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颠沛流离,童年躲避战乱的时光

幼是定基,少是勤学。

——(明)洪应明

究竟是怎样的童年,才能成就一个人的辉煌?人性的光辉,能否为时代战乱亮一盏小小的萤火?袁隆平出生在北平,那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当北平协和医院的大夫抱起还在襁褓中的小隆平之时,她恐怕无法想象,自己怀里抱着的小男孩,以后会和杂交水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袁家从北平开始,天津、江西、武汉一路躲避战乱,几乎无处安身。袁家坐船经过三峡的时候,小隆平失足落水,差点被冰冷刺骨的江水吞没;小隆平躲在防空洞中,当他听着外面敌机投掷的炸弹“轰轰”爆炸的巨响,恐怕没人告诉小隆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

难道袁隆平以后取得令国人赞叹、令世界鼓掌的巨大成绩,都与他童年所遭受的颠沛流离有关?

这时,我们的耳边响起了高尔基《海燕》里的一句名言:让那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满月,天安门下

东单西单鼓楼前,五坛八庙颐和园……正因为北平城物华天宝,富庶繁华,所以民国的时候,这里的战事也特别多,在这里生活的人,会经常受到兵燹战祸的威胁。小隆平刚刚出生,就需要面对硝烟、枪炮和军阀们贪婪的欲望……天降大任于斯人,命运不会和人开任何无聊的玩笑。袁隆平注定要用一颗金色的种子改变这个世界,而这颗种子,是否已握在他的手中?

北平城(北京)建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名字为“蓟”。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的北平城,确实是英才辈出之地。

1930年9月7日,北平城正是丹桂飘香、金风送爽的初秋时节。在北平协和医院产房里,传来了一阵婴儿洪亮的啼哭之声,当接生的女大夫告诉产妇华静女士新生儿是个男孩的时候,华静那疲惫的挂满汗珠的脸上,露出了欣慰和满意的笑容。

华静女士并不知道,给小隆平接生的女大夫就是林巧稚。林巧稚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她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林巧稚给新生儿冲洗后,一名小护士将并不安分的小男孩包在襁褓中,然后给候在产房外面的男人送了过去。这个焦急等待的男人名叫袁兴烈,他在平汉铁路局当秘书。他的妻子就是华静,华静在德安县高等小学当老师。这个新出生的小男孩,就是他们夫妻的第二个孩子。

华静女士躺在担架车上,被两名护士推出了产房,看着丈夫怀里的孩子已经甜甜地睡去,她虚弱的语气带着喜悦:“兴烈,给我们的二儿子起个名字吧?”

袁兴烈想了想:“他排在袁家‘隆’字辈,为纪念出生在北平,就叫他隆平吧!”

隆平这名字,虽然有“家族隆盛,世事昌平”的寓意,可是北平城中真的不太平。小隆平出生半个多月后,即9月18日,张学良通电拥蒋,旋即派东北军12万人入关。当时蒋、冯、阎中原大战正在胶着之时,东北军大兵入关,双方平衡迅即倾斜。21日,东北军占领天津,23日占领北平。

东北军占领北平后,城内物价飞涨,市民的生活秩序更是乱作一团。为了规避兵燹战祸,袁兴烈工作的铁路局早已经放假。直到10月15日,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联电张学良,表示战争停止,接受和平解决方案,北平城的秩序这才渐渐恢复。

笼罩在北平城上空的硝烟散尽后,袁兴烈也接到了铁路局复工的消息。他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没有上班,再加上华静在家坐月子,花销颇大,袁兴烈平日里积攒的大洋,已经快要用光了。

袁兴烈为了庆祝复工,用家里仅有的钱,到刑部胡同的市场买来了一只老母鸡。母鸡被宰杀煺净后,他将鸡肉下锅,亲手熬汤。袁兴烈一边熬汤,一边兴奋地唱起了家乡赣剧《古城会》里的唱段——张飞用目来观瞧,打量城外这位将英豪……

袁兴烈熬好了香喷喷的鸡汤,端着汤碗给刚刚坐完月子的华静送了过去。华静用汤匙喝完鸡汤,她也被袁兴烈欢天喜地的神情所感染,两个人一商量,决定抱着襁褓里的小隆平,乘兴去一趟天安门。

袁兴烈叫来了一辆人力车,华静怕小隆平被秋天的寒气凉着,出门之前,不仅为他裹了层棉被,还给他戴了一顶老虎帽。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红墙飞檐琉璃瓦,气势巍峨,蔚为壮观。其设计者为明代的御用建筑匠师蒯祥。袁家三口人坐着人力车,沿着长安街,一直来到了天安门前,华静发现怀里抱着的小隆平,睁着一双亮晶晶的眼睛,一个劲地盯着天安门在看。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派兵闯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开了皇宫,民国时代的天安门,早已经不是清朝皇帝的大门了。

袁兴烈见小隆平专注的神情,一开始还以为儿子是被天安门的高大雄伟所吸引,可是瞧着瞧着,他就发现不对劲儿,小隆平最后竟“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袁兴烈仔细一看天安门的城楼,这才发现那里躺卧着几十个人。这些人有的衣不遮体,有的瘦骨嶙峋,有一个人显然已经身亡,他的脸上落满了苍蝇……

这些人都睁着浑浊的眼睛,盯着长安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那无助的眼神中,有期盼、有无奈,更有一种无言的愤怒和怨怼。

袁兴烈一见小隆平连哭不止,急忙告诉车夫赶快回家。三轮车夫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他还是急忙调转车把,将小隆平一家人送了回去。小隆平回家后,还是一个劲地连哭带闹,说什么也不肯吃奶睡觉。

华静担心地摸着小隆平的脑门,问:“孩子是不是被吓到了?”

袁兴烈看着儿子的表情,他握着儿子的小手,叹了口气:“世道纷乱,饿殍满城,我只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职员,改变不了什么,将来就看你的了,如果你能让他们填饱肚子,那可就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了!”

袁兴烈刚刚讲完这些半开玩笑的话,又哭又闹的小隆平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华静看着两手握着小拳头的儿子,惊讶地说:“孩子不哭了,这孩子好像能听得懂你说的话?”

“他真的能听懂我的话。”袁兴烈自信地说,“你信吗,咱们的隆平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

他们作为小隆平的父母,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

华静随后也肯定点了点头。

善念,萤火虫的故事

古有孟母择邻,岳母刺字。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袁父曾经为宋哲元部的大刀队提供了五百把大刀,在当时那个形势不明、侵略者气焰正盛的时代,为军队献出抗战的武器,得需要颇大的勇气。

一个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往往是在这张白纸上书写第一笔的人。袁家父母究竟赋予了小隆平什么可贵的品行?他们在小隆平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善念的种子。一滴水可以折射一个世界,一点萤火就可以照亮人的一生,而善念必然会长成参天大树……

袁氏祖籍江西省德安县青竹畈。该村位于钟灵毓秀的庐山脚下,盛产迎风斗雪、傲然挺立的翠竹。

袁兴烈自幼便伴随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翠竹成长,正是号称“四君子”之一的翠竹,赋予了他正直、执着的坚韧性格。

1931年“9·18”事变后,日军完全控制了东北。1933年2月,日军开始侵犯热河省(今分属河北、辽宁、内蒙古),该省省主席汤玉麟不战而逃。3月初,日军已占领热河全境,并直逼长城一线。

何应钦在1933年3月接替张学良的职务,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他把东北军缩编成四个军,又请南京政府增调一部分西北军赶过来驰援。宋哲元的第29军首先接到调令,他们驻防的地方是北平以东,长城喜峰口、罗文峪和马兰峪,他们要在这里抵御日军的进攻。

袁兴烈在平汉铁路局工作,他借助工作的便利,积极为抗日的29军调配物资和弹药。当得知29军的大刀队缺少大刀后,他积极联系十几家自己熟悉的商户,这些商户的老板听说袁兴烈要筹钱买铁,打制大刀,支援抗日,纷纷慷慨解囊。袁兴烈用这笔钱很快买来了五千斤的好铁,然后找到北平地区最好的锻刀匠人,立炉生火,铁锤挥动,五百把锋利的大刀被打造出来。这些大刀随后被送到了喜峰口抗日的最前线。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当时的小隆平才四岁,他对于家国沦陷、全民抗日这些话题,只停留在半知半解的状态,可是在他的脑海中,却有一个判别是非的标准,那就是父亲反对的就是错的,父亲积极做的就是对的。袁兴烈确实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他还以身作则地成了小隆平的表率,袁父的所作所为,已经在小隆平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打上了爱国的烙印……

袁兴烈这天拿着一张《北平日报》,满脸喜色地回到家里。喜峰口一战终于胜利了,报纸上刊登的都是29军大刀队歼敌三千人的好消息。29军大刀队的英雄事迹已经传遍了祖国各地,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空前高涨,这里面就有袁兴烈捐献的五百把大刀的功劳。

为了犒劳袁父,华静当晚特意多做了两道菜,一道是干煸马兰头,一道是红烧草鱼。

小隆平也被父母兴奋的神情感染了,他一边吃鱼夹菜,一边跟着父母,小声地哼唱《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歌曲——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二十九军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

看准那敌人,

把它消灭!

把它消灭!

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杀!

这首最著名的抗日歌曲,不管什么时候唱起来,都能令人热血沸腾,浑身上下激荡起挽民族于危难、救家国于水火的壮志豪情。

小隆平听父母谈论着锋利的大刀砍向鬼子脑袋的情节,他的心里,也是充满着莫名的激动和喜悦。他的灵魂深处,也被积极抗日的父母种上了一棵爱国的种子,这棵种子在小隆平的心田中生根发芽,逐渐成长,最后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这棵大树后来真的成为栋梁之才,成为支撑共和国之基的筋骨框架,成为通向中国梦的一架坚实云梯。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越过长城,开始对北平发起了进攻。为了躲避战火,袁兴烈领着一家人坐车离开了北平,首先来到了天津,接着又离开津门,辗转回到了江西的赣州、德安一带生活。

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袁父一个人的肩膀上。而教育家里几个孩子的责任,就落在了清瘦温娴的华静身上。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读罢杜牧的《七绝》,眼前不时地会浮现出云一样轻、水一样柔的扬州女子。面对战乱、饥饿和困难的威胁,华静这位扬州女子,并没有被眼前暂时的困难吓倒,她心底的那种坚韧不屈、不向困难低头的中国女性共有的伟大品格,却真正地显现了出来。

华静不仅包揽了洗衣做饭的全部家务,而且担当了包括袁隆平在内的四个孩子的启蒙老师。

华静曾经在扬州教会学校读书,她不仅能讲一口娴熟流利的英文,而且通读过尼采的哲学著作。

纵论东西方教育,恐怕洋洋洒洒地要写几万字、几十万字才能说得明白,但简单而言,中国的教育可以概括为“授人以鱼”,而西方的创新教育关键在于“授人以渔”。

但不管用哪种教育方法,都需要由浅入深,因材施教。在德安的时候,华静并没有现成的语文教材,她只能拿一本尼采的哲学巨著——《悲剧的诞生》当小隆平的启蒙教材。高深的尼采哲学,有时候小隆平听不懂,华静就给他讲故事,让他明白道理。

母亲的教育对袁隆平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袁隆平在领着助手研制杂交稻的时候,经常有一句挂在嘴边上的话——失败了不气馁,找到原因从头再来就是了。这里面充满了尼采哲学辩证思想的光辉。

小隆平住在德安一带的时候,每逢夏日夜晚,母亲就领着他们兄弟在庭院中乘凉。小隆平喜欢一边唱着“小小萤火虫,飞到西,飞到东,这边亮,那边亮,好像许多小灯笼……”一边捕捉萤火虫,把一只只尾巴上闪光的萤火虫放在火柴盒里,这一个个火柴盒,在孩子们的眼里,就是神仙手中闪闪发光的魔法盒。

华静看着玩得不亦乐乎的小隆平,就给他们讲了一个关于萤火虫的故事。

五代时期,年轻的赵匡胤闯祸离京,半路救下少女京娘,他不远千里护送京娘安全回家。可是不久,京娘不幸死于战乱,后来赵匡胤领兵出征,不慎在夜战中迷失了道路,正在他着急的时候,忽见树丛林草之上,一只萤火虫在他面前徘徊飞舞……这只萤火虫,就是京娘的魂魄所化,赵匡胤在萤火虫的指引下,最后脱险离开了树林……

对于这样有情有义的萤火虫,小隆平自然不忍伤害,他本想将火柴盒中的萤火虫放飞,可是打开火柴盒一看,却发现装在里面的萤火虫,已经奄奄一息了。

小隆平找到华静,不解地问:“妈妈,萤火虫怎么不能飞了?”

华静将萤火虫放在了桌子上,说:“这只萤火虫已经快被饿死了!”

袁隆平从院内的花草上接来露水,滴到了萤火虫的身上,他又从饭碗中找来煮熟的米粒,放到了萤火虫的口边,可是萤火虫根本不能进食,最后还是死去了。

袁父为了家庭,吃苦耐劳,不惜起早贪晚地工作,在那个战争年代,不管物资多么匮乏,物价涨到了多么惊人的程度,落实到袁家的饭碗里,小隆平都没有挨过饿。可是这只被他当成玩物的萤火虫因饥饿而死去的事实,终于让他知道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敌人,那就是——饥饿。

袁隆平心中充满了悲伤,他将那只可怜的萤火虫的尸体,装在火柴盒里,然后埋到了院子里的花草之中。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萤火虫是一种思绪;“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在李商隐的《隋宫》中,萤火虫又变成了一种讽刺。可是在小隆平的心中,他无意杀死萤火虫的悲痛,又变成了一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虽然这颗理想的种子,刚刚在小隆平的心中萌芽,但谁又会想到,几十年后,他真的做到了!

袁隆平以后真的再也没有去抓萤火虫。

流离,生活中的桃花源

汉口是一个富商聚财的宝地,神农洞下的果蔬林,更是蕴满了美好和安宁。而湖南的桃园镇就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仙境”,最适合避世隐居的地方。

小隆平在桃园镇可以泅水摸鱼、挖笋、读书,天真快乐的童年,在这里得到了最佳的释放,可是面对敌机投下的炸弹,他们一家,只得又踏上了逃难的征程。一滴水,怎么知道江河的流向?一粒沙,怎么感知大地的温度?战乱逃亡,莫非是唯一的选择,我们是否有明天?

1936年秋天,袁隆平一家迁居湖北汉口。汉口古称江夏。在此做生意的大部分是本省的商人,外来客商中,要算陕西人最多,而汉水的发源地又正好在陕西,因此,陕西的商人来江夏是再方便不过了。当时在他们中间流传这样一首歌谣: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钱备小舟,顺着汉水往下走,生意兴隆算汉口。

从那时候起,陕西人就开始把江夏叫汉口。他们说:汉口、汉口,就是汉水的出口。汉口位于汉水、长江交汇之处,登高远望,商贾云集,帆樯满江,汉口在古代就有九省通衢之称,水上交通极为方便。此地便被誉为“楚中第一繁盛处”,清朝末年,更是有“东方芝加哥”之名并驰名于海内外。

袁隆平一家迁居到汉口不久,袁母领着小隆平弟兄几人,来到距汉口不远的襄樊烈山东麓的“神农洞”游览。

根据《湖北通志》记载:神农氏起烈山。神农氏用木制作耒、耗,教民农业生产,给人治病,跋山涉水,不辞辛苦,遍尝百药。此“山高一里,下有一穴”,即其诞生所在。昔日穴口上建有神农庙,内塑其像,常年祀之。

神龙洞前,香火鼎盛,寺内僧人,击钟敲磬,吟诵经文。前往这里祭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他们在神农的塑像前,虔诚叩拜,顶礼焚香。小隆平低声问:“他们这是在干什么?”

华静说:“神农和后稷一样,他们教会了人们种植庄稼,所以受人们爱戴……”

小隆平不解地问:“难道向他们叩拜,就能不饿肚子吗?”

善男信女们向神农叩拜,是否能祈求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个还真的不好说,华静想了想:“还是拜吧,祭拜完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被饥荒困扰了!”

华静领着孩子们在神农像前三鞠躬,然后离开了神农洞,他们一行人来到了山下一片郁郁葱葱的果园中。

山下的果园中,苹果树上结满红彤彤的苹果,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翡翠般的葡萄。在桃林和葡萄架的空隙间,还夹植着各种蔬菜:紫色的茄子、青色的苦瓜、红色的辣椒……赤橙黄绿青蓝紫,七个色彩在这里,汇聚成一幅秋天的画卷;酸甜苦辣,在这里凝结成一曲生活的乐章。

小隆平走进了果园菜畦,他呼吸着果香菜鲜的空气,强烈地感觉到了一种沉甸甸的充实,这是一种生命的充实,这是一种精神的满足。美丽的田园,让小隆平有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他忽然就有了一种奇妙幻想:如果自己是一株青菜,是一棵果树,那么他头顶就会有日月星辰的照耀,每天可以尽情享受云雾雨露的滋润,他身体的血管中,流淌的都是甘甜的果液、清凉的菜汁,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华静眼看着时间不早,便拉着小隆平离开了这里。小隆平一路上,还恋恋不舍地一个劲儿回头,直到果园的绿树再也看不到了,他这才说:“我想明白了,拜神解决不了饿肚子,想要吃得饱,一是要靠土地,二是要靠自己一双勤劳的手!”

华静也没有想到小小的袁隆平,竟能讲出这样一番大人的话来,虽然她知道,光靠一个人,一双手,不足以改变什么,但她当时大概没有想到,她领着小隆平真实地感受了一下果园后,这对袁隆平以后选择自己学习和研究的方向,将会起到多么巨大的作用。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之后,华北沦陷在日军的铁蹄之下。随着武汉会战即将紧锣密鼓地展开,袁兴烈不甘心作亡国奴,他又领着一家人从汉口动身,乘坐一只小木船,由水路逃往湖南。

小隆平一家人,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终于来到了湖南省风景如画的桃园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所作,桃园镇相传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公写下的《桃花源记》的所在地。

桃园镇是一个只有几百户人家的小镇,镇里民风淳朴,屋舍俨然,镇边有一座清澈的桃花潭,潭边桃花遍布,树下芳草鲜美,每有风过,便花香四溢,落英缤纷。镇外土地平旷,良田中种植着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确实是一方避世隐居、躲避战祸的绝佳之地。

袁父在镇边租下了三间干净的民房。民房前面,有一道逶迤的竹篱笆,篱笆合围成了一个小院。小院中有菜畦和土地,可以植花种菜,栽豆莳瓜。院外的竹林中,有青笋香菌,摘下来,只稍作清洗,便可以炒出清香的菜肴。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袁兴烈为养家,他在距离桃园镇不远的县城,找了份能供家里糊口的工作,这时的小隆平,也到了读书的年龄,他就被华静送到镇子里的弘毅小学去借读。读书之余,小隆平竟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桃园竹林里,自己截下一段翠竹,接着在青青的竹节上,还像模像样地钻开了7个音孔。

无师自通的小隆平坐在桃花潭边,快乐地吹奏竹笛,那淅淅沥沥的笛声,吸引来了飞鸟和游鱼,他那些小伙伴们也都成了他忠实的拥趸。这些小伙伴们不会想到,为他们吹奏笛子曲的这个童年伙伴,几十年后,用他的这一双手,竟为世人演奏出了一曲更为雄浑的“粮食”交响曲。

这首“粮食”交响曲,不仅慷慨激昂,而且充满了真挚的感情。这首“粮食”交响曲,飞到了富士山,飞过了太平洋,在地球的每一片不同颜色的土地上,铿锵地鸣响,奏出了21世纪不再饥饿的乐章。

袁隆平吹够了竹笛,就和小伙伴们放下书包,然后飞跑到竹林里去挖鲜笋。

美食家李渔在其得意之作《闲情偶寄》“饮馔部”中写到“笋为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二十四孝中孟宗哭竹生笋救母的故事,在老百姓中更是广为流传,可见国人对嫩笋的偏爱。

“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桃园镇人没有吃鲥鱼的口福,但造物主的安排,却让这里的人有吃青笋的得天独厚的条件。青笋根据收获的季节不同,又可分为春笋、夏笋和笋鞭。其中最好吃的就是鲜、嫩、爽、翠的春笋。

会吃笋者,还有“臼笋”一说,即将出土的嫩笋上扣一石臼,等过一段时间再采收,臼下笋因不见光,所以优于一般笋,笋质更为脆嫩鲜美。桃园镇的人吃笋也有诀窍,他们找来敞口的瓦坛子,然后将坛子倒扣在青笋刚刚露出的笋尖上,青笋掘土长出,因为有坛子的限制,故而会在坛子中长成一个“笋疙瘩”,吃的时候,切断笋根、敲碎坛子,里面的坛笋,比之“臼笋”还要强上几分。

小隆平学会了坛笋的制作方法后,便从家里找来坛子,然后在竹林中扣了几个坛笋。清油烧笋,味道清香,要是再放上桃花潭中的鲫鱼,那味道简直就是绝美了。

桃花潭水,清澈见底,小隆平和小伙伴们,为了捕到美味的鲫鱼,他们手端用细竹篾编制的捕鱼工具,投身入水,下潭捞鱼。小隆平一开始的时候还不会游泳,可是下过几次水后,什么潜泳、仰泳、自由式便被他一一掌握了。可是小隆平的这些小伙伴中,有一个名叫小侉子的男孩,他生来瘦弱,下不了桃花潭,一下水就沉底,因此小伙伴都管他叫“旱鸭子”。

小侉子这天下学,直奔竹林中,采来了四五根青笋,他回家途中,正好路过桃花潭,小隆平和小伙伴们正在潭水中捞鱼。小隆平一个猛子扎到水潭中,立刻变成了一个小“浪里白条”,只见他手里端着捕鱼的竹篾,泥鳅似的在水中游来游去,不大一会儿,便捉到了十几条手指长的鲫鱼。

小隆平上岸穿衣,他找来草绳,将活蹦乱跳的鲫鱼穿起来,正要转身回家。小侉子上前一步说:“袁隆平,你敢和我赌纸牌吗?三局两胜,你要是输了,你手里的鲫鱼归我,我要是输了,筐里的青笋就是你的……”

桃园镇的孩子们当中,流行一种纸牌游戏,纸牌的画面上有鸡,有虫,有老鹰,还有木棒。如果是两个人玩,游戏的规则是:每人先抓五张牌,抓完牌后,两个人同时出牌,牌面大小,用的是生克的原理,木棒打老鹰,老鹰吃鸡,鸡啄虫,虫反过来可以蛀坏木棒。

小侉子运气实在不佳,三轮纸牌玩过后,他筐里的青笋,全都输给了小隆平。小侉子眼巴巴地看着小隆平提笋拎鱼回家,他心中着急,“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小侉子的父亲逃难来到桃园镇后,因为身体不好,一下子病倒了。小侉子本想从小隆平手中赢来鲫鱼,回家让母亲做一碗鲫鱼炖笋,给父亲补补身子。现在别说鲫鱼,青笋都被输掉了,小侉子回到家里,不用想,一定得挨母亲几笤帚疙瘩。

小侉子低着脑袋,踌躇了很久,这才回了家。可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华静领着小隆平正站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给他们还笋送鱼来了。

小隆平当时拎着竹笋和鲜鱼回到家里,华静看着儿子手里的“战利品”,她问明了原因,说:“隆平,你这么做是不对的,让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华静讲的是一个关于狐狸的故事——一天,有只胖胖的狐狸正在觅食,听见一群雏鸡在墙内欢叫着,狐狸馋涎欲滴。它四处寻找,终于在墙下发现了一个小洞。为了钻过墙洞吃鸡,狐狸宁可绝食5天。饿瘦了身体后,它终于穿过了那个小墙洞。

狐狸贪婪地吃光了小院的雏鸡。这时,它发现自己吃得浑圆的身体无法再钻出小洞了。狐狸无奈,它又绝食5天,再次饿瘦了身躯。结果狐狸钻过墙洞,回到院外,瘦弱的狐狸因为跑不快,最后被等在外面觅食的野狼吃掉了……

华静给小隆平讲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儿子,小伙伴之间,应该互相帮助,贪婪不仅伤害友情,更可毁掉人的一生。

聪明的小隆平说:“妈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我要将鲫鱼和青笋,给小侉子家送过去……”

西谚曰:“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袁隆平以后再去桃花潭抓鱼,他都会预留一份,然后将这份鲫鱼给小侉子家送过去。而小侉子从山上采回青笋,也会分给小隆平。纯洁的友谊,让小隆平知道了互助的重要。

俗话说,一道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再厉害,成就也不会大,想要取得成功,一定要大家一起努力。

小侉子父亲的身体,在鲫鱼汤的滋补下,很快就好起来了,小隆平和小侉子也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华静当年曾在一篇日记中这样写道:兽观其蹄爪,人看其幼小。隆平自幼聪明伶俐,心地善良,而且勤学好问,他日所至未可量也。

清苦但却快乐的田园生活,让小隆平暂时从战乱和逃难中解脱了出来。在桃园镇,小隆平好玩的天性,得到了很好的释放,可是隐居农村的生活,也很快走到了终点。

小隆平这天背着书包去上学,可是刚走出家门不远,就听头顶上传来一阵飞机的轰鸣声。小隆平跟随父母,一路从北平逃难到了桃园镇,半路曾经多次遭遇过日军飞机轰炸的经验使他断定那是一架日军飞机,他抬头一看,果然,天空中飞的是日军的战斗机。

小隆平领着小伙伴“嗖嗖嗖”几声钻进桃花林,躲进草丛之中。小隆平透过头顶的桃树叶,可以清楚地看到乌鸦般的日军战斗机在天空掠过,这些可恶的飞机来到桃园镇上空时,先是一个恶魔般的俯冲,接着投下了一枚枚重磅的航空炸弹,炸弹在镇中爆炸,木片瓦砾像冰雹一样乱飞,烟雾翻滚着冲天而起。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在转眼间就变成了“人间的地狱”。

日军战斗机投完炸弹飞走后,小隆平背起书包,顶着飘散的浓烟,急忙向家里跑去,他的家虽然没有被日军的炸弹波及,可是身怀有孕的华静,却在巨大的爆炸声中早产了——小隆平的五弟“五毛”早早地来到了人间。

桃园镇被日军的飞机轰炸后,损失惨重,伤亡百人。袁兴烈发现被称为“世外桃源”的风水宝地也不能使一家得到庇护,就在“五毛”满月后,他毅然作出了直奔重庆的决定。

重庆是国民政府的陪都,那里总能找到一条属于袁家的活路吧?

歌声,重庆的生活

小隆平如果不是落江,他游泳的本领恐怕也不会太高强。只有见过了大江大河的风浪,才可以到人生的海洋中去奋勇搏击。陪都重庆在敌机的轰炸中不停地呻吟,小隆平读书的时光,经常会和防空洞联系在一起。

小隆平唱着抗战歌曲,一点点地长大,他喜欢嘉陵江,喜欢畅游江水的感觉。少年强则中国强,不管将来做什么工作,都要有个好身体,也许小隆平当时就有这样的想法——强身才能报国!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是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写三峡的文字。

长江之险,险在三峡,国民政府撤离南京,将陪都设在重庆,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事实证明,三峡的险恶地形,确实可以阻止日军继续西进。

民国的时候,长江上多是摇橹划桨、悬帆趁风的木船。乘坐木船,顺水行舟,一日千里,快速迅捷,可是一旦逆水,那就只有借助纤夫之力了。

1939年春,天气乍暖还寒,浑浊的江水中垃圾漂浮,四角尖利的暗礁,不时也会出现。袁隆平一家人,从桃园镇起身,先是坐车步行来到江边的码头,接着上了载人运货的木船,直奔陪都重庆而去。

世间三大苦——撑船,打铁,卖豆腐。可是这三样苦活计加在一起,也没有纤夫苦。袁隆平一家人乘坐的木船,一开始的时候还能在江水中借助橹桨的力量前行,可是船进三峡的水道后,因为江面变窄,水流湍急,橹桨的力量已经被江水抵消,想要前进,除了借助纤夫的力量,别无他法。

嘿呦,嘿嘿呦,嘿嘿呦,不放松!

嘿呦,嘿嘿呦,嘿嘿呦,拉呀拉!

嘿呦,嘿嘿呦,嘿嘿呦,使劲拉!

小隆平站在江风料峭的船头,他看着肩膀上挂着纤绳,在江岸石块、砂砾中拉纤的纤夫,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虽然他当时还是个懵懂的少年,但在他的心里,却也忍不住一个劲儿地追问——他们为什么生活得这样辛苦?

木船之上,除了袁隆平的一家人之外,还有十多名逃难的灾民。时局的动荡,悲惨的气氛,压抑得大家谁也不肯多说一句话。小隆平虽然想向父母问一下心底的疑问,可是面对如此压抑的气氛,他最终也未能开得了口。

十几个纤夫中,有一个衣不蔽体的老者,他虽然步履蹒跚,可是拉纤的时候,身体如弓,始终也没放松过肩膀上的纤绳。他的肩膀已经被纤绳勒得血肉模糊了。

袁母看着不忍,她取出了一件穿过的棉衣,一针一线,将这件棉衣改成了一个软软的纤套。

中午的时候,纤夫将木船拉到岸边,他们将肩膀上紧绷的绳索,绑到了岸边的石头上。纤夫们一边吃着黑乎乎的烙饼,一边让自己缓上一口气。

袁父也早已注意到了这个老纤夫,他看着老纤夫只吃了半块烙饼,将剩下的半块烙饼用油纸包好又放到了怀里,便问道:“您这么大年纪,也不适合当纤夫呀?”

那个老纤夫长叹了一口气:“我儿子和儿媳都被日本人的飞机炸死了,剩下三个孩子,他们要吃饭呀!”

又是一个吃饭的问题。人类要想生存下去,必须要解决吃饭的问题。人是铁,饭是钢。人要不吃饭,别说当英雄,狗熊恐怕都当不了。

袁母将那个软软的纤套做好,交到老纤夫的手中,老纤夫浑浊的双眼中,留下了感激的泪水。

下午的时候,小隆平站在船头,正思考着心底的问题,此时,坐在船舱中的四毛因为心里憋闷出来透气,看到二哥隆平站在船头发呆,便叫了小隆平几声。可是小隆平因为想心事的缘故,他根本就没有听到弟弟的说话声。

四毛上前推了发呆的哥哥一把,被这突来的一推,小隆平在摇晃的船头立身不稳,“扑通”一声,竟掉进了冰冷的江水中。

不仅小四毛吓呆了,小隆平的父母也被惊住了,长江三峡,水流湍急,现在是初春,冰冷的江水中,还夹着如刀锋一样尖利的礁石,小隆平是在平静的桃花潭练就的水性,他失足跌落长江,一定是凶多吉少。

袁父袁母大声呼救的时候,那个老纤夫脱下衣服,一个猛子扎进了江水,将在长江水中浮沉的小隆平安全地救了上来。

刚被救起的小隆平嘴唇青紫,看着被吓得直哭的弟弟四毛,小隆平还不忘记安慰弟弟,他同时也下了个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游泳,而且要在大江大河里学,等将来长大了,也要像老纤夫一样,不惧危险,下水救人……

小隆平一家人,也不知道在长江的木船上颠簸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最后终于来到了山城重庆。

万家灯火气如虹,水势西回复折东。

重镇天开巴子国,大城山压禹王宫。

楼台市气笙歌外,朝暮江声鼓角中。

自古全川财富地,津亭红烛醉春风。

这是大清光绪年间名士赵熙描写重庆城的一首诗。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有“山城”之称。

这座长江、嘉陵江两江环抱的山城,便是抗日战争期间的大后方——重庆。重庆这个城市依山而建,与水有缘,浩浩荡荡的长江在这里与嘉陵江汇合,使得重庆平添了许多水的灵气。

尽管抗日战争的烽火四处蔓延,但陪都重庆依然商贾云集,全国各地的许多商铺、大学校园都搬到了这座城市,此时重庆还是相当的繁荣。

袁隆平一家在重庆的嘉陵江边住下后,袁兴烈因为积极抗日,受到国民党将领孙仲连的赏识,被委任为国民党第二集团军驻渝办事处的上校秘书。

随着父亲的升迁,小隆平的家也搬到了嘉陵江的南岸,当时的门牌是——周家湾狮子口龙门浩街27号。

小隆平除了上学之外,他每天的第一件事,便是为母亲去老虎茶灶花2分钱买一壶开水,他可以趁打开水的机会,守在茶馆门口,听一小段没头没尾的评书,岳飞大破金兀术、杨家将满门忠烈的故事,也就深深地印进了他的脑海。

当时侵华日军为了扑灭中国人抗日的火焰,经常派飞机对山城重庆进行轰炸。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低矮憋闷的防空洞自然挡不住小隆平,他趁着全校师生都躲在防空洞中的时候,偷偷地从防空洞中溜出来,然后自己跳进嘉陵江中去练游泳。

这天傍晚,别的同学已放学回家,可是小隆平和弟弟小隆德却没有回家,袁兴烈担心两个儿子的安全,他站在窗边一个劲儿地远眺,他竟发现不远处的嘉陵江中,有两个小孩的身影,正在一前一后地游泳。

袁兴烈取出军用望远镜一看,原来正是小隆平领着兄弟隆德在汹涌的江中戏水。袁父急忙提着拐棍出来,快步跑到江边,经过呼叫,小隆平兄弟二人这才浑身湿漉漉地从江水中上岸。

袁兴烈责问小隆平:“你自己水性好,下江偶尔一游倒也罢了,怎么还带着弟弟隆德一起游?”

袁隆平天真地说:“隆德水性不好,更需要学习锻炼嘛!”

袁兴烈生气了:“出了危险怎么办?”

小隆平一拍胸脯说:“请老爸放心,有我‘浪里白条’在此,确保隆德平安。”

爱子之情,人皆有之,袁兴烈最后还是将小隆平兄弟二人揪了回去,给了他们一顿暴打。

据不完全统计,自1939年至1941年的3年间,作为国民政府陪都的重庆市,遭受了近万次空袭,处处房倒屋塌,硝烟弥漫,失去亲人的哭喊声,充耳可闻。

烟尘那炮火飞,战争呀迫燃眉,

全中国人民,死亡流离无处归。

大中华民族,誓死抗日不降贼,

为我民族生存,千辛万苦死不回。

面对敌机的轰炸,重庆的街头巷尾,都响着学生们的抗日歌声,听到这样慷慨激昂的歌曲,怎不令人心潮澎湃?浑身上下怎不涌起武装起来,到战场上杀敌的豪情?

同学们,大家起来,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

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

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

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

同学们!同学们!

快拿出力量!

小隆平当年唱得最多的就是这首歌,直到今天,这首抗日的歌曲仍然在传唱。小隆平以幼小的年纪,过早地开始面对多灾多难、饱受欺凌的祖国,这让他小小年纪就知道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

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鹄之鷇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小隆平正是在遭受敌机的轰炸,家国面临着覆灭的危险环境中,一点点地读懂了岳飞和杨家将。小隆平暗暗立志,等自己长大,一定要为自己深爱的祖国做事,一定要为受苦受难的人民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隆平就这样一天天地长大了…… MK74imk16M7dFOS7cAommmQxN319DnvolEME1FBTT0RyvyTTr2lZ4Wzm6D9bSOr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