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海流成因的发现

海流

海洋中的海水按一定方向有规律地从一个海区向另一个海区流动,人们把海水的这种运动称为洋流,也叫做海流。海流比陆地上的河流规模大,一般长达数千米,比长江、黄河还要长,宽度则相当于长江最宽处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河流两岸是陆地,河水与河岸界线分明,一目了然;而海流在茫茫大海中,海流的“两岸”依然是滔滔的海水,界线不清,难以辨认。海洋中的这种海流曾经协助过许多航海者。哥伦布的船队就是随着大西洋的北赤道暖流西行,发现了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时,穿过麦哲伦海峡后,也是沿着秘鲁寒流北上,再随着太平洋的南赤道暖流西行,横渡了辽阔的太平洋。

海流没有被发现的原因

1856年,一名水手在海滩的沙层中发现了一个黑色的涂满了沥青的椰子球,劈开后里面是一封羊皮纸信,是1498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在第二次西航途中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一封信。那么,它是如何漂到这里来的呢?其实,它是海洋中的“河流”,即海流带来的。

长期与海洋打交道的海员和渔民都知道海洋中有海流存在。它们像陆地上的河流,日复一日沿着比较固定的路线流动着。只是河流两岸是陆地,河岸就像是固定的目标可做比照,一望就知道河流是在流动着的。

海流两边仍然是海水,肉眼很难把它分辨出来,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海流没有被人们发现。

关于海流的观测

人们为了认识海流,从18世纪末期起便开始利用一种叫漂流瓶的东西进行对海流的观测。在这种漂流瓶里装有一封信,信上写了该瓶的投放者、投放的时间和地点等,并要求拾到者向投放者报告拾到的时间和地点。

100多年来,人们总共投放了约15万个漂流瓶,进行着海流的观测研究,从而知道了整个海洋中约有32条海流,其中最大的海流宽数百千米,长上万千米,规模非常巨大。

它们把热带高温的海水带向寒带水域,又把寒带海域的冷水带向热带。它们的运动不断地影响着沿途的气候。船员们也就利用这种海流流动的本领进行送信件、递情报。

海流成因

第一种成因海面上的风力驱动形成风生海流。由于海水运动中黏滞性对动量的消耗,这种流动随深度的增大而减弱,直至小到可以忽略,其所涉及的深度通常只为几百米,相对于几千米深的大洋而言是一个薄层。

海流形成的第二种原因是海水的温盐变化。因为海水密度的分布与变化直接受温度、盐度的支配,而密度的分布又决定了海洋压力场的结构。

实际上海洋中的等压面往往是倾斜的,即等压面与等势面并不一致,这就在水平方向上产生了一种引起海水流动的力,从而导致了海流的形成。另外,海面上的“增密效应”又可直接地引起海水在铅直方向上的运动。海流形成之后,由于海水的连续性,在海水产生辐散或辐聚的地方将导致升、降流的形成。

风海流是风玩的把戏吗

如果风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吹,那么会怎样呢?风在海洋表面吹过时,风对海面的摩擦力,以及风对波浪迎风面施加的风压,迫使海水顺着风的方向在浩瀚的海洋里做长距离的远征,这样形成的洋流被称为风海流。

风海流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表面海水的流动方向与风向发生偏离。北半球表面海流的流向偏往风向的右方,而南半球则偏向左方,即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表面海水的流动,由摩擦力带动了下层海水也发生流动;由于自上而下的层层牵引,深层海水也可以流动,只是流速受摩擦力的影响越来越小。到达某一深度时,流速只有表面流速的4.3%左右。这个深度就是风海流对深层水域影响的下限,被称为风海流的摩擦深度,大洋中一般在200米至300米深处。 mr8leeuLIzkykS1hy8FoaRGebDDzPqqwsY9O18VRx7aD634ItzRtgT+rxlkbLpI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