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才华横溢

1.归期漫漫经风尘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在一个夜晚,月明星稀。五娘给小文姬讲了一个故事之后,就哄她睡觉了。五娘在文姬的额头上轻轻吻了一下,之后关了门,来到庭院中去找丈夫。她看到丈夫伫立在院子中央,皎洁的月光倾泻而下,洒落在丈夫的后背上。她说了一声:“夫君,小心天凉,露水太重。”

蔡邕回头看到是妻子,便宽慰她说,“夜深了,回去吧。”

五娘知道丈夫心所想,他正是因为苦闷,所以这么晚了还在庭院中呆立啊。便回屋拿了一件外套之后,又走了出来,一边将衣服披在丈夫身上,一边说道:“夫君,我知道你还是在为朝廷的事情苦闷。可是,你想想,我们家为什么会有这个下场?还不是因为皇帝无能,宦官专权啊!”

蔡邕也回答说:“这些我都知道,我不就是因为受他们陷害,才连累你和文姬到今天这个地步么。我实在是于心有愧,且恨生不逢时啊!”之后是一阵叹息。

在安静的夏夜里,这样沉重的话语和叹息是那么清楚地回荡在院子里,没想到的是小文姬都被父亲的叹气惊醒了。她悄悄地靠向窗户前,看到父亲母亲站在院子里说着话。但是因为距离太远,她并不能听得真切,只是感觉到父母都是特别的愤懑和悲伤,甚至母亲还在流着眼泪。她再也不能继续回床安心睡觉了,于是便立刻起来穿上衣服跑向院子里。之后,当她拽着父亲和母亲的衣角,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蔡邕和五娘都觉得,没有必要再继续瞒着文姬了。也许现在告诉孩子并不是什么坏事,于是就把蔡家在洛阳所遭受的一切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小文姬。文姬听过之后,也是一阵沉默,这是她从父母口中第一次正式地听到洛阳这座城市,也知道了这美丽的大草原并不是他们的故乡,父母是被陷害而被流放到这里的。原来让自己愉快生长的大草原竟然是父母亲心中的伤痛。世事不公,竟然让父母遭受如此大的委屈。

小文姬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什么原因,问及自己也不清楚,也许是因为父母受到了委屈而让自己也觉得的心里很难受,也许是因为这美丽的大草原并不是自己的真正的故乡而感到伤心。她更是无法接受眼前这熟悉的场景,竟然是父母受苦的结果。

蔡邕夫妇看到自己的小宝贝女儿流下了泪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状况,竟然也有一些吃惊,倒是小文姬开始安慰其父母来,小文姬说:“父亲母亲,孩儿没事,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再回去的,我们不会永远待在这里。”

蔡邕父母听到这里,不禁与懂事的小文姬相拥在一起,泪水也不禁流了出来。那泪水中有愧疚,因为没有给小文姬一个好的童年;那泪水中也有欣喜,因为小文姬这个年龄,竟然有这样的心智,让他们感到无尽的安慰。

生活就是如此,相互扶持,相互理解,才能让生活持续下去。无论多么大的困苦,多大的磨难,只要心在一起,共同面对,相互关心,又有什么是不可度过去的难关?此时的蔡邕一家老小,他们在爱中感觉到了快乐和幸福。虽然暂时回归洛阳似乎是一个遥远的,不太可能的愿望,但是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一家人的仅仅相拥的温暖与关爱。在草原之上,有这一幅动人的场景,怎能不让人落泪,怎能不让苍天为之动容。

就在蔡邕一家在草原上相依为命的时候,朔北的秋天也即将要来临了,小文姬不能总出去玩耍了。朔北的秋,虽然还是万顷翠绿,但是已经是寒风习习,但是,朔北的秋,也是收获的季节,而转机,也在悄悄地接近这一家!

在这茫茫草原流放的时间已经是九个月有余,期间,蔡邕曾写奏折表与皇上,希望得到皇帝赦免,请求待罪回京都继续撰写汉史。在蔡邕心中,官职已经不重要,他放不下的只是那尚未完成的编撰汉使的工作。只是这奏折一去便不复返,好久也没有什么消息,蔡邕也就渐渐地忘记了这件事。!

然而命运总是还会眷顾好人的,这奏折几经周折,最终还是到达了灵帝的手中,灵帝一看是蔡邕的奏折,便想起了当年的那个案子。其实,灵帝虽然昏庸,但还没有达到完全闭目塞听,忠奸不分的程度。那时候,宦官一心夺权,而像蔡邕这样的耿直贤臣自然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所以,当蔡邕被他们抓到把柄而禀告皇帝的时候,灵帝虽然心里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很清楚,可是当时皇权太弱,灵帝为了保全自己,也只能苦了这位忠良之臣。如今,看到这封言辞恳切的奏折,灵帝心里涌起一股怜悯和悔意,于是便钦定这一年为特赦之年,而且又宣称念蔡邕的博学多才,便答应了蔡邕的请求,特许他们一家回归洛阳。

这个消息是多么的令人振奋啊。就好像是大漠之中的一股清泉,令人振奋,令人扫去一切烦躁和悲伤,令人顿时感到欣喜不已。

那是在一个晴朗的早晨,阳光洒下万丈光芒,照耀在这广阔的大草原上,除尘的草原,每一片叶子上都有点点露水,阳光透过水滴,折射出七色光,这满草原的水珠一起折射出美妙的色彩,整个大草原,就全弥漫在了那七色光的雾韵之中。

就在这时,一阵清脆的马蹄声由远而近,急促而有力量。蔡家隐隐约约都感到了这不同寻常的马蹄嗒嗒作响。似乎在暗示着什么,原来这是安阳县来的信使,来传达圣旨的。只听信使大喊:“蔡学士,皇帝特赦啦,准你回洛阳!”这一声,犹如春雷乍响,在这个原以为还是平常的早晨的大草原之上,就在蔡邕准备继续着流放放牧的时候,就在这个消息传进蔡邕双耳的时候,蔡邕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所听到的一切。他手中的牧鞭不知不觉的脱落下来,他被这个消息震惊住了。在这茫茫的草原上生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此时此刻的消息是告诉他可以携着自己的爱妻以及孩子返回自己的家乡了么?

这不难让人想到苏武牧羊的故事,当年苏武出使匈奴时还正当有为壮年,可受馋人陷害,被困那天寒地冻的蛮荒之地竟然多年,终日与牧羊白雪相伴。但是仍然气节不改,直至被迎回城。那些不能与人言说的日子里的寂寞和折磨,那些深藏在男人胸中的凌云抱负,都在山穷水尽之后的柳暗花明中化作了喜悦的泪水。

泪水瞬间从蔡邕的双眼流出,这是喜极而泣,这是谢主隆恩的泪水,此时的赵五娘也抑制不住,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在流放了九个月之后,终于可以重返自己真正的故乡——洛阳。正如小文姬劝解父母的话,“我们不会一直待在这的!”

一家三口抱在一起,紧紧相拥,蔡邕对小文姬说:“孩子,爹可以带你回家了,回真正的故乡——京都洛阳”。

小文姬听过之后,也是一阵高兴,因为他终于可以看一看那所谓的家乡的真面目了,每每听说父母提起洛阳,自己总是在空空的幻想,通过父母的只言片语,去构想洛阳的样子,而如今,她终于可以去看,去触碰那真正的洛阳了。可随后,她又有一丝的悲伤,虽然对于父母而言,这茫茫草原是他们流放的辛酸之地,可是,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童来说,这大草原,就是他的童年,就是日夜陪伴她快乐成长的幸福地方。也许,在蔡文姬的心中,这片美丽的大草原,早已经是她的故乡,那些美丽的而又不失朴素的野花,淡淡的幽香,那蜿蜒前行的潺潺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潜戏,那在空中飞舞的各色彩蝶……她想到这些,曾陪伴她走过无忧无虑的童年的美好,即将都要变成回忆,心中也是如此地难过,泪水也不禁留了下来。“再见了,这带给自己无限童年欢乐的大草原。”小文姬默默地念叨着。

但是能跟随父母回到洛阳,也是很好的。大草原,等自己以后长大了再回来看她,也是可以的!想到这,小文姬心里又好受了一些!这喜讯鼓舞了蔡氏一家。正如后来唐代诗圣杜甫的诗句所描述的那样,“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一家人当即启程,收拾好物件就开始向洛阳的方向前行。

蔡邕的心中充满了欢欣。他感念皇帝的圣恩,没有把自己忘记。

而蔡邕也是一个贤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他下定决心,这次回去一定要好好完成汉史,一了心愿,二报皇恩。这样想着,又更加催促着马儿快快前行,沿途众人说说笑笑,这一路走来,便到了五原郡城。

这五原郡城并不是十分的宽广,但只是一进入城内,就有会产生一种人烟稠密,熙熙攘攘的感觉,处在边界的五原郡城已经成为了四方异族与汉人交易的场所,应接不暇的各异尚品陈列于此,给人一种身处洛阳闹市的感觉。看着这欣欣向荣的景象,蔡邕心中也暗暗高兴,带着小文姬左看右看,她睁着调皮好奇的大眼睛,兴奋又胆怯地看着这与塞外草原天差地别的另一个世界,每一个集市上的摊位都摆满了各种有趣的小玩意。

蔡父凭借着渊博的知识,给小文姬介绍着眼前的事物。而小文姬就像是到了奇异国度一样,她觉得眼前的一切都格外新奇,也是一会问东一会问西。父女两人好不欢乐。

只是这幸福来得快,走得又太匆忙,让大家都没想到的横祸,正悄悄走近蔡氏一家。

原来这五原郡城的郡守是当年参与陷害蔡邕的大宦官王甫的弟弟,王智。五原郡虽热闹非凡,但毕竟是一个小城,所以哪怕有一点小事,也会如疾风一般快速传遍全城。就在蔡邕一家刚找好歇脚的客店之后不久,就有一官差前来,这突如其来的官差吓坏了这一家人,他们刚刚离开那个流放的地方,也深知圣意难测。所以这个时候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使蔡邕草木皆兵。正思忖着缘由,那位来者说了话,“蔡大人,一路劳顿,现在可好啊?”

蔡邕答:“还好,还好,劳这位官人担心了。请问您是为谁为何而来探望罪臣之身啊?”

官差说明来意,“蔡大人,您乃博学鸿儒,誉满天下。这次受召回京,途径我们五原郡。所以我们郡守大人为了表达区区敬意,特地摆下了一桌酒席,为您和全家接风洗尘。”

“这可使不得,我仍然是一个罪臣。虽蒙圣恩,但这九个月来的日夜反思,让我很是清楚自己的身份啊。”蔡邕推脱着。

“大人您无需这般客气,还恳请您赏脸光临。也好不会拂了我们大人的脸面,于小人来说也算没有白跑一趟,更好交差啊。还望您成全。”

“嗯,那好吧。请转告你家大人,我蔡某会准时到达的。”

送走了官差,蔡邕陷入了左右为难的痛苦中。若去,道不同而不相为谋,何况是陷害过自己的敌人;若不去,身在异乡,自己所处的地界是人家的地盘,得罪了还不好。蔡邕在庭院中踱步了近乎一晚,思来想去还是最终无法推脱,便在次日清晨安顿好赵五娘和小文姬之后,只身前往。

结果可想而知,五原郡郡守虽然名为给蔡邕接风大摆宴请,实际上却是借此机会邀请周围富豪商给自己进礼。以蔡邕为名,却在酒宴上把蔡邕丢在一边不管,只身一人坐在庭院中间,看着大门口的车水马龙,门庭若市,人来人往中几乎每个前来的宾客都手捧贺礼,对郡守曲意逢迎的拍马。但是对酒宴的主角蔡邕却连一句礼节上的问候都没有。而那个虚伪的郡守也只是顾着接受彩礼。

这分明就是在行贿受贿啊!蔡邕心中已经不悦,到后来喝得酩酊大醉的郡守才来到蔡邕旁,说了几句应承的话。更让人愤怒的是,他还想使蔡邕给演奏乐器,跳舞取兴。便用了那天生的无赖泼皮的口吻在酒桌上说道:“蔡邕大人,博学多才,精通音律,不知可否在今晚这个畅饮尽兴的场合下,为我们大家调琴演奏一曲呢?”此话刚落,一桌之上的富申巨贾们也都跟着开始起哄,要求蔡邕为他们鼓琴起舞助兴。

真是落难之中难事多,接风洗尘之事为假也罢,贪污受贿之事为真也好。毕竟眼下最重要的是保全自己的人身安全,以免妻女担惊受怕,以好顺利返回洛阳城。可没想到这个郡守居然这么无礼霸道,蔡邕实在难掩心中怒火。文人自古重清誉,哪里会想到今朝要遭受如此侮辱。蔡邕当即便引经据典,指出了身为一郡之首,怎能如此轻负朝廷希望,独霸一方不思进取。起身说道,“我一向认为,作为一郡之守,不能热衷于饮酒欢宴。古人云,马惊,则君子不能安坐于车上。民反,则君子不能安于高位。马惊车,莫如使其安静。百姓反,莫如多施恩惠。这样,则百姓平安,君子亦能安其位。时下田地多有荒芜,路有饿死民骨,鲜卑又向我幽,并二州使来,这内外忧患之时,为官理政者应多虑如何治理一方水土,凭政安民,其余莫之不当!”

如此言辞犀利恳切的话语,从蔡邕这位这么有分量的人口中说出。这郡守哪能受得了,他恼羞成怒,但碍于面子又不好发作,暗地里恨得咬牙切齿。

这场闹剧般的宴会俨然已经进行不下去,蔡邕见此,便声称自己身体不适,也拂袖而走,留下众人在后纷纷议论。

蔡邕挂着一脸黯然沉重回到客栈。进入房间,细心的赵五娘看到夫君的表情神态,心里开始担心宴会的状况。便问夫君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蔡邕一愣,回话说:“没啊,没什么事情的。勿担心。”

但夫妻相知相伴这么多年,又有什么心事能瞒得过彼此的双眼,五娘替夫君脱下外衣,便说道:“夫君,有什么事,你尽可以放心地说出来。我们是一家人,所以要共同面对啊。”

温柔的话语,理解的眼神,让蔡邕心中涌过一阵阵暖流,便把今晚所经历的事情据实地跟妻子说了出来。这种种情况也是无奈之举,看来只是这郡城已经不能久留了,于是蔡邕当机立断,决定一家人当夜便驱车出城,朝着洛阳官道走去。

马踏飞尘,一夜奔行,行至天明,早已人困马乏,于是蔡邕便决定在一树林内休息片刻。东方的云彩还像白丝一样稀薄,蓝色天幕也罩合四野。然而就在这时,忽闻马蹄之音,见一人由远及近,飞奔来到蔡家人面前。这可吓坏了蔡邕,待恢复了镇定,细细问来。才知道原来是之前邀请自己赴宴的官吏曲兴雅,他得知蔡邕连夜出城为了逃离五原郡郡守之后,感于蔡邕一表人才,德高品胜,特驱马百里,来告诉蔡邕情况。

原来,蔡邕的话,已经惹恼了郡守,当夜郡守便以书信告知洛阳党羽,不要放过蔡邕这个不识好歹的酸臭文人,一定要斩草除根不留后患,让他此生都不得回归故土,一睹洛阳。也就是企图再次陷害蔡邕,以报昨夜之辱。

都说宁可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如今蔡邕是亲身体会到了。五原郡郡守王智本来就无才无学,能博得今日一郡之守的官位,也不过是因为身处乱世,且有哥哥王甫在前为其撑腰挡雨,国家混乱,大权旁落,才使得这等草包之人也竟然有机会为百姓的父母官,真是国之悲哀,民之不幸。

命运如此戏弄蔡氏一家,刚刚燃起的希望,转眼间又破灭了。如今如果继续坚持回洛阳,那就无异于自寻死路。

闻此情况,这一家人无不叹息,这洛阳,一时是回不去了。旅途多艰,命运多舛,一心归乡,路遇坎坷。洛阳去不成,只好另寻其他去处,蔡邕想起自己曾经有一位莫逆之交,被称之为“泰式山羊”在吴会定居,早年间曾邀他一聚,只是凡事甚多,一直未曾如愿,今借此机会,正好去他那里避一避。五娘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故而计划就这样定了下来。一家人只好放弃回洛阳的想法,投奔他处。

南宋诗人杨万里曾有诗云,“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蔡邕一家人的归来之旅也是波折颇多,从未顺利过。想来,蔡文姬自出生不久便跟随父母流放边疆地区,而今对于自己的故都洛阳竟然没有半分半毫可以珍藏的回忆,这对于任何时代,任何一个女孩来说,都是不完整的,也令人心生怜惜的经历。

2.深山隐居得真传

既然洛阳已经回不去,蔡氏一家只好改道东行,放弃回归故乡的愿望。幸而东去的道路倒也还算顺利,离开五原郡,取道绕过了邯郸城,直接赶往吴会山阴城。

马蹄声嗒嗒作响,载着蔡邕一家。此时的小文姬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知道那所谓洛阳故乡,暂时是不能回去的,而他们现在要去的地方,又是一切的未知。她去亲自体会。

一家人到了山阴城,吸取了在五原郡城的教训,就在距离山阴城还有一段距离的驿站住下了。白天则出去打听他那莫逆之交现在的住处。好在一切还是比较顺利,他们打听到此处只有一个羊氏在这里居住,现在一个人正在种山居住修行。一家人得知了消息,便没有进入阴山城,直接进入了种山,去寻找羊氏。

山中树木森森郁郁,向上仰望,中有高者耸入云霄,颇有遮天蔽日的气势。向下看去则落英缤纷,姹紫嫣红。行走途中,果香阵阵,溪声潺潺。很适合隐居修行的一处世外桃源。就在种山的山腰处,他们恰巧与羊氏相遇,大家相拥在一起竟一时激动得不能说出话来,良久,蔡邕说:“直到今日,才来寻你,并携家眷而投奔依靠,还望收留。”羊氏听后,则说到“你我为莫逆之交,能帮之助之,才是友人之责,之幸。你又何来的客气呢。”

于是,一行人终于放下心来朝着住所走去。途中羊氏了解了蔡邕这些遭遇后,对于蔡家的遭遇甚是气愤与同情,也为蔡邕能把一家带过来一起投奔他而感到高兴。于是,羊氏便马上领着他们进了种山之中,一行人在种山中行了许久,穿过一处密林,忽然之间视野豁然开朗。密林的尽头,一幢修缮整齐的茅草屋进入大家的眼帘,平整的庭院,石桌石椅,一旁还屹立着一棵不知有多少年的银杏树,正茂密的遮挡着日光。站在这庭院远眺,就可以看到不远处山下那湖水波光粼粼的荡漾着,波光闪闪的如一块块明镜,照耀人心。四周绿意正浓,这茅屋已经俨然融入这自然的怀抱,与这处景色混为一体,相互衬托。这便是羊氏给蔡邕一家准备的住处。

羊氏一见蔡氏一家对这个住处甚是满意,也很高兴。两人相互叙旧,谈天说地好不快乐。蔡家也为有这样一处仙境般的住处而高兴无比。

就这样,蔡氏一家终于可以安心下来好好生活了。没想到,归都不成,得此宝地。虽然是隐居生活,但是却也免去了不少的麻烦,生活得倒也自在悠闲。而且蔡邕夫妇则是可以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小文姬身上。能看着小文姬一天天地在自己身边成长,蔡邕夫妇也是很快乐的。

时光如流水般,静静地流过每一个人的岁月,小文姬已经四岁了,每天她最大的乐趣就是伴着朝阳出去探索这个新的世界,去家附近的小溪玩耍,捉鱼捕虾,找好看的石子儿,摆成一排……她尽情地做着那些简单快乐的事。穿过密林,去寻找奇特的花朵,和形态各异的叶子。也可以站在高岩之上,远眺斜阳,和那山下湖畔的山阴城,看着那城里熙熙攘攘的人们。在小文姬眼里,眼前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她愿意记住那些美好的事物,每每看到一些新奇的东西,她总是会及时去父亲那里询问,而父亲也总是给予她答案,并会指出一些道理和知识让小文姬记下。

蔡邕夫妇已经感觉到,小文姬她那对于知识的渴望之心,她最喜欢偎依在父母身边,听母亲给她讲那些奇妙的故事,让父亲给他讲一些道理和知识。用似懂非懂的眼神,去看着父亲和母亲,若是遇到明白的事情,她总是高兴得手舞足蹈,父亲也是为此很高兴。蔡邕知道,小文姬,已经到了开始学习的年龄了。

于是,每天蔡邕都会抽出一段时间,把小文姬叫在身边,或教上一段诗词歌赋,或给他讲一讲天南海北的文化风俗。而小文姬总会听得入神,经常会央求父亲再给她多讲一些。这蔡氏父女俩坐在那参天的银杏树下,又说又笑,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之中畅游。

有一次蔡邕遥望远处的鉴湖在夕阳的余晖之下光闪熠熠,随口便咏出了《诗经》之中的几段经典诗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

就在蔡邕咏诵完之后,谁知在一旁玩耍的小文姬竟然也开始学着父亲的音调咏颂起来,模仿父亲的一举一动,逗得身边的人哈哈大笑。蔡邕惊喜地发现原来小文姬竟然有如此超群的记忆力,那一篇文章,竟然只字未漏,全部咏颂出来。但是作为父亲,他还想试试看自己的宝贝女儿是不是真的有这样过目不忘的强记能力,于是遍选择了一篇自己比较长的诗来诵读,看看她能否还能记住,《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其中意如何。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没想到,父亲刚刚诵读完,小文姬就歪着脑袋,一句一句地背了出来,而且分毫不差。这次让兴奋不已的蔡邕下定决心要好好栽培这个天赋异禀的女儿。

对于小文姬,蔡邕总是想发现一处宝藏一样,关注着小文姬的成长。而小文姬也总是给父亲以惊喜。

于是,在记忆这一方面,蔡邕就对小文姬进行了强化,逐渐地,小文姬已经可以把家中的所有书卷倒背如流,就连父亲为写《汉书》准备的四百多篇文章也都背诵记忆了下来。大家都为这个天才儿童有着如此的天赋而感到惊叹。

她的父母更是为有这样的女儿而感到无比的欣慰。尤其是蔡邕,这种后继有人的感觉是旁人所不能感受到的!逐渐地,家中的书籍已经不能满足小文姬的学习欲望。

为了让小文姬学到更多的知识,蔡邕又开始教授小文姬学习书法。当年蔡邕为了习得一手绝妙的书法技艺,曾经独自在嵩山之上的石屋里苦练了三年的书法技艺,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就,精通于干篆和隶书,尤其最擅长书写隶书。当年在朝为官时,名震朝野,曾有人评价蔡邕的书法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

而且,虽然我们后人每每提到书法,都尊圣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但实际上鲜为人知的是,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如果追本溯源的话,还是从蔡邕开始的。当年蔡邕将自己的书法精髓传给女儿蔡文姬,而蔡文姬日后又将这份“飞白”体的俊逸传授给钟繇,钟繇后来收过卫夫人为徒。而王羲之的书法,最初正是师承卫夫人。同时,我们后来所写的隶书,在每一横之后都稍稍翘起,雄浑稳重之中不失秀气灵动,这些也都是蔡邕首创。

就这样,小文姬就在父亲蔡邕的教导之下学起了书法。每日天一亮就早早起床,开始学习书法。父亲带她去山中的竹林之内去感受书法的魅力与精髓。一片青翠的竹林,竹叶修长,竹节遒劲,就好似那苍劲有力的笔锋,父亲蔡邕结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向小文姬讲解着,演示着书法艺术的精髓。小文姬凭借着聪慧的天赋和毅力虚心求教,逐渐地也进入到了书法艺术的世界当中,每每写到绝妙之处,父女俩总是会心一笑。这其中的乐趣,只有这对父女俩才能体会得到。

九岁时,的小文姬就已经得到了父亲的真传,尤其是在书写隶书方面,已经独具神韵。这让身为父亲的蔡邕感到非常欣慰,这种后继有人的幸福和踏实感,也许也只有他自己能体会了。并且小文姬总是很懂事,每天坚持读书写字,甚至可以与父亲一起辩文论理,谈古论今。

文姬最喜欢每天清晨站在巨岩之上,观赏初升的朝阳,当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就如同亲人的怀抱一样,放眼望去又不禁感叹这造物主的神奇。山下的山阴城笼罩在光辉之下,顿时也显得伟岸无比。最美的是那鉴湖,粼粼波光,就像一块块温玉,映射着朝阳,将那太阳分成万千份。霎时间,这鉴湖就像是一块闪耀金光的铜镜,映射着天空。

此时的小文姬就会伴着这朝阳,或咏诵诗赋,或临写书法,在这大自然的润泽之下,小文姬逐渐成长。

很多时候,对于一个女孩来说。灵气,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成才因素。在许多宗教信仰里,女人是神秘的代名词,因为她们的身体构造就像这天地一样,是包含,是融合的形状。女人可以直达天听,她们有着男人无法理解,却有异常准确的第六感。所以,如果是一个女孩是充满灵性的,那么这无疑是一份最高等级的夸奖和赞美之词。

其实,从小文姬的“抓周”那天,我们就可以窥见,她是一个极富灵气和天资的孩子,正因为如此,她的读记能力都非常强,甚至让她的见多识广的父亲惊诧。有了这样上天馈赠的天赋,蔡邕是绝对不会浪费的,更不会让女儿出现“泯然众人矣”的结果。命运之轮逐渐将小文姬推向了一条不凡的人生之路。

3.多才少女父知音

又是一年中秋时,圆月当空,星辰浩渺。漫天的星斗闪烁,像那些好奇的孩子,眨着双眼,注视着世界的一切。在这个中秋的夜晚,月亮又大又圆,就像一个玉盘在空中浮动,偶有一丝细云飘过,遮在明月之前。那细云看上去就像是那明月之上,广寒宫内的嫦娥,在翩翩起舞,水袖云云,宛若暖风拂面,仿佛也在以此思念远方的亲人。今夜,无论你身在何方,天涯共此时。

四周围一片葱绿,蛙叫蝉鸣,仿佛在奏响一曲节日的欢歌。远方山阴城星火点点,音乐可以看见灯火处,人们团聚在一起,觥筹交错,又说又笑,好一派温馨的景色。月光如水,洒下薄雾般的银光,让这周围好像蒙上了一层纱幔,看得久了,让人的双眼也觉得迷蒙,眺望远方,山雾与月光如水乳般交融,就好像进入了仙境一般,薄雾也闪烁着点点的银光,一片神奇。

蔡邕一家人在庭院之中,一边准备着祭月的物件,一边说笑着。蔡家是祭月的,按照汉朝的风俗习惯,因为月亮属阴,所以在祭月的时候,应该由女人来主事,而男人是不可以去祭月的。赵五娘点燃了香炉,拉着小文姬拜起月来。香炉内的燃香闪烁着萤火,香云袅袅,散尽天空,只留下一阵阵的淡香在空中久久荡漾。

在这宁静而又惬意的夜晚,蔡邕在银杏树下,遥望着远处的鉴湖,天上一轮明月,水中也有一轮明月和它交相辉映,一阵轻风吹过,那水中之月瞬间碎成了万千块,点点滴滴,好似无数银珠在玉盘之中翻滚。继而,当湖水平静,这水中月,又恢复了常态,正观赏间,鉴湖之上,一艘小船缓缓飘荡,行至水月之内,远远望去就好像这轻舟是那圆月之中的一样。好一派神奇而又难得一见的景象!蔡邕不禁一阵感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是如此令人叹为观止。

此时的小文姬,已经开始随母亲整理中秋节祭月之后所需要的物件,一对母女也是忙得不亦乐乎。良辰美景,温馨一家,蔡邕眼见这大自然的美景和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景象,心中甚是喜悦。于是,便不禁要轻抚焦尾琴,以舒心意,指落琴弦。霎时间,琴音四溢,这声音,好似清澈的流水,从高山之际一泻而下,荡漾在山林之间,流淌进人们的心田。这琴声之中,渗溢出幸福的味道。就连树上的青蝉和林间的绿蛙也停止了鸣叫,仿佛是被这美妙绝伦的旋律所征服,世界都宁静下来,都在聆听着闯入心扉的音乐。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原本小文姬和五娘正在说笑,一听见这美妙的声音,顿时停止了谈笑,大家也都被这琴声所吸引。正当大家都陶醉在这琴声之中的时候,突然,一根琴弦断了,就在这时,小蔡文姬没有继续和母亲谈论,而是立刻起身,去父亲的书房里拿了一根琴弦出来。“待我给父亲送去,刚刚他的第二根琴弦断了,我送完就回来。”

听着小文姬的话,五娘先是惊诧,心想她怎么知道是哪根琴弦,难不成这个孩子除了在诗赋上天资颇深,在音律上也是同样高人一等?

不一会儿,小文姬就蹦蹦跳跳地回到了母亲身边,歪着头对母亲说:“我们继续讲刚才的故事吧!”

而庭院中对月抚琴的蔡邕,在断了弦之后。看到自己的小女儿竟然拿着一根合适的琴弦递给自己,一阵错愕。因为,女儿在屋里,自己在屋外弹琴。她小小年纪居然能够听出自己是断了哪根琴弦,这实在是太神奇了!

于是,为了测试一下,女儿是因为偶然拿了第二根琴弦,还是真的具备听音辨音的超凡能力,蔡邕这次便特别用力的开始演奏,不一会还故意弄断了第四根琴弦。

他在外静静地等着女儿再次出来给自己送琴弦,没想到这时候,小文姬在屋里张口喊道:“父亲大人,您这次是故意弄断了第四根弦,文姬不会去给您送的。”

“不会错了!”蔡邕兴奋地跑进屋里了。他无法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他没想到自己偶然的一次弹断琴弦,竟然发现了蔡文姬的音乐天赋。蔡邕决心要让小文姬学习弹琴,于是便问蔡文姬喜不喜欢学习弹琴啊?蔡文姬听了,欢喜无比,当下便跑到父亲身边,要求父亲也教她学习这可以发出如此美妙的旋律的乐器。父亲见小文姬如此的积极,心中甚是欣慰,后继有人的成就感让蔡邕从心里感到快乐。

初学琴时,父亲只是让小文姬每日听琴,并不让她真正去弹,这让小文姬很不明白。不知道父亲为什么明明已经答应了教自己弹琴,现在反而不让自己碰琴了。这疑惑最终还是由赵五娘给小文姬指点了迷津。原来,弹琴技艺可练,但是琴技只是外在,最重要的还是要以琴代心,抒发人的真实的内心情感,而怎样能辨别这琴声之中所蕴藏的奥妙,就需要积累大量的听觉经验,并能发觉出那些细小段节的与众不同,这才是弹琴所具备的高超境界。就是说,学琴需要先练琴心,一个真正的琴者,能听出高山流水的清丽,能感受冰流泉下难得呜咽,听山听水听春风,心不妄动,这样长此以往习得一个玲珑剔透的心之后,方能真正抚琴长啸,成为一代名家。

外物之音,空有其响,而无其心,人们通过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琴声,借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这样产生的音乐,才会有触动人心的能力和魅力。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字,想要打动别人,必然要先感染自己的情绪。由己传彼,层层加深。也许,话语的直白让人们无法在这个烦扰的尘世直抒胸臆,表达心声,那么,这满含着感情的琴声,则成为了抒发自己内心想法的最好的手段。

说到这里,赵五娘还给自己的女儿小文姬讲了一个关于她父亲蔡邕的小故事:那时蔡氏一家还住在陈留圉镇,有一次,邻居家来了一位善于奏琴的人,于是邻居便邀请蔡邕前去一同探讨音律之法,蔡邕平日与邻居相交甚好,便欣然同意,只是蔡邕刚走到门口听到屋内传来的琴声,先是眉头一皱,便扭头出去,并自言自语说,琴音透杀机,怎么能是待客之道呢?

这邻居左等右等,蔡邕也不曾谋面,于是便要去复请,才得知,原来蔡邕已经来过了,只是到了门口便回去了。家里佣人告诉邻人蔡邕的话,也是一阵奇怪,后一询问才知道,原来蔡邕进门时,听到的琴音,是那位琴者在弹琴之时,看见一只螳螂在捕蝉,螳螂与蝉忽进忽退,眼看着这蝉即将要飞走,而螳螂还在那迟迟不动,这琴者便心生焦急,害怕螳螂错失机会,于是便把这种急于捕蝉的心理由琴音表现出来。恰巧被正进门的蔡邕听到了,于是便有了先前的一幕,大家知道了这件事,无不钦佩蔡邕的琴艺高超,闻音辨心。

小文姬听了这个爸爸的事情,便不说话了,从此以后,每每父亲弹琴,小文姬便坐在父亲身边,双手托着下巴,在那静静地聆听,不知不觉的小文姬的表情会随着父亲的琴声的变化而变化。每当琴声琅琅,声音轻快激昂时,小文姬就能感受到这琴声之中蕴涵的浩渺山河,雄伟壮阔的景象,心也变得如此激动。而当琴声婉转,细微悠长之时,则可以体会到父亲所要表达的细腻心思,而心情也会随之变得低沉。

在一日日的聆听式教学中,她不仅仅学到了如何与声音中看画,更在父亲变化多端技艺精湛的琴声中,感悟到了父亲丰厚深沉的感情,和他胸中那远大的抱负。虽然隐居种山之中已经很多年,蔡邕的刚直性情也被这如画山水逐渐陶冶柔软了许多,但毕竟曾在官场中奔波多年,为国效力的心志也曾经是那般坚决。人生在无奈中走到了隐居这一步,此时唯有教育女儿这一事才能宽慰自己心中块垒。

父亲看着蔡文姬脸上的变化,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不久之后,蔡邕开始教授小文姬琴法了,挑、抹、剔、勾一套琴法技艺,如行云流水一般,小文姬刻苦练习,每日早早就起床,面朝初升的朝阳,光影之下,清秀的身影印在父母眼里,蔡邕夫妇无比欣慰。

小文姬的琴法日益成熟,宫商各调愈发娴熟。也能像父亲一样,远望大自然的美景,用琴声表述对这美景的无比赞叹。有时,这父女俩相对而坐,并无言语,以琴声去相互交流。茫茫的山野之内,两股琴声在山林之间穿梭回响,久久回荡,常常引得路人停下脚步,驻足聆听,无不赞叹这琴技的高超。但其中的深意,也许只有这父女俩能够懂得,这父女俩俨然成为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境地。

蔡邕心里甚是高兴,因为小文姬已经继承了他自己的所有才能,这种后继有人的感觉,再次在蔡邕的心中升起。年仅十二岁的小文姬,已经远远超越同龄人的心智,心思缜密,技艺超群,如今又有了蔡邕所授的知识和文学功底,更是卓越不凡。

虽然她从小就遭受了家道中落,并随父母远去边疆流放之地。没有享受到当时大多数公卿贵族儿女们的养尊处优,锦衣玉食的生活。在钟鸣鼎食,香雾缭绕中长大。但是,有一个这样爱她的父亲,将毕生所学悉数授之。使得自己的天资与禀赋获得了充分的发掘,没有让少女的灵气污染和荒废。这不得不说是蔡文姬的幸运。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父亲,才影响了她一生的品格个性和人生轨迹。

生活也许只是人们走在已经被造物主计划好的旅途当中,从小文姬的降生开始就注定了一生的不平凡。到了今天,之前经历过的一切坎坷与挫折,都有它独具的意义。任何经历,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结果在等候出现!

蔡文姬从出生的那天起,她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她日后独具一格的气度形成的原因。而在种山隐居的这段期间,小文姬跟随父亲背诵文章,研习书法,练习抚琴。在这样没有世俗打扰的自然世界里,文姬的才学功底有了飞快而精进地增长,这些正是她后来成为名噪京城的原因。这给了她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如果真的想在学问上有所成有所得,就一定要隐居山林修身养性,唯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人们才能懂得什么叫做安心,什么叫做清贫,而这两样都是古今成大事者不可或缺的品质。

4.灵帝逝蔡邕复出

中平六年,蔡邕一家老小已在种山之中度过了十年的隐居生活。这些年,从洛阳降生,到在茫茫草原的成长,再到种山隐居苦练成才,蔡文姬一直在父母的身边,虽然和父母也经历了波折和苦难,但是也终于全熬了过去。安宁祥和的生活,让蔡邕一家渡过了最幸福的时光!

平静祥和的生活,正预示着以后生活的变幻莫测。正所谓,等闲平地起波澜。从来不曾有谁的生活可以一直平静无澜。自古才华名士多被宠,由于蔡邕名声享誉中原,即使隐居十年的蔡邕,也终究不能摆脱这规律。

在蔡邕一家隐居种山,尽享家庭幸福美满的这十年当中,灵帝统治的汉朝也在风雨中飘摇。这摇摇欲坠的政权,就像是那枯树枝上的一片黄叶,在风雨中摇晃,看似依旧生长在树枝之上,实际内部已经腐朽不堪,已经再无生命力可言。

灵帝外边看来乃是一代天子,国家大权集于一身,实际上,灵帝由于宠信宦官,而且迷恋酒色,终日不理朝政,久而久之,权力已经被架空,成为一个名存实亡的空架子。即便他正当壮年,但却全无魄力。实权已经被宦官们所取得,那些宦官甚至可以伪造圣旨,全朝百官的升迁贬谪,无不在宦官的控制之下。再加上边疆外族的不断侵犯和人民内部地不断反抗,更是让这灵帝的政权摇摇欲坠,危不可耐。

任何事物都有他的高峰和低谷,这汉王朝自雄起至今日的衰败,亦是如此,命运如此安排,因果也显得如此合理。只可是,王朝的更迭苦的总是平民百姓。张养浩曾写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东汉末年的混乱,只是鱼肉了穷苦大众,而蔡邕一家人由于隐居种山,倒也是获得了一份难得的安静天地。

地方的豪强军阀四起,在这动荡战乱纷起的年代,人人自保,积极发展只听命于自己的军队,行程割据,豪强们拥兵自重,逐渐也不服从了朝廷的管限。这样的乱世,任是谁,也会选择像蔡邕这样安静祥和的生活,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当中,与世无争,温馨惬意,让人羡慕。

只是,这世道大势所趋,战乱频繁之中,只是一家欢乐,又怎能代替得了全天下的百姓呢?灵帝在这乱世之中,虽然眼见着大汉江山就要葬送在自己手中,心中也是一片焦急,怎奈此思晚矣,再加上平日骄奢淫逸,身体也是每况愈下。在公元189年三月的一次大阅兵后,灵帝归来就患上风寒,继而竟然咳出血来。四月份,便死于洛阳城那生活了三十四年的皇宫中。

灵帝驾崩,留下了这衰败不堪的汉朝基业,由于是急症,竟然没有留下遗诏。众人也不知道这汉室究竟要如何打算,满朝文武官员人人自危,大家都会以为这一个皇帝的突然驾崩,会在这宫中掀起一场争夺皇位的血雨腥风,然而事情却出乎大家的预料,皇位很顺理成章的由十四岁的皇子刘辩继承。

刘辩登基之后,改国号为“光熹”。但是刘辩显太过年幼,并不懂得如何正确地处理政事和批阅奏折,于是暂时就由何太后临朝听政,辅佐小皇上。而实际上,何太后则是掌握了实权,代替皇帝掌管内外政务。何太后有一个屠夫出身的兄弟何进,向来大字不识得几个,只是会使一身蛮力。但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汉室倾颓的情况下,自己的妹妹又是一个得力的助手,现在掌控皇帝而独自掌权,所以,这个何进竟然谋得了大将军的权力。

宫外面,何进一人大权独揽,不允许任何人有任何异议,也没有人敢。但是在宫内,斗争就比宫外复杂了许多。此时的皇宫之内,宦官与何氏家族的权力纷争越加严重,何氏家族虽然实掌大权,但是终究是外戚,而宦官们又不愿意轻易放弃灵帝时期建立起来的听命于他们的权力系统。于是,在刘辨即位之后,何氏家族与宦官的矛盾日益加深,双方在宫中明争暗斗,都在酝酿密谋着一场事件,来推翻对手。

不知不觉间,盛夏如约而至,七月里的皇宫,就像世外桃源般的景象。山石俊美,绿树环抱,碧水环绕,到处都是一派绿意。满园的花香,引得周围的彩蝶飞舞,鸟鸣不绝于耳。由于这些年来,不是外戚专权,就是宦官执政,皇帝大多时候都只是一个傀儡。所以,有很多宫女们也能捞得一些额外的清闲,只是皇宫再大,却不自由。宫里人再多,也少有真情实感。每个人都处心积虑地想要谋害别人,来保全自己。

就算是再善良的人,只要进了这皇宫时间久了,心里恐怕也装不下多少朗朗晴空了。就像对于这次何家和宦官的争夺权力之战,眼下看来,好像是风平浪静,可是底下却是波涛汹涌,藏匿着血雨腥风的权力争斗。

一天,何进以避暑纳凉,闻乐赏花的名义召集众亲信,来到皇宫集会,实则是要密谋先下手为强,打算着消灭宦官势力。这亲信之中,就有时任司隶校尉的袁绍,以及为了增加消灭宦官筹码而特意邀请的在城外拥兵自重的豪强董卓。董卓虽表面为一个大忠臣,实际上有自己的打算,心中也盘算着如何可以夺取这宫中大权。而这次何进遭董卓进攻,正是合了董卓的心意,于是在收到消息之后,便马上筹备人马,准备进军京城。就着这一切都在有序进行的时候,谁曾料到这铲除宦官的事情却被宦官提前知道了,还来不及董卓带着军马来东城中,宦官们就开始反击,趁乱在宫中杀了何进,顿时皇宫之内乱作一团。何进的亲信袁绍等人堵住宦官的去路,屠杀宦官两千余人,整个皇宫之内血流成河,哭喊声一片,宦官仓促逃跑,并挟持了小皇帝和他的弟弟刘协,向巩县北部的黄河渡口逃去,众人便在后面紧追不舍,不杀尽宦官不罢休。

此时的董卓在进京路上听闻宫中发生的变故,便决定暂缓进宫,而是改道率兵去解救皇帝,后再进宫。一切都在董卓的掌握之中,进京之后,董卓不仅吞并了何氏家族控制之下的军队,而且拉拢了大名鼎鼎的武将吕布到自己帐下。

这次宦官与何氏家族的权力纷争,最终被董卓所平息。这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件也就此结束了,整个洛阳城,权利全部归到董卓手下。堂堂汉室,几经波折,权力却一直落于外姓人手中,汉政从此由董卓掌握。

但是这个董卓却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在掌控了汉朝的政治之后,逐渐开始不满足于眼前自己手中的权力了,但是就算再野蛮的人如果想要达到权力的巅峰,也知道需要文人墨客的帮助。这时候,他开始了四处搜罗文臣的计划。

就是这样让人无法逃避的命运,无法料想的安排,这场发生在京城之内的变故,竟然也牵扯到了在种山隐居十年的蔡氏一家。董卓野心勃勃控制着汉朝,先是自加自冕,把自己升官到司空一职,位列三公之上。随后,他又有感于自己虽然帐下人手众多,但大多是骁勇善战的猛将,缺少出谋划策的文士,于是便征询了许多人,治国之大才华之人,谁可胜任?得到的答案,人们大多数是回答,只有当年被灵帝驱逐后被特赦的大博学之人——蔡邕。只是十年光景,并不见蔡邕的丝毫踪影。

众人的回答,让董卓也不禁想到了这个当时名震京城的大学士,于是便马上派人去到处寻找蔡邕,并说道:“无论蔡邕是死是活,都要把他给我带回来!”

依靠董卓这样大的势力,想找到一个人,还是非常轻松的。不久就有消息来报,说已经查到蔡邕一家经泰山羊氏的帮助,如今就在种山之内隐居。这个消息无疑让董卓高兴万分,当即奖赏了来报之人,并马上排下官差前去邀请蔡邕出山相助。

董卓的行动,打破了蔡邕一家十年的种山隐居生活,就好似那宁静的鉴湖之水,突然落下一群嬉戏的鸟儿,顿时波浪四起,平静不在。貌似上天安排的生活给蔡氏一家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只是这玩笑,让蔡邕一家简直无法承受。

不多日,两位官差便来到了蔡邕面前,说明了来意,并拿出了董卓给蔡邕的书信,蔡邕看罢,面露难色,虽然一直隐居在众山之中,但是对于当今的世道,还是有所耳闻的。如今汉室临崩,宫内权力纷争不断,外敌入侵,地方起义,乱世之中的官,是不好做的!况且在种山隐居生活十年,早已经习惯了这亲近大自然,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蔡邕怎能舍得抛下妻子和女儿去那朝中为官。

于是,蔡邕看了书信后,便当面回绝了两位官差,无论两人怎样说,蔡邕就是不肯,以年岁已大,身体带病为由拒绝了。后来便退回屋子,关起门来,无论两位官差如何劝解,就是不去应答。无奈官差之后返回洛阳,禀报董卓。把这事情的经过向董卓复述了一遍。此时正权大势大的董卓怎能受得了这种轻视,于是便再派人去请,并放下狠话,若是再不来,就以大不敬的罪治蔡邕一家。

命运就如同和蔡氏一家开玩笑一样,宁静的生活被打破,才华把蔡邕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让他成为当权者装点门面的饰物。

蔡邕知道董卓的秉性,知道如果这样僵持下去,是不会有好后果的,为了保全这一家,只好无奈答应下来。无奈一阵苦笑,感叹苍天为何不让自己能尽享这幸福的晚年。

人生之中,有太多的无奈,身在这个动荡的年代,身不由己的事情,让蔡邕不得不做出牺牲,去保全这个美好的家。当晚,一家人坐在一起商量今后的打算。蔡邕是一定要去洛阳的,而此番去洛阳,一切情况还是未知,蔡邕是不会让自己的女儿去和他一起承担的。最后,一家人商定,蔡邕和赵五娘一起回洛阳,夫妻二人,还好有个照应。而蔡文姬则和乳娘一起回到老家旧房居住。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在一起快乐的生活了十年的隐居生活,如今就要被迫结束了。一家人伤心不已,但每个人都不想轻易就把眼泪流出来,害怕这一哭,便是不可收拾的悲伤。

隐居十年,蔡邕再度复出,只是没有了当年意气风发,誓要助兴汉室的志气。只有被迫分离的无奈,和对混乱的洛阳的忧心忡忡。蔡邕也许没有想到,这满腹才华,竟然也会成为自己被迫出世的原因。

纵有千般万般无奈,却也仍然要奔赴洛阳,为董卓效力。也许,为人臣子,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不管哪一种,人生在世,只要有了自己的角色,就必然会有要相应承担的责任。哪里又会真的有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的真正洒脱呢。 pRCjDFHIv2UkguOiPUk6DU3Ti/AVVB6LO2SnPI9f1imvc7UwlS2sAL6cCUyN4dp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