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求学上进,奋发努力的青年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郭沫若

海绵是幸福的,因为它可以吸收比自身重几倍的水分。然而,袁隆平的求学之路,却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从汉口扶轮小学,到龙门浩小学,从博学中学,再到相辉学院。袁隆平一路走来,留下的都是坚实、硬朗的脚印。

锥处囊中,其末立见。袁隆平的游泳水平,终于一鸣惊人,可是重庆美食的诱惑,却让他和国家游泳队的门槛,只差了一步之遥。当他报考飞行员,准备借助银鹰的羽翼翱翔长空的时候,终因战争形势的缓和,而又一次面临夭折。

孟德尔的理论在当时是“离经叛道”的。袁隆平坚信孟氏的遗传学,这就相当于宣布自己是一个“另类”。虽然他培育的红薯出了一些“成果”,但他突然发觉自己的研究竟误入了歧途……

中国缺游泳队员,缺飞行员吗?真的不缺。国内缺红薯、马铃薯的育种专家吗?答曰:红薯和马铃薯不是主粮,研究那两样东西,根本改变不了什么。中国缺的是能改变水稻低产的科学家,命运既然让袁隆平选择了农学,那么他就只能一路走下去,走出一条金光璀璨的中国“稻”路。

艰难,一路危险的求学

如果你是一个老师,你遇到一个在课堂上经常发问的少年,你会怎么回答?你会不会厌烦,继而敷衍、责难?

袁隆平在课堂上,究竟问老师一道什么问题,而老师敷衍的态度,令他从此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呢?面对爱因斯坦最著名的E=mc2公式,袁隆平也是无法领会其中的奥秘。袁隆平一辈子的兴趣就是农学,让我们看看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是怎么样引领袁隆平走上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之路的!

“孩子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这是小隆平的启蒙老师——他母亲华静女士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华静辞去教师工作后,她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包括小隆平在内的五个孩子的身上。华静不仅教会了小隆平关于尼采的“行动哲学”,她还教会了小隆平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对袁隆平以后在杂交水稻育种工作中直接查阅外文资料、迅速掌握国外最新的科研方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要再把头埋进天堂这类东西的沙滩里,而要使头自由,使这颗尘世头颅为尘世创造意义!”

“想在善和恶中做造物主的人,必须首先是个破坏者,并砸烂一切价值。也就是说,最大的恶属于最高的善。不过,后者是创造性的善。”

袁隆平在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尼采的名言中,汲取了很多营养。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他又悄悄地将这位先哲的名言,转换成自己“人生马达”的油料。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的科研项目中善于抛弃旧思维,打碎某些权威画出的“条条框框”,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领跑世界。可是,不管他取得了多么大的成绩,袁隆平始终都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

有一次接受中央电视台王志的采访,袁隆平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要威风做什么,我不要威风,威风有什么意思,还是谦虚一点好,人家还会尊重你,你一威风了,人家就会说这个家伙有点名气就翘尾巴,反而人家会鄙视你的。

袁隆平的这些话,是对尼采的名言的很好的继承和阐发。可见华静女士的启蒙,对袁隆平的一生,起了多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1936年,袁家移居汉口,当年8月,袁隆平进入汉口扶轮小学读书,成为一名“背着书包上学堂”的小学生。

扶轮小学是一所民国时期照顾铁路员工子弟就学的学校,这类学校一般都设在铁路沿线,既可以让铁路员工的子女就近上学,又能培养铁路的后备人才,实乃中国铁路教育的一大特色和创举。

“扶轮”一词来源于成语“灵辄扶轮”,灵辄为人名。据史书《左传》载:晋大夫赵宣子对灵辄有一饭之恩,故在晋灵公企图谋杀宣子之时,灵辄扶车以臂承,最后帮助宣子逃离虎口。扶车以臂承即“扶轮”,含有“扶持、辅佐、施恩和报效”等寓意。

“扶轮”这个简单的词语里面,不仅有帮助别人成就伟大功业的寓意,而且包含着一段关于知恩图报的高尚情操。

可惜小隆平在那里只匆匆地学习了两年便离开了汉口,接着辗转进入了湖南的弘毅小学。弘毅小学距离“武陵人隐居”的桃花源非常近。读书之余,袁隆平下潭摸鱼,到竹林采笋;渴了有桃花潭清冽的水解渴,饿了有香甜的野果可以果腹,那里确实是人间的天堂。可是小隆平求学的愿望,还是被日军飞机投下的炸弹给炸得烟消云散了。

最后,小隆平随着一家人来到了重庆,在嘉陵江畔的龙门浩小学就读。袁家当年家住龙门浩街27号,距离学校并不远。每天清晨,小隆平牵着弟弟隆德的手,沿着龙门浩街干净的青石板,穿过晨雾,向学校走去。当年曲折的石板路两旁,大多是灰黑色调的二层居民小楼,显得安静宁谧——可是这油画中的一切,却在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下,变成了一片片的残垣断壁。

为了应对轰炸,龙门浩小学的老师们在学校后边挖出了一座防空洞。每当敌机轰炸时,老师和学生们都会躲到里面,在日军频繁轰炸的日子里,老师就领着学生们早早来到郊区,然后找一个长满树丛和蒿草的深沟,借着深沟的掩护,小隆平手捧书本和同学们一起,在里面按时上课。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少!

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

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

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

成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这就是小隆平当年唱的一首《劝学歌》。天空中虽然有敌人的飞机在飞,可是那邪恶的炸弹,仍然阻挡不住同学们求知的欲望,同学们坚信,虽然长城可以被炸塌,但会有更多的仁人志士,用他们的知识和热血铸就新的长城。

如果侵略者看到小隆平和同学们在“深沟小学”学习的场面,一定会瑟瑟发抖,敌人纵使船坚炮利,但也无法摧毁我们中华儿女的坚强意志。希望已经在这里生根发芽,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便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虽然也免不了儿时的贪玩习惯,但袁隆平凭着自己的智慧,经常能保持班上4至6名的好成绩。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随着美军参战,日本已无暇东顾。敌机在陪都重庆的上空消失了,山城也恢复了昔日的平静。

1942年7月,刚满12岁的小隆平从龙门浩小学毕业。随后考入了重庆复兴初级中学。

饱受战乱之苦的同学们分外珍惜这难得的校园生活。小隆平手里捧着散发着淡淡墨香的书本,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能在鸟语花香的校园中学习,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小学要学的是数学,中学要学的是代数。面对这个新学科,袁隆平满脑子都是好奇。上第一堂代数课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代数公式。

袁隆平好奇地举手:“老师,两个负数相乘,为什么会得正数?”

老师听完袁隆平的问题,不由得愣住了,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要用高等数学,进行复杂的运算推理,其过程不是一个普通中学生能弄懂的。

老师想了想说:“袁同学,你刚刚涉猎代数,只要记牢负负相乘得正的公式,并按规则运算就可以了。”

袁隆平提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疑问郁结在他心头,令他万分地难受。

还有一次,代数老师给同学们上课,面对黑板上的E=mc2公式,袁隆平问道:“老师,为什么物质的能量和光速的平方成正比?”

这个问题更是难以解释,为了解答这个难题,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用了10年的时间。老师自然没有回答袁隆平的提问,袁隆平从此对数学就失去了兴趣。他高中毕业时,其他各门功课全优,只有数学成绩一般。

学农,成为相辉学院的学生

高考是一件让人费心的事情,而填报高考志愿,更让人头痛。袁隆平如果按照家长的意思,应该去报考中山大学,然后子承父业,在社会上混个一官半职,继而光宗耀祖,荣耀门庭。

袁隆平究竟要报什么学科,这个学科是否就有光明前途?这个学科真的值得让袁隆平付出一辈子的努力吗?

袁父袁母面对儿子的决定,真有一种接受不了的感觉,但他们毕竟是开明的父母,也许儿子的人生选择是对的。

袁隆平确定了考学计划,他就好像是一支箭,已经搭在命运的弓上,向目标毅然地射了出去……

1945年8月14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日本天皇颁布停战诏书,接受《波茨坦公告》,并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天,举国上下,万人空巷,军民士商,无不走上街头,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庆祝这来之不易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袁父的工作有所变动,袁隆平一家人于1946年6月由重庆迁回汉口。袁隆平转入汉口博学中学高一班读书。

博学中学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最初创办人是英国传教士杨格非牧师。虽然这是一座教会学校,可是宗教活动并不多,信教与否,完全自愿。袁隆平在校四年,只参加过两次宗教活动。宗教学校都很重视英语教育,不但英语课由外国人教,物理、化学这些学科也都由外国老师讲英语授课。

在博学中学良好的英文学习环境中,袁隆平的英语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夯实。袁隆平成名以后频繁出国,他在进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时,能够纯熟地运用英语和外国友人进行交流,都是得益于这段教会学校的学习生活。

在教会学校学习,也并非风平浪静。1946年秋天,联合国的善后救济总署给博学中学送来了一批所谓的救济物资。同学们打开一看,竟然全都是破旧的衣服和鞋袜。博学中学是男校,救济物资中竟然有不少妇女穿的花衣、裙子和高跟鞋。为了表示抗议,袁隆平和同学们一起,将这些“洋垃圾”付之一炬。

真正的男儿不在战场上杀敌,也应该在赛场上争光。1947年秋天,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学校挑选了十几名身材魁梧的同学,准备参加汉口的游泳选拔赛,袁隆平再也坐不住了,他急忙去找教体育的周老师报名。

袁隆平因为发育较晚,身材显得矮小一些,周老师打量了一下,说:“你个子太小,体力不成!”

前面说过,袁隆平在8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畅游桃花潭了,他在重庆龙门浩小学念书的时候,更是畅游嘉陵江的“浪里白条”,袁隆平对于体育老师的武断,心里自然一百个不服气。

在同学的建议下,第二天一早,袁隆平悄悄来到学校。当周老师领着十几名游泳的选手骑着自行车赶去预赛场的时候,袁隆平飞身坐上一名同学自行车的后架,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目的地。

袁隆平来到预赛场时才被发现,周老师便笑着说:“既然来了,那就试试吧!”

随着一声哨响,选拔赛正式开始,袁隆平飞鱼般地钻进了游泳池,随后他在嘉陵江锻炼出的水性就真正发挥出来了。只见他双臂挥动,水花翻腾,其他的选手很快被他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袁隆平在预选赛中,竟取得了100米和400米自由式的两个第一名。

周老师也没有想到,袁隆平在游泳项目上竟有如此的实力。他拉着袁隆平的手,兴奋的神情就好像得了宝一样。袁隆平随后参加了湖北省的省级比赛,面对强手,他临场不惧,最后获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的好成绩。

消息传到了博学中学,学校为之沸腾了。在博学中学的体育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取得过这样好的成绩。袁隆平归校时,校领导领着同学们手持鲜花,夹道欢迎这位为学校争得巨大荣誉的“游泳健将”。

因为袁隆平的勤奋和付出,他的游泳成绩终于被社会肯定,这让他以后做事更加自信,也更加努力。也许从那一刻起,袁隆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已悄悄地改变,他睿智的眼光不再仅仅关注自己,而是能看得更深,看到更远大的目标。

不久之后,袁隆平代表川东区到成都去参加比赛,他来到成都后,发现成都的小吃不仅品种丰富,而且特别可口,没有比赛经验的袁隆平先吃龙抄手,接着再吃赖汤圆和“一蹦三跳”,这些东西吃到肚子里后,竟将袁隆平的肠胃给吃坏了,最后影响了比赛。在比赛中袁隆平虽然前50米遥遥领先,但后面50米就游不动了,总成绩是1分10多秒,只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绩。

这场比赛之后,前三名都被吸收进了国家队,而袁隆平却被无情地淘汰掉了,不然他也很可能就成为国家级的运动员了。

1948年年初,袁隆平的父亲被委任为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科长。随着父亲工作的再一次变动,袁氏一家人迁居南京。18岁的袁隆平转学到南京中山大学附中高中部二年级读书。

1949年夏季,袁隆平高中学业期满,面临高考。父亲给了袁隆平一个建议,那就是让他考自己的母校——南京中山大学,以便将来早登仕途,光宗耀祖。

袁隆平却对报考中山大学兴趣索然,在他的眼前,浮现的都是神农洞前那片果蔬园,油画一般的美丽景色:红彤彤的苹果、翡翠般的葡萄、紫色的茄子、青色的苦瓜、红色的辣椒……那瑰丽的色彩,就像是一条七彩的河流,可以让他在里面畅游不止。如果说音乐是一首流动的诗,那么,农作物的果实就是一首立体的音乐。

其实,袁隆平心里早有打算,他想到相辉学院去学农。

袁兴烈久居官场,早就为儿子计划好了以后的道路,他说:“隆平,我希望你能报考南京中山大学,将来能在政府机关谋个好差事,也算子承父业了!”

袁隆平坐在椅子里,一言不发,他心里想的都是如何将自己学农的心愿告诉父亲。

袁兴烈见儿子不说话,他换了个角度继续问:“隆平,你未来的志向是什么?”

“我想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终于鼓足了勇气,给出了响亮的回答。

母亲华静怕父子俩谈崩,她在一旁赶忙打圆场:“隆平,你父亲的意见你要好好考虑,当然,学农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民以食为天嘛……”

袁家从北平辗转,一路逃亡,生病、战争和死亡的阴影,始终威胁着他们一家人,可是这些威胁,都赶不上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敌人——饥饿。

袁兴烈和华静一见儿子目光远大,立志学农,他们倒也十分开明,便同意了袁隆平报考相辉学院的要求。

1949年8月,袁隆平成功地考取了相辉学院。袁隆平当时并不知道,当他走进相辉学院大门的时候,一场关于水稻的、翻天覆地的革命已经在这里开始酝酿。此时,成功虽然有些遥远,但袁隆平确实迈出了通向成功之门的第一步。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在民国时代,最苦最累最没有社会地位的就是农民。袁隆平矢志学农,当时虽不能说是惊世骇俗之举,但却是一种让旁人无法理解的选择。

相辉学院是一所师资力量相当雄厚的学院,抗战的时候,上海复旦大学就曾经西迁到了该学院。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在1950年全国高等学院的调整中,相辉学院和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的农学系合并成立了西南农业大学。

袁隆平现在就是西南农业大学中的一名学子了。

决定,直奔安江农校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袁隆平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可是孟德尔和李森科的博弈也让他有些不知所措,幸好他遇到了一位开明的管老师。有时候,站在人生的岔路口,需要作出选择的时候,若有人能够给予明确的指点,就显得非常重要。

人生禁不起太多的蹉跎,如果选错了方向,也许几年、十几年就这样白白地浪费掉了,幸好袁隆平没有被李森科无性杂交的那一套理论迷住眼睛,他最终一边拉着小提琴,一边投入了孟德尔的怀抱。现在可以看出,袁隆平的见识,确实是高人一筹。而这种超人的见识,在他研究杂交水稻的人生中,确实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袁隆平面临毕业,当他和同学们唱起毕业歌的时候,他的脑海里始终都有这样一个问题:毕业之后去做什么?又有什么命运在等待着我?

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而在配子形成时,又按原样分离到不同配子中去的现象;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各自保持其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彼此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在一般情况下,F1配子分离比是1∶1,F2表型分离比是3∶1,F2基因型分离比是1∶2∶1——这是孟德尔关于遗传学的分离定律。

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其实质是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与另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彼此间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这是孟德尔的独立分配律。

孟德尔1822年7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的西里西亚,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这个戴着一副小银丝腿眼镜的人,后来成为现代遗传学之父。这位大科学家的几本遗传学著作,就放在西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一个不被人注意的角落,落满灰尘。

袁隆平在西南农业大学学的是遗传制种专业。在学校时,他一开始搞的都是苏联米丘林和李森科无性杂交的那一套。后来证明他们的那一套无性杂交的方法基本上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量变,不见质变。最后结果是什么都没有!

袁隆平从不迷信权威,他在上课之余经常会去图书馆阅读国内外许多关于农业科技的书籍。他在不经意间,发现了孟德尔和摩尔根等人的遗传学书籍,在阅读过程中一旦有不明白的地方,他就去请教一位姓管的老师。

可是,当时孟德尔的观点和米丘林等主流的观点相悖。1957年,管老师被错误地打成了“右派”,因为不堪忍受批斗,在“文革”初期,这位正直博学的管老师就自杀了。

这天,袁隆平捧着一本孟德尔的书正在偷偷研读。忽然旁边的宿舍中传来了一阵悠扬的小提琴声。喜爱音乐的袁隆平,被悠扬的乐声吸引。他悄悄藏起书本,轻轻推开旁边宿舍的房门,下意识地抬腿走了进去。

宿舍的窗边,站着一位姓梁的同学,随着他手里琴弓的挥动,优美的小提琴声如春泉溪流般地流散了出来。演奏完毕,袁隆平上前一把拉住梁同学的手,说:“你的小提琴拉得太好听了,我要跟你学琴!”

梁同学看着袁隆平的手,说:“你的乐感不错,手还灵巧,学小提琴一定成!”

袁隆平省下家里给的零用钱,买来了一把廉价的小提琴,他先从最基本的小提琴练习曲开始,经过一段时间不懈的练习,他终于能拉出标准的《思乡曲》了。

袁隆平后来一边培育杂交稻,一边拉着他的小提琴,优美的《思乡曲》变成了一首雄浑的《水稻五重奏》,这首澎湃激昂的水稻五重奏,曾经在人民大会堂回响,最后飘出了国门,飘向了世界……

1952年,正值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第三年,空军准备在西南农业大学800名学生中选拔飞行员。当时考试非常严格,一共有36个项目,包括内、外、五官科的检查,眩晕试验以及心理素质的检查,只要有一科“挂”了,就将毫不留情地被淘汰。

经过测试,袁隆平过关斩将,成为8名合格学员中的一个。

请看看天空:那是属于你的——这是米兰达裘莱讲过的名言。谁没梦想过成为一缕清风,谁又没臆想过成为一朵白云,谁又没幻想过自己变成一只飞鸟?其实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永不破灭的“飞天梦”。

袁隆平经过严格的体检后,便成了空军预备班的一员。他还荣幸地参加了当年庆祝“八一建军节”的晚会。可是第二天,还没等正式受训便传来消息,因为当时朝鲜战争形势缓和,已经进入了最后的谈判环节,国家也马上要进入十年的建设阶段,所以选上空军的大学生全部退回,袁隆平的“飞天梦”破灭,他又回到了西南农大继续读书。

四年的大学生活很快就结束了。袁隆平毕业的时候,同学们给他做了个鉴定:爱好——自由,特长——散漫。合在一起,就是自由散漫。

袁隆平的性格确实是这样,不愿意古板地拘束于礼节,更不愿意一本正经。

上大学的时候,入团很容易,可是袁隆平自由散漫惯了,起不到团员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他就没有入团。袁隆平成名之后,湖南省委组织部一位领导找上门,动员他入党,袁隆平委婉地说,自己连党章都没读过,入党暂时还不够条件。那位领导又透露,组织已经考虑安排他担任湖南省农科院院长。

湖南省农科院可是个大摊子,每日忙于科研和育种工作的袁隆平依然婉拒了院长的头衔。

袁隆平解释自己不想当官的理由是:人的精力有限,他要继续研究杂交水稻,如果当了官,就要分散精力,影响他的人生事业。最后,他只作了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主任,并挂了个没有实权的、湖南省农科院名誉院长的头衔,通向仕途的大门被他悄悄地关上了。

七月的熏风吹送着花香,

祖国的大地闪耀着阳光,

迈开大步走向生活,

条条道路为我们开放,

再见吧亲爱的母校,

再见吧亲爱的老师,

再见吧再见吧,

我将要走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让青春放射光芒,

我将要走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让青春放射光芒。

……

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流行的一首毕业歌。又到了一年一度唱毕业歌的时候,袁隆平从小学到大学,他已经在重庆生活了12年,龙门浩的石板路,城内老街上的轻雾,嘉陵江奔腾不息的江水,飘香醉人的山茶花。这座山城处处都留有他的身影,他真的舍不得离开重庆,他想留在重庆的科研单位,继续他的遗传学实验。

毕业填报工作单位志愿的前几天,学校在礼堂召开了分配动员大会。学校的领导向同学们发出了号召,毕业生统一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当时国家的经济还处在刚起步的阶段,花钱费力地培养出一个大学生非常不容易。袁隆平经历过日军侵华的战争,他深知国弱将会被人欺的道理。他学农的目的不就是想培养出高产的农作物,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吗?在重庆可以搞遗传学的实验,换一个艰苦的环境,难道就不能搞出高产的农作物吗?

袁隆平想到了孟德尔,他通过8个寒暑对豌豆进行栽培实验,终于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这其中有多少艰辛和曲折可想而知!于是袁隆平毅然写了决心书:服从学校的统一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管自己被分到哪里,一定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袁隆平的分配志愿递上去不久,他便被分到了湖南省农林厅(今湖南省农业厅)。袁隆平来到了湖南省农林厅后,工作人员给他开出了一封介绍信,让他到湖南湘西雪峰山下的安江农校任教。

袁隆平长达18年的教书生涯便在安江农校开始了!

实验,无性杂交的结果

古庙是清修之地,安江农校的现校址以前就是一座古庙。袁隆平难道要一辈子在这里“参禅悟道”?如果雪峰山和沅水的灵气能够不断地注入他的生命,让他的灵感迸发、研究有成,那也值得了!

袁隆平成了安江农校的老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袁隆平教学生们学习俄语,会不会有发音的困难?袁隆平将月光花嫁接到红薯秧上,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是一个苦难的时代,要面对浮夸风、大跃进,袁隆平就好像一条无法掌握命运的孤舟,但他的心中却有不变的方向,那就是育成良种、挑战饥饿!

安江农校位于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农校就坐落在风景如画的雪峰山下。雪峰山山势挺拔,因其主峰苏宝顶四季积雪不融,仿佛戴着一顶雪笠而得名。雪峰山上岩石皆褶皱,坡度多陡峭,树木颇耸生,以此而闻名三湘之地。

雪峰山为安江农校提供了筋骨,而逶迤如龙的沅水,就为安江农校提供了无边的灵气。沅水俗称沅江,发源于贵州云雾山鸡冠岭,流经黔东、湘西,至黔城以下始称沅江。该江全长千里。这条朝迎晨曦、晚浴星斗的沅水,就好像美人手中的一条绸带,对着远路而来的袁隆平婆娑起舞,袁隆平竟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

安江农校建在圣元寺中。圣元寺在民国的时候是当地最著名的一座大寺,可是却不幸毁于兵燹战祸。如今只残存着青砖黛瓦的僧房,而焚香念经的僧人早已没有了,只有院内数十株参天的古木还在静静地对袁隆平诉说着这座古刹昔日的辉煌。

袁隆平先坐船,再转火车,最后乘着烧木炭的汽车,几经辗转来到了安江农校。该校的校长对袁隆平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给袁隆平介绍该校情况的时候,还特意提到学校如今已经有电灯了。

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小面包,大列巴——这四样东西,在当时,就是人人向往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既然有电灯,这里就不算乡下。可是当袁隆平背着行李来到分给自己的教员宿舍时,他却不禁露出了一丝苦笑。

环顾四周,这座宿舍倒是不小,可是,墙上还依稀可辨内容不明的宗教壁画。人都说达摩在五乳峰的石窟中面壁十年,才悟出了真正的佛法;袁隆平将要在这里“修行”十八年,才能真正的“得稻”。

在历史的长河中,十八年只是白驹过隙,可是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十八年却是一段相当漫长的历程。袁隆平为了能够生活得温馨惬意一些,他首先打扫了一下卫生,再给窗子安上了窗玻璃,然后找来石灰水,将那些斑驳的壁画全部涂成了白色。

当时是解放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没有经费来维修这座农校,袁隆平也只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袁隆平收拾完了自己的住处之后,来到了沅江边,看着碧波荡漾的江水,他抑制不住满心的兴奋,脱下外衣穿着短裤,一头扑进了清凉的江水中。沅水清澈得好似一块巨大的翡翠,柔软得好像母亲的一双素手,不管前面有多大的困难,袁隆平就好似一条逆流而上的鱼,一定要冲破艰难险阻,最后直冲龙门,化为蛟龙。

初登讲台,袁隆平看着台下同学们殷切的眼睛,不免有一些紧张,可是讲完几节课后,班上的同学们就都喜欢上了这个年纪虽小,却能将农学课讲得生动、明了、透彻的老师。

安江农校的学生大多是山里生山里长的山村娃。他们为了求知上进,有的背着装满干粮的小篓来上学,有的放学后,不仅要翻越几座高山,回家还要顺便打上一捆柴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严酷的现实让他们早早地成熟了,他们上课的时候,不仅注意听讲,而且懂得礼貌,袁隆平也非常喜欢这些善良淳朴的山里孩子。

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尊师重教还只是停留在画饼充饥的阶段,袁隆平虽然每月领工资,但微薄的工资尚不足以让他摆脱清贫的窘境,那些世代务农、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山里娃的艰难,更是可想而知了。

湘西的冬天简直和北方一样寒冷,刺骨的寒风直往肉里钻。袁隆平站在讲台上,他看到很多穿得单薄的贫困学生因为没有防寒的衣服而冻得面色青紫,心里很不是滋味。课后他便翻箱倒柜,将自己能防寒的衣服全拿出来,让那些衣衫单薄的学生穿在身上。

那些学生看到袁隆平身上的衣服也不多,一个个面色犹豫,连声说:“老师我们不要,我们不冷!”

袁隆平用命令的口气说:“听话,穿上,一定要穿上,老师下个月发工资,我就有棉衣穿了!”

师者父母也。袁隆平的衣服并不值钱,但每一件衣服上,都包含着沉甸甸的师恩、暖洋洋的师情。

这天,安江农校校长听完了袁隆平的农学课,他拉着袁隆平的手说:“现在全国到处都在学习苏联老大哥,我们学校的外语课,也准备改学俄文了!”

袁隆平在读大学的时候曾经学习过俄文,校长便有意让他做农校的俄文老师。

俄文和中华民族的汉文字一样,博大精深,都是世界上伟大的语言,袁隆平在相辉学院读得虽然不是俄语专业,但他有俄语的底子,经过突击学习,带俄语的初级班应该没有问题。

教书育人,自然要治学严谨,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袁隆平接过校长布置的任务后,他就找出上大学时的俄文课本,精心背课。

管仲在《权休》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经过精心准备和刻苦学习,袁隆平在大学期间学俄语时最难发的颤音P,也被他发得准确无误了。

袁隆平满怀信心地走上了俄语教师的讲台,他准确的俄语读音,生动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喜爱,学校的教职员工,也对教学认真的袁隆平赞不绝口。

为了快速提高学生们的俄语水平,袁隆平在上课做俄语习题的同时还领着学生们用俄语演唱《喀秋莎》和《红梅花儿开》。一有时间,他还用铿锵有力的声音为学生们朗读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瑰丽诗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当袁隆平用俄文教学生们朗诵普希金的这首诗的时候,那抑扬顿挫的音节,充满哲理的诗句,使学生们一个个无不为诗人坚强乐观的精神所感动。

当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普希金却被沙皇流放。可是不管处境多么恶劣,普希金都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将到来。

这首诗传入我国后深受人们喜爱,有的学生将这首诗抄写在课本的扉页上,当成自己一生的座右铭。

袁隆平教了一年俄文,使得全校学生的俄语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时候,学校分来了俄语老师,袁隆平也就交出了俄语的“接力棒”。农校遗传学教研室的负责人认为,袁隆平大学的专业就是遗传学,应该让他学以致用,便将他调到了教研室,让他一边给学生上遗传课,一边参加必要的科研工作。

袁隆平对学校的安排欣然接受——我是一块砖,哪用往哪搬。袁隆平当时就是这样想的,俄文教学是工作,搞遗传学研究也是工作,不管在哪里,袁隆平都能发热发光。

当时的安江农校并没有教育部门统编下发的《遗传学》的课本。袁隆平为了将课上好,他就领着同学们上山下田,观察实物,采集标本,袁隆平亲自制图做表,并自编了一本非常实用的“土”教材。这种动手又动脑,实践加操作的教学方法,深得同学们的喜欢。

袁隆平上课虽然认真,却也没有什么讲究,一旦黑板上写满粉笔字,他将手一缩,拿起袖子就当板擦用。袁隆平天生乐观,一到下课,他就和学生们玩到一起,上课是老师,下课是兄长,袁隆平自然成了安江农校最受学生们欢迎的老师之一。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1956年,党中央向全国科研战线的工作者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借此时机,袁隆平立下雄心壮志,要研制一种新的、高产的农作物。

惟昊天之大旱兮,失精和之正理,遥望白云之蓬勃兮,滃澹澹而妄止……孳孳望之,其可悼也。憭兮慓兮,以郁怫兮。念思白云,肠如结兮。终怨不雨,甚不仁兮。布而不下,甚不信兮。白云何怨,奈何人兮——两千多年前,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重农、悯农,面对着天上的白云,发出了急切盼雨的疾呼。

千百年来,我国的农业都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老百姓的饭碗里就有余粮;一旦出现旱涝瘟蝗之灾,贫苦的百姓们只能卖儿鬻女,背井离乡、四处逃荒。

梦想中的世界充满了美好——如果能研制出一种上面长高粱,中间生玉米,根茎上结土豆的新型农作物,那将是一件多么鼓舞人心的事情?当时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理论之所以能在国内盛行,便是迎合了某些人不切实际而且违反自然规律的无稽观点。

袁隆平在安江农校教授遗传课的过程中,一开始,他还被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理论迷惑了一段时间。

无性杂交技术,就是使两个亲本的原生质体,融合成为一个,具双亲遗传物质的杂种细胞,并在人工培养下,通过嫁接和胚胎等手段,使两个遗传性质不同的物种,进行可塑性的杂交方法。

无性杂交技术否认孟德尔基因说的存在,并将“基因”学说作为唯心主义进行批判。以现在科学的眼光看,当时的无性杂交技术以所谓的可塑性物资改变生物的遗传性,是没有理论根据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用刀切去了老鼠的尾巴,按照米丘林的学说,这只老鼠的后代,就应该都没有尾巴才对,可事实上,这只老鼠繁殖的后代一个个都尾巴健全,根本不为人力的改变而改变。

1958年是袁隆平开始做“无性杂交”实验的初始阶段,然而,随着“追英赶美”的“大跃进”的口号的提出,一个充满了口号和虚夸的年代开始了。学校开始停课,袁隆平被迫放下教鞭,他扛起铁锹,领着学生们来到农村,师生们开始了深翻土地的劳动。

“深翻三尺三,麦穗顶破天。”然而,实际上却事与愿违。土地被深翻之后,地表的熟土被翻到了地下,地下的生土被弄到了地表,原来一亩地的小麦还能打个三五百斤,可是深翻之后,一亩地的小麦,竟然连两百斤都打不到了。

深翻土地的“邪”风刮过之后,学校的师生们又接到了一个“光荣”的任务,那就是大炼钢铁。

“以钢为纲,纲举目张。”为了炼钢,学校的铁锅、铁铲被砸碎,铁床、铁舀子也未能幸免,全都被投到了炼钢的土炉子中,接受“革命熔炉”的再一次炼制。校园中的那些百年古树,也被砍倒,当成了柴火,塞到了炉下,成了炼钢的燃料。

“村村黑烟起,户户能炼钢。”在这种蛊惑人心的口号的鼓动下,全国各地、男女老少齐动手,大家真的炼出了很多的“钢”,可是这些所谓的“钢”,只是一些黑黑的“渣滓”,甚至连铁都算不上。

全国各地在“大跃进”风潮的鼓动下,什么亩产万斤粮、万头猪场、万鸡山等不切实际的、浮夸虚报等现象频繁涌现。国家依照各地送上来的报告,开始征收公粮。结果,征收公粮的额度严重超出实际产量,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开始承受浮夸风带来的恶果,那就是袋中无粮,大家一起饱尝饿肚子的滋味。

周边农民饥饿难耐之下,开始吃草根、树叶和“观音土”。观音土一旦吃下去,便有一种胀腹的感觉,饥饿感是没有了,但却解不下大便,那可是会死人的。

为了果腹,袁隆平就领着学生们到雪峰山上去挖野菜,袁隆平乐观地告诉学生,这就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想要填饱肚子,就只能靠自己的一双手。

湘西的孩子登山,都喜欢穿草鞋,袁隆平却穿不惯,雪峰山山陡路滑,解放鞋不能穿,他干脆打赤脚。一开始的时候,他的一双脚经常被草根刺破,尖石扎得他脚板钻心地痛,可是经过一段时间,脚底便生出了一层厚茧,他就能在山路上自由行走了。

采回野菜,他领着同学们将其洗干净,再用清水泡上几个小时,野菜的苦味被水浸泡变淡之后,他们就支起铁锅,开始煮野菜粥。虽然野菜粥苦兮兮的难以下咽,可是袁隆平依旧谈笑风生,领着学生们吃得很香。

一个人适应能力的大小和他的创造力的大小通常是成正比的。有人说,想要改变环境,必须要适应环境。袁隆平正在一点点地适应安江农校这个艰苦的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他才有可能在这里生根、生长……最后干出一番大事来。

谎言被重复一万遍,便是真理。当时,在国内的农科界,米丘林和李森科的“无性杂交”理论大行其道。袁隆平一开始的时候,也对这二人的理论笃信不疑。

袁隆平在“无性杂交”理论的指导下,首先决定在红薯身上搞实验,他先将在晚上绽放的月光花嫁接到红薯秧上,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想通过月光花增强光合作用,使红薯的淀粉增多,进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袁隆平嫁接完红薯,看着生产旺盛的薯秧,心里充满了胜利的希望。但要想使薯秧结籽儿,必须进行短日照处理。那时的安江农校试验条件简陋,根本就没有任何遮光设备。袁隆平只好将自己的床单、被单统统拿出来,用墨汁涂黑,充当遮光的屏障。

袁隆平用抹黑的床单,通过遮阳,终于使红薯产籽。可是,在当时想买新的床单和被单不是光有钱就成,还要有限量使用的布票,这致使袁隆平在以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盖的都是一个没有被单的裸棉套。

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可以为真理而献身,袁隆平就是其中的一员。为了科学,他已经准备豁出一切了。

袁隆平将番茄嫁接在马铃薯秧苗上,又将西瓜嫁接到南瓜上做实验,到了秋天,前一种嫁接秧苗上,结了一些奇形怪状的番茄和马铃薯。而后一种秧苗上,当年也结了一个“怪”瓜,大家一尝,纷纷咧嘴,其味道实在不敢恭维。

倒是经过月光花嫁接的红薯,给人以惊喜,师生们采收的时候,发现地下的红薯都很大,最大的一个,竟达到17.5斤,大家都兴奋地管这个红薯叫“红薯王”。

1960年,袁隆平来到湖南武冈县,出席了全国农民育种专家的现场会,开会的同行们见到那个巨形的“红薯王”都很兴奋,专家们也认为,增加薯类作物产量的方法已经被袁隆平找到了。当时,袁隆平的名字也经常出现在国内报纸的不同版面上。

这些消息传到安江农校搞育种的同行们耳中后,他们在背后都羡慕地说:“还是袁隆平有眼光,把床单和被罩涂黑搞育种,如今一下子成了‘报上有名,开会有请’的名人,这笔买卖真是划得来。”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袁隆平的心里,却是暗暗叫苦不迭。他的实验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一颗经过月光花嫁接的红薯,即使结了一个一百斤、两百斤重的巨形红薯,也并不具备多大的实用意义。因为农民不可能将大量的月光花一朵朵费时费力地嫁接到满地的薯秧上,他之所以不惜将被单涂黑对嫁接后的红薯进行短光照射实验,并促使红薯产籽,目的是想得到一大批能够投入农田生产的高产作物品种,可是,第二年,袁隆平将经过“无性杂交”得来的种子种到了实验田中,到了秋天,却发现那所谓的“优良变异”并没有将种子的优势遗传下来。

月光花嫁接红薯获得的种子现在只开月光花,根茎底下根本不长红薯了。番茄和马铃薯,西瓜和南瓜经过无性杂交获得的种子种下去,到秋天收获后发现,植株上也是只生一种作物……袁隆平不甘心,接下来又做了两年的实验,可是这些实验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袁隆平经过三年失败的实验,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这种“无性杂交”的方法并不能改变植物的遗传性,也就是说,他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1962年,袁隆平为了找到失败的原因,一头钻进了图书馆,他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则消息:英美的两个遗传学家克里克和沃克,根据孟德尔、摩尔根的学说,研究出了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获得了诺贝尔奖。

然而,当时在国内还在学习前苏联的

无性繁殖那一套。袁隆平后来跟他的学生们提起这事时说:“幸亏我猛醒得早,没拴死在一棵树上。”

袁隆平最后决定,还是走孟德尔的遗传学的路子,他相信只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前途应该就是一片光明!

苦难,开始培育稻种

袁隆平经常自比是一颗种子,这颗种子落在安江农校这块土地上,他要生根,他要发芽,他要成长。可是大环境却不允许他一点点地长大。

饥饿和运动,就像锋利的铁锄和巨镰,它们贪婪地切割着人世中的一切,包括荣誉、人性和生命。凡是不被那两种可怕的东西收割的,那一定是合格的种子,这颗种子经历了风雨,才有了得见彩虹的资质。

袁隆平在水田里发现那株鹤立鸡群的“希望之稻”,这颗水稻又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好运气?

安江农校为了支持袁隆平进行遗传学实验,特地给他分了半亩地作实验田。虽然这块实验田的肥水情况并不是很好,但对于袁隆平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袁隆平一开始利用孟德尔和摩尔根的遗传学,试图在实验田中首先培育小麦。可是,就在这时候,一个全国性的小麦会议召开了,袁隆平随后得到了一个令他震惊不已的消息,西藏的小麦都已经亩产千斤了,可是湖南省的小麦产量全国倒数第一,亩产平均不到300斤。原因是气候不适合,小麦容易得赤霉病。

袁隆平决定不搞小麦,可他琢磨是否搞红薯育苗的时候,中央面对全国性的灾荒,适时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八字方针。为了响应“全党动手大办粮食,大办农业”的号召,校党委也作出了决定,一定要走:“教学、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道路”。

袁隆平随后接到了一个任务,要他领着学生们去黔阳县硖州公社秀建大队,参加劳动锻炼。袁隆平领着学生们来到目的地,就住在生产队队长老向的家里。他每天一早就挽起裤脚和当地的乡亲们一起下田插秧,收工的时候,袁隆平和房东一起,吃红薯叶熬成的又涩又苦的菜粥。

对于农村生活,袁隆平一点也不觉得苦,稍有闲暇,便蹲在田边仔细观察,并拿起自己的记录夹,将春耕、播种、除草和施肥等事项的要点都一一记录在册。

袁隆平虽然是名牌农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可是他却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更没有忘记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他已经和当地的农民打成了一片,老向也很喜欢说话办事直爽、不拐弯的袁隆平,一来二去,他们俩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这天,老向身披蓑衣,冒雨背着一个沉甸甸的袋子从外面赶了回来。袁隆平纳闷地问:“向队长,你冒雨这是干什么去了?”

老向放下背上沉甸甸的袋子,揭开口袋嘴,从里面抓出了一把颜色金黄,籽粒饱满的稻种。他对袁隆平说:“袁老师,要想多打粮食,渡过眼前的难关,只有靠这些好种子!”

袁隆平接过老向手中的种子,问:“这种子真的能增产吗?”

老向告诉袁隆平,秀建大队的稻子连续减产,去年的时候,大家都去别的地方换种,这才没有吃国家的返销粮。讲完了这些话,老向叹了一口气,说:“袁老师,我听说你们安江农校也在搞育种工作,要是能够培育出亩产五百斤、八百斤、一千斤的好种子,我们就不用整天吃这红薯粥了!”

庄稼一枝花,全凭粪当家,没有好种子,全是白抓瞎。袁隆平暗下决心,一定要加快培育种子的脚步,可是哪些种子农民最需要,究竟哪种作物的种子才是自己今后主攻的方向呢?

当天晚上,老向就将全体社员召集到了村部,开了一个抓紧种水稻的动员会。老向在会议上发言,令迷茫中的袁隆平有了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老向告诉全体社员,秀建大队总共有几千亩地,这些地百分之八九十都是种的水稻,也就是说,大家要想吃饱饭,必须要把水稻种好。他用“车轱辘话”强调了好几遍种植水稻的重要性。临散会,老向又搭上了一句:“大家要注意一下,别忘了红薯要育苗了!”

听到这里,袁隆平才清晰地意识到,在湖南的种植业中,红薯只是个搭头,根本就没法和“大哥大”级别的水稻比,想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低产缺粮的状态,只有育出真正高产的水稻种子。

袁隆平在农村的劳动锻炼期满,又回到了安江农校,他在自己的半亩实验田中,全都种上了实验水稻。

世界上共有五大经济作物,分别是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和棉花。在袁隆平之前,后四种农作物在孟德尔和摩尔根遗传理论的指导下,已经分别杂交出高产的种子,唯有水稻的杂交育种工作一直停滞,裹足不前。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有没有优势?这个问题,早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邓恩和杜布赞斯基所著的《遗传学原理》一书中,就给予了清楚的回答: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会使旺势消灭,异交一般不表现杂种优势。

袁隆平却对这些遗传学权威的观点持怀疑的态度,认为他们得出的“权威”结论应该是一种形式逻辑上的推理,他想:玉米也是自花授粉作物,为何它的杂交种子有杂交优势?而水稻这种自花授粉的品种却没有?

“让珊瑚远离惊涛骇浪的侵蚀吗?那无疑是将它们的美丽葬送……苦难过去就是甘美的到来”——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对苦难的理解确实可以让我们得到深深的警示和启发。

袁隆平培养杂交水稻的实验刚刚起步,浮夸风带来的恶果——国内三年困难时期便开始了。随着一场大饥荒横扫中华大地,安江农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被这场灾难彻底破坏了。

由于国家经济困难,除了少部分吃“皇粮”的城镇户口学生能够留校继续学习之外,其余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都已经全部被放假回家。安江农校这个占地百余亩的校园,一下子从喧闹陷入到了沉寂,袁隆平每天早上醒来,真有一种很不适应的感觉。

安江农校在学校后的山坡上给袁隆平划了一块自留地,袁隆平虽然在地里种上了红薯、土豆和各种绿油油的蔬菜,可是这些果腹的粮食和蔬菜长成得需要时间,为了缓解饥饿,袁隆平就开始制作双蒸饭。

双蒸饭,顾名思义,就是将蒸熟的米饭再放上苏打复蒸一次,米饭放上苏打后,蒸熟的米粒就会膨胀,经过双蒸处理过的米饭,就会比平时多出三分之一,可是不管怎么加工,米饭的总量没变,这种双蒸饭吃到肚子里之后,还是会饿,而且比平时饿得更快。

袁隆平最喜欢的体育运动就是游泳了,可是三年困难时期,因为吃不饱饭,体能不足,下江游泳无异于自杀,这项运动也就被迫中断了。

袁隆平虽然饿得走路打晃,可是他培育杂交水稻的工作却一点也没有松懈。

袁隆平当时培育水稻,用的也是农业育种科研工作中屡屡有较好成效的系统选育法。这种选育法,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到一个水稻群体中,选择表型良好的变异单株水稻加以培养。然后再优中选优,最后经过优胜劣汰,将遗传性最好的品种培育出来。

陈永康选育的“老来青”水稻品种,就是得益于系统选育法,而著名育种专家金善宝的“中大2419”稻种,也是这样选育出来的。

袁隆平这天饿着肚子,到已经抽穗成熟的水稻实验田去选种,他忽然发现一丘旱稻田中生长着一株“鹤立鸡群”般的特优稻穗。袁隆平最初还以为是因为自己饥饿,以至于出现了幻觉,他揉揉眼睛,定睛再瞧,这才认定,眼前耸立在田中的高大稻穗,正迎风向他频频招手……

这株特优水稻个体伟岸,十多个八寸长的稻穗扫帚似的向下垂着。袁隆平真好似在干旱的沙漠遇到了清泉,面对着上苍送给他的解渴的“甘霖”,他真有一种欣喜若狂的感觉。他俯下身子,仔细一数那株稻穗,一个分蘖,就有整整230个稻粒,如果用它做种子,相信亩产会超过千斤。

此时此刻,袁隆平真比捡到了“宝贝”还高兴,他马上找来一条红丝带,为这棵“希望之稻”做上了醒目的标记。

精神,战无不胜的法宝

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那株鹤立鸡群的“希望之稻”并不是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助力器,反而让他尝到了失败的痛苦滋味。一个平凡的人若是面对失败,满世界都是挥之不去的灰暗,可是袁隆平却在失败的滋味中,发现了这株杂交水稻,一个别人无法察觉的优势……对他来说,那株“失败之稻”是他人生的一级台阶,一个路标,一盏航灯。

好比是两万五千里长征,有的人悲观失望,可是有的人从迈开第一步开始,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很显然,袁隆平就是后者。不管是精神会餐,还是那场关于红薯的饕餮盛宴,袁隆平都是一个坚定的践行者,他嘴里发出的声音,始终是个双音节,那就是向前,向前,向前!

茅盾先生在他的《蚀·幻灭》一书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既有希望,就免不了有失望。

在第二年春天,袁隆平将这颗稻穗结下的1024颗稻种全都种到了实验田里,一千多株稻种,就是一千多个希望。袁隆平几乎天天泡在稻田里,灌水施肥,灭虫除草,一有闲暇,便拿起记录夹,将稻苗各个阶段的生长特性,准确及时地记录下来。

袁隆平看着稻子,就好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心里充满了欢喜和希望,稻田繁重和单调的劳动,在他看来,都已经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了。他是多么希望自己种在实验田的稻子能够茁壮成长,开花吐穗,结出一粒粒又黄又大、能够给稻农带来高产的稻种来啊。

如果水稻真的能够亩产千斤,那将家家仓廪充实,娃娃们碗里的食物不再是红薯粥,而是香喷喷的白米饭,他们可以尽情地吃,不再担心饿肚子,孩子们可以在阳光下尽情地玩耍,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妙和谐的图画啊!

一转眼,袁隆平实验田中的水稻就到了抽穗的时节,可是这片“不争气”的禾苗抽穗早晚不同,高低参差,根本没有它们的“父本”水稻伟岸挺拔的英姿,一幅东倒西歪的“败家子”形象。

袁隆平失望地坐在田埂上,他用手抚摸着虽然不成功,但也浸透着自己辛劳汗水的稻穗,他的心中,有一百个声音,有一千个呼喊,都在问着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袁隆平在田梗上,一直坐到了日落西山,他的脑袋想得都快要炸裂了,可还是没有想通自己实验田中的稻子无法继承“父本”水稻优势的原因,最后还是“咕咕”作响的肚子把他的思路拉回到了现实。

袁隆平在田埂上费力地站起身来,他拖着因为饥饿和营养不良而变得无力的身躯,来到了学校后坡的菜园。他脱下外衣,用手挖出了二十多块还未完全长成的红薯,放到了外衣上,然后顺手又拔了几个大白萝卜,这才向自己的单身宿舍走去。

同校的教师李国文正在宿舍的门口焦急地等着袁隆平。袁隆平种植的水稻抽穗不理想,育种工作宣告失败的消息李国文已经知道了,他看着袁隆平摸黑回来,正不知道如何讲几句安慰的话呢,然而袁隆平却洒脱地说道:“国文,你来得正好,今天晚上,咱们俩来个大聚餐!”

李国文也是很长时间没有吃过饱饭了,他接过袁隆平手中的萝卜,一边用水洗,一边说:“隆平,你的稻子……”

袁隆平一挥手,说:“失败了不气馁,找到原因从头再来就是啦!”

不大一会儿,红薯和萝卜就被洗净切块,放到了两个柴火炉子上的洗脸盆中,随着炉中柴火的熊熊燃烧,脸盆中的“美食”就开始“咕嘟嘟”地冒出了香气。

袁隆平和李国文开始吃那盆红薯,刚吃了几块,袁隆平为了排遣不佳的心情,就给李国文讲起自己最喜欢吃的两道川菜——鱼香肉丝和麻婆豆腐。

鱼香肉丝是川菜的代表作,以细猪肉为主料,配以冬菇、木耳,以四川特有鱼香调料,软炒烹制而成。此菜色泽深红,咸甜酸辣兼备,真可谓鱼香鲜味浓郁,口味十分别致。

麻婆豆腐在川菜中更可说成是点睛之笔,该菜虽然是由豆腐制成的,但其特色在于麻、辣、烫、香、酥、嫩、鲜、活这八个字,气味芳香、香热麻辣、口感嫩滑,那是最开胃下饭的一道菜了。

袁隆平浑身上下,充满了乐观主义的精神,他管这种绘声绘色地描述美食,叫作精神聚餐,果然,伴着这两道“没影儿”的美味川菜,一盆红薯很快就见底了。

袁隆平用手一指那盆犹自冒着热气的白萝卜,说:“李老师,接着吃!”

李国文却摇头连说:“袁老师,我真的吃不下去了!”

袁隆平说:“我再给你讲一道湘西好菜,你就有食欲了!”

葛根粉在湘西虽然是很常见的东西,可是袁隆平却深谙蒸制之道,先把葛根粉倒入盆中,接着加水慢搅,然后将其撮成丸子,下油锅一炸,那滋味,简直赛过太上老君炉内的九转仙丹。

虽然袁隆平描绘的葛根粉丸子异常美味,可是两人真的已经吃饱了,就在他们商量着如何处理这盆白萝卜的时候,农校20班的全永明踩着灯光走了进来。

全永明傍晚赶过来,也是安慰袁隆平来了。不用想,这盆白萝卜最后就都进了全永明的肚子了。

袁隆平看着全永明吃得连打饱嗝,他脑袋中拥堵的思路忽然贯通,他猛然起身“啪”地一拍桌子,说:“我种的水稻虽然失败,可是从另一个角度,反而证明我是成功的!”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纯系品种是不会分离的,可是出现性状参差的分离,就说明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是一株杂种。换句专业的话讲,就是一棵“杂交水稻”。

很多水稻遗传界的权威都说杂交优势只在异授粉的作物中存在,这株“杂交水稻”,不就是自花授粉作物中同样存在着杂交优势的最好证明吗?

失败是成功之母,袁隆平经过总结失败经验后,更是坚定了杂交水稻具有优势的判断!

三人之行,必有我师。袁隆平在埋头实验的同时,也不忘向前辈请教。1962年,他自费来到北京,拜见了鲍文奎先生。鲍先生当时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研究员,早年毕业于美国著名的加州理工学院,而长期在那里担任生物系主任的正是摩尔根。

鲍先生思想开明,他不仅鼓励袁隆平要大胆探索,而且告诉他实事求是才是做学问的态度。袁隆平在鲍先生的帮助下,得到了在农科院的图书馆中博览国外的水稻专业杂志的机会,杂志上有不少国外关于遗传学的热点问题,以及有关杂交育种的实际进展等的最新情况,这次来北京真是不虚此行,袁隆平感觉收获蛮大,培育“杂交水稻”的信心也更坚决了。

漆黑的黎明前夜,“杂交水稻”就好像是一颗高挂天际的启明星,已经开始对袁隆平眨起了妩媚的眼睛…… 3gU7HqXjbroB5fRR66QFGjpYpY1l8W11YiFP+1tc0Y8j9jE6jPAnkYcUcV74LOz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