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情感是沟通的基础,请重视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父母与孩子之间不能没有沟通,怎样沟通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呢?在这里,我只告诉父母们一个方法,那就是用情感去与孩子交流。无论多么内向的孩子,无论多么顽劣的孩子,只要能让他(她)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他(她)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

尊重孩子,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自尊,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基础,更是一个人成功所不可缺少的素质。父母重视孩子,不仅可以让孩子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且还可以让孩子更加自信,同时也会帮助孩子树立起自尊。

小涛的成绩总是不理想,为了让他努力学习,爸爸承诺说,期末考试时,如果小涛能够考入班里的前五名,他就带小涛去华山游玩。一直以来,华山都是小涛梦寐以求的地方,听了爸爸给自己的承诺后,小涛虽然知道考进前五名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他还是很乐意努力地朝这个目标奋进。

半年之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小涛真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既定的目标,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班级排名第四。成绩单发下来后,小涛就飞快地跑回了家里。当他把成绩单递给爸爸时,爸爸说:“很好,真不错!”

小涛问爸爸说:“什么时候带我去华山呢?”

“去华山,为什么要去那里?”爸爸不置可否地问。

小涛提醒爸爸:“您不是早就答应我了吗?说如果我期末考试能够考到前五名就带我去华山啊!”

这时候,爸爸才想起了曾经给儿子的承诺。其实,当初的那个承诺,爸爸只是作为激励孩子学习的一个手段,根本就没有打算去实现,说完之后就扔在脑后了,所以早忘记了。

爸爸敷衍道:“哦,这个啊。儿子,爸爸妈妈最近都很忙,等过一段时间再说吧。”

小涛听爸爸这样说,伤心地哭了。从那以后,他再也不相信爸爸所说的话了。

这是一个关于“诚信”的例子,父母对孩子如果不讲诚信,就是对孩子的不重视,这样必定会伤了孩子的心。只有让孩子感受到对他们的重视,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父母应该重视孩子、关爱孩子,不能像故事中的小涛爸爸那样,本来许诺等孩子考了班里的前五名就带孩子去游玩的,结果却是随便说说而已,孩子当真了,爸爸却没有当回事儿。甚至在孩子达到要求提出来要去游玩时,这位父亲也不予以足够的重视,而是又找借口拒绝兑现诺言,这显然是不把孩子当回事儿,甚至可以说是对孩子的不尊重。这样做,不仅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严重的伤害,而且还容易让孩子产生不良的行为。

尊重孩子,不仅要做到及时兑现自己的诺言,还包括其他很多方面,比如: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而应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遇到事情的时候,会征求孩子的意见,不独断专行;要处理孩子的物品的时候,会提前得到孩子的允许;不偷听、跟踪、打探孩子的隐私与秘密;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加以引导,而不是强求……

父母这些尊重孩子的行为,不仅会使孩子感到心情愉悦,给孩子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而且,还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深沉的爱,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这种行为,不仅会帮助孩子增加自信心,勇敢面对将来出现的任何事情,而且,还有利于孩子自尊心的形成。

小涛的爸爸,本来给了孩子承诺,可是却没有兑现承诺,就会直接导致孩子不再相信父母,这不仅会对父母以后教育孩子的效果产生影响,还可能使孩子产生一些不良的品格与行为,对孩子将来的发展都是没有好处的。

每个父母都盼望孩子健康成长,希望孩子将来能够事业有成、前途光明。其实,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很大一部分是由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所决定的。因此,父母就要用有益于孩子身心发展的教育方式去精心培养孩子,而尊重孩子、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正是良好教育的前提与基础。

孩子与父母在年龄和辈份上存在差别,但是在人格上却没有不同。没有哪一个孩子不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没有哪一个孩子不愿意得到父母的重视。因此,父母不仅要有尊重、重视孩子的心理,还要做出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的行为。

1.别逼迫孩子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能歌善舞,有的孩子内敛含蓄,有的孩子调皮可爱,有的孩子善解人意……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性格特点。可是,有些父母有时就是看不到这些,明明知道孩子性格内向,却要逼着孩子在人前表演;本来知道孩子喜欢静静思考,可是却要强迫孩子去凑热闹。

任何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重视,都愿意父母尊重自己的一切。如果父母强迫他们去做某件事情,他们一般都会产生抵触情绪。所以父母应该注意:尊重孩子,就不要强迫孩子!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小亚是个性格倔强的孩子。他很有主见,只要是他认准的事情,一定会做下去,有了什么想法,也不会轻易改变。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小亚却变得顺从了很多,不像先前那样一意孤行了。为什么呢?因为小亚的父母给了他足够的尊重。

最近,小亚的父母学了一些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知道了尊重孩子的重要性。他们对孩子的一切做法、想法,不仅不抱任何成见,而且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对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再强迫孩子去做了。

父母这样的态度,令小亚非常感动,他自觉地改变了很多。有时候遇到事情,还会主动征求父母的意见,让他们为自己分析、拿主意。

有时候,孩子的倔强与任性,其实不是孩子的本意,而是因为父母的逼迫,让他们产生了反感,所以便要与父母对着干。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对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不强迫,对孩子愿意做的事情要给予积极反馈、引导和支持。

2.别私自处理孩子的物品

有些物品,在大人看起来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有些是可以当做垃圾扔掉的。可是,在孩子的心目中却具有特定的意义,是他们的宝贝。因此,父母在处理孩子的物品时,务必要慎重,不要私自处理。

有一次,佳宁的爸爸在帮孩子收拾书本的时候,发现很多书都坏了。爸爸觉得那些书放在家里已经没什么用处了,就自行把那些书当破烂处理掉了。

佳宁放学回来后,发现自己的书本被动过,便问爸爸是怎么回事。当她知道是爸爸动过自己的东西之后,同爸爸大吵了一架,说:“有些很重要的东西在里面,你一定要把我的东西找回来!”

这件事情过后,佳宁甚至不愿意同爸爸说话了,僵持了很长时间才在妈妈的劝说下与爸爸说话。

佳宁的爸爸接受了这次教训。从那以后,有关佳宁的一切物品,他都会先征询孩子的意见,不再私自处理。佳宁与爸爸也恢复到了像以前一样的亲密关系。

3.尊重孩子的秘密与隐私

隐私,是每个人藏在心里,不愿意告诉他人的秘密。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隐私,孩子也不例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知识、情感都会逐渐丰富起来,自我意识、自尊意识也会不断增强,心扉也会随之渐渐关闭起来。

但是,很多父母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总是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可以无所顾忌地进入孩子的世界,可以随意闯入孩子的“隐私地带”,其实,这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尊重孩子的秘密与隐私。

一天早上,江文的妈妈在打开信箱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一封写给江文的信。信封上没有贴邮票,好像是直接投进去的。

对于已经14岁的女儿,收到这样的信件,做妈妈的很好奇,想打开看一下里面的内容,但最终她还是克制住了。江文放学后,妈妈把信交给了她。

江文接过信看了一下,眼中闪现出了一丝的惊慌。妈妈将一切都看在眼里,可是,并没有问她是怎么回事。

江文拿着信,很快地跑进了自己的小屋。十几分钟之后,江文出来了,她把信递给妈妈说:“妈,您看看这封信。”

妈妈接了过去,一页页翻看起来。江文见妈妈看完了信,就告诉妈妈说,写信的那个男孩在追求她,但被她婉言拒绝了,她让妈妈放心,自己会好好学习的。

江文的妈妈暗自庆幸自己没有私自拆开女儿的信件。

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孩子们也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秘密与隐私。这时候,父母们可能会担心:怕孩子学坏,怕孩子早恋,怕孩子有不健康的行为等。

但是,不管怎样,父母都应该尊重孩子的秘密与隐私,孩子不愿意公开的东西,绝对不能用非常手段去获得,否则会事与愿违。相反,如果孩子获得了足够的尊重,他们是很愿意和父母分享一些秘密的。

4.父母做错了要及时向孩子道歉

人的一生中,都会犯错。其实,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了错误而不改。为人父母者一旦犯了错误,也要积极改正,主动向孩子道歉才是明智之举。

一天,圆圆正在收拾地上的碎杯片,被从外面回来的妈妈看到了。

妈妈批评圆圆说:“你做事怎么这么不小心!”

听了妈妈的话,圆圆委屈地要哭了。

这时候,圆圆的爸爸从里屋走了出来,对妈妈说:“杯子又不是孩子打碎的,是我不小心碰落到地上的。”

妈妈知道错怪了圆圆,就弯下腰一边与圆圆一起拾碎片,一边向孩子道歉说:“宝贝儿,是妈妈错怪你了。妈妈没有弄清楚事实就批评你,现在正式向你道歉,以后妈妈一定会注意的。”

这时候,圆圆才破涕为笑,开心地对妈妈说:“没关系,妈妈,我以后做事情会小心的,不会犯爸爸那样的错误。”

发现自己冤枉了女儿,妈妈主动向女儿道了歉,因而,获得了女儿的谅解。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父母有了错误,就要主动向孩子真诚地道歉。

主动向孩子道歉不仅能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知错就改的品质,而且,还能及时化解误会,让孩子与父母之间变得更亲密。

信任孩子,让孩子愿意对你敞开心扉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父母:他们本来要求孩子在房间里学习半小时,结果为了查看孩子是否在偷懒,会每隔五分钟就进去看一下;他们想让孩子去买一件东西,却总担心孩子把多余的钱买零食吃;他们会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衣服,可是,却要进行一番指挥……父母们的这些行为,经常会直接导致孩子用撒谎来对抗,这就更加滋长了孩子不诚信的做事风格。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马卡连柯非常注意对孩子的信任,他认为:信任可以培养孩子的诚信。

有一个中学生在很小的时候曾经犯过偷窃的错误,以至于上学以后还受到知情同学的讥笑,甚至没有人愿意与他来往,他非常渴望得到信任。

有一天,校长把他叫到办公室,告诉他学校有一笔开销,需要他帮忙去几十里外取一笔数额不小的钱。

听到校长这么说,这位学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问:“校长,如果我取了钱不回来了,您该怎么办啊?”

校长平静地回答:“这怎么可能呢?我相信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快去吧!”

这个中学生出发了,他很快便在指定的人手里拿到了钱。当他带着钱走在路上时,一路上都在想,如果有人来袭击他,他是不管那么多的,一定不能让这些钱有任何闪失!

很快,这个中学生便回到了学校。当他把钱交给校长的时候,他要求校长再数一遍:“校长,您还是好好数一下吧!”

谁知,校长却说:“你不是数过了吗?我相信你!”

于是,随手就把钱扔进了抽屉。

校长就是运用信任的方法培养了这位学生诚信的行为。因为,只有信任才能换来诚信。

信任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支持力量。一个孩子只有在信任中才能有较高的自我价值感,才能拥有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习惯于凭直觉教育孩子。一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就怀疑孩子逃学去网吧,一看到孩子上网就怀疑孩子在浏览不健康网站,一看到孩子和异性交往就认定是在早恋……事实证明:这种敏感已经成为危害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诱因。

信任给予我们耐心,如果孩子犯了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孩子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比如:合作解决问题、家庭会议、多问几个“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将孩子的每一次错误都当成一次学习的机会,一次父母和孩子沟通的契机,这样,不但能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更能让孩子更加信任父母,从而对父母敝开心扉。

信任孩子不是说相信他们什么事情都总做得对,而是指坚信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意味着,在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行为会和年龄相符;也就意味着,他们不会经常遵守承诺去为妈妈洗碗。对于这些,父母应该可以预见,所以,当孩子不愿意去帮助妈妈洗碗的时候,做父母的也大可不必徒生烦恼,更不能粗暴地对待孩子,而应该运用适当的方法激励他们。

1.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

生活中,许多事情都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允许孩子发表意见。

不管孩子的意见和想法怎么样,作为家长,都要耐心听他讲完,同时还要给予适当的反馈意见。如果孩子的意见很有道理,我们就应该表扬孩子;如果孩子的意见没道理,也要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不对。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下面的事例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陈红大学毕业后,自己开了一家童装店。每天,她都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家长,可是,今天看到一幕,却让她心里很不是滋味。

中午时分,一个打扮时髦的妈妈带着一个小男孩进来了。

“儿子,看看,选好了妈妈给你买!”

很显然,这是一对母子。

就在这位妈妈给她的孩子挑选衣服的时候,孩子相中了一件前面印有卡通图案的T恤,指着让妈妈看。

妈妈看了看说:“多难看啊!你看这件衬衫式短袖,多酷啊!上面除了有印花,有绣花,还有亮闪闪的金属饰物,你穿上一定很帅气!”说着,便给小男孩套在了头上。

可是,小男孩不干,一个劲地说:“不舒服,不喜欢!”

妈妈有点生气了,最后还是一意孤行地买了她选的款式。

这个妈妈只顾自己的视觉感受,或许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孩子已经感到不舒服了,可是这位妈妈却不问一下哪里不舒服,是衣服的尺寸不对?还是衣服上的金属饰物有毛刺儿?

面对孩子的“不舒服”,“不喜欢”,这位妈妈丝毫没有想过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而只是一味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这种做法是最要不得的,这不仅会使孩子反感,更重要的是,这会使孩子感到不受尊重,不被信任,继而开始讨厌父母,不相信自己。更为严重的是,还可能导致孩子对父母感到失望,从而变得郁郁寡欢,影响学习。

明智的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有了什么问题,就要及时和孩子沟通,多听听孩子的意见、想法,不要忽视孩子的存在。

2.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权利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不管他们做什么事,都不放心。因此,不管是购物、外出,还是遇到其他事情,大多数都是自己代劳,让孩子坐享其成。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这样!

有的家长只要孩子能做的事,他们绝不会代劳,他们会让孩子亲自体验,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当孩子犹豫不决的时候,他们会在一边当参谋,给孩子讲道理,在此之后,仍然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在女儿刚刚3岁时,钱女士就开始放权,试着让她自己拿主意了。

平时看电视时,她会让女儿选择自己想看的节目。

去超市买东西,她会对女儿说:“你想买什么,自己做决定吧。”

送女儿上学时,她会对女儿说:“宝贝儿希望妈妈骑自行车送你上学,还是希望妈妈开车送你上学?”

对于妈妈的放权,女儿很是赞同。渐渐地,她开始习惯了自己拿主意。每天晚上,听完天气预报后,她便会为第二天的衣物做准备;班上的小朋友如果有谁要过生日,她也会自己选择礼物表达祝福。

一天,女儿从学校里回来,跟钱女士讲了一件事:“我们语文老师想让我参加学校举办的朗诵比赛。”

钱女士说:“很好啊,你去报名了吗?”

女儿说:“还没有。”

“为什么?是不是没有想好?”钱女士问。

女儿说:“我听同学们说,朗诵比赛只是一个形式,并不能真正锻炼人。有的同学说,到时候现场会有很多人,在台上会很紧张的。我有点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

“参加竞赛,可以让自己获得一定的锻炼,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不过这件事应该由你自己决定,我只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你,我希望你不要受他人意见的影响。”钱女士鼓励道。

后来,女儿最终还是参加了这次全校的朗诵比赛,并且克服了比赛时的紧张,表现得很好。

像钱女士这样充分放权的行为,非但没有使孩子向坏的方面发展,相反还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立了。这种结果,不正是天下父母所希望的吗?所以,别总是帮着孩子拿主意了,让他自己定夺吧。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而且能够帮助孩子尽早独立。当然,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拿主意,是对孩子的信任,也是对孩子能力的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知到来自父母的信任,并因此决心不辜负父母对自己的这种信任。

另外,如果父母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什么事情都为孩子拿主意,孩子就容易失去自己的判断力和主见性。这样的孩子,别人说什么他都觉得有道理,喜欢人云亦云,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没有自己的想法。

没有主见是可怕的,没有主见就会活在别人的意见中,这不但会让人感到心力交瘁,更重要的是让人无法当机立断地把事情做好。因此,父母们不能让孩子太依赖自己,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让孩子从小学会做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

对于“小事”,可以由孩子自己安排,比如:过生日要请哪些小朋友来、到商店要买什么样的衣服、选择什么玩具等。对于“大事”,虽然孩子不能做主,但是也要让孩子参与进来,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可行,则尽量采纳其建议。

3.通过行动让孩子独立

父母培养孩子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保持独立,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一天当父母不守在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也能独当一面。殊不知,这种独立是建立在对孩子信任的基础上的!

事实上,父母信任孩子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传递信任的方式是不同的。比如:不问太多问题、尊重孩子的努力、别急着指责、保护孩子的希望等。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每一个阶段中都会遇到不同的挑战,父母只有信任孩子,并采用恰当的方法支持孩子面对他的问题,让孩子看到自己进步的空间,孩子才会对自己有信心,才能鼓起勇气面对成长过程中那些未知的挫折和阻碍,才有可能拥有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感谢孩子,让孩子意识到他对于你们的意义

亲爱的儿子:

听爸爸说,你期末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我最想说的一句话》,你的作文老师只扣了一分。真是太为你高兴了!

你写了妈妈。你知道妈妈在外地工作,在作文中,你写道:希望妈妈好好工作,我在家会好好的……最近,我在班上又得了第一名……我和爸爸去打篮球了,虽然个子低但那次投中了8个球……我和同学奔跑玩的时候摔伤了,但一点都不疼……今天,妈妈要回来了,现在肯定已经在飞机上了……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妈妈,我真的很想你!

亲爱的孩子,或许是你的老师,在读了你的作文之后,被你的真诚与真切感动了,所以,才给了你如此高的评价。

谢谢你,我的儿子!

……

谢谢你为我的生活添了如此多的乐趣,让我在机械般的工作节奏中,体会到了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神秘;让我在岁月的蹉跎中,仍然能时常回忆起童年的顽皮、少年的烦恼;让我在你那真切的童稚中,感受到了盛夏烈日烦躁中的清澈。

谢谢你,儿子!谢谢你给予我的爱,谢谢你给予我生命中的热情与感动,谢谢你让我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寄托!

儿子,让我们彼此扶持,让我们彼此鼓励,让我们彼此都去感激我们的周围,让我们彼此都拥有感动的人生吧!

谢谢你,我的儿子!

爱你的妈妈

这是一位妈妈在知道儿子的作文得了好成绩的时候,给儿子写的一封信。字里行间,我们都能够体会到浓浓的爱子之情。

作为家长,我们都是平等的!不管你是位高权重的政府官员,还是富甲一方的商场巨贾,抑或是平凡的普通老百姓,在“父亲、母亲”这一称呼上,我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在我们的一生中,有太多需要感恩的人:给予你生命、抚育你成长的父母;给予你知识、教育你成长的老师;给予你鼓励、帮你渡过难关的亲朋好友……但是,千万不要忘了感谢给你带来希望和快乐的孩子!

怀胎十月虽然辛苦,可是,就在孩子坠地的那一刻,一声清脆的哭声,却给我们带来了人世间最激动人心的喜悦!那粉嫩的小人儿是我们的希望和未来,正是孩子,让我们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富有和满足。我们从孩子最初的“爸爸”“妈妈”的呼喊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孩子上了幼儿园,放学回家的路上,每次看到红绿灯,都会紧紧地拽着你的手,告诫说“红灯停、绿灯行”;公交车即将停靠在站点,你想移动自己的脚步挤上前去,找个好位子,这时候,孩子会将小嘴附在你的耳边悄悄说“好孩子要排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渗透着孩子和我们的情谊。每到这个时候,你都会为孩子的行为感到欣慰,同时,也会提醒自己:我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的言行关乎孩子的品德,因此,我必须不断地修炼和提高自己。

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对于他们来说,这一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培养孩子的高尚品德、良好性格、健康体魄,我们会细心观察孩子的细微变化,仔细研究他们的心理……在孩子的一生中,我们会和孩子一起攻克一个个难关,会和孩子一起体会成功的欢乐。难道我们不应该对孩子表示感谢吗?

向孩子表示感谢的方式有许多,比如:语言、行动、眼神、微笑等。除此之外,还可以以金钱作为奖赏的方法。不过,对孩子表示感谢的时候,不宜过于滥用,否则便会变成例行公事,孩子也无法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1.对孩子说“谢谢”

语言是我们最常用的感谢形式,例如:妈妈要求孩子帮忙去购买油盐酱醋,当孩子买回来的时候,妈妈应该说:“真是太感谢宝贝了,帮了妈妈这么大的一个忙,否则今晚全家就没有好菜吃了!”这样的感谢语言会让孩子感到,他(她)在家中的存在价值已经被肯定了。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看看下面的这些家长是如何用语言表达对孩子的感谢的,或许从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母亲节刚刚过去,许多母亲都还沉浸在孩子送的鲜花、祝福和贺卡的幸福里……

“母亲节那天,儿子要用零花钱为我买花,我没让孩子买,孩子能在节日里想到为我买东西,我就已经很知足了。”

“母亲节这一天,孩子为我做了一张贺卡,祝福我‘母亲节快乐’,并说谢谢我把她带到这个世上来。我很高兴,我的孩子真的懂事了。”

“当我晚上下班回到家的时候,儿子早已在门口等候了。见我回来,他先从背后拿出一枝康乃馨,接着,又把我领到他的房间,拿出了他用存钱罐里的钱为我买的胸针。我感动极了,我感到很幸福,一直都带着它。”

“母亲节那天,我很忙,也很累,晚上下班回到家就不想动了,老公工作忙还没有回来,可我的女儿却为我送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为我做了一顿晚饭。晚饭虽然简单,菜也有些咸,但我还是吃得津津有味。吃完饭,女儿还给我倒了一盆洗脚水。那一刻,我感到女儿长大了,也懂事了。”

……

一枝康乃馨、一句祝福语、一张贺卡、一枚胸针、一顿晚饭……孩子为母亲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都会冲淡母亲所有的辛苦和劳累。

同样,对于孩子为我们做的一切,我们也要表达我们的谢意。别做羞于表达的父母了,对孩子说“谢谢”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作为孩子,他(她)的确让我们操碎了心,但是他(她)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为人父母的快乐,带来了生命得以延续的希望……所以,不要总是接受孩子对你的感恩,也向孩子表达你的感恩吧,把“谢谢”说出来,让孩子感到他(她)的付出给你带来了安慰和欣喜。

2.用行动感谢孩子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会一步步地学会体谅人、关心人,这时候,当父母已经感受到了这份情谊的时候,要学会用自己的行动表示感谢。用行动来感谢孩子,会激励孩子将自己的良好行为继续发扬。

一次,杨洋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被一辆自行车刮了一下,伤着了手。

骑车人停下来,不断地说:“对不起。”

杨洋看了看自己红肿的手背,说:“没什么大事,你先走吧。”

孩子看见妈妈把那个人放走了,便问道:“妈妈,你怎么让他走了?万一你的手骨折了怎么办?”

杨洋笑着对孩子说:“没关系,妈妈的手一会儿就会好的。叔叔也不是故意的,况且他已经道歉了。”

“妈妈,我们先去医院给你做一下检查吧,我会把耽搁的课程补过来的。”

杨洋笑着说:“妈妈没有什么大碍,还是先送你上学去吧。晚上回家,妈妈给你做你最爱吃的红烧肉。”

儿子放学后,发现妈妈已经做好了红烧肉,只等着自己回来吃呢。他有些惊喜地问道:“妈妈,今天有什么需要庆祝的事情吗?为什么你要做红烧肉吃呢?”

杨洋笑着说:“当然有值得庆祝的事情了。我们来一起庆祝一下我的儿子长大了,是小男子汉了,懂得心疼妈妈了。”

杨洋为了表示对儿子的感谢,特意为儿子做红烧肉吃。当然,感谢孩子的行为还有很多,只要能够让孩子感知到你的谢意,选择什么样的行动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你可以给孩子做好吃的饭菜,也可以奖励给孩子一个好玩的玩具,或者送一本他喜欢读的书,等等,如果你不善于用语言表达你的谢意,那就用实际行动吧。当然,通常情况下,即使用实际行动来向孩子表达谢意,也不可就此忽视了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3.用眼神传达深深的谢意

李莹是一名12岁孩子的妈妈,她在大学时学的专业是教育学,被周围的朋友推为“教育专家”。但是,在如何为自己的女儿选择合适的图书上,李莹却伤透了脑筋。平时,给女儿买书,她大多数都是凭冲动或兴趣,要么就是选国外的儿童读物。可是,就是这样,还是很难找到适合孩子的书。

面对书架上林林总总的儿童图书,李莹更是无所适从。直到有一天女儿提醒她说:“妈妈,以后买书的时候,您把我也带上吧!我把自己喜欢的书告诉您,如果您觉得合适,咱们就买下来!”

听了女儿的话,李莹突然发现自己之前真是有些笨。于是,此后再去书店的时候,李莹都要带上女儿一起去。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个好方法,总是能皆大欢喜。

为此,李莹很感谢女儿,因此,每当她们一起去买到合适的书的时候,她都要用自己的眼神对女儿表示感谢。从母亲的眼神中,女儿受到了鼓舞,不仅读书的兴趣提高了,而且,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如今很多父母都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他们会给孩子购买大量的课外读物。可是,如何选择图书,却是一个让父母头疼的难题。幸亏李莹的难题被女儿帮忙解决了,因此她为了表示对女儿的赞许与感谢,就常常将语言蕴含在眼神中,向女儿传达谢意。为人父母者,都不妨尝试着将谢意蕴含在眼神中,及时地传达给孩子,你的眼神,孩子能够读懂!

爱屋及乌,对孩子喜欢的活动表现出你的兴趣

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不但有利于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还可以开拓和发散孩子的思维能力。很多父母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还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里就有一位:

一个朋友约夏霞喝咖啡,期间他们聊到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夏霞问:“你家宝贝女儿从幼儿园回到家里之后,通常都会做些什么?”

朋友说:“通常都是自己在家里玩,昨天她自己在家里玩橡皮泥,玩得可开心了。”

夏霞问:“你有没有参与进去,和孩子一起玩?”

朋友说:“孩子一个人玩得挺好的,我觉得不需要大人去参与,留个空间给她自己玩更好。小孩照着书本捏的小乌龟、小鸭子、小蛇很生动,非常有趣。”

夏霞觉得朋友说得有道理,不过,她还是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她说:“如果是我,我会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和孩子一起捏泥人;如果玩过家家的游戏,我也会参与其中。”

让小孩一个人玩固然好,但在这其中,就会缺少一种共享的乐趣。父母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不仅可以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还可以开拓他的思维,发散他的思维,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除此之外,跟孩子一起玩还可以让大人获得一种彻底的放松。

孩子虽然没有太多的社会经历,但他们却拥有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孩子的世界更丰富、更奇妙、更有趣。有这么多的好处,为什么不参与进去一起玩呢?!

不要以为小孩的世界简单无趣,其实这种简单正是我们大人原始追求的快乐。现在的独生子女也并不孤单,只要大人能带着一颗童心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孩子一样可以找到共玩的快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和除家庭之外的社会活动。著名教育家斯宾塞就常常积极参与孩子的活动,比如:音乐会、运动比赛、乐团等。即使孩子告诉他不希望他去时,他也还是要去,因为他知道,其实孩子是希望他去的。

通过参与孩子的活动,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腾出一段特定时间与孩子一起从事他喜欢做的事情,是无比重要的。如果你希望孩子学会持之以恒的品质,掌握其他与工作相关的技能,你就要用你自己的兴趣、可依赖性及独特的指导,为孩子树立榜样,只有这样才是明智的。

通过参与孩子的活动,给孩子做出榜样并予以鼓励,不仅可以教会孩子某种本领与合作精神,而且家长表现出的完成各种各样任务的能力,可以帮助孩子学习一些新技能。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积极地参与到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中。

一般情况下,年龄越小的孩子,家长需要参与的活动、花的时间就越多。尽管我们很想让孩子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但最后的选择还在孩子自己。如果可能的话,家长要尽可能地参与,大力支持,努力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1.尽可能地参与孩子的学校活动

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作为父母,就要积极参与孩子的学校活动。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以下两个情景:

情景一:

施嘉刚上二年级不久,妈妈就接到了儿子班主任的电话。

电话那头,年轻的女老师十分客气地问:“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我们班上要出一个舞蹈节目。您是著名的舞蹈老师,您能不能抽点时间,帮忙指导一下。”

“指导?”施嘉的妈妈问。

“是。”班主任回答,“我们很需要您的帮忙。”

“好!没问题。”施嘉妈妈满口答应了。

情景二:

一天,陈峰对女儿说:“前段时间,你不是一直希望爸爸去你们学校吗?现在,爸爸有时间了,你们班上有什么事需要爸爸做个帮手的?”

女儿回答说:“爸,现在没有什么事需要您帮忙了,您千万别去我的学校,这样我会比较感谢您。”

听了女儿的话,陈峰感到很失落。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不愿意参与子女学校的活动。每当孩子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他们总会以抽不出时间为由,拒绝孩子。殊不知,孩子们是非常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能够参与到自己的学校活动中的。

如果父母对子女的作业、成绩、校内活动等经常会做出回应,老师就会认为你重视孩子的教育,之后,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关注你的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反之,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活动从来都不过问,老师就会觉得做父母的漠不关心,在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们很可能会将你的孩子不小心“遗忘”掉。

2.要做孩子的“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靠自己去努力。父母既不能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地去当“裁判”。父母应该给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做好孩子的“拉拉队”。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面前做孩子的战友。

儿子放学回家,一直闷闷不乐,临睡前才将足球抱进了自己的屋子。

妈妈问原因。儿子不吭声。一连两天,情绪都不见好转。

第三天晚上,妈妈问儿子:“是不是球技没有长进,所以不高兴?”

儿子仍不作声。

妈妈继续追问:“你有什么不愉快的事能讲给妈妈听吗?”

儿子回答说:“讲给你听有什么用,反正我现在不想上体育课了。”

妈妈听了这些话,很是吃惊,忙说:“发生了什么事?”

儿子突然提高了嗓门说:“妈妈你知道吗,我今天踢了一个臭球,同学们都奚落我,都认为我是差生、笨蛋。”

听了儿子的话,妈妈说:“儿子,每个人做事情都会有失误的时候,一个球没有踢好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在妈妈眼中,你就是最棒的孩子。爸爸也是这样认为的。他很为你感到自豪。他说他像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根本就不会踢球。只要你勤加练习,球技就会提高的。同学们的嘲笑也没什么,用你的进步去让他们不再嘲笑你就是了。记住吧,儿子,无论什么时候,爸爸和妈妈都是你最忠实的球迷,我们时刻为你加油助威!”

那天晚上,母子俩谈到11点,最后儿子说:“妈妈,现在我心情好多了,我会改掉粗枝大叶的毛病,明天上课好好听,把这两天的损失补回来,将自己的球技提上去!”

故事中的妈妈显然是儿子拉拉队成员之一。当儿子因为遭遇挫折而情绪低落时,她没有告诉孩子要怎么做或者不要怎么做,而是对孩子说她永远支持孩子,孩子在她的心目中是最棒的,并且还搬出孩子的父亲来证实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地位。这种对孩子的鼓励显然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以至于孩子自己意识到该怎么去做。

由此可见,做孩子的拉拉队,支持孩子,当孩子胜利时为孩子欢呼庆贺,当孩子失利时也不离不弃地支持鼓励孩子,父母的这种支持和鼓励必然会给孩子信心和希望,同时由于父母的参与,孩子也不会感到孤独。

3.教孩子正确处理运动和学习的关系

有些家长害怕孩子会因为参加体育运动而耽误学习,尽量把孩子的时间替孩子安排得满满的。一旦发现孩子在课外参加体育活动,就会很生气,并马上把这归结为孩子贪玩。他们经常会这样询问孩子:“老实说,今天放学后你去哪里了?”“知道你这次考试为什么这么差吗?不知道的话,我就告诉你。因为复习的时间都被你用来踢球了。”“每天运动有什么用,关键是学习要好,否则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把孩子参加课外活动说成是影响学习成绩的根本原因,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体育运动除了能够帮助孩子强身健体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愉悦孩子的身心。一个身心愉悦的孩子往往学习起来更见效率。也就是说,合理的体育运动非但不会影响孩子学习,反而会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帮助。所以,不要一味制止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父母要做的是教孩子认清体育运动和学习的轻重主次,以学习为主,以运动为辅,使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当然,父母也不能一味强求孩子去多参加体育活动,把选择交给孩子。你可以去做说服工作,但是却不可以代替孩子做出任何决定。让孩子选择他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在时间安排得合理的情况下,支持孩子的这种行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父母要尽可能地参与,积极参与是对孩子行为最有力的支持。

通过唠家常与孩子实现心灵的交流

孩子的苦恼:

静静是个高一的学生,她和父母从来都不聊天。平时,回到家后,都是先写作业,然后看电视,最后睡觉。父母问她最多的问题是关于她的学习情况,她特烦这个。她喜欢打篮球,希望能和父母聊聊体育,可是他们不懂,也不感兴趣。

家长的苦恼:

萧女士和孩子聊天的时候,总感觉像“缺斤少两”似的。她看到儿子和同学打电话时眉飞色舞的,心里挺别扭。她自问:儿子和同学怎么就有那么多话说?和我说话的时候,怎么就有上句没下句呢?

从初二开始,儿子和她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就越来越少了。萧女士平时工作挺忙的,儿子一到家就写作业。其实她很想和孩子谈谈心,但每次坐下来总不知说些什么好。孩子大了,她想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很想和孩子亲近,可是,却感到没有什么合适的话题可以聊。

幸福的家长:

我儿子上初二了,长得比我还高。我平时工作忙,和儿子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不多。一家人,每天都要费尽脑汁找一个话题和儿子聊天,太累了。更多的时候,我一到家,就用手摸摸儿子的头,虽然没说什么,可我和儿子已经进行沟通了。

现在,在孩子与家长之间,经常会出现沟通危机,如果说家长工作忙、时间紧,都是托词,再怎么忙,都不会忙到进了家门和孩子聊天的时间都没有了。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父母不注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缺乏和孩子沟通的技巧。

家庭教育不是“正规教育”,而是一种生活教育、实践教育,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家长与孩子沟通时,要淡化学校教育的色彩。

可是,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学校化现象却非常普遍。孩子在学校的任务就是学习,可回到家里,家长还要追着孩子学习不放,孩子当然会很反感。

孩子与家长之间之所以会出现沟通危机,主要还是家长造成的,为什么孩子关心的事,家长就不关心呢?为什么孩子懂的事情,家长就不懂呢?和孩子聊天,要从孩子想什么、关心什么入手。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还要讲究技巧,和孩子平等沟通。如果家长总是板着面孔,孩子不是不愿谈,就是说假话。

对父母来说,使孩子拥有快乐性格的最佳方法就是:使家庭充满快乐和温馨。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具有快乐的性格,成年后就能够幸福地生活。经常和孩子谈心,正是孩子获得快乐的一种方式。

1.在日常聊天中教给孩子关心他人

孩子需要认同自己是家庭和社会有价值的成员,父母应该尽量给孩子提供接触社会、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机会。

那么,如何在日常聊天中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这种秉性呢?

陈红为了培养儿子良好的品格,她特意每天都要抽空同儿子聊聊天。在和儿子沟通的时候,她不是让儿子把家里的旧玩具收集起来,送给需要的小朋友,就是让儿子帮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日子久了,有些事情不用陈红特意去指使,儿子就会自己想着去做了。比如有些读过的书他会主动跟妈妈商量送给邻居家的小妹妹,陈红要去厨房做饭时,儿子也主动请缨说可以帮妈妈洗菜。

可以说,陈红对孩子的教育是很成功的。她通过日常生活中与儿子相处沟通,逐渐培养起孩子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这不仅能够让孩子从小就能够交好多朋友,也有利于孩子长大步入社会后树立好人缘。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儿童在很小的年纪就能享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所以,为了让孩子体会到更多的快乐,请父母们从现在就开始教给孩子帮助人、关心人吧!这不需要你花钱把孩子送到某个特定的培训班,也不需要你花钱聘请专门的家庭教师,只需要做父母的从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地灌输即可。

所以,关心你的孩子吧,无论你工作多么忙,都请拿出一部分时间来与孩子聊天,让孩子感受父母的关爱,同时也让孩子学会关心父母,关心长辈,懂得分享。

2.通过具体的表扬,鼓励孩子的美好行为

在和孩子拉家常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具体的表扬,鼓励孩子的美好行为。父母应特别强调孩子令人满意的具体行为,表扬得越具体,孩子就越清楚哪些是好的行为。

一天,小强在和妈妈出去逛街的时候,看到有个小女孩不小心摔倒了。小强急忙跑过去,将她扶了起来。回到家里之后,妈妈和小强聊天的时候,说起了这件事。

妈妈对小强说:“儿子,你今天把那个摔倒的小妹妹扶起来,真是妈妈的好儿子。”

晚上,小强将自己画好的几幅画,拿给妈妈看,妈妈看了之后,说:“我特别喜欢你画的这些树!”

小强听了妈妈的表扬,开心极了。

具体的表扬会让孩子产生更大的满足感。当然,在对孩子进行表扬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表扬过度。从小要让孩子认识到,真正的表扬来自于他们战胜了挑战之后。

3.对孩子不要苛求完美

孩子毕竟是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有限,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父母不可太过于追求完美,父母如果总是对孩子表示不满或批评,会伤了孩子的自尊,使其失去自信。

当你要抱怨的时候,先想一下,这个过错是不是跟他们的年龄有关?十年后他们还会这样做吗?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就别再唠叨了。

记住:你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总比他把袜子放在哪里要重要得多。

4.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

当孩子认为自己能解决一些问题时,可以让他们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树立起信心,并且有了下次自己解决难题的勇气。

当他们遇到难题时,你可以按下面的步骤将解决问题的技巧教给他们:

(1)发现问题;

(2)让孩子描述出他想要的结果;

(3)帮孩子设计出一套要达到这个结果的步骤;

(4)让孩子自己想,哪一步他能够自己完成,哪一步需要别人的帮助;

(5)在孩子确实需要帮助的步骤上提供帮助。

5.给孩子显示自己的机会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赋和技能,给孩子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可以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喜悦。

晚饭后,女儿对妈妈说:“妈妈,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好不好?”这时,妈妈正在织毛衣,听到女儿这么说,便停下了手中的活,开始听女儿讲故事。最后,妈妈说:“你讲得真是太棒了。”

要知道,能和父母分享自己喜欢的这个故事,对孩子来说,是一件令他(她)感到十分愉快的事情。孩子的热情,可以通过父母的分享和肯定,转化成良好的自尊、自信,而这些品质都是他们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抛弃居高临下的态度,努力与孩子成为朋友

我们是父母的儿女,也是儿女的父母。世界上的亲情莫过于这样的关系。可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在我们与最亲近的人之间,却存在着一条无法跨跃的鸿沟。是否所有的父母都能和自己的儿女,在彼此理解的和谐里,共享天伦之乐?

一天,张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个16岁的女孩来找她。当时,这个女孩怀孕了,自己不知道怎么办好,想让老师帮她找个妇科大夫。

看着那个还一脸稚气的孩子,张老师心里为她惋惜,也为她心疼。问:“为什么不告诉妈妈?”

女孩很沮丧地对她说:“我不敢,我妈妈知道了这件事,一定会打死我的。从小到大,我什么事也不敢告诉妈妈,没有一件事情她会帮助我。”

那一刻,张老师为那个女孩的妈妈感到难过。在她看来,这是一个多么失败的妈妈啊!有哪个妈妈不愿在孩子最需要自己的时候出现?可是,她的女儿,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宁愿相信自己的老师,也不敢告诉自己的妈妈。

张老师给那个女孩提供了帮助:“你现在怀有身孕,应该回家休养。”她不答应。

张老师把她从医院送到学校门口,看她一个人回到学校的集体宿舍,很心疼。

那天回到家,张老师对她的女儿说:“宝贝,你一定记住了,在这个世界上,爸爸妈妈是你最值得信赖的朋友,是会全力以赴帮助你甚至不惜自己生命的人。”

女儿笑了,幽默地说:“一厢情愿啊?”

是啊,想一想,在我们从懵懂少年长成青年的时候,当我们有了忧愁或者喜悦的时候,我们想到的第一个人是谁?是朋友还是父母?有多少人在长大的岁月里,会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知心的朋友?

我们可以先做一个自我测定:

你有多少时间能够和孩子一起玩耍?

你知道孩子什么时候不开心吗?

你知道孩子的好朋友是谁吗?

孩子有了心事,会和你说吗?

你能分享孩子的快乐、分担孩子的烦恼吗?

你能接受孩子的世界和我们的不同吗?

……

现在,城市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同龄伙伴,加上父母对孩子外出玩耍的限制,孩子交往最多的人基本就是父母。这就在客观上对独生子女的父母提出了要求——要积极充当孩子同龄伙伴的角色。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越来越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像兄弟姐妹、朋友一样与他们相处。所以,无论是从我们本身的义务上,还是从孩子教育的意义上,还是从老年人的幸福上来讲,与孩子从小相伴,做孩子一生的朋友,都是重要的、必须的。

人真的是只有到老了才知道什么是宝贵的。当孩子把我们视为朋友的时候,他们才会把心里想的、自己经历的、感兴趣的事说给我们听,我们才有可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孩子成长的状态,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孩子是因为父母的“一厢情愿”来到这个世界上,但父母却不能再依靠“一厢情愿”就可以成为孩子的朋友。把孩子当做我们的朋友,在和他们的朝夕相处中,可以让我们享受到自己的第二个童年、少年、青年。

1.留出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家是孩子良好人格养成的摇篮,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塑造孩子人格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学龄前的阶段,是孩子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家长们千万不能忽视与孩子共同成长。

那么,该如何寻找合适的时间和孩子相处呢?

由于工作的关系,腾腾的妈妈每个周末都要加班。可是,即使这样,她也会抽出一点时间,陪孩子玩。

上午11:30之后,爸爸骑着电动车带着腾腾在妈妈公司的门口等妈妈。等到妈妈后,爸爸问腾腾:“想去哪里玩?”腾腾回答说:“想去超市买东西。”妈妈随口问了一句:“不想去公园了吗?”腾腾兴奋地大叫起来:“我想去公园!不去超市!”

于是,腾腾爸掉头去了公园。爸爸带着腾腾在公园里玩,越跑越远。妈妈看到有个卖吊床的,就买了一个。腾腾转了一圈,回来找妈妈,发现妈妈正舒舒服服地躺在吊床上来回晃着,便将自己的小鞋子一甩,也爬了上去……

13:30的时候,他们离开公园。妈妈继续回办公室加班,爸爸则带着腾腾回了家。

虽然说,双薪家庭的父母常常在“跟时间赛跑”,常常是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睡眼惺忪,然而,聪明的父母仍然能挤出时间来陪陪孩子。事实证明:那些与孩子相处愉快和谐的父母,基本上都是肯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的。比如:做游戏、画画、运动、做家务、旅游、聊天等等。当我们与孩子分享在一起的快乐时间时,就是我们与孩子交流的最好机会,在同喜同乐中捕捉教育的契机。

通过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需求,就会被孩子接纳。如果不花一些时间与孩子共同度过,再怎么想要与孩子成为朋友,都会很难实现。

2.尊重孩子的喜好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们就会有自己喜欢的人和事。他们会有自己喜欢的歌星,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兴趣,这时候,父母尽量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和观点去指责孩子。

女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讲述她的偶像时,妈妈说:“真不明白他有什么好的,我看你怎么神经兮兮的。”

孩子很没趣地说:“算了算了,不跟你说了,跟你没共同语言。”

这个时候,孩子本来是希望妈妈能够分享她的喜悦。可是,妈妈却表现得没兴趣听,这样,和孩子交流沟通的好机会也就在不知不觉中错失了。

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实际上就是在日常小事上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父母对孩子的话题感兴趣,并在适当的时候支持一下孩子的见解,孩子就会在心里把父母当成是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3.与孩子平等相待

在孩子的心中,父母应该是友好和亲善的,是温和而优雅的。父母尽量不要给孩子留下太严厉的印象。当孩子遇到困难和委屈时,父母的安慰、同情、扶持和宽容,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可以倾诉的对象。

一个女孩因为看演唱会透支了一年的零花钱,妈妈在她“困难”的时候出手相助,借钱给她,并帮她想办法用自己的劳动去赚钱。孩子觉得妈妈是自己真正的朋友,从此便更加信任自己的妈妈了。

4.向孩子表露自己的内心

好的关系不是溺爱而是真爱,不是迁就而是引导。和孩子有不同看法时,我们可以不接受孩子的观点,但一定要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把问题留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思考。

不要急于让孩子表态,因为很多事情得等孩子自己慢慢地体验之后,他才能理解。

“好妈妈不是只会做饭和洗衣服,应该像我们的好朋友一样,听我们说,知道我们的需要。”这是大多数孩子对好妈妈的理解。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是短暂的,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与孩子建立的那份世间独一无二的友谊,却是伴随父母和孩子一生的。

肢体语言表达,喂饱孩子饥饿的皮肤

在1958~1961年为期三年的时间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所长哈洛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

首先,哈洛找来了两个代理猴妈妈:一个代理妈妈是一只金属猴,它胸前安有一个奶瓶;另一个是用软布做成的猴子模样的布偶,和真的猴子极为相似,但不安奶瓶。接着,哈洛准备了两个笼子,一个笼子里两个代理妈妈都在,而另一个笼子里,只有金属妈妈在。然后,哈洛把刚刚出生不久的小猴子分别放到两个笼子里,让代理妈妈养育它们。

俗话说“有奶便是娘”,照常理来说,小猴子应该和安有奶瓶的金属妈妈比较亲近才对,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小猴子对金属妈妈很冷淡,除了肚子饿的时候,几乎从来不接近它;对布妈妈却显示出强烈的喜爱之情,平时有事没事都喜欢紧紧地抱着它,尤其是在受惊或不安的时候更是立刻奔到布妈妈的身边,死死地搂着它。

当小猴子下地玩耍的时候,如果突然放入一个自动玩具,小猴子吓得马上跑到布妈妈身边,然后开始观察,不一会儿,就会下地试探接触,最后玩弄起这个玩具来。

但是,在只有一个金属妈妈的笼子里生长起来的小猴子,会长时间地处于极端恐惧之中,一直躲在角落里,不敢去碰那个自动玩具。

这个实验说明,小猴子对妈妈的依恋关键不在于有没有奶吃,而在于有没有柔软、温暖的接触。

在此基础上,哈洛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他发现,由代理妈妈养育的小猴子,即使得到很好的照顾,生病和死亡率还是要高于由母猴哺养的小猴子;而由代理妈妈养大的小猴子们长大后的行为都称不上正常,尤其是由金属妈妈单独养育的小猴子情况更加糟糕,它们大都缺乏协调性,极端胆小和畏缩,而且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对性的反应很冷淡。

其实,被金属妈妈养大的小猴子的行为特点就是“皮肤饥饿”的一种表现。小时候很少得到父母的拥抱、亲昵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有一种潜在而又深刻的对他人的爱、关心和抚慰的渴望感,如果这种感觉过于强烈,就会导致一种病态心理,而这种心理对一个人的情绪平衡能力、自信心以及关爱别人的能力等都会有很深远的消极影响。

因此,父母应该注意喂饱孩子们饥饿的皮肤。比如可以通过皮肤的直接接触,注视孩子时的眼神、表情,对着孩子说温柔的话语,轻轻地摇晃产生的韵律感等,来喂饱孩子饥饿的皮肤,让孩子感到父母的温暖和爱。

著名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93%是通过非语言沟通进行的,只有7%是通过语言沟通进行的。对于父母而言,利用非语言的形式与孩子沟通就包括:在孩子做了好事,或者取得了理想的成绩时,为了表示对孩子的喜欢和赞许,不仅可以轻轻地抚摩一下孩子的头、轻轻地拍一拍孩子的肩膀,还可以对孩子微微笑一下;如果孩子做了错事,或者是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为了表示不满,可以用自己的眼睛沉默地向他(她)直视一眼……这些都是与孩子的非语言沟通。

一位知名的育儿专家这样说过:“如果你会用爱的语言教育孩子,不如给孩子一个关爱的眼神;如果你会用关爱的眼神教育孩子,不如给孩子一个爱的微笑;如果你会用爱的微笑教育孩子,不如给孩子一个爱的拥抱。”

为了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父母应该学会使用动作、表情和姿态等非语言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时,你可以轻拍孩子的肩膀以示安慰或鼓励,亦可注视着孩子的眼睛,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她)的支持。

大量实践证明:在沟通过程中,非语言信息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非语言沟通对于不善言辞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之下,非语言信息往往能够表达出特定的含义。

1.常常拍拍孩子的肩膀

拍拍孩子的肩膀,既可以表示对孩子的鼓励和肯定,同时,也可以表示父母愿意放下架子,与孩子做朋友。不要小看拍肩膀这么一个细微的动作,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

有位父亲就是这样做的:

聪聪进入高一之后,接二连三地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父亲不禁连写了几篇关于儿子的文章发表在了自己的博客上,比如:《儿子,我的骄傲》、《我的棒儿子》等,文中充满了对儿子的理解与赞许。

“我看到您写我的文章了。”聪聪对父亲说。

“你是怎么看到的?”父亲有点意外。

“不都在您的博客里吗?”儿子说。

“哦,对了,你操作电脑可比我内行。那你觉得爸爸写得如何?”父亲笑着拍了拍儿子的背。

这时候,父亲便听见了儿子的心声:“爸爸,您是我的好‘哥儿们’!”

受父亲举动的感染,儿子也很“哥儿们”似的拍了拍父亲的肩膀。于是,父子俩又多了一层关系——哥儿们。

拍肩膀不仅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还可以让孩子的情感得到安抚。

当孩子做了让父母感到高兴的事情的时候,或者孩子正在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得意的时候,我们不妨可以拍拍孩子的肩膀,这时候,孩子会在顷刻间领会到我们的意思,并且还会感激我们对他(她)的鼓励和赞赏。如果在孩子伤心的时候,父母能够轻轻地走过去,拍拍他(她)的肩膀,把他(她)搂在怀里鼓励一下,还能够给他(她)来很大的精神鼓励。

2.每天都要拥抱孩子

潭坛是一个年仅3岁的“跟屁虫”,他很喜欢跟在爸爸屁股后面。

有一次,爸爸要到院子里去找一些东西。当时天正在下雨,所以,爸爸告诉光着脚的潭坛在屋门口等着。潭坛虽然知道爸爸的意思,但还是执意要跟在后面。

爸爸抓住他,把他拉了回来,严厉地重复道:“不许跟着。”但是,爸爸才一转身,潭坛就又跟了出去。这次爸爸生气了,他拿了一根小棍子轻轻地敲了几下潭坛的腿。

爸爸的动作虽然很轻,但潭坛还是害怕得哭了起来。爸爸没有立刻哄他,而是等他不哭了以后,才走到他身边,伸出胳膊抱住儿子,说:“潭坛是个好孩子。”

在这个充满爱的时刻,爸爸用自己的拥抱轻柔地告诉了潭坛服从的重要性。

生活中,如果孩子“自找”惩罚,那么,孩子在伤心过后,住往会表现出对父母的爱,想要投入父母的怀抱。这个时候,正是父母和孩子交流的绝好机会。你可以给孩子一个温暖、充满爱的拥抱,让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你也可以趁此机告诉孩子:“我是多么爱你,你对我来说是多么重要。”

国内外许多人类行为学家的研究都证明,一个经常被亲人朋友拥抱的孩子,性格和智力会得到很好的发展。相反,那些缺少与亲人身体接触的孩子,不仅性格孤僻,其心理和智力的发展也不如那些经常被拥抱的孩子。所以,适时地去拥抱你的孩子吧,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3.用微笑和点头肯定孩子

许多时候,当父母微笑着点头表示对孩子认可的时候,他(她)会觉得比听到“你真乖”更高兴。因为微笑和点头不仅仅可以给孩子一种认可和鼓励,还会让孩子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浓浓爱意。

爸爸从厨房端了一盘儿子最喜欢吃的鸡蛋羹出来。滔滔抬起头,看着爸爸把鸡蛋羹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中央。他很想自己夹菜。

滔滔拿起小勺,用征求的眼光望着爸爸。爸爸明白了儿子的意思,微笑着向他点了点头。滔滔高兴地舀了一勺鸡蛋羹,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在这个案例中,父亲和儿子没有用一句语言,但是,他们之间的沟通却非常顺畅。这种温馨的亲子关系相信会令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感到羡慕。这也正是微笑和点头的魔力。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做了正确的事情后,父母应该多用微笑和点头以示鼓励和称赞,这样孩子就会更有信心,从而会把事情做得更好。 50zvEHwLpLhgdZiG1sEks/AUvWVU/GS8d+j5oAvjDK0ir1z1X9BzEehWGoao+TH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