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慧眼识才,选贤任能

在日常工作中,选贤任能是做成大事的根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历代帝王将相无不从慧眼识才、善于用人起家。本章中既有人人皆知的历代君王,亦有不甚出名的将相。在他们的用人之道中,我们可以受到一些启发!

第一节 知人善用的李克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如何面对这些选择呢?

魏文侯问李克,魏成和翟璜谁可做宰相。李克起身一揖,答道:“臣乃局外之人,不敢回答大王的提问。”文侯说:“事到临头,先生就不要再谦让了。”李克这才说:“圣上要想知道一个人的品格和能力,平日里要观察他亲近一些什么人;富贵之后,观察他交往些什么朋友;位居高官之后,观察他给国家推荐了什么人;不得志而处境困难时,观察他是否做了不该做之事;贫寒拮据时,观察他是否接受不义之财。以此五点为标准去衡量一个人,才可得到贤才。”

魏文侯听罢,说:“先生,谢谢您,我明白了。”

李克出宫,恰遇翟璜。翟璜说:“听说主上召先生征询相国人选,最终决定以谁为相?”李克说:“魏成。”翟璜面露不悦,说:“镇守西河的吴起是我推荐的;治理邺地的西门豹是我推荐的;征伐中山的乐羊是我推荐的;攻克中山之后,连镇守您,都是我推荐的;太子无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我的所作所为,哪一点比不上魏成?”

李克说:“您当时向主上推荐我,难道是要让我在主上面前多说好话,为您日后求得高官显爵铺设道路吗?主上问我谁做相国合适,我只不过是谈了用人的道理,并没有具体推荐谁做相国。之所以知道君主定会选择魏成,是因为魏成虽年俸丰厚却善于克己,卜子夏、田子方、段于木三位贤者都愿意辅佐他。这三个人主上皆尊为老师,而您推荐的五位,主上只用作臣。与之相比岂可同日而语?”

翟璜迟疑了片刻,面露惭色,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乃鄙陋之人,言多失当,情愿终生做先生的弟子,接受先生的教诲。”

了解一个人是靠天长日久观察出来的。观察他在失意时和得志时的一言一行,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里了解他的品行。欲成大事者身边能有李克这样的贤臣,离成功就不远了,但毕竟这样的能人是不可多得的。

第二节 取长弃短的子思

下面这个小故事是关于如何权衡利弊选拔人才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子思向魏国国君举荐苟变时说:“苟变的才干可以率领战车五百辆与敌人作战。”卫侯说:“我知道他有此才能,但他以前做税收小吏时,曾顺便吃过纳税者两个鸡蛋,这种人怎么可以重用呢?”

子思说:“明君任官,和木匠选木是同样道理:取其所长,弃其所短。粗壮坚实的杞树,即使有几尺朽才,高明的木匠也不会弃而不用。现在,主公处于列国征战时期,急需选拔能士,岂能仅因多吃了两个鸡蛋,就将能攻善守的良将弃而不用呢?”

卫侯再三拜谢说:“我接受您的意见。”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大行不顾细节,大礼不辞小让的人也许一开始让你无法接受,但这些人往往也是有才能的人。对成大事者而言,千里马固然是成功的主要因素,但善于识别千里马的伯乐也是极为重要的。

第三节 惜才如宝的威王

在你心中,是人才重要,还是钱财更重要呢?

齐威王与魏惠王会猎于郊外。

惠王问:“你们齐国有何稀世珍宝?”

威王说:“没有。”

惠王说:“我的国家面积无法与贵国相比,但也还有珠宝。我们有十颗珠子,直径一寸以上,光辉夺目,可以把远近十辆车子的珠宝照亮。你们偌大一个齐国岂会无宝?”

威王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对国宝的理解与你不同。人才才是我国的国宝。大臣檀子,镇守南城,楚国不敢发兵东犯,泗水诸侯国岁岁来朝。大臣盼子,镇守西部高唐,使赵国不敢东进到黄河。大臣黔夫,镇守徐州,无敌可犯。燕国北门祭拜、赵国西门求安,请求我们批准迁齐的更有七千余家。还有大臣锺首,主持治安,防备盗匪,齐境路不拾遗。这四位贤臣,光辉可照千里,岂止照亮十辆车子呢!”

惠王听后,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千金会散尽,人才可永得。人才与珠宝相比,哪一个更宝贵?宝珠光耀炫目,但只可做炫耀的资本,而人才可助你治国齐家平天下。成大事者要记住,人才是金钱换不来的,也是无法用宝贝来衡量的。珍惜人才,莫让自己后悔。

第四节 慧眼识才的田忌

你一定听说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其实,田忌不仅是一位善于谋划的军事家,更是一位善识人才的伯乐。

孙膑和庞涓同习兵法。学成之后,庞涓做了魏将,但他深知自己的才能不如孙膑,就想将他除掉,于是假邀孙膑来魏。孙膑到魏后,庞涓便施行早已定好的计谋,大肆给孙膑罗织罪名,妄加迫害,断其双膑,并在其脸上刺字,欲迫使孙膑因残而终身隐退。

后来,齐国遣使访魏,孙膑得知,连夜秘密求见,向齐国使者讲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惨痛遭遇,齐国使者被孙膑的才华所感动,就将孙膑暗藏车中载回齐国。田忌接见孙膑,促膝夜谈,知道孙膑乃不可多得的军事将才,于是非常友好地以宾客之礼相待,并将他推荐给齐威王。

孙膑为齐威王讲述兵法,齐威王深受感触,深知孙膑是位难得的人才,遂将其尊为老师,任为将军。

其时魏国攻赵,赵国请求齐国救援。齐威王任孙膑为将,率兵援赵。孙膑自觉受过重刑,下肢残废,不适合担任将军之职,于是威王便命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坐帐指挥。

田忌欲率领齐军直接前往赵国援救。孙膑献策说:

“想解开复杂纷乱的人际关系,不能依靠拳头;制止斗殴,不能参与混战。避开战争中厮杀的正面战场,进攻敌方暂时空虚的地方,抓其要害,敌人因形势所迫,必定后退。而今赵、魏两国决一雌雄,魏国的精锐之师,都集中在国外的主战场上,国内仅存老弱残兵。将军不如率军火速进逼魏都大梁,占据交通要道,袭击其防备空虚之地,魏军必然会回兵自救。这样,我们自会一举两得,既解赵国之围,又重创魏国。”

田忌连连点头。十月,赵都邯郸为魏军攻下,但由于齐军向魏国突袭,魏军迅即回师相救,行军至桂陵与田忌军相遇,魏军大败。

“孙子膑脚,始修兵法”的故事广为流传。举世闻名的《孙膑兵法》是无数中国人的骄傲,浩浩瀚瀚八十九篇。如果没有田忌的慧眼识金,又怎会有孙膑大展抱负,挥斥方遒,指挥千军万马的机会。

第五节 重视贤人的昭王

想当伯乐吗?就要有伯乐一样的慧眼;想有伯乐一样的慧眼吗?就要重视你身边的人。

昭王是由燕国臣民拥立的,他即位时,国家正处于衰亡之际。他对人民很体恤,能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并且为人温和、谦虚,礼贤下士,英名远播。

有一天,昭王对郭槐说:“齐国很不讲义气,趁着我们国家内乱,想要攻打我们,我知道自己的国家很弱小,无办法赢得战争。但是,如果我让天下的贤人来为我出谋划策,那我一定会打败齐国,以雪耻辱。如果你发现这样的人才,一定要告诉我,我宁愿亲自照顾他。”

郭槐说:“很久以前,有位国王想要找一匹千里马,于是就派他的臣子去找,等到臣子回来时,带回来的是一匹死马,他非常生气,想要处罚那个人。但是,一个侍者说:大王请息怒,您要是让外人知道,就连死的千里马您也很爱惜,很快就会有人送来活的千里马。果然,不久之后,就有好几个人把千里马送来了。如果您要想招揽贤士的话,就先从好好对待我开始吧。那样的话,八方的贤士就会赶来,您的愿望就会实现。”昭王听了,就把郭槐安排在宫里住,并且尊他为老师。

不久,各国的贤良之人就都听说了,纷纷投奔燕国,乐毅从魏国来了,巨辛从越国来了,其他别的人才也纷纷而来,燕国因之越来越强大了。

有人说,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事实上,很多人才都是由人挖掘出来的。也许他就藏在你的身边,也许就在你的面前。要学会重视贤良的人,也要学会重视常人,学会发现藏在你身边的深藏不露的人。一个人想成就大事,靠一个人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要学会发现真正对你有用的人。

第六节 任人惟贤的昭侯

作为一个领导者,任用官员时,采用什么样的标准呢?是看谁的靠山硬,还是看谁更有能力?

申不害原来是韩国的邻国小官,精通黄帝和老子的学问以及其他名家的学术,因为学识,被韩昭侯赏识,作了宰相。对内,他帮助昭侯管理国家;对外,周旋各国。在其担任宰相的十五年间,政治清明,民富国强。

有一次,申不害向昭侯要一个官职给他的堂兄,昭侯没有答应,申不害露出了不满的表情。

昭侯说:“我以前向您学习,是希望能更好地治理国家。可是现在,我要是答应您的要求就会破坏您一向主张的治国之道,要想继续推行您的治国方略就必须拒绝您刚才的请求,我该怎么办呢?您曾经一再提醒我要根据功劳的大小来任命不同级别的官员,现在您有所求,我该听哪一个呢?再请问您的堂兄有什么功劳呢?我该任命他为什么官员呢?”

申不害听后,就躲在家里不敢出来,并且上书向昭侯请罪说:“君王真是明事理的人啊!”

昭侯有条旧裤子早就不穿了,但是他叫身边的人把它收好。

身边的人说:“大王您也太小气了,这东西还不赐给我们,还要收起来。”

昭侯说:“有人说,英明的君主,要注意自己的一颦一笑,这些都有特别的含义,我要把它好好收起来,等到出现有功的人再赏赐给他。”

领导者在任用人的事情上总是很伤脑筋,几千年前的昭侯就已经给出了绝妙的答案——任人惟贤。但是,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有几人呢?

第七节 怜才惜能的秦始皇

秦始皇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后人有人说他暴戾。但是,他所达成的令人羡慕的事业,只靠暴戾是不可能的,这和他的爱惜人才密不可分。

吕不韦的相国一职被秦王撤掉后,回到了封地洛阳。这时,一些王族对秦始皇说:“那些宾客从外国来,必定是替他们的国君办事,来使我们秦国内乱,应该把他们驱逐出去。”

秦始皇听了他们的话,开始驱逐宾客。

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在临走之前,向秦始皇上书说:“秦穆公在位时到处寻求人才,从西戎族找到了由余,在宛地找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召来丕豹和公孙支。结果秦国强大了,吞并了二十个国家,称霸西戎。秦孝公在位时,任用商鞅,采取变法,诸侯全都归附于秦。秦惠王在位时任用张仪,结果打破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之归附于秦。秦昭王在位时,任用范睢,加强王权,堵塞私家势力。这四位有名的国君,他们都是因为采用了客卿的意见才使秦国强大起来。这样说来,客卿对秦国百益而无一害。秦国不出产美女、音乐、珍珠和宝玉,可是您却在享用。对人才呢?您不问是否贤能,只问是不是秦国人,是否您觉得美女、音乐、珍珠和宝玉比人才更重要?我听说泰山不却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三皇五帝就是凭此而无敌于天下。现在您却要把百姓抛弃,去援助敌国;把宾客赶走,叫他们去帮助其他诸侯国,这不是‘把武器借给敌寇,把粮食送给强盗’吗?”

秦王看罢,马上召见李斯,恢复他的官职,同时也撤销了驱逐客卿的命令。

自古以来,有作为的君主总是把人才看成是最重要的财富。只有那些昏庸的君主,才会把进忠言的人赶走。那些能够名垂青史的君王,一定是那些礼贤下士的贤君,绝不会是那些只爱听顺耳谗言的昏君。同理可证,那些流芳千古的,也绝对不会是那些不懂得珍惜人才的庸人。

第八节 惟贤是举的萧何

对于人才,你该如何珍惜?遇到失败,你又如何应对?

韩信几次找到萧何,议论国事,萧何发现他确实是一位难得的将才。韩信也深知自己已得萧何的赏识,并猜想萧何可能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过自己,但始终未得重用,于是他乘夜逃走。

萧何得知韩信逃走,来不及报告汉王,便亲自快马加鞭地追赶。但是有人不知详情,即报告汉王说萧何骑马逃跑。

汉王大怒,顿感如失左右手。过了两天,萧何前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气又高兴,责骂萧何为何逃跑,萧何说:“不是我逃跑,我是去追赶逃跑的人。”

汉王问:“追赶何人?”

萧何答:“追赶韩信。”

汉王又骂道:“逃跑的将军有数十人,你却偏偏去追韩信,这明明是在骗人!”

萧何说:“其他将军极容易求得,而像韩信这样杰出的人才,却是独一无二的。大王如果只是想在汉中长期做王,那自然用不着韩信这种奇才;但是如果您决心夺取天下,我想,除了韩信以外,就再也找不到能与您共商大事的人了,现在就请您做出最后决断。”

汉王叹道:“我怎会不想向东发展,谁愿长期居守这里。”

萧何又说:“如果大王决心向东方发展,就要重用韩信。您能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否则,他最终还是会离开的。”

汉王说:“那我就看在你的面子上,任他为将军。”

萧何说:“仅让他做将军,是留不住他的。”

汉王说:“那任他为大将军如何?”

萧何说:“这就留得住他了!”

于是,汉王欲传唤韩信予以任命。

萧何阻劝道:“大王向来傲慢待人,不讲礼节,现在任命一员大将军,也如呼唤小孩一般,这就是韩信要离开您的原因。如果大王是真心任用他,就要选一个吉日,亲自斋戒,建一个拜将台,举行完备隆重的拜将大典才行。”汉王应允了。

将领们得知汉王将任命大将军,皆大为欢喜,人人都以为自己将做大将军。谁知等到任命大将军时,此大将军竟是韩信,全军均感惊讶。

任命大典结束后,汉王就座,问韩信:“丞相多次说起将军是一位杰出人才,那么今天您以什么谋略来教诲我呢?”

韩信先向汉王表示敬意,然后问汉王:“要是大王想东去争夺天下,主要对手是否为项羽?”

汉王说:“是的。”

韩信说:“大王自己估计一下,您与项王在勇敢、强悍、声势、谦逊和兵力精壮方面,谁强?”

汉王沉默良久说:“我不如项王。”

韩信向汉王拜了两拜说:“其实我也这样认为。然而,我曾经侍奉过项王,请允许我谈谈对他的看法:项王发怒时,在他身边的人都会被震慑得不敢动弹,但是他不能重用人才,只依靠个人勇敢;他待人有礼,关心部下,仁慈温和,貌恭谦虚,有人生了病,他会同情得流下眼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但对立功将士的封赏却很吝啬;现在他虽然称霸天下,诸王侯都臣服于他,但他不待在关中,却在彭城建都;他违背约定,分封王侯,且又分封不公;他的军队每经过一地,无不摧残毁灭,丧失民心;所以他现在的强大,很容易就会转化为脆弱。大王若是采取与他完全相反的政策,任用天下英武勇敢之人,那么有什么敌人不能被您消灭,有什么人不心悦诚服地拥戴您!凭着您为正义而采取的军事行动,率领着欲东归故乡、且归心似箭的将士出征,什么样敌人不能打垮!项王分封之王,皆为过去秦朝降将。他们带领秦地子弟征战多年,士兵战死和逃跑者不计其数,他们又欺骗他们的士兵投降项羽,项羽采取狡诈的办法,将已投降的二十万秦军全部活埋,只有将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得以幸免。秦地的父老民众,对此三人已恨之入骨。如今项羽凭藉自己的威势,封他们三人为王,秦地百姓怎么会服从?大王进入武关,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无犯,又废除秦朝暴政酷法,秦地百姓无不希望大王入秦做王。秦地民众都知道,按约定,大王先入关中本应为王,可现在大王失去王位,被迫进入汉中,秦地百姓都深感遗憾。如今大王如果要兴兵向东进攻,三位秦王的封地只需您一声令下,就可平定。”

汉王听了韩信一番谈话,心胸大为开阔,非常高兴,连连点头,深感与韩信相见恨晚。

建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第九节 选贤任能的汉武帝

武帝刘彻因虚心纳士、励精图治终于成就帝业,统一西汉。

汉武帝下令全国各地推荐贤良、方正、直言进谏方面的人才。

董仲舒直言不讳对武帝说:所谓治国,就是使国和顺,仁、义、礼、乐都是为政的工具。圣君子孙仍能长久维持帝业皆是仁、义、礼、乐教化的缘故。国家政治混乱、国势危困主要是用人不当、方针不对而造成的。厉王不遵治国之道,宣王时,改革弊政,奋发进取,实行善政,再现文武之治,使周治国之道重放光彩。

武帝赞赏董仲舒的治国之道,任命他为江都国相。

他临终时仍不忘选贤任能,任用贤士来辅佐自己的子业。

武帝临终前,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禅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三人都在武帝卧室的床前接受遗诏,辅佐少主。

霍光出入皇宫二十余年,小心谨慎,从未有过过失。他为人深沉、温和、谨慎、周密,入宫下殿,止步都有固定地点,不差尺寸,可见其为人的严谨。

金日禅在武帝左右,忠诚谨慎,几十年如一日。他的长子是武帝宠儿,轻佻无礼,在宫中与宫女们嬉戏,金日禅大怒,将其杀死。武帝虽然悲痛,但也对金日禅敬佩不已。

上官桀因英勇而受武帝信任,任命为未央宫马厩令。一次武帝患病,上官桀因听说陛下身体欠安,日夜惶恐不快,而无心养马。

这三人忠诚廉正,是武帝平时最喜欢、最信任的,所以在临终前授以后事。

大凡成就事业的人,都有智囊团辅佐。以上两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知人善用、广纳贤才。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只有智人相辅才能有识贤者的成就。否则,不论你多么能干、多么精明,到头来仍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找到智人,方能成就你的大业。

第十节 重用降将的刘备

横量人才的标准是什么?敌之降将难道不可用吗?刘备就是一个大胆起用降将的明君。

汉献帝时,刘备拥兵荆州,刘璋拥兵益州,双方都企图兼并对方。

刘备谋划攻打成都兼并刘璋,派马超驻扎成都城北,数十天围而不攻,最后派简雍进城劝降刘璋。

刘璋打开城门,与简雍同坐一车出城投降,益州群臣无不流泪涕泣。

刘备招降益州后,优抚降将降臣,让刘璋迁居公安,并归还其全部财物,还授予振威将军印。任原益州太守董和为掌军中郎将,同时掌管左将军府各事。

董和、黄权和李严等人,是刘璋所任命官员;吴懿、费观等人,是刘璋姻亲;彭浆为刘璋所摒弃不用之官,如今刘备都委以显赫官职,尽其才能。

刘备虽然轻视许靖,但仍任他为官。

当初刘备自新野逃奔江南时,想取道交州回京师,在临蒸邀请刘巴,却被拒绝,刘备深为痛恨。到刘备包围成都、刘璋拟投降刘备时,刘巴又劝阻刘璋说:“刘备乃人中之雄,进入益州后,必将成为祸害。”

但是刘备胸怀宽大,仍委刘巴以显赫之职。

从此,有志之士受到鼓励,无不兢兢业业,与益州人民和睦相处。

心怀广大,不弃前嫌,惟才是举,深得用才之术,才能得才之心,才能尽才所能,才能成就事业,这是成功者的用才之道。由此可见,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不重学历重能力,明智大胆之举令人敬佩,做大事要的正是这种敢于革新的勇气。

第十一节 知贤任贤的苻坚

俗话说,管一家百事易,管百家一事难。王猛是一个融会百家之长,取百才为己用的人。

苻坚杀了苻生即前秦帝位后,到处搜罗人才。他听说王猛很有才能,就派人将他请来,任他为中书侍郎。

随后,苻坚又任命王猛为侍中、中书令,兼任京兆尹。王猛刚任职,特进、光禄大夫、太后弟弟强德酗酒作恶、横行霸道、强抢人女,王猛将其逮捕,上奏苻坚,未待批示,即将强德斩首。

王猛与邓羌志同道合,他们痛恨坏人,严厉处罚,不论何人,一律依法办理,数十天内,权贵和皇亲贵戚被杀者二十余人,朝廷上下震惊,坏人不敢再为非作歹,百姓路不拾遗。

苻坚又接连任命王猛为辅国将军、司隶校尉,居宫中宿卫、仆射、詹事、侍中、中书令。后又任为丞相、太子太傅、特进、常侍、持节、将军等职,过去所任其他兼职仍保留不变。

王猛上书推辞诸多新任职务,苻坚不准。

王猛文武双全,不但善于处理政务,也善于作战。攻击前燕壶关时,攻下壶关,抓获上党太守、安南王慕容越等。沿途郡县,纷纷望风投降,燕人震惊。接着因杨安攻打晋阳久攻不下,王猛留下屯骑校尉苟长守卫壶关,自己又率兵帮助杨安攻打晋阳,一举攻下,活捉前燕并州刺史、东海王慕容庄。王猛后来又与邓羌率兵攻打潞川,俘杀前燕士兵近20万。

王猛对上恭敬地拥戴苻坚,对下指挥文武百官,行政、军政、朝廷内外诸事均由王猛调遣。

王猛52岁病重,卧床不起,他上书说:“如今天下九州百郡,陛下已取得十分之七,平定前燕和蜀地如同弯腰拾草一样容易。但是创业的人不一定能守业,善始者不一定能善终。所以古代先王知道功业得之不易,终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愿陛下追随古代圣人,恩泽天下人民。”

王猛死后,苻坚犹如失去手臂,王猛入殓前,苻坚三次前往痛哭,对太子苻宏说:“上天难道不让我统一天下,为何如此早早将我的王猛夺去!”

有句古语寓意深刻,即“君忙臣闲,天下大乱;君闲臣忙,天下大治。”古今凡成大事者,做事只做六成,留下四成让部下去发挥。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在任人用事时,应当“原则授意,鼓励发挥”;只问结果,莫究过程。“这也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真义。在这种氛围中,才干出众者将得以充分施展,初出茅庐者,将得以迅速成长。”

第十二节 气度恢宏的孝文帝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善于处理民族问题的一位统治者,这与他气度恢宏、礼贤下士是分不开的。

北魏孝文帝英明敏锐,常受冯太后忌惮。冯太后担心其对自己不利,图谋将他废掉,便于严寒之时将他关在屋中,三日不给饮食,并准备立拓跋澄为帝。孝文帝却对冯太后始终无怨。

有宦官曾在冯太后面前谗毁孝文帝,冯太后抽打孝文帝数十鞭以示处罚。孝文帝默然受罚,不予申辩。

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五天不进饭汤,十分悲哀,亦不追究曾在太后面前谗毁自己的宦官。

孝文帝因北魏京都平城寒冷,往往六月天还在下雪,又常有风沙,便想迁都洛阳,因担心群臣不同意,于是声言要大举讨伐南齐,想以此胁迫大家成行。

他让太常卿王湛卜筮,结果得云:“商汤王、周武王革命,顺应天时又顺乎人心。”孝文帝说:“这是大吉之兆。”

群臣都不敢表示意见。

尚书拓跋澄说:“陛下继承前代功业,统治中原,如今出兵征伐尚未臣服的南齐,而得商汤王、周武王革命的卦象,这不全是大吉!”

回到宫内,孝文帝召拓跋澄入宫晋见。孝文帝对拓跋澄说:“如今之事,实不容易,国家自北方兴起壮大,迁都平城,这里虽是用武之地,却不可作为长久治理国家的中心。如今要移风易俗,实在很难,故朕想以伐齐为名迁都中原,你以为如何?”

拓跋澄说:“陛下想迁都中原,统一海内,此可与周成王、康王、汉光武帝、明帝振兴周朝和汉朝的功业相比。”

孝文帝说:“然而魏国人民安于原有的生活习惯,眷恋旧有的生活方式,迁都之举必然会引起骚动,怎么办?”

拓跋澄说:“非常之事,非一般人所能考虑,大事由陛下自己决断,众人有何话说?万一有人反对,严厉惩戒几个也可以!”

孝文帝说:“任城王,您真是我的张良!”

总的来说,中华历史上众多皇帝,成为名君,且有如此气度的屈指可数。对于普通人来说,气度是应有的美德,而对于要成就一番大事的人来说,气度是成功的基本条件。

第十三节 作恶多端的武三思

这是一个小人当道,作恶多端终究败亡的故事。

武三思与中宗韦后私通,独揽朝政,大诛异己。

王同皎痛恨武三思和韦后所作所为,每次和自己亲近的人谈到这些,都咬牙切齿。宋之逊在门帘下听到王同皎谈论痛恨武三思之事,为了讨好武三思并解脱自身危难,背恩忘义,派儿子宋昙和外甥校书郎李悛密告武三思。

张仲之陈述武三思的罪恶。但审案人杨再思等对张仲之的陈述充耳不闻,李崤与姚绍之更是不问青红皂白,下令将张仲之反绑下狱。不久,王同皎、张仲之、祖延庆和周憬等人全部被杀,家产被没收。

处士韦月将不惜身家性命,上书控告武三思与后宫私通,有意谋反。昏庸的中宗读完奏章后大怒,命杀韦月将。

黄门侍郎宋王景奏请详细审查此案,中宗更加愤怒,对宋王景说:“我已令斩,为何不执行?”

宋王景正气凛然,说:

“如果圣上真要斩韦月将,那就请先杀了我。”

武三思因此憎恨宋王景,将其贬为检校贝州刺史。不久又相继杀害了敬晖等人,之后,独揽大权,权倾朝廷内外,他常说:“对我好的就是好人,对我不好的就是恶人。”

安乐公主依仗中宗宠爱,骄纵放肆,买卖官爵,权倾朝野。

韦皇后因为太子李重俊不是自己所生,对其十分厌恶,武三思则更嫉恨太子。安乐公主与驸马左卫将军武崇训亦经常欺侮太子,甚至直呼太子为奴。武崇训多次叫安乐公主请求皇帝废除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以便日后继承皇位。

太子对武三思作恶多端、滥杀无辜,已忍无可忍,极为愤恨,与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晔、沙咤忠义等人,假借皇帝命令调来御林军骑兵三百余人,杀入武家,杀死武三思、武崇训及其亲党十余人。

太子李重俊和左羽林大将军,因兵力不足,部署不周,匆忙行事,对中宗没有防备,结果被援兵所杀,但他铲除了奸贼,赢得了正义,亦堪流芳万世。

这是本书中我们为您讲述的为数不多的反面例子之一。俗语有讲: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是不想“事必躬亲,累死自己”,显然需要得力的助手,需要贤士辅佐。人能容则长立,善纳贤士、励精图治则国富民强。凡成大事者,必须突破小圈子,广揽天下英才。如果仅局限于小圈子,则天下贤能不愿投奔。结果,天下贤能必为他人所用,为对手所用,这无异于自掘鸿沟,自绝于世。惟亲是举,轻信小人谗言则会导致破家败国的悲惨下场。希望它能给您带来某些警醒。

第十四节 善用兵将的后周世宗

你也许知道后周世宗的改革,但你也许还不太清楚他还是一个善于用兵、善于发现人才的统治者。

北汉世祖刘崇策划向后周发动大规模入侵,请求契丹出兵援助。后周世宗柴荣亲自带兵抵抗。

后周军队前锋与北汉军队在高平相遇,相互猛烈攻击,北汉军队退却,世宗催促各路兵马紧追不舍。

北汉世祖指挥中军在巴公镇郊外摆开阵势,北汉张元徽的军队驻扎其东,契丹杨衮军队驻扎其西,队伍十分严肃、整齐。

其时,后周河阳节度使刘词所率后军尚未开到,大家心里害怕,然而世宗则斗志昂扬,披甲骑马,身先士卒,于阵前指挥战斗。

北汉世祖看到后周军队不多,顿生轻敌之意,后悔不该请契丹出兵援助。

世祖指挥东军前进,张元徽率领一千骑兵攻击后周大军。刚一交战,后周樊爱能、何徽即带兵先逃,右军溃散,步兵千余人脱下盔甲高呼万岁,向北汉投降。

后周世宗见军情危急,亲自带领亲兵冒着敌人矢石督战,以稳定军心。

后周宿卫军将领赵匡胤对大家说:“皇上敢于如此冒险,我们怎能不拼死作战!”又对张永德说:“北汉军队骄横,只需勇敢作战就可打败他们,您的部下有许多可用左手射箭之兵,请带兵从地势高处冲出去成为左翼,我带兵为右翼,共同夹击敌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赵匡胤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士兵因此亦勇猛拼死作战,个个以一当百,将北汉军队打得惨败。

后周内殿直马仁踽对大家说:“如果皇上受到敌人攻击,还要我们这些人干什么!”于是高喊着拉弓搭箭,跃马向前,一连射死数十人,大家的士气更加高昂。

后周殿前右番行首马全义对世宗说:“北汉军队即将被我们击溃,请陛下拉紧马缰不动,看我们如何去打败他们。”说完,即带着数百骑兵冲进敌阵。

契丹将领杨衮也害怕后周军队勇猛强大,不敢救援,加之怀恨北汉世祖所说后悔请求契丹出兵之言,即带兵撤走。

战初投降北汉的后周部将樊爱能、何徽带领数千骑兵南逃,士兵拉弓持刀,抢劫军用物资。世宗派遣亲近大臣和将领追上劝阻,他们不但不听,反将使者杀死。

后周世宗想处死樊爱能等降将以肃军纪,但犹豫不决,与张永德商量。张永德回答说:“樊爱能等人素无功劳,与其地位很不相称,在这次战斗中一见敌人就逃,即使处死他们也不足以抵偿其罪过。何况陛下欲平定天下,如不制定和执行军法,即使拥有勇猛将士和百万大军,亦不能使其为您效力。”

世宗将枕头往地上一扔,大声说:“好!”马上下令逮捕樊爱能、何徽以及所率军使以上的将士70余人,全部斩首。从此以后,骄傲的将领和懒散的士兵才知道害怕,知道朝廷已不再实行姑息政策了。

后周世宗又下令大力整顿军队,招募天下壮士。通过整顿训练,后周士兵精悍强壮,五代没有一个朝廷的军队能与之相比,出兵攻打四方,无往不胜。

后周世宗在处理军机事物时,善于听取多方意见才制定出英明之策,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正确的战策是胜利之本,采纳百家之言才能制定出好的战术,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人最终是大赢家。领导者最重要的能力,即包含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能力。如卡内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知识,而85%要靠他的为人处世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7QUqjdu+Aj2y7WW0dre1TLioTMn9XVJCkJNbINO6zLsJCdRfN2p+sXIud9404Ds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