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交际处事篇 1.主动才不会被动——与人交往要大方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15%靠的是专业知识,而交际能力却占85%。

——戴尔·卡耐基

不懂得与人交往者,必不能获得成功!青少年正处于学习文化知识、了解社会百态、锻炼人际交往的时期,大方地与同龄人交往并建立纯洁的友谊,对他们有益无害。因此,每一位父母都应重视孩子的交往问题,并在必要时加以引导。

但在现代家庭里,许多父母和孩子都没有意识到交往的重要性,甚至有的父母还阻碍孩子与同龄人的正常交往,这些都是造成孩子长大成人后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其实,正常的人际关系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及长大成人后融入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长期处在一个封闭的状态中,不与外界沟通,不与同龄人交流思想,这样的孩子日后很难获得大的成就;而一个善于与人交往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能够成功地赢得竞选,就与他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分不开。克林顿在竞选过程中,他的那些拥有较高知名度的朋友则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朋友包括:他小时候在热泉市的伙伴,年轻时在乔治城大学与耶鲁法学院的同学,以及后来做学者时的旧识等。因此,可以这样说,克林顿之所以当上总统,除了他个人的才华和卓越的领导力以外,人际关系也是其中的关键。那么,克林顿是如何赢得好人缘的呢?答案是:大方、主动地与人交往。

小时候的克林顿非常活泼、大方,他喜欢主动与人交往,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区,一些孩子们喜欢聚集的地方,都会有克林顿的身影。当遇到陌生人时,他总会主动上前介绍自己,并真诚地表示愿意与对方交往。这种良好的交际能力使小克林顿在热泉市结交了一大批朋友;在大学阶段,克林顿又获得了极好的人缘,这一切都为他日后坐上总统的位置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认真多读几本成功人士的传记,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总统,他们没有人是在不善于与人交往的情况下,还能走上成功之路的;相反,从孩提时代起,他们就懂得交往的意义,并懂得抓住任何机会把自己介绍给大家,从而赢得好的人缘。

主动与人交往,广结善缘,于人于己都很重要。如果人缘不好,烦心的事情就会接踵而来,就会经常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孩子们有必要记住先哲的一句话:“主动地伸出你的手,你将会拥有友谊,拥有成功。总是缩头缩脑,躲在人群的后面,你眼睛看到的只能是你的脚尖,而别人根本就发现不了你。”

教子心经

1.了解孩子产生羞怯的原因

孩子不愿与人交往,大多与羞怯有关。而产生羞怯的原因很多,父母只有在了解了孩子产生羞怯的原因后,才能对症下药。

第一,羞怯心理的产生大多与性格内向有关。性格内向的孩子不但在与异性接触时有羞怯感,即使是与长辈、同性的同龄人,或是陌生人交往都会出现羞怯现象。因此,他们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即使对方主动,性格内向的孩子也会显得手足无措,无所适从。

第二,和成长环境有关。特别是单亲家庭或家庭不和睦的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爱或是受到了来自亲人的冷落、虐待,因此从小胆小怕事,怕给自己招来麻烦。他们行为孤僻,显得不合群,即便是放了学,也会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家,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只与电视、玩具等为伴,从来就不愿与人交流。当不得不在公众场合出现时,他们就会表现出羞怯、放不开、拘束等行为。

第三,异性交往引起的羞怯。处于青春期中的男孩与女孩,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意识逐渐萌发,异性之间交往就会出现害羞的心理。当然,这也与父母的教育不当有关,部分父母见孩子与同龄的异性接触,就粗暴地干涉,甚至跟踪、监视孩子,以阻止其早恋。这些过激的行为会使孩子在潜意识形成与异性交往就是“不道德”之感,时间一长,即使偶然与异性近距离接触,也会产生羞怯心理。

第四,自卑的孩子在公众场合往往也会有羞怯心理。一些心理有阴影或身体有残疾的孩子,在自卑的作祟下,往往也会表现出羞怯心理,他们害怕自己的缺陷成为别人议论的话题,因此总是千方百计去掩饰,甚至不愿与人交往。当不得不在公众场合出现时,他们就会表现得胆怯、害羞。

第五,学习成绩不如人。有些孩子成绩较差,便认为自己天生笨,或是认为自己智力低人一等,在这种自我怀疑的心理作用下,他们的学习就会处于被动之中,而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成绩越来越糟。由于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孩子在与人交往时也就不会有自信了。

当然,造成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羞怯心理的因素还有很多,但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您的孩子羞怯的原因是由心理障碍所引起的“恐惧”,那就是不正常的了,父母应及时带孩子看心理医生,不要忽略或听之任之。

2.帮助孩子克服羞怯的心理

“小倩,明天我们到舅舅家去玩一天吧。”星期五的晚上杨丽丽对10岁的女儿说。

“妈妈,您自己去吧,我就和爸爸在家里玩。”小倩说。

“你不是早就想去舅舅家看他养的热带鱼吗?”

“我……我不想去。”

“为什么?”

“舅舅的邻居是我同学家,我怕碰到他。”

“碰上不是更好吗,同学之间还可以多聊几句呢。”

“不行,他……他是男生!”

“高明,这是你表妹秀秀,刚从乡下姨妈家来,你带她去你的房间看看书吧。”

“我……”高明艰难地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后,连正眼都没看一下表妹,就转身冲进了自己的房间。

“这小子,还害羞呢。”高明妈妈对秀秀说。

“妈妈,您明天跟我们班主任说一下,让他给我换换座位吧。”

“为什么?”

“我……我的同桌是女生。”

像以上这样见到异性就羞怯的孩子在生活中并不少,他们在与异性同龄人交往时会出现脸红、心跳加快、说话结巴等不自然的现象。一些聪明的父母在发现孩子与异性交往不自然时,都会安慰、鼓励孩子,使孩子增加与人交往的勇气与信心。毫无疑问,这种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广大父母学习的。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在与异性交往时出现不自然现象呢?这是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10岁以后,孩子的第一性特征和第二性特征逐步明显起来,少男少女之间不再是“青梅竹马、亲密无间”的状况了,而是进入了想和异性接近,但又有几分羞怯、几分害怕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就会显得十分不自在。

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异性交往时显得不自然时,切忌不管不问,而是应该鼓励孩子尝试主动上前和异性交往,这样也是对孩子自信心增强的一种训练。当孩子对交往有了自信时,那么情感就变得自然了。与此同时,父母还可以帮助孩子选择适当的场合去克服“害羞”。例如,可以在公众场合的集体活动中,鼓励孩子去主动交往,慢慢地孩子就会变得自然一些,这样自信心就会慢慢增强。另外,父母还应该教育孩子要端正思想,让孩子认识到与异性交往是正常的,是无可非议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孩子就会把这种交往看成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需的,那么就会放松心情,在交往中就会显得大方而自然了。

3.鼓励孩子“亮”出自己

有的孩子见家里来了父母的同事、朋友等往往也不敢出来打招呼,因此弄得父母很尴尬,在客人走后有的父母还会因此而责怪孩子。其实,一味责怪并不能够解决问题,父母应该多鼓励孩子“亮”出自己,而不是畏畏缩缩。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次,天下的鸟类、百兽到天庭做客。席间,大家把酒言欢,好不热闹。细心的太白金星却发现猫头鹰独自坐在一个角落里,自斟自饮。从宴会开始到结束,它始终没有站起身来与大家打招呼,当然也没有谁跑到那个角落里去和它聊天。

就在宴会结束、大家相继向玉帝告辞时,太白金星走过去问猫头鹰:“你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喝酒聊天呢?那样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呀!”

“我当然想那样啦,可是一整晚都没有人邀请我。”猫头鹰伤感地说。

“为什么要坐等别人邀请你呢?你就不能主动站出来,大大方方地亮出自己吗?”

这虽然是一个寓言故事,却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大方、自然地亮出自己,才能让别人注意你,如果因为内向、腼腆而把自己封闭起来,那么你就会与世隔绝。与人交往中,如果你扭扭捏捏,不敢大方地站出来,是没有谁会刻意去注意你,会主动与你交往的。而这,无疑是赢得好人缘的障碍之一。

当孩子迈出第一步后,父母还应该为孩子加强实践创造条件,如带孩子参加自己单位的节日联欢会,让孩子在双休日和小区里同龄的孩子一起做游戏等。当孩子勇敢地率先迈出交往的第一步后,他就会对自己产生信心。正如社会心理学家指出的那样:一次成功的社交经验,会极大地破除社交神秘感和增强自己对社交的自信;多次成功的体验,就会使人形成对社交的新的条件反射,学会自然大方地与任何人交往。归根到底,没有天生的社交活动家,社交恐惧症的最后根治只有在反复的社交锻炼中才能实现。

4.让孩子不要过分注意自我

害羞的人都过分注意自我:我这样说话恰不恰当?我的衣着打扮是否得体?满脑子都是这样的念头,结果越想越紧张,越紧张越拘谨,如不及时摆脱这种窘境,势必导致交往失败。如果换一个角度想问题:眼前的交往对象未必比自己高明,或许他也羞怯和害怕。在这种充满信心的情况下,孩子就可能变得坦然自若、镇定沉着,而精神上的忘我和放松一旦形成,正常交往的条件和气氛就出现了。

优雅的举止言行是立足于世的手段。

——查斯特菲尔德 FXigDQ5Rc0RWavYq+OVCFVP8j1vvQiv/LQBJ+zPqiJ5NxrXkdKiMB4Sd67F00UZ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