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极光
1958年2月10日夜间的一次特大极光,在热带地区都能见到,而且显示出鲜艳的红色。这类极光往往与特大的太阳耀斑爆发和强烈的地磁暴有关。
2000年4月6日晚,在欧洲和美洲大陆的北部出现了极光景象。在地球北半球一般看不到极光的地区,甚至在美国南部的佛罗里达州和德国的中部及南部广大地区也出现了极光。当夜,红、蓝、绿相间的光线布满夜空,场面极为壮观。
2003年10月30日,美国匹兹堡市出现了极光。虽然是在污染严重的市内,但仍能看到红色的光芒。
2003年11月20日傍晚,极光出现在匹兹堡南方地平线,1小时后消退,半夜时又出现在北方的低空。2004年11月7日晚,较强极光出现在美国匹兹堡,肉眼能分辨出绿色、红色。
极光的形态和颜色
极光没有固定的形态,颜色也不尽相同,以绿、白、黄、蓝居多,偶尔也会呈现艳丽的紫色,曼妙多姿又神秘难测。
极光有时出现时间极短,犹如节日的焰火在空中闪现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有时却可以在苍穹之中辉映几个小时;有时像一条彩带;有时像一张五光十色的巨大银幕;有的仅呈银白色,犹如棉絮、白云,凝固不变;有的结构单一,形状如一弯弧光,呈现淡绿、微红的色调。有时极光出现在地平线上,犹如晨光曙色;有时极光如山茶吐艳,一片火红;有时极光密聚一起,犹如窗帘幔帐;有时它又射出许多光束,宛如孔雀开屏,蝶翼飞舞。虽然目前科学家已了解了极光,但仍留下许多难解的问题,值得人们继续探索。
极光形成的看法
长期以来,极光的成因机理未能得到满意的解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极光可能是由以下三种原因形成的。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因为北极区临近地球的边缘,所以能看到这种大火。另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红日西沉后透射反照出来的光辉。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它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成了极光。直至20世纪60年代,将地面观测结果与卫星和火箭探测到的资料结合起来研究,才逐步形成了极光的物理性描述。
极光的传说
极光这一术语来源于拉丁文伊欧斯一词。传说伊欧斯是希腊神话中“黎明”化身,是希腊神泰坦的女儿,是太阳神和月亮女神的妹妹,她是北风等多种风和黄昏星等多颗星的母亲。
极光还曾被说成是猎户星座的妻子。在艺术作品中,伊欧斯被说成是一个年轻的女人,她不是手挽个年轻的小伙子快步如飞地赶路,便是乘着飞马驾挽的四轮车,从海中腾空而起;有时她还被描绘成一个女神,手持大水罐,伸展双翅,向世上施舍朝露,如同我国佛教故事中的观音菩萨,普洒甘露到人间。
爱斯基摩人认为极光是鬼神引导死者灵魂上天堂的火炬,原住民则视极光为神灵现身,深信快速移动的极光会发出神灵在空中踏步的声音,将取走人的灵魂,留下厄运。
极光产生的原理
太阳极光是原子与分子在地球大气层最上层,距离地面100千米至200千米处的高空运作激发的光学现象。由于太阳的激烈活动放射出无数的带电微粒,当带电微粒流射向地球进入地球磁场的作用范围时,受地球磁场的影响,便沿着地球磁力线高速进入到南北磁极附近的高层大气中,与氧原子、氮分子等质点碰撞,因而产生了“电磁风暴”和“可见光”的现象,就成了万众瞩目的极光。
现代理论认为,极光是地球周围的一种大规模放电的过程。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到达地球附近,地球磁场迫使其中一部分沿着磁场线集中到南北两极。当它们进入极地的高层大气时,与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碰撞并激发,产生光芒,形成极光。关于极光的产生,众说纷纭,无一定论,还有待科学家的深入研究。
太阳的羽毛
1997年3月9日发生在我国北方漠河的日全食,让每一位亲临现场的人都大开眼界,就在那一瞬间,明亮的天空被一道黑幕合上,太阳被月影完全遮掩。此时,人们惊异地看到了“黑太阳”周围一团白色的光圈,而且在太阳的上下两极地区,这层光圈内竟排列着一道道散发状羽毛样的东西。那么,太阳怎么会生出羽毛呢?
日冕的特征
在日全食发生时,平时看不到的太阳大气层就暴露出来了,它就是日冕。日冕可从太阳色球边缘向外延伸到几个太阳半径处,甚至更远。人们曾形容它像神像上的光圈,它比太阳本身更白,外面的部分带有天穹的蓝色。
日冕主要由高速自由电子、质子及高度电离的离子,即等离子体组成。其物质密度小于2×10—12千克/立方米,温度高达1.5×106摄氏度至2.5×106摄氏度。由于日冕的高温低密度,使它的辐射很弱,并且处于非局部热动平衡状态。除了可见光辐射外,还有射电辐射、X射线、紫外、远紫外辐射和高度电离的离子的发射线,即日冕禁线。
日冕的形状同太阳活动有关。在太阳活动极大年,日冕接近圆形;在太阳活动极小年呈椭圆形;而在太阳宁静年呈扁形,赤道区较为延伸。日冕的直径等于太阳视圆面直径的1.5倍至3倍以上。
日冕与极羽
日冕的形状是有变化的。人们通过观察发现,自19世纪末以来,日冕的形态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约有11.2年,在两个极端的类型之间变化。
在太阳活动极盛时期,日冕的形状是明亮的,有规则的,近于圆形,精细结构,比如极羽并不显著。可是在太阳活动的极衰时期,就其整体来说,日冕没有那样明亮。但在太阳表面赤道附近,日冕的光芒底层却在扩大,上面分成丝楼,呈刀剑状伸向几倍太阳直径那样远的地方。
有人于1848年在高山上观测一次极衰期的日全食,看见这些光芒伸长到离地面1500万千米以外的地方。除了上述特征之外,极衰期的日冕往往在两极表现出一种像刷子上的一簇簇羽毛样的结构,人们叫它极羽。
极羽形成的原因
极羽现在已被科学家们归纳为日冕中比背景更亮的两种延伸结构之一,出现在太阳表面的两极区域。它的性质人们还未完全弄清,一般认为,聚集在太阳极区的日冕等离于气体由起着侧壁作用的磁场维持其流体静力学平衡,并因此形成极羽。
极羽的形状酷似磁石两极附近的铁屑组成的图案,这种沿着磁力线的分布说明太阳有极性磁场,并可据此画出太阳的偶极磁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