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自我心理操控术:用语言克服心理障碍

想要用语言来操控别人、操控生活,先从学会操控自我开始。一个不善言谈的人,即使能洞察别人的心理,也是无论如何也不能通过自身的语言来掌控全局的。所以,心理操控的第一堂课就是掌握自我心理操控术,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克服自己的语言障碍,消除说话时的紧张感,进而成为谈话的主导者,让对方跟着你的话题、顺着你的思路、达到你的目的。

1.对自身交谈力的客观认识

我们的祖先不大重视甚至不大喜欢“能说会道”的人,那些健谈的人常被冠之以“夸夸其谈”的帽子。如果一个人被公认为“夸夸其谈”,那就不怎么讨人喜欢;如果被公认为善于为自己辩护,那就没有多少人愿与之交往。相反,如果一个人沉默寡言,不苟言笑,这个人往往会受到赞赏。这个传统的评价标准,依然在现代人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常常听到有人说:“我这个人,笨嘴笨舌,不会说话。”似乎这并不是什么缺点。显然,这是相当陈旧的一种见解。

现代社会更需要那种机敏灵活、能言善辩的人。羞怯拘谨、笨嘴笨舌的人,在现代社会不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有些人知识丰富,却因为缺乏“嘴巴上的功夫”而不受欢迎;有些人专业水平很高,工作很出色,表达能力却很差,言谈拘谨慌张,语言逻辑混乱,一讲话就语无伦次,虽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却不能让人明白。

现代社会注重语言的表达,谈恋爱、做生意等,凡是要与人打交道的事,口才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说话,就能够博得对方的好感;善于说服别人,就足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如果会说话,口才好,就会比别人多一些成功的机会。无数事实证明,在当今社会,敢表达并且善于表达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英国首相威尔逊在发表竞选演说的时候,突然,底下有个人大叫起来:“垃圾!大便!”这明显是在捣乱,威尔逊的拥护者们都很生气,要把这个人赶出去,只有威尔逊不急不慌地微笑着说:“这位朋友不要太着急,你提到的生存环境问题我将在下面讲到。”

威尔逊故意曲解了这位捣乱者的本意,以顺水推舟的方法,使得演讲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在这里,威尔逊的机智和口才帮了他大忙。

没有天生就口才好、能言善辩的人,即使是令人钦佩的名嘴或演说家,也不是在任何场合说话都能赢得满堂彩。说话和其他才能一样,需要锻炼,需要日积月累,不是一步登天。口才好的人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经验中借着观察听众,逐渐掌握技巧和不断提升自己的说话能力。说话是为了让他人了解自己的意思,借谈话来取得互信和互谅。如果你认为对方无法了解你的意思,就不去花时间和心力和他交谈,那么这就表示你并不了解说话的功能。

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演员等,都是使用语言的行家,但他们大多认为自己小时候并不善于言辞。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能够靠嘴上功夫吃饭?原因很简单,正因为他们自认口才不佳,于是才加倍努力去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所谓口才好,并不表示一定要舌灿莲花、八面玲珑。许多人在非正式场合与朋友共聚一堂时,总能说些幽默、逗趣的话,因而大受欢迎。但这些人在参加一些正式会议时,却变得沉默寡言,凡事都以“是”、“不是”、“有可能”或“不知道”来回答。也就是说,他们无法在正式场合说出得体的话。

因为害怕被人取笑,太过于介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估,在这种心理压力下,使得他们无法轻松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任何人在正式场合难免都会怯场,许多著名演员在第一次面对摄影机时,紧张得几乎忘了台词,也是常有的事。只要你表现得从容、大方、自信,谈吐自然就很得体,而如果能“不伤大雅地幽默一下”就更好了。

事实上,说话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只要你有自信,你所说出来的话自然会显得有力。只要我们勇于尝试,从尝试的结果中,找出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口才自然会越练越好。

那些所谓的口才不佳,只是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罢了。经过多次尝试与体验,就能学会谈话技巧,只要时常这样想:“这种方法的结果不尽理想,是什么原因呢?”“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吗?”如此追根究底,累积各种经验。此外,阅读报刊、欣赏电影、倾听别人说话,都可以学习说话的技巧,从而提升表达能力。

初踏入社会的人,无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礼貌性地应对进退。例如,在用词方面,一般年轻人总喜欢说些朋友间常用的流行语,这些话都过于活泼而不够稳重,给人以随便的感觉。此外,与人谈话时,若漫不经心地以“嗯”、“哦”回应,会给别人留下不认真、随便应付的感觉,也会让长辈及上司对你产生反感。

任何人要被一个群体所接纳,就必须遵守该群体的规则。了解这些规则以后,就可以自由地使用语言,使说话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很多时候谈话不是朋友之间的聊天,可以漫无目的,所以谈话仅停留在公式化的寒暄上是不行的,必须向更高层次推进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自己的想法或构想获得大家的认同,你会感到内心的喜悦,在交谈中不断感觉自己善于待人处世时,你就会发现会说话真的很重要。

2.别把说话当成负担

“我总是不敢在众多人面前说话,那样我会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脑子里一片空白,说话哼哼唧唧、颠三倒四,老半天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说什么。”很多人坦然承认自己害怕当众说话,而且为此感到苦恼。在美国,曾有人以“你最怕的是什么”来进行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多数答案是“最怕在众人面前说话”。英国历史上有位名为狄斯瑞的首相曾说:“我宁愿率领一队骑兵去冲锋陷阵,也不愿在下院做一次演讲。”

大多数人都有害怕当众讲话的心理,即使是职业演说家也不例外。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出现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我们是人,而不是神。

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萧伯纳以幽默的演讲才能闻名于世。然而,人们最多的是看到他的辉煌,很少有人知道,他二十岁初到伦敦的时候,却羞于见人,胆子很小。遇上有人请他去做客,他总是会在人家门前忐忑不安地徘徊许久,而不敢直接去敲门。一次,朋友邀请他去参加一个学术辩论会。在现场,他慢慢地站起身,紧张极了,然后开始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当众演讲。演讲完之后,他受到了很多人的讥笑。会后,他感觉自己充当了一次十足的傻瓜,蒙受了奇耻大辱。为了洗雪这个耻辱,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每周都要当众演说一次,人们在市场、教堂、学校、公园、码头,甚至在挤满三四千听众的大厅或者是只有寥寥数人的地下室里,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听见他的慷慨陈词。有人曾做过一个统计,在短短十二年的时间里,萧伯纳的演讲竟然达到了一千多次。

正像萧伯纳的第一次演讲一样,害怕当众讲话是人的一种普遍心理。许多大演说家的第一次讲演也并非都尽如人意,有的甚至还曾出现过非常难堪的场面。

国际公认的杰出女活动家蔡特金第一次演讲的时候就出现过这样的状况。虽然在演讲前她已经做了细致而充分的准备,可是一上台,却紧张得把要讲的话全部忘掉了,大脑一片空白。

英迪拉·甘地夫人在初次登台演说时,紧张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讲了些什么,只是听到场下一名听众说到:“她不是在讲话,而是在尖叫。”在哄堂大笑中,她的讲话结束了,然后窘迫地走下了讲台。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他自己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演说的时候,嘴里好像塞满了棉花,脉搏跳动快得像在争夺赛跑的奖杯。

英国政治家路易·乔治说,自己第一次试着公开演说的时候,舌头抵在嘴的上膛,竟然一个字都无法说出来。

美国前总统福特刚刚踏入政坛的时候,讲话也结结巴巴,让人听着很不舒服。

这样的人实在是多得数不过来。然而他们在经过了第一次窘迫后逐渐地成长起来,他们在战胜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开始变得能言善辩,沉着机智,最后成为举世闻名的演说家。

当一个人害怕当众讲话的时候,往往认为只有自己怯场,而别人并不怯场,因此就总在想:“为什么只有我一个人这样呢?”其实,这并非是某个人特有的现象,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只不过别人对于怯场的现象不太注意罢了。

人们往往会被一些潇洒大方、谈吐自如的节目主持人所折服,被一些口若悬河、音色优美的播音员所倾倒。其实,他们也并非天生可以如此。他们也一样有怯场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害怕当众讲话的情况,因此,害怕当众讲话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场合都气色安定、谈吐自如,那他似乎才有些异常呢。所以,不要把说话当成是自己的负担,要敢于说话,要勇于在大众面前锻炼自己的发言能力,只有积极调整和把握自己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把握整个谈话的局面。

3.找出发言紧张的元凶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别人面前说话会紧张。当你在会议或公开场合需要发言时,勇气就不翼而飞,大脑一片空白,畏畏缩缩无法开口。即使开了口,你还是手心冒汗、声音发颤、语无伦次,谈话常常中断也是常有的事情。这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学对此是这样解释的:说话者通常会通过听者的表情、动作及眼神来判断自己的发言质量,而当他们从听者那里得到的信息是其对自己的说话方式及话题内容感到不耐烦时,就会产生紧张情绪。可见,在别人面前说话紧张的原因,就是你把自己的意识和注意力转移到了令你不安的对象身上。

的确如此,一旦听者的表情和态度同说者的预期产生偏差,甚至是超出自身的想象之外时,发言者的潜意识就会不自觉地离开话题本身,而将注意力全部转移到听者的身上。

例如,说者原以为自己的一席话可以引来哄堂大笑,可是放眼望去,听众却丝毫不为其所动,眼神里充满了冷漠;或者是他希望大家听他讲话时能够表现得很轻松,却不料人人表情严肃,并且眼光锐利。这些没有被预料到的状况,让说者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在说话本身,紧张情绪油然而生。

不过,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会紧张。无论是谁,无论他经历了多少事情,其紧张情绪多少都会存在,所以说,紧张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过,仅仅了解别人也会紧张是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的。了解这些,是为了让你对自己、对别人有所认识。要想真正克服紧张情绪,使自己在人前自然流畅地说话,最关键的是要多练习。先一个人多做发声练习,接着多在人前练习说话,不要错过在人多的时候说话的机会,这样才能消除紧张情绪,自然说话。

每个人在即将面对众人说话的时候,都会想:“不会紧张吧?要是真的紧张了可就丢死人了。”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从大脑的功能来看,就等于是在上台前就主动给自己启动了脑中的“紧张接收器”。开始说话后,一旦遇上一点点小问题,脑中的“紧张接收器”便会立刻收到信息,于是就真的开始紧张了。

事实上,“紧张接收器”时刻都存在于人的大脑中,但是它是用在性命攸关的时候,上台讲话的时候,根本没必要把它打开,所以请关掉它。

这的确不是难事,只要你在上台之前对自己说:“现在,关掉紧张接收器!”尤其是当你感到不安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地对自己多说几遍,因为说出来的话会影响到你的心理,多说几遍就会帮助你消除心中的不安。记住: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你可以将不安情绪剔除,你必须这么做,因为,所谓的“口才心理操控术”就是先从操控自我心理开始的。

4.专注话题帮你克服羞怯

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自然、流畅地说话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极具挑战性。这里所谓的困难,主要是针对那些生性羞怯、不善言辞的人而言的。

人之所以会产生羞怯心理,多半是由于太过关注于自身造成的。说话时有羞怯心理的人,往往在乎的并不是说话本身,也不是说话会不会失误,而是说话失误后人们对自己的看法。他们在意的是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是不是完美,害怕说话的失败损害了自身完美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关注的是自己而非话题本身,注意力没有集中到话题当中去,自然就更容易出现差错,而差错的产生则进一步加剧了人的羞怯和紧张感。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说话失误越来越多,羞怯心理越来越重,致使说话越来越少,也越来越不愿意说话。

羞怯的心理是成功表现自己的障碍,只有克服了这种心理,勇敢地把自己展现在众人面前,你才能迈开成功的第一步。

玛丽是一位胆小、害羞的女孩子,每当老师发问的时候,她总是会迅速地低下头。一次,老师突然要求玛丽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玛丽非常紧张,她胆怯地看了老师一眼,知道躲不过,于是就对自己说:“现在已经不是害怕的时候了,我必须要把握住机会,我知道我一定可以的。”她强迫自己忘记胆怯,专心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于是她将注意力转移到了问题上,专注于问题和答案本身,而不再关注自己的情绪。她真的做到了,她的怯懦和紧张因为注意力的转移而消失了,这让她的回答非常完整和准确,因而她的表现也获得了老师的肯定。此后,玛丽有了信心,再也不是昔日那个唯唯诺诺、怯懦胆小的女孩了。因为,她掌握了消除自卑怯懦心理的诀窍,那就是只将注意力关注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就是话题而绝非自己。

社会瞬息万变,生活、工作中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突发事件,难道要一辈子像只鸵鸟般把头埋在沙子里以逃避现实吗?要使自己从胆怯紧张中站出来,首先要遗忘恐惧、遗忘自己,专心地面对当前的问题。

几乎所有的人都曾有在众人面前说话的经验,也可能都怯场过。即使是那些在台上眉飞色舞、慷慨激昂的演说家,抑或是知名的表演者,他们在面对听众的前一刻也会紧张、胆怯。然而,当他们站在众人面前的时候,所有的恐惧就会全部抛到一边,他们的想法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务必要把这件事情做好。由此可见,克服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坦然地接受你必须面对的情况,并且专心地将这个问题处理好。

时刻都要记住:你的羞怯、紧张和不安对于听众而言没有任何意义,你是不是会出丑、出丑的状况和程度对他们的生活也不会构成任何影响,他们此刻在乎的只是你说话的价值,在乎的只是你说的话能不能帮他们解决问题。你本人并非他们此刻所关心的对象,所以,请不要再为自己的羞怯去自作多情了,根本就没人关注它!将你的注意力“移情别恋”到人们关心的问题上来吧,它会因为你的专心对待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成果和掌声。

5.自嘲可以避免尴尬

说话时谁都难免会说错话,说错话自然会让人尴尬,如果因为怕说错话、怕尴尬而不再说话,那无异于因噎废食。当然,说错话的确是一件让人既丢“面子”又伤“里子”的事情,但是如果想修炼成一个语言操控的高手,就不能害怕说错话。说错不要紧,及时补救就可以了。而自嘲就是一种贴心又实用的补救措施。

倘若自己在无意间说错了话,不妨对自己进行一番善意的攻击。这样不仅可以转移对方关注的焦点,而且还可以在无形中照顾到对方的自尊心,从而使紧张的气氛得以缓和。

新生入校第一天的晚上,宿舍里按照大小排序结束后,老五对老六说:“你最小,是我们的宝贝疙瘩,你又姓王,干脆以后叫你‘疙瘩王’好了。”谁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原来老六长了满脸青春痘,这是他心里的一个结,今天又听老五说了这番话,脸色明显阴沉很多。老五也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他赶忙照着镜子说:“‘蜷在两腮分,依在耳翼间,迷人全在一点点’。唉,小六儿啊,我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老六听后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老五本人满脸都是雀斑。

这个老五的自我纠错术堪称高明,当他意识到自己冒犯了他人后,便立即进行了一番自我调侃,并巧借余光中的诗句点明自己也有满面雀斑的缺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既是对自己面部雀斑分布形状的自嘲,又为有口无心而惹来风波的自责。老六当然也明白了,因此便不再生气。

自嘲,能制造和谐的氛围,能使自己活得轻松洒脱,使人感受到你的可爱和人情味。当然,自嘲不是自我辱骂,不是出自己的丑。自嘲是一种工具,如果能把握好分寸就能在适当的时候很好地帮你解围,让你和谈话的对方都能摆脱尴尬的境地。

例如,你在与别人说话的时候不小心讲了些不文明的话,使得对方感觉不高兴,这时补救还来得及,你可以自嘲道:“唉,实在不好意思,我这个人实在是粗陋至极,肚子里的脏话总是消灭不了,还请多多原谅。”

又如,你可能会与别人发生争论,并在争论时措辞生硬或嗓门过大,使得对方感到不悦,你可以说:“不好意思,我这个人比较容易激动,刚才又成一只斗鸡了。”相信对方听了你的话后,会付之一笑,并不再计较前嫌。

再如,在与他人谈话时,如果不小心伤了他人的自尊心,揭开了他人的伤疤,这个时候,挽救局面的最佳方法之一便是自嘲。假如你面前坐着一位残疾人,而你却大谈特谈健康人的优势,甚至还会提及对方所无法从事的工作,这样必定会给对方带来不快。你可以这样说:“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身体健全的人未必就强。很多有残疾的人却做出了那些健全人做不到的成绩,如海伦·凯勒。我这个人啊,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说话也往往不着边际。”

当你因为失误而引发了对立情绪时,不妨适时地自嘲一番,你会发现,其实,获得他人的原谅一点都不难。这就好比正在打架的两个人,一方突然倒地自己承认不是对手,这个时候,只要对方不是无赖恶棍,通常会又好气、又好笑,于是便不再有敌意,也说不定还会上前扶“自败者”一把呢!

巧妙的自嘲可以让人摆脱困境,更能缓解人的紧张情绪。当然,造成紧张的原因有时是多方面的,我们的应对方法也要因“情”制宜,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自己的心态放平和,在你放松自己的时候,也许一切就没问题了。

生活中有太多的变数,你不知道下一刻将发生什么,但是有一点却可以明确,适时地进行自我解嘲,可以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融洽。个性化、形象化的自嘲往往可以使自己的语言变得有趣起来。必要的时候,自嘲一下吧,自嘲的人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而且还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真正伟大的人物会笑自己,也鼓励别人和他一起笑。他们以与人分享人性的方式来给予并获得,你也能做到。

6.幽默可以轻松缓解紧张氛围

紧张的气氛往往会让人不自在,谈话也容易陷入僵局。如果能在这个时候在谈话当中增加点儿幽默感,就会让整个氛围变得轻松起来。当人们处于尴尬境地时,幽默往往会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幽默的言谈不仅可以提高发言的质量,更能博得别人的好感。

山西万荣县以盛产笑话闻名,这一天,有两个人在争吵:“你怎么不讲理呢?”“我本来就没理,还怎么跟你讲理?”于是一场“战争”又被笑声制止了。在笑声中,有理的一方怒气全消,没理的一方既道了歉又不伤自尊。这显然要比强词夺理和直接认错的效果好得多。

有一天,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走在一条只能通过一个人的小道时,迎面走来了一个曾经对他的作品提出过尖锐批评的评论家。这位评论家高喊道:“我从不给蠢货让路!”“而我却恰恰相反!”歌德边说边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笑声中,歌德把“蠢货”的头衔还给了批评家,批评家也无言以对,无奈笑纳。歌德运用的这种幽默战术,就好比中国太极中的以柔克刚,不仅达到了反击的目的,而且显示了自己的智慧,从而留下了千古佳话。

幽默好比温润的细雨,好比潺潺的流水,好比融融的春光,它把人与人之间的气氛变得愉快、祥和;幽默好比化学反应中的酸碱中和,往往能够化干戈为玉帛,使剑拔弩张的双方相视一笑,握手言和。

幽默不同于粗俗的闹剧,它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幽默不是嘲笑或讥讽,因为它不会使对方尴尬,伤害对方的情感,有辱对方的自尊。幽默是一种思想的健美操,需要经过长期的思想锻炼;幽默是一种文化的积淀,需要达到一定层次的文化水准;幽默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组成因素,体现着这个人的精神世界、道德情操以及文化修养。

大凡伟大的领袖人物,都有内涵丰富的幽默感,他们往往一言九鼎。周恩来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他的幽默具有非凡的魅力,能化解很多外交场合的尴尬。周恩来的幽默给外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幽默语言寓意深刻,总能深深地吸引很多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个外国记者突然向周恩来提出一个敏感的问题:“请问总理,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意在讥诮中国贫穷,靠发行钞票维持市场的运作。周恩来看了一眼那个记者,然后不假思索、一板一眼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源,据我所知,一共有18元8角8分。”这个数字令在场的中外记者为之愕然。稍停片刻,周恩来进一步解释到:“中国人民银行迄今发行了面值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等十种主币和辅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最后,周恩来还补充了一句:“中国人民银行是由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政府授予全权发行的金融机构,信誉卓著,币值稳定。”

货币发行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通货膨胀水平的标杆,是一个国家的绝密话题,怎么可能轻易为外人道呢?然而作为一国总理,又不好将此问题推给主管单位;更不便以“无可奉告”搪塞;就算是推给了主管单位,勉强应付过去了,也未必能做出如此巧妙、如此幽默、如此机敏而具体的回答。

在内外活动中,在猝不及防的诘难下,在别有用心的挑衅前,面临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总能以其深邃睿智、丰富的经验、清晰的思维、机敏及时的反应、准确无误的语言、甚至以幽默的一颦一笑,化解难点、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意外场面,驰骋于世界外交的大道上,这就是周恩来总理的魅力。

对于言谈存在某种心理障碍的人来说,我们可能没有办法达到伟人或成功人士那样的境界,但是却可以以他们为榜样,慢慢在自己的语言当中适当加入幽默的成分。这样不仅可以缓解自己言谈时的紧张感,更能使谈话变得轻松有趣,获得谈话对象的好感,从而让自己不再惧怕说话,变得更加自信。

7.事先准备,充实谈资

曾经有位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说,他主持节目时永远不会慌乱,秘诀就是做足准备工作。他认为,因做足准备工作而产生的信心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这样可以让自己真的有信心。

想要从内心深处摆脱对谈话恐惧的困扰,事先的充足准备是侃侃而谈的必要条件。只有“肚里”有东西,才可能在说话时“吐”得出来。

主持也好、发言也好、谈判也好,甚至只是普通的谈话也好,你所说出来的东西首先是你脑子里有的。即使随机应变的睿智回答,也需要依靠平时的丰富积累作为基础,有了谈资,才能谈得顺畅。

无数例子证明,一个善于说话的人,首先必定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深刻地认识事物,只有这样,说出的话才能一针见血,才能够准确无误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其次,思维能力一定要严密,要懂得怎样分析、判断和推理,只有这样,才能把话说得滴水不漏、有条不紊;最后,还必须具备流畅的表达能力和渊博的知识,才能把话说得生动有趣。

追本溯源,想要成为语言的成功驾驭者,必须始终在观察、思考和积累上下工夫。只有不断地扩充自己的兴趣爱好,积累自身的知识,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和责任心,随时随地去做准备工作,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谈话的题材库。

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曾说:“哪天我们对语言着了魔,那才算是进了大门,以后方有可能登堂入室,成为语言方面的富翁。”那么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呢?来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吧。

1.深入生活。生活是语言最丰富的源泉。一个闭门造车、与外面世界无接触的人,根本不可能使自己的语言丰富起来。老舍先生曾说:“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这就告诉我们日常生活是语言的根源。通常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所使用的生活用语更是数量惊人、丰富多彩、活泼动人,我们一定要注意向大众学习语言。

2.扩大知识面。造成语言贫乏,特别是词汇贫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知识贫乏。伟大人物能够娴熟地运用语言,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能够开放自己的思维,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让自己的认知和接受范围越来越大。所以说,一个妙语连珠的人必定有着广博的知识。词汇是社会生活最敏感的反应器,新鲜词汇的日益增多反映了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要想不落后于这个时代,就一定要及时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新的词汇。

3.阅读名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熟悉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它们。语言也一样,提高说话的技巧,就应多读名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得也是这个道理,它告诉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要从无数文学著作中学习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够学以致用,才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诉诸笔端或是诉诸“口”端。所谓“穷书万卷常暗诵”,吟咏其中,则可心领神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共鸣。掌握语言的精微之处,则会唤起灵敏的感觉;熟读名篇佳作的精语妙言,就能收集丰富的词汇。自己的谈资充实了,当你在演说和讲话时,那些优美的语言就会自己蹦出来,只要能够合理运用这些谈话资料,成为口才高手决不是天方夜谭。

请相信,只要我们潜心苦读,勤记善想、揣摩寻味、持之以恒,就能够尝到语言的醇香厚味,倘若我们能够做到反复地用,孜孜不倦地学,久而久之便可像郭沫若先生说的那样:“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他”。只要我们时刻都能做到有备而来,说话也就是一件没有什么好惧怕的事,因为你准备充分,自然能够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8.巧用肢体语言让言谈更有魅力

语言的表达并不仅仅指说话,一个成功的发言之所以能抓住人心,除了语言本身的内容之外还要有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最直接的来源就是人的肢体语言。因为有声语言也有不足之处,而这种不足正好可以借助肢体语言来弥补,肢体语言通过有形可视的、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协助有声语言将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视、听作用双管齐下,能给听者一个完整、确切的印象,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同时得体的仪表也能让你在发言时更有底气。

要巧妙地运用肢体语言,首先就要知道如何设计完美的肢体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会传递出大量的信息,显露出主体的思想情感、爱憎好恶以及文化修养。肢体语言的设计和运用使得谈话声情并茂、形神皆备,使谈话者更具风度。

1.恰当的坐姿。除演说外,说话时多半是坐着的。关于坐有多种,有人爱坐在中间,让大家围坐在自己周围;有人愿意坐在会场的角落,不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其实,最好的座位是面对听众,让听众清清楚楚地看见自己。坐姿更重要,一定要保持自然端正,千万不要斜靠在椅中或者盘腿,也不要把手臂搁在椅背上,这样往往会引人轻视,因此必须时时注意这些。

2.不可忽略的腿。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腿部往往会呈现出这样三种姿势:两腿分开、两腿并拢和两腿交叉。两腿分开属开放型姿势,显示稳定、自信,并有接受对方的倾向;两腿并拢的姿势则显得过于正经、严肃;而两腿交叉属防御型姿势,往往是一个人害羞、忸怩、胆怯或随便、散漫的表现。

还有一种姿势叫做架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跷二郎腿。架腿姿势通常是控制消极情绪的人体信号,专家们说它“颇有不拘礼节的意味”,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姿势,尤其对女性而言。

当你说话的时候,最好采取第一种姿势,即两腿分开。站立时,两腿张开,两脚平稳着地成“丁”字,或者平行相对,或者一前一后,躯干伸直,注意不要屈膝和弯腰弓背,否则会显得消极懒散、无精打采。坐的时候要端坐,两腿稍稍分开,间距不超过肩宽,女性更要注意不要过分叉开,腰板要轻松地挺直,这样一来,自然、从容的姿态就会展现在众人眼前,不仅本人显得情绪饱满,还会感染到其他人。

3.举放自如的手。发表意见的时候,一定要特别留心如何安放双手。这个时候,安放它们的最好方式是将其忘掉,让它们自然垂直在身体两侧。若你认为它们累赘且不自然,不妨把它们插在衣袋里或是放在背后。总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平和你的情绪,不用过多注意它们是否有碍,更不必顾虑听众是否会留意你的手的位置。

若说话时将注意力集中于真情的流露,双手就会成为你表情达意的工具,它们会帮助你说话。在需要的时候,它们会很自然地举起或放下。不过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故意把双手在胸前交叉,更不要勉强扶在讲桌上,这样会妨碍你的身体自由行动。而如果总是用手玩弄自己的衣服,会转移听众的注意力,你自己也会因此显得愚拙。

4.传情达意的表情。面部表情,主要是指脸部各部位对情感体验的反应动作。它与说话内容的配合最方便,所以其使用频率比手势高得多。

常用面部表情的含义有:点头表示赞同,摇头表示否定;昂首表示骄傲,低头表示屈服;垂头表示沮丧,侧首表示不服;咬唇表示坚决,撇嘴表示藐视;嘴角向上表示愉快,嘴角向下表示敌意;张嘴露齿表示高兴,咬牙切齿表示愤怒;鼻孔张大表示愤怒,鼻孔朝人表示轻蔑;目瞪口呆表示惊讶,神色飞扬表示得意等。

5.眼睛会说话。交谈时,要敢于并善于同别人进行目光接触,这不仅仅是一种礼貌,而且是两人沟通的纽带,它能帮助交谈的双方维持一种联系,谈话在频频的目光交流中可以持续不断。更为重要的是眼睛能帮你说话。

在交谈过程中,不愿进行目光交流的人,往往会让人感觉是在企图掩饰什么或心中隐藏着什么事;眼神闪烁不定则让人感觉精神上不稳定或性格上不诚实;倘若你几乎不看对方,这基本上可以说是怯懦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这些都会妨碍表达。当然,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同他人进行目光交流并不意味着总用眼睛盯着对方。

一项研究表明,交谈时,目光接触对方脸部的时间最好占全部谈话时间的30%~60%,倘若超过了这一界限,则会让人感觉你对对方本人比对彼此的谈话内容更感兴趣;反之,则表示你对彼此的谈话内容和对方本人都不怎么感兴趣。这种行为在一般情况下都属失礼行为。

但是,集会中的独白式发言,如演讲、报告、发布新闻、产品宣传等则有所不同,因为在这些场合,讲话者与听众的空间距离大、视野广阔,必须持续不断地将目光投向听众,或平视、或扫视、或点视、或虚视,只有这样才能跟听众建立持续不断的联系,以期收到最佳效果。

总之,能够打动人的语言并不是单纯的有声语言,其他的辅助语言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人的言谈举止都透露着某种语言的信息,让人们从中看到一个人的素养。单纯的肢体语言虽然无法达到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效果,但是通过肢体语言的运用,可以使有声语言的效果增强。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肢体语言,运用得好,就会辅助有声语言给人留下更好的印象;运用不当,即使有声语言再好,其表达都会打折扣,甚至还会给听众留下不好的印象。从现在开始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让你的肢体语言同有声语言达到最佳的结合运用,从而使你的谈吐,甚至使你整个人都更具魅力。

9.明确表达目的,掌握表达技巧

谈话的目的,不只是一种社交上的需要,也不只是互相认识和了解一下。例如,你找一位朋友,请他参加一个团体;请一位名人接受你的采访;请一位医生解决一个医疗问题;请一个律师为你辩护;买卖双方谈论生意上的事情等。这一类谈话究竟和一般社交性质的谈话有什么区别呢?应该说在某些方面,两者是一样的。你要具有一般的谈话能力,你要能够适应对方,尽可能了解对方的特点,你要有兴趣,态度要友好而又真诚等。但更多的地方是不同的,这类谈话,每次都有一个特殊的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就更需要谈话的技巧了。下面我们来看看谈话的目的。

一般来说,人们说话的目的,不外乎以下五种。

1.传递给别人信息或知识。例如,课堂教学、学术报告、现场报道、产品介绍、展览解说等。

2.引起别人的注意或兴趣。多是出于社交目的,或为了与人接触,或为了与人沟通,或为了表明自身的存在,或为了取悦于人,如打招呼、应酬、寒暄、提问、拜访、导游、介绍、主持人讲话等。

3.争取得到别人的了解和信任。例如,交谈、叙旧、拉家常、谈恋爱等,往往旨在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密切关系。

4.激励或鼓动别人去做一件事。旨在加强人们现有的观念,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有时也要求得到行动上的反应,如赞美、广告宣传、洽谈、请求、就职演说、鼓动性演讲以及聚会、毕业典礼和各种纪念活动、庆祝活动中的讲话等。

5.说服或劝告别人。例如,谈判、辩论、批评、法庭辩护、竞选演说、改革性建议等此类说话,大多力图改变对方的某种观念或信念,阻止对方采取某种行动。

坚持话由旨遣的原则,明确说话目的,是说话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目的明确,谈话、社交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时甚至能够使说话人急中生智,化险为夷。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失言是不可避免的。失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往往是因为缺乏清醒的目的意识。只有明确了目的,才知道应准备什么话题和资料,采取何种语体风格,运用哪些技巧,从而能够有的放矢、临场应变。若目的不明,不顾场合地信口开河、东拉西扯,对方就会不知所云,无所适从。这样的谈话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会使对方产生厌烦感,所以谈话的目的非常重要。

因此,每次说话之前,不妨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要说?”或者:“人家为什么要我说?”预先想一想可能产生的效果,并把预期的效果当成目标并为之努力。

明确了表达目的,紧接着就是表达技巧的问题了。表达技巧是指驾驭语言的巧妙技能。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想成功地传递正确信息,就少不了表达技巧的运用。

叶圣陶先生曾说:“讲究技巧最主要的是选择最适当的形式把真意表达出来。”可见,言语技巧的关键点,在于选择最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以期能更好地表意传情。

表达技巧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方面的因素:长久的生活历练和思想、文化修养;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掌握;对当时场合、情境的洞察。

在实际运用语言时,只有这三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根据实际的情境,实现表达内容与其形式的完美统一。

生活的经历和思想文化修养的培养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拥有长期的生活经历和高深的文化知识,不断增长见识,努力锻炼反应能力,才能“语不惊人死不休”。

当然,所谓的言语技巧,一方面不能把它看成是无往不利的妙招,但另一方面又应该看到凡称得上成功运用言语技巧的例子,必然都是随情应景、恰到好处运用语言的结果。对于语言的把握力和心理的承受力还不是非常驾轻就熟的人来说,如果事先就能将自己发言的动机和目的搞清楚,再加上对表达要领的学习、掌握和运用,就一定能够在说话的能力上提高一大步,距离谈话高手的距离也就不远了。

10.寻找谈话的捷径

经过以上对语言表达在心理和技巧上的训练,相信你已经可以放下心理包袱,能够和陌生人共享愉快的谈话了。不过,一定要明确,你要的不应该仅仅是这些。要想使谈话有意义、有收获,你的注意力就应该适时地从自己一方转移到对方身上,现在你的心理操控对象已经是你的交谈者了。你就需要做到同陌生人在一起的时候,及时决定如何与对方立刻交谈。

面对一个陌生人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开始与他谈话时,找到一个快捷的方法来探知他的兴趣和情绪,下面我们就介绍几种方法以供参考,它们将帮你迅速地同陌生人投入交流。尝试一下这些方法,一段时间后,你就会惊奇地发现自己能够很快地熟练运用,在不知不觉中,你将不仅仅是享受与陌生人有意义的谈话,也会发现自己已经逐渐培养起了如何自然地开始同陌生人打交道。

1.判定对方的性格。假设你刚向一位陌生人介绍完自己,讲完几句表示友好的话后,你停下来给他一个讲话的机会,而这个时候他的反应却是沉默。一言不发的对方把讲话的机会原封不动地抛回给你,倘若你不继续引导,则谈话无法继续。这种情形下,切记不要让他的沉默惹恼了你,而是要问自己“对方为何沉默”,直至找到答案。

是因为想安静才保持沉默吗?很多安静的人都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良好的谈话,但在尚未找到开口的好理由之前,他们宁可不说话。判断对方是否为这种安静的人的最好办法是继续寻找他的兴趣。

如果你的问题使他开口了,则说明你已经打破了他的矜持,谈话可以继续了。可是倘若你已经提出三四个问题,而对方却依然回答得简短而不感兴趣,这时你就应当知难而退了,也许此时对方真的需要独处,对谈话不感兴趣。

这种沉默的人主见很强,对别人的举动和谈论的话题都有自己的判断力。由于主见太强,对于那些不合乎他要求的举动和谈论,他都很轻视,这种人很少主动引导谈话,他宁可不说话。多数人认为与这种人谈话很不舒服,也很困难,因此往往敬而远之。不过,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我们难免会遇到,而且还要不得已地同他们讲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好是尽量慢慢地讲话,就好像在一个陌生的海滩,进入深水之前总是应该慢慢地、小心翼翼地移动脚步,留意那些暗礁。

许多人都愿意加入生气勃勃的谈话中,这些人也不例外,然而本性的沉默使他们需要别人帮助他们开始。因此,当你遇到这样的人的时候,一定要当仁不让地引导谈话,热心地同他们讨论。这种生来安静的人其实是很乐意加入有趣的谈话中的,他们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向导,用不了太长时间,你将会享受一席充满快乐的谈话。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各种性格的人,我们不可能只遇见这种性格安静的人,那么当你遇到一个充满动感的人时,又该如何处理呢?正如你与沉默的人在一起时一样,要不断地问自己“他是否天生热情”。若是,而你本身又极热诚,则不必保留。畅谈吧,你们的谈论将生动而愉快。

若是由于他最近的某种经历使他充满活力,比如说你遇到了一个人,而这个人正好因杰出的工作被老板极度赞美后不久。这时,虽然他没有直接谈到他受到的赞美,但是他的自我意识很高昂,他希望成为谈话的中心。这个时候,如果你总是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则只会将其惹恼。所以,你应该给他说话的机会,让他占去谈话的大半,最后的结果是,你肯定很讨他的喜欢。

如果你觉察某人最近自我高昂是使他谈话充满活力的原因,则一定不要与他竞争。如果你在他沉醉于自己的胜利时打断他,只会惹恼他。你能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靠在椅背上,做个好听众。做一个好听众,让对方畅快地说,他将感激你的了解并因此对你深有好感。

2.判断对方的知识层面。在知识渊博的人跟前,轻松地做真实的自己,你将赢得对方的尊敬。倘若你想假装自己聪明过人,结果往往会很快被对方识破。最好使用日常语言,只有遇到自己懂的话题才开口。而这个时候,对方通常会改变话题,转而同你讨论你有充分认识的话题,这样谈话就变得愉快而有趣。

对于那些装腔作势的人,我们要理解他们的行为,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可能是他们没有安全感或为了要加深你的印象。倘若一开始他就表现得过于知识渊博,动不动就引经据典,或在不必要的地方也用些生僻的词汇,就可以确定你的谈话对象纯粹是一位“演员”。

若是前者,你就应该保持轻松自如,使他松懈下来,用简单的话语交谈,全神贯注地倾听,对他所说的表现出兴趣,对他个人表示尊敬。不久他就会从你的字里行间明白你愿意同他交谈。那么,他可能就会放松下来,同你自然地交谈,于是你又创造了一次愉快的谈话。倘若是后者,你干脆直接别说话好了。

对于那些聪明、不虚张声势、脚踏实地的人,你只要轻松地、一如平常地跟对方交谈,这样,你就会很快踏上另一次有意义、有结果的谈话之旅。

通过这样的捷径,你就会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爱好,只要你猜出了陌生人的个性,无论是谁,都可以跟你在刚见面的几分钟里顺利地谈话。这样,你就可以进一步了解陌生人的个性。当他的陌生感和新鲜感渐渐褪去,你会发现这些捷径已经让你找出对方的兴趣和情绪所在。只要达成这个目的,你就已经在结交新朋友和享受有结果的谈话途中迈出一大步了。 1zue2ILMDUFSiCXNalMleXK5dyLF/2orjL1KKAIkcnZq+WJSAaeAReF6wzkvIcm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