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真心还需真心换:父母要聆听孩子的心声

亲子间的沟通,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关键在于父母是否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如果你能让孩子向你打开心扉,那么沟通便不会有阻碍。而要想打开孩子的心扉,就需要父母用真心去换。孩子体会到你的舐犊情深后,自然会向你倾吐心声。

想方设法引出孩子的真实想法

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为了反抗父母的安排、抵抗父母的意见,常常会出现“父母不让做的事情偏要做”,“和父母对着干”,甚至个别孩子还会用更为极端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不满:离家出走、自甘堕落、早恋甚至自杀。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呢?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父母呢?如何才能将孩子真实的想法引导出来呢?

李明出生在农村,由于父母工作忙,李明一直都被寄养在农村的爷爷奶奶家。李明由于是在爷爷奶奶的看管下长大的,所以和父母的关系不太好。上小学的时候,李明才被父母接到身边,可是,父母对他的教育却非常的严格。

李明感到在家里的压力很大,不想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觉得父母不和他沟通,不理解自己,甚至还认为父母很恐怖。

上初中之后,李明选择了住校。离开了父母,李明的学习、生活改善了很多,成绩经常在班级名列前茅。可是,依然和父母的关系不融洽。李明对父母有一种说不出的讨厌,只要父母走到身旁,一靠近他,他就会感到一阵莫名其妙的烦躁,有时甚至无缘无故地还想和父母吵架。

班主任老师发现了其中的异样,找到了他。班主任耐心地开导他,终于,李明开口说话了。原来,上初中之后,父母只知道让他考百分,从来都没有和他沟通过,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儿子的真实想法……

李明之所以不愿意和父母说话,主要在于父母和他的沟通方法有问题。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像故事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将自己的想法横加在孩子身上,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随着身心的成长发育,孩子掌握的人生知识越来越多,一有机会便会跃跃欲试,什么都想干,如果做父母的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以孩子还小为由,横加指责,严厉禁止,那么,就会引起孩子的强烈不满。

孩子的内心世界会一天比一天充实。当孩子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想法的时候,就会获得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将自己的这些想法充分表达出来。但这些想法往往会与成人的认识发生矛盾,因而得不到肯定。一些缺乏耐性的孩子,为了发泄对成年人的不满,就会以反抗的手段来应对。

父母所做的一切本来都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好,可是,当这种善意被扭曲成一种矛盾催化剂时,做父母的是否应该反思:如何才能改变“代沟”的现状,如何才能将孩子的真实想法引导出来?

孩子长到六七岁的时候,在他们身上都会表现出一些反抗的情绪。当父母让孩子去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孩子经常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加以拒绝,甚至有些孩子还会和大人对着干。这时候,如果想引出孩子的真实想法,就需要父母动一番脑筋了。

1.和孩子一边做事,一边说

为了引出孩子的真实想法,父母完全可以与孩子一起一边做某件事情,一边进行交谈。采用这种谈话方式,可以让父母和孩子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下,进行沟通,也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将孩子的真实想法引出来。

那么,如何使用这种方法呢?

红红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一直以来她都为自己脸上生有雀斑而烦恼。随着年龄的一天天增长,这种情绪变得越来越强烈了。

妈妈看出了女儿的心思,决定和女儿谈一谈。星期天,吃过午饭之后,妈妈将家中的相册拿了出来,女儿也跟了过来。

妈妈一边翻看,一边对女儿说:“脸上长有雀斑并不难看,更不会讨人厌!你看,爷爷、姑姑的脸上不是也长有雀斑吗?可是,这些雀斑却没有对他们的生活、工作产生任何的影响,不是吗?”

女儿点点头,因为,她知道爷爷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而姑姑则是一位大律师。

妈妈说:“爷爷的脸上虽然长有雀斑,可是,没有哪个学生因为这个而远离他,你难道没看见,每个星期天都会有爷爷的学生来看望他吗?你长得这么像姑姑,尤其是这几个小雀斑,这就说明,以后你一定会像姑姑一样优秀的。”

这次谈话之后,红红再也没有抱怨过自己的雀斑,反而还有点引以为荣呢!

看到自己脸上长了很多的雀斑,女儿心生芥蒂。为了了解女儿的真实心情,妈妈和女儿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她们一边浏览家庭的照片,一边谈论关于雀斑的事情。当一本相册看完之后,女儿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生活中,只要一说到亲子之间的沟通,很多父母就会一本正经地把孩子叫到自己的面前,让孩子正襟危坐,说“我们谈谈吧”或者“我们沟通一下吧”。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们一般都会感到紧张,更不会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说出来。

“和孩子一边做事,一边说”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在活动的选择上,可以多种多样,比如:一边做家务、一边谈;一边等公交车、一边谈;一边锻炼身体、一边谈……从而使孩子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

2.扮演好顾问的角色,不要无所不问

在传统教育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家长包办制”。不管是工作,还是婚姻,千千万万的父母们都恨不得将每件事情都帮孩子们办好。其实,为了引出孩子的真实想法,父母只要扮演好自己的顾问角色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无所不问。

吴芳和老公经营着一家餐馆,由于是刚刚起步,所以,收益不是很好,家里的生活条件也就不太宽裕。14岁的梅梅是他们的女儿,这是一个爱美的女孩。只要一看到其他小朋友换上了新衣服,她就会露出羡慕的神情。

一天,吴芳发现,女儿正拿着几件旧衣服,坐到客厅里修修改改。当得知女儿正在给自己做衣服的时候,吴芳一阵心疼,一把夺过女儿手中的针线:“我来做!”

女儿说:“你那么忙,还是我自己做吧。”

吴芳偏和女儿抢,结果女儿生气了:“我做就我做!你这是做什么?”

吴芳被弄得很尴尬,结果母女不欢而散。

梅梅是个爱漂亮的女孩,因此对穿着非常留意。为了让自己的衣服更加新颖别致,她不惜花时间自己去改造旧衣服。如果吴芳能够做女儿的顾问,给女儿提一些建议,女儿可能还会接受。可是,她却大包大揽,夺过了女儿手中的针线。

这样做,不仅会让孩子觉得不自由,从而产生叛逆的想法,而且还会剥夺了他们锻炼的机会。如果想知道孩子的内心真正在想什么,就不要无所不问,只要扮演好自己的顾问角色就可以了。

3.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

为了了解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什么,有的父母会采取“偷看日记本”的做法来获取孩子的信息。众多事实证明,当孩子们发现自己的隐私被父母偷看过之后,对父母的信任往往会大打折扣,也会更加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从而拒绝与父母沟通。

钱敏从小就有写日记的习惯,一直坚持着。可是有一天,她发现,妈妈居然在偷看自己的日记!

那天,钱敏和班里的同学吵了架,班主任将电话打到了家里。妈妈因此很生气,无意当中用钱敏日记中的隐私来揭短,这时候,钱敏才意识到妈妈一直都在偷看自己的日记。

“你怎么能够偷看我的日记呢?”钱敏大声叫着。

“我确实一直都在偷看你的日记,但我认为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我偷看自己女儿的日记也是对你负责。”妈妈直言不讳。

钱敏虽然生气了,可依然坚持写日记。她知道妈妈不懂英语,后来,就开始用英语写日记。

许多父母认为偷看自己孩子日记的出发点和钱敏的妈妈一样,是对孩子负责,对孩子关心,是想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成为孩子可以倾心的朋友,但让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他们越这样做,他们和孩子的关系却越来越尴尬。

作为父母,必须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楷模。要与孩子经常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而不要通过偷看日记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心思。这不仅是对孩子们的尊重,也会赢得孩子们的尊敬。

4.充分理解孩子的心理

生活中,有的孩子会用自己的电动火车去换别人手中的小泥人,有的孩子会对自己养的小金鱼倾注出全部的心血……这些在大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对孩子来说却是非常正常的。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就不会有童心,即使你是为了孩子着想,但也是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对于孩子的这种心理,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下雪了,儿子想和小朋友一起去打雪仗。可是,妈妈怕儿子着凉,便将他关在了屋子里。

儿子苦苦地哀求妈妈:“让我出去玩一会儿吧,一会儿我就回来。”

妈妈却说:“外面天气这么冷,感冒了怎么办?你就乖乖地在家里吧。”

儿子哭了。

不同的孩子,在思想观念、感情、情绪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谁了解孩子的心理,谁就会赢得孩子的心,也就会将孩子的真实想法引导出来;反之,只会出现一种顶撞现象,甚至还会遭到孩子的埋怨,最终费力不讨好。

当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时,即便不符合家长的意愿,也绝不能马上“一棍子打死”,在了解了背后的理由之后,给予正确的引导才是上策;一味地否认和责备,只会让父子、母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主动替孩子着想,孩子能够得到激励

有些父母在孩子一出生就为孩子设计了未来的道路,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人生之路走向美好的未来。诚然,这种想法是好的,但是,父母是否真正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呢?是否真的可以把握孩子的未来呢?

星期天,王晓梅和一个同事在星巴克喝咖啡。她问对方:“最近,你有没有带孩子去玩?”

同事说:“没有,孩子要学舞蹈,学钢琴,还要学奥数,哪有时间啊?”

王晓梅睁大眼睛,听他说了一大堆,打趣地说:“孩子这么小,你不怕把孩子累坏了啊?”

同事笑着说:“累是累点,但多让孩子学一点东西,将来对他有好处。我又不是在害她!”

王晓梅嘴里附和着,心里却为孩子鸣不平。孩子们上学忙、周末忙、甚至晚上也要忙,做父母的为什么非要在这一生一次的童年里给他们施加太多的压力和无奈呢?为什么不多替孩子想想呢?

不可否认,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可是,做父母的是否该替孩子们想想,看看他们幼小的心灵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喜欢怎样的生活……

让孩子学钢琴,练跳舞,使他们从小能歌善舞、文武双全,这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果将这一切都建立在孩子不情愿的基础上,那么,得到的结果会是怎样?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但是很多父母在用尽了各种招数之后,往往都是事与愿违。这样做,不仅会摧残孩子的心灵,严重者,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前程。

家长要替孩子多想想,不仅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还要将自由选择的权力还给他们。不要处处为他们设想、处处为他们安排,如果孩子自己对某方面感兴趣,那家长就应该竭尽全力表示支持;如果父母只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逼着他们去学,那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和乐趣。

父母要替孩子多想想,给他们一个快快乐乐、无忧无虑的童年,让他们的生活少一些约束和羁绊。只有替孩子着想,孩子们才能快乐、自由。善意的着想可以激励孩子,也许有一天你会收获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

1.不要让夫妻间的矛盾伤害到孩子

孩子往往比成人敏感得多。家庭中,夫妻之间在争吵或斗气时说的一两句伤人的话,往往对方没有听明白,孩子便已经完全记在了心里。

碰上这些事情,很多孩子完全不知道该怎样做,只好装做没事的样子,其实,他们的内心是非常惶恐不安的。在这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胆小、易发脾气、不听教导、学习散漫……如果是真的为孩子着想,就不要让自己的婚姻给孩子带来伤害。

不要让夫妻间的矛盾给孩子带来伤害,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天,杜欣遇到了自己的老同学杨洁,聊天中杨洁对杜欣说起了自己的儿子是如何故意惹她生气的。

原来,很长时间以来,同学和爱人之间的感情都不是很融洽。每次吵完架,儿子都会主动去安慰她、逗她开心,可是昨天下午,儿子居然背叛了她。

那天下午,他们夫妻俩带着孩子出去玩,没想到在路边两个人又吵了起来。她生气了,决定回娘家。本以为儿子也会像以前一样跟她一起走,没想到她在前面走了半天回头一看,儿子却依然牵着父亲的手走在后面,连看都没看她一眼。

“我一下子真是火冒三丈!儿子就这样背叛了我,比他爸跟我吵架更让我受不了!”杨洁气呼呼地说……

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首先应该是夫妻关系,而不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当夫妻之间出现了情感危机的时候,应该想办法弥补,千万不要通过向孩子争宠来填补情感缺失。反之,不仅容易让父母发展出“恋子情节”,更会让孩子在争夺中变得两头为难、不知所措。

在孩子的内心深处,自己和父母的关系,都是无可代替的、不能动摇的。在孩子的极深层的潜意识里,这份关系是极为珍贵、不容挑战的。长此下去,孩子心中爱的感觉就会消失殆尽。当他(她)眼中的家庭只剩下矛盾、冷漠和疏离的时候,他(她)的行为就一定会出现问题,严重的甚至还会影响到孩子将来的婚姻。

2.别勉强你的孩子

当孩子没有信心的时候,为了鼓励孩子,父母们常常会说一些“加把劲”之类的话。想想看,你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呢?请你好好考虑一下,如果孩子已经很努力了,可是妈妈还是催着他(她)加把劲,他(她)会怎么想呢?

妈妈:儿子,怎么了?这几天总是无精打采的。

儿子:没什么。

妈妈:发生了什么事?

儿子:唉……妈妈,护旗手真不好当。

妈妈:怎么啦?有人说你了吗?

儿子:护旗队里有两个同学打架,我是队长,对谁都不能偏心,真烦!

妈妈:难怪,我觉得你应该好好当这个队长。不过他们迟早会和解的,不用太担心。

儿子:唉,妈妈,我真不想当这个队长。

妈妈:这是什么话?每次都这样,真没耐性!以后还能做什么?

儿子:……

妈妈:别人是因为信任你,才选你当队长的。你可不能泄气啊!

儿子:他们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全推给我,我真不想当这个队长了!

……

在上面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妈妈根本就不关心孩子的苦恼,总说“该好好当队长”、“好好干”之类的话。作为妈妈,当然希望孩子能有自信心,可是,这样的鼓励方法,在孩子听起来,就是“你这样当队长是不行的”。孩子已经很努力了,但还被要求更加努力,这样对孩子是一种勉强。何不安慰一下孩子,或者告诉他如果实在是感觉为难,那就不当也好。或者如果他感觉为难也依然选择去当,那妈妈也是支持他的。这样,你的理解和体谅必然能够让孩子苦闷的内心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同时也能够让孩子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至少有你的理解,他就不会感到无助。

3.家长别做“电脑盲”

生活中,有些家长对电脑基本上没有什么了解,却又不愿意去学习,甚至一些高学历的家长也是如此。孩子每天都在学习,不断地增长知识,而家长却没有一点进步,这实际上是责任心不强的表现。替孩子着想,就不要让自己成了“电脑盲”。

梁女士和老公两个人都对电脑一窍不通。一年前,为了让上初二的儿子“跟上时代潮流”,便买了一台电脑。当时,儿子成绩不错,只是性格有点孤僻。

有了电脑之后,儿子变得“开朗”起来,节假日还和同学到附近几个城市旅游。但令人着急的是,儿子的成绩居然直线下滑。后来,梁女士从儿子同学的口中得知,儿子通过上网与几个女孩打得火热。

梁女士立即“反省整顿”,将电脑送给了已经参加工作的大侄子。没想到儿子从此再也不理她了,还经常旷课去网吧上网。

“冷战”持续了半年,梁女士最终还是绝望地向儿子“投降”了。

故事中的梁女士夫妇对电脑一窍不通,才使得儿子钻了这个空子,肆无忌惮地上网、交友,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父母不懂。如果梁女士夫妇稍有一些电脑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对儿子的上网记录做好监控,就不会给儿子留下可乘之机了。

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让孩子接触电脑是大势所趋。但是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的自控能力毕竟有限,如果父母不能做好引导和监督,就可能使得孩子通过网络步入歧途。虽然时下的大多数年轻父母对电脑都有接触,不必担心这个问题,但是如果你真的在电脑方面有所欠缺,那就抓紧给自己充电吧。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履行你做父母的职责,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别忽视了身体语言,告诉孩子你在听

语言是表达的一种方法,说话时的肢体语言,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沟通工具。研究显示:说话时所使用的字句都不是最重要的,说话者脸部的表情、音调的转变才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次,马丽和一个朋友带着朋友8岁的女儿去买玩具。朋友事先跟她的女儿说明今天只能买20元以内的玩具,具体要什么可以自己选。可8岁的孩子还不懂看价格,看到任何好玩的玩具,都说想要。

于是,朋友在孩子面前蹲下来,耐心地解释说:“你要看看上面的标签,少于20元的,我们才会买。”小女孩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懂事地比较一番,选出了自己想要的那个玩具。

看到这一幕,马丽联想起以前看到的孩子和父母因为要不要买玩具,而在商场里争执不下的情景,连连称赞她的育儿方式。

朋友说:“父母在给孩子指令之前先要同她沟通,其中,肢体语言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

蹲下来跟孩子讲话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肢体语言。它可以传递出这样的一种信息:父母和你是平等的!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遇到事情要多跟他们协商,既不能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也不能施以粗暴的命令和简单的指责。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独立感,他们不仅会对父母多一些体谅,而且还会对事情本身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断。

很多时候,人类的身体都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传递出许多讯息,这就是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一个人内心的意思,有时候比说话还会更为真实。

研究显示:当人们相处融洽时,大多数都会出现一些动作,比如:前倾、后仰,放松双脚、双手……让对方有被接受的感觉。这种肢体语言,也可以运用在孩子的身上。当我们和孩子谈话时,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融入到他们的行为中,让他们明白:我们在听,我们很愿意听他们的意见。

爱孩子,可以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一句夸张的赞叹、一个提醒的眼神、一抹会心的微笑、一个热情的拥抱……都会在孩子纯洁无瑕的心灵上催生出快乐成长的花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最好不要使用那些让人不愉快的“要求、命令、必须”等词汇,而应通过“启发、暗示、商量”等形式来进行。使用肢体语言,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别浪费了你的眼神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思想感情,为人父母者要善于运用自己的眼神,通过眼神给孩子传递信息,与孩子进行沟通,对孩子进行教育。

那么,该如何发挥出眼神的作用呢?

吃过晚饭,爸爸在给东东讲故事。讲着讲着,东东的双手搞起了小动作,不是拿点零食,就是做个小动作。

爸爸没有停下来,不过他一边讲,一边用眼睛紧盯着儿子的手。

不一会儿,东东便“醒”了过来,双手安静了。

看到儿子没有认真听自己讲故事,爸爸紧紧地盯着儿子。事实证明:这种“盯”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也就再一次证明了眼神在人们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可以更细腻、更清晰地表达出一个人的感情。通过眼神,可以把要说的话、要表示的态度,暗示出来。通过眼神对孩子进行教育,还可以促进孩子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剖析、自我评价,从而达到教育的双重效果。

2.用好你的面部表情

如果孩子做了好事,你可以对他赞许地点一点头;如果孩子经过努力,解开了一道题,你也可以对他会心地笑笑……这些表情对孩子都是一种激励。一个人的表情能够传达出多种多样的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可以、不能、不该等等,这些表情能够给对方形成刺激,使暗示对象作出反应。

星期天,爸爸的同事带着自己的儿子来家里做客。看到家里来了客人,瓜瓜很高兴。一想到今天有人和自己玩了,瓜瓜竟然高兴得忘乎所以,发起了“人来疯”,不是哈哈大笑,就是高声尖叫。

爸爸觉得儿子很不礼貌,便用眼神暗示他,让儿子停止自己的行为。可是,儿子根本就没有理会父亲的暗示,依然我行我素。

突然,爸爸一把拉过儿子,猛地皱起了眉头。这下,瓜瓜总算看到了,声音也降低了不少。

虽然爸爸的行为有点猛,不过同事没说什么。然后,瓜瓜便带着自己的小伙伴到自己的房间去玩了。

为了说服瓜瓜,让他停下来,爸爸皱起了眉头。果不其然,当儿子看到这个情景的时候,便安静了下来。事实表明:表情暗示比眼神表现得更明确。

3.小动作亦能传达信息

有时候,父母还可以通过必要的体态语言将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从而教育孩子。比如: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如果发现孩子握笔的姿势不正确,可以给孩子做几个握笔的动作。除此之外,生活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龙龙爱热闹,每当家里来了客人,他就会上蹿下跳,兴奋得手舞足蹈。还拉着客人跟他比试“武功”,有时拳打脚踢,让客人啼笑皆非。为此,爸爸大声呵斥,甚至打他的屁股,而他竟不依不饶地撒娇大哭,弄得气氛十分尴尬。

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她将果盘递给儿子说:“去给叔叔端水果。”说完,用手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接着,妈妈走进厨房,说:“儿子苹果洗得真干净!洗好苹果之后,再给叔叔端杯热水。”说着,便向儿子伸出自己的大拇指。

儿子听了,满心欢喜地去了。就这样,儿子有了事情做,屋子里恢复了安静。

孩子需要大人的爱和注意,特别是父母常常口头上赞许他(她)的好行为,或亲亲他(她)、拍拍他(她)、搂搂他(她),这些点点滴滴表达了对孩子的感情和鼓励。在谈话过程中,运用动作等肢体语言,可以使孩子心领神会,在默契中体会到大人行为所表达的“悄悄话”。

支持并帮助孩子树立梦想

每个孩子都有对未来的梦想,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如:有的孩子长大后想当消防队员、有的孩子想当教师、有的孩子想当宇航员、有的孩子想当医生、有的孩子想当警察……作为孩子的父母,就要积极想办法支持孩子的梦想。

父亲和孩子坐在一起看电视。屏幕上的律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会儿引经据典,一会儿举例说明,说得大家个个点头称是。

孩子觉得律师很气派,一种敬佩之心不禁油然而生,便转身对父亲说:“爸爸,我以后也要当个律师。”

父亲说:“好啊!我支持。不过,当律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熟悉很多法律法规,如果对条文都不熟悉,谁会请你呢?可你看看自己的成绩,如果你想当律师,必须先把自己的功课学好。”

听父亲这么一说,孩子就不做声了,心里却在想:“那我还是不当律师算了。”

孩子在接触各种新鲜事物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萌发出自己的理想,这种现象是很好的。对孩子的理想,父母如果觉得是合理的,就应给予支持,既不能只是简单地说句“好”,也不能马上就给孩子提出硬性的要求,而要让孩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支持是要讲究方法的,首先必须充分考虑孩子的心理准备和接受能力。上面例子中的父亲,从主观上说,对孩子的理想是热情支持的,可是从客观效果来说,却是在扼杀孩子的理想。

一个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你永远都不会知道孩子的未来会是什么样,所以,千万不要对孩子的理想妄下结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理想的实现却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它刚萌发出来的时候,需要的是家长的点拨和引导。对孩子的理想,既不能不理不睬,也不能揠苗助长。

对孩子们来说,有梦想是一件好事,即使这个梦想只是一个梦,那也比没有梦想好。如果你自己的孩子有了梦想,千万不要去打击他(她)。因为,不久之后,你就会发现,你打击的不仅仅只是一个梦想,更是一颗积极进取的心灵。

即使将来你的孩子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你也要相信,他(她)绝对不是一无所获。孩子在追求梦想的路途中,不断地充实自己的行囊,他(她)会得到比成功完成梦想更为珍贵的东西,比如:追求的快乐、坚持的毅力、抵抗挫折的勇气、对人生更深刻的认识……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是仅仅只有天才可以做到,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是可以获得成功的。所以,对于孩子的梦想,家长们一定要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

1.认真倾听孩子的梦想

真正有梦想的人,他的内心是灿烂的;真正有梦想的人,他的脚步是踏实的;真正有梦想的人,他的生活是美好的。当你的孩子一回到家,突然宣布:自己将来要当一名职业厨师的时候,你会说些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梦想,给孩子多一些鼓励。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有一天,跆拳道课结束时,桑琪来接儿子,她看到了这样的一幕:

教练问:“同学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呢?”

学生们马上都举起了双手,有些学生说要做飞行员、做消防员,有的说要开汽车、造房子、做警察……

“陶丰,你的梦想是什么?”

男孩看看老师,说:“我要当一名科学家!”

作为一名读过很多育儿图书的家长,桑琪对于这样的回答,非常肯定。孩子心中的梦想是内心期待美好事物的真实想法,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他们的梦想会越来越坚定,脚步越来越踏实。

当孩子们将自己心中的梦想说出来的时候,故事中的教练进行了认真的倾听。倾听,是对孩子梦想的尊重。对于孩子的梦想,我们应该主动倾听,让他们将自己的梦想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2.呵护孩子的梦想

梦想是每个人的特权,对于孩子来说,梦想是他们成长的沃土,是激励他们的最好力量。

阿姆斯特朗从小就喜欢月亮,他经常在有月光的晚上去庭院里玩耍。年幼的他经常看着月亮蹦蹦跳跳,妈妈好奇地问他:“你在干什么?”他一本正经地说:“我试试看能不能跳到月亮上去。”

听到这个回答,你也许会说:“孩子,省些力气吧。那是不可能的。”而妈妈并没有这样做,她尊重孩子的想法,微笑着说:“好的,不要回来得太晚啊!”

对于孩子的这种梦想,妈妈并未做任何评价,她只是很自然地对孩子说不要回来得太晚,就像阿姆斯特朗要去邻居家一样。而正是妈妈的这种鼓励最终使他成为了登月的第一人。

3.鼓励孩子的梦想

不同的孩子,他们的个性特点、学习基础、特长爱好、智力潜能和发展方向都是不同的,所以,家长要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如果孩子有了梦想,也要积极鼓励,不能给他们泼冷水,要鼓励他们以乐观的心态去积极应对。

王莹已经是一名高三的学生了,可是她的成绩在班里一直处于中等水平。突然有一天,王莹对父母说:“我想要考清华大学!”

看到女儿理想这么高远,爸爸妈妈当然开心了。为了帮助她在最短的时间里提升成绩,父母想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买资料、报辅导班……可是,没想到,在学校最近一次的摸底考试中,王莹的成绩不但没有提升,反而下降了几名。

父母产生了急躁情绪:“怎么补习也是无济于事,天生就没有上重点大学的命啊!”

母亲的这番话严重打击了王莹的自信心。

孩子微不足道的成功都是值得称赞的!父母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言行表现,以免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要随时发现孩子每一点进步,告诉孩子:只要努力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因为成绩一时的好坏而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4.鼓励孩子的想法

本杰明·威斯特从小就对绘画感兴趣。一天,妈妈哄妹妹入睡之后就出门了。临走前,她交待威斯特要好好看家并照顾好妹妹。威斯特一个人留在家里,左看看右看看,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忽然,他发现了几瓶墨水,而熟睡的妹妹又是现成的模特,于是他在地板上画起画来。

当然,家里被他搞得一片狼藉。

妈妈回来了,被屋里四处横飞的墨迹吓了一跳,但是她很快发现了威斯特的作品,尽管那还称不上是作品。“这是莎芮,对吗?”

妈妈惊讶地问道,说着,轻轻地亲吻了威斯特。

成名后的威斯特总是告诉大家:“是妈妈的吻成就了我的今天。”

这就是鼓励的力量,不管孩子的想法是什么,不管孩子的行为如何奇特,父母只要给予鼓励,他们就能增强自信心。但现实中,人们总是过于急躁,采取激烈的方法对待孩子。你可曾听说过这样的话:“就你的水平,还想考清华北大?”也许说这句话的意图在于激励孩子,殊不知,对于孩子而言,这是一种不信任,是一种颇伤自尊的打击,而孩子的未来也会在这样的一声声质问和敲击中失色。

5.不能用“异想天开”毁灭了孩子的梦

作为父母,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们特别会想象:有时候,她会告诉你:“我就是白衣天使。”有时候,他可能会告诉你:“我想像蓝猫一样去遨游太空!”……听到孩子的这些话,也许,你会忍不住发笑。

在生活中,我们要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也许孩子有的比喻并不恰当,但也应该给予适当的肯定,千万不要在不经意间破灭了孩子的梦想。

有一天,宝宝说:“好久没有看月亮了,我想去阳台上看看月亮。”妈妈答应了。

两分钟之后,宝宝兴奋地跑过来:“妈妈,今天的月亮很漂亮,像一只灯泡!”听了宝宝的话,妈妈忍不住大笑,因为从来没有人会将月亮比作灯泡。

宝宝顿时愣在那里,妈妈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

十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宝宝又去阳台上看月亮,同样兴奋地跑来告诉妈妈说:“今天晚上的月亮像个香蕉。”

这次,妈妈微笑地点点头,说:“很好,今天的月亮弯弯的非常像香蕉。”

在大人看来,孩子们经常会“异想天开”。但是,再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也会在孩子的心中产生出一种激情。故事中的宝宝可能有点异想天开,天上的月亮怎么能是“灯泡”,怎么能是“香蕉”呢?其实,这是由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幼年的孩子一般都喜欢幻想,都喜欢拿生活中的实物来做比喻,这时候,如果父母不去理解孩子,对孩子来说,是没有好处的。

倾听孩子的想法,让沟通就此开始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总会上学读书。作为父母,在和老师沟通后,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了问题,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在老师面前教育孩子,这种做法其实是不妥当的。

父母通过当面教育孩子,虽然会给老师留下配合工作的印象,可是,孩子们会怎么想呢?他(她)可能会暗暗担心,怕你回家收拾他(她)。这时候,作为父母,就要主动倾听孩子的想法,不能人云亦云。我们先看看,下面的这位妈妈是怎么做的?

下午,放学时妈妈去接女儿,顺便向班主任问了一下女儿最近的表现。老师说,孩子上课说话多了,举手回答问题也不如以前积极了。

晚上,临睡觉的时候,妈妈和女儿有了一次谈话,谈话内容如下:

妈妈:今天,我问了老师,怎么说你上课时候说话多了呢?

女儿:不知道。

妈妈:还记得妈妈和你说过的话吗?

女儿:上课时候不要说话,即使老师教的你都会了也要认真听,说话会打扰别人。

妈妈:对,上课就是上课,不能随便讲话。老师怎么反映你最近上课说话呢?

女儿:妈妈我知道了,以后上课时候不说话了。

妈妈:真好,这样做就对了。

女儿:……

妈妈:现在,上课怎么不举手回答问题了?

女儿:妈妈你不是说,要我给那些不会的同学留机会吗?如果我回答了,他们就没机会了。

妈妈:哦,对,妈妈是这么说过。不过,现在老师说希望你能积极举手,再说了你要是举手了老师也不一定叫你啊,对吧?

女儿:是,那我就举手。

……

妈妈听了老师对女儿的评价之后,没有按照老师的意见,批评孩子,而是和孩子进行了沟通,倾听了孩子的真实想法。这样做,对于亲子之间的沟通是非常有好处的!

虽然,父母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还是要听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不管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计划能力和独立性,还是为了锻炼他们的承受力和面对困难的能力,都需要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以获得彼此间的支持和鼓励。

一般情况下,很多家长都认为沟通的形式主要是“说”,父母所呈现的态度是“说”,而孩子只要做好“听”的工作就可以了。其实,在沟通过程中,“说”是一个不重要的环节,真正重要的沟通形式是“倾听”。倾听孩子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做一个用心倾听的父母,可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学习的这段路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变得越来越有自己的思想。

很多父母不会倾听孩子的想法,但是,只要我们努力找寻更好的方式,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那么,该如何倾听孩子的想法呢?

1.不要一边听,一边想自己的事

很多时候,在不经意之间,我们总是在重复着同样一个错误,那就是:问了孩子一个问题,却不关心他(她)的回答,而是忙于自己手头的事情。

比如,问了孩子这样一个问题:“你今天过得怎样?”可是,很多父母在问了孩子这个问题之后,却忙着做饭、收拾、工作。这时候,孩子就会误解你的意思。在孩子们的眼中,父母的忙碌就意味着在告诉他(她):“快点说,我没有多少时间。”如果父母一边听孩子说话,一边做其他的事情,很多时候,从孩子那里只会得到一个让我们又惊讶又气愤的答案,比如:“没什么”、“还行吧”。

如果想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就不要一边听,一边想自己的事情。我们看看下面的这位妈妈是怎么做的。

悠悠和妈妈在同一所学校,悠悠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而妈妈则是五年级的班主任。

这一天,虽然已经放学了,可妈妈还在阅卷,悠悠来了。外面阳光正好,妈妈的心情也不错:“悠悠,今天过得怎么样?”

悠悠说:“嗨!今天又测验了,你猜我们班最低的考了多少分?”

“不会是你吧?”妈妈笑笑,将桌子上的作业本收拾好,侧过身子和女儿谈论起来。

“怎么会是我!我考了97分,我们班最低的考了25分,太不像话了!”女儿愤愤地说。

悠悠见妈妈在很认真地听自己说话,接着又说:“他考试的时候一边写一边玩,交卷的时候,才写了四分之一!”

“原来是这样啊,老师一定很失望。”妈妈意味深长地说。

不知不觉中,妈妈已经和悠悠聊了十几分钟,然后说:“好了,妈妈还有工作,你自己先写作业,行吗?”

“好吧!”悠悠打开书包,趴在另一张办公桌上,写起作业来。

孩子们都有被尊重的渴望,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讲话能够受到重视。因此,家长在倾听孩子讲话的时候,需要精力集中、态度端正、全神贯注,千万不要让看手表、抠耳朵、打哈欠等不雅的动作影响了孩子的情绪;更不能一边听,一边还在想自己的事情,否则,只会让孩子觉得你心不在焉。

当一个人摆好坐姿,安静地看着对方,既不打断对方的话,也不左顾右盼的时候,这就表明:我很专注,我对你所说的内容很有兴趣,我在注意听。作为父母,也要对孩子给予相同的礼遇。当他们想和我们谈论某件事情的时候,最好全神贯注地听,既不能忙于手边的工作根本不理会他们,也不能心不在焉。

2.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要打岔

在孩子讲话的过程中,父母的坦率、真诚尤为重要。不经意的打断,只会让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一种距离感,不仅会影响到沟通的效果,还会影响到亲子关系。即使不同意孩子的看法,为人父母者也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话。

李莲今年已经上初三了,由于处于青春期,父母便对她多了一份“关心”。

只要家里的电话一响,在李莲谈话期间,母亲就会要她帮忙,不是拿个苹果,就是倒杯水,或是问:“我们今天要去哪里呢?”

每一次,当李莲被母亲打断谈话时,她都要尽量和缓地向妈妈解释:“妈妈,我现在正在打电话,请不要打断我好吗?”但是,妈妈并没有听进去,一次又一次地打断了李莲的谈话。

有一天,李莲终于忍不住了,对妈妈吼叫:“别打断我说话!”结果,妈妈不但没有闭嘴,反而闹得更厉害了,而李莲也没法继续打电话了。

李莲愈是向妈妈吼叫,妈妈就愈要打断她的谈话。这种恶性循环的关系,只能让他们时刻都处于一种对立状态。

作为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在孩子还没有充分把意见表达出来之前,不要随意表态或乱下断语,更不要随便批评,打断孩子的表述。

3.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一天,一个穿着体面的人走进了火车站,他领着一个已经会说话的小男孩。当他们坐下来后,小男孩开始问问题:“爸爸,停在那里的是什么东西啊?”

父亲说:“是火车。”

“它要开向哪里啊?”小男孩继续问。

“它要开往包头。”父亲回答说。

小男孩兴奋地说:“我长大后也要开火车。”

“好啊,我支持!”父亲的语气中出现了敷衍的意味。

小男孩问:“爸爸,它为什么要鸣汽笛啊?”

父亲用生气的声音回答:“我不知道。你问得太多了。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好好坐着,行吗?”

听了爸爸的训斥,孩子受到了惊吓,快乐的小脸沉了下来。他还是坐在那儿,但是不再问问题了。

这位父亲的行为是正确的吗?看了这则故事,我们一定会说:不正确。父亲的发火使得孩子停止了笑容,并且没有勇气再问问题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会扼杀掉孩子追逐梦想的积极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认真地回答;不明白的问题,要与孩子一起查资料、一起学习、一起找答案。如果实在不知道答案,也要和孩子讲明白。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解决。

4.一边倾听,一边发问

孩子成长中无小事,任何事情的发生,大人如果能够把握机会,正确地进行发问与引导,都能使孩子获得成长。

一天,女儿莉莉哭着跑回家,妈妈连忙过去安慰:“怎么啦?孩子!发生了什么事?”

莉莉哭着说:“我的自行车不见了,一定是被别人偷走啦。”

妈妈:“是吗?你一定很难过。能不能将事情的经过告诉妈妈?”

看到妈妈接纳了自己的感受,莉莉便说:“我把车放在刘蓓家的门口,忘记锁了。等我从刘蓓家出来,就发现自行车不见了。我恨死那些偷车的家伙了。他们真坏!”

妈妈:“是啊!这些小偷真是坏,把我女儿心爱的自行车偷走了。”

莉莉:“嗯!”

过了一会,妈妈问:“小偷偷了我们的自行车,我们是不是也有责任呢?”

莉莉:“我太粗心了,没有锁好车子。”

妈妈:“既然这样,今后我们怎么做,才能不让小偷有机可乘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这时候,莉莉的情绪已经稳定下来了,想了想说:“我以后一定要锁好车,最好锁在车棚里,就不会被偷啦。”

妈妈充分地接纳了莉莉的情绪,通过提出问题,给了莉莉思考与判断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可以说莉莉妈是一个聪明的妈妈。

父母在倾听中,要不断地发问,在确保自己没有误解孩子的意思的情境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通过孩子的身体语言、情态,把握孩子的真实意图。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导向工作,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解开孩子的心结,和孩子保持畅通的交流。

在和孩子的沟通中,要多使用一些能激发孩子思考的问话,比如:发生了什么事?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以后,发生类似的问题你会怎么做?现在,你打算怎么做等。孩子不断地得到父母的支持,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信赖感,从而更好地跟父母沟通。

让孩子畅所欲言,环境是关键

陆路上小学的时候,一直都很活泼,爱说、爱笑,学习成绩也不错,同学们都很喜欢和他一起玩。可是,自从上了初一之后,他就不爱说话了。

不光在家里是这样,在学校更是如此。每次老师提问,他总是要闷上半天;老师追问一句,他就回答一句,而且声音特别小,有时还需要老师走上前去才能听见。因此,班上很多同学都叫他“蚊子”。

爸爸听说了这种情况,很着急,便向儿子的班主任请教:“我应该怎样才能让孩子张开嘴,爱说话呢?”

班主任说:“试着和孩子谈谈,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说话环境。孩子是不会无缘无故不爱说话的,只有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解决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事实证明: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说话环境,可以更有效地和孩子进行沟通。

在如今的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认识不到倾听孩子诉说的重要性。孩子一旦有了问题,这些家长总爱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评判孩子所做的一切,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就是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轻则呵斥,重则打骂。

不让孩子把话说完,就是不尊重孩子的说话权,不仅不利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还会让孩子产生一定的自卑感。久而久之,孩子和父母之间就会滋生出一定的对抗情绪。在这种对抗情绪的驱使下,孩子和父母之间就会出现信任危机,不仅会让彼此之间的沟通出现困难,而且还会造成孩子的不良心理。

父母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有利于语言交流的环境,让孩子多说话。父母要做的就是多与他进行语言上的沟通,让孩子感到有话可说。不要一进家门就一头钻进厨房,自己做自己的,孩子玩孩子的。

亲子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影响亲子关系、孩子性格发展的重要方面。所以,如果父母能对孩子的倾诉多一点耐心,多给孩子创造一些环境,那么,孩子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乐于向父母倾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当孩子在说错话或做错事之后,家长不应该只是一个劲地加以指责,特别是不要说“你怎么那么笨呢”、“哑巴”之类的话来伤害他们的自尊,这样不仅会让不爱说话的孩子变得更加退缩,就连爱说话的孩子也会从此变得沉默不语。

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觉得无所适从,在交往中就会出现一些退缩的行为,比如:不想与人交谈,不愿意开口讲话等等。这时候,父母就要积极地给孩子创造条件,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说话环境,让他们积极沟通。

1.不要强迫孩子说话

在轻松的环境下,孩子没有压力,是喜欢与人交谈的。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焦虑和紧张,在孩子不愿意说话的时候,就不要逼迫孩子讲话。

做父母的千万不能滥用自己的权威,强迫孩子做他们所不愿做的事情。即使是好事,父母的要求是正确的,也只能耐心地开导,绝不能一意孤行,更不能强迫、蛮干。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孙光今年8岁,练钢琴已有半年多的时间了。刚开始的时候,他特别愿意练,于是,妈妈就给他买了一架钢琴。

可是,没过多长时间,孙光就不愿意再练了。妈妈在一边监督的时候,孙光还能坚持练一会儿;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根本就不练。现在,连琴都不碰一下了……

妈妈问:“怎么搞的?”

孙光不说话。

妈妈接着说:“为了你,我和你爸都省吃俭用,好不容易买了一架钢琴,你却不认真学!你怎么这样啊?”

孙光低着头,依然一句话都不说。

妈妈见儿子这样,生气了,用手指狠狠地戳了一下他的头:“简直不可救药!”

这一戳弄痛了孙光,他抬起头狠狠地说:“对你这样的妈妈,我无话可说!”说完,扭头便走了。

花钱买钢琴,妈妈本来是想让孙光练一门技艺,却没想到落到这种地步,她很烦恼。

练琴本来是孩子们都比较感兴趣的有益活动,使用强制的方法,虽然从当时来说,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可是,从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上看,是不可取的。如果想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就要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一味地恶语相加,强迫孩子说话,只能激化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只有按照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在适宜的环境下进行沟通,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2.给孩子提供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生活中,父母仅仅与孩子交谈是不够的,还要关注交谈的质量。父母和孩子交谈的时候,不仅要做一个倾听者,而且还给孩子提供一些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家长会结束后,一个妈妈带着孩子来找班主任,她想多了解一些孩子的在校情况。

孩子嘟嚷着嘴,被妈妈推着走了进来,一副不情愿的样子。在班主任面前,妈妈“控诉”起孩子的“罪行”来:不听话、学习不认真、喜欢顶嘴……

孩子则低着头,站在一边。有好几次,孩子都要张开嘴试图解释些什么,可最终都被妈妈气愤地打断了:“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孩子只好委屈地闭上了嘴巴。

妈妈讲完了之后,班主任对妈妈说:“我想和孩子单独谈一谈,你先到隔壁房间休息一会吧。”

妈妈离开之后,班主任对孩子说:“刚才妈妈说了一些你的情况,你是怎么看待这些问题的?能和老师说说吗?”

孩子叹了一口气,然后说:“谢谢老师,我终于有说话的机会了。如果您不让我妈进去休息,她无论如何也不会给我说话的机会的。老师您知道吗?在家里,从来都只有她说话的份,别人都只能听她的。如果发生了什么事,她也从来不会给我解释的机会,她只会不停地指责我、批评我……”

班主任对这个孩子充满了同情。

当妈妈看到孩子出了问题的时候,便向班主任请教方法。虽然妈妈跟老师说了很多孩子的不是,可是,当孩子说出“妈妈从来都不会给我说话的机会”的时候,班主任竟然对孩子充满了同情。是啊!孩子也是人,为什么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呢?

当孩子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候,父母要耐心地倾听,并对孩子的话做出积极的应答。要给孩子提供说话的机会!

3.让孩子把话说完

让孩子把话说完,是家长必备的品质。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未成年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都会受到年龄特点的制约,要想真正认识他们、走近他们,就应当让他们将自己的话讲完。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母亲问孩子:“有一天,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两个人都渴了,你包里有两个大鸭梨,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孩子回答说:“我会咬这个鸭梨一口,咬那个鸭梨一口!”

孩子的回答让母亲很失望。她想训斥孩子,但她改变了主意,温柔地问孩子:“为什么呢?”

孩子一脸童真地回答:“因为我想把最甜的那个大鸭梨送给妈妈!”

读了这个故事,做父母的一定会感动的!试想,如果这位母亲当时没有让孩子把话说完,而是对孩子进行大声地训斥与指责,那么,孩子又怎么样呢?孩子会有勇气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吧?多亏母亲给了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让孩子真实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

让孩子把话说完,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倾听,是家长的教育智慧,也是家长应尽的责任。作为家长,就要给孩子继续说话的权利,让孩子将自己的理由、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听懂“话外音”,真正理解孩子的心

虽然做父母的已经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可是,越来越多的父母还是发出了这样的抱怨:孩子怎么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都不知道他们每天在想什么!

孩子们为什么不想和父母说话呢?因为他们认为:“跟父母说也没有用。”在孩子刚要开始说话的时候,很多父母都会用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金科玉律“小孩子有耳没嘴”来搪塞孩子想说的话。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灵就会被封闭。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听懂孩子话里的弦外之音呢?

如果你不知道孩子的哪些话里面有弦外之音,那么,就先看看下面的孩子是怎么说的吧!

情景一:

看见邻居家的小朋友手中拿着一个冰激凌,儿子抬起脸庞,天真地对爸爸说:“爸爸,天气好热啊。”

爸爸说:“怎么会热?”

情景二:

妈妈对女儿说:“不要再看漫画书了!”

女儿回答说:“妈妈不是说让人快乐的书就是好书吗?漫画书让我快乐,不也是好书吗?”

母亲愕然,只好回答了一句:“……作业写完了再看吧。”

情景三:

君君说:“爸爸,老师今天表扬明明了。”

爸爸说:“是吗?那你可要好好向他学习啊。”

说完了这句,父亲发现儿子的眼神竟有些黯淡。

……

父母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经学会使用“话外音”了?明明是想吃冰激凌,却不说想吃,而说天气热;本来是想看漫画书,却不说自己想看,却反问父母“妈妈不是说让人快乐的书就是好书吗”;本来是想要得到父母的表扬,却不说,而是告诉爸爸“老师今天表扬了明明”……面对闪现在孩子身上的这些微小细致的智慧,有时候,真是不得不叫我们做父母的“佩服”。

为了和孩子实现畅通的交流,当发现孩子的表达不再直白而是有些拐弯抹角的时候,一定要给予深深的理解,听懂孩子的“话外音”。

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这么小怎么就学会这样说话了,这都是从哪里学的呀?其实,孩子能够通过一些非正面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不一定就是孩子学坏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有了这样的举动,只能说明孩子的思考能力加强了,思维活跃程度提高了。

当孩子已经学会了“话外音”这一表达方式的时候,父母根本就用不着为此过于大惊小怪,而要以平常心对待,积极应对,争取搞明白孩子的的真正意图,这样,才不会给孩子造成不适感和挫败感,才能实现和孩子的畅通交流。

为了听懂孩子的说话,为人父母者首先就要听懂孩子的“话外音”。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却有许多不能胜任的父母。怎样才能让亲子沟通更有效?怎样听孩子说话,孩子才愿意把你当知心朋友?怎样和孩子说话,孩子才愿意听,愿意接受?……如果想实现和孩子的成功沟通,也需要学习一些特殊的技巧,比如:听懂孩子的“话外音”。

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如果发现孩子的话不再直截了当,而是出现了委婉含蓄的情形,父母就要仔细琢磨孩子的“话外音”了。只有听懂了孩子的“话外音”,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保证亲子之间的顺畅沟通。

1.为孩子的“话外音”感到高兴

孩子懂得说带有“话外音”的话,是聪明的表现,表明孩子已经懂得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了。当发现孩子说了一些带有“话外音”的话语时,应该为孩子感到高兴,认真理解孩子的“话外音”。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陈先生的女儿很有个性,特别有主见。

一个星期天,陈先生带着女儿到街心公园放风筝。在公园门口,陈先生对女儿说:“你去放风筝吧,玩得开心点,不过要注意自己的安全。我到那边去看看。”

顺着陈先生手指的方向,女儿笑了笑。她知道,爸爸想去看别人下象棋。

女儿诡秘地笑笑:“好的,爸爸,不过我该怎么做?是玩得开心点,还是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陈先生听出了女儿的“话外音”:如果你允许我开心,那么我就无法保证自己的安全;如果我必须关注自己的安全,那么我就可能玩得不开心。于是,陈先生笑了笑,说:“小心点吧,安全第一,其次才是开心。”

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孩子的这些小智慧。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小瞧自己的孩子,他们其实是很灵巧的。当你面对这样的孩子,和这样的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千万不要直白地理解,否则很容易误解孩子的意思。为了让自己和孩子的沟通进行得顺利,当孩子出现了“话外音”的时候,要为他们感到由衷地高兴。

2.对孩子的“话外音”进行解析

最近一段时间,健健总是在“唱反调”:明明是他喜欢喝的果汁,可是等妈妈将果汁倒进杯里的时候,他却说:“不喝。”

外婆很疼健健,健健也很爱外婆,可是,当妈妈带他到商场去为外婆选择生日礼物的时候,他却很不高兴地说:“我不愿意让妈妈给外婆送礼物。”

爸爸出差回来,问健健:“这几天,想爸爸没有?”他明明很想,却回答说:“不想!”事实上,就在前一天晚上,健健还因为想爸爸哭了一场呢。

如果遇到上面的这些情况,做家长的,就要仔细解析一下孩子的“话外音”了。

学会听懂孩子的“话外音”,就是当孩子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只是要就事件本身与孩子探讨,而要分析孩子的“话外音”。比如,当孩子对你说“不喝”的时候,其实,就表明他是想喝的;当孩子说“不喜欢妈妈送礼物给外婆”的时候,其实是想自己买个礼物送给外婆;当孩子说“不想爸爸的”时候,其实是在说:“我很想你。”聪明的父母一定是可以觉察出这一点的。

3.体会孩子“话外音”所表达的心情

只有孩子在精神上获得了满足,他们的身心才会健康成长。任何一个孩子都喜欢成人的爱抚、逗引和亲近,怀有这种欲望的孩子,特别喜欢和同龄孩子一起玩。但是,也有个别孩子是不合群的,童童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

童童今年5岁,正在上幼儿园。星期五下午,童童的妈妈去参加儿子的家长会。会后,老师向童童的妈妈反映:在幼儿园,童童经常不和其他小朋友说话,也很少看到他和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有时候,老师要小朋友们一起出去散步,他都不愿意去。

童童的妈妈听了老师的话,想了想:每天去幼儿园的时候,童童总会哭;可是,下午奶奶去接又说孩子的情绪很好。妈妈有点担心儿子不愿意去幼儿园,便问儿子:“怎么回事?”

儿子回答说:“妈妈,他们都不愿意跟我玩!”

妈妈听了之后,说:“他们不与你玩,你可以主动找他们玩呀。”

但是,孩子却说:“我就不找他们玩,谁让他们不找我玩的。”

……

遇到童童这样的孩子,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做呢?当孩子说“妈妈,他们都不愿意跟我玩”的时候,很多妈妈都会说:“他们不跟你玩,你可以主动找他们玩呀。”但是,这时候,孩子往往会进行反驳:“我就不跟他们玩,谁让他们不跟我玩的。”妈妈爸爸这样说,不但不会消除孩子的烦恼,还会引起了孩子的不快。

如果能够体会到孩子“话外音”所表达的心情,当孩子发现自己被妈妈理解了的时候,他会感到很欣慰。这时候,妈妈可以说:“哦,他们不跟你玩,你很生气?” nQUBIK+X4JkV4NET70oShdV8IlrDf34SklRThvkR2sLTe1xiUutmQDBVgR+YDJA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