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狡兔死,走狗烹——文种之死

文种,春秋末年越国的一位名臣。他和范蠡一起辅佐越王勾践,历尽艰辛,励精图治,终于使弱小的越国发展壮大,最终灭掉了吴国。越王勾践也得以在“春秋五霸”中占据一席之地。但是,文种后来却无缘无故地被赐剑自杀而死。

对于文种的死,人们众说纷纭,但由文种的死引出的一段名言却被世人铭记:“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句话的含意,文种不可能不知道,但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往。或许文种自视有功于越国,越国复国成功后自己理所当然应该分享一杯羹,所以他没有选择急流勇退,以求避祸保身。

有史学家说文种只知谋国,却不知谋家;或只知谋家,却不知谋身。

也有史学家说,文种最后身死的必然原因是文种的重情重义,敢言直谏。甚至他曾对勾践表白过:“臣不敢畏死而不言,但愿能言而后死。”正是这种性格导致了文种的悲惨结局。

还有史学家认为,虽然文种对越王的杀意有所察觉,但他没有选择逃离,而是为越王流尽最后一滴血。

然而,文种殚精竭虑的付出,却并没有给他带来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换来的却是自刎而死。他死得很冤,以至后人提到他时往往扼腕叹息。

一、出使越国,饱受磨难

春秋末年,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十分激烈。吴、越两国兴起于现在的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它们都与楚国接壤。开始时,吴国国力较强,越国国力较弱,两国关系素来不好。后来,晋国曾联合吴国牵制楚国,而楚国则联合越国来对抗吴国,吴越两国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

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吴国集结精兵五万到吴、越两国的边境,给越国施加强大的压力。

文种,楚国人,当时任大夫一职。他鼓动楚王派两万军队到楚越两国的边境,想以此给越国助威,他还建议楚王联合越国一起对抗吴国。楚王听从了文种的建议,于是派文种出使越国,商讨与越国结盟一事。楚王希望双方的联盟能给强大的吴国敲响警钟,让吴国明白,小诸侯国联合起来的实力不容小觑,现在这样的行为不会再发生。

受楚王的命令,文种出使越国。而越王允常因为没打算过要与吴国开战,他害怕得罪吴国,因此他不喜欢来越国游说的文种,但表面上还是敷衍文种。就这样,文种在越国备受冷遇。

吴国的侦探得知楚国派使臣去越国谋求联盟,急忙把这一消息上报给吴王阖闾。吴王大怒,决定先派兵攻打楚越边境的两万楚兵。在楚越边境,吴军将楚军重重包围,结果吴军诛杀了五千楚兵,其余的一万五千楚兵也全数被擒。吴国统帅伍子胥命令带兵统帅王子累将俘虏押去挖煤,王子累嫌路途遥远,最后竟然将一万五千楚兵悉数活埋。楚王得知后暴跳如雷,把罪责全部归咎于文种。他命人去越国抓捕文种,准备押他回楚国问罪。

而这时期的越国正经历着一场劫难,老越王允常刚刚驾崩,石买等少数几名权臣利用允常刚死,发动了宫廷政变。勾践是太子,他终于挫败了石买等人的罪恶阴谋,得以继位为王。勾践继位后,先是重用范蠡,范蠡又向勾践举荐了文种。范蠡告诉勾践,文种有经天纬地之才,重用文种,越国必定会强大。听了范蠡的建议,勾践马上拦下押送文种回楚国的囚车,让文种成为越国的大夫。危难关头被解救的文种自然而然对勾践感恩戴德,为越国鞠躬尽瘁,以至后来文种成为传颂千古的谋臣、干臣和铁骨铮铮的谏臣。

二、越国战败,谋求媾和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得知越王允常去世的消息后,决定乘机发兵攻打越国。两国军队在檇(zui)李(今浙江嘉兴西南)发生正面碰撞。开始时,吴国军队占了一定的上风,越国派出的两批敢死队都被击败,且大多被吴国所俘虏。见此,勾践当机立断,决定以智取胜,采用了“自刎计”,派出了由被判了死刑的囚犯组成的第三批敢死队。这批敢死队员排成三行,每个人的脖子上都绑着一把锋利的宝剑,越军统帅一声令下,这批敢死队员一齐奋勇冲到吴军阵前,然后集体自刎倒在吴军阵地上。吴军大多数人正为此感到疑惑、纳闷、不知所措时,越军又发动了一波突然进攻,打败了吴军。吴王阖闾也在这次战役中中箭受了重伤,回到吴国后,不久就死亡了。临终前,阖闾再三嘱咐儿子夫差不要忘了为自己报仇。

文种之墓

这场战争激化了吴越两国的矛盾,两国的关系变得空前紧张,越王勾践对此也很焦虑。越国的探子回报说阖闾的儿子夫差日夜操练兵马,随时准备攻打越国,为父报仇。勾践立即召见大臣们商讨对策,勾践说:“吴国正厉兵秣马,随时准备兴兵伐我。以我之计,我们主动出击,一举击溃吴军。”文种和范蠡提出反对意见。文种说:“战争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大事,现在时机尚不成熟,一旦开战,对我国不利。而且吴军这次敢于进犯越国,必定是报仇心切,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战争准备,所以微臣建议大王不如暂避锋芒。”文种还进言勾践,最好的解决之道是“议和”。当时的文种人微言轻,虽然已身为大夫一职,可他的建议并没得到采纳。范蠡的反对意见也没有得到采纳。勾践被第一次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执意要与吴国开战,所以根本听不进大臣的劝谏,最终亲自带兵与吴国决战。结果越军在夫椒(今江苏太湖洞庭山)与吴军对垒,被吴军打得大败,勾践被迫带着残兵败将五千余人退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勾践后悔没有听从文种和范蠡的劝谏。

这天,勾践在会稽山发出号令:“凡我的父老兄弟和我同姓之人,有能帮我出谋划策使吴国退兵的,我将和他共同执掌越国之政。”文种上前道:“微臣听说,商人夏天的时候买进皮货,冬天买进葛布,天旱买进舟船,水涝则买进车辆,待市场需求时再卖出。作为一国国君,太平的时候一般不会有四方敌国侵扰的烦恼,但是谋臣之士却不可不蓄养,以便需要的时候可以选择任用。又譬如蓑笠,平时用不着它,但是一到下雨天,就要用它。大王到如今这个境地才想起寻求谋臣,会不会太晚了呢?”勾践有点尴尬地说:“假如能够重新听到大夫您的意见,那就不晚了。”于是勾践开始从内心正式接受了文种。文种向勾践进言道:“臣愿前去吴国议和,请大王准许。”

这时,范蠡来到勾践身旁,勾践对范蠡说:“我很后悔,当时如果听从你和文种的意见,也不至于如此。为了越国的利益,请你说一下我们应该怎么办?”范蠡说:“臣以为目前最好的也是惟一的办法,就是请文种大夫到吴国去求和,先以厚礼相赠,如若不行,只能以身抵押。”范蠡、文种两人的意见竟不谋而合,这大大出乎勾践的意料。勾践一时也没有更好的计策,于是,决定试试二人的办法,派文种大夫出使吴国求和。

三、孤身入吴,达成议和

危急存亡的关头,文种身受重托,一方面他深感肩头责任重大,另一方面又为越王能把如此重任交给自己而感到自豪。

文种来到吴国后,由于伍子胥的阻挠,文种没有见到吴王,于是,他写了一封信托人传给夫差。信里他这样对吴王夫差说:“我的国君勾践缺乏可派做使臣的人才,因此派下臣文种前来。下臣不敢和大王说话,只敢私下把下臣的来意写在这封信里。我国国君的军队已经不值得大王亲自率兵来征讨了,我国国君愿意拿出黄金白银赠送给大王,以表示他对大王亲征的慰问;并且已经同意把公主进献给大王,把大夫们的女儿进献给吴国的大夫,越国士兵的女儿进献给吴国的士兵;越国的珠宝玉器也全部都随同子女一并献上;我的国君还将率领越国的臣民跟随大王的军旅,听候大王的差遣。希望大王能成全吴越之好,就此退兵,不再攻打越国。如果大王执意认为越国犯下的罪不可赦免,那越国就只能焚毁宗庙,杀死妻子,把所有黄金珍宝都沉入江中,我国国君也必定会带领五千甲士与大王决一死战,如果那样的话,恐怕会伤及无辜,大王所爱的珍宝、女人也可能难以保全了。与其相战而杀死上万的人,大王何不安然地受取整个越国?这两者究竟哪一个对吴国有利?请大王三思。”

夫差看了文种写下的这番话,觉得极其有道理,就打算答应越国的请求。吴国相国伍子胥一下就识破了文种的意图,因此力谏吴王夫差不能答应越国的求和,伍子胥说:“大王断不可答应越国的请求!我们必须彻底灭掉越国才行!先王临终前曾再三嘱托大王一定要为他报仇,大王不会把此事忘了吧。”夫差心想,伍子胥言之有理,所以最后没有答应越国的求和。

这次和谈未能成功,文种回越国向勾践报告谈判情况。勾践听罢,以为再无和解的希望,就打算杀死妻子,焚毁宝器,与吴国决战至死。文种劝阻勾践,并献策说:“据微臣的观察,吴国太宰伯嚭十分贪财好色,我们可以利诱他,让他为我们所用,再通过他的关系去劝说吴王,或许事情会有转机。请大王再让我秘密地去和太宰伯嚭联系。”勾践无计可施,只能同意。于是文种第二次入吴,他秘密前往会见吴国太宰伯嚭。伯嚭起初并不想见文种,文种赶紧向伯嚭赠送了越国的八名美女和许多宝器,伯嚭这才答应见文种。文种开门见山告诉伯嚭说:“大人如果能劝说吴国君王赦免越国,同意与越国的议和,越国国君还有比这更好的女子和宝器奉上。”太宰伯嚭收受了贿赂,便去劝谏夫差说:“我听说古代圣明的君王讨伐诸侯国,只要能使敌国臣服就行了。现在越国已经臣服了,大王作为圣明的君主,还要求什么呢?”夫差想了想,就答应了越国的求和条件,罢兵而归。

尽管伍子胥极力反对,但也无济于事,只能接受现实。根据吴越两国达成的和谈条件,越王勾践将前往吴国给吴王夫差做奴仆。临行前,勾践命范蠡留下为他守国。范蠡说:“文种比我更有治国之才,臣愿陪大王一起为奴。”于是,勾践、范蠡一行出发上路,文种送到浙江(即今钱塘江)边,向勾践进酒,并献祝辞说:“皇天保佑我越国,先沉后扬。祸为德根,忧为福堂。威人者灭,服从者昌。大王现在虽遭难,以后必无殃。君臣别离,感动上苍。众夫悲哀,莫不感伤。臣请荐大王吃了这几块肉,喝了这三杯酒。”勾践仰天长叹,拿起酒杯,眼泪就往下流,什么话也说不出来。群臣见到国君这样,无不动容、哀伤。就此,君臣挥泪而别。按照当时的说法,国王去别国当奴仆,其臣民都会感到莫大的耻辱,因而,整个越国陷入了一片哀思之中。

勾践走后,文种受勾践重托以相国身分守国,他担负起代理越王治理越国的重任。

文种作为绝对的贤能之士,在勾践、范蠡囚困吴国之后,他一面休养生息、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节约财政开支,积极开展富国强兵的系列活动,疗补战争给越国造成的创痕;一面又积极游说吴臣,为力救身囚吴地的越王而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四、韬光养晦,兴越灭吴

越王勾践给吴王夫差做了三年的奴仆,这三年中,勾践尝尽了人间屈辱,对吴王夫差,勾践表现出了无限的忠诚,蒙骗了吴王,性命得以保全。文种和范蠡也想出各种招术来讨好吴王,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他们终于赢得了吴王的信任,终于感动了吴王夫差,吴王夫差决定赦免勾践,并准许他回国。当勾践重新踏上故土的那一刻,他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三年来,他的雄心从未泯灭过,他日夜思念的就是这块国土。

这三年对勾践来说太重要了。三年的别离愁苦,使勾践变得刚毅沉静;三年的考验磨练,使勾践的意志变得非常地坚强;三年的臣仆生活,使他领略了世态炎凉;三年的奴隶处境,使他懂得了屈辱怨怒;三年的劳役待遇,也使勾践知道了体恤民情。

勾践回国后,首先宣布定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并召集群臣商议重建越国的方针、政策。有的大臣主张首先要做的是加强内政;有的建议必须先巩固国防,不能让吴国再有机可乘;也有大臣要求改善人民生活。勾践对这些意见都认真听取,仔细考虑。

勾践向文种问道:“治国之道,最重要的是什么?”

文种回答道:“爱民。”

勾践又问:“怎样才叫爱民呢?”

文种说:“要让利于人民,而不是危害人民;要为人民的生产事业提供便利,而不要去危害人民的生产;要让人民能够生存下去,而不要危害他们的生存。”

勾践说:“我希望您作一些进一步的说明。”

文种说:“不剥夺人民的所好,这就是利民;让人民不错失农时,这就是成民之好、成民之事;减轻刑罚,就是保护人民的生存权利;减轻国家的赋税征收,就是给利于人民;不大肆修建亭台楼阁,就可以使人民感到快乐;宁静而不苛责于民,人民就会喜欢你、拥戴你。如果使人民所好丢失,那么这就是害民了;如果不顺应农时,扰乱农时,不让人民遵循农时从事生产,那就是败坏民事了;人民因为有小的过失而不能得到宽恕,那就是残害人民;加重人民的赋税负担,那就是剥夺人民的所得;大肆修建亭台楼阁供君王享乐,就会使民疲于应付,那就是苦民;加重人民的劳役负担,那就会使人民愤怒。臣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对待人民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儿女、兄长爱护自己的弟弟一样;听说人民遭受到饥寒,就可怜人民;看见人民遭受劳苦,就感到悲伤。君王能够做到这样,就可以称得上爱民了。”

勾践听后大受启发,他任命文种主管内政,在越国大力发展生产,同时,他还发布了一些政策、法令,如鼓励生育、减轻刑罚、安抚百姓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越国人丁兴旺、国力充裕。他又把军务委任给范蠡,让范蠡负责训练军队,加紧备战。

为了不忘亡国之痛,勾践经常粗衣淡饭,并且又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涩的猪胆,每次吃饭前先尝一尝苦胆,进出坐卧时也要看一看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一定要奋发图强,不忘亡国之耻。勾践自己也和夫人一起亲自参加生产,夫人天天勤奋织帛,勾践则经常下地耕作。经过十年的韬光养晦,越国终于逐渐由弱转强,国家兵精粮足,物资充裕,实力大增。同时,全国上下一心,期盼着越国能早日从吴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同期的吴国却在走下坡路。吴王夫差狂妄自大,总妄想凌驾于各个霸主之上,因此连年用兵,而且他又迷恋酒色,贪图享乐。勾践因此感到心理不平衡,文种看出了越王的心思,向勾践献了九条克吴致胜的方法,史称“克吴九术”。

文种对勾践说:“凭借这九术,商汤帝和周武王成就了王业,齐桓公和秦穆公成就了霸业,攻城取邑,就像脱去鞋子一样容易。我希望把这九术进献给大王。”勾践说:“太好了!我对你说的这九术很感兴趣,你对我讲一讲。”于是,文种说:

“第一,尊天事鬼,以求得他们的福佑。”

“第二,挑选贵重的金银珠宝赠送给吴王,供他挥霍使用;多多贿赂吴国的臣子,获取他们的欢心。”

“第三,先向吴国借粮,再以蒸过的稻谷归还给吴国,吴王见越国的谷大,一定会把越国归还的谷子发给农民当谷种,这样稻不生长,吴国必将闹饥荒。”

“另外,可以高价收购吴国的粮食,造成吴国的国家空虚,同时助长他们的欲望,使之疲困其民。”

“第四,赠送绝世美女,使吴王终日迷恋于女色,不理政事。即以惑其心而乱其政。”

“第五,赠送能工巧匠,促使吴王大肆修建宫室楼台,以此消耗吴国的财力民力。”

“第六,赠给吴王阿谀逢迎之臣,使他容易狂妄自大,而听不进正言直谏。”

“第七,离间吴王和其直谏之臣的关系,设计使吴的股肱之臣、直谏之臣自杀。”

“第八,大王自身应使国家富强而又有充分的武力配备。”

“第九,厉兵秣马,整顿军旅,随时准备乘吴国政乱之时,以夺取胜利。”

“以上九种克敌制胜的方法,大王知悉后应守口如瓶,谨守而用之,即使用它来夺取天下也不是难事,何况是对付区区的吴国呢!”

勾践说:“大夫所说这九术,确实很有道理!请好好施行它。”于是文种先施行了第一术。他派人在东郊设祭坛祭奠阳神,阳神即东皇公;在西郊设祭坛祭奠阴神,阴神即西王母。又在会稽设祭坛祭奠山陵之神,在江州设祭坛祭奠水泽之神。因为勤于祭祀鬼神,当年,越国无天灾。当然,这只是历史的巧合。不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普遍迷信鬼神,统治者也经常使用鬼神观念来作为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勾践对文种第一术的施行结果感到非常满意,他称赞道:“大夫的第一术真灵验!请为我再施行其他八术。”

于是,文种向勾践进一步献策说:“吴王夫差喜好建造宫室,不停地征发劳役,大量动用民力。大王可派人到名山去采伐珍异的木材,再将采伐来的木材进献给吴王,吴王定会大规模建造宫室,吴国的子民一定会为此抱怨吴王。”于是勾践便派出优秀的木工入山选伐珍异木材,采伐好后,勾践派文种前往赠送给吴王夫差。夫差得知此事大为高兴,接受了越国进献的大批木材,于是开始建造姑苏台。这姑苏台用了三年的时间备料,五年的时间才得以建成。建成后,气势宏伟高大,据说二百里外就可看见。建造姑苏台这一浩大的工程既劳民又伤财,搞得吴国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勾践听说后非常兴奋,对文种大加赞赏。

周敬王三十五年(前485年),文种又向勾践进言:“我听说吴王喜好女色,惑乱沉湎,不问政事,我们可以利用吴王淫而好色的这个弱点,向他进献美女,他一定会接受。请大王挑选两名美女进献给吴王。”于是,勾践就派人到全国各地去挑选美女,终于物色到了两名绝色女子,一个叫西施,一个叫郑旦。两人都是天生丽质,更难得的是当文种告诉她们,她们肩负的重任时,两人都表示愿为越国奉献一切。越王大喜,派专人教导二人读书识字,学习文明礼仪,她俩整整学习了三年,终于学成。然后文种派人将她们精心打扮一番后,进献给吴王。文种见了吴王说:“越王勾践有小女子二人,越国是低下之国,处境困迫,不敢留养她们,特指派下臣将其进献给大王。如果大王不嫌二人鄙陋,就请大王留下,供箕扫之用。”吴王一看这两个女子生得花容月貌、国色天香,尤其是西施,一副闭月羞花、倾国倾城之貌,惹人万分怜爱。并且其女举止端庄大方,眉宇间有千种柔情,万般妩媚。见此,吴王早已心花怒放,高兴至极,眼睛直勾勾地盯住西施。文种说:“大王觉得此二女如何?”夫差当即夸赞道:“爱卿真是有心之人,向我贡献二女,这正是勾践尽忠于吴的明证。”

伍子胥劝谏说:“臣听说,贤士是国之宝,美女是国之咎。夏朝因为妹喜而亡,殷朝因妲己而亡,周朝因褒姒而亡。这些教训,大王不可不吸取!”吴王听后大为恼怒,痛骂了伍子胥一顿,欣然接受了越国进献的二女。从此他更加荒淫不问朝政,国家也就愈加混乱了。勾践听说后,对文种的第三术也赞赏有加。

由于文种、范蠡等人的尽力辅佐,越王勾践的励精图治,越国的实力大为增强,这引起了吴国君臣的警惕。在伍子胥等人的怂恿下,吴王夫差准备攻打越国,以此试探一下越国是否还有臣服之心。于是在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4年)年初,夫差发兵,准备进攻越国。越王勾践打算起兵迎战,文种献策说:“目前时机尚不成熟,大王先不要和吴国交战。眼下吴国的军力依然很强盛,有伍子胥和华登二人带兵打仗,目前还没有遭受过挫败,所以气势很盛,和他们交战对越国不利。大王不如设兵自守,再派出使者向吴国谦卑求和,这样夫差一定会高兴,同时也可更骄纵吴王的自大之心。我们还可以用此来探测一下天意:上天如果想抛弃吴国,吴国就一定会答应我国的求和,并从此轻视我国的力量,以为我国不足为虑,日后定会只图北上争霸中原,而放松对我国的警惕。等到吴国争霸中原,打得精疲力竭,国力空虚,民怨沸腾之时,就意味着上天已经抛弃了吴国,那时,大王就可轻取吴国了。”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依计而行,派使者前往吴国军营求和。使者见到吴王,力陈越王对吴王的一片忠心,表示越王永世不敢有背德忘恩之心。当时夫差的主要目标是北上伐齐,争霸中原,此次征伐越国只是想试探一下越王的态度。越国使者的这番话,让夫差以为越国确实已经臣服,就放心了,以为自己再无后顾之忧。于是吴王就对群臣说:“我有大志于齐,因而准备答应越国的求和,不再忧虑越国的事了。越国已经改过而且忠心臣服,我们对越国还能要求什么呢?一旦越国日后产生异心,等本王伐齐回来后再惩罚也不迟。”群臣默然不语。于是夫差带兵回国,大整军旅,准备北上伐齐,争霸中原。勾践听说夫差打算北上伐齐,便亲率群臣前往吴国朝贺祝福。上自吴王,下至大臣,勾践都备有重礼。吴国君臣上下都很高兴,只有伍子胥一人闷闷不乐。

周敬王三十六年秋,吴王夫差整齐军马,准备北伐,伍子胥出来阻拦。夫差大为恼火,赐剑让伍子胥自尽。伍子胥临终前请求将自己的眼珠子挂在城门口,他要亲眼看着吴国是怎么被灭亡的。夫差毫不所动,执意举兵北上伐齐,最终凯旋而回。

周敬王三十八年,夫差再次北上,与其他诸侯国约会于黄池,并与晋国争夺霸主地位。由于吴国的精兵悉数北上,造成吴国国内空虚。文种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因此献策越王:“现在伍子胥已死,吴国军马又在北方,臣以为伐吴报仇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勾践兵分两路向吴国发起突然袭击。吴王闻讯后仓促回师,因为大队人马仍然身陷北方战场,夫差派人向越国求和。得到大批金银珠宝后,勾践答应了吴国的议和请求。

周敬王四十二年,吴国发生大规模的饥荒,文种认为再次伐吴的机会到了,于是他向勾践献计说:“吴国因为长期的战争,人民已经非常疲困了,现在又遇上了大饥荒,仓廪必定空虚,大王可乘此大好时机兴师伐吴,定可取胜。吴国的军队大部分仍在东北边防,对我国懈于戒备,我们正可乘虚而入。吴王历来求胜心切,必将耻于不胜,因而会不等大军会集就来迎战我军。若吴军果然如我所料前来挑战,那正是战胜他们的绝佳机会。如果他们的边防军赶来,我们可用边邑的军队先将他们拖住,使之不能与吴军会师。吴王如果发怒再战,我们定可使他们大败逃窜。假如吴王不战而求和,那大王则又可安取胜利之名,凯旋而归了。”勾践听了非常高兴,于是再次兴师伐吴。果然不出文种所料,吴王果然带兵前来应战。勾践听取了范蠡的意见,先是按兵不动,坚守壁垒不与吴兵交战,乘吴兵懈怠的时候,夜间对吴军发动突然袭击,把吴军打得大败。大败后的吴军一直坚守不出,越国只好退兵。

周敬王四十四年,越军先以伐楚的幌子来转移吴国的注意,使之疏于对越的戒备。

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越军突然大举攻吴,这一次一直打到吴国都城姑苏城下,把姑苏城团团包围了起来。这场围城之战一直打了三年,整整三年,吴国军民无衣无食,纷纷选择逃离。最后,越军终于攻破了姑苏城,吴王夫差带领残兵败将被围困在姑苏山上。夫差见自己已是山穷水尽,忽然想起前几天伯嚭曾经对他说过的话:“当年越王乞和存越,甚至不惜自身为奴,大王何不仿效呢?”于是吴王派人向越求和,范蠡力谏勾践不可答应。与此同时,文种给吴王写了一封书信,用箭射到姑苏山上,文种在信中历数了夫差的种种罪行,说明他罪不可赦。信中说:“上天苍苍,若存若亡。越王的下臣文种冒昧直言:从前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肯接受,因此天道复返。勾践敬奉天道,所幸得天神护佑从吴返越。现在上天为报答越王虔诚敬奉之功,又把吴国赐给越国,越王实不敢忘天赐之恩。且吴国有大过六条,以至于亡,吴王可知:一是有忠臣伍子胥,却因忠言直谏而被杀;二是有大夫公孙圣敢言直谏而被害;三是有太宰伯嚭愚而谗佞,信口妄言,大王却对他信而用之;四是齐晋二国并无违逆之行,无僭上之过,而吴国却发兵伐之,辱其君臣,毁其社稷;五是吴越两国虽山水相连,声息相通,上同星宿,下共一理,但吴却屡屡对越大加攻伐,毫无邻国之谊;六是从前吴伐越,致使吴王阖闾丧命,越国确实犯有大罪。吴伐越报仇,但又不从天命,弃其父仇而不取,给自己留下大祸患。现在上天既又把吴国赐给越国,越国怎么能不顺从天意呢!”

起初,勾践对彻底灭掉吴国曾经产生过摇摆,认为以前吴国曾赦免了越国,现在越国也理应赦免吴国。因此,就夫差求和一事,他向各位大夫征询意见。文种说:“我请大王不要忘记曾经在吴国的经历。十七年来,大王日夜思念的是什么?世代争夺的是什么?艰苦奋斗图的又是什么?我听说,老天爷给的东西,你不取就会造成灾难,请大王好好考虑!”勾践沉思片刻说:“对,文种所言极是,当年,老天爷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取。如今,老天爷把吴国赐给了我们,我们岂能违抗天意而不取呢?”

使臣向夫差讲述了出使越国的经过。夫差深感绝望和后悔,随即拔剑而起,仰天长叹:“我实在没有脸面见伍子胥啊!”说罢,伏剑自杀而亡。与此同时,勾践听从了文种、范蠡的建议,击鼓挥师,对吴国发起猛烈的最后一击。吴国就这样灭亡了。

五、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越国灭了吴国后,勾践进入吴宫,在吴王的文台上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庆功酒宴,以庆贺胜利。文种上前献祝辞,称颂道:“皇天佑助,我王洪福。良臣共谋,我王之德。先君显灵,辅君成事。君不忘臣,臣尽其能。功配上天,德不可掩。举酒祝君,万福无疆!”越王听了这一番颂辞却默然无言。文种又上祝辞道:“我王仁贤,怀道抱德,灭仇破吴,不忘返国。赏无所吝,群邪杜塞。”越王仍然面无喜色。文种见越王这副表情,当下疑惑不已。

机警聪慧的范蠡察微知著,他已经看出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范蠡心想:越王为一雪当年会稽之耻灭掉吴国,不惜放下高贵的身分,与群臣和老百姓一起同甘共苦,共度艰难。如今大仇得报,大功告成,越王能实践先前的诺言吗?当年他可是许诺过谁能帮他击退吴兵,就和谁一起执掌越国的。文种和我功勋卓著,位高权重,越王对我二人能放得下心吗?经过深思熟虑,范蠡认为现今情势已危,于是他毅然向勾践告辞,请求隐居。勾践得知范蠡要退隐山林,就对他说:“先生若愿留在寡人身边,寡人愿与你共同执掌越国,若不遵寡人,将身死名裂,妻子共戮!”范蠡当然知道越王的所谓“共分越国”纯属虚语,而“身死名裂,妻子共戮”,越王是肯定能做得到的。于是他这样回答越王:“君行其法,我行其意。”事后,范蠡不辞而别,抛弃家业,带领家眷驾一叶小扁舟,出三江而入五湖,后来成为一方巨富。

范蠡走前曾投书给同僚文种,范蠡劝文种道:“现在已是离开越王的时候了,否则定有杀身之祸!”文种对范蠡的突然辞职并不理解,他认为越王不可能如此绝情,自己对越王忠心耿耿,劳苦功高,勾践一定不会加害自己的。范蠡走后又写信给文种说:“我听说天有四时,春生而冬伐;人有盛衰,否极而泰来。知进退而不失其正道,大概只有贤人才能做到吧。蠡虽才能比君低下,尚能明白进退之道。高鸟已尽,良弓当藏;狡兔已死,良犬当烹。依我之见,越王脖子长而嘴如鸟喙,目如鹰视,行步如狼,这种人可与他共患难,却不可与他共富贵;可与他共历危难,不可与他共处安康。你如不能下决心离去,终将会为其所害。”文种始终不相信越王会加害于自己,所以最终没有选择离开越国。

勾践图霸中原的大业成就以后,果然对功臣们的态度逐渐发生了改变,变得愈来愈冷淡,愈来愈疏远。文种因此想起范蠡留给他的那些话,但又想起越王当年对自己的恩情,内心十分矛盾,遂多日辞病不朝。这时有人向越王诬告文种,说:“文种自认为是他才使君王得有今天,但他却因官不见加,地不见封,就心怀怨恨,愤疾于内,而色形于外,故而经常称病,不来朝见君王。”勾践听后,便开始对文种心存戒心。

有一天,文种对越王说:“臣多年来之所以早朝而晚归,殚精竭虑,就是为了助王而灭吴。现在吴国已灭,大仇得报,君王已无后顾之忧。”勾践听出了文种言外之意,心中有些怅然,默然不语。

周元王四年的一天,越王召见文种,问道:“我听说,知人易,自知难。人世间有谁知道卿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文种回答说:“大王知臣之勇,不知臣之仁;知臣之忠,不知臣之信。臣曾多次劝谏大王损声色,减淫乐,对大王可谓忠心耿耿,言无所讳,并因此多次冒犯了大王。不能顺从大王之意,必然难免获罪。臣不敢畏死而不言,但愿能言而后死。从前伍子胥被吴王所杀,临死前曾说:‘狡兔死,良犬烹;敌国破,谋臣亡!’范蠡大夫临行前也对微臣说过同样的话。从大王之一问,臣可见大王之志了。”勾践没有作答。回到家里,文种就对妻子说:“我已看出大王有杀害忠良之意,我的性命恐怕只在须臾之间了。”

果然,文种又一次称病不朝,勾践亲自来见文种,文种装病躺在床上,勾践来到卧榻前,对文种说:“卿有阴谋兵法、克敌制胜的九术之策,今孤王用其三,就已灭吴。还有六术在你那里,望你能用其余的六术辅我先王于地下,以谋灭吴之先人。”说完,勾践赐给文种一把剑。文种得剑,一看竟然是当年吴王赐于伍子胥的那一柄剑。文种仰天长叹道:“可悲啊!我悔不听从范蠡之言,而终为越王所杀!”忽又感慨道:“后世百代,忠臣当以我为鉴!”说罢,便伏剑而死。

六、劳苦功高,后人评说

文种可谓功高盖世,但最后却没有得到功名利禄!他善于谋人,而不善自谋;他贪恋禄位,而不能学范蠡之功成身退;他功高震主,又遭谗佞者所忌,故不能为专制君主所容,而终被杀害。文种之死早就在范蠡的意料之中,只是文种本人不曾自料罢了。从某种程度上说,文种之死也是不可避免!

文种从最初出使越国,就为自己的死埋下了伏笔。他重情重义,感恩图报,他因为自己的建议没有被勾践采纳就锲而不舍、软磨硬泡、死缠烂打,甚至不惜性命,出生入死,为越国的最后一线生存希望而努力着。

其实,勾践可能早就对他产生了异心。文种总喜欢和勾践唱反调,总是在勾践面前说“不”。勾践尚未亡国去吴国做奴仆的时候,文种的种种做法就让勾践很不爽。那一次,勾践决意先下手攻打吴国,文种死皮赖脸地再三进言,勾践佯装打瞌睡,终于把文种“支走”。文种看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将白费,于是在勾践尚未出兵征战前,文种就在自己的府第挂上祭祀死人的灯火和布条,这一做法为勾践出兵伐吴蒙上阴影。勾践尽管心里很不高兴,但那个时候,越王勾践还是隐忍而没有想过杀掉文种。也许是因为越王勾践觉得自己羽翼未丰,将来还要利用文种。

等到越王翼羽丰满,坐稳了江山,他便再也不能容忍文种的多嘴多舌了。在成功破吴、中原称霸之后,文种的作用无非是一种提醒、提示,但他居然对越王的好大喜功、忘恩负义提出质疑,这就是在挑战越王的绝对权威,这时候的文种已经属于大军过后的桥、咬死兔子的狗、射中鸟头的弓。而文种仍然不知进退,不知深浅,文种的这种“执迷不悟”自然让越王恼怒。所以说,文种的悲剧与他个人的主观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当然这种关系不会太大,他的死更多是和“大王”有关,和“制度”有关。因为,大王拥有绝对的权威,人家是君主,你是人臣,让你议政你就议政,你是在尽义务;不让你议政你还议政,你就是给君王添麻烦;让你议政你不议政,你就是不合作。尽义务的人,可以分一杯羹;添麻烦的人,则要打一通屁股;不合作的人,就会人头落地。 nqoWtRrbJDcWuozx2m0RKD3wZRo8ziT7JywRYmf/5rl71GiBNVFY0SlV9PssuEe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