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小麦的种植与田间管理

小麦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是我国古代以来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栽培历史已有4000多年。

我国小麦古时主要在北方种植,南宋时期北人南迁,南方开始发展种植。

到明代时,小麦的种植已经遍布全国,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小麦栽培的技术。

在古代周朝的时候,有个天子叫周穆王,他特别喜欢玩耍作乐和到处巡游。

当时中亚的大宛、安息等地都有麦的种植。《穆天子传》记述周穆王西游时,新疆、青海一带部落馈赠的食品中就有麦。

小麦起源于外高加索及其邻近地区。传入我国的时间较早,据考古发掘,新疆孔雀河流域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碳化小麦,距今4000年以上。

云南省剑川海门口和安徽省亳县也发现了3000多年前的碳化小麦。说明殷周时期,小麦栽培已传播到云南和淮北平原。

甲骨文中有“来”和“麦”两字,是麦字的初文。《诗经》中“来”、“麦”并用,且有“来”、“牟”之分,一般认为“来”指小麦,“牟”指大麦。后来古籍多用“麦”字。以后随着大麦、燕麦等麦类作物的推广种植,为了便于区别,才专称“小麦”。

从考古发掘以及《诗经》所反映的情况看,春秋时期以前,小麦栽培主要分布于黄淮流域,春秋战国时期,栽培地区继续扩大,据《周礼·职方氏》记载,除黄淮流域外,已扩展到内蒙古南部。另据《越绝书》记载,春秋时的吴越也已种麦。

战国时发明的石磨在汉代得到推广,使小麦可以加工成面粉,改善了小麦的食用方法,从而促进了小麦栽培的发展。

据《晋书·五行志》记载,晋大兴年间,吴郡、吴兴、东阳等地禾麦无收,造成饥荒,说明当时江浙一带,已有较大规模的小麦栽培。其后,北方人大量南迁,江南麦的需要量大增,更刺激了南方小麦生产的发展。

据《蛮书》记载,唐代云南各地也种小麦。宋代,南方的小麦生产发展更快,岭南地区也推广种麦。到明代小麦栽培几乎遍及全国,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仅次于水稻而跃居全国第二,但其主要产地仍在北方。

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了小麦栽培技术,如轮作和间作套种、种子处理、整地及田间管理等。

在轮作方面,汉代北方已出现小麦和粟或豆的轮作形式,宋代则在长江流域普遍实行稻麦轮作。

明清时期,北方的小麦、豆类和粟及其他秋杂粮的两年三熟制有很大发展,而且在山东及陕西的少数地方也出现了稻、麦两熟。

山西朔县还出现了包括小麦在内的5年轮作制,南方的浙江、湖南和江西的一些地方还产生了小麦和稻及豆的一年三熟制。

在间作套种方法方面,明代的《农政全书》和清代的《齐民四术》都记载了松江等地在小麦田内套作棉花的棉麦二熟制。

另外,在《农政全书》及清代《补农书》、《救荒简易书》和不少地方志中,记载了在小麦田内间作蚕豆及套种大豆等。

明清时期的林粮间作也有发展。《农政全书》中有在杉苗行间冬种小麦的记载。清代《橡茧图说》也记载了在橡树行间冬种小麦的经验。

对于小麦的种子处理,《氾胜之书》中载有“以酢浆并蚕矢”在半夜“薄渍麦种”后,天明即行播种的方法。明代《群芳谱》指出麦种以“棉籽油拌过,则无虫而耐旱”。《天工开物》也说“陕洛之间,忧虫蚀者,或以砒霜拌种子”。

清代《农蚕经》曾介绍了用信煮小米为毒饵,调油后拌小麦种子,可诱杀地下害虫的方法。同时还介绍了用干青鱼头粉、柏油、砒及芥子末拌小麦种子,可防治“蜚虫”即麦根椿象的经验。

在整地方面,北方自古以来重视保墒防旱。《氾胜之书》中强调早耕,因为耕得早有利蓄墒保墒和增进地力。

清代《农言著实》还指出先浅耕灭茬,后再耕地,随即耙耢,就能保墒,无雨也能播种。《农圃便览》则强调浅耕灭茬宜早,耕后必需耙细,才能保墒。

南方的稻麦两熟田,在整地方面则普遍重视排水防涝,开沟作垄以利排水。

适时播种是古代普遍重视的问题。早在《吕氏春秋·审时》篇中就分析了小麦播种适时及失时的利弊。《氾胜之书》强调要适时播种。

《四民月令》认为播种时间要根据土壤肥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主张瘦田要早播,肥田则可迟播。《齐民要术》明确将小麦的播种期分为上、中下三时,指出迟播的用种量要增加。因各种原因而不能适时播种时,古代也有很多补救措施。明清时期的农书也有相关论述。明代《沈氏农书》就说因田太湿不能下种。清代《农蚕经》又指出:

早种者得雨即出,苗瘦者得雨即肥。隔秋分十数日,如不甚干即种之,不然愈待愈晚愈干,悔何及矣。

另外还有采用冬播和早春播种的。

古代普遍认为要多施基肥。元代《农桑衣食撮要》及明代《群芳谱》等都提出麦田内先种绿肥,耕翻后种麦易茂。种肥多用灰粪,也有用豆饼者。

古代也要求多次施追肥,还重视腊肥的施用,如《农政全书》说“腊月宜用灰粪盖之”,《齐民四术》也说“小麦粪于冬,大麦粪于春社”。

古代还有因科地土壤性质不同而施用不同肥料的经验。王祯《农书》指出“江南水地多冷,故用火粪,种麦种蔬尤佳”,火粪就是烧制土杂肥。

在灌溉方面,《氾胜之书》指出“秋旱,则以桑落时浇之”,既可抗旱,又能使麦苗耐寒而安全越冬。清代《三农纪》又指出在小麦孕穗时灌溉能够增产。古代还注意在麦田保雪抗旱。

锄麦是古代麦田管理的重点。《氾胜之书》指出秋季锄麦后壅根。早春解冻,待麦返青后再锄,至榆树结荚时雨止后,候土背干燥又锄,能“收必倍”。

理沟是古代南方稻田种小麦的重要管理措施。南方麦田理沟,有利于排水、压草、抗倒伏,而且还有利于下季种稻。但理沟的时间宜早不宜迟。

古代一致认为小麦要及时收获而不能迟延。古语云“收麦如救火”,若少迟慢,一遇阴雨,即为灾伤。很多农书也都强调早获。

在贮藏方面,《氾胜之书》及《论衡·商虫》都提出要晒至极干后贮藏。晋代《搜神记》还说麦子用灰同贮可防虫。宋代《格物粗谈》还说用蚕沙与麦同贮可免蛀。清代《齐民四术》则强调,要对容器进行消毒杀菌后再贮麦。 xqFiCXyOIC8IEzl1vCYvon3chM08gJIjt4SwrLSczcd9h1akb8PrTNm8g7odM6E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