鄙人愿意为君之师,教授先秦诸子经典。”

不久,他正式收魏昭为徒,把自己的所有学识全教给了他……

知识有多重要?学问值多少钱?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从他对老师的尊重程度就知道了。在向老师求教时要像魏昭一样,除了要有诚心,还要有耐心。

不忘师恩的吴道子

吴道子是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人尊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

吴道子早年曾跟保寿寺的一个画匠学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吴道子谦虚好学,画技提高很快,几年后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一天,师傅对吴道子说:“如今你的技法已经超过了我,要想继续提高自己,就应该到外面去闯荡、去见世面。”并告诫他说:“要广泛求师,勤学苦练,更要不拘成法、独辟蹊径,融百家之长,自成一家。”

遵照师傅的指点,吴道子开始广泛游历,四处访师学画。一次,他路过一家酒店,见里面十分热闹,凑过去一看,原来是著名的书法家张旭和贺知章正在酒后挥毫。只见张旭疾书行草,龙蛇狂舞,贺知章劲书狂隶,气势豪放。吴道子被他们精湛的书法技艺惊呆了!这时,他不由想起了师傅“不拘成法、独辟蹊径”的教诲,心想,若把书法与绘画结合起来,不就是“不拘成法”吗!于是,吴道子遂即拜张旭、贺知章为师。

从此,吴道子边练书法,边注意把学得的书法技艺融于绘画之中,首创了“兰叶描”技法。一年后,吴道子又拜别了二位恩师去了峨眉山,师法自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他集各派画家、书法家之长,果然独辟蹊径,创造了“水墨写意山水法”,名震画坛。

学有所成的吴道子,时刻不忘第一位老师的指教之恩,专程返回故里去拜谢师傅。不料,师傅已经去世,他跪在师傅的坟前,献上自己的作品,大哭不已,心情极其悲痛。

凡是出类拔萃的人都受过两种教育:一种来自于自己,一种得自于老师,而后者更为重要。吴道子正是受了启蒙画师的启发,才融百家之长、自成一家的。

尊师的赵匡胤

我国五代十国时期,国家政局混乱,战争频繁,当时,人们都崇尚武功、轻视学文。出身于军官家庭的赵匡胤,少年时代读书勤奋,既尚武又重文。

赵匡胤幼时在私塾读书,老师是知识渊博、教学认真的辛文悦先生。赵匡胤读书用功,成绩名列前茅,辛先生特别看重他。赵匡胤对老师也非常尊敬,由于先生家中子女较多而收入又较微薄,所以先生一家生活难免有些贫困。赵匡胤十分同情先生家的境况,就常常背着家里人,偷偷给老师的孩子送一些吃的东西。

赵匡胤生得面方耳大、身强力壮。他武艺高强,又深通韬略,投身军营后,凭着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当上了后周的殿前都点检,成了皇帝禁军的统帅。后来,又做了宋朝的开国皇帝,就是历史上的宋太祖。

赵匡胤当上皇帝以后,仍念念不忘幼年时的启蒙老师。他把辛文悦先生请到皇宫中来相见。辛先生一见宋太祖就要行君臣之礼,宋太祖连忙拦住他说:“辛先生,请别这样。我虽当了皇帝,仍然是您的学生,今后我还要继续向您请教呢。”宋太祖把老师奉养在宫里,经常与老师谈心,向老师请教治理国家的好办法。

人无论有多么伟大,都不是最伟大的,因为最伟大的永远是他的老师。所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尊师这一优良传统美德。

追思老师的岳飞

宋朝著名爱国将领岳飞,文韬武略,举世无双,并且在早年间练就一身超群的武艺。他的老师就是周侗。周侗是当时的著名武术家,武术修养极高,他的弟子都是当时宋朝军中著名将领。周侗是一个很爱国的老人,由于他坚决主张武力抵抗外侮,因此为朝廷所不容,政治上一直不得志。

北宋末年,年幼的岳飞拜在周侗的门下,学习武术、兵法。由于岳飞极其聪明,领悟力很强,很快便成为文武兼备的人才。并且岳飞的人品又极好,对老师极为恭敬,因而很受周侗的喜爱。师徒二人相处很融洽,在老师的激励下,面对多灾多难的国家现实,岳飞时时以老师的志愿为目标,立志学成之后能保卫国家、为国效力,而周侗则更加用心的调教这个百里挑一的人才,希望岳飞能实现自己未竟的理想。

后来周侗去世后,岳飞悲痛欲绝。每到初一、十五,岳飞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痛哭一番。并且在痛哭之后,岳飞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重达三百斤的弓射出三支箭才回去,以追思老师。

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就是一辈子有老师,没有比没有老师更不幸的了。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更应该珍惜受教育的机会,虚心向老师学习,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赞誉老师的宋濂

宋濂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并且还是明朝初年的文坛领袖,他的散文对明朝的文学影响很大。

宋濂小时候因家境贫穷,无钱买书,他就到处去借书抄读,天长日久,博通古今,在家乡一带很有名气。当时已是元朝末年,统治极不稳固,元朝政府不得不改变政策,通过笼络汉人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元朝曾请宋濂出来当官,他坚决拒绝。并且为了避免纠缠,他隐居龙门山,静静地读书写作。

后来,朱元璋攻下婺州,聘请宋濂为《五经》师。第二年,朱元璋在南京封宋濂为江南儒学提举,聘为太子师。洪武二年,宋濂奉命编修《元史》;洪武六年升迁为侍学士,参与制订礼乐诸书,由于他为明朝政权的建立立下了不少功劳,同时对明朝的文化恢复也有卓越的贡献,因此当时人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的启蒙老师是浦阳人吴莱,他对待学生既温和又严肃。吴老师特别喜欢勤奋好学的宋濂,对他耐心教导,关怀备至,对他寄予深厚的期望。可惜吴老师中年早逝,宋濂非常痛惜,他召集同学开了一个追悼会,评价和赞誉了吴老师的功德,尊称老师为“渊博先生”,亲自为吴老师撰写了《渊博先生碑》碑文。为了表达对老师的一片崇敬、悼念地心情,宋濂还搜集了吴莱生前的著作,精心编纂成《渊博先生文集》,并花钱请人雕刻出版,让老师扬名于后世。

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具有一种责任最重大、最光荣的社会使命。他们就像一根蜡烛,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一生都在默默奉献着。

尊师念师的杨钟岳

杨钟岳是清朝初年的著名官员,他公正严明,声名卓著,受到朝廷上下的普遍称赞。

杨钟岳从小的时候就有着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志趣。当时,邻村有一位有名的老师叫林慕谦,办了一所私塾,叫“传薪轩”,为村里的孩子授课,他治学严谨,讲学透彻,在远近乡里都很有名气。当时,五六岁大的杨钟岳知道了这位先生,一个人走出村,独自来到书斋,找了个不起眼地地方,认认真真地听讲。这让林慕谦感到很惊奇,于是把杨钟岳叫去询问了一番,才知道是邻村的孩子,再问他一些问题,竟然从容不迫地对答如流。林慕谦觉得他是一个可造之材,便专程到他家,向他的父母说明要收他为徒的意愿。杨钟岳的父母同样惊讶,他们一直以为孩子天天早出晚归是玩耍去了,谁料竟有这番奇遇,不禁欣喜,便当场叫孩子拜师。杨钟岳入学后,刻苦攻读,潜心钻研,对《四书》《五经》等经典,熟读成诵,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很快在当地便小有名气。

后来杨钟岳参加科举,考取进士,从此跻身官场,并且仕途也颇为顺利。但他并没有忘记师恩,每次拜访老师,总是执弟子礼,非常恭敬地对老师说:“我是在老师门下受教,虽然巧合侥幸得中,但我永远是老师的学生,老师是我永远学习的楷模。”为了报答老师教育之恩,康熙十七年,他用自己的俸禄为老师买了一个贡生的学衔,并推荐往遂溪任训导。他还郑重其事地为林慕谦的书庄题写了一副对联:“师道于今传遂邑,文章自昔冠西园。”高度地评价了林慕谦的师道以及所写的文章。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是要用时间与深度去衡量,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不管什么时候,老师永远是我们的老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罗汝芳事师如父

罗汝芳是明末著名学者颜钧的得意门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罗汝芳对他的老师,也真叫至诚至孝了。

颜钧因事被捕,在京城坐牢。为了营救老师,罗汝芳变卖了自家的田产,用来为他赎罪。颜钧坐牢6年,罗汝芳也随着在狱中侍奉他6年。因为这,他连科举考试都没有参加。

罗汝芳从官场退出后,归隐田园,这时他的年纪已经不小。

有一天,家人报说颜钧到来。罗汝芳正在读书,闻报慌忙站起,出门迎接颜钧。等颜钧进了客厅,他先恭请老师安坐,然后忙前忙后,又是沏茶,又是端果盘,一切都由他亲自奉上。儿孙辈看着不忍,怕累坏了父亲、爷爷,提出由他们来做,罗汝芳说:“我的老师不是你们能侍候的。”他仍坚持自己在老师身旁侍奉。

罗汝芳事师如父的事迹,在当时为众人所传颂,人们赞赏他的道德,教育子孙尊师,常以他为楷模。

罗汝芳事师如父的故事历来被传为美谈,人们也从中深受启发。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对待自已的老师就像是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以报答他们的教育之恩。

感念师恩的杨继盛

杨继盛是明朝名臣,嘉靖年间时曾任南京户部主事。

杨继盛7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庭贫寒,杨继盛没有机会读书。父亲让他每天到溪边放牛,但他每次放牛经过村里一所私塾时,总要站在窗外,踮起脚,听老师给学生讲课,然后用心记下来,放牛时再一遍一遍地背诵。私塾老师见他每天都趴在窗口听讲,风雨无阻,十分感动,于是就借给他一本书,让他在窗外站着听讲。

杨继盛对老师的殊遇十分感激,便想方设法为老师做事,以报答老师。他见老师每天做饭,缺少干柴,每天放牛回来就背一捆干柴送给老师。有时还帮老师挑水、打扫院子,把私塾里的桌子、板凳也收拾得干干净净。

老师年龄大了,眼睛有些昏花,看书困难。杨继盛听说野生的枸杞子能养目,放牛时见到熟透的枸杞子就摘下来,晾干后给老师送去。老师因此也十分喜欢他,常常利用晚上的时间给他讲课。

这位老师为人刚正不阿,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他教杨继盛读书时,时常针对社会的黑暗情况教导他,要他先学会做个正直的人,然后再用功读书,否则,书读得再多也没有用。

后来,杨继盛学有所成,终于做了官。但他始终不忘恩师的教诲,坚决地同朝中的奸恶势力做斗争。然而由于朝廷的昏庸,他并没有胜利,反而被捕入狱。

直至在狱中,他还念念不忘当年在私塾窗外读书时的情景,特地嘱咐家人转告恩师:“弟子杨继盛,一日受教,终身不忘。今日被诬下狱,决不屈从邪恶、辱没老师的教诲。”

如果老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老师的影响就会在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并得到学生的尊重。杨继盛在被捕入狱时仍不忘恩师的教诲,不向恶势力低头,这一点便是从这位恩师那里继承来的。

毛泽东尊师如父

毛泽东不仅是我国伟大的开国元勋,还是尊师重教的典范。

毛泽东8岁时进入家乡的一所私塾念书,拜毛禹珠为师。老师觉得毛泽东天资聪慧、机敏过人,很喜欢他。而毛泽东也很敬重老师。

1965年6月25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他请韶山的老人们一起吃饭。席间,毛泽东向毛禹珠敬酒时,老人感激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最敬佩徐特立先生。

徐特立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谦虚勤奋的作风给全校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许多人离开了共产党,而徐特立先生却毅然加入了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内著名的“五老”之一。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对徐特立先生一直非常敬重。

1937年,徐老六十寿辰时,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同时,他还高度赞扬了徐特立先生“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崇高品质,并号召全党同志向徐老学习。

1947年,徐老七十寿辰时,毛泽东题词“坚强的老战士”送给他,表示尊敬和祝贺。

毛泽东上学时尊敬老师,当上主席后依然尊敬老师,堪称是尊师重教的典范。我们也应当如此,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忘记辛勤培育过自己的老师。

周恩来终生难忘恩师

“少年时代在沈阳读书时,得到了山东高盘之先生的栽培。可以说,没有高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是周恩来在接见外宾并答记者提问时说的一段话。

高盘之先生是一位忧国忧民、追求进步的教师。1910年,高先生到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任史地教师。他借讲课传播救国救民的真理,宣讲革命志士的爱国事迹,深受学生周恩来的敬仰。周恩来总是深情地回忆:“正是由于高老师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地宣传革命思想,才使我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951年12月3日,已是新中国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听说高先生的儿子高肇甫到了北京时,他不顾工作繁忙马上去迎接,并详细地询问高老师去世时的情况。还有一次,高肇甫回山东,周恩来拿出一个纸盒,说:“里面是人参、咖啡和白糖,送给师母补养身体,是我的一点儿心意!”当儿子把周恩来的礼物送到老母亲手中时,老人哽咽着说:

“这么大的官还记挂着从没见过面的我,我真是天下最幸福的人啊!”

1962年,周恩来给高家汇去100元钱,让给师母治病和买补品。1963年,师母病故时,周恩来亲自给高家写信并寄钱表示哀悼。

日里万机的周恩来总理不但没有忘记恩师,而且还对恩师的家人关心倍至,这是多么让人感动啊!我们应该向周总理学习,把尊师当成一生的事,永远都不忘记为祖国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老师们。

华罗庚怀念恩师

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先生是第一个发现华罗庚有数学天分的人。华罗庚成名后曾说:“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老师的栽培!”

1947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便马上赶回故乡看望王维克老师。那年夏天,他在金坛应邀作了一次学术报告,并特地把王维克老师请到了主席台上。

1952年4月4日,王维克因胃癌不幸在金坛病逝。华罗庚十分悲痛,他嘱托在金坛的亲人代他到老师灵前默哀。之后,他一直像亲人一样悉心照顾师母及其子女。

1980年5月21日,华罗庚到江苏推广“优选法”与“统筹法”时,回到了故乡金坛。他一到县委招待所,就立即去拜见师母。当师母把一本新版的王维克先生的译著——但丁的《神曲》签上自己的名字赠给华罗庚时,华罗庚十分激动地说:“谢谢!这是王老师的心血啊!”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当多向前辈们学习,从小养成尊敬师长的好品德。

陈景润尊师

有一年,厦门大学校庆刚结束,陈景润首先到老校长王亚南的家去拜访。王亚南是马克思《资本论》的中文版译者,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就是这位“懂得人的价值”的学者,首先发现了陈景润的才华和毅力,在众说纷纭之中把他调回了厦门大学。现在老校长已经去世,陈景润一见王师母就激动地说:“我很想念王校长,非常感激王校长对我的培养和教育。”他又到王亚南遗像前,与王师母一起回顾那些难忘的往事,流露出深切的敬意和悼念。

第二天,陈景润又去李文清教授家。李教授曾是他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的启蒙老师。这次见面,陈景润真诚地说:“没有老师给我打下这个基础就不会有今天的进步。”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所从事的是天底下最光荣的事业。尊师是每个人应有的美德,他们理应得到这份尊重。

你一点也不笨

有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打个比方,别人写作文能写二三百字,他却只能写三五行。但即使这样的作文,他同样能写得美丽如花。

那是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愿望》。他极认真地想了半天,然后极认真地写,那作文极短,只有三句话: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愿望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

就是这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老师,那位妈妈式的老师不仅给了他最高分,在班上带感情地朗读了这篇作文,还一笔一画地批道“你真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请放心,妈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老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大家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

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但他并没有把作文本拿给妈妈看,他是在等待,等待一个美好的时刻。

那个时刻终于到了,是妈妈的生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那天,他起得特别早,把作文本装在一个亲手做的美丽的大信封里,信封上画着一个塌鼻子的男孩儿,那小男孩咧着嘴笑得正酣。他静静地看着妈妈,等着妈妈醒来。妈妈刚睁眼醒来,他就甜甜地喊了声:“妈妈。”然后笑眯眯地走到妈妈眼前说:“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我要送您件礼物。”

妈妈笑了:“什么?”

他笑了:“我的作文。”说着双手递过来那个大信封。接过信封,妈妈的心在怦怦地跳。

果然,看着这篇作文,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然后一把搂过小男孩,搂得很紧,仿佛他会突然间飞了。

是的,智力可以受损,但爱永远不会,她朝气勃勃,永远垂着绿阴,开着明媚的花,结着芳香的果。

天使很善良,她总是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欢乐。文中的老师就是一位天使,一位给小男孩带来快乐和自信的天使。智力受损的小男孩在她的爱的滋润下,用纯真的爱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情。

再破的盆里也能开出美丽的花

自从八岁时的一场车祸使她只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后,自卑就如山一样压得她抬不起头来。她一年年地长大,也一年年地沉默。

就这样一路读到了初二,她的班级来了位朱老师。一天,放学后她正整理书包准备回家,朱老师走了进来。

“小樱子!”老师亲切地叫着她的小名,“你能帮老师一个忙吗?”

“什么忙啊?”她紧张地问道。心里充满了莫名的惊恐。

“老师想请你帮忙给花浇浇水,老师太忙了,小樱子来帮帮老师好吗?”

“好的!好的!”她激动得脸都红了。

朱老师家的院子里摆满了山茶、丁香、凤仙花……她特别偏爱的,却是一株不认识的植物,它有着清秀挺拔的枝干,长着狭长的叶子……她一直渴望知道,它会开出什么样的花。

终于自一天,当她再次给它浇水时,惊喜地发现,花开了。那是一朵纯白的喇叭形的花,优雅地立在枝头,如天鹅般顾盼生辉……

“好看吧?这是百合。”不知何时,老师已走到她的身边,轻轻地揽住了她的肩膀。她无言地点了点头。“它的花盆好看吗?”老师接着问。

她下意识地注视着花盆。那是一只废弃的脸盆,锈得连边都没有了。

“一盆花,能开成什么样子,起决定作用的,是种子,而不是花盆……”老师温柔地对她娓娓道来。

那一刻,似乎有一束强烈的阳光,照亮了她充满阴霾的心。从那以后,她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成绩突飞猛进,优秀得令人望尘莫及……

大学毕业后,她参加了一家著名企业的招聘,有幸进到最后的面试。面试时,主考官突然间道:“作为翻译,仪表是十分重要的,请问你如何看待自己的残疾?”

她坦然一笑,从容谈起为老师浇花的经历,最后,她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记得老师对我说过的那句话‘决定一盆花的,是种子,不是花盆’。而我自己想说的是,决定一个人的,是她的心,而不是她的相貌。”话音刚落,掌声便响了起来……

“决定一盆花的,是种子,不是花盆。”就是老师的这句话,帮助小樱子找回了自信,并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一个人先天的缺陷也许无法改变,但只要自信还在,照样可以赢得喝彩。

爬行上班的小学校长

1998年11月9日,美国犹他州土尔市的一位小学校长——42岁的路克,在雪地里爬行16公里,历时3小时去上班,受到过路人和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原来,这学期初,为激励全校师生的读书热情,路克曾公开打赌:如果你们在11月9日前读书15万页,我在9日那天爬行上班。

全校师生猛劲读书,连校办幼稚园大一点的孩子也参加了这一活动,终于在11月9日前读完了15万页书。有的学生打电话给校长:“你爬不爬?说话算不算数?”也有人劝他:“你已达到激励学生读书的目的,不要爬了。”可路克坚定地说:“一诺千金,我一定爬着上班。”

与每天一样,路克于早晨7点离开家门,所不同的是他没有驾车,而是四肢着地爬行上班。为了安全和不影响交通,他不在公路上爬,而在路边的草地上爬。过往汽车向他鸣笛致敬,有的学生索性和校长一起爬,新闻单位也前来采访。

经过3小时的爬行,路克磨破了5副手套,护膝也磨破了,但他终于到了学校,全校师生夹道欢迎自己心爱的校长。当路克从地上站起来时,孩子们蜂拥而上,抱他,吻他……

言而有信,一诺千金。这位校长用他的实际行动为全校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诚信教育课。

神奇的手

为了培养孩子们有一颗感恩的心,在感恩节前夕,一位小学女教师给她的学生们布置了一份家庭作业。她让这些家境贫寒的孩子们画一幅图画,图画的内容是他们想要感谢的东西。

孩子们都十分高兴地在白纸上描画起来。女教师猜想,这些贫民区的孩子们,吃得不好、住得最差,他们想要感谢的东西一定很少,可能大多数孩子会画出他们做梦都想吃的巧克力或冰淇淋等等。

当小丹尼交上他的作业时,女教师吃了一惊,他画的是一只手。

这是谁的手呢?女教师迷惑不解,孩子们也都纷纷猜测。一个孩子说:“这准是上帝的手。”另一个说:“是糕点师的手,因为糕点师能做出各种各样的美味甜点。”

女教师走到小丹尼——这个皮肤棕黑、又瘦又小、头发卷曲的孩子面前,轻声问道:“能告诉老师你画的是谁的手吗?”

“老师,我画的是您的手。”孩子怯生生地回答道。

女教师想起来了,放学后,她常拉着小丹尼那黏糊糊的小手,把他送回家。丹尼家很穷,父亲不务正业,经常酗酒,母亲身体又不好,常常生病,小丹尼从没有享受过在放学的时候有父母来接的幸福。当然,女教师也常拉别的孩子的手,送别的孩子放学回家。可老师这只手对小丹尼来说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他觉得这只手是世界上最具安全感、最温暖的手。

女老师的那只手给了小男孩无限的温暖和希望,也打开了小男孩因自卑而紧闭的心门,让他灰暗的生活从此有了阳光。而这种给予远比物质上的帮助意义更大。因此,请不要再吝啬我们自己的双手了,大方地伸出来,用一颗善良而真挚的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吧。 1HHyFCr0PXQmtqPD6RK2aIsxgQQmkbuaWED0ycJNvkb/v0LRanWqbv+kgWfx+V2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